第一篇:会饮篇读后感
《会饮篇》读书报告
姓名:单晓彤学号:11124412
柏拉图的《会饮篇》是阿波罗多洛转述的阿里斯托德姆所参加的一场宴饮,在座的都是当时的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每个人都围绕“爱的本质”与“爱对人的影响”两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对话不仅使我对哲学上的“爱”有了新的感悟,也使我对实际生活中的“爱”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发言的是斐德罗,他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些论证:“爱是一位伟大的神,对诸神和人类都同样神奇。”在“爱对人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他认为,只有爱才能为人类指明方向,使一个人过上好生活;只有爱才能使军队或城邦团结;只有爱才能使人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强调了爱对人类的巨大的正面影响,将爱认定为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
下一个被转述发言的是鲍萨尼亚,他认为只对爱神进行礼赞是不高明的,因为爱神有两位,其中属地的阿佛洛狄忒的爱是一种世俗的爱,追求的是肉体享受,却不关注灵魂;而天上的阿佛洛狄忒没有沾染任何荒淫和放荡,她鼓励人们追求力量与智慧,这种爱是高尚的。
鲍萨尼亚之后是医生厄律克希马库的发言,他是从医学角度阐释爱的,从这一角度他把人的身体欲求分为两部分,而医学研究的就是“身体爱什么”,所以,医学是受爱神的引导的,他又将爱神推广到体育、农艺、音乐、四季、生物的健康和繁殖等领域,以此来证明爱的威力是无所不包的。
轮到阿里斯托芬发言了,他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他说最初的人都是半男半女的人,宙斯将人劈为两半,劈为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追寻自己的另一半。而“所谓的爱情正是追求这种原始的完整性”——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合为一体。
之后是这场宴饮的主人阿伽松对爱神的赞颂,在他的论述中,爱的本质已经很完美了,它是如此的充满正义与勇气,是人类一切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而苏格拉底对爱的看法则更为精妙,他认为“第一,爱是对某事物的爱;第二,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爱的存在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不会完全处于贫乏,也不会完全脱离贫乏,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在他的论述中,我们被告知爱的本质是什么,爱的对象是什么,爱对人们有什么影响三个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读过《会饮篇》,我对爱的本质与爱对人类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爱的本质,联系这众位演说者的论述,几乎是一人一个版本,有人说“爱没有父母”,也有人说“爱有天上和地上的两个”,还有人说爱是贫乏神与资源神的儿子,各种各样的说法,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论述所服务的,但爱无疑是人类的高尚情感,并由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快乐幸福,社会变得更加稳定和谐。
第二篇: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
1.最奇怪的是流行的舆论认为,只有有爱情的人违反誓言才会得到诸神的赦免,他们说,这是因为爱情的誓言实际是一种伪誓。
2.爱本身无所谓好与坏,而仅当爱情导致善与恶的行为时才可以说爱有好坏之分。一个坏人邪恶地放纵情欲,那么这种爱是卑鄙的,而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地追求爱情,那么这种爱是高尚的。
3.这就是我们的法律为什么要规定,过分迅速地接受情人是不道德的,在此之前应当有一段时间间隔,人们一般认为这是最有效的考验
4.如果有人准备献身于对另一个人的侍奉,相信通过他能够增进自己的智慧或者其他任何美德,那么我们就认为这种自愿既不卑鄙,也不下流。
5.抱着这种希望(追求智慧和其他美德),爱情纵然失败也不足为耻,而其他任何企图,无论有无实现,其本身就是可耻的。
6.医学可以说成是一门研究身体爱什么的学问,或者说医学研究的是欲望,研究欲望的补充和排除,而能够区分什么欲望有害和什么欲望有益的人可以称作医生,这是在医生这个词的完全意义上来说的。如果他能用一种欲望取代另一种欲望,而在缺乏必要的欲望时又能使之产生,或者说如果必要的话,在它产生时能够加以消除,那么我们会把
他看作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
7.音乐受爱神的指引就更加明显了.音乐被说成是一门爱的学问。音乐的技艺就是通过解决高音和低音的不和来创造和谐。当高音和低音还处在冲突状态时,肯定不会有和谐,因为和谐就是协和,协和是一种同情,事物之间只要还有冲突就不会有协和。
8.医生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约束餐桌上的快乐,使我们能够享受美味佳肴而又不至于生病。
9.有判断能力的人会去注意少数有理智的头脑而不会去注意一大群傻瓜。
10.爱神首先是最年轻的,其次,他是世上最娇嫩的,第三,我们发现他还是最柔韧的。如果他没有一点柔韧性,怎么能够使我们卷入无限的爱情**,又怎么能够不知不觉地随意进入人心?
11.爱神所能承受的任何东西都不需要借助暴力,暴力根本无法触及爱神,爱神也不需要用暴力去激发爱情,因为世人无法强求爱神,只能自愿侍奉爱神。我们知道,双方的情投意合才能激起爱情的冲击.12.对一名成功的赞颂者来说,最重要是关注真理,而现在看来正好相反,赞颂者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所有力量和美德都一古脑儿地堆到被赞颂的对象身上,无论对这些东西有没有什么关联,这样一来,赞颂也就成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谎
言。
13.一切事物渴求的东西都是它缺乏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它不缺乏的东西。
14.他(爱神)既不是可朽的又不是不朽的,因为他可以在一天之内有多种变化,一切进展良好时他生气勃勃、如花似锦,但他也可以马上衰亡,因为他得到的东西一直在很快地消失,然后又凭借他父亲的禀赋而再生。所以爱决不会完全处于贫乏状态,也不会完全脱离贫乏状态。还有,爱也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
15.爱这种人人皆知的、能迷倒所有人的力量包括各种对幸福和善的企盼。但我们这些从事商务、体育、哲学等各种行业,有着企盼的人从来不被人们说成是处在爱情之中,也从来不被认为是有爱情的人,而只有那些献身于仅有的一类爱的活动的人才被赋予爱的名称,而这个名称本来也应当用于其他所有行业。
16.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中灵魂中。
17.所以在生育过程中,美是主宰交媾与分娩的女神。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凡有生育力的人一旦遇上美丽的爱人,马上就感到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很容易怀孕。但要是遇到丑的爱人,她就兴味索然,转身躲避,不肯上床,但仍要承受生育的痛苦。甚至分娩的时候,美也是起着神奇的作用,美可以使分娩顺利结束。
18.爱不是对美本身的企盼,而是在爱的影响下企盼生育。
19.一切可朽者都尽力追求不朽。生育是达到这一目的和惟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才是新一代不断地接替老一代。
20.这就是每个人延续自身生命的方式。人不能像神灵那样保持同一和永恒,只能留下新生命来填补自己死亡以后留下的空缺。
21.我们中的每个人,无论他在干什么,都在追求无限的名声,想要获得不朽的荣誉。他们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
22.如果说人的生活值得过,那么全在于他的灵魂在这种时候能够观照到美本身。一旦你看到美本身,那么你就决不会再受黄金、衣服、俊男、美童的迷惑。你现在再也不会注意诸如此类的美,这些美曾使你和许多像你一样的人朝思暮想,如痴如醉,如果可能的话,你们就终日厮守在心爱的人身边,废寝忘食,一刻也不愿分离,追求最大的满足。
23.当人们通过使美本身成为可见的而看到美本身的时候,人们才会加速拥有真正的美德,而不是那些虚假的美德,使之加速的是美德本身,而不是与美德相似的东西。
24.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如果说有凡人能够得到不朽,那么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可以获得。
第三篇:《长虹饮涧》读后感
我读了一篇文章,描写的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建筑师--李春,这篇文章的名字叫《长虹饮涧》。
以前,河北省是一个交通要道,但是,城南有条30来米宽的河,河上没有桥,不能过河。秋冬时节,河会干涸,所以官府就让民工去建桥。可是,桥没建好,就被第二年春季的雨水冲倒了。民工们都没了信心。这时,经人推荐,李春临危受命来担此建桥重任。
李春因地而异,经过勘察,他发现岸上的土质十分坚硬,所以他没有按常规的办法打桥墩,而是直接建桥,节省了建桥时间。在建桥过程中,李春勤于思考,用独木桥的样式来做桥洞。在施工过程中,他还非常严谨,所用的石料都要精挑细选,并刻上了精美细密的纹路。他还勇于创新,把原来的“实肩拱”改成了“敞肩拱”,即美观又牢固。正是由于他的思考、严谨和勇于创新,才建成了千年屹立的赵州桥,即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也给后世人留下宝贵的实物和精神财富。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勤于动脑,不能拘泥于现在,要用创新的精神,去实践、去开拓。”
第四篇: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
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
赵学清 金静
【内容摘要】《会饮》是柏拉图关于“爱”的名篇,文中他描述了七位不同的哲人、诗人、医生等对爱若斯的赞美辞章。这七个人都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爱”是什么、哪种是“真爱”,我们应该追求“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通过对《会饮》当中涉及的“爱”进行梳理,我们知道柏拉图师徒实际关注的是对智慧的追求过程。
一、《会饮》还是《会饮篇》?
与大部分译本不同,刘小枫先生的译本名为《会饮》,而非传统习惯上的《会饮篇》。因为在他看来这本书多少与诸如《劝学篇》、《五行篇》之类的哲学论文书籍不甚相同。他认为《会饮》是以场合来命名的一次对话,或者可以说它可以是一部诗篇,而不是一篇论文或一部论文集。同时,就《会饮》的内容来看,它确实是一篇独一无二的对话,既因为它的标题特别指明了事件场合,也因为这篇对话是由苏格拉底之外的另外一个人用转述的方式在另一时间讲述的。在对话中参与者主要有七个人,他们围绕着“爱欲”这一主题各自进行阐述,同时也在反驳对方的看法。
因此就这一著作的这么一种演示形式,我们很难把它归类为是阐述“爱欲”这一主题的一篇论文。因为如果作为一篇论文,它需要有翔实的论据,并且得出(唯一的)确定的结论。而在《会饮》当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百家争鸣式的观点,以及喋喋不休的争论。尽管也许所有人都知道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他的看法就是本书的“结论”了,但文章并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而只是有意地以某种“隐晦”的方式让大部分人体会到。而这,也许就是一篇伟大“诗篇”的意境。所以,将《会饮篇》改为《会饮》是十分恰当的。
二、《会饮》概要
《会饮》由七篇颂词组成,分别由七位参加会饮的宾客所做。斐德若第一个作颂词。他精通历史、神话学和神学,是修辞学家的信徒。斐德若认为爱若斯在神们中间年纪最大、最受尊重,也最有权引导人在生前和死后拥有美德和福气[1]。他的颂词平淡无奇,目的在于“使用一种恰当的‘渐进方式’,渐渐引到苏格拉底讲话中要达到的顶点”[2]。接下来的是泡赛尼阿斯,他经验丰富,对哲学争论和逻辑推理感兴趣。他不同意斐德若关于爱神的笼统说法,他认为爱神有两种——天上的爱神:爱智慧、灵魂和美德,是高尚美妙的;人间的爱神:只爱肉体、金钱和权势,是卑微下贱的。
第三个做颂词的本来是阿里斯托芬,但是因为他受打嗝的影响,改由医生厄里克希马库斯在他之前发言。厄里克希马库斯从医生的视角发言,以他的从业经验形象地说明了灵与肉的相辅相成。他将爱普遍化为一般原则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力量。他认为爱实际上就是神人之间和谐的源泉。
阿里斯托芬作为第四个演讲者,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他说人起初不是现在的样子,最初的时候,人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和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的人。这每种人都是圆的,能自由地运动,且体力精力非常强大,因此也经常有非分之想,竟想与神一较高下。神们最后不得将他们劈成两半来削弱实力。在人被分成两半后,每一半都急切地寻找之前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渴求完整,恢复古老的完满便成了人的不可阻挡和无节制的欲求。最后阿里斯托芬认为所有人要敬畏爱若斯神,与爱神相好,因为他能使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使自己完美的另一半。
阿伽通则以华丽的词藻赞扬了爱神的本质和功用,但是这些华丽的辞藻被苏格拉底认为只是徒有其表的泛泛而谈。并且在苏格拉底的一步步质问下,阿伽通也同意自己对爱若斯并不是十分了解。
苏格拉底作为压轴出场的宾客,转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对话的参与者就是苏格拉底本人与另一位女人第俄提玛。第俄提玛说,爱若斯既不美也不丑,他介于神与人、死与不死之间,他是个精灵,充当神与人的中介。因为神已经是有智慧的,他不需要;不明事理的人要么不知道自己需要智慧,要么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智慧。爱若斯介于神与人之间,所以他最爱智慧。第俄提玛赞颂爱若斯,说他能给我们带来善好,从而使我们幸福。不难看出,在第俄提玛看来,爱欲和爱智慧是同一的,爱欲即爱智,亦就是哲学。因此,最美丽最善好的生活,就是充满爱欲的生活,就是过哲学式的沉思生活。
苏格拉底刚讲完,阿尔喀比亚德醉醺醺地破门而入。厄里克希马库斯让他和大家一起赞颂爱若斯神,他想了想说,苏格拉底不会允许他赞颂除苏格拉底之外的任何人,如果他这样做了,就会挨打。于是他请求赞美苏格拉底。之后他就开始了对苏格拉第的颂扬。阿尔喀比亚德说道:“苏格拉底的言词比毒蛇还要厉害,一旦他咬住一个年轻,且资质不坏的灵魂,就会支配这灵魂的所有言行。”阿尔喀比亚德赞扬了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的忍耐力,苏格拉底还因思考问题站立二十四小时而不知疲倦。阿尔喀比亚德的颂词结束后,突然一大群醉醺醺的夜游神一涌而进,整个大厅乱哄哄的,秩序全乱了,这次会饮也宣告结束。
三、《会饮》中关于“爱”的思想
1.“爱”是什么?
对于这个古老却不陈旧的话题,人们一般都能讲出个一二。或认为是一见钟情之爱,或认为是长相厮守之情,又或是平平淡淡生活中点滴情感的积累。在古希腊那个年代,人们对“爱”是什么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会饮》一书中,开篇斐德若做的第一个讲辞就对“爱”做了界定。他认为“爱”就是一种“品德”,是被爱之人对爱他的人表现出来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也一定会“引导人在生前和死后拥有美德和福气。”[1]
2.哪种“爱”是“真爱”?
泡赛尼阿斯看出了斐德若对“爱”所做定义的漏洞,他进而补充到,“爱”有两种,一种是“属天的”,一种是“属民的”。在泡赛尼阿斯看来,如果相爱的一方热衷于另一方的金钱、容貌或是肉体上的愉悦,虽然这样也能使他感到身心上的满足与福气,但这不是“真爱”,因为这种基于物质形体上的情感,是“属民的”,这种爱“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会阻止他,敌人会骂他媚俗、贱,朋友会责备他,为他不好意思”。真正的爱,在泡赛尼阿斯看来,首先是男男之爱,这与古希腊崇尚男同和妇女身份低微有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爱的对象不是形体或形体的附属物,如金钱、容貌、官职等等,而应该是“灵魂”。这样一种爱一定是专一的,不会因“所爱的人身体如花凋谢,他就高飞远走”,也不会“从前说过的话、发的誓,统统不算数。”真爱一定是“有情人殷勤善待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情伴,情伴对有情人服服帖帖”,同时“有情人一方在心智睿哲和其他品德方面全心全意扶助情伴,情伴一方要热望受到这方面的管教和获得其他智慧”。只有在“委身”与“智慧”二者合二为一时,这样的爱才是“真爱”。
3.“爱”应是有节制的、协调的“恋上好人是好事儿,恋上放荡的人就是坏事了”,“它虽然给人带来快感,但会使人变得没有节制”,这是厄里克希马库斯作为一名医生从健康角度和情感角度所作出的讲辞。同时他还认为“健康”的爱应该是相互协调的,正如调和冷与热、苦与甜、燥与湿、高音与低音一样,“使他们产生一种适度的阴阳相交和调配”,按现代人的话语来讲,就是两个人在感情方面是互补的、合适的。4.我们的“爱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讲辞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起初人是有男性、女性和不男不女三种性别,而且都还是圆形的身体,但是后来因为他们自恃强大意欲挑战真神而被宙斯都给劈成了两半。于是被分开的两半就不停的去寻找失去的另一半,寻找那本该属于自己的“爱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阿里斯托芬之爱的对象侧重于人的身体,阿里斯托芬整个神话的讲述都在强调身体,从圆球人身体的分裂到后来人和自己另一半紧紧的拥抱都离不开身体。爱人所要寻找的就是那个一直让他魂牵梦萦的,而且是天造地设的那个“人”,并不是这个人的其他什么东西,这与苏格拉底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5.爱我们“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
在爱的对象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产生了分歧。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个体性的拥抱, 在于追求我们失去的另一半。苏格拉底认为, “爱欲完全在自身的深层结构中运作”,早在爱神被预设跟什么东西形成关 系,并怎样处于这种关系之前,就已注定有对象。在苏格拉底看来,爱的对象是美善。由此可见,阿 里斯托芬之爱是“爱我们爱人”,苏格拉底之“爱” 是“爱我们所爱”。苏格拉底认为,“爱人”的躯体终 将消散,而我们所钟爱的“美善”却是可以永恒存 在的,这种“美善”或成为“灵魂”的东西才是我们 最应该追求之物。结语
《会饮》通篇都在讲“爱神”,讲“爱”的故事,但 是当我们读完书中几位(伟大)哲人的对话,如果 仅仅认为这部历史著作就是在谈论男女之爱或者 甚至是更“高尚”的男男之爱,那么这种认识也未 免浅薄。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 个时代,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都在追求同样一件 东西———智慧,而当时被公认为最高等级的智慧 就是政治方面的“智识”,这涉及政体的类型,城邦 的建构,对城邦中人们的治理等等问题。在《会饮》 当中,苏格拉底所讲的“善”,很大程度上就是上面 讲过的那种政治上的“智识”。同时我们还知道,在 柏拉图看来,人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智慧,所以哲学 这一词汇,也就是“追求智慧”,“爱智慧”之意。因 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发现,苏格拉底告诉了 我们有那么一种永恒的,不朽的灵魂一样的东西 是“善”,而柏拉图又告诫了我们,这种“善”它虽是 永恒的,却永远不是一个定数,我们需要不停地去 追逐它的脚步,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获得肉体上或 者实体上的一个“结果”,而是需要享受追求我们 “所爱”的这一过程,而这,就是关于“爱”的哲学。可是,这一“爱”的哲学,毕竟还是“精英”式的 高深理论。我们没办法奢求普通民众都能读懂它,理解它,正如雅典的人们没有理解苏格拉底而最 终将他处以死刑一样。所以,把哲学以诗歌的形式 而不是高深的论文集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有了 它迫切的意义。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形式没能 力说服或吸引大众,因此只有采用通俗易懂的诗 歌形式,也许才能再一次避免苏格拉底式的悲剧 重演,这也是为什么《会饮》比《会饮篇》更适合的 深层次原因。虽有些许妥协的无奈,却也尊重了更 广泛范围上的“民意”,更避免了曲高和寡式的“孤 芳自赏”吧。参考文献:
[1]柏拉图.刘小枫译.伯拉图的会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6.[2]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3]利希特.古希腊人的性与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304.* 作者简介:赵学清(1966—),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金静(1989—),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育。
第五篇:饮冰室《爱国论》读后感
读饮冰室《爱国论》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也惟其如此,志士继起,爱国主义空前高涨。梁启超不仅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者,而且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与忠君相联系的传统爱国思想在实现向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转换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由于梁启超最早揭开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旗帜,故也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他思想敏锐,集思想家与政治家于一身,这又决定了他的爱国论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与其政治论相一致,具有现实性意义的思想指导,在近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民国后,梁启超的爱国论复与自己提出的“国民之自觉心”相联系,并寄语新青年,从而使自己的爱国主义具有了愈加开阔的视野与宏富的内涵,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但是,也须指出,各国人民对于自己祖国的此种深厚的感情,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不自觉的。爱国或爱国主义,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主张与社会伦理,是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
与欧洲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径由反抗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渐次生成不同,作为后发性的现代国家,中国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于甲午战争之后勃然兴起,却是因三大历史机缘风云际会的结果:战后民族危亡的刺激、戊戌维新运动即反抗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进化论的传播。体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最初揭示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旗帜的先进人物,正是梁启超。
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当是在1899年。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当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这里的“爱国”一词,是近代史上首次出现的。该文则既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同时也是梁启超本人专论爱国唯一的一篇文章。是文开宗明义,即以十分尖锐的形式和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调,揭出了“爱国”的主题,它写道:“泰西人之论中国者,辄曰:彼其人无爱国之性质”,人心涣散,一盘散沙,至今落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故哀时客曰:呜呼!我四万万同胞之民,其重念此言哉!”就现代意义的爱国的理解而言,梁启超的《爱国论》诸文提出的以下观点,尤其值得重视:
其一,爱国是现代的理念。梁启超在《爱国论》中认为,中国人并非缺乏爱国心,而是因为中国自古一统,称禹域,谓之天下,故无现代国家的概念。“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所以,只能说国人爱国性质隐而未明,不能说缺少爱国的性质。如果说,这已经是在强调爱国是现代的理念;梁启超明确指出了近代“民族建国”的历史趋势与欧洲各国爱国思潮的关系,无疑是将此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他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所谓世界的国家,Worldscace是也。以误用此理想故,故爱国心不盛,而真正强固之国家不能立焉。按吾中国人爱国心之弱,其病源大半坐是,而欧美人前此亦所不能免也”。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各国因势利导,“建造民族的国家”,爱国思潮也缘是大盛。由是可知,“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也”。
其二,民族危亡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感。梁启超说,甲午以前,士大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但战后中国割地赔款,创深痛巨,“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原因即在于民族危亡的刺激。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备受外人歧视、欺凌的海外华人与香港人,其爱国情感要较内地更为强烈。若华人都能了解当下的中国与列强如何不平等,“则爱国之热血,当填塞胸臆,沛乎莫之能御也”。1903年,梁启超赴美,适逢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一随员为美警察辱殴自戕事,大为愤慨,曾作挽诗,其中说:“国权堕落嗟何及,来日方长亦可哀;变到沙虫已天幸,惊心还有劫余灰。”他感触益深,因之十分正确地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外国侵凌,压迫已甚,唤起人民的爱国心。”
其三,爱国是现代社会的伦理。梁启超强调,“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故“我国自昔未尝以爱国大义为伦理一要素”,而爱国大义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伦理要素。这即是说,“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国人当明白个人小我对于国家大我的责任。他说:“吾非敢谓身家之不当爱也。然国者身家之托属,苟非得国家之藩盾,以为之防其害患,谋其治安,则徒挈此无所托属之身家,累累若丧家之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非先牺牲其身家之私计,竭力以张其国势,则必不能为身家之藩盾,为我防害患而谋治安。故夫爱国云者,质言之自爱而已。人而不知自爱,固禽兽之不若矣。”
在梁启超看来,爱国固然因人而异,可以有许多具体的内涵和多样化的途径;但是,在国势陵夷、危若累卵的当今中国,爱国首先必须考虑如何救国。“呜呼!中国之弱,至今日而极矣。居今日而懵然不知中国之弱者,可谓无脑筋之人也;居今日而恝然不思救中国之弱者,可谓无血性之人也。”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认真思考救国良策并将之付诸实践:“我同胞有爱国者乎?按脉论而投良药焉。”
“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但所以然者,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传统的天下观使国人只知天下而不知有国;更重要还在于专制君权对于国人的压制,造成了人心的冷漠与散乱。中国人不知民权为何物,实为奴性的表现,如此与西人竞,自然无不败。梁启超曾强调外国的侵略,激起了国人的爱国心;在这里,他复强调专制君权之“压抑之蹂躏之,民不堪命,于是爱国之义士出”,其爱国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鲜明特质,是十分鲜明的。由上不难看出,《爱国论》中,梁启超于戊戌前后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如上所述,体现了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与社会进化论三大要素整合的时代特点;而且明显地已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简单的进化论层面,跃升到了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基点的社会政治论的基础之上,从而具备了更加完整的现代意义。
09市场营销一班
09250191206
陈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