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葛亮诫子书与曾国藩诫子书比较
诸葛亮《戒子书》解读: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其著名著述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诸葛亮《戒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修行的:以静下心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心定气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努力。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处于宁静之中,要增长才能必须在不断学习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操守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败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
益于社会,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败舍里,到那时再懊悔就来不及了。
曾国藩《戒子书》解读: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因历尽艰辛为清王朝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而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一直被誉为成功教子名人。他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此篇是曾国藩临终前为儿子纪泽写下的遗训,亦被后人称为《戒子书》。
曾国藩遗训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译文: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快乐满足宽慰平安,(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这样,老百姓才会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妄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还是大事都态度恭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性格的,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形象的,我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高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到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身边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耕女织,一年到头地辛劳,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无刻不是把勤奋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的。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
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被社会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得到神明对他行为的钦佩与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受到鬼神对他行为的厌恶。
第二篇:诸葛亮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Da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i)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关于道德修养
其实,中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每个人并非生就即成为伟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虽有鸿鹄之志,然而,却没有能够亲自去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民居然产生了二千多年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设想由自己来改变历史,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谁、操纵谁。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码说明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们是有信仰的,是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关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 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所普遍存在的,并非说说而已。如何使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可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应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可以将理论知识的适用起到进一步的发展作用,不至于使理论知识成为僵化的、无法使用的东西。第二,要不断加强实践,因为理论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不少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的扩展打开了空间,实践丰富了,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的修正和不断完善,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加强自我完善的一个良好途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学习中的锻炼和锻炼中的学习,都在于鼓舞人们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求得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二持之以恒的态度
以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再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研究方向,最终真的一事无成。对于此,似应学习孔明先生所倡导的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就可能轻言放弃,最后变得禄禄无为。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家都在考虑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远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面前有了成功的榜样,我们还会犹豫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榜样带给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力量。唯有踏踏实实,多下苦功,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繁重的司法审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经常性的知识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实的实践中发挥出无尽的力量,也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古人的教训,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一直成为后人的榜样,年代越久远,似乎这种榜样的力量和影响越强大,越能鼓舞每一个后来人学好、用好我们的理论,促进理想的达成。
三积累的功效
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积累和总结的,尤其值得年青一代在自己学业的进展中应当加强知识的积累,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不同科目、不同时期的知识,在总结中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日后的创造和创新奠定基础。同样的,在进入工作状态后,经验的得得和总结依然至关重要。为什么初涉裁判工作的人会有与老同志许多不同的想法,对同类型案件的处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实际上就差在对实践经验的体会和总结上。如果没有取得基本的经验,肯定对同一类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发生朝令夕改,甚至完全相佐的处置意见。幸好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工作,有相当的弹性可言,而如果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工作,或者医学工作,可能会由于计算数据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设计失败,也可能会将病人身体乃至生命毁于一旦。这虽然是一些常规性的经验积累和反复检验,可以得出明确的带有规律性的操作方案、规范,而如果有意、无意地放弃对规律性的总结,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无非是刚愎自用、先入为主,将来会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地行事。这能够成就远大理想而被社会和人民所认可吗?
是否取得成就,不完全在于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许多场合要靠集体的力量,要依靠前人的经验与成就的支持。任何幻想自己能够成就某一事业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成就气候。
避免虚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讲到了不能够把握时机勤奋学习,或者虚度光阴,终将一事无成的后果,也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到时再后悔而来不及。有恒心、有毅力终将会取得成功,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样,程度有区别,一旦努力了,把握住了所有的机会,就意味着将来的成功的到来。只要尽到了努力,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辉顶点,也用不着 2 在后悔,因为我们终于成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的所作所为无悔于时代的要求!
一要切忌天天立志,天天不努力。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一旦错过,将很难再追回。今天已经不同于古代,在古代多读书、苦读书就是成功的捷径,而由于今天经济、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加快,越来越重视集体的力量,所以,每个人必须加快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如果要取得较大成功,必须超前于时代发展的速度与节奏,善于引领时代,科学前进的节奏和步伐,方可立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切忌滥竽充数,防止被“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学习和进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追求更高、更严的标准,更高的境界,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必须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居于前列、引领的位置,如果表现不佳,或者经常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将很容易被滚滚向前的洪流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因为快节奏的队伍难以给每个人留出歇脚的地点和时间,甚至多喘口气都是不可能的。必须时刻锻炼自己的本领,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不至于被同伴落下;只有不断勤奋的努力,才能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迈进。
三要切忌固步自封,固守陈旧的将被改革的旧有的产物。二千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国家能够用半个世纪走完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个多世纪才能走完的前进历程。当我们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近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所面临最难解决的困难的时候,放弃条条框框,放下固步自封的架子,不要再固守陈旧观念,才能够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和文明国家的认可,我们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还在抱守陈旧观念,前进的步伐必定越来越沉重,甚至会给我们改革开放事业拖了后腿。不论过去有多少缺点、是否有缺点,只要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放弃落后的、差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勇敢地吸取先进、科学、进步的知识和方法,必定能够在社会进步中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而无愧于古人对我们的教训和鼓励。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今后将进入电子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不光是中国人民,任何一个爱好科学、文明、进步的人,都有享受科技进步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权利,都有在前人取得成就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前人的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青人身上成为现实。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已经鼓舞了近二千年的国人不断发奋努力,也必将督促我们每个人不断发奋努力,去实现人类共同的、更高境界的理想,即把全人类建成更加文明、科学、民主的大家庭。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课:适度的力量
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学之一。
第三篇: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作品名称: 子书
诫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三国
作者:
作品出处:诸葛亮集
家书
诸葛亮
编辑本段原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
编辑本段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心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编辑本段注释
(1)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王洪喜书法作品《诫子书》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使才智广博。
(10)淫(yín)漫:过度怠慢。漫:怠惰,淫:过度。
(11)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与:跟随。
(15)驰:消失、流逝。
(16)日:时间。
(17)遂:于是,就。
(18)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20)穷庐:破房子。
(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重点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燥则不能冶性
编辑本段问题剖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需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非澹薄(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
5、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
6、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答: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编辑本段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上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编辑本段关于道德修养
其实,中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
苏国龙作品诫子书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每个人并非生就即成为伟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虽有鸿鹄之志,然而,却没有能够亲自去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民居然产生了二千多年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设想由自己来改变历史,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谁、操纵谁。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码说明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们是有信仰的,是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编辑本段关于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 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所普遍存在的,并非说说而已。如何使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可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应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可以将理论知识的适用起到进一步的发展作用,不至于使理论知识成为僵化的、无法使用的东西。第二,要不断加强实践,因为理论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不少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的扩展打开了空间,实践丰富了,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的修正和不断完善,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加强自我完善的一个良好途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学习中的锻炼和锻炼中的学习,都在于鼓舞人们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求得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持之以恒的态度
以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再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研究方向,最终真的一事无成。对于此,似应学习孔明先生所倡导的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就可能轻言放弃,最后变得禄禄无为。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家都在考虑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远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面前有了成功的榜样,我们还会犹豫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榜样带给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力量。唯有踏踏实实,多下苦功,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繁重的司法审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经常性的知识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实的实践中发挥出无尽的力量,也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古人的教训,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一直成为后人的榜样,年代越久远,似乎这种榜样的力量和影响越强大,越能鼓舞每一个后来人学好、用好我们的理论,促进理想的达成。
积累的功效
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积累和总结的,尤其值得年青一代在自己学业的进展中应当加强知识的积累,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不同科目、不同时期的知识,在总结中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日后的创造和创新奠定基础。同样的,在进入工作状态后,经验的得得和总结依然至关重要。为什么初涉裁判工作的人会有与老同志许多不同的想法,对同类型案件的处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实际上就差在对实践经验的体会和总结上。如果没有取得基本的经验,肯定对同一类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发生朝令夕改,甚至完全相佐的处置意见。幸好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工作,有相当的弹性可言,而如果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工作,或者医学工作,可能会由于计 算数据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设计失败,也可能会将病人身体乃至生命毁于一旦。这虽然是一些常规性的经验积累和反复检验,可以得出明确的带有规律性的操作方案、规范,而如果有意、无意地放弃对规律性的总结,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无非是刚愎自用、先入为主,将来会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地行事。这能够成就远大理想而被社会和人民所认可吗?
是否取得成就,不完全在于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许多场合要靠集体的力量,要依靠前人的经验与成就的支持。任何幻想自己能够成就某一事业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成就气候。
编辑本段避免虚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讲到了不能够把握时机勤奋学习,或者虚度光阴,终将一事无成的后果,也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到时再后悔而来不及。有恒心、有毅力终将会取得成功,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样,程度有区别,一旦努力了,把握住了所有的机会,就意味着将来的成功的到来。只要尽到了努力,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辉顶点,也用不着在后悔,因为我们终于成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的所作所为无悔于时代的要求!
一要切忌天天立志,天天不努力。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一旦错过,将很难再追回。今天已经不同于古代,在古代多读书、苦读书就是成功的捷径,而由于今天经济、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加快,越来越重视集体的力量,所以,每个人必须加快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如果要取得较大成功,必须超前于时代发展的速度与节奏,善于引领时代,科学前进的节奏和步伐,方可立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切忌滥竽充数,防止被“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学习和进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追求更高、更严的标准,更高的境界,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必须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居于前列、引领的位置,如果表现不佳,或者经常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将很容易被滚滚向前的洪流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因为快节奏的队伍难以给每个人留出歇脚的地点和时间,甚至多喘口气都是不可能的。必须时刻锻炼自己的本领,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不至于被同伴落下;只有不断勤奋的努力,才能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迈进。
三要切忌固步自封,固守陈旧的将被改革的旧有的产物。二千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国家能够用半个世纪走完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个多世纪才能走完的前进历程。当我们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近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所面临最难解决的困难的时候,放弃条条框框,放下固步自封的架子,不要再固守陈旧观念,才能够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和文明国家的认可,我们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还在抱守陈旧观念,前进的步伐必定越来越沉重,甚至会给我们改革开放事业拖了后腿。不论过去有多少缺点、是否有缺点,只要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放弃落后的、差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勇敢地吸取先进、科学、进步的知识和方法,必定能够在社会进步中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而无愧于古人对我们的教训和鼓励。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今后将进入电子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不光是中国人民,任何一个爱好科学、文明、进步的人,都有享受科技进步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权利,都有在前人取得成就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前人的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青人身上成为现实。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已经鼓舞了近二千年的国人不断发奋努力,也必将督促我们每个人不断发奋努力,去实现人类共同的、更高境界的理想,即把全人类建成更加文明、科学、民主的大家庭。
编辑本段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1、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2、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 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课:适度的力量
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学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
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 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并常将自己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偏傍人听后,都不以为然,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交情甚好,知其所言不虚。此外,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3]」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编辑本段诸葛亮诫子书
(二)原文: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第四篇: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第五篇:诫子书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
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
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诸葛亮的生平资料,《诫子书》配乐朗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诸葛亮相关资料
【评价任务】
朗读要求:有停顿2’,声音洪亮2’,有韵2’。
展示要求:人数3’,声亮2’,有条理2’,补充质疑3’/人
【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准则。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诫子书》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和人生智慧。
一、导入环节
二、合作探究环节与展示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在老师的书房里有启功先生的一幅字,上面的八个大字 我特别喜欢,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我都会去读一读。这八个字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 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合作探究】
(一)一品文章,读出文言的韵味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准确读出和划分停顿,增强语感,读出文言韵味。
1、朗读形式可自读、小组读、范读。
(PPT展示什么叫停顿,如何划分停顿。)
(二)二品文章,析出训诫的理味
1.《诫子书》一文,它的题目“诫、书”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诫,告诫,劝勉。子,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作用: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过渡句:文章虽不足白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我们一起走进《诫子书》)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用文中词语概括)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点拨: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三)三品文章,悟出家书的情味
3、《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也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请你找出一个最具智慧性的字眼。并说说这个字与“修身养德”、“学”、“志”的关系。
-------与修身养德的关系:“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要求人们内心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与学的关系:是学习的基础。““静”指的是一种摒弃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静静深思,反思自己的作为。求学过程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习。
-------与志的关系:是志的条件。要做到“静”,自然要摒弃名利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伟大的目标。
追问1:为什么要把修身养德放在句首?
点拨: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而修身养德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追问2:如果心不静会怎么样?
点拨: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点拨: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4、《诫子书》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经历与才学,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是大有可鉴之处的。
作为学生,如何将“静”运用在学习中?
作为公民,如何将“静”运用在生活中?
以上两个问题,请你以的理解说一说,谈一谈。
点拨:自习课要安静,自觉遵守班规,沉心静气,高效的上自习。安静的环境,打造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独立思考。在公共场合中尤其注意安静,比如公共图书馆,饭店等地方。
三、拓展与小结
【拓展延伸】
5、“静”可以使我们去除淫慢险躁,学会深入思考,形成聪
明智慧,达成目标理想,请你以“静”为话题,自拟题目,写片段100字。
6、组展示优秀短文。
示例:
静的魅力
先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动是人生的一大乐 趣,另有一半则得之于静。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状态。静心才能专注,正所谓静水流深。在岩石上形成的深邃的洞,那并不是汹涌波涛的功能。无论多大的力量,它永远也做不到。只有那一滴接着一滴的水滴,才有能力实现,它每日每夜安静地落在一点上,最终“水滴石穿”,这就是静者的专注所拥有的力量。心沉静下来了,心境则空灵,空灵则让人着力于一点,所以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在卧龙山隐居,因为深山中没有世俗的喧嚣,他才能潜心学问,不受外界干扰。由此看来,心如止水能让人专注,专注则更容易事半功倍。
课堂总结:
本文短短86个字,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给我们人生的几个启示。
启示一:“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必须要有安静的心境。
启示二:“俭以养德”——他告知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启示三:“非淡泊无以明志”——实现理想的路上,要能耐得住寂寞,能抵住外界的诱惑,不求名利,用平和的心态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