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乱世佳人》欣赏
《中外电影精品欣赏》结课论文 王椿莉 1103170121 11化工(制药工程)
《乱世佳人》杂谈
影片《乱世佳人》历经三年时间,由三位导演轮流执导,耗资400万美元,横空出世,她的诞生,同样标志着好莱坞电影进入“恢弘巨制”时代。1939年,《乱世佳人》一举问鼎第12届奥斯卡的8项金像奖,轰动世界影坛。这部长达三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影片,以其恢弘的气势,亮丽的色彩(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豪华的场景,以及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男女主人公天衣无缝的 完美组合,给人以视觉上又一次《飘》的极大享受。她的原底片被安置再一只金罐里,成为电影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该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诗,重现一百多年前繁荣的种植园文明的没落,亚特兰大五角广场遍地的伤兵,不断的逃难,枪杀,大火等场面规模宏伟,色彩雄浑;后半部则是一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再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
郝思嘉成为电影史上最难产的一位女主角,有1400多位新老艺员参与角逐,最后由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女演员费雯*丽雀屏中选。没有费雯·丽就没有《乱世佳人》的巨大成功。她的“思嘉”较一般试境者多了一点深度,多了一点激情,多了一点奔放热辣。费雯·丽那一双透着灵性的精明而贪婪的绿色眸子,将郝思嘉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对于角色的热情,像一团火,且永没有燃尽的一刻。费雯*丽狂热的歇斯底里的表演让她一举成名,问鼎奥斯卡影后。
男主角克拉克·盖博则是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头牌影帝,由他出演风度翩翩,诙谐幽默的白瑞德乃十众望所归。《乱世佳人》问世之后,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这一对荧幕上斗气冤家的形象,成为迄今为止都不可超越的经典极限,没人敢来挑战,他们遥不可攀,让我们无法亲近,我们只有崇拜它,爱它,别无选择。
《乱世佳人》,这部著名的外国名著.这部电影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暴发户的女儿斯佳丽和几个男人的爱情纠葛。第一任丈夫是查尔斯,第二任丈夫是弗兰克,最后一任丈夫是白瑞德。主人公斯佳丽经历了三段婚姻。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她应该好好地为自己的婚姻负责,但是她却可以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不顾及他人的眼光。这点可以说明她是个有着自己思想的女人和别的思想封建的女人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但是从这样一件事也可以看出斯佳丽对自己的婚姻有些许的不负责任。现实中的一些事情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很好的答案。把婚姻看做儿戏的人到最后的结果没有太好的结果。有的人抱怨自己的婚姻不幸福,自己的婚姻是一场悲剧。殊不知婚姻是她自己选择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为她做决定。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再有着抱怨之声,与其不停地抱怨。还不如好好地维护好自己的婚姻。
在整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斯佳丽的那双眼睛,那一双透着灵性的精明而贪婪的绿色眸子,这双眼睛将主人公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场景只要看到斯佳丽那双眼睛的变化就可以知道她下一步的作法。真可以说是斯佳丽因为那一双眼睛而精彩,应了一句话—人的眼睛是最传神的地方。
这双眼睛向人们展示了斯佳丽的性格特点。她的聪明,勇敢,能干,还有冷酷,贪婪。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争强好胜。从电影中的一局台词可以看出—白瑞德说“我之所以爱你,是因为我们太像了。。“。他们两个可以看做事一类人,因为他们的性格中都有着真强好胜的心。这样的两个人在常人的眼中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偏偏他们就在了一起。中国有句古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也许就是说的这个吧。但是争强好胜给斯佳丽带来的不是好事,而是导致她三段婚姻失败的主要原因。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前两任丈夫。她的争强好胜到还好说,但是对于她的最后一任丈夫,白瑞德。她的争强好胜将她自己的幸福生活一步步推向了深渊。白瑞德对她的爱可以说是感动半个世纪的爱,从一句台词可以看出白瑞德对斯佳丽的爱--我想要你,比对其他任何的女人都来得迫切,我在等你,比以前等任何
女人的时间都来得长。你有没有想过,我爱你已经到了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的极点?你有没有想过,在得到你之前,我已经爱过你多年?斯佳丽的天真和她的叛逆。这些在旁人看来疯疯癫癫的性格在他看来简直可爱至极。他什么时候都显得那么的运筹帷幄,好像一切都可以在他的掌控之下,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斯嘉丽最心底里想着的那个人,他无法去强制把她的心扭转向自己,尤其对于这样真实的一个女子。所以即使他们已经结婚了,但他仍然觉得没有真正拥有她,他能做的,只有用加倍的物质和精神呵护对她好,希望她能够最终回心转意.白瑞德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可以看透战争结果,但是他却没看透斯佳丽的内心。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后导致他们分开就是斯佳丽对她的初恋情人,阿希礼的难以忘怀。在斯佳丽的眼中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在白瑞德的眼中却是那么的扎眼。一个男人为女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到最后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女人在为别的男人担心。白瑞德的心在此时真正的累了。当白瑞德离开了斯佳丽以后,她才发现自己的爱在白瑞德身上,在那个和她有着相同性格的男人身上。
在现实社会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的人受着爱却可以不珍惜,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现实中的人往往活在童话的世界里面,常常幻想着自己可以得到属于童话中的爱。现实是残酷的,童话中的爱往往是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只有珍惜自己身边的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真爱其实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爱情,平平淡淡也可以孕育出属于两个人的爱情。尽管这样的爱情没有那么的绚丽,但是平淡的色彩不也是另外一种绚丽吗?甜言蜜语的爱情像有毒的苹果一样,虽然吃起来甜,但是它深处的毒只要爆发出来就是结束。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从斯佳丽的贪婪这一点入手,斯佳丽的贪婪在别人的眼中是不耻的。但是这都是有原因的,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战争的马蹄掠过曾经富饶美丽的塔拉农场,化为灰烬的庄园昭示了南方时代的结束,残酷的战争给郝思嘉的只有无尽的荒芜与痛处。她的世界里似乎只有棉籽,金钱,食物。没有人理解她,她亦不需要别人的理解,不顾社会舆论的抨击,打破保守女人无知无识的禁锢思想,毅然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她游走于北方佬之间,楚楚可怜却让自己的钱包无限扩充,金钱成为郝思嘉进行自我保护的与社会生存的筹码“ 她的贪婪其实也是她的另外一种悲哀。她本来是不想这样的,但是现实却把推向了这样之中选择。战争将她改变的很彻底。一场战争可以将人性中的良知全部吞噬了。可以看出战争的恐怖。这里隐晦地批判了战争对人的伤害,对人性的一种摧残。同时寄托了一种期盼—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有的只是美好的事物。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人是为人所不耻的,但是有没有人想过他们的身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一个贪婪的,无耻的等等的人,改变的他们的是一件件事。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在一件件的事情向你袭来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坚守住你内心最深处的那份良知。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丧失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乱世佳人》展示了动荡的年代,对爱情的狂热追求,主人公在困难与挫折前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奋斗不息的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因为战争,爱情更变得弥足珍贵。在战火中的爱情,更让我们感动、难忘。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最后我想用电影中的一句话来结尾--Whatever comes, I'll love you, just as I do now.Until I die.(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像现在一样爱你,直到永远)。不管时间的流逝,还是事物的变迁,爱情永远是人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样的一句话是一句承诺,是一句永世不变的承
诺。希望所有人都记住这句话,记住这样一份承诺。
第二篇:乱世佳人影评
《乱世佳人》影评
AP0803528
罗剑婷
摘要:《乱世佳人》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影片放映时间长达4小时,观者如潮。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当年耗资400多万美元,历时三年半完成,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这部耗资巨大,场景豪华,战争场面宏大逼真的历史巨片,以它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厌。
关键字:乱世佳人、爱情、电影、历史、斯嘉丽、瑞德、高中的时候曾经看过《乱世佳人》这本名著,《乱世佳人》又名《飘》,小说描述了曲折的爱情故事,实则蕴涵了某些精神的象征 不仅是人生执着的精神 还有人类的向往的不同精神。小说蕴涵了很多东西的,爱情故事是吸引人的,对爱情也有一些启迪,更深层的还有一些精神的,人类的、斗争的、变化的、思考的,同时背景还衍射出整部美国变革时期的历史 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波动和演变同时还描述了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损失,反战 追求和平,等等,都蕴涵在小说中了,对人生深有启迪。
大学后,我才发现《乱世佳人》这本名著居然有电影版的,于是我又迫不及待的把它看完了。看了介绍,我了解到,影片《乱世佳人》历经三年时间,由三位导演轮流执导,耗资400万美元,横空出世,她的诞生,同样标志着好莱坞电影进入“恢弘巨制”时代。1939年,《乱世佳人》一举问鼎第12届奥斯卡的8项金像奖,轰动世界影坛。这部长达三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影片,以其恢弘的气势,亮丽的色彩(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豪华的场景,以及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男女主人公天衣无缝的 完美组合,给人以视觉上又一次《飘》的极大享受。她的原底片被安置再一只金罐里,成为电影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该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诗,重现一百多年前繁荣的种植园文明的没落,亚特兰大五角广场遍地的伤兵,不断的逃难,枪杀,大火等场面规模宏伟,色彩雄浑;后半部则是一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再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
影片上下两部都以土地作结。上部斯嘉丽独自站在塔拉的荒田上抓起一把红色泥土,对天发誓决不让塔拉的人再挨饿,在雄壮有力的主题曲旋律的高奏之下,画面从斯嘉丽站在土地上昂然面对未来挑战的剪影镜头中淡出;下部斯嘉丽望着远去的爱人瑞德,悲痛欲绝,耳边突然响起了父亲郝嘉乐雄厚德声音,“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日月同在。”塔拉!家!塔拉!家!对,回家!她一定能在红色的土地上重新得到力量,一定有办法让瑞德回来,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乐!斯嘉丽德眼睛重新现出了无尽德希望,高昂德主旋律再一次响起。
《乱世佳人》是不朽德,令人难忘的。岁月流金,经典无价。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并未“随风耳逝”,而是在艺术的桂冠上,一“飘”再“飘”。爱情,人生中最美丽的片断,电影中最动人的题材。我们为了爱情,或许痛苦,或许悲伤,但我们都不会后悔于曾经的心动。希区柯克曾说过,电影就是剪掉平凡后的生活。在我看来,电影是一面双面镜,美国人透过电影看世界,而我透过电影看美国。
《乱世佳人》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斯嘉丽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女主角斯嘉丽年轻貌美,但她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自己和庄园的利益可以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但同时斯嘉丽又是勇敢、坚强,对爱情有着火一样的狂野。我想这正是吸引瑞德的地
方。而男主角瑞德,则是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豪迈却时而透露着绅士风度。不同于平常爱情的爱情,注定会让人难忘。一个像风一样飘乎不定没有根的男人却深爱着一个自信残酷贪婪的女人,只有如此才能证实爱情的伟大。
女主角斯嘉丽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 她对初恋艾希利的爱是热烈的、纯洁的、执着的,但是热烈中掺杂着虚荣,执着中透着强烈的自私,越是得不到艾希利,越对他念念不忘;便她又是聪明的、勇敢的、能干的,性格中又有冷酷、贪婪的一面。争强好胜的个性导致了她三次婚姻失败的悲剧。正如影片中瑞德所说的那样:“我之所以爱你,是因为我们太像了。。”瑞德和斯嘉丽的确太像了,所以瑞德越是得不到斯嘉丽的心,就越想得到。斯嘉丽从不掩饰自己不是上等人,虽然她出身在一个上等的家庭接受淑女式的教育,但她像她的父亲,深信自己骨子里流的是爱尔兰民族的血而不是贵族的高雅。她会在吵架后,打对方的耳光,摔东西,说脏话,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情和真实的面目。而瑞德同样也是,以走私军火起家的他,看待战争不过就是看做一个发财的机会。瑞德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眼里,南北战争还没开战,就已定出了胜负。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为也不完美的斯嘉丽付出了感动半个世纪的爱。直到瑞德被斯嘉丽伤透了心,离开后,斯嘉丽才明白与她同类的瑞德才更值得爱。斯嘉丽的爱是错位的,三次失败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证明。她一直认为自己深爱的是艾希利,一个懦弱无能、只会回忆过去的没落奴隶主,因为这个人是她的初恋,一段难以忘却的情怀。因为对艾希利错误的爱,她对瑞德始终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抗拒,就算住在大房子里,被瑞德疼爱着保护着,心里对艾希利却还难以忘却。三次婚姻失败后,斯嘉丽虽然仍然年轻美丽,但瑞德却累了,他在人生路上已经走得太疲劳、太乏味了。他可以用钱买到女人,可是却买不到心爱女人的心。尤其还是斯嘉丽那颗残酷、贪婪、自信的心。瑞德说过:我的爱已磨灭了……你固执得像一头猛犬,无论什么东西不弄到手,决不罢休。”瑞德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作第三次冒险,决定离开斯嘉丽。在饱经沧桑后瑞德发自肺腑的叹息更是萦人心怀,让人不仅与他那颗受伤而憔悴的心一同哭泣,为他那冷酷强悍外表下的脉脉温情而动容。而此时的斯嘉丽却突然明白她丢掉的灵魂不是艾希利,她苦苦追求的理想中的爱。斯嘉丽一直不知一生的真爱就在身边,在她终于明白时,蓦然回首,伊人已去。战乱总是让爱情不得其所,也许战争才是消蚀他们爱情的真正原因。“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是《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一句话,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斯嘉丽的倔强、不屈。其实瑞德又何尝不是这样?两个相像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却还想做感情中的强者,这是行不通的。
动荡的年代,对爱情的狂热追求,主人公在困难与挫折前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奋斗不息的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因为战争,爱情更变得弥足珍贵。在战火中的爱情,更让我们感动、难忘。
想用一句话,做这篇随笔的结尾:如果这辈子我有遗憾的话,就是没有为了爱情而死。
参考文献:电影《乱世佳人》,名著《飘》(《乱世佳人》)
第三篇:《乱世佳人》新解
《乱世佳人》新解
《乱世佳人》是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的影片,从筹拍到完成,历时三年,耗资四百万美元。1939年,该片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上,荣获八项奥斯卡大奖,奠定了其在好莱坞电影黄金时期的巅峰地位。
这部巨片将近四个小时。前半部分史诗般地展示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亚特兰大城交战、逃难、枪杀、大火等规模宏伟、触目惊心的场面;后半部则主要以令人悲恸的戏剧力量揭示了女主人公斯嘉丽如何在与自己内心冲突中走向成熟。并且影片还以斯嘉丽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向我们演奏了一首爱情绝唱,描绘了一幅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历史画卷。然而这些都是从传统的角度来加以评判,而现在我将带给大家一种全新的视角。
一、《乱世佳人》奇特的主题、人物性格、视角。
(1)奇特的主题;
我们常常从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一部电影。从历史判断方面来看,《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北方战胜南方,实则是指资本主义战胜并代替了奴隶主义,在后人看来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方面。但从《乱世佳人》提供的道德判断来看,北方占领南方犹如野蛮般的侵略,北方对南方进行的烧杀抢掠,严重破坏了南方的文明和文化,摧毁了南方的秩序
与人际关系,更摧残了南方的生产力;这在道德判断体系中,北方无疑是影片否定的方向。然而从南方农奴庄园自身来看,明明是展示南方落后的奴隶庄园,但在影片中,却是主人公逃避现实,躲避战乱的港湾,获得生机的源泉,俨然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佛教心中的心灵净土。或许这就是《乱世佳人》主题奇特之所在。
(2)《乱世佳人》女主人公奇特的人物性格。
从历史角度来看,斯嘉丽在影片中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实现了对其生命的维护,扩大了资产,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但从道德标准来看,斯嘉丽谋取利益的手段却是十分卑鄙、残忍甚至阴险。我们知道这在中国,实在不易将其作为主人公的性格类型,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斯嘉丽却被刻画得十分圆满,甚至可以视之为“圆形人物”的典型。
或许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看来,《乱世佳人》中更有可能成为主人公的应该是梅兰妮,她温良贤淑,大度宽容,维系着家庭。但在《乱世佳人》中,却将一个脾气怪戾、自私、钻营的女人作了主角。在这一点上,未尝不可以看成历史判断对道德判断的干涉与影响。因为,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梅兰妮这样的淑女只能是孤苦无依,寸步难行,倒是斯嘉丽在乱世中呵护守卫着她,成为其维系生命的重要因素。斯嘉丽在乱世中突显了自己的性格,她怪异的行为是其本性与时代合拍后的产物。在影片中,斯嘉丽大胆地运用着她那天生就善于钻营的本性,如鱼得水地从战争烈火及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塔拉。其中,斯嘉丽的性格并没有转变,而是其本性对于环境的适应。
我想,《乱世佳人》没有兴趣去表现一场历史的大动荡对一个女人的再塑与重造,而是表现了一个女人的性格天生地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把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实际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这应该是斯嘉丽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与别致之处。正所为性格决定命运,斯嘉丽用自己的性格,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3)《乱世佳人》独特的视角。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影片中的南方视角。这个视角是扭着历史走向的,是违背历史判断的。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前清遗老编写的《清史》,在这个历史文本中,革命党人统统是一副丑恶的嘴脸。但这样的历史观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样,《乱世佳人》以一个消亡的南方的视角,表现着曾经遗失的场景和所谓的失传了的文明。这使得影片中设立的背景,别具风味和意义,流露出伤感基调。并从一个历史负面的角度,看待历史前进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小说中也逐渐借用了这样的视角,从一个被淘汰的阶层的视角,观察历史的流变。比如,较为典型的就是《尘埃落定》中,就以一个汉藏交界处的农奴主的视角,反观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这种视角中,共产党挺进西北,也成为对他们美梦的破坏。小说的主体基础是违背历史判断的,但是在道德判断上却肯定了文中的主人公,就是那个傻子。对照这种傻子,小说中的解放军倒是丑陋不堪,那个参加了解放军的石匠更是一个不择手段、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这种小说其实只是唱历史的反调,而没有性格上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对照《乱世佳人》,影片中的斯嘉丽至少她的性格吻合了南北战争时期资本主义蒸蒸日上的时代需求,而
《尘埃落定》中,一个荒诞不经的傻子,却似乎天生地具备了人道主义的情怀,弱智使他背弃了中国传统中的残酷统治方式。这种完全是天方夜谭的想像,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式的幼稚。所以说中国电影与西方文学中始终把人物置于典型的生活中予以体现的镜像般对称的映射风格的确有着很大的距离。
二、影片中流露出资本主义人道思想。
南方军节节败退,北方军即将攻进亚特兰大,所有人都在忙于逃亡,斯嘉丽也想逃跑,而此时梅兰妮却要分娩,斯嘉丽完全可以弃之不管,然而唯利是图的她却冒着危险留了下来,救助生产的梅兰妮,我认为这是影片中最为感人的部分。为何自私、自利的斯嘉丽能向自己的情敌施以援助之手,无微不至地照顾情敌,并将其从死亡线上强拉下来。我想,这里恰恰反映资了本主义体系下对人性的重视,对人道的张扬。
我们不妨以鸦片战争来加以对比说明。当时英军攻占浙江三城,入城后,中国官员杀妻害子,这显然在西方人看来不可理喻,他们实在不懂,一个战败的官员为何还要加害自己的至亲。所以,当英军冲入中国的庭院时,看到中国军官把自己的妻子推入井中,英军劝之无效,无奈之下,执枪崩了这个执迷不悟的中国人。
也许,历史的复杂性就在这里。斯嘉丽是体现出一种唯利是图的本性,但她的这种本性最终体现出来的却是一种人道的本质。比如她严格地对待自己的亲属,为的就是“他们不再受穷。”手段上的残酷,换来的是结果上的解脱;斯嘉丽用斤斤计较赚来的钱,养活了一个家庭,一帮朋友。在对待梅兰的问题上,她更带着资本主义发展期间也在不断发展着的人道精神,所以,她能在关键时刻,没有以个人的私利干扰自己情感的抉择。毕竟,人文主义是当年资本主义壮大时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斯嘉丽对梅兰妮嫁给艾希礼虽抱有嫉妒与不满,但最终还是帮梅兰妮脱离了险境。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人,最终却成为了挚友,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也是构成影片中最美好的部分,丰富着斯嘉丽性格的深度,体现着她最可爱的一面。这种人性的光辉,掩盖了斯嘉丽不择手段时的恬不知耻,至少使她的性格,富有了一种众说纷纭的弹性,令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感受到她不同的性格魅力。
像斯嘉丽这样的女人,在现世是极少见的。所以,这个电影在同一人看来,随着观看次数和角度的变换,都能使人产生不同的体会。时至今日,观看这部影片,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对女性性格的启蒙和教育。
第四篇:《乱世佳人》赏析
《乱世佳人》赏析
《乱世佳人》是根据小说《飘》改编而来,《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郝思嘉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我感动。
郝思嘉:她没有埃伦的温柔娴熟,有教养,她有的是精明能干的头脑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冲劲;她没有媚兰的善解人意,而是张扬放肆,敢爱敢恨。他继承了父亲的豪爽、暴躁的性格,又接受了母亲大家闺秀的教育,造就了她矛盾而富有特点的性格。
郝思嘉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她的自信,正是因为她的自信赋予了她足够的勇气,她敢于向就要结婚的艾希莉表白,敢于与男人们调情并在冲动之下嫁给查尔斯,敢于抛弃自尊向瑞德请求帮忙保住塔拉,敢于杀死欲行不轨的北佬。她自己深信着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得她神采奕奕、魅力无穷。她有着绝对的责任心,当希礼抛下媚兰参战,仅是一个口头托付,让她在混乱的亚特兰大不顾自身安危照顾她当时打心里不喜欢的媚兰。当她带着刚生完孩子,病恹恹的媚兰逃难回塔拉时,作为嘉乐和埃伦的长女,她又不得不负起照顾两个妹妹和已经失去理智的父亲的责任,她原本是塔拉的小主人,但此时她却得放下夫人的身段亲自劳动,亲自参与耕种,即使如此,她从没有选择放弃,因为她有这个责任,来拯救与重建这个命运多舛的家族。
也许,郝思嘉身上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她固执、拜金、吝啬,她背叛当时妇女的道德观;剥削手下囚犯的劳动,但是人无完人,这一切并不能成为否定她的理由,她任何的缺点都不能掩盖她性格中的亮点。
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一个社会,我们不必去为生计担忧,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起伏坎坷呢?我们也许会为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懊恼;会为事业上的坎坷而痛苦,我们绕不开那些必经的曲折,就只能像郝思嘉一样,勇敢地面对它们,而不是退缩、放弃。不论思嘉选择的路正确与否,她在痛苦面前不屈服的勇气和精神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正是要用他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与悲伤,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第五篇:《乱世佳人》影评
《乱世佳人》观后感
专业:09级药学本科班级:(10)班姓名:姜宇学号:200908070279
无论他们是在守望什么,他们都是一群守望者。
思嘉在守望着金钱,守望着不再让塔拉的人再挨饿,守望着希礼的爱,守望着已经破碎的梦,守望着成长。
瑞德守望着思嘉,以及她生命的延续小邦妮,守望着一个男人能给予一个女人的全部的爱。
希礼守望着过去的生活,守望着那个随风而逝的年代。
媚兰守望着爱,爱每一个人,爱亚特兰大,爱生活,她守望着丈夫和儿子,守望着希礼有一天真正的站起来。
媚兰在所有的颜色中无疑更像粉红色,跟她在一起让人无比放心,因为她的善良。韩媚兰是个十足的好人,《乱世佳人》从头至尾都在给她唱赞歌,她是个非常传统的女人,爱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关心和照顾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心地善良又善解人意,虽然很瘦弱,但决不软弱。她热爱生活,愿意为南方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在重建家园之时她们这种人被视为南方的心脏,因为有她们的存在,南方文明就不会湮没。她拥有能在一个女人身上找到的所有美德,是白瑞德眼中典型的贵妇人,尽管她没有华丽的衣服和首饰。她宽宏大量,总记着别人的好,她爱着思嘉,百般的感激思嘉,从来不为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而记恨她。媚兰还总在为思嘉扫后路,不论思嘉做出多么出格的事,她总能绞尽脑汁在别人面前为思嘉开脱,甚至不惜与自己的小姑决裂,她决不允许别人说思嘉的坏话,在希礼和思嘉的绯闻被传的沸沸扬扬之时,她勇敢的在希礼和思嘉的绯闻被传的沸沸扬扬之时,她勇敢的站在了最前面,用她无形中宽大的羽翼,挽回了他们两人的名誉,她的心里只有善良,从不觉得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尽管思嘉不愿承认,但她最后还是相信了,其实她和媚兰是连在一起的,她不可能脱离媚兰而单独存在,尽管看上去她是那样的坚强,媚兰是那么的柔弱,媚兰一直守望着那一天的到来,希礼能真正的告别以前的心态,勇敢的站起来,接受风雨的那一天。媚兰的魅力决不亚于思嘉,她一直像思嘉的影子和侧面一样,追随着思嘉,对照着思嘉,保护着思嘉。
希礼是青灰色的,只属于随风而逝的年代,《乱世佳人》仿佛是为他准备的,因为逝去的将永不再来。他只能在回忆的天空下淡淡的发青。
卫希礼是一个绅士,这是白瑞德对他的评价。希礼是一个悲剧式的任务,他像媚兰一样善良,拥有爱国热情,愿意为南方奉献生命。在他给媚兰的信中,已经流露出他认为这场战争南方会战败,但他依然义无返顾的在战场上流血。战争打破了原有的梦,焚毁了他的家,让他难以站起来,难以接受现实。他留恋的不是过去南方奢华的生活,而是曾经的高雅,他幻想着有一天佐治亚可以重新由南方人掌握,他爱原有的生活,所以总显得郁郁寡欢,有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他也想拥有思嘉对生活的那种狂热的激情,却又做不到。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根本就不属于乱世的人,守望着一个随风而逝的年代。
我没有因为瑞德的魅力而看低了希礼,首先,我认为希礼是个相当理性的人,他没有像 韩查理和塔而顿兄弟一样对战争大吹大擂,不明事实就把北方贬的一文不值,相反,他料得到南方会战败,却依然满腔热情去作战,这得力于他的纯南方血统,不是他能决定的;其次,他知道如不脱离思嘉的庇护,便永远不会真正站起来,他决定到纽约去工作,用自己的才智开辟自己的天地,是思嘉的自私和包容,媚兰的善良和期盼,使希礼留了下来,他亦无可奈何。总之,我认为是一切的不可拒绝生硬的造就了诗人气质的希礼陷入现实的泥淖,不可自
拔,我更同情他。
也许,文学性格可以用现实颜色来描述,来形容,那么,就赋予媚兰,粉红色的善良;希礼,青灰色的忧郁。
《乱世佳人》以起独特的女性视角在描述美国内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备受读者青睐。作品中虽也有对战争恢宏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但女作家始终是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横看全书,是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而纵观全书,则似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看《乱世佳人》,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