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展》观后感(五) 文档
《艺术展》观后感
(五)四年三班:宋双喆推荐老师:安家华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参观艺术展。一路上我很高兴,因为,这个画展上有我的作品画,那是一幅素描。一进展厅,我便听到同学们喊:“快点来,我们班的画都在这!”我兴高采烈地跑过去。一眼就看到王维一的画,画的是一个穿着厨裙的美少女。她的画颜色鲜艳,特别显眼。心想:我的画在哪啊?我一遍又一遍的扫过画板,我们班同学的画都在,就没有看到我的,我有点不自在了。心想:会不会我的画被刷下去了?顿时,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涌上心头,我难受得想哭。不过既然来了,就接着往下看吧。
我转身来到摄影展前,映入眼帘的是杨建拍摄的《春的气息》,照片上是茫茫雪海中有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河。曹子东拍摄的《雾松》,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晶,美丽极了。林博全的《精灵之舞》,在碧海蓝天下有几只天鹅正展翅欲飞!作者能抓住这一时刻,将美景拍了下来,多么珍贵啊!正当我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时,忽然看到了我们班主任丁哲老师画的《空谷幽兰》,画上是用金色的铁丝勾边的沙画,非常好看。
就在参观快结束时,我看到了自己的画,真高兴,之前的失望一扫而光。虽然我对自己的已经很熟悉了,但今天我还是看得那么认真
——蓝色的背景下是一群可爱的小鱼。我细细地品味着,自豪地欣赏着,心里美滋滋的。
这次艺术展不仅展出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作品,更展出了人们美的精神面貌。它的美是来自于老师的艰辛,我们的努力,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我们衷心祝愿这次艺术展获得圆满成功!
第二篇:《艺术展》观后感(三)
《艺术展》观后感
(一)四年三班:刘佳慧推荐老师:安家华
2012年5月30日下午,第一节课老师带我们去了体育馆观看艺术展。
我们一进去就像飞翔的鸟儿一样看看这儿,瞧瞧那儿,都看不过来了。最让我痴迷的作品就是“石头艺术”!在哪盒子里面放着十几块小石头,别看这些石头小,但它的表面上,画着的可都是非常漂亮的风景画、非常可爱的小娃娃和动物呢!我仔细观察之后感觉几块不起眼的小石头,就能被智慧的人类做成艺术作品,被人们喜爱!还有一个作品很好看也很有创意,它是用各种米做成的八匹马儿,很特别,有白色的、黑色的、棕色的等等……
我们真不舍得离去,因为体育馆里摆满了艺术作品。我喜欢艺术展,更忘不了那一幅幅精致的刺绣,那一块块带着浓厚色彩的小石头,那一张张摄影体现了家乡美丽自然风景,带给我极大的快乐。
第三篇:《艺术展》观后感二
《艺术展》观后感二
四年三班:王恒宇
推荐老师:安家华
5月30日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体育馆观看《艺术展》。
我们班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体育馆,同学们忍不住快点看到自己的作品。我也是一样,我焦急地走向卡通画区,我东瞅瞅、西望望,只见我们班同学有很多的画展出来了,就是没有我的,可能我的作品不够标准吧。
我离开了卡通画区向右走,有两幅是用易拉罐做的鸟,那只鸟叫做竹鸟,它有着神话传说中凤凰的羽毛,孔雀的尾巴,一个漂亮的鸟冠。我想:为什么要叫做竹鸟呢?这种鸟我也没有见过,我抬头一看,上面有竹林。我想可能是竹鸟生活在竹林与竹为伴才叫做竹鸟吧!
在竹鸟旁边有一幅八马骏图,马有各种的颜色赤、黄、褐......一匹匹马儿好像风一样在我脑中一闪而过,还好像战士在战场上冲杀、搏斗,真是骏马图啊!
我又来到了画展中央,那里有许多手工作品、编织品、用纸做的花,......五花八门,这些作品的主人真有创意!
在摄影艺术展里我看到了一幅《开江》的照片,江水中的冰块冰清晰可见,两岸全是等待融化的白雪。我又看到了一幅《农民秋收》图,从画面上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爸爸妈妈真不容易,为了我们每天劳累,忙着秋收,我要努力学习!
虽然我没有看到我的画,但我欣赏到了更多的艺术作品。我以后要努力,争取让我的画也上画展。
第四篇:巴洛克艺术展观后感
巴洛克艺术展观后感
这学期选择了油画鉴赏这一门选修课,虽然我不是美术绘画专业的,但是通过实践以及自己的初次绘画,还是在课中学习到了很多。我们在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主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两方面来鉴赏。任何作品都靠视觉形象来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人们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观赏进行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一方面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了画家所反映的一个艺术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作用。另一方面是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认识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从这一点上看,对一幅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它同观赏者的素质条件相联系。优秀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容,起到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很高兴这次能有机会参观“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在去之前,对于罗马的艺术完全基于想象,真正来到的国家博物馆,经过300多年的历史沉淀依然鲜艳的巴洛克时代的50件意大利艺术珍品的集中呈现在我面前时,为我走进巴洛克时代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
在观看了艺术展之后我了解到,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巴洛克艺术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罗马的巴洛克代表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历史,它们主要围绕着市政和建筑空间展开,其中,绘画、雕塑、乃至所谓的实用艺术都对“艺术的绝妙合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合成”正是济安·劳伦佐·贝尼尼本人为了概括视觉艺术的结合而提出的模式,它可以被视为包括巴洛克在内的整个十七世纪罗马艺术文化的特征。贝尼尼和亚历山德罗·阿尔加迪的作品可说是这一展览的重头戏,它们充分表现了这两位大师对复杂构图的兴趣,为了实施这些作品,他们得兼顾环境的多元性。因此,我们可以说,雕塑是巴洛克的艺术向导,而作为向导,它倾向通过雕塑本身来再现精致的绘画效果,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绘画领域中,一个熠熠生辉的新星是彼埃特罗·达·科尔托纳。开始时,他是一个尝试自然主义风格的艺术家,以后,他发展出一种宏大、轻灵的手法,其绘画对象甚至能与建筑争辉,他为巴贝利尼宫创作的天顶画就是明证。在整个十七世纪中,罗马的巴洛克绘画风格多样,除了科尔托纳式风格外,自然主义也得到了延续,并诞生了其他趋向古典主义的流派,尤其是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一主题最终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姓名:王枫
学号:1007030224
班级:法学102
第五篇:李岚清篆刻素描艺术展观后感
李岚清篆刻素描艺术展观后感
武汉市新洲区辛冲二中黄文川
本周二在罗老师、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国培美术班的全体学员去湖北美术馆,有幸看到了李岚清同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篆刻素描艺术展,从他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他生活中的另一面,很有人文关怀,这是美术之外的一种修养,尤其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而言,这是何等的毅力。最欣赏他的篆刻,从作品中发现他很善于借鉴传统的篆刻路子,古玺、汉印、流派印风均有涉猎。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在他的篆刻作品中读到了让我为之怦然心动的人文情怀,而这种情怀因为李岚清同志的特殊身份和经历,显得尤其珍贵。我喜欢他的许多印作,如“悲怆”、“贝多芬”、“莫札特”、“我书无法”、“一刀切”、“紫砂陶艺”“游心印外”等等。他的作品犹如音乐般抒情,韵味无穷。把独特的生活趣象和艺术天地的图像糅合贯通,虚实相生,生动活泼,对传统艺术的创新带来鲜活的气息。对篆刻,我绝对是门外汉,不敢妄加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我认为普及与继承创新看似是两件没有关联的工作,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李岚清同志的篆刻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我们平时看到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用的古人诗文,虽然词义优美,但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不少距离,反映不了当代的感受。在这个方面,他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他对篆刻文字内容进行的甄选和探讨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才能使这门古老艺术在形式、技艺、内容上更加相得益彰,更加丰富完美,更加贴近时代生活。他的睿智,他用铁笔抒情,因情生趣,因趣生象,使人读了备感亲切,有味有趣。我相信,绵绵几千年的篆刻艺术,有岚清同
志的参与、支持与关怀,篆刻事业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同时,他的创作一定会给我们广大艺术工作者提供有意义的思考。这个展览的看点不是篆刻技术的高度,而是篆刻人生、篆刻思想的高度。拿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例,从篆刻艺术角度评析绝对不算好,但中国历史上篆刻大师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有哪一位堪与“中国印”比肩?奥运会对印章(篆刻)普及功用非常大,对篆刻艺术家而言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祝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