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3: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第一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爱罗妈

我们大部分人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习惯于直接进行评论,或者习惯于通过指责别人来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是当我们对别人进行指责时,请问对方还能心甘情愿地来满足你的需求或请求吗?对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进行自我辩解、拒绝或者反击你。

我们的情绪会因为外在的行为而发生剧烈波动,真的是因为别人的行为导致你的情绪,别人应该为你的情绪负责吗?那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外在行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者同样的外在行为在你不同的心情状态下会引起你不同的情绪反应呢?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情绪和外在行为之间还有一个我们忽视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我们的需求。某个外在行为因为不符合我们的需求,从而导致我们的某个情绪。可是这个需求有时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或者清楚了而没有告诉对方,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对方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于是开始指责对方,开始抱怨对方。这样自己的需求没有满足,同时也伤害了对方,关系开始恶性循环。

读这本书之前,我经常处于痛苦中,一是觉得别人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为什么总让我痛苦;二是我为什么会经常被别人认为我在伤害他们。这本书读到一半,我突然领悟到,我们原来一直活在混沌状态。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没有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我们将自己的幸福快乐权力交给别人,任别人摆布。当别人指责我们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对方的态度和怎么说的方式,而不是去关注对方的真正需要。可是要做到抛开自己长期以来的情绪反应方式,去放下自己所受的伤,去真正关注别人的需要需要自己强大的内心力量和不断的心理暗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做一个像“长颈鹿”那样的人,没有天敌,大家都活在爱中,因为爱而愿意去改变自己。

有一对父子,父亲总是在不断地指责儿子让他不满意,总是在儿子面前生气。长久以来,儿子开始害怕接近父亲,实在出于亲情和义务只能硬着头皮隔几个月回家看望父亲一次。可是在读了这本书后,他开始试着不去体会父亲的情绪和指责,而直接关注父亲的感受和需要。慢慢地,父亲对他的指责越来越少了,父子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修复,现在父亲在他面前更多的是笑容,代替了之前几十年如一日的抱怨和指责。

感谢作者编写这本书,让我接触到了非暴力沟通,让我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作为自己的主人,开始为自己的幸福、成长、快乐负责,同时也开始重视别人的需要。

第二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

——结束对自己的恐怖主义

之前有一段时间,任性使气、桀骜不驯、任意妄为、精神恍惚,生活一团糟。不停地寻求答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以及如何解决。但是一直无解。然后我就放弃了。行吧,看你要带我走到哪儿呢!走到哪是哪吧,没有问题呀,如果这就是我的命运轨迹,我接受、跟从、臣服。借着罗秋兰老师的那句话告慰自己:“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用来体验的,而不是用来寻求答案的。可是偏偏很多人把这两句倒过来活”。我想我就趁着这个机会正过来活吧,哈哈。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看到了《非暴力沟通》,也看到了“结束对自己的恐怖主义”。其实这是一本书和另外一篇文章,不过被我联系起来了。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太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愤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助人。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还只看到一小半,便发现答案突然就自己出来了。自己前段时间的混乱,是从第一阶段走到了第二阶段。无论如何,有了一份答案之后,能够用一个理念或什么来解释自己,内心更多了一份平静,那份从未知到已知的掌握感,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才能从容平和。恩,知道了是这样就好。不着急,慢慢来,按自己自然的节奏一步步来,总会走到第三阶段的。

那份心中对于未知、对于不断流动的恐惧、焦虑、不安、担忧,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恐怖主义!

“有多少时候,你的决定和行动是基于爱、平安和喜悦?又有多少时候,你的选择是出于担心、焦虑还有恐惧?”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出于真心的喜爱、创造的灵感、喜悦的分享,还是因为如果自己不做这么多的事情,就无法逃避自己的低自我价值感、貌合神离的家庭关系、莫名的情绪困扰,或是害怕没有人需要自己、再也得不到机会、没有足够的钱因而也就没有安全感?”

我决定——(其实上个星期就开始在做了)让自己地行动出于真心的喜爱、平和安宁、还有喜悦。上个星期当总教练时在课程中做到了。只是在生活中要时时记得去做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不留神一秒钟的时间,我就很容易回到原来的状态和模式了,尤其是在有事情发生时。可是也正是在有事情,其实才更要明白自己,更要让自己地行动出于真心的喜爱、平和安宁、喜悦。

我会一直这样成长。

感谢在我行为和平时的我很不一样的时期,在我混乱疑惑的时期,陪伴在身边的所有人。感谢我自己的愿意学习和提升。感谢我的人生轨迹给我的这样成长的机会。

2011-9郭海波

第三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也即“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诚实清晰的表达,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能够

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说明:母亲对孩子说“孩子,看到桌子下的两只脏袜子(此刻的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也可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说到暴力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也同样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无关,由于缺乏认知,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们眼中打人、杀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为,但如果我说“冷暴力”这个词,你还觉得陌生么,你有没有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冷战过?有没有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情绪和语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伤人于无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通过话语表达情绪,大多时候说话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以达到沟通的最佳结果。

它是有迹可循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①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表达感受。

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提出具体的请求。

假如我有个作息不规律的室友,我睡觉了她还在玩游戏,她打扰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就是:你玩游戏的声音很大声,我有些烦躁,因为现在已经×点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继续?

这种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沟通过程是:

①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观察是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经大脑的说“你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结果一定更令人满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非暴力沟通”的存在,而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作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常做的行为有:

道德评判。

简而言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你太懒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这些都属于道德评判,它擅长将人分类,好人或坏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聪明或愚蠢等。

这样很难让沟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召来仇恨。就算被批评的人做出让步,接受批评,也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长久来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行比较。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人无完人,身处比较之中,总有被比下去的时候。而一旦陷入比较的坑里,我们的关注点就变成了“我没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反而最珍贵。

回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准时上班?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实上,这绝对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准时上班、满足老板的要求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所以归根结底,这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履行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想要,从自身出发,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扰。

强人所难。

这是强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师、老板,许多人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循规蹈矩。他们的常用台词是: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么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成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学做暑假作业时,是不是极尽敷衍之事?

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是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虑为了达到这种需要,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加强联系。这其中离不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其中有几个部分对我个人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经意间所带来的语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判断等,但是也许他人需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充分的倾听,得到来自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三是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当我们表现不够完美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责和内疚当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爱。另外,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内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们发自心底的出于对自己的爱,出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转变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让生命之花绽放。

最后,非暴力沟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会贯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说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这本书是我带着目的来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整个体系,但是没想要,这本书好像帮我打开了这所大门,自我感觉这本书把倾听作为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当然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只能作为我交流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知识点或者底层的构架,因为这里面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都值得再做细分研究!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前三个要素我都感觉挺难的,为什么叫?因为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或者自己认知真的不够全面造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想要改变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经历才可能对其有所大致的了解,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都给我一种,有事就直说,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别人可能不会察觉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除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习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视频中的大部分妈妈首先的反应是表现了自己的不愉快,而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后,才发现孩子弄得脏兮兮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这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善心。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

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

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习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习,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非暴力沟通》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以和平和高效为主旨的沟通方,用一句话概括本书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好好沟通以解决有暴力情绪的事件,以获得和平,互相尊重等共赢的结果。

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工具,其核心是讲“爱”,有技巧地讲个人感受,解决怒气带来的冲突。改变和行动都是出于爱。所以其实需要分辨场合,有些场合其实并不适合讲“感情”,但是对于家庭矛盾冲突这类我们特别重视情感的冲突关系中就有用武之地。其次,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个疑惑,我会在最后的时候讲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全书以这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而这种沟通方法需要建立在愿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厘清思路:

1、观察:观察还是评论。不加评论的'观察;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2、感受:表达感受,想法还是感受,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然后表达出来。

3、需要:所以需要分清是他人无法达成自己的需要还是他们确实行为不对,我们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随意给别人贴标签。

4、请求:需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需要适当做出请求。

原则提炼:

爱自己:仅仅改变习惯用词,就可以把自己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很简单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生活是出于爱和乐趣,而不是恐惧和压迫。

爱别人:不要把人的行为和人的品德混为一谈。

表达愤怒:因为是译本,书中“充分表达愤怒”这一章很可能会被误解。我觉得更准确的是:准确表达愤怒。准确表达愤怒的意思就是要分清愤怒的根源到底在哪,大多数时候,愤怒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而非其他人身上。

惩罚:如果惩罚不可避免,那么只惩罚犯错的部分,但其需要被惩罚根本原因应该被倾听。

表达感激:就是告诉别人,你的存在让我更有价值。

个人思考:

这本书的宗旨是通过沟通准确解决有发怒倾向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会有一股怒火,所以这本书才放到了今天,我耐着性子把它看完。

原因之一可能是它是译本,表达的方式很奇怪。更可能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办法太反人性了。因为这种沟通的前提是愿意爱和理解对方,而对方通常是不被理解但是希望被理解的那种;然后告诉对方我可以理解你,挖掘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的时候,这种暴力倾向才有可能被改变。就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敏锐的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如果不是亲密关系,或者有博爱的精神,我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并且:这种沟通方式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也顺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书中的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会有一股情绪无处释放,非常不爽,久而久之,情绪就有可能厚积薄发,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发怒不是件好事,但我觉得如果有发怒情绪,场合允许的话可以让它表达出来,再进行沟通。因为爱里面不仅有倾听理解,也有被包容和被接纳,即便是卢森堡博士,他很可能也会发个小脾气来感受被接纳的美好。

所以,我想说,这种沟通方法正确且实用,但它不会那么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近”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习,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习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不妄图改变他人,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另一个生命建立联系。”——《非暴力沟通》

最近实习事情多,阅读的进度有点缓慢呀。舔着老脸又来更新了,哈哈哈哈。不过我还是要试图辩驳一下的,主要这书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败的沟通,引起了很多共鸣,花好几个小时可能才看了一两章。

感觉透过本书,让我试图想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为什么突然聊着聊着对方就生气了;为什么你明明说了很多次,对方却仍然无动于衷;你竭尽全力去做了,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几个点。

首先,透过这边书让我想到的是:原来我以为的,和你以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准则、观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经过大脑主观加工后看到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矛盾的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产生的差异的大小。

明白了这一分析路径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看到一样,但是主观的观念不一致之后导致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漩涡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烛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这个,更让我觉得对人更不能乱下定论,尽可能全面客观,长期的进行观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观察

这便引出了书中讲的第一个要点“观察”。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观”,观察体会自身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自身让自己变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需要和期待,为沟通做好准备,感觉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观他”,虽然我们不是他人,更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往常的沟通经验和对对方大致的了解作出推论和猜测,去猜测对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观察,使得沟通变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过不断的提问,友好、友善的猜想,渐渐磨平两方存在的理解鸿沟,达到非暴力沟通上的第一步即双方对于沟通的对象没有太大的理解差异,或者说,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是一样的。

感受

其次,透过作者讲述的第二个要点“感受”,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时候能用直接说明真实想法来解决问题与误解,我们却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对方和盘托出来表达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反而是选择隐忍,继而考验自己的耐心,最终可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导致不可逆的暴力冲突?

通过读书产生的疑问,我不经意在一次篮球场上体会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午后时分,我一人独自在篮球场上进行投篮练习,周围的人渐渐多的可以进行一场篮球赛。我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从他们的嬉笑声中明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互相都是熟悉了解的。比赛开打,我明显感觉我被孤立了(注意这是我的感觉,并不能就说他们故意针对我,仅仅是从他们的观念来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传给熟悉的人会更好些),但人就是这样,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讲道理的,一种孤立,落寞,不开心的感觉就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做呢?是开口向他们说,“我感觉不太开心,因为你们上场比赛中没有传一个球给我,我感觉到你们并不是很信赖我,我也很强,希望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起打配合,如果你们有好的传球机会时也能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加油。”可现实呢,我并没有这样说,反倒是更加郁郁寡欢,除了被动的防守,我毫无进攻欲望,使得他们加深了更不能把球传给我的观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场打完之后,我就气呼呼的,提出说我不打了。内心更是在暗暗揣测,如果没了我看你们怎么打的报复心理(现在的我,觉得当时还是很幼稚的嘛)。其实,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仅仅是以为我有急事要离开罢了,我所谓的“报复”仅仅是我自己给我自己加戏,伤害的仅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懦弱?对方仅仅是一个我毫无利益冲突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罢了,如果面对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会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难开“尊口”,陷入自我情绪的内耗?

我想这个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我所了解到的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是带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级压迫的(防杠啊,笑哭)。父母对于孩子的说教是带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进行“改造”,并不会很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当然我并没有说我的父母不好,只不过我感觉有些时候,比如回想起他们曾经处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过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让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双方的沟通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沟通话语,会压迫人不敢轻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内敛。传统中国讲究要“忍”、“内隐”、要“以退为进”、要“和气生财”、要“宽以待人”。如果贸然吐露自己的感觉、感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在“挑事”、太“矫情”、过于“冒犯”别人,只要没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可能是倾向于“内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坏的想法都会被自己仔细揣摩,理清自己情绪的由来,理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将负面情绪消磨殆尽,不过这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说的时候,总会有一只手掐住我的喉咙,仿佛在说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担心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后,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观条件上了,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可能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级、老师、你有所求的人,会担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吐露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很多顾虑,那就更不会说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慢慢体悟。

需求

然后,第三个要点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内心活动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情绪波动之后的内心需求。无缘无故的生气、失落,自己却道不明说不透,没有诉求那就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产生的矛盾问题。需要别人不断的猜测你的需求,那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那样反过来,你面对一个并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但是我感觉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往往发泄一会,产生争执最后表面平息,循环往复。我想如果再当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某方生气却从不告知原因,仅仅表达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一个劲的让另一方去猜测,去哄;我想是难以长久的。有个异性朋友曾告诉我女生是用来哄的,我当时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现在回头来看,怕是只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对方的需求和对另一方的期待和诉求怕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感情难得也珍贵,却空耗在从长远看,没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谜中,不禁还是感到可惜。

请求

最后,第四个要点是采取平和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请求”、“期待”。这是我觉得很考验沟通技巧的一部分。请求和类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使人有选择,后者使人感到强制,不舒服。这是形成双方沟通闭环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要求,才能解决争端与问题。我想人应该活在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里。理性对应着生存,感性对应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沟通是什么?

当看完全书之后,我试图给沟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个定义:在双方共同确立的客观实在的框架下,探求双方由观念的差异所引起感受与需求的不同,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以达成最大可能的共识,取得双赢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讲的“对生命的爱”。

那是种怎样的爱?我想这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态度,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核心。这也呼应着我国古代哲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当你意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一个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生命个体,你们一样会呼吸,会思考,会哭、会笑,有梦想、有价值、有自己的需求……你们其实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深刻的感觉到,当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后,其实在你的眼里他人或许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在生命的光谱下,你的投影。

合上书,仿佛多了层理解,窗外阳光妩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昨天赵老师说,“今天的文章还是如此的优质啊。我希望读书的时候不仅在意识层面能让自己有所收获,也能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希望也能看见你真实的应用故事哈。”

这段话的勉励让我感到,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这句话也是今天读到的《非暴力沟通》的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

我感受到,在我说出,“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我的内心又感受了一次我刚刚看到这段话时由内而外的喜悦,就如本书的作者说到的,表达感受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从这个角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今天的题目里感受我不太好的状态(昨天没有把握好搬东西的重量触发了腰上的旧伤),身体上的不舒服造成读书、码字都不太能集中精神,既然思路可能不是特别清晰,那我就多写一写最直接的感受好了——其实,这个题目算是我跟乃们撒娇扮可爱,这个技能我是跟家里3岁的小外甥学的,难受了就哭,高兴了就笑,喜欢就拥抱(好像还挺押韵)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感觉不要太爽。

如本文作者所说,成熟的人本该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都可以体察细微,但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职业、家族文化遗传、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类。

但这些在我看来,直观的说,是这个世界声音那么多,我们到底要听谁的?父母的?权威的?伴侣的?不如请他们都“shutup”,先听听自己的。当我们摒弃其他人的声音,认真听自己的时候,如同给自己一个拥抱,世界就不那么“无情”了。

如果我们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其实,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同理,情绪也是我们自己的。从这个思路扩展开来,在沟通的时候,按照本书前面给出的提示,说事实,谈感受,不仅仅忠实于客观,同时也客观的表达主观——当感受有了前因后果,对方不会感受到这种感受的攻击,双方也就不会陷入到情绪的陷阱里了。

从这个思路看开去,那么多情侣吵架真的都是误会,挨上司那么多骂只能怪自己蠢,就算面对最会“两头堵”的父母大人,也只怪自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身体暴力都源于语言,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竟然不自知,这些伤害不露声色,仅用只言片语便使我们遍体鳞伤,进而激怒受害者时,马上将小问题发展成“身体的暴力”,使他们情绪失控、难以自已,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对方的“暴力”反击时,让我们才觉悟到自己说话的得失,伤害了对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时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彼此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和愿望,不能倾听对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沟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学会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说出伤害人的话,学会了好好说话温柔以待,言语上不再批判、指责、诋毁、猜忌、比较、命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口不择言等无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们坚硬的盔甲,直至内心深处。

非暴力学会创始人阿伦.甘地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无情。

而改变沟通方式则是转变生活方式,改变无情世界的最佳途径。

《非暴力沟通》教给了我们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与体会观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体请求,明确表达内心,提醒我们觉察和内省,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需要。

只说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不要妄加评判,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凭主观意识下定义;

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连同自然而来的情绪,不要试图影响他人判断,而将感受与想法混为一谈;

在表达需要之前,先摈弃自己的情绪因素,不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清楚表达出来,请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询问和反馈,有效地帮助对方。

不要吝于表达感谢与赞美,大方表达与接受。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沟通方式,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不经意的习惯。非暴力沟通源于爱,让我们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难题,让爱、关怀与欢乐融入我们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在最近自己身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恼怒、恐惧,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愚蠢,怎么这么单纯。在责备自己愚蠢和单纯,我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现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而会轻易相信别人呢?我想在我的潜意识里信任和诚信非常重要,所以经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按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进行我们日常的谈话与聆听,能够使人们沟通变得顺畅,并且和谐相处。这就是被他称之为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前言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写,他在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说到暴力二字,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枪剑戟,打架斗殴,甚至于战争。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常常充满了暴力,但是我们却并不自知。然而,就是这样的语言对我们身边的人却造成了很多伤害。

比如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考得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

恋人之间会说:你一点儿都不爱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能不能对我好点儿。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听上去也并不觉得奇怪,可实际上这些话语里充满了语言暴力。

有句古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怎么巧说呢?卢森堡博士总结出了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个要素。

卢森堡博士首先深层次地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并针对根源发现了这种沟通方式。《非》这本书中把非暴力沟通总结了一套标准化的方式,它分为了四要素。

那么,什么是暴力产生的来源呢?换言之,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什么呢?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而是寻找需求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过的话。比如,“你这次考试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这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语言。

孩子没有考好,和你伤心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早已把“因为你没有考好,所以我伤心”看作是理所应当的逻辑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

实际上,你伤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你就会发泄你的情绪。

然而,情绪是个双刃剑,它既伤人又不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在指责孩子没有考好,或训斥或生气时,孩子通常会有相反的两种反应。

一种情况是,孩子也许会觉得很内疚,他为了不让你生气,他愿意去好好学,但是最终他都不是在为自己学,是为了取悦你而学。另一种情况是,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正我怎么样你都不高兴,那就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彻底不用心学习。

所以说,发泄情绪是双刃剑,它伤的是双方,而且一点儿也不解决问题。那么,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一、讲事实

首先,我们要讲事实,而不是去评判。那么如何讲事实呢?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之间因为丈夫晚归时妻子的牢骚。天天这么晚回来,你别回来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馆,等等等等……然而这样的话貌似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妻子的情绪和评判。

那么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只讲事实。你可以罗列出最近一周丈夫晚归的次数和时间。比如,这一周丈夫已经三天都是晚上十点以后回家,有一天甚至12点才回家。这些是事实。

我们常常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和评价。讲事实就是讲出发生的事情而已。

二、讲感受

第二步,讲感受。妻子总是只顾连珠炮似地发泄情绪,会越说越生气。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日子有什么过的,我觉得真没意思。”这些话看似她的感受,其实依然是她的情绪。而感受指的是高兴、开心、幸福、生气、伤心、紧张、焦虑、失望、郁闷、孤独等等,这样的词汇表述的是感受。

那么针对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确表述感受的话应该是“老公,你一周已经三天都十点以后才回来,我很难过,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孤独。”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

三、讲原因

第三步,讲你会有这种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们家像旅馆,我希望晚上能够和你一起吃晚饭,我也担心你总是这么晚归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这是你因为他晚归这个事实造成的你难过并孤独的这个感受的原因,要明确地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去猜你的心思。这是女性常常会犯的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不说,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这是令许多男人都很头疼的一道难题,也是造成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种种误会的根源。

我们应该真实地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客观地说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的原因,再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这是满足内心需求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讲要求

第四步,讲你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说“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周可不可以保证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饭。”或者说“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时回家时提前给我打个电话,给我说句好听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归时给你带件礼物,这都是可以明确提出的要求。切记不要说“你随便”,“你自己看着办”,这种既不明确又暗藏威胁的话。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随时用这四点来提醒自己与对方沟通,我相信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

那么,我们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暴力沟通又是怎样的一些表现呢?暴力沟通,通常也有四种表现。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就是我们习惯性地下定义、贴标签,却不讲事实。

正如上面丈夫晚归的例子,说丈夫不关心这个家,把家当旅馆等等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道德评判。

又如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现象上升到道德层面,对一个乱扔垃圾或闯红灯的人会很容易地说成没素质,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

想象一下,你对一个随手扔垃圾的人说“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边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里吗?”“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上学老师没教你吗?不能乱扔垃圾!”哪一种沟通会更有效呢?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进行比较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较估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这句话发人深省。

三、回避责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到“不得不”这个词,似乎许多事都不是出于我们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深层挖掘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回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

例如,许多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父母,口口声声说“我不得不为他做饭,他什么都不会,我不给他做饭,他就得挨饿”。其实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别。

我们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离不开他们的照顾,其实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照顾是一种羁绊。

因此,卢森堡博士建议将“我不得不…”改为“我选择…”变被动为主动,“我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选择为孩子做饭”,因为不得不做的事一定会让人不开心,而我主动选择做的事是我愿意承担责任的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场景,拉长着脸的母亲气呼呼地给全家人做好饭,然后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厉声的“吃吧”,这时你还能愉快地吃饭吗?

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四、强人所难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归的例子中,当妻子提要求时,如果不能清晰明确地提出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是说“你随便”、“你看着办”或者“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话都是一种变相的强人所难。它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对方就会付出代价或者受到某种惩罚。比如,妻子会给丈夫冷脸,会几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许丈夫亲近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一种惩罚。

我们许多人使用的语言都是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去耐心认真地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正是导致暴力沟通的根源。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这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牢牢记住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们最终一定能达到书的封面上讲的那句话。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第四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近”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习,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习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这本书是我带着目的来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整个体系,但是没想要,这本书好像帮我打开了这所大门,自我感觉这本书把倾听作为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当然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只能作为我交流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知识点或者底层的构架,因为这里面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都值得再做细分研究!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前三个要素我都感觉挺难的,为什么叫?因为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或者自己认知真的不够全面造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想要改变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经历才可能对其有所大致的了解,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都给我一种,有事就直说,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别人可能不会察觉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秀感慨4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三次数学作业你两次没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连不该错的都做错了,我很不满意)和评价(你是个笨家伙)。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不妄图改变他人,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另一个生命建立联系。”——《非暴力沟通》

最近实习事情多,阅读的进度有点缓慢呀。舔着老脸又来更新了,哈哈哈哈。不过我还是要试图辩驳一下的,主要这书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败的沟通,引起了很多共鸣,花好几个小时可能才看了一两章。

感觉透过本书,让我试图想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为什么突然聊着聊着对方就生气了;为什么你明明说了很多次,对方却仍然无动于衷;你竭尽全力去做了,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几个点。

首先,透过这边书让我想到的是:原来我以为的,和你以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准则、观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经过大脑主观加工后看到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矛盾的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产生的差异的大小。

明白了这一分析路径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看到一样,但是主观的观念不一致之后导致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漩涡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烛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这个,更让我觉得对人更不能乱下定论,尽可能全面客观,长期的进行观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观察

这便引出了书中讲的第一个要点“观察”。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观”,观察体会自身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自身让自己变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需要和期待,为沟通做好准备,感觉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观他”,虽然我们不是他人,更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往常的沟通经验和对对方大致的了解作出推论和猜测,去猜测对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观察,使得沟通变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过不断的提问,友好、友善的猜想,渐渐磨平两方存在的理解鸿沟,达到非暴力沟通上的第一步即双方对于沟通的对象没有太大的理解差异,或者说,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是一样的。

感受

其次,透过作者讲述的第二个要点“感受”,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时候能用直接说明真实想法来解决问题与误解,我们却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对方和盘托出来表达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反而是选择隐忍,继而考验自己的耐心,最终可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导致不可逆的暴力冲突?

通过读书产生的疑问,我不经意在一次篮球场上体会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午后时分,我一人独自在篮球场上进行投篮练习,周围的人渐渐多的可以进行一场篮球赛。我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从他们的嬉笑声中明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互相都是熟悉了解的。比赛开打,我明显感觉我被孤立了(注意这是我的感觉,并不能就说他们故意针对我,仅仅是从他们的观念来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传给熟悉的人会更好些),但人就是这样,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讲道理的,一种孤立,落寞,不开心的感觉就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做呢?是开口向他们说,“我感觉不太开心,因为你们上场比赛中没有传一个球给我,我感觉到你们并不是很信赖我,我也很强,希望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起打配合,如果你们有好的传球机会时也能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加油。”可现实呢,我并没有这样说,反倒是更加郁郁寡欢,除了被动的防守,我毫无进攻欲望,使得他们加深了更不能把球传给我的观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场打完之后,我就气呼呼的,提出说我不打了。内心更是在暗暗揣测,如果没了我看你们怎么打的报复心理(现在的我,觉得当时还是很幼稚的嘛)。其实,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仅仅是以为我有急事要离开罢了,我所谓的“报复”仅仅是我自己给我自己加戏,伤害的仅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懦弱?对方仅仅是一个我毫无利益冲突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罢了,如果面对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会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难开“尊口”,陷入自我情绪的内耗?

我想这个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我所了解到的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是带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级压迫的(防杠啊,笑哭)。父母对于孩子的说教是带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进行“改造”,并不会很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当然我并没有说我的父母不好,只不过我感觉有些时候,比如回想起他们曾经处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过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让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双方的沟通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沟通话语,会压迫人不敢轻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内敛。传统中国讲究要“忍”、“内隐”、要“以退为进”、要“和气生财”、要“宽以待人”。如果贸然吐露自己的感觉、感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在“挑事”、太“矫情”、过于“冒犯”别人,只要没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可能是倾向于“内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坏的想法都会被自己仔细揣摩,理清自己情绪的由来,理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将负面情绪消磨殆尽,不过这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说的时候,总会有一只手掐住我的喉咙,仿佛在说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担心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后,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观条件上了,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可能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级、老师、你有所求的人,会担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吐露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很多顾虑,那就更不会说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慢慢体悟。

需求

然后,第三个要点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内心活动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情绪波动之后的内心需求。无缘无故的生气、失落,自己却道不明说不透,没有诉求那就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产生的矛盾问题。需要别人不断的猜测你的需求,那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那样反过来,你面对一个并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但是我感觉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往往发泄一会,产生争执最后表面平息,循环往复。我想如果再当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某方生气却从不告知原因,仅仅表达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一个劲的让另一方去猜测,去哄;我想是难以长久的。有个异性朋友曾告诉我女生是用来哄的,我当时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现在回头来看,怕是只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对方的需求和对另一方的期待和诉求怕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感情难得也珍贵,却空耗在从长远看,没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谜中,不禁还是感到可惜。

请求

最后,第四个要点是采取平和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请求”、“期待”。这是我觉得很考验沟通技巧的一部分。请求和类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使人有选择,后者使人感到强制,不舒服。这是形成双方沟通闭环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要求,才能解决争端与问题。我想人应该活在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里。理性对应着生存,感性对应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沟通是什么?

当看完全书之后,我试图给沟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个定义:在双方共同确立的客观实在的框架下,探求双方由观念的差异所引起感受与需求的不同,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以达成最大可能的共识,取得双赢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讲的“对生命的爱”。

那是种怎样的爱?我想这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态度,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核心。这也呼应着我国古代哲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当你意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一个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生命个体,你们一样会呼吸,会思考,会哭、会笑,有梦想、有价值、有自己的需求……你们其实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深刻的感觉到,当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后,其实在你的眼里他人或许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在生命的光谱下,你的投影。

合上书,仿佛多了层理解,窗外阳光妩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我们达成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觉得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沟通方式,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非暴力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进行对话。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质疑,理解他人,但这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比较激进。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沟通。尤其是有人说我不好的时候。后来发现当你真的听进去思考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家给你的批评其实是你内心想要提升的道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听(不管好坏)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身体暴力都源于语言,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竟然不自知,这些伤害不露声色,仅用只言片语便使我们遍体鳞伤,进而激怒受害者时,马上将小问题发展成“身体的暴力”,使他们情绪失控、难以自已,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对方的“暴力”反击时,让我们才觉悟到自己说话的得失,伤害了对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时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彼此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和愿望,不能倾听对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沟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学会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说出伤害人的话,学会了好好说话温柔以待,言语上不再批判、指责、诋毁、猜忌、比较、命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口不择言等无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们坚硬的盔甲,直至内心深处。

非暴力学会创始人阿伦.甘地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无情。

而改变沟通方式则是转变生活方式,改变无情世界的最佳途径。

《非暴力沟通》教给了我们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与体会观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体请求,明确表达内心,提醒我们觉察和内省,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需要。

只说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不要妄加评判,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凭主观意识下定义;

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连同自然而来的情绪,不要试图影响他人判断,而将感受与想法混为一谈;

在表达需要之前,先摈弃自己的.情绪因素,不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清楚表达出来,请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询问和反馈,有效地帮助对方。

不要吝于表达感谢与赞美,大方表达与接受。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沟通方式,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不经意的习惯。非暴力沟通源于爱,让我们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难题,让爱、关怀与欢乐融入我们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听到批评,你会有什么反应?

一般人都会条件反射式地申辩、退缩或反击。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我”和“我的行为”混为一谈,认为批评的声音=否定的声音。故被批评时,就觉得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容易恼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开心的`原因,也许和他人的言行有关,却并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你自身的需要。当被批评时,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如果打破习惯性防卫,开启绿灯思维,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识地进行反驳,我们便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新的体会。

同样的,当我们试图批评他人时,也要意识到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暗含了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过批评来表达主张,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鲁思贝本梅尔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第一次写心得思绪万千、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我所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教育女儿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去查资料,去找书看,去倾听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儿很小的时候体质不好,我总觉得我应该给她更多的爱,应该什么都惯着她,依着她,可是渐进的我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发强烈,我当即决定重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三年我似乎又变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深感很累,女儿应该也是一样。读了本书几页下来,感觉轻松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赢的合作,当然首先必须自我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间的尊重,要让女儿看到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就算偶尔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妈妈也在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父母与子女虽然在年龄上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迁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我而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处处讲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奖励和惩罚实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自从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在我的思维里我认为她已经长大了,所以“奖惩”几乎占据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儿的生活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加以奖励;反之,也会加以惩戒,有时的惩罚会让女儿无比激动的骂我是个坏妈妈,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实际的惩罚会让女儿对我失去信任,会让她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长时间贴在女儿身上的标签彻底撕掉,在读本书之前,其实我会给女儿贴各种标签,类似于:你好懒,你真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么此时我把对女儿的尊重又放在了哪里呢?

在本章节中出现最多的词“目标”首先育儿的目标,对我而言我对女儿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帮助他规避风险,这是作为监护人最基本的责任。二是丰富她的人生,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能够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种多样,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女儿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因为奶奶认为没关系,孩子小,家长可以代劳。其实不然,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第59页中的一段话“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仿佛是我经常跟女儿的对话,例如:你需要睡觉了,你需要写作业了,女儿的回复也总是:我想再玩会儿,等一会儿之类的话语。而我总是去批评她干什么事情喜欢磨蹭,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儿之间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女儿的需要,而不是评判和指责,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经营家庭。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也会因为你的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听听她的心里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弃大人的成见,客观地认识她的世界,并试着用她的视角来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儿经常会跟我分享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阐述很久,放学的路上讲,回家继续讲,我总讲她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完结束,回家就写作业吧,别浪费时间了,絮絮叨叨讲个没完没了,她会很不高兴!嘴里还在说:“妈妈天天就只知道让我写作业,都不跟我玩。”我也会很生气,甚至很大声的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跟我讲那么多没用的赶紧去写作业。”显然我和女儿的情绪都糟糕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我的行为影响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时间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想法呢?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愿意倾听她的点点滴滴,参与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结。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希望她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障她们的快乐成长。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我们共处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相互间的给予,以及给予后的那份快乐。在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让我很惭愧,因为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开始在外面学画画,起初每次学完之后回来都会画一张送给我,那时的我总是很感动,去拥抱她夸奖她,女儿也很满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在乎了。当有一次她问我:妈妈、我送给你那么多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说:你画的都一样,而且你没以前认真了,谈不上喜欢哪一副。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会收到她送给我的画了。我把她给予我的礼物制定的标准过高,没有用心去分辨并接受她给予我的礼物,同时也失去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小孩子的给予是奉献的天性,不求任何回报的、很纯粹的给予,应该值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去学习。我经常会想把对女儿讲出去的话收回来,语言中也会充满批评和命令,缺少对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沟通。前段时间听过师傅发的一段夜读“别让脾气阻挡了福气”,如果我能多一些长颈鹿式的表达、多一些长颈鹿式的倾听,少一些豺狗语言,应该也会少一些脾气多一些福气吧!

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糟糕,遇事总容易急躁,压不住火气,总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唯有用争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弄的家庭关系异常僵化。在成长中学习教会了我面对问题时我们总会有很多解决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说起来很简单,这一切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合作也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鼓励孩子跟你合作,当我们的策略得到孩子满足的时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强有力的方式,即使失败了,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创建“无错区”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尊重”这两个字,我做的很不够,缺少自我审视的习惯,缺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儿之间和家庭之间创建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无错区”。为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今天我大声读完这一篇的,感觉好像比默念更有效果。标题:“每日提醒”我觉得太棒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书中介绍的这些概念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更新。今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她在写作业,我下班回家后做在她旁边正好用手机在上网查一些资料,她抬头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看书吗?我说:晚上再看。她又说: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进步吗?我随即脱口而出:用心写你的作业,少讲话。紧接着女儿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本书已经快读完了,我试问我收获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什么面对孩子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我应该自我反省。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和需要,回应的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纸条”不断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钥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尊重与合作。

来自“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似乎觉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昨晚师傅跟我说:学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会用多少是最关键。我思考了许久,辗转难眠,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样样不合格,样样不达标,缺乏耐心倾听,缺乏对女儿的尊重、未知女儿的需求,各种标签往女儿身上贴,豺狗式的语言也是屡见不鲜。今天中午我尝试性的问女儿:妈妈以后不再对你乱发脾气,不再对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你相信妈妈吗?女儿说:我相信你,如果连我都不相信妈妈,还有谁会去相信妈妈呢?那一瞬间,我流泪了,感觉被女儿的爱和信任包裹着,女儿带给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当我们凶了孩子,误解了孩子,但孩子还是会原谅你,不是吗?最后孩子还是会紧紧抱着你,不是吗?

这是孩子对我们的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勇气”来源。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爱给孩子。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继续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儿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习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很实用的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错方式表达导致问题,甚至让矛盾升级,最后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使关系僵化。

看着书里的讲解和方法,我会想有时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无顾忌的放纵一次,如果每次都让自己理性去处理问题,可能会觉得很累,如果每次发生矛盾时都是单方面像心理医生一样去压着自己的脾气,试图引导对方说出感受和需要,也许有一天还是会想爆发。

所以希望这本书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双方都学会怎么处理冲突,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那社会会更和谐。

亲密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为越亲密越容易因为爱而引发更多问题,也因为爱,我们往往觉得对方应该懂我们的所有情绪和需求,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样,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样,而这个时候就会期待爱的'人知道我们想怎么样,这样的期待往往引发矛盾。所以我们学习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准确的表达出来。

学会让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对错,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让自己内心更平和。其实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爱来对别人,摒弃“应不应该”,接纳不同,没有评价和指责,关系就会更和谐有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以和平和高效为主旨的沟通方,用一句话概括本书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好好沟通以解决有暴力情绪的事件,以获得和平,互相尊重等共赢的结果。

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工具,其核心是讲“爱”,有技巧地讲个人感受,解决怒气带来的冲突。改变和行动都是出于爱。所以其实需要分辨场合,有些场合其实并不适合讲“感情”,但是对于家庭矛盾冲突这类我们特别重视情感的冲突关系中就有用武之地。其次,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个疑惑,我会在最后的时候讲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全书以这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而这种沟通方法需要建立在愿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厘清思路:

1、观察:观察还是评论。不加评论的观察;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2、感受:表达感受,想法还是感受,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然后表达出来。

3、需要:所以需要分清是他人无法达成自己的需要还是他们确实行为不对,我们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随意给别人贴标签。

4、请求:需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需要适当做出请求。

原则提炼:

爱自己:仅仅改变习惯用词,就可以把自己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很简单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生活是出于爱和乐趣,而不是恐惧和压迫。

爱别人:不要把人的.行为和人的品德混为一谈。

表达愤怒:因为是译本,书中“充分表达愤怒”这一章很可能会被误解。我觉得更准确的是:准确表达愤怒。准确表达愤怒的意思就是要分清愤怒的根源到底在哪,大多数时候,愤怒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而非其他人身上。

惩罚:如果惩罚不可避免,那么只惩罚犯错的部分,但其需要被惩罚根本原因应该被倾听。

表达感激:就是告诉别人,你的存在让我更有价值。

个人思考:

这本书的宗旨是通过沟通准确解决有发怒倾向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会有一股怒火,所以这本书才放到了今天,我耐着性子把它看完。

原因之一可能是它是译本,表达的方式很奇怪。更可能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办法太反人性了。因为这种沟通的前提是愿意爱和理解对方,而对方通常是不被理解但是希望被理解的那种;然后告诉对方我可以理解你,挖掘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的时候,这种暴力倾向才有可能被改变。就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敏锐的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如果不是亲密关系,或者有博爱的精神,我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并且:这种沟通方式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也顺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书中的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会有一股情绪无处释放,非常不爽,久而久之,情绪就有可能厚积薄发,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发怒不是件好事,但我觉得如果有发怒情绪,场合允许的话可以让它表达出来,再进行沟通。因为爱里面不仅有倾听理解,也有被包容和被接纳,即便是卢森堡博士,他很可能也会发个小脾气来感受被接纳的美好。

所以,我想说,这种沟通方法正确且实用,但它不会那么精彩。

第五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加强联系。这其中离不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其中有几个部分对我个人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经意间所带来的语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判断等,但是也许他人需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充分的倾听,得到来自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三是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当我们表现不够完美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责和内疚当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爱。另外,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内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们发自心底的出于对自己的爱,出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转变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让生命之花绽放。

最后,非暴力沟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会贯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说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第一次写心得思绪万千、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我所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教育女儿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去查资料,去找书看,去倾听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儿很小的时候体质不好,我总觉得我应该给她更多的爱,应该什么都惯着她,依着她,可是渐进的我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发强烈,我当即决定重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三年我似乎又变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深感很累,女儿应该也是一样。读了本书几页下来,感觉轻松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赢的合作,当然首先必须自我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间的尊重,要让女儿看到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就算偶尔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妈妈也在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父母与子女虽然在年龄上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迁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我而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处处讲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奖励和惩罚实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自从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在我的思维里我认为她已经长大了,所以“奖惩”几乎占据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儿的生活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加以奖励;反之,也会加以惩戒,有时的惩罚会让女儿无比激动的骂我是个坏妈妈,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实际的惩罚会让女儿对我失去信任,会让她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长时间贴在女儿身上的标签彻底撕掉,在读本书之前,其实我会给女儿贴各种标签,类似于:你好懒,你真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么此时我把对女儿的尊重又放在了哪里呢?

在本章节中出现最多的词“目标”首先育儿的目标,对我而言我对女儿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帮助他规避风险,这是作为监护人最基本的责任。二是丰富她的人生,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能够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种多样,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女儿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因为奶奶认为没关系,孩子小,家长可以代劳。其实不然,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第59页中的一段话“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仿佛是我经常跟女儿的对话,例如:你需要睡觉了,你需要写作业了,女儿的回复也总是:我想再玩会儿,等一会儿之类的话语。而我总是去批评她干什么事情喜欢磨蹭,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儿之间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女儿的需要,而不是评判和指责,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经营家庭。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也会因为你的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听听她的心里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弃大人的成见,客观地认识她的世界,并试着用她的视角来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儿经常会跟我分享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阐述很久,放学的路上讲,回家继续讲,我总讲她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完结束,回家就写作业吧,别浪费时间了,絮絮叨叨讲个没完没了,她会很不高兴!嘴里还在说:“妈妈天天就只知道让我写作业,都不跟我玩。”我也会很生气,甚至很大声的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跟我讲那么多没用的赶紧去写作业。”显然我和女儿的情绪都糟糕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我的行为影响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时间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想法呢?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愿意倾听她的点点滴滴,参与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结。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希望她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障她们的快乐成长。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我们共处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相互间的给予,以及给予后的那份快乐。在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让我很惭愧,因为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开始在外面学画画,起初每次学完之后回来都会画一张送给我,那时的我总是很感动,去拥抱她夸奖她,女儿也很满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在乎了。当有一次她问我:妈妈、我送给你那么多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说:你画的都一样,而且你没以前认真了,谈不上喜欢哪一副。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会收到她送给我的画了。我把她给予我的礼物制定的标准过高,没有用心去分辨并接受她给予我的礼物,同时也失去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小孩子的给予是奉献的天性,不求任何回报的、很纯粹的给予,应该值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去学习。我经常会想把对女儿讲出去的话收回来,语言中也会充满批评和命令,缺少对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沟通。前段时间听过师傅发的一段夜读“别让脾气阻挡了福气”,如果我能多一些长颈鹿式的表达、多一些长颈鹿式的倾听,少一些豺狗语言,应该也会少一些脾气多一些福气吧!

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糟糕,遇事总容易急躁,压不住火气,总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唯有用争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弄的家庭关系异常僵化。在成长中学习教会了我面对问题时我们总会有很多解决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说起来很简单,这一切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合作也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鼓励孩子跟你合作,当我们的策略得到孩子满足的时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强有力的方式,即使失败了,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创建“无错区”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尊重”这两个字,我做的很不够,缺少自我审视的习惯,缺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儿之间和家庭之间创建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无错区”。为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今天我大声读完这一篇的,感觉好像比默念更有效果。标题:“每日提醒”我觉得太棒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书中介绍的这些概念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更新。今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她在写作业,我下班回家后做在她旁边正好用手机在上网查一些资料,她抬头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看书吗?我说:晚上再看。她又说: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进步吗?我随即脱口而出:用心写你的作业,少讲话。紧接着女儿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本书已经快读完了,我试问我收获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什么面对孩子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我应该自我反省。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和需要,回应的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纸条”不断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钥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尊重与合作。

来自“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似乎觉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昨晚师傅跟我说:学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会用多少是最关键。我思考了许久,辗转难眠,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样样不合格,样样不达标,缺乏耐心倾听,缺乏对女儿的尊重、未知女儿的需求,各种标签往女儿身上贴,豺狗式的语言也是屡见不鲜。今天中午我尝试性的问女儿:妈妈以后不再对你乱发脾气,不再对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你相信妈妈吗?女儿说:我相信你,如果连我都不相信妈妈,还有谁会去相信妈妈呢?那一瞬间,我流泪了,感觉被女儿的爱和信任包裹着,女儿带给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当我们凶了孩子,误解了孩子,但孩子还是会原谅你,不是吗?最后孩子还是会紧紧抱着你,不是吗?

这是孩子对我们的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勇气”来源。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爱给孩子。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继续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儿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我们想好好沟通:

最近读完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于沟通的认知完全是转了一个方向。原以为认真的倾听、诚挚的交谈、平等的对话,达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沟通了。可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如。当遇到无法畅快沟通的对象,或者双方都有沟通意愿,沟通过程却不愉快,甚至不欢而散。

我许多年前曾读过一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书,这本书介绍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顺畅沟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亲密关系,女人需要读懂火星的语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达方式你才不会错怪女人。

可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我们想好好的沟通却总是词不达意呢?如果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论性指导你更好地沟通的书籍,那么《非暴力沟通》则是一本可以指导你去实践的沟通练习手册。

对“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非暴力”就是不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一言不合”就动手,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情形。你肯定也经常听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沟通方式,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暴力的理解太肤浅了。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身体暴力”外,还有一种“隐蔽性的暴力”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隐蔽性的暴力对精神造成的伤害是不易察觉的,除非我们表达出来。隐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语上的伤害可能没有身体暴力那么直观,但它的累积效应往往以身体暴力的形式体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有些话真的很伤人,但我们常常以一笑而过的方式将真实的情绪掩藏了起来。却不知道伤害已经造成,只是我们采取了无视的态度而已。

当明白了隐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隐蔽性暴力对精神的伤害,我们需要修炼非暴力沟通的交流方式。那什么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当一个人内心没有暴力时,自然而然的友爱状态。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关注与爱。运用非暴力方式沟通,我们会去聆听自己和他人深层的需要,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听,让我们发现自己对生命深深的爱。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惧,那么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温暖。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卢森堡博士认为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蒙蔽了爱,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造成了心灵之间的隔阂。

哪些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评判。举几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就使用的道德评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没良心了。”

“你太不负责任了。”

“你太没担当了。”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会被我们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这种评判方式中隐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但是却难以使我们真实的愿望得到满足。如果对方出于恐惧或者内疚来迎合我们的评判,迟早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屈服于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会心怀怨恨或者厌恶自己,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和温暖。

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理论和价值判断,不要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混为一谈。对于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轻易地将其上升为道德评判,语言的暴力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就产生了。

学会用爱的语言来沟通,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不要去指责他人。

第二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我们的生活中总存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当你在做这种比较时,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是关爱、是孩子的自律,还是其他被我们忽略的需求。不要让比较掩盖了我们的真实需求,却将怨恨和责怪的杂草撒在了爱的田野里。

第三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却在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等这一类短语。

比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让我伤透了心。”

这种说话方式在淡化我们的个人责任,其实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做出选择的权利,对,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习惯这样说呢,是为了推卸责任,不想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

第四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强人所难。许多人都认为,教育的职责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惩罚。

大多数父母都会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惩罚来教训他们。实际上,孩子们总会想出别的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最终还是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且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他想要的生活,或许他的行为就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可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却是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我们开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开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引导着,个人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

体会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现象,我们常用“我觉得……”这个句式说出的并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们的想法。当接着追问真实感受是什么时,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真实感受去哪了,被我们忽略了。

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我们敞开心扉与人顺畅沟通的关键一步。在沟通过程中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在卸下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铠甲。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表达感受吗?不是,这是发言者的自我评价,他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一句同样没有表达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评价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经习惯穿着评价的隐形衣却以感受的角色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不自知。我认为感受是真实实在的`,想法是虚无飘渺,感受能让情感流动,让爱自然挥发。想法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责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或者厌恶自己。责备他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申辩反驳,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真实的需求被解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它准确表达出来,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会认识到所谓的将心比心,我们无法牺牲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说出自己的请求。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总是期待有所回应,对自己的需求认识的越深刻,提出的请求就越明确,越具体,这样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强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会习惯使用请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呢?请求如果没有被满足,如果紧随其后的就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的愿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就越不愿意满足我们的愿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学会倾听,倾听自己或他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非是指责、命令、内疚、自责、恐惧、强迫、无视等主导我们的生活。当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爱会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倾听和理解代替指责、命令和强迫,让由衷的互助自发产生。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非暴力沟通》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以和平和高效为主旨的沟通方,用一句话概括本书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好好沟通以解决有暴力情绪的事件,以获得和平,互相尊重等共赢的结果。

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工具,其核心是讲“爱”,有技巧地讲个人感受,解决怒气带来的冲突。改变和行动都是出于爱。所以其实需要分辨场合,有些场合其实并不适合讲“感情”,但是对于家庭矛盾冲突这类我们特别重视情感的冲突关系中就有用武之地。其次,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个疑惑,我会在最后的时候讲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全书以这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而这种沟通方法需要建立在愿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厘清思路:

1、观察:观察还是评论。不加评论的观察;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2、感受:表达感受,想法还是感受,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然后表达出来。

3、需要:所以需要分清是他人无法达成自己的需要还是他们确实行为不对,我们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随意给别人贴标签。

4、请求:需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需要适当做出请求。

原则提炼:

爱自己:仅仅改变习惯用词,就可以把自己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很简单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生活是出于爱和乐趣,而不是恐惧和压迫。

爱别人:不要把人的行为和人的品德混为一谈。

表达愤怒:因为是译本,书中“充分表达愤怒”这一章很可能会被误解。我觉得更准确的是:准确表达愤怒。准确表达愤怒的意思就是要分清愤怒的`根源到底在哪,大多数时候,愤怒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而非其他人身上。

惩罚:如果惩罚不可避免,那么只惩罚犯错的部分,但其需要被惩罚根本原因应该被倾听。

表达感激:就是告诉别人,你的存在让我更有价值。

个人思考:

这本书的宗旨是通过沟通准确解决有发怒倾向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会有一股怒火,所以这本书才放到了今天,我耐着性子把它看完。

原因之一可能是它是译本,表达的方式很奇怪。更可能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办法太反人性了。因为这种沟通的前提是愿意爱和理解对方,而对方通常是不被理解但是希望被理解的那种;然后告诉对方我可以理解你,挖掘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的时候,这种暴力倾向才有可能被改变。就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敏锐的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如果不是亲密关系,或者有博爱的精神,我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并且:这种沟通方式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也顺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书中的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会有一股情绪无处释放,非常不爽,久而久之,情绪就有可能厚积薄发,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发怒不是件好事,但我觉得如果有发怒情绪,场合允许的话可以让它表达出来,再进行沟通。因为爱里面不仅有倾听理解,也有被包容和被接纳,即便是卢森堡博士,他很可能也会发个小脾气来感受被接纳的美好。

所以,我想说,这种沟通方法正确且实用,但它不会那么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今天读到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章,题目是“区分观察和评论”。

内容并不多,但是读到很多让我要击节赞叹的话,比如:“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是了,就是本文的题目,“不带评论”的观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昨天的笔记里说到“不带有色眼镜”的观察,本书作者用本章内容告诉我们,观察和评价的区别。比如,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午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这句话里,哪句是观察,哪句是评价?作者给出的思路是,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这其中的区别仿佛似是而非,可是在我看来也是属于“细思极恐”的范畴。

是呀,描述事实,和做出评价,原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在很多具体情境中常常被我们混淆,比如两人吵架常常吵的是情绪,双方关心事实本身的时候很少,所以常常吵着吵着就忘了当时是为什么吵起来的。

就如开头那三句话中,“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在需要处理某件事的时候,尤其是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区分客观事实和个人意见,这个世界的效率会提高多少?

而这,也就是我理解的“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的”根源之一吧,动态的世界可以被语言准确描述的比例的确少之又少,所以,古人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感慨。以上还启发我联想到,“你所知的一切都会成为你的天花板”。在认知领域,当我们能够怀着开放的眼光面对一切未知事物,那么我们就有无限成长的可能,而抱着固有认知不撒手遇到新鲜事物就选择无视或者否定注定难有新的变化。

而在关系当中,关注事实本身,是客观体察他人的第一步,而且,通常被客观描述的事实最有力量,想一下,通常我们被人说“你每顿饭吃三碗米饭,会不会有点多”和“你太能吃了”,是不是前者更让我们觉得扎心

这当然是开玩笑,如果对面坐了一个刚刚接到一串工作的同事一脸生无可恋,说“这些都是要在本周完成的,这节奏确实很累人”和“你真是辛苦”哪句更能传递关心?

而以上,最难的就是,放下固有思维,用心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这本书是我带着目的来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整个体系,但是没想要,这本书好像帮我打开了这所大门,自我感觉这本书把倾听作为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当然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只能作为我交流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知识点或者底层的构架,因为这里面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都值得再做细分研究!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前三个要素我都感觉挺难的,为什么叫?因为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或者自己认知真的不够全面造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想要改变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经历才可能对其有所大致的了解,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都给我一种,有事就直说,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别人可能不会察觉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好棒的一本书,出乎意料的好!把精华的部分摘抄出来,加强记忆,学会运用。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导致对方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比如有时候我会对我老婆说,你最近脾气很大啊,这就是评论性的语言。看完本书以后,我会这么表述: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对我说话都很大声,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气了?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我们可以建议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方便我们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同时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因素。听到不中听的语言,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沟通倾向于选择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通过观察,体会感受和需要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让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们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需要他人做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比如说,一个父亲看到小孩爬上一颗很高的书,这个时候对小孩说“抱紧树”比“不要动”会更好更安全。同时需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请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时,请求的人提出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我墙裂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就算你觉得自己跟别人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的矛盾,这本书也值得你一看,它会让你对沟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苦恼于自己总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观点,如果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畅,都应该看这本书,它能解决你的问题。

1、提出具体的请求:

直接告诉他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什么,尽量的表述具体详细些,而不是直接说不希望他做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

2、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泽,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让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开《非暴力沟通》,顿时云开雾散,我觉得我可以采纳书本里的建议,去照着执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达方式不对,我只是一昧的说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爱表达出来。我又是否有认真的回顾我们之前的交流,或许是我自己没有用心罢了。

要解决我的烦恼,可以试着找一个具体的话题,然后展开。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如果从他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对他有更真实的认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秀感慨4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习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7.爱自己,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帮助自我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平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三次数学作业你两次没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连不该错的都做错了,我很不满意)和评价(你是个笨家伙)。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也即“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诚实清晰的表达,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能够

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说明:母亲对孩子说“孩子,看到桌子下的两只脏袜子(此刻的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也可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最近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平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说到暴力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也同样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无关,由于缺乏认知,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们眼中打人、杀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为,但如果我说“冷暴力”这个词,你还觉得陌生么,你有没有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冷战过?有没有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情绪和语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伤人于无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通过话语表达情绪,大多时候说话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以达到沟通的最佳结果。

它是有迹可循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①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表达感受。

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提出具体的请求。

假如我有个作息不规律的室友,我睡觉了她还在玩游戏,她打扰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就是:你玩游戏的声音很大声,我有些烦躁,因为现在已经×点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继续?

这种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沟通过程是:

①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观察是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经大脑的说“你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结果一定更令人满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非暴力沟通”的存在,而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作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常做的行为有:

道德评判。

简而言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你太懒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这些都属于道德评判,它擅长将人分类,好人或坏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聪明或愚蠢等。

这样很难让沟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召来仇恨。就算被批评的人做出让步,接受批评,也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长久来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行比较。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人无完人,身处比较之中,总有被比下去的时候。而一旦陷入比较的坑里,我们的关注点就变成了“我没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反而最珍贵。

回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准时上班?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实上,这绝对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准时上班、满足老板的要求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所以归根结底,这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履行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想要,从自身出发,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扰。

强人所难。

这是强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师、老板,许多人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循规蹈矩。他们的常用台词是: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么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成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学做暑假作业时,是不是极尽敷衍之事?

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是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虑为了达到这种需要,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听到批评,你会有什么反应?

一般人都会条件反射式地申辩、退缩或反击。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我”和“我的行为”混为一谈,认为批评的声音=否定的声音。故被批评时,就觉得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容易恼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开心的原因,也许和他人的言行有关,却并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你自身的需要。当被批评时,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如果打破习惯性防卫,开启绿灯思维,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识地进行反驳,我们便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新的体会。

同样的,当我们试图批评他人时,也要意识到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暗含了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过批评来表达主张,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鲁思贝本梅尔

下载《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

    《非暴力沟通》500字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 NVC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去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 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表达自己,又尊重、倾听他人。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到了点子上。我们......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这些无心或......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