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自己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的浓浓爱意为我们书写出中华民族美德的壮丽画卷,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感动里,也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了一次美德的洗礼。
黄旭华、陈俊贵、段爱平、格桑德吉、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胡佩兰、姚厚芝、方俊明、龚全珍,还有载人航天的十位英模代表。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直在眼前闪现。为什么他们能感动我们?他们的大爱无私,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执着„„无一不打动着我,我想,在被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感动的同时,我们的反应不应该仅仅只是流几滴被感动的眼泪。
他们大多数其实就是普通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在于他们用一颗尚未泯灭良知的心,去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去做而大多数人无法坚持或者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龚全珍,一个真正的将军夫人,循着丈夫生前的足迹,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扶危济困,每日反省自己是否好逸恶劳,坚持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理想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私奉献,她的大女儿说:“妈妈甚至把自己生活开支降至每日三元,一条裤子补了又补还穿。”——在9月26日的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总书记见到出席会议的年逾90的龚全珍老人,饱含深情地说,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老阿姨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
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还有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
伴着感动的泪水,相信每个人都会陷入沉思,是什么力量让道德模范们做出这些不平凡的壮举。我想,应该是爱吧。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对生活对美德对正义的爱、对父母对子女亲人的爱、对工作对战友同事的爱等等,这些满含真情的爱就像一盏盏明灯,让文明的天空更加明亮。
让我们心中充满爱,长怀感恩的心,擎起美德的大旗,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从日常点滴做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于一言一行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美德的光和热温暖我们,也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还是那句话:爱心永驻,从你我做起,无愧良知,你,就是自己的英雄。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大声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第二篇:《点燃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点燃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是太阳,就要用温暖去爱抚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论春夏秋冬; 是溪流,就要用湿润去关怀枯木的每一寸肌肤,不管冷热寒冻; 是清风,就要用凉爽去抚慰嫩苗的每一个细胞,不顾阴晴雨雪。是一个平凡的人,就要用毅力、用善良、用爱心去点燃正能量,去融化社会中冷漠的坚冰!
当充满善心的阿里木江·哈力克举起火炬;当凭借顽强毅力击败病魔的陶崇文点燃圣火,你的心中是否有一股冲击着血液的激流流遍全身?是的,那就是正能量,那就是他们用信念、用坚强为这个世界点燃的正能量!只有点燃正能量,才能传播真善美!
正能量是什么?是海明威参军后身体百处负伤却能活下来的顽强。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打不倒的铁汉。参军后,在一场战役中,遍体鳞伤,在死神面前,回天乏术的他,居然挺了过来。他的顽强,他的不屈都凝结成了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你可以将他打败,却不能将他打倒。”他用正能量启动人生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正能量是什么?是白芳礼晚年用一分分毛票资助贫困生的善良。白芳礼,七十四岁开始便为了那些贫困的孩子打拼。三十五万元,多少滴血汗,他捐给了学校,捐给了孩子,自己却活得像个乞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老人,他用他那颤抖的双手点燃正能量,用他那蹒跚的步子丈量爱的伟大。
正能量是什么?是高淑珍用十五年为残疾孩子搭建小院的爱心。她用粗糙的手支起课桌,用宽厚的背遮挡风雨,有了爱,小院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她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善良却长成了参天大树。
十五年,就是那样的十五年,她用心,用爱,用双手,撑起了充满幸福的爱心小院。是她给予了残疾孩子别样的关怀,别样的母爱;是她点燃了正能量,传播了真善美。
在爱面前,这个世界很小,但真的很温暖。
点燃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这个世界像这样的践行者很多:用爱的双手托起幼童的吴菊萍;用自己的器官拯救患者的女孩何玥;为救车祸受害者却失去一条腿的刁娜;为了抗震救灾却失去生命的李成环„„托举哥周冲,诚信理发哥马玉剑„„因为他们,这个世界才显得那么美好!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雨果说:“人生是花,而爱是花的蜜。”
毛阿敏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而我要说:“用毅力去彰显顽强,用善良去感动人间,用爱心去关怀世界,用生命去传播正能量,这个世界才会更加和谐美好!。”1
我以我手传正气
商高三年级25班廖金旻
“正能量”是什么?
它是甘霖,洗尽社会的弊病;它是暖阳,温暖饥寒的人心;它是烛光,点亮文明的方向。它是光芒,它是能量,它是善良,它是爱,它是梦想,它是希望。它是我们手中的火炬,亦是我们胸中那颗熊熊燃烧的心。
我以我手传正气,助人为乐创未来。我以我心散光芒,共铸大同万年音!传递正能量,纠正不良风。
当香车宝马成为一种时尚,当灯红酒绿成为一种梦想,奢靡的风气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里泛滥。如何扶正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唯有“正能量”。
不忘扎根于山野的杨善洲。当青丝已成白发,他仍在用自己的光热为百姓造福,朴素在他的脸上留下印迹,没有纸醉金迷贪图享乐,只有一心奉献的俭朴一生。杨善洲用手中的正能量,遏住了社会的不良之风,让社会少了一份奢侈,多了一份朴素。
传递正能量,温暖他人心。
还在为“彭宇案”而有所顾虑吗?还在为“小悦悦”而感到愤慨吗?请你向上看,看到那辐散光芒的太阳,胸中铭记:正能量的光芒会像那片暖阳,温暖每一个人的心。
阿里木江虽然收入微薄,但爱心不薄;张丽莉虽有些平凡,但善举不凡。正能量的火炬在他们手中点燃,传递到时间的每一个角落,驱散每一个人心头的冷漠。
传递正能量,点亮正方向。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社会的负面而忽视了时代大局的前进,正是“正能量” 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主流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朝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陶崇文不惧病魔,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刘伟失去双手,却用双脚奏出天籁。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彰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每个人生命之火的点燃,就是整个社会文明之路的灯塔,每个人的力量,就是时代的磁场!
我以我手传正气。“正能量” 的火炬需要在每个人的手中传递。积极响应“光盘行动”,随手关掉电灯、水龙头;积极迎接新生活,创新自强我来做。“正能量”的传递不一定要惊天动地,积极向上的平凡人一样能成就伟大。
回到那个问题,“正能量”是什么?
它是罗阳一心为国的热血,它是吴斌紧急停车的职责,它是孙乐兄弟万里接力的诚信,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具激情的一团烈火。
伸开你的手,传递“正能量”,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当你心中充满正气,它们都在传递着积极的力量。
我以我手传正气,扬帆起航新天地!
第三篇:弘扬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文 • 六(1)朱成磊
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是人间理想。是的,人人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而且这个社会里要充满真善美,这是大家共同的理想。
然而,世界是纷繁复杂的,美与丑,善与恶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
上个学期八年级的同学表演的小品“扶不扶”,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路人不仅不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而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然后去谴责别人。看到这,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我们是不是要该改变这种价值观呢?更要深思,为什么会出现“扶不扶”这种矛盾的心理呢?这种现象也折射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诟病。
是的,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现代社会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向我们每个人提出,我们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像李照清“生作当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最起码我们应该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能毫不犹豫的去扶起摔倒的老人,能为残疾人让让座,能为环卫工人捐献一点爱心……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相信,我们的我们的学校会更美,我们的生活更多彩。
那就让我们一起用心,用行动,为学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一起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第四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杏园之声”广播站工作案例材料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校园广播充分发挥喉舌作用
在建校之初就成立的“杏园之声”广播站一直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的工作理念进行日常播音宣传工作,致力于:突出学院特色,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激昂青春。
一、基本做法:
1.从本学年伊始,“杏园之声”广播站在学院党团工作处指导下,完成了干部竞岗,以及成员纳新活动。并对新成员进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团章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论的教育。
2.校广播站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开展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基本原则,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广大同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服务。
3.活跃校园第二课堂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校广播站面向全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拓展同学们的视野。
二、主要成效:
1.利用校广播站对学院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通过中午、晚间的播音时段,满足学院师生对寻物启事、失物招领以及生日节日相互祝福的需要。3.举办“校园主持人大赛”、“济南电台参观学习”、“章丘市民意调查”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经验启示:
1.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中的闪光点,多报道典型事迹、感人事迹,树立校园模范形象,为校园营造更加良好和谐氛围。
2.举办活动以及平时新闻播报,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当前社会主旋律下,奏响属于我校学生的青春乐章。
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广播站应该注重创新,注重改革,不断升华提高。
(图为校广播站成员在进行播音工作)
第五篇: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发扬老干部革命精神 永效社会正能量
中国的发展进步,始终都离不开积极向上的思想动力。我虽是一名早已卸下光环,退出舞台的人民教师,但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新的思想,始终与党的路线保持一致,力争发挥我们退休教师的余热。
知识就是力量。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就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我们要做学习型的人,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修养,提升道德水平,十分有助于健康,当我们朝着认为有价值的方向前进时,当我们清楚在生命中应当坚持的事并努力实行,生活就变得丰富、充实、有意义,能保持乐观、幸福就坚持下去。我们退休老干部一直都在幸福的学习道路中,通过学习,幸福才更美好,生活之花分外红。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乐园,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一些离退休干部以老年大学为基地,打造文化精神乐园,有的以书为魄、以画为骨,富有诗书气自华,美文佳作,巨著文章,绘画人物、山水、花鸟、大自然奇观美景,这些画精工之极、简淡华实、恢弘沧桑、气势雄强,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融入一体。他们出版展销国内外,深受各界人士的热捧,彰显中华文化璀璨生晖。桂林市叠彩区清风社区有一支文艺轻骑兵,由离退休50多名组成,他们自备服装和乐器六十多件,他们高唱红歌、传统名曲、跳优雅的舞、奏起动听的乐曲,自编自演社区好人好事、乡土人情,歌颂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政要事件,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坚持每逢四日演出,将民俗艺术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展现了敬老爱幼、互助友好、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传统美德社区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要落实到老百姓生活上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老年人有梦,把生活引向乐观境地,让晚年充满阳光精神,生活更加潇洒。有的老年人在舞蹈中求潇洒,公园里悠扬的乐曲声中,舞步的欢笑调节了精神愉悦心态;有的老人,在旅游中求潇洒,走进大自然,陶醉在满目的美景中,所到之处,树木葱郁,绿水环保、奇山重叠、景色迷人,不仅能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还能锻炼身体,能修身养性;有的老人在画中求潇洒,书法绘画出神入化,能调节精神,陶冶情操;有的老人,在花鸟鱼虫中求潇洒,花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愉悦心情,中老年在茶余饭后满怀乐趣地观赏争芬斗艳的姿态,婉转啼鸣的小鸟和千姿百态的金鱼,增添了乐趣;有的老人在奉献中求潇洒,他们虽然两鬓银发却朝气蓬勃,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用知识和技术奉献社会,有的加入社区,搞绿化环境,有的参加社会治安联防,在有生之年,展示人生的价值,为社会多作贡献。
我是一名平凡的乡村退休教师,回首过往,没有悔恨,因为我曾坚守岗位,秉承教书育人的原则,始终在一线经风雨,在艰苦环境中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句话是我在入党时的宣誓词,我愿用一生来践行这句承诺。我虽年事已高,但志气不减,愿意带头发扬老干部的革命精神,为当今社会的发展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