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上海二模英语翻译专项训练
二模翻译专项训练
Ⅰ.Translation(20分)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You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word given in the bracket for each respective sentence.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是根据真人改编的。(base)
今天天气暖和,没有必要开空调。(need)
下午我喜欢喝一杯清咖啡,这是一个保持精力旺盛的有效方法。(effective)
考试时碰到难题,保持冷静和信心是成功的关键。(key)
5.电脑已触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难怪有人说当今世界不懂电脑,就寸步难行。
(no wonder)
1.我是在一家二手书店里买的这本英汉词典。(buy)
2.你有没有发现很难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it)
3.得知他心情不好,我建议他与朋友聊聊天,以去除烦恼。(suggest)
4.因为有多种娱乐形式可供选择,电影院没有以前那样受观众欢迎了。(popular)
5.直到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我才有机会进中国馆参观。(Only)
85.他正忙着准备面试。(busy)
86.学生喜欢他是因为他有幽默感。(sense)
87.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不代表你愚蠢。(mean)
88.中国各大城市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take)
89.父母经常面对这样的选择:要么做他们认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事情,要么对其放任自流。(1.低碳生活日益受到年轻人的推崇。(popular)
2.许多失败者往往没意识到,其实他们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realize)
-either)
3.照片的展出非常成功,几个月后杰森就辞职做了专职摄影师。(so…that)
4.一些专家认为过多的作业和缺乏锻炼会对学生的健康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lack)
5.住在高层建筑内的人们应学会采取一切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并学会在紧急情况出现时自救。(Those)
1.他花光所有的积蓄买下了那套公寓。(spend)
2.据报道这次地震给当地居民造成了重大损失。(cause)
3.微博(Micro blogging)因其快捷、方便和高效而受到各个年龄层次的欢迎。(popular)
4.竞赛的结果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我的参与和体验。(matter)
5.虽然大家对整容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已有所转变,但必须承认它带来的风险。(Although)
1.我们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很多。(spend)
2.我们的英语老师坚持认为正确的发音很重要。(insist)
3.你不会等很长时间意味着过不了多久下一班车就来了。(before)
4.尽管她独身一人,但是她忙于妇女权利方面的工作,所以一点也不感到孤独。(as)
一个人失败时几句安慰话也许会鼓励他重新站起来,甚至取得成功。(encourage)
1.请避免经常11点以后睡觉。(avoid)
2.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决定是否要举行告别会。(whether)
3.正是这首歌让我回忆起我们共度的时光。(It…)
4. 因为对这座城市非常了解,所以他毫无困难地找到了那家朋友推荐的饭店。(trouble)
5.应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思维的过程远比正确的答案重要。
(encourage)
1.许多年轻人热衷网上聊天。(keen)
2.我们应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follow)
3.沿街又开了许多商店,附近的居民感觉购物更方便了。(…it…)
4.这类事故在媒体上屡见不鲜,应该制定有效措施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prevent)
5.这款电子产品外观时尚,操作简单,因此在用户中赢得了良好声誉。(not only…but also)
1.很难说服汤姆放弃自己的想法。(persuade)
2.春天到了,公园里游人如织。(with)
3.考虑到运动员们的特殊需求,早餐一直供应到十点。(serve)
4.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后, 和三五好友聚一聚,放松一下是很有必要的。(It)
5.异常的气候表明我们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恶化,这提醒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which)
1.在上海我们可以在哪里设立我们的新办事处呢?(locate)
2.现在的高分并不意味着将来的成就。(not necessarily)
3.我们希望上海所有的博物馆能向儿童和老人免费开放。(be free to)
4.我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其发展速度真是惊人。(spring up / incredible)
5.我校同学每逢节假日都到周边社区去当志愿者/义工。(make it a rule)
第二篇:2018上海各区二模作文题
2018年上海各区二模作文题
宝山二模:
有明确的信仰,并不能证明有精神追求的勇气;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能证明有明确的信仰。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800字以上
金山二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关注中。这些眼光中有鼓励,有肯定,但也有质疑甚至否定,然而,掌控人生的往往是你自己。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奉贤二模: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嘉定二模:
鲁迅先生说过:“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杨浦二模:
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惟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人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根据以上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徐汇二模:
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么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闵行松江: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
黄埔二模:
有人说,人生的麻烦,大多是因为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青浦二模:
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着新的开始与旧的结束。恋旧、怀旧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说“相见不如怀念, 怀念不如忘却”。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新的开始与恋旧怀旧的关系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看了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浦东二模: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成功以前,人们总是说他异想天开。针对这种现象,请写一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崇明二模: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普陀二模: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长宁二模:
鲁迅先生说过:“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虹口二模:
网络流行词“佛系”,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指一种怎么都行、无须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一切随缘。该词一出迅速流行,更有不少人自称佛系,有佛系追星、佛性购物、佛系恋爱、佛系员工、佛系学生等种种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
第三篇:2015上海二模作文整理
崇明
方孝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培根: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有所畏,有所不畏
孔子说:“勇者不惧。”不惧的,是跌跌撞撞后的遍体鳞伤。孔子说:“君子有畏。”畏惧的,是发人深省的圣人之言。由此观之,真正的勇士,不是只知横冲直撞的莽夫,而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却不畏惧披荆折棘的拓荒者。
勇者有所不畏,不畏迷蒙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第一只下树的猿猴是勇敢的,因为它克服了对地面未知的恐惧;第一只飞翔的始祖鸟是勇敢的,因为它消除了对蓝天遥远的恐惧。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实则是一部书写勇敢者不惧的精神史书。人类社会的产生、延续,也应以勇敢不惧的精神为先决条件。
但勇敢并不意味着对一切无所畏惧。勇敢者更应拥有对正义的坚守,对至善的执念,对人类根本信仰的畏惧。历史上暴君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自持君主专制的封建传统,目空一切,兴土木,厚赋敛,但却忘记了“君舟民水”的金玉良言,一朝荣华在,转眼亡国君。西方伟大的哲人尼采也曾说出“我是太阳”的豪言壮语,然而,这太阳却太过耀眼,以至于刺瞎了他的双眼。尼采的无所畏惧亦是造成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可见,无畏主义终将使人走上自戕之路。真正的勇士,绝不是永没有畏惧的时刻,他们始终怀着对人间真善美的敬畏之心。鲁迅曾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之所以将真正的勇士如此定义,是因为勇敢不仅意味着对死亡与黑暗的无所畏惧,更意味着对个人价值的艰难创造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这基于对天下苍生,对人间正义的畏惧。神农氏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勇士。为了探寻医药的奥秘,他走过大江南北,尝遍百草,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心系万千黎民百姓的福祉,不畏行走的劳顿和死亡的恐惧,最终在我国医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曼德拉,这座屹立于彩虹之上的不朽丰碑,一生坚持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早年被南非政府逮捕入狱,身陷囹圄27载。但他没有畏惧牢房的阴冷黑暗,心中始终怀着对自由与光明的敬畏,最终终结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如香港音乐人在写给他的歌曲中唱道:“黑色皮肤给 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
当今社会,有关中学生的负面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打架斗殴、顶撞老师、违法犯罪……更有甚者,因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中学时代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不轻言放弃。圣人孔子的良训犹在耳边回响,光阴不过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要做就应当做真正的勇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毫不畏惧地踏上未知的荆棘路。
宝山
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处于信息化下的我们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肯定的声音,也不是否定的声音,而需要的是一份思考。
面对媒体信息的轮番传播,“欣然接受”“不为所动”甚至提醒别人“别太天真去相信”。你是哪一种?其实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去思考判断是非标准。望眼历史,让我想起一代圣人——孔子。孔子身处那个时代,当然不会有各种媒体的轮番宣传,孔子只是靠周游各国,用一言一行地宣扬自己的道德思想,我相信历史是相似的,上述三类人肯定也存在,然而让我敬佩的是当时“百家争鸣”的盛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这当中,各流派并不完全相互肯定或相互否定,而是在思考真正价值的意义。
而处于现代信息化下的我们,为什么会有“欣然接受”“不为所动”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的现象盛行呢?我认为无非有三点原因。一是人们不想去思考。这不仅仅是一种惰性的问题。二是抱之以漠然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三是强势主义。盲目自负,恪守自己固有的观点还强施加于他人。而这三种原因的本质共同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缺乏一种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衔接的能力,而这是十分可悲的。
熊培云曾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写道:“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上,电脑上,手机上全是大量的信息„„”的确,信息繁多加上主流媒体宣传,这也是一种客观的世事,但是如果我们不对信息加以判断,处理,一味地接受导致我们变成无脑思考的机器;一味不为所动会对所处的生活、时代热情骤减,成为“隔离人”;一味地否定不相信很有可能被另有企图的人利用成为棋子和工具,故有冷静全面的思考,对于处于信息化下的我们是十分有借鉴价值的。
王开岭曾言:“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我们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希望信息化时代下,无论是媒体也好,还是公众也罢,请勿忘初衷,加强判断,思考前行!
黄浦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血脉相连,永不消失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在时间的潮水中激荡、洗涤,拨开时间的面纱,它们总与这个民族的精神紧紧相连。岛屿矗立在海上,看似与大陆遥遥相望,然而当海水退去,它们与大陆却是紧紧相连。我们中国的京剧与国画如同两座海里的岛屿,在时间的潮水中遥遥相望去,却与我们的民族精神紧紧相连。抛开国画的色彩与构图,画的背后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豁达使我们为之动容;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指向中华文化中盼礼义廉耻,这些道德底线警示我们做一个正义的人。起源时间不同的两样文化在时间的潮水中历久弥新,拨开时间的面纱,这两座岛屿与我们中华的精神紧紧相连,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善意地提醒我们为人的准则与淡泊的心境,给予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除此,当时间成为一个海洋,我们与千百年前的古人也像是两座岛屿,潮水之下总是紧紧相连。《兰亭集序》中春和景明之时“修禊事也”是他们祈福的方式;清明节祭祀先祖是我们的表达追思的方式,踏青是对自然的欣赏与敬畏。这两座不同的岛屿,在潮水之下与中华文化中对神灵的敬重、对未来的期望,对自然的敬畏紧紧相连。生命总是因不同的思想而变得绚烂,而生命的起源却只有一个。漫漫时间的潮水中,有幸拥有一个血脉相连的牵挂是如此幸福。纵然岛屿分布在大陆的四面八方,能够在潮水之下与其紧紧相连便是一份安定。然而,随着时间潮水的奔腾不息,随着海水一次又一次的撞击,岛屿会与大陆的连接越来越被弱化吗?与大陆失连的岛屿会变得孤寂而漂泊。因此,维护这种血脉之链显得十分重要。值得高兴的是,政府给民众安排了传统节日的假期,深化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对国粹的学习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任由海水如何拍打,岛屿与大陆在潮水退去之时总能看到它们是紧紧相连的。任由时间的潮水如何流逝,生生不息的文化总与民族精神躲紧相连。
远方矗立的岛屿,不是寂寞的。潮水之下与大陆紧紧相连;千古流传的文化不是孤单的,在时间潮水的验证下与中华精神紧紧相连,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一起生生不息:血脉相连,永不消失。
黄浦 晒书单
书的力量
“当春风吹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凉,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向往。”李健一曲《向往》,不仅仅唱出了活力与热情,我们更可以从他的歌词中读出诗的韵味之美。当红主持人汪涵,总能妙语连发,字字珠玑,给人留下睿智的形象。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甚至看“颜值”说话的娱乐圈,是什么,让其貌不扬的他们脱颖而出? 这,就是书的力量。
读书提升了人的思想境界,升华了艺人的艺术水平,丰富了主持人的智慧之库。音乐诗人李健,喜爱读《李商隐诗选》。李诗中对于缠绵悱恻之情的刻画,还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惆怅,这些诗篇都能为李健提供无穷无尽的艺术养料,造就他诗般朗朗上口的歌词。而饱览心灵捕手茨威格的作品,能激发起艺术家创作的欲望;托翁的大作,更能激起其对于人性、人生的思考。正如汪涵说的:我所有的语言灵感来自于书本。《瓦尔登湖》中,梭罗那种置身事外恬淡的生活态度;木心对于艺术哲学的深刻见解,对艺术的孜孜追求,都能丰富人的文化内涵。拥有了超越于功利社会的智慧再入世,自然脱颖而出。
在当今这个娱乐取代了艺术的时代,李健、汪涵这样的文化型艺人难能可贵。为什么我们现在缺乏真正的艺术家、表演者?因为,真正的艺术家、表演者不仅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表演技巧之后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与读书体验。一个歌手可以将自己的声音模仿得和李健一样;一个主持人可以费尽心机学习汪涵,但这也仅止于模仿,是被创造的!而想要由娱乐升华为艺术,模仿变成创造,就必须借助书本的力量。因为书籍是超越于时代的,唯有超越,方能创造。
非独艺术为然,天下事皆然。苏步青虽为数学家,却爱读《离骚》,其文章亦博得“数学诗人”之美称。在奥林匹亚研究院里,一个青年端起一本《堂吉诃德》,他,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者。或许文学、哲学杰作设法帮助他们完成演算与推导,但却赋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他们站在世界的另一端去看待问题,让他们超越这个时代,从而引领这个时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唯有书,方能成就真正的艺术、科学与伟大。
虹口
从前,时光过得很慢;现在无论老少都在感叹“时间去哪儿了”。
从前,大家都说“慢”是行事的基础,“慢工出细活”、“慢火炖好汤”、“细嚼慢咽得健康”;现在,人们认为“快”是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吃着速食,叫着快递,上网用光缆,手机换4G,高铁不断提速,飞机最好都是直航。
快时代下的慢生活
快与慢这组相互对抗的字眼并不能落在同一个节拍里,但是可以通过协作互补出美妙乐曲。人们总说:从前慢,慢是行事的基础,慢代表着精密细致和和怡人的生活节奏;现在快,快是前进的动力,快代表着效率高产和紧凑的生活步伐。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快”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切的主基调。“慢”也并不可以渗透在点滴之间。我们要呼吁的是快时代下的慢生活。
没有休止的生产机器,必日渐趋向磨损报废;没有回顾自省的人们,必日渐趋向盲目偏执;没有停顿反思的国家,必日渐趋向自大狂妄,不会停下脚步认真倾听大自然声音的音乐家读不懂花鸟草木的喁喁闲语,他永远写不出美妙篇章;不会推开窗扉认真眺望一景一物的艺术家领略不到风动蝉鸣的可杂可静,他永远创造不出动人的作品。一切都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我们慢慢地感受。《故都的秋》中郁达夫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秋,仿佛能想象出置身于四合院中的他目不转睛,随着他的视线看花看飞鸟看进更遥远的视野里去。细细的品味,时间的流淌也成为其中的一味作料,越品越能感受到生活那火热的心跳。从前慢,—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从前人与人的联系是温吞又隽永的,有限的书信只好去细嚼其中的深意,就算距离无法被克服,但心情却能被通晓。那进进退退都要反复斟酌的心意是经过雕琢的璞玉;捧在心里能暖很久很久。慢告诉我们如何认真对待。而今的快是人类不断前进而迸发出的现代产物,境界需要时间的锻炼,但我们却可以不断打破速度。前进的速度快了,我们往往自以为到了很远的远方,自以为生活越来越充实,自以为可以为事情的先后随意的排序。
人心的灵敏程度随之减弱,麻木地接受大环境对我们的安排,时代上足了发条,我们每一个都被牵上了线跳不知所谓的舞步。规律便是如此,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已享受着快的便利无法自拔,甚至不需要去刻意回避一一作为时代中的人,我们要顺应其发展,同时不放弃本真的信仰和执念。这是最好的时代。而今的耀目科技成就就是理应让所有人感到骄傲又感激的时代的礼物,快捷的生活是带给我们许多前人不敢设想的丰富体验机会的时代特点。时代由人们所创造,生活由我们自己引领,我们可以过我们想要的生活。不要误以为生活那么容易被他人主宰,只要心中想开慢慢赏尽一切美好,生活也就会成为那般美好的模样。
把握自己,何求他人(66分)大仲马曾经有言:“世上任何才华横溢之人都懂得惺惺相惜。”才人和市井小民即便有生活交集,但却终究形同陌路。而中国古人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可见遇见谁也可以携助于个人成长。
然而,我们似乎难以预见,难以把控自己能遇见谁?我们的出生、家庭,似在生命的起初就早已定格。然则,决定自己是谁就更应该牢牢握在手中。生命本没有名字,人人生而平等,既然如此,后天改造便至关重要,而不是强求客观因素。
米兰.昆德拉有言:“把自己的身子交给别人的眼光来评判,这便是不安与怀疑的来源。”芸芸众生之中,人难免迷失自我,难免怀疑与不安,这一切追根溯源,都是源于我们主观的妄薄之心。“遇见谁,你便是谁。”虽有随遇而安、乐观旷达之意,但探其本质,仍是“甘”于平庸,随波逐流之态。随波逐波,主观能动的丧失,也源于我们的慵懒之心。庸庸碌碌看似忙碌,实则是懒惰的本性。只是愿意接受身体的辛劳,而拒绝了脑心灵的耕耘。“遇见谁,你便是谁”这一说在当下,强调了客观环境,淡化了主观努力,试图成立“妄薄之心”“慵懒之心”的遮羞布。在当下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中,对我们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言,此言确存在偏颇之处。谁说没有伯乐,世间就难有千里马?少年王勃,才高八斗,毛遂自荐,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滕王阁序》。是金子便能发光,是人才便能受到赏识。贵人相助不可能在庸才的头上降临,惺惺相惜的总是才子佳人。“你是谁,便遇见谁。”更强调主观。只有决定自己是谁,才能决定遇见谁。生命本是人世间复杂的多面体,上帝赋予我们的可能本不公平,只有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改造自己。身残志坚者把自己不完整的生命活得感天动地,贝多芬如是,左丘明如是,他们不强求能遇见谁,而只是执拗于自己是谁。
苏轼有词云:“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大概是这两句话的一个概括。几经波折的他逐渐明白——“遇见谁”似乎是时运决定的,而书写生命的篇章,成就“我是谁”是完全取决于自己。子曰:“用则行之,舍则藏之。”在时运不济之时,“遇见谁,你便是谁”或许是一剂心灵良药,但绝不甘甜长久。只有自己的主观努力才是真正的良药。
正如卡夫卡所言:“真正的自由源于责任的担当。”只有勇敢面对,主观上的努力才能让我们内心自由,渐行渐远。
第四篇:2014上海二模满分作文
I don’These days, when I walk out of my home, I can only see the terrible grey haze all over the city.The sky is no longer blue and clear so I miss the fresh air badly.Fresh air can be healthy for humans to breathe.In my opinion, fresh air can also change our mood.I am usually in a good mood when the air is fresh.On the other hand, haze and smog not only do harm to our health but also have terrible influence on our mood.If there were no fresh air, we would die.To conclude, I don’t want to lose fresh air.I don’When I’m busy studying, something special disappears in my life.That is my smile.The main reason why I don’t want to lose my smile is that it stands for a positive attitude.It’s helpful for us to overcome different difficulties and get rid of trouble.What’s more, smile makes me become a polite girl.A person with a warm smile can be popular so smile helps me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In brief, smile means confidence, friendliness and good manners so I don’t want to lose my precious smile.If life shows me 100 reasons to cry, I will show life 1000 reasons to smile.I don’t want to lose
As we all know, heal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life.However, students are too busy with their studi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health.We should care for our health.On one hand, a healthy body can keep us from illness.In this way, we can have more time to study and play than people who easily catch a cold.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live longer if we are healthy.In conclusion, health is so precious that I don’t want to lose it.I don’There’s no denying that we are busy with study now.Many people even complain about the life and give up easily.However, in my opinion, even if we are studying hard, it’s worth doing.And don’t lose hope at least!Hope always helps us give out positive energy and encourages us so that we can try our best when we are in trouble.Besides, hope puts us into a correct mood, then we can live simply without any problem.That’s why I don’t want to lose hope.I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we live with hope, our life will be full of love.
第五篇:2018上海普陀二模优秀作文
【2018普陀二模作文题】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说的是一种现象: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第二句话出示的是有人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认为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带来的结果是造成人性的劣根、引起心理的烦恼,故应该努力避免与人比较。
第三、四句话是出题者对写作者的要求:你对有人的观点的立场——赞成还是否定,你的观点是什么。
二、构思
1.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和他人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具体列举一些比较的方面:学习、工作;财富、地位、声誉;家庭(儿女、老公、房子、车子)、生活方式……
2.为什么和他人比较会带来烦恼?甚至有人认为和他人比较是人性的劣根?
(1)和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有差距,给自己带来压力,造成焦虑感、不快感……——烦恼
(2)劣根,由烦恼而生自卑、虚荣心;生怨恨、嫉妒;欲望……
3.是否要努力避免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努力避免即不与他人进行比较,会怎么样?不比较的本质是什么?
积极的一面: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裹挟 消极的一面:逃避压力,随意对待生活和人生
4.生活中能避免与他人进行比较吗?为什么会与他人进行比较?
客观原因:人是社会的人;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避免不了比较;网络时代,人处网中,避免不了与人比较 主观原因:人的本能中包括——被社会排斥的恐惧,社会交往(渴望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社会声望(对名誉和地位的渴望)——这些本能决定了人必然会有意无意和他人进行比较
5.为什么需要和他人进行比较?
找差距,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自己从优越感中拉出; 找动力、找榜样; 找定位、找发展方向;
发现自己的长处,规避他人的不足之处; ……
6.应该在哪些方面比较?怎么比较?哪些方面的比较是“劣根”的,是应该避免的?(写出一些现实针对性)
(1)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宗璞《报秋》“玉簪花精神”)(2)良性比较、适度比较
(3)过度物质、名利上的比较(攀比)应该避免 ……
【佳作选登】
不比不较 从心而行(67分)曹杨二中高三(7)班黄妍
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需要区分的是,这种比较不是人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客观竞争,例如中美科学家们按照某些既定的、共同认可的标准来衡量各自的科技发展水平;“生活中”的比较更多的是人们依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对自身与他人的某些社会属性进行对比,例如财富、声望、社会地位等等。
有人认为,比较是人性的劣根性、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不错,当我们与旁人比较后发现自己的某些条件比不上其时,难免会觉得挫败:原来我是这样一个无用之人!但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压力也会转化为动力,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向目标前进,这也正是学校、企业们都鼓励良性竞争的原因: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在压力的驱使下加倍奋斗。
如此看来,尚未意识到比较的积极意义而一味主张避免比较恐怕并非明智之举。比较的背后不仅仅是所谓“虚荣心”作祟,有时它也出于人们对于安全感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众人中处于哪个等级,是否是普世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就算不能说是立于社会金字塔尖的精英人物,没有沦落到蜷缩在塔底我也知足了呀!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比较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安全感,深觉自己还在“大部队”中,没有落后于同伴;而那些相对“优秀”的人们更是从中获得了被肯定的快乐,深感在努力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比较完全有益于人们的发展,我们都应该多与他人比较呢?固然,比较的背后有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合力作用,有时也给予人们安全感、成就感,但我们并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当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无不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的,而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又深受社会、家庭、学校乃至个人经历的影响,充满主观性;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标准往往又不免有局限之处:在普世价值观中,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人要有才华、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要富有……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未免狭隘:若以此为标准来评判达尔文,他在基督教社会中提出进化论以至于被整个社会排斥,声名扫地,真是失败!若以此为标准来评判陶渊明,他“不思进取”、家徒四壁,连孩子也常常忍饥受冻,真是失败!但谁能否认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伟大贡献,谁又能否认陶渊明淡泊宁静的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由是可见,当我们囿于俗世枷锁的束缚,用一种看似通用且正确的标准来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时,实际仍在笼中自娱自乐。何苦?不若挣脱旁人眼光的束缚,为我真正想为之事。即便在俗世眼光看来是离经叛道、无所作为,于我又有何碍?在我的价值观中,随心而行的我方是真我本色哩!放下“比较”的欲望,从今往后的每一个日子都将多出一份潇洒与快意。
【点 评】
先从作文题目来说,命题者给出的材料和命题作文“谈比较”之间有着一个老师很明显能感觉到但是学生却往往忽视的重要差异。命题者已经给予了很显著的提示,“对此你是否认同”,那么无论学生最后如何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有一点一定是不变的,就是应该回应命题者的这一问题,表达的思考应该围绕是否认同“应该努力避免生活中的各种比较(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
就黄妍的作文而言,我最想说的是,这是一篇很值得去学习的作文。
首先,不仅是给出了明确的“比较”的定义,而且很重要的是借助了一种区分,从而明确了定义,并且充分关注到了材料中的“生活中”。这不仅是扣不扣材料的问题(阅卷老师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涉及的事例漫无边际,不仅不是生活中的,更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更是一种最重要的议论的思维素质,就是我们能不能先限定一下我们讨论的概念和范围。
其次,是清晰的层次。作文第一段明确了定义,第二段直接从材料需要回应的问题入手,直接切入是否应该避免,首先一个“不错”,承认了会产生的负面情绪,然后以一个“但在某些情况下”转折,比较可以“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向目标前进”。从而自然引出第三段“不应该一味主张避免比较”,并进一步论证,比较带给我们安全感,满足某些人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然后在第四段,顺着比较的益处,去追问是否应该鼓励比较,从而层层推进地分析出比较的背后有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充满主观,主观的价值判断具有局限。再借助两个感叹,两个反问,揭示当我们照着这样的标准去评判人生,未免狭隘。并在最后一段进一步说明这样的比较其实造成了我们在标准的笼中自娱自乐。从而建议我们脱离束缚,随心而行,题目的旨意也就豁然显现。
最后,想说明的是,黄妍作文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清清楚楚。定义的明确,层次的清晰都是,而且更有可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段落的承接。从小到大,学生做过无数题目都是在关注过渡句,他们非常清楚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但是自己的作文里却很少使用过渡句,经常让老师不知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而这篇作文,每个段落的承接脉络分明,就是因为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点评老师:胡伟新)
良性比较与恶性比较(62分)曹杨二中高三(1)班 张辰来
当我们刷着朋友圈,我们也有时会对比朋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别人有了我们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又会有一番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反观自己所拥有的……
哪怕是无意也好,有意也罢,“比较”二字从未离我们天涯之远,而是一种不由自主浮涌上脑海中的心态。
然而“比较”中也有不同之分。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身份、地位、财富都比我们所有的更高更丰富时,我们也许会比较攀比。在这些身外之物上,人比人总能“吓死”人,因为人的欲望野心是源源不断的,且人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我将这些攀比、欲望及物质上的比较称作恶性比较。
相对的,一些学习、精神层面的、促进自身进步的比较,即良性比较。如比较相互之间所取得的成绩,这能促进比较者在比较下更勤奋地学习,对其自身学习有一种激励所在,那么这样的比较即是良性的。
良性与恶性比较的不同在于二者所激发的事物不同。良性比较能激发比较者的自我改正,在个人行为、品格、能力上去进行积极的改变。而恶性比较一方面会激发人“消极的”的好胜心,从而产生对他人的憎恶嫉妒等心态,这无疑是人性中的劣根——恶念的源头。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引发焦虑与无力感,这恰是自我烦恼的根系所在。
因而恶性比较的确可能是激发人性中的劣根,成为生活中烦恼的元凶。但我认为,良性比较所激发的对自我改善的动力同样是比较所带来的,这也是能为我们带来裨益的。不少人就用亲身经历验证了此点。
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年轻时以芥川龙之介为偶像进行写作。在写文时,他常将自己的文章与芥川的作品进行比较,因而其早期作品也有类似于《罗生门》那样的森然之意。与让人的比较中,能从中找到自我定位与看待事物的坐标系,从而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但同时,真正的良性比较还可以不止于此,正如太宰治后期作品《奔跑吧,梅勒斯》中所传达的消极中怀有坚定的希望与美好的情感,这又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少有的“绝处逢生”。良性比较不仅能让比较者认清自我,活出自我,而且也能让自己突破比较对象,有自己独特的一番天地。如果梵高只是在与高更绘画技巧的比较中选择了色彩丰富这一特点,也许人们就会少一位以点彩来描绘出黑暗扭曲却又星光熠熠的星空的天才画家;如果法拉第只是在与戴维的比较中学习了其所有的理论却不创新、有自己的思考,也许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时间将大大延后。
这些伟大的作家、画家、科学家,他们不仅是进行了良性比较这种比较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善自我的改变。这样一种改变正是他们不凡之处,也是良性比较能带来的改善自我所必须的一步。
相比于在精神上羡慕他人有过人能力,而行为上却依旧安于躺在“佛系青年”这样的标签之下的人,这些改变已经为这些伟大之人不凡的命运奏响了前奏。当一些人在良性比较后对艺术心生向往时,就将这种想法当做随口一说,内心劝服自己以后再说时,也有一些人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真正地到孤岛上作画。前者又会在比较后,羡慕后者的毅力与行动力,却不知在满地六便士中抬头望月的不易。这样的改变才是良性比较真正应达到的境界。而只是不断地比较却不行动也只是无所成,只有在不断的良性比较与行动的改变中,人才能一步步成为最终想要成为的理想中的自我。
因此,我想,在比较时应用良性比较,而在行动时,也不要因未知而不敢迈出步伐。无限美好、诗与远方都在行动与良性比较这二者往复产生之后。
【点 评】
列举生活中的事实,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和他人往往有意无意进行“比较”这一现象。接下来小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比较”:一种是恶性比较,在身份、地位、财富上的攀比,带来欲望和野心;一种是良性比较,在学习、精神层面的互相促进,给人激励。由此得出结论:恶性比较激发人性的劣根,成为烦恼的源头;而良性的比较能带来裨益。并从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例子,阐述这一裨益——他人比较能认清自我,还能突破比较者的不足。最后提出在与他人比较发现不足后后,还应有行动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塑造理想的自我。文章层次清晰,由现象到分类,由分类到揭示两种比较的本质,对材料中“有人”的观点既分析其合理之处——恶性比较是人性劣根、烦恼的源头,又不认同其“努力避免比较”的观点(可惜的是文章对这一点没有清晰表明),并能用丰富的例子证明比较的积极意义,而积极意义上与一般同学停留在比较中发现自我的不足不同,还翻出了另一层意义即比较也让自己看到对方的不足从而让自己避免,造就更理想的自我。
不足的是最后部分提到了“佛系青年”,但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佛系恰好是以随意随性看淡一切的思想来掩盖自己不与人比较而逃避生活的一种现象,如能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融入自己的整体构思中,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就能得到落实。(点评老师:丁蕾)
正视比较的积极意义(63分)曹杨二中高三(13)赵文宇 最近,“佛系青年”一词大热。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对于工作生活无欲无求的态度。有人比我有钱比我自在?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乐得自在。有人工作加班熬夜拼业绩?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就安稳做好自己的工作。
可以说,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与他人进行着比较。从旧时弄堂口洗衣服的阿娘们的七嘴八舌,到今日社会媒体上人们随意可见的他人的光鲜生活,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与他人的巨大反差而产生失落感,羡慕别人可以住别墅、开跑车、全世界旅行,而自己拼了命加班工作却还买不起大城市的一个厕所大小的面积。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差距与随之而来的无限烦恼,对出身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努力心态的丧失......“佛系青年”便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这些差距既然无法填补,那我就“眼不见为净”,我不跟你们比了,那烦恼也就消失了。
但果真如此吗?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真的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源头吗?避免比较的人们真的过上了预想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佛系青年”们依然要为了每月的房租拼命工作,所谓的“不比较”也只能带来些许心里上的安慰,由此显见,比较并无错,错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比较是为了让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自我,“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但现在的人们反而将因差距产生的失落与自己因为差距太大失去努力向上的动力,或因为懒惰,自欺欺人而不愿努力改正,追上他人,从而导致的差距越拉越大,失落越来越深,全部归结为与他人的比较身上,完全混淆了矛盾的根源与出发点,用“比较”来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比较”这一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工具反而成了人们欺骗自己与他人“掩耳盗铃”的遮羞布,十分讽刺。因此,“佛系”背后掩藏的,其实正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掩饰,不比较,也不过是为了维持毫无实际效用的所谓的“面子”。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比较”?首先,我们要正视并承认比较所带来的差距,并借此看清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其次,我们要能认识到比较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差距激励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然后,便是要求我们能客观坦然地应对差距困难,不要因为外界舆论的干扰而改变自己填补差距的决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比较都有意义。我们应坚持与正面积极对象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而同时避免一些对于我们自身修养毫无意义的比较,比如因为长相原因而自卑甚至整容。
比较是鞭策人们正视不足,积极进取的大旗,烦恼的根源其实来自人们对自己的无力,不思进取的失望,坚持积极的比较,避免无意义的比较,借助差距产生的动力,向更好的自我砥砺前行。【点 评】
这篇文章主要立足于分析人们与他人比较后产生烦恼的原因,并提出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良性比较的结果。
首先,开篇以“佛系青年”这一社会热点现象切入,用其不与他人比较、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来贴合作文材料中的“烦恼的根源”。随后点出借助社交媒体,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无意的比较随处可见,人们避免比较是为了避免比较后的差距而产生的烦恼。而后用“佛系青年”也未能摆脱烦恼的现状指出避免比较其实并不能减轻烦恼,并提出论点“烦恼的根源不是比较,而是人们对待比较结果的态度。”随后又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比较的积极意义是让人们认清差距、及时调整,而烦恼的根源在于人们面对差距却不愿努力的的消极心态,这样会造成对自身能力不足而失望。然后论述了人们对待比较应有的态度“正视差距、坦然面对、获取激励。”同时补充论述了“应进行良性比较。”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楚,逐层分析中反映出小作者对“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会有意无意地比较”、“这些比较为什么带来烦恼”、“烦恼的源头有哪些”、“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比较”的较高的思维层次。
最后一块的分析有些泛泛。(点评老师:赵莉)
比较亦是追求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比如学校中同学们总是喜欢比较分数,有意无意地在各项目上比较高低。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努力避免。诚然,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落后于人时,可能会灰心烦恼,影响心情。然而我们却不可否认及忽视比较带来的正面影响。
有些人也许会将好胜心看做不好的品性,然而正是在相互对比中很多人才能认清自身的不足,从而在该方面下功夫,使个人得到提升。在谈及未来规划等问题时,人们往往喜欢将个人定位放在重要位置,试问若不进行比较,人们何以得知自己相比于他人的优劣势?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我呢?在当今资源竞争激烈的时代,若不能清晰定位,发挥所长,如何能有美好的未来呢?也许有些人会发问:“那社会竞争性是从何来呢?不正是一点点由相互攀比激发的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纵观历史,仔细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自然资源状况等,不难发现,社会竞争性是个时代发展必然结果,而这现状我们更是无法逆转改变。身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去适应而不是自作清高翩然世外。
在比较中,许多人能因此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正是不甘于人后的心理,使许多人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佼佼者。“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其中就包含有相互间的比较。但其中的比较并非是让人用自身长处比别人短处从而获得自满、骄傲感,也并非只看见别人的优点,打击自我妄自菲薄。这样的比较应摒弃。在比较中,我们更能看清善恶是非,清晰了解自我,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及自我塑造。若不进行比较总是安于现状并自满,清朝闭关锁国的后果便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若没有比较,女性总是安于弱者的社会地位,便不会出现这么多诸如居里夫人、何泽慧等优秀女科学家,为人类了解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有意无意地比较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展现出的绝不是劣根性,而是一种向上的追求。
我们在肯定比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承认这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有人在比较中脱颖而出,也有人在比较中沉沦。在学生中我们总能看见一些学生因不能调整情绪及比较带来的压力而逐渐沉沦甚至得抑郁症。如果不是一种“崇尚”攀比的风气,这些孩子的不幸或可避免。
我们可以与人去比较从而提升自我,但“攀比”的心理不应被提倡,学校也不能一直强调分数排名而忽略部分孩子的心理疏导。
如果时时刻刻都置身于一个竞争、比较等激烈的环境中,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人的发展及身心健康。我们仍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独处时间。比较并非一定是与他人的,也可以和自己,看看今日的自己比起过去的自己有哪些进步退步?比较能让人看清定位及目标方向,而独处时能给予人心无旁骛,静心修炼的时光,当一个人真正提升到一定境界时,也就能看淡比较带来的压力。若将比较看做入世的标志,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会对“比较”有不同的看法。直至老年或历经浮沉比较,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
立于比较之网上拥抱人间
齐雨晴
成绩单、工资条、居房面积与社会地位……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地发现可以与他人比较的事物,并有意无意地做出比较。不难发觉,“比较”这一习惯几乎是生活中所有苦恼的来源,由社会关系织成的比较的网层层密密地裹住每个人,我们在其中挣扎着向网的最高层攀去,手心勒出血丝,口鼻难以呼吸。
所以有人倡议:我们应当努力避免与他人的比较。
我猜想大多数人都听过这般言论,甚至深受触动,立志“只与自己比较”。但想来我们也总很快发现这种志愿是徒劳———听过无数类似的鸡汤,却仍难逃比较的苦网。这是因为人总是群居,而群居生活不可避免的过程就是模仿。我们总是在朝着某个理想范本的生活模仿,在模仿中学习也在其中进步,而结果自然有拙劣与优秀之分。群居时我们与周遭紧密关联,因而结果的优劣一目了然,纵使我们自己不比,那对比也分明地呈现着。所以避免与他人的比较,不仅要清心寡欲,还当避免与他人的接触,逃离人间。
但且不谈客观条件还能不能容下与人间相排异者,比较的网上也并不仅有烦恼。史铁生说:我常以为是丑女举出了美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们缠身于比较的网上,不是因为我们在其上晓得了生活的苦痛,而是因为我们在网的顶端见到了美、见到了所有美好与理想的化身。
如果不是比较让我们看清进步的方向在哪里,那么我们生于人间所作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众生平均而模糊,一致且协同,无需比较也无从比较,那么谁来定义善与希望?
所以我认为,比较已不可避不仅在于客观限制,更在于我们那向往人间的心在比较的网上窥得了生机。
但诚然,不去逃避与他人的比较不代表放任密密匝匝的比较的丝线将自己裹胁。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比较中归中“凡人”与“天才”,在试验自己理论的过程汇总跨向罪与罚的深渊———这正是过度为比较的网线所限制的,尽于极限的后果。
比较无穷无尽,无处可逃。既不必刻意躲藏,也不必缠身其中,走向极端。
人间不可无比较,但也并不只有比较。立身于比较之网上,拥抱这个苦恼与希望并存的人间。
警惕逃避比较的犬儒心态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至国家选举,小至职场升迁、学生考试,有意无意地,我们便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比较多为了筛选,筛选则必有输家,输家往往会陷入烦恼,这是比较的必然结果。即便没有公开筛选,我们也常为自己的某方面不如他人而暗自不快或较劲。
这时,不少人会指责,正是与他人的比较带来了这一切烦恼,比较作为人性的劣根,应努力避免。君不见,各路心灵鸡汤轮番登场,借“禅师”之口告诫如日方升的青年人们,“莫与他人较高下”?
然而,这样的生活态度真能为我们带来益处吗?并不尽然,那些反对比较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比较,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固有本性。与其将比较片面称作“人性的劣根”,不如更客观地窥究“比较”的全貌。
正如贝多芬说的,快乐从痛苦而来。不承担比较所带来的烦恼,便也难以享受比较给予我们的动力与进步的契机,更不用说成功的喜悦,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往往借助与他人比较来给自己准确定位,进而清晰未来的目标;同时,长期的比较亦能清晰自身的能力范围,帮助建立更适合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比较,难有合理的规划,继而难以不走弯路。当我们逃避比较时,牺牲的是成功的喜悦,这种逃避,还如此诱人吗?
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是。明清两代,我国闭关愈加彻底,不愿与他人比较,不屑与他人比较。这同样造成了未来目标的模糊与自身能力的滞后,更酿成了全民族的悲剧。我们又怎敢相信,比较是应该避免的呢?
可见,人类比较的本性有其积极且至关重要的一面。不可否认,过度比较确实带来了许多忧烦乃至反常心态,但这更多应归咎于借比较进行自我定位时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如果被无限放大,不免造成烦恼。而片面地批判比较本身,则无异于痴人说梦,近乎一种逃避现实的犬儒心态。
而此种逃避比较的心态则是比比较本身更加值得警惕的。就我们个人而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与他人的比较总会带来不及他人的失落。这种失落亦属正常。但面对这种烦恼,选择逃避,看似“洒脱”,实则是缺乏勇气的表现。而就社会而言,我们看到大量贬低比较,挞伐比较的言论,有的是将自己的缺乏勇气传播于他人;更有甚者,则是不少生活富足、事业有成的知名写手或富人子弟以箴言的形式向尚未比得上他们的人灌输盲目豁达的犬儒主义生活观,其中的居心又有谁道得尽呢?
故而,全面地认识每一种人性,是我们抵御种种对比较的逃避的正道。莫畏谗言,用平常心与他人比较,所谓“人性劣根”,终究是片面之辞罢了。
小议“比较” 高三(4)班 忻愫
生活中,我们常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有些人为之所累,有些人乐在其中,这当中大有值得我们思考之处。
如今的多数人属于前者。有些人像太宰治笔下的大庭叶藏,他们因比较而发现自己与他人行为处事的不同,又因过于在意这些不同而自我怀疑,由是陷入无休止的疲惫和恐惧;又有些人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他们因比较而发现自己与他人生活条件上的差距,又因不忍这些差距而心生虚荣,由是产生无穷尽的嫉恨和痛苦。于是有人说,比较实属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我们应竭力避免。
然而,比较的结果确实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莫言在早期正是通过比较自己与其他作家的作品来学习更精巧的文学技法,这些比较拓宽他眼界、给予他经验,是文学巨匠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范仲淹正是通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比较,才更坚定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哲学。
同样是比较,何以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揣摩两类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比较之心不同也。为比较所累之人,要么仅着眼于比较显露出的差异,要么仅注重于比较带来的低级情绪,这种局限于眼前的、计较般的比较之心,便是我们无法从比较之中获得大益的罪魁祸首;而观于比较之中取得大益者,他们的比较之心往往是宽容的、豁达的,他们的比较出于对提升自我的渴求,这便使得他们拥有了笑面差异的良好心态,也使他们将比较与进步顺利地相接起来。
由此可见,比较本非人性的劣根或烦恼的根源,烦恼的根源实际在我们急切的心态和世俗的初衷。而人生社会,比较对当下的我们在所难免,这就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启示。陈继儒说:“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只有当我们放下急切之心,使精神摆脱世俗追求的牵制,我们的心才能逐渐自由宽容,我们才能拥有从比较中寻求精神上大益的勇气和力量。
龙应台曾对站在台阶上踉跄学步的孩子说:“孩子,别急,别急,慢慢来。” 愿有一天我们放下急切的心,在比较中勇敢地面对自己。也愿我们都能在比较之中获得大益。
在比较中,我们能获得什么
高三(5)班 陈伊菲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有实体的,也有非实体的。这是难以避免的。有人说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我们应努力避免,而在我看来,也未必要这样。
诚然,比较确实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了,这或许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毕竟人不是独居动物,由此,社会上各类攀比现象,也是无以计数。外表上的装饰,如服饰、日用品等等,则经常因品牌的知名度高低不同而被比较;职员工作的业绩等非实物,甚至被老板、上层拿来比较……这些或多或少引起了些烦恼,那些在比较中处于劣汰的人,开始有了担忧,并且是长期的影响。但是比较,它终归是个中性的词语,它带来的绝不只有烦恼,而我们更不需要努力避免。
那么人们究竟为何会与他人进行有意无意的比较呢?我想,其原因有三。其一,人们是“群居动物”,无法脱离于社会而独自存活。这就提供了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大背景。不论是工作、学习或是其他人类活动,人们甚至在比较中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关系。人们渴求与外界沟通,并有共同话题,于是便有了相同情况下,了解他人与自己异同或差距的行为。其二,便是由第一条引发的虚荣心。在多次比较后,人的虚荣心也随之增强。因为起初是相同的水平,而在某刻若有稍许差距,当然,这已是在无意地比较的前提下,人们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也达到较高的水平,甚至更高,因为处在高位的人,确实少些烦恼,以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其三,比较的本质其实是寻求一个能衡量某物的标准。它的作用,是让人清楚自身在一个集体或某种环境下的定位,这样方能帮助自己不与外界脱节,或许也给了人们提升自我的动机以及目标。
由此可见,比较并非是人性的劣根。只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使比较成了件不算太好的事。攀比即是变了味的比较,这样的比较是应当避免甚至杜绝的,随着社会的某种潮流盲目攀比,迟早会使一个个体失去自我,失去本真,活在他人的光芒之下。
因此,我们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比较。我们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内心的宁静。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这样的比较是值得崇尚的,以贤者为标杆,努力地提升自我,方能帮助自己变得更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总而言之,我们不必刻意避免有意无意地比较,而应了解比较的实质,在比较中获得些什么,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路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