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反思大学生个人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反思大学生个人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自己将如何作为?
吴仪菡 2010491027 药外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使人类的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却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上世纪50年以来,全球森林资源已失去了一半。另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世界沙漠化土地已经达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国土的总和。地球上平均每天就有一个物种消灭,预计在未来的30-40年中,将有6000种植物在地球上消灭。经统计,上世纪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发生过20多次,到了21世纪其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尤其是今年,到4月23日,北京已经是11次了!其持续之久、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是“历史之最”。还有水土流失等问题。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类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共处。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提醒人们保护自己的环境。大会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告:“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 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无疑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理应反思自己的个人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环境观,首先应该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因此,在大学阶段,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应该让大学生了解人类现阶段的发展在哪些方面受环境的制约,在哪些方面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该了解生活中的产品是怎样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在树立起这种整体联系的观念后,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就起到了防范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本应做到对周边环境的保护职责,而且又受过高等教育的洗礼更应该以环境保护为己任。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们非但没有注意保护环境还随意的破坏,在校园里,还是可以见到乱扔的水瓶,用过的纸巾等等垃圾,也有些大学生会在草坪上随意践踏。虽然这是极少数人,但这是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也有许多大学生会去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像在我们中医大里,在每个垃圾桶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如果你不要了,那请给我好吗?”语言十分可爱,我们学校还有学生自己创立的社团“环保协会”等让大学生们展现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对周边环境还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因此,每一位大学生应该都有去保护环境的欲望,这样才能使环境不再继续的恶化下去。
我身为一个大学生,有职责也有义务去帮助环境的改善,虽然我仅仅是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但我也会坚持不懈的去做。平时,我已经习惯不去用一次性的用具,每次购物都带着自己的环保袋,垃圾分类回收,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等。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环境也会有所改善。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让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共创一个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反思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反思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直以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总告诉大学生们择业要分析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对自己准确定位;可是,面对以上东南西北传来的就业形势信息,让诸多大学毕业生怎么判断?武汉地区“就业遭遇寒冬”似乎很明确,北京看来也受影响,而上海和广东,给人的感觉是形势还不错。
诚然,此次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这需要很充分地掌握情况,并且要对未来走势作研判,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
客观信息的理由。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
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金融风暴袭来,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纷纷降低人员需求,从前热门专业的学生“找个好饭碗”不再那么容易,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对口的工作也变得异常艰难。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迎接挑战, 如何在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就业带来的影响里充实自己的信心,如何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则需要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下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的真正症结所在。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此外,还强调在稳定就业和调控失业上下功夫,帮助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励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推进对地震灾区的对口就业援助,为灾区劳动者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好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
而在这个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管制以及员工技能上的差异,企业将首先取消新增的劳动力需求。考虑到受金融危机第一波影响的行业的特征,大学生将是这个新增部分的主体。因此,如果没有专项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将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当然,这些政策应该是暂时的、针对性的。
国家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
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第二,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由于这些机构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综合性素质,而对专业的要求相对宽泛,从而可以缓解这个特定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国家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第三篇: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工具,微博正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青睐。它的运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视角、新挑战。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微博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把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好奇心和信息接受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和舆论引导功能,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关键词: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网络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微博以手机用户为主、个人电脑为辅,融合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通信技术,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发布消息。与广为流行的网络博客不同,“微博”具有时尚性、简洁性、互动性、几何式传播等特点。它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无需刻意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更不用精雕修饰形象表达心情,而是通过只言片语式的“语录体”即时表述个人感兴趣的相关信息,所以它不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且还使得互联网络和手机用户之间交流意见、相互留言和回复互动更加便捷,所以深受广大手机网民的欢迎。
微博,作为一种新潮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微博的兴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正确、合理运用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密切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微博相对于博客具有方便、快捷、简约的优势。博客一般篇幅较长且具有逻辑性,每一篇博客基本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大作,同时还讲究页面的设置和格局。微博因为本身篇幅较小,每一条消息限制在140字之内,用户可以用简洁话语来表述自己的心情和感想。微博开通的多种API可以让用户通过多种途径发布消息,用户随身携带的手机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3]。在微博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只要你注册某一微博网站,你就可以和明星、商家、企业一样,随时登陆微博,说你想说的,分享你所想分享的。微博作为新型传播载体,注册用户可以通过它来向大众展示自己想表达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随意、大胆、直接地表露自己的情感,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示在大众面前,每日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微博将成为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大学生微博心理剖析
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 的网民为学生。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0.7%。微博作为一种新事物,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因其特点也吸引了很多大学生注册[6]。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微博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模式、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这些恰恰满足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平台,因此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追捧。
(一)从众心理和求知欲的心理驱动
“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是指个人因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呈现出符合多数人或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引发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追求高雅时尚的文化品味和独特的个性。符合时代潮流的微博,因其自主管理的模式、私密性的内容和公开性的形式使大学生趋之若鹜。当身边的同学们对微博津津乐道时,对此不了解或没有使用过的同学就一定不愿与众不同,被大家认为孤陋寡闻,会尽快学习使用微博与大家寻找共同语防止被大家边缘化。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接受教育的同时,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需要以各种方式走近它、观察它、了解它、学习它。
(二)塑造完美形象,展现自我个性的心理
微博就像一个舞台,它的使用者便是这个舞台的主角,点击浏览者则是它的观众。从深层心理上来看,每一个微博使用者都希望通过自我表达、交流情感和信息分享等活动,进行自我形象塑造,从而展现给人们一个理想、完美的自我;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博也是一个个人话语权得到极大尊重的“场所”,何人都可以在此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生活习惯、价值观以及思想情感。大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向大家展现完美自我形象的心理过程,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激情向往,喜欢标榜独特的个性,追求自我的与众不同,注重通过在微博中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塑造理想的个人形象,向社会和大家推介自己。总之,微博是个人才华、情趣、情感都可以得到表达和展现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三)记录多彩生活,表达情绪情感的心理
大学生运用微博其形式多样的特点,使得微博成为一个记录个人成长历程、情感生活的载体。微博在发挥记录功能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个体审视自我成长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通过自我觉察进行自省,对自己进行督促和激励,使其获得良性发展。大学生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希望将博客营造成为一个个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进行自我情绪和心理调节的窗口,并且通过博客的交流和互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情感依托。大学生在浏览欣赏他人微博时,作者的生活方式、思想能力、专业水平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引发浏览者进行自省使自己得到提高,并且产生自我表达诉求,运用留言等交互方式展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意见和看法,从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四)寻求社会认同,加深人际交往的心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将出现高层次的需要,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获得满足之后,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被尊重的需要。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年期的大学生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青年初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因而需要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而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万人瞩目的明星一样,受到他人关注,获得及时反馈,使个体因获同而产生群体归属感。微博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交往问题和障碍的个体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2.1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以“微博”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提供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效利用“微博”的各类功能能够促进学校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首先“微博”是基于网络为平台的教育途径;其次“微博”是以网络交互模式构成的信息流转;再次“微博”信息元的多样化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动性的作用。同时,“微博”不同于以往校内各类社团、QQ群等平台,它具有的直观性、实时性都是其它网络平台所不具备的,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微博有利于教育双方的和谐对话。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平等沟通、和谐对话、双向互动的过程。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Twitter 是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意思,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以漫不经心的状态对日常生活、思想情感的随意表达[7]。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网络交流平台,它打破了现实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界限,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博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评论和观点。学生可以随意在微博上吐露心扉、表达情感、寻求帮助,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表比如人生感悟、工作体会、社会评论等方面内容的微博,以更加对等和谐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利用微博的交流,在无形中化解了师生隔阂,减少了现实生活中对立的状态,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生硬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微博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一般是课堂教育、谈心、校园活动等,受教育者经常是在不自愿、不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其中,所以其热情难免会受到影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博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快捷的特质。微博大量及时、准确、生动的信息发布、浏览与转载,在教育双方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过程恰恰又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微博有利于维系教育双方的情感纽带。微博的蓬勃发展源于其弘扬个性化、平民化精神,它以简单的形式、方便的管理和张扬的个性,丰富了传播的分享模式,调动了人们多重感官,网络多媒体的互动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微博上,师生之间的身份得以淡化,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培养情感,做到润物无声。师生在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从单纯的信息分享上升到思想分享、情感分享的理想状态。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搭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
(四)微博有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现代心理学认为,求乐与求知、求善、求美一样,也是人们最朴素的审美情感之一。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微博具有形式新颖、操作简便、简单易学、形象直观等特点,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从微博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娱乐化特点将会愈发明显。对于广大同学而言,写读微博的过程,既是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放松心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过程。加上教育者的适当引导,学生在休闲娱乐中会不断提高判断能力、提高知识层次。因此,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使广大同学在休闲娱乐中愉悦身心、修养性情,有利于增强网络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2.2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缓解压力的平台,拓宽了其生活空间,使他们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观念上有很大的提高。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负面作用,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谐、行为方式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受干扰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代表着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振兴,是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的经济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我们在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欢喜愉悦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一些人利用博客大肆宣扬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人生准则,把“青春易逝,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目标,把“金钱至上”作为人生追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崇洋媚外、盲目跟风日益盛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进而引发的为富不仁和仇富心理突出,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突显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模糊化和非主流化。青少年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独立正确的认知能力,而这个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注定会影响一生。为了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易产生情感冲突
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和源泉。微博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系统,同时又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很多时候在微博中你并不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微博中的交流是交互但不对等的。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寄希望于将微博构建成自我的精神家园,在其中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微博文字可以传达使用者的思想和情感,但它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精彩、生动的网页也仅仅来自于冰冷的计算机。虚拟化、匿名化的微博交流使大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缺少现实生活中交往过程自然流露的情感体验。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放任,漠视现实世界,忽视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情感的匮乏和冷淡,进而产生更深的心理焦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度依赖网络,有些大学生回归现实而无法适应生活,进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
(三)易产生社交恐惧
微博虽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沟通交流,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但虚拟世界远远有别于真实的生活,真正的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有口头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共同参与。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太长,必然会剥夺他们与别人交往和从事建设性事业的时间。数字化的人际交往和群体关系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手段和空间,可是,当他们与计算机长期相处时,会对网络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从而很难再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人们热衷于上网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网络不需 要人们显露真实身份,可以使人有一种摆脱压抑、无拘无束的感觉,创造虚拟的 自我或随意欺骗他人,无形之中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在虚拟社会中沉迷 于博客的大学生,通过书写微博和留言与匿名的陌生人进行交流,渐渐地他们会 变得与现实生活相隔离,很难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漠不关 心,人际关系产生严重障碍,影响其正常生活,乃至在他们进入社会后仍旧难于 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易产生道德弱化
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真实地表达自我,而微博空间隐藏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但是,人在社会人角色模糊的状态下,道德素养很容易被弱化或者改变。首先,微博给人们一个不受约束的空间,人与人在微博中的交流是随意的。在没有现实中无时无刻存在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法则制约的情况下,人们无需有意识的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此时往往会忽视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微博当成个人发泄和表达情绪的工具,甚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负面的信息。其次,道德信念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产生的强烈责任感。微博文化来自于全球,微博上不免会呈现一些与我们传统的道德观相违背的观念和行为。同时,由于博客监督机制的缺乏,网络缺少约束和监管。大学生的识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响和困扰,失去理性思维,出现道德危机,从而产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例如:在微博中会发生大学生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诽谤。或诋毁或丑化别人,或者是与他人互相谩骂等事件。微博的传播性又会使这些事件成为同辈群体效仿的不良对象,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不良影响。结语
微博的发展,在为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微博的世界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无奇不有,既有人通过冒充名人,播报虚假消息骗取金钱,也有人为了成名,故意传播恶俗图片和狂妄话语,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顺应微博传播的特点,把对微博的疏通和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把关者”向“导航员”的角色转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优先考虑的、与他们的最根本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设置一些“热点”、“新论”、“难点”和“置顶”等微博栏目。借助这些微博的“栏目设置”,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社会关注点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来,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环境的认知,以便对他们的道德倾向、伦理价值,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舆论引导。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微博作为网络传媒的新生事物,有可能引发一些无法预料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并学会借助微博这个工具,不断研究和开拓微博网络技术平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境界和新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它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通过开设微博应用讲座,让学生从肤浅认识微博转变为深入了解并学习科学使用微博的知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各院辅导员应携手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本校学生微博信息进行实时监督和检查。对微博涉及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内容,应予以严查,并做好微博传播善后工作。
微博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气息,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并学会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微博教育的各种技术,发挥微博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牢牢抓住微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权。总之,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高校与时俱进的一种选择。
因此,“微博”必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新的工作平台。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学辨别和利用微博有效信息,提高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拓展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打造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覃征等.《网络应用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5页.28 [2] 刘晓莲.《浅析多元文化冲突下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9).29 [3] 陆绮雯.微博“粉丝”也是一种生产力[N].中国文化报,2010-09-06 [4] 刘祖清,何平.借助微博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7)
[5]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科委员会.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79 [6]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研究室课题组.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7] 刘征,曹曦晴.微博时代催生iradio的构想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8] 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 [9] 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教育,2010 [10] 方宏亮,杜建.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