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雪有感
貌似这次是北京第二次下雪吧。。不过在第一次我醒来雪已经是水的情况下,姑且把这个算成第一次吧。三年了,又一次看到飘雪的日子,三年里面无数次的期望南方的鹭岛飘下纷扬的雪花,可是来到了北京,真真切切下雪的日子里面,似乎有少了很多的激动与想法,以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姿态,去看着别人堆雪人,打雪仗,自己很想一个人在雪地里面走走,可是真的自己一个人在夜里,在校园里面的时候,却发现路上的积雪已经消失不见,自己有懒得在大半夜去没有人的地方走,于是就此作罢。
其实猛然间感觉到,对生活的态度似乎和对雪是一样的,当未曾来临的时候总怀着这样那样的期待,可是真正来临的时候,却总是发现,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很遗憾的说,来了这里半年了,终究没有做多少自己喜欢的、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的很多期待与憧憬,就如同对雪的感觉一样,最终不了了之。这个校园不算很大,但是每当人流攒动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总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每个人都很忙。忙着做一些跟你无关的事情,而你所做的确是-和他们一样的瞎忙,到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你在忙,而自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天机械的活着,无论是每天不知所以的活着还是机械的忙碌的活着,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今天种种机缘巧合,让我这个本来不打算去的人奇迹般的听了一场哈佛教授的全英文课程,对一个以前看哈佛公开课看字幕,听诺奖教授讲座听传译,呆呆一学期没听过al的人来说,好像还真的有点纪念意义呢,当然,听课最直观的感受是,我的英语好烂啊。。不过还没有烂到完全听不懂,加上我旁边的两个好心人,恩恩 勉强听懂了一下,既然不是人人而且也不知道那两个人叫什么,就默默的祝福她们抢课成功吧~~~今天的课的内容是金钱买不到什么,按照我能听懂的来看,教授说道到的是金钱买不到友谊、亲情、家庭和公正(听懂的大神们 求轻吐槽)其实个人脑子里面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金钱还是买不到欲望的,因为欲望是个无止境的东西,你用金钱满足的欲望,当你达到的时候--或者说你觉得你可以达到时候,便会有更大的欲望随之而来,好比阿里吉斯和乌龟的悖论一样,古语的贪得无厌之类的也是这个道理吧,不知道各位怎么看。但是人的可悲或者是可笑却又偏偏在于,即使你知道了欲望的坏处,可是却往往还是被欲望所蒙蔽,赌徒的心理,魔鬼的契约,蛇的诱惑,铤而走险的孤注一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是受苦于可怜的英语水平,今天是没有机会和教授讨论这个了。。不过说实话真的很喜欢他上课的风格,从高中听公正课就开始很喜欢,可惜今天真的来到课上的时候,却又没法参与其中。。好吧 我被我的英语伤心了,好好学英语~恩恩
话说晚上出去吃东西的时候有无意中在人人上看到一篇文章(不是我多能吃。。是我因为去公开课没有吃晚饭),文章的核心意思是不要太着急,成功来自你每一个小时的积累,而你的积累,不取决与你是做了学霸泡图书馆还是辛苦实习,取决于你有没有投入的做着你原本内心想做的事情,而讲究讲究速成的成功学,追求功利而奋斗的心理与行为,恰恰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成功的一种障碍,连最好的自己都不是,上天凭什么去眷顾你呢?我们现在的社会为每个人指明了一条应该的奋斗方向,却忘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最好的自己,才能以最出色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说实话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懒得吐槽自己了,不得不说,现在的自己有点四不像的感觉,不过呢,考完期末,期待着一切会好起来吧,毕竟,期末是一件别无选择的事情,现在满口学霸啦听不懂啦的人到你考不好的那天 心里没有默默的冷笑就不错了,反正,自己的一切要把握在自己手里面。
既然提到了人人,不得不说几句关于qq的事情,的确到了大学,qq似乎只是有事情的时候取代短信的玩意,只会满天飞情啊爱啊的qq似乎快被涉及各种学术、校园资讯、校内神回复神吐槽的人人完爆了,但是自己到现在也没有在人人上写过一点点的东西,只是觉得人人主页没有qq空间有感觉,总觉得人人有用但是不真实,qq无聊但是貌似更真实一点点。。这个不重要 吐槽加无视之
还是扯回到公正课上来吧,话说很喜欢这种课堂风格,感觉每个人有了更多的参与度和主动权,而对比一下自己现在的课程,说实话很多课的感觉 真的和高中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你可以把一些所谓的水课翘了。。可是 话有说回来,有的课无聊到听了和没听一样的时候,同样是一门课有的老师讲到你宁可蹭课而有的课你却是能去都不想去的时候,所谓的大学,所谓的自由度,又体现在哪里呢?说到这里又想起来选课了,一面是自己前三天忙到吐血、每天两节重量级的课没有一节人文课的课表,另一方面是qq群bbs各种求问人文课给分,很多时候真的在想,专业课是要出成绩的,选个名师无所谓,数学总是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 选好老师(弱弱的说一句,感觉现在的大学高数老师像高中老师,高中的补神像大学老师),可一个人文课你要一个给分好的,不点名的,实在是不好说什么了,这样的生活有意思么。至于我的人文课么 还是等到自己能静下心来的时候,安心选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争取rp好能碰上几个像大学的老师吧。。(弱弱的说经导老师的风格也是我经导课课堂很用心听课的原因)
年末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想反思的感觉,尤其是当自己的社团活动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做的也不那么好,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没有转移到专业的层次上来,所作所为还是菜鸟级的需要磨练;有的是因为自己愿意做,去做了,可是还是思考的不够多,过于拘泥于已有的框架,不愿意冒打破它的风险;有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接到什么重要的任务而有点划水的感觉,也有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预期和现实间存在着一些差距,不过自己却实实在在的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改变,从一次的不足到下一次的改变,也许这是好的,也许这还不够,这一切,应该留给下学期的自己去评说,不过呢,真的真的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多包容我的错误,指导我做的更好的学长学姐们,还有那些一起做事一起犯二一起d疯的你们,真的真的很感激你们~也没什么好表示的 就祝大家抢课成功吧(貌似某人很需要这个。对吧)。
其实期末的重心还是学习啦,各种乱七八糟的说法没有期末的成绩支撑都是很虚的玩意,有时是想用期末成绩稍稍减轻一点自己愧疚感的我来说,期末是一件别无选择的事情,自己的复习状态感觉还不错,效率什么的也还行,下周可以进一步提升一下~~也尝试了一下通宵学习写作业的事情~~算是打破自己高中的记录吧~~(在这里再次感谢好学长和小祎)其实这次的重中之重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英语精读而非高数,唉。。这才是最头痛的问题了,至于高数神马的,如果我说难 估计nc会鄙视死我的吧 算了 为了不被鄙视 这玩意必须搞定 经导呢 刷了一夜有feel了 剩下的课么 背吧。。还能怎么办,虽然说很讨厌背诵神马的。
一直要坚信,一个月以后,一切都会好的,大学的陌生感,仅此而已。
最后,把一份祝福送给我认识的人们,谢谢你们教会我的一切~~~~还有一份祝福送给看完这篇日志的人们 谢谢你们~~祝好运
第二篇:《看雪》教案
《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为什么台湾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呢?(很难看到雪)
4、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5、教师介绍台湾的位置和气候特点。(结合中国地图)
6、台湾省概况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和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从三国时期开始,我国便逐渐开始经营、管理台湾。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5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已为期不远。台湾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年气温高,雨多,年平均气温在20度-25度。冬天最低温不过12-17度,所以这里的冬天看不到霭霭白雪,只有在少数的高山地区,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那里的孩子多么盼望看到雪啊!
(三)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你能带着带着盼望看到雪的心情朗读第1、2自然段吗?谁来试一试? 谁还愿意读?
师:只看到了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雪,同学们想一想,台湾的小朋友喜欢雪吗?
2、把你那种迫切想看到真的雪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齐读1、2自然段,读出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台湾小朋友和他们的老师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读3-11自然段,边读边数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四次对话)
2、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①孩子们为什么感到惊奇呢?你能读出惊奇的语气吗?指名反复读,再齐读。
②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的故乡在哪儿?她想念故乡北京吗?你能不能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呢?指名读,再齐读。
4、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老师说:“不算太远。”
5、老师小时候在故乡看到了怎样的雪呢?师范读第九自然段 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
①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②喜欢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师:“雪毯”、“银装”指什么? 指名说(“雪毯”就是白色的地毯。雪落在地上,厚厚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白的毯子,就是“雪毯”。我想说“银装”,雪落在树上,白白的,就像给树上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
6、师:同学们,我们把对雪的喜爱和赞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行吗?谁来读一读。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下雪了,小伙伴们来到了雪地上,看,他们在干什么?师:玩得高兴吗? 师: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玩雪的句子)师:谁先来?就请你。
生1: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师: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再指名读。师:读得真棒!好!孩子们,站起来,把玩雪的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7、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让我们美美地齐读第九自然段。
8、台湾的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讲述,他们跟老师说了些什么呢?
①争着问是怎样问?我们也来抢着问好吗? 老师读旁白,同学们抢着问老师。
师: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9、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 生(齐):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老师在想着她的故乡,希望台湾统一以后能回到故乡去看一看。老师希望孩子们能早点到北京去看一看雪。老师期盼着台湾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师:谁能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评一评。齐读这一句。
10、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旁白)”、“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
10、师小结:台湾是我国的宝岛,台湾的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的一员,相信总有一天,台湾的小朋友会和我们一起在北京玩雪。
(四)作业布置
1、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板 书 设 计
12、看雪 台湾省 北京
很难看到雪 洁白的雪花
洁白的棉花 堆雪人、打雪仗 盼着统一 早日看雪
第三篇:《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11个自然段,通过一个在台湾教书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冬天玩雪的情境,以及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通过台湾孩子渴望看雪玩雪的心情表现了台湾儿童与祖国大陆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背后却蕴含了丰富真挚的情感。全文以“盼”贯穿,台湾小朋友盼望去北京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其中体会文中老师和小朋友对北京,对北京的雪的向往是本课重点之一。体会台湾与大陆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4、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三、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又因为二年级学生好奇,正处于识字和词汇语句积累阶段,因此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的已有认知规律,把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爱动脑筋,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采取了“自主识字、自读体验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等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在“学法”上,我一直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固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激情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贴近,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这样导入的:因为我们这里也会下雪,学生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刚开始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盼望什么?说说你看到的雪是怎么样的。冬天里,你们会怎样玩雪呢?联系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雪,说说对雪的印象。当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相连,当触及的话题与学生的兴趣相通,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在学生畅谈了对雪的感受后,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此板块,我安排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第一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并交流方法。如:既是后鼻音,又是第三声的“省”;既是前鼻音,又是第三声的“毯”;是前鼻音,又是第二声的“银”。尤其是猜谜语这个认字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乐于识字,善于识字。第二次,请个别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将字音教学和难读句子的突破与文本感知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充分了解学情,立足学生真实的水平,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三)感悟课文,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并标出自然段。第二步:思考问题,谁在看雪?在哪看雪?看到真的雪了吗?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第三步:出示中国地图,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后,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并相机介绍台湾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四)指导写字
本课的教学,我预留了七分钟进行生字的教学和书写的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主要有三种结构:左右、左中右、上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说说这些字在间架结构安排上的一些特点,如“故”字左右相当,而“讲、打、指、接、惊”等则都是左窄右宽。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千万不能忘记“候”中间的一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有意义的识记。真正立足学情,有重点地突破。
(五)拓展延伸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下课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看雪》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看雪》优秀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看雪》说课稿3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近,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近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看雪》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说课稿5
大家好,我是09级4班张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题目是《看雪》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述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为此,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二、说教法
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1、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2、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合作探究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观看图片,初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初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带着对北京的向往,再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生字,并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五)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听录音朗读、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六)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五、说板书设计
看雪
北京台湾
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看雪》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看雪》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看雪》说课稿8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看雪》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看雪》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四篇:《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11个自然段,通过一个在台湾教书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冬天玩雪的情境,以及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通过台湾孩子渴望看雪玩雪的心情表现了台湾儿童与祖国大陆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背后却蕴含了丰富真挚的情感。全文以“盼”贯穿,台湾小朋友盼望去北京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其中体会文中老师和小朋友对北京,对北京的雪的向往是本课重点之一。体会台湾与大陆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4、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三、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又因为二年级学生好奇,正处于识字和词汇语句积累阶段,因此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的已有认知规律,把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爱动脑筋,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采取了“自主识字、自读体验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等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在“学法”上,我一直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固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激情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贴近,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这样导入的:因为我们这里也会下雪,学生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刚开始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盼望什么?说说你看到的雪是怎么样的。冬天里,你们会怎样玩雪呢?联系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雪,说说对雪的印象。当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相连,当触及的话题与学生的兴趣相通,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在学生畅谈了对雪的感受后,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此板块,我安排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第一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并交流方法。如:既是后鼻音,又是第三声的“省”;既是前鼻音,又是第三声的“毯”;是前鼻音,又是第二声的“银”。尤其是猜谜语这个认字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乐于识字,善于识字。第二次,请个别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将字音教学和难读句子的突破与文本感知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充分了解学情,立足学生真实的水平,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三)感悟课文,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并标出自然段。第二步:思考问题,谁在看雪?在哪看雪?看到真的雪了吗?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第三步:出示中国地图,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后,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并相机介绍台湾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四)指导写字
本课的教学,我预留了七分钟进行生字的教学和书写的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主要有三种结构:左右、左中右、上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说说这些字在间架结构安排上的一些特点,如“故”字左右相当,而“讲、打、指、接、惊”等则都是左窄右宽。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千万不能忘记“候”中间的一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有意义的识记。真正立足学情,有重点地突破。
(五)拓展延伸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下课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看雪》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看雪》优秀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看雪》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看雪》说课稿5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带领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读时的音乐。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雪景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
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学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地图导入
魏书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北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的首都北京,通过《看雪》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中国台湾省的小朋友。今天,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这两个地方,既能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又能让学生从两地的地理位置上感受到距离,从而理解两地气候不同的原因。
(二)读文质疑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三)朗读感悟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
这一环节,我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在学生疑难困惑处,适时加以指点,如在读问句和感叹句时,学生开始时肯定读的不到位,我在这里单独把问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研究读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当时的情境,多次试读,掌握读法。
在讲第9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孩子雪中玩乐的情景图,并通过讲述勾起学生在雪地玩耍的美好回忆,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也就能主动随着文字去触摸人物的的情感。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雪中游戏的场景,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深的体会到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统一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不会太大了。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来体会北京小朋友玩雪的乐趣和台湾小朋友渴望来北京看雪的心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拓展活动
假设台湾小朋友来到内蒙古看雪,让学生带着台湾小朋友玩,既能让学生通过讲述感受到雪中玩乐的情趣,理解台湾小朋友向往雪的心情,又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有的小朋友也许还能想到内蒙地区更具特色的游戏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巩固练习
字词是学习的重点,阅读理解后再进行字词巩固,根据课文内容连线,加深记忆。
(六)作业设计
将看雪进行扩展,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巩固加深印象。
《看雪》说课稿6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看雪》说课稿7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近,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近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看雪》说课稿8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看雪》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看雪》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看雪》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述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为此,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二、说学生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和写字方法。
2、学生对雪有了认识,通过学习《北京》,对首都北京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台湾则不太了解。
三、说教法
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1、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2、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合作探究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 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观看图片,初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初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带着对北京的向往,再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生字,并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五)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听录音朗读、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六)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第五篇:看雪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杨 华
《看雪》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课文围绕着台湾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惊奇地问老师为重点,老师又深情地回答学生们的话为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理解。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而理解“深情”是难点。
一般情况下,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它脱离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学生学得困难,记得不牢。可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先读通课文,再学习课文,最后检查复习生字词,再指导书写的教学步骤。这样做,就能在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词,学生很轻松的就会了。老师也不必给什么特别的心思叫他们记住这些生字。在上课时,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我采用听读、自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再交流收获。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
一节课下来,我讲的不多,读的却很多,孩子们理解也就多了。想想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让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今天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团结友爱,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力。学生们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决重点疑问的时侯,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从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字,一个词,左想右说,使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现在,学生的思路扩散了,想象丰富,思维也变得敏锐了。再加上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带着动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乐趣,得到收获,课堂气氛很活跃。
不足的地方也有几点:第一,由于多媒体不能用,教室太敞,所以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这点我需要多加注意;第二,学生争着举手,举手习惯不规范。喜欢表现的同学一到老师提问,就马上边举手,边喊叫,结果为了压制这些学生,就让他们回答了。这样放纵了不守规则的学生,相反表现认真,规规矩矩举手的同学就受到了打击,这点我也需要反思。以后多注意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通过学习《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娈化,我们作为一名教者,要不断地充实新的观念,补充多的知识。现在,我己试着在多篇课文学习中采用了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更方便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发挥。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真实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