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带着灵魂而来——读王开岭《精神自治》有感
我带着灵魂而来
——读王开岭《精神自治》有感
南京29中民进支部莫春雷
关注“王开岭”这个名字源于教学,源于他被选进模考现代文阅读的《精神明亮的人》和《语文读本》中一篇《是“国家”错了》。在眼前一亮,心中一惊之后,我开始深深思考我们的“精神境遇”,也开始追索他其他的文字,他细腻优美的语言的敏锐深刻的哲思。是的,带着灵魂而来的独立的思想,在深刻博大的国度里游弋,所展开的丰富辽远的境界,令我有豁然开朗之感。
每天清晨,我在厨房里准备早餐,开始一天忙忙碌碌的生活。窗外是初升的旭日和变幻莫测的云霞。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柔的感动。在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中,令作者“猝然绊倒”的,正是大文豪福楼拜写给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位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庄严感令人肃然起敬。于是作者感叹“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这些动情的文字让我为自然,为生命而深深感动,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觉到繁冗和枯燥,在升学压力造成的变形教育中渐渐丧失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还有多少人注视到美丽与神奇的世界?
我深幸自己还没有忘记自己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眼前的,都有可观。生活总是忙忙碌碌,平常所言的上班族“八小时工作”简直是痴心妄想!我们上班总是很早,每天我下楼梯就和清洁工人撞个满怀,然后我们理解和安慰地互相问候;我们常常在中午12:30开会,常常在下午5:00之后开会;我们常常天黑下来才离开学校,甚至天黑下来也不能离开学校。在所谓的“假期”里我们常常被要求补课,或开研讨会,写论文,课题,等等。但是,现实生活让人忙忙碌碌也庸庸碌碌,但仍要告诉自己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关注自己的心情和思想,关注城市的花开花落,日升月落。在这个城市,我关注每一个角落,四季的更替,与自然“相遇”,与生命“对视”,认真地打量自己,不要在烽烟滚滚刀光剑影的红尘里把自己弄丢了。如果我连自己都丢了,我怎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前行的方向?
作为一个当代语文教育者,当我读到《古典之殇》中的以下文字时,心中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共鸣:
“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脆音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
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远何等难为的遥想呀!”
是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毕生追求的语文老师,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是热爱着向往着的,然而的确当我行走四方的时候,我也深深感到曾经干净美好的世界正在风化消逝„„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徐霞客的地理图……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阅读竟成了告别,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其实,告别的又何止是那个诗意的自然呢?许多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古朴的人情风物之美似乎也成了现代社会中的稀缺,在时代快速奔驰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很多很多。
作为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当代教育者,我们在教他们解剖文章操练题目之余,还能够“拿什么送给孩子”?我们自己怎样面对这个变化了世界,又怎样引导孩子来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在教孩子们读诗,然而,当诗意的环境被破坏,诗意的生活成了奢望的遥想,孩子们不再相信“诗意地栖居”的存在,如果我们自己早已怀疑,心中丧失了信仰,又如何向他们解释?
走出书斋,走出校园,去寻觅,去感怀,去凭吊,去热爱和悲叹,让真切饱满的感情在名山大川里驰骋奔流,也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告诉孩子。带着孩子走进课本也走出课本,跟他们一起阅读自然与生活。多年以后,他们早已经忘掉你给他们讲评的试卷上的ABCD,却或许会想起你曾经讲过的一次美的邂逅,甚至或许因一次同游而产生新的思考,甚而做出一个不一样的决定。如果我们心中有信仰,并且行动也有感染力,能够给孩子的就不止是ABCD。
《是“国家”错了》一文被选进了《语文读本》,我为此而深深感动。这是语文教育思想界的一个进步。学生在阅读此文时深感震撼,为那些真实而理性的声音。在批注读本时我也读到了学生的思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是感情碰感情,是灵魂的对话。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热血有思想,他们看到很多社会上难以理解的事情,心里有无数的疑惑却得不到真实的解答,在自己盲目地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中很多人采取了并不恰当的方式,有的回避,有的冷漠,有的愤激。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愤青”越来越多?思想的奔流越来越缺乏一个理性的流向。
在学生最需要传道受业解惑的时候和领域,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不是多数时候选择了回避呢?我们热衷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最重要的“传道解惑”却世故地选择缄默。当然,这是思想的禁区,也是时代的无奈。然而我们是否警惕过:我们也曾有过热忱纯洁的初衷,现在是否沦丧?走上讲台,我们是否带着灵魂而来!
我们自己反省过吗?在繁重的课务、密集的练习和频繁的考试中,在横七竖八的各种表格与数据中,我们是不是因为压力就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在现实的挤压下灵魂早已异化了呢?当我们自己“没有”,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
在《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中,作者提出:大多数中国人“生命不到位”。“做自己真正倾心并倍感快意和满足的事”,这是多么难,多么奢侈的一个念头!“多少人能自由地放飞生命、真正从工作中享受投入的快感?多少人在做着平生最
渴盼的事且乐此不疲?谁之忙碌是在演绎理想中的‚生命角色‛?谁能按自己欣赏和理解的方式去做自己的工作?一个普通人的劳作中包含着多大比例的‘事业’、‘热忱’、‘信仰’、‘尊严’、‘幸福’等价值成分?即便是教师、记者、律师、学人、公务员,其‘精神境遇’又如何?扪心自问,他们器重自己的工作吗?爱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吗?他们有真正发乎生命的梦想和纯洁吗?……压抑、委屈、焦虑、愤懑、庸散、怀才不遇、战战兢兢、怨天尤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潦潦草草不正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貌吗?……我们可曾真实有力地生活过??”
呵,这一声声“天问”,感觉久违了多少个世纪,却分明直击灵魂!作者说“真正折磨生命的并非物质境遇,而是精神境遇”,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带着灵魂而来的。
“越来越多的无序、荒谬和世事难料,让我们对生活本身充满了惊恐与敌意。‛面对自然种种,为什么不能做到有情有义?面对人生种种,为什么做不到心胸坦荡?为什么要为那些“浮云”而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生活有许多不如意,可也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只用一个“混”字就全部把它们敷衍过去,抹杀干净?“我们可曾真实有力地生活过?”
“观察西方人的生态,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活得朴素、本色、自主、自愿!他们竟然可以按自己的意向,按喜欢的方式来生活!‛我曾有幸在国外居住过一段时间,深切体味了西方人那种朴素本色自主自愿的生活状态。他们工作不问高低贵贱,只论行事品质和精神风貌,不论大小多少,只论团队精神和创意热情。他们那种投入、虔诚、兴致盎然,兢兢业业深切地感动了我,而我们大多数国人身上生命的个体精神在流失,对生命的热忱在退却„„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当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所以并不相信有灵魂的存在。然而,我,仍然为这样的文字而动容:
“没有独立的精神领地,没有个性的生动与闪光,没有自足的个体意志和理想,一个人无论面皮多么红润白皙,其生命都谈不上鲜活与健康;无论肉体的居住环境多么轩敞耀眼,其生态都是黯淡、阴郁和低垂的,灵魂都无法真正明快起来……”
我原以为被称为中国青年思想家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开岭定是一个远离主流媒体“面壁思考与写作”的评论者,却惊异地发现他的“主业”是央视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栏目指导。在几乎群体“忘我”的时代中却保持自己的思想,在追名逐利的影影幢幢中却保持清醒的灵魂,尤为难得。有人这样评价:“他是一个谦卑而诚实的思想写作者角色,他绕开了很多游戏和场合,显得寂静而隐蔽。除了忧郁,他还明亮;除了锋利,他还温润;除了理性,他还唯美。”我们要阅读的,难道不就是这样优美而深刻的作品吗?
他的文字是思想自然生长的结果,我喜欢阅读这样干净而深刻的文字。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锐利的思想与他充满着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结合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可以撼动我心灵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犹如你在混沌,慵懒与麻木的沉睡之中听到一声嘹亮发叫声很刺耳的鞭声,凛然惊醒,肃然起敬”。
王开岭“饱蘸着理性思考之庄严与对人类命运之诗情关照的笔墨”给了我一种深刻的警惕,让我审视自己。我们从事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在日渐变形的教育环境下是否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存在?“我们可曾真实有力地生活过?”能够真正做到“生命到位”的确很困难,但是我不会放弃这样的追求。在当前日趋恶化的教育环境中从事教育,我希望自己依然带着灵魂而来,依然能够站立着教书。
第二篇:王开岭《精神自治》精选摘录
作者简介:王开岭,男,山东滕州人,王开岭被称为中国青年思想家三架马车之一。他是个用心灵说话的人。著有想随笔集和文学评论集《激动的舌头》、《黑暗中的锐角》、《有毒的情人》、《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精神明亮的人》。写作以关注体制文化和国民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性思考。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指导《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24小时》等栏目。
人物评价: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
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
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
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王开岭使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搬运其观点,但你无法模仿其纹理和气质,它不仅贡献了思想,还贡献了思想的最好的形式
—— 摘自《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
-吴散人
王开岭开始独自作战,他的价值指向,始终都在瞄准良知、正义和尊严。这些本属常识范畴的东西,之所以被他频频提起,正是因了世人对它们的日渐疏远和淡忘。王开岭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不满和忧虑,他以自己的激情赋予这些―词语‖以血性,用自己的青春助延它们的生命,从而感召更多人的生命。
当人们沉浸在安逸里而日渐冷漠、麻木之时,王开岭们必然地出现了,一种抗争的姿态必然地出现了。面对一颗正在滴血的心,他没有转身离去,而是勇敢地正视它,开始探察最深的伤口;当找到真实的伤口后,他没有保持沉默,而是激动地说出了它们……
——摘自《王开岭思想随笔读札》—循着那样的声音 –王月鹏 寻找痛苦,剖析痛苦,医治痛苦,这无疑是王开岭的写作要义之所在。
在一个措辞不清的黄昏里具有―罕见的说是与不是的坚决与彻底的能力‖,他在一个虚无主义的沙漠中以峭拔的姿态和锋利的目光守护着美与良心。―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杜甫的这句诗可以看作对王开岭其人其文的简单概括。
—— 摘自《王开岭:锋棱的瘦骨》 —王刚
在王开岭的语汇里,有两个重要的词,一个叫―减法‖,一个叫―越过‖。在地域生存系统中他使用―减法‖,在文学生存法则中他使用―越过‖,他绕过既定的文学和拥挤的文坛,和最远的诗意乌托邦、和最紧迫的时代情势与矛盾直接对话——从而一下子把复杂给简单化了,把深邃给纯真化了。
——摘自《当年的体温(后记)—王开岭印象:散漫与明亮》—张杰
他是一个谦卑而诚实的思想写作者角色,与当下那些比嗓子和奖杯的明星写作者相比,他绕开了很多游戏和场合,显得寂静而隐蔽。除了忧郁,他还明亮;除了锋利,他还温润;除了理性,他还唯美。
——摘自《当她十八岁的时候(简介)》—王开岭 时代拉纤人,我习惯上又把他们叫做时代的输氧者。
——摘自《被扩展的思想根系――读王开岭《精神自治》—张杰
素材积累: 《精神自治》:
作为一个响亮的精神名词,内涵不会因光阴的淘洗而褪色变质,相反,却历久弥新,来自后世的敬重与感激—随着历史经验的积累与世界坐标的参照—而愈发强烈,真挚。
左拉:“上下两院,文武两制,无数报刊都可能反对我,帮助我的,只有思想,只有真相和正义的理想……然而将来,法国将会因为我挽救了她的名誉而感谢我!” 德雷福斯案之所以影响至深……在于它揭呈了现代文明的一个要义:生命正以高于国家神话;人的价值胜过一切权威;任何蔑视,践踏个体尊严和利益的行为都是犯罪,都是对法之精神的背叛,对生命的背叛。
又无忏悔的勇气,最能检验一个团体,政府或民族的素养与质量。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威廉 葛莱斯顿
“大”,永远先声夺人,不战而胜,永远象征着权威,全能,无限,光荣与真理,永远匹配垄断,覆盖,替代一切的图腾魅力。
但问题是:这个大,是否真正含有那个“小‖,若是,那么“大”对“小”该负怎样的责任与义务呢?它对“小”所承诺的庇护与保障是否履行?若未履行,或履行不好,那么它还有什么资格与底气从对方那儿领取信任和拥戴?它的合法性从何而来呢?
人往往可以承接命运的残酷,但却受不了人生的奚落和捉弄。让一个曾经“失足”的人有颜面地活着,难道给谁丢脸? 是什么让艺术变得这样苛刻和脆弱?这样吝啬和不宽容?
世人竟臆造了那么多凌驾于生命之上—乃至可随意取代它的东西—甚至铸造出了命运的公式!任何一名被俘的士兵都有权说:“是的,我失败了,但我更战斗过。”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贡献是有限的,责任也是有限的—它不是无条件无节制地牺牲—不应以绝对方式随意的勒索个体,动辄以性命去做赌注,去换取什么。
人,是社会文明的唯一和全部的目的。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权利。
舒衡哲:抽象是记忆最疯狂的敌人,他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悲剧最真实的承重是远离话语场之喧嚣的,每桩噩耗都以它结实的羽翼覆盖住了一组家庭,一群亲人—他们才是悲剧的真正归属者。,对之而言,在这个世界眼里微不足道的变故却似晴天霹雳。
死了的人彻底死了,活着的人懒懒的活着。
我更清楚,夺走她的不仅仅是海水,还有人类自己,还有陆地上的一切,那些事不关己的人们。……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种对表面数字的愕然!人的反应更多的瞄准了那些统计数字—为死亡体积的硕大所羁绊,所撼动。他缺乏更具体更清晰的所指,或者说,他不是指向实体,不是指向独立的生命单位,而是指向概念,苍白,空洞,模糊的概念。
多么可怕的数学,对别人的不幸,其身心没有丝毫的投入,而是远远的旁观和悠闲的算术。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觉。
尤其在“目标正义”面前,“程序正义”享有优先地位。
通过对程序正义的捍卫,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法的尊严——进而从这个意义上,保护了公民的自由和安全。
只有目标不讲程序,只顾正义不顾人权,自以为正义在手即随心所欲,这些做法会把民族拖入怎样的灾难和迷狂。
正因为它是“个”,它那么势单,讨伐它围剿它的力量那么庞大,它才显得珍贵而悲壮!若没了这些“个”的闪光,若没这些以卵击石、螳臂挡车的异数,中国现代文化史、人物史和思想史该多么的萎缩。
是啊,对同胞幸福的责任,这正是一个大写的人的标志。
无论思想还是艺术,表达和拯救的都是人,服务的都是生命。那隐藏在思想和艺术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一定是个体的自由愿望和权利诉求,一定是神圣的生命特征和最广泛的人道主义。
爱因斯坦还发出过此类声音——“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创造出文化价值,使现代人生活得有意义。”
若知识带给知识者的信仰与人格保险不足以成为他们关心“人类事务”最有力的武器和驱动,那么,科学和艺术究竟有何用呢?她用什么来答谢人间寄予的期冀和伟大赞誉?仅仅是产品、技术和娱乐吗?仅仅是在细节上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吗?
一个人的生命走向,取决于时代大势对他的召唤和录用,即便像陈独秀这样对语言学和教育大业情有独钟者、像章大炎这样精湛于国学经史和中医者,不也把生命的大部分能量倾注于了社会变革吗?
伏尔泰:“只有一种伟力,那就是为正义服务的良心,只有一种光荣,那就是为真理服务的天才。” 艺术只有在最广阔的生命范围内找到了自己的责任、服务对象和价值对立面,才会诞生深刻的主题——人的命运,否则她在精神上即不会受孕,即只会停留在手艺阶段。艺术是在大地上行走的,艺术的敌人,就是生活的全部敌人。
知识分子不能幻想以对权力的沉默与旁观求得独立和清白!过度的洁癖,不仅是一种病,还是一种脏。科学与艺术一样,服务的是生命,是公共事务,是人、民族和世界的前途。
体现美国人的一种主流精神: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包容与宽待——拒绝意识垄断和权力化。
有时,你不免疑虑,除了遮体的兽皮换成了化纤织物,人到底进化了多少?
法国人古.勒庞的《乌合之众》:“群体氛围下,人的心理比平时更有武断、粗暴、专横的倾向,更易滋生犯罪和极端行为。个人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之生出杀人越货的念头,并屈从于该诱惑。”
黑格尔早就说:“人们以为,当他说出人性是善这句话时,就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了,当最终说出人性是恶这句话时,却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
中国人的生命豪迈、能量、谋略、胆魄和激情,似乎唯在举杯撞盏的刹那才石破天惊地迸溅出来,似乎只有在酒精的升腾中方可抵达人生的沸点。西方也有腐败,也有不正当交易,但大都远离饭局,即便生活小聚,也风格简易。
中国人的生态欲望一直呈两股奇怪的情状:一方面是健康欲望的萎缩、正常理想的遭冷漠和受抑制,比如婚姻、性、言论表达、个体选择、自由意志等;另一方面却是不合理需求、畸形欲望的膨胀与张扬,比如饮食。
国人的欲望结构和消费形态皆严重地“物理化”“珠算化”,生命品格中罕见更纯净的精神审美和超功利目标。口腹之嗜,暴露的是人生的物质化崇尚。不知不觉,人的成功标志即对物和权的占有程度(权,也是一种物化能量,一种控物能力)。
“自然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种生命形式威胁着这么多别的生命形式。”(霍.罗尔斯顿)人类其实什么都战胜不了,每次所谓的“征服”,都是对自身的重创和削弱,都是自虐行为。“任何事物,只要趋向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它刘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奥.利奥波德《大地伦理》)
中国文化中一直深藏着一种执拗的实用和拜物情结。随着儒学的权力化与道家的世俗化,国人的生存精神中愈发缺少一种超功利的对抗物质人生和私已性的基因。
“毁灭物种就像从一本尚未读过的书中撕掉一些书页,而这是用一种人类很难读懂的语言写成的关于人类生存之地的书。”(霍.罗尔斯顿)
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坚定地做信仰之事!我们也缺乏这样的常态:尊重、维护别人(包括子女、眷属)做信仰之事的权利。
我们发明的是栅栏,是囚牢。我们总喜欢把爱变成虐,把欣赏变成占有,把“吻”变成“咬”。教育家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7岁时知道了什么是美,他就会用一生去寻找美!“现代化”,更是一个旨在表现成人属性和规则的概念,它本质上忽视儿童。童话上伟大的。其伟大即在于它让每个孩子都相信每个梦想都可成真。
“热爱生活”,它不仅是一种信念和态度,更是一个答案——一个人对自身生存系统的审美结论。将无奈和沮丧标榜成修身养性、立命存身的豁达,确乃中国特色了。
法国诗人阿兰说:“对消沉焦虑的人,我只有一个建议,往远处看!只有眼睛自由了,精神才是自由的。”
单之蔷:“科学是一种事实崇拜,但科学并不能给人生以更多意义。其实神秘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神秘完全丧失,剩下的就是无聊和虚无。”
“变”是一种伟大。而有时候,“不变”是一种更大的伟大。
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主流无疑是“入世”和“功利”的,其内容蕴涵着高度的物用性、臣民性和家庭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面忽视个体价值和私人生活内容,一面却拼命地维护一已所有,精神的灭已性和物欲的狭私性形成强烈反差。
莫.梅特克林说:“我们只是那活着的死者......生存,即是遗忘死亡;死亡,即是遗忘生存。” 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实的功用传统和崇尚使用价值的习性,“实”一直被奉为正统高高矗立。以实为本、以物为大、以形为据、以效为能——物用性,尤其是否显著和速效有用,从来充当着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估的砝码。
人往往犯如是毛病:在经验逻辑上搭建一个一元博弈、你死我活的价值擂台——将“非理性”视为理性之敌。其实,双方并非一元式矛盾,非实用不是反实用,非理性不是反理性,非科学也不是反科学(或伪科学)。
消解价值等级和价值权威,推崇价值民主与价值和谐,鼓吹“我思故我在”的生命自治,挥洒“谁都可以说了算”的精神自信。
牛顿是典型的天真到老,也正是在他晚年的所谓“失足”上,我看到了一种孩子的伟大品质,所谓的科学或神学、唯物和唯心,所谓的真理与谬误、正果或涩果,于之而言,都是一种“伪”,他只是牛顿,一个生活者,一个上帝的孩子。
康德的一句话:若一个人除了法律,无须再遵循别的什么人,那他就是自由的。
何为幽默?它是一种生活才情,是一种价值魔方的自由转体。不仅取决于智力,更源于内心的活跃和松弛,源于思维的弹性和张力。它代表精神的舒适度。
我们的智力榜样和文化英雄几乎全是愤怒型、悲苦型、伤痕型的,你找不到西方脸上那种生动与光艳、明亮与充盈的气质......宽容(实乃“价值和解”)是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宽容和释怀了的人,只有精神上真正与外部达成了和解之人才能获得自由。否则,压迫别人的东西反过来会压迫自己,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了一种统治,既支配别人,也奴役自我。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诗意,必定和价值的自由与宽容有关,和人的精神通畅有关,和人类的童年状态有关。
唯有生命通透和自然至极的人,唯有精神彻底解放和释怀,对命运不再做任何抱怨的人,才会流露出这种童性来。
古人云:义,利也。道德确有利可图,但该利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获益。道德的回报形式和道德本身应是对称的、同质的。
道德是金子,但当金子变成资本,即不再早道德。
许多民间精神的主体,并非人群中的多数,而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极少的零星和异端。
特殊情势下,一个人要想做对一件事,须依赖几个条件:一是信息来源的可靠,二是独立判断的能力,三是承担风险和牺牲的勇气。
“若后世是公正的话,我想,任何时候,它都应该向那些参与过历史留存和延续的个体投去感激的一瞥。没有那些情谊的呵护,没有那些无名尘土的覆盖,再伟大的墓碑也会死掉的。”
“书生”的最大内涵就是“理想主义”。
作家不是一个技术名词,更非一项终身性职业,而是一具精神载体。要使一个“作家”身份独立,除了对语言的熟悉,更在于他的思想内存、良知精神、独立人格和话语勇气;除了充当一个语言的调酒师,他更是一个精神发现者、一个理想守望者。
第三篇:谁动了我的灵魂-读麦克白有感
谁动了我的灵魂
---读《麦克白》有感
借了两本书,《仲夏夜之梦》与《麦克白》,本意是想看《仲夏夜之梦》这本莎士比亚最精灵最纯彻的作品,但这个世界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就像是罗曼•罗兰说的,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大家都说麦克白是怎么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背信弃义,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又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而不断地恐惧与猜疑使得麦克白越来越冷酷,其夫人的因精神失常而自杀更是对麦克白刺激颇深,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沦落削首结局。
麦克白是不是生来便是如此得野心,弑兄夺权?如果没有女巫隐晦的话语麦克白是不是不会过对现状引起思考?是不是没有夫人直接的怂恿麦克白就不会走上谋权的不归之路?这并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大坏蛋被正义打败来形容的故事,每个人的特定含义都在剧中展现,三个女巫撩动了麦克白心中的野心,麦克白夫人促成了其野心的加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影响,每个人不是生而善也非生而大恶,知更鸟的死亡便是如此。终不可否认的是麦克白心中躁动的因子,如若没有这份子的心,外在的诱惑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自身欲望的膨胀。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诱惑欲望到底是什么?欲望好比是妖怪,你要么一棒子把它打死,要么就是受其控制。
早前看《魔鬼代言人》时,凯文从弗罗里达来到纽约受到的是其父亲撒旦的驱使,当撒旦用纽约城的地位、金钱摆在凯文面前时,从犹豫到接受,自此悲剧开始酿成,最终,凯文意识到一切的悲剧源头欲把撒旦杀死时,烈火中的撒旦忽的变化成凯文的脸。到底谁是真正的魔鬼,我相信不
是凯文也不是撒旦,并且我一直觉得每一个个体都是矛盾冲突的,每个人心里有一个天使有一个魔鬼,有些人成长为善良、纯洁、诚实,有些人成长为暴虐、野心、粗鄙,这都是外界环境不断地影响,影响我们是成就为一个天使还是魔鬼。麦克白也是如此,麾下三千大将,意气风发,邓肯这样赞誉麦克白,“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我已经开始把你栽培,我要努力使你繁茂。”如果麦克白可以在此停步,生活会不会就是另外一种令人欣羡的样子。从篡位弑兄到一步步巩固自己的王位,甚至为自己的后代巩固王位,残暴地屠杀人民,致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这样的暴虐自然是不能长久的,当邓肯之子入侵时,他是否已经望见自己的结束,生死刹那之间,他悔恨的是自己的野心,自己的不坚定还是女巫的暗喻指示,妻子的怂恿?
看到很多人看完《麦克白》觉得这悲剧并不悲得那么明显,不过是自作自受的剧本,而真正的悲剧是没有坏人却仍然陷入悲剧,《麦克白》中没有一个是作恶多端的人,起码刚开始没有,麦克白式的悲剧该控诉的是不是应该是社会的环境趋向。我想莎士比亚讨伐的不单单是像麦克白诸如此类的人,更应该还有整个社会的人心、价值观的趋向,如果一个国家的子民都生活在暴虐中,轻易地被毁坏道德,那么什么才是存在的意义?我从不否认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当然外界给予的目染耳濡当不容小视,不然何有孟母三迁的需要。浮躁水泥森林下,有多少女生注重生活的物质条件而不顾感情的丰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是吗?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出淤泥而不染是困难的,当我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没有支持只有嘲笑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坚持会走多久,就怕一个不小心就是怀疑与妥协。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这是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独白。我们都只是生命故事的表演者,谁是执笔者或许是天是命运,谁知道呢,而人生不可能是没有意义,哪怕我演得脱离剧本,那也是我自己。
即使我困在坚果壳里,我仍以为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
第四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保尔精神激励我前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激动人心,被千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乃是出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还是忍着剧痛,花了三年的时间,沥尽心血制作而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保尔,他幼时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但他仍未退缩,最后在老水手朱赫来的影响下,他逐渐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期间他经历了许多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厮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难,都没有使他倒下,他用他那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了下来。那次铁路抢修工作,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我十分敬佩保尔的品质。他的确是一个十分顽强的人,当病魔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时,他不得不一直卧病在床,但他都未曾放弃过,而是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他以笔来抒写着另一种人生,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他生命的誓言。正如贝多芬所说:“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
保尔,他才是在战争中磨炼出来的真正的钢铁,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被他那多灾多难的命运以及惊人的毅力所震撼着。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作者的一句话:“钢是在高温加热和急剧冷却中锻炼而成的,所以才能坚硬到什么也不怕。”原来这句话意思是这样的。
我坚信,如果你读了这本书,见识了保尔的英雄事迹,你也一定会同我一样感慨道:“这就是钢铁!”
教师点评:本文作者在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后,心中有所感写出了这篇读后感,感情很真挚。保尔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下,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