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暨致伍产阶级同志的观后感悟
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的一颗星星,或明亮,或微弱,在夜空中静静地增添着自己的一份璀璨。有一些星星,他们将为迷失在夜色中的行人指路作为己任,努力地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最后,被人们传颂,成为了定格在夜幕中的永恒。
有一些星星,他们不知自己为何降临于世上,亦不知为自己的未来究竟在宇宙的哪一个维度。于是,他们迷失在了无数星轨中,被遗忘于角落,以至于自己,也遗忘了自己的美丽光芒。还有一些星星,他们与众不同,祈求着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够光芒万丈,即使,那时的他们甚不起眼,但当他们撞向地球的那一刻,天地为之震撼。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们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也许我们曾经有过无数的梦,也许我们仍不知道自己的梦在何方,但是,我们唯一可知的,就是自己现在内心的渴求。我们也许羡慕太阳的光芒万丈,但我们也需知道即使是太阳,也无法创造流星雨的绚烂,未来的我们仍能成为自己当下羡慕的对象。但是,我们也需知道,流星雨的美是通过煎熬的燃烧与痛苦的撞击促成的,蜕变时越苦,最后的胜利的果实才会越甜。
面对高三的我们亦是如此。
我们的心有多大,我们的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自己舞台的主角,我们都是那么的出色,却又是那么的不尽相同。是的,我们会成为让所有观众为之疯狂的king 或queen,我们坚信自己能够华丽转身,涅盘成凰。然而,为了舞台上最耀眼的那一刻,我们不得不在幕后,在那阴暗而鲜为人知的角落,留下咸涩的汗水、心酸的泪水,甚至是抑制着痛苦、枯燥、乏味与孤独时鲜红的血从胸口中喷薄而出。我们必须如此,为了镁光灯照在我们身上的那一刻我们的脸庞上不是焦躁,不是慌乱,不是害怕,不是绝望,而是淡然的自信,为了当我们再回首,往事不再如梦,而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我们既然选择了不成为一颗连自己都会遗忘自己的星星,就注定选择了一条不易的道路。但是,在这漫漫长征路上,请别忘记,你是一颗仍在传递着光与热、拥有无穷能量的星星,请别忘记,你身边仍有无数的同行的星星陪伴着你,请别忘记,在苍穹下仍有那么一些孩童用好奇而艳羡的目光仰望着你。因为,如此种种,都将会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勇气与坚毅。
高三,是成熟的起点,是热血的燃点,是青春的转折点。
若是奋战一载,高三,绝对会成为我们人生这本书中最厚重的一页。在这一页上,我们会看见斑驳的汗渍,干涸的泪迹,笑语、得意、咒怨、悔恨,甚至是血书。林丽渊说过:“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为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最重要的在于你拥有一个怎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和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使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
莎士比亚说过:“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九把刀说过:“人生就是要不停的战斗。”
拙笔书心,仅此寥言,与君共勉。
第二篇:地球上的星星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浅析《地球上的星星》
邬坤达 1232226 编导二班
在喧闹嘈杂的人群中他们显得安静而孤单,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而他们眼中的世界又是否如此喧嚣而浮躁。
这是一部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该影片获宝莱坞第53届Filmfare Awards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是印度一个著名演员阿尔米·汗的导演处女作,而片中的艺术老师就是由他出演的。
从影片的剧情上来分析,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症的男孩伊翔,在导演扮演的艺术老师的悉心照顾和培养下,慢慢摆脱了疾病带来的各种缺陷,从而去大胆的迎接美好人生的故事。伊翔是一个八岁小男孩,单纯的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别人所看不到的惊奇。这些对于习惯了水泥钢筋游走于人情世故的成人世界来讲,一点也不重要,他们对学生的成绩、创造的分数更感兴趣。而伊翔在学校的作为,总显得与其他人那么大相近庭。当他的父母也要放弃他,把他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的学校里,一切还是照旧,伊翔必须承受离开家庭的痛苦。直到新老师尼库巴的到来,他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尼库巴很快也发现了伊翔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他生活的一点也不幸福,尼库巴为伊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翔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从影片的教育意义来看,这是一部赚取眼泪与掌声的电影,非常感人的剧情发人深思。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呢,又有多少像尼库巴这样的好老师呢?即便是某些初出社会的充满着憧憬的好老师,在后面也很有可能被浮躁的社会所同化,原本的那些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他们自由成长的美好的想法也都被磨灭。不仅仅只是老师,现在各行各业的初出茅庐的白领很多都带着对此职业的畅想,比如很多当官者、医生这些在如今社会敏感的职业,最终成为利益的奴隶,偏离了最初的梦想。影片的结局似乎美好,但现实真就如此吗?也许现实的与影片的对照更显得我们生活的苍凉。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可上面的蓝图并不是我们自己操控,被无数利益熏心的我们,是否能像影片中的伊翔一样,永远都是那么纯。做一颗地球上的星星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我可以尽情的闪亮出自己的光芒。
第三篇: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地球上的星星》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看完这部电影,有的不仅是感动,更有受益匪浅。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伊桑的9岁小男孩的故事。他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哥哥学习成绩突出,而他却因为经常考零分、叛逆调皮而被勒令退学,被父母送到一家寄宿学校。一位名为尼克姆的代课美术老师,发现伊桑患有读写障碍,在伊桑的父母放弃伊桑时,挖掘出伊桑的绘画天分,通过对他的“特殊”教育使伊桑重拾信心。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你总能被伊桑的天马行空,神奇的绘画天赋所惊叹。虽然学习差的不行,但他其实是一个内心细腻的小男孩。他逃学,他羡慕别的父亲能够陪小孩子一起玩,他羡慕其他小孩子的聪明,他对自己感到自卑。正如尼克姆所说,在伊桑的世界里,他根本就分不清字母,无法同时执行多个命令,就连小孩子最喜欢玩的接球游戏他也做不到。面对父亲的打骂,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与其对其他人说“我不会”,不如对别人说“我不想”,于是他变得越来越叛逆。而这一切在进入寄宿学校之后也发生了改变,父母的否定让他连叛逆的勇气都失去了。虽然他不懂读书写字,但在一个9岁小男孩的心中,他比任何同龄人都想得多。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色彩,他的世界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宇宙。
尼克姆的付出,让一个自卑的小男孩找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比起伊桑的父母,他更懂得如何去对待一个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如何去让他发现自己的价值,去寻找生命中的阳光。关心不是读遍所有有关读写障碍的文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作为父母的尽职,而是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思考,带他走出黑暗,告诉他,即使你不懂读书,你依旧是最棒的。当然,这或许与尼克姆小时候也是一个患有读写障碍的儿童的经历有关。但伊桑明显比他这个从小被父亲嫌弃的自己幸运得多。他为伊桑辩解,给予伊桑学习的机会,对伊桑进行特殊辅导,让伊桑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这个世界上,同样有着患有各种各样障碍的人。但他们不应该因此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患有疾病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不过是患病的普通人罢了,为什么要被抛弃,被看不起呢?比起健康的我们,他们受伤的不仅是身体,更有心灵的创伤。而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使他们的伤害加深,而是应该帮助他们走出悲伤,弥补他们的伤口。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是如此,对其他人也应如此。相对的,比起不健康的他们,我们更没有理由自卑。要相信自己身上总有别人比不上的地方,相信自己总能走出人生不一样的道路。正如电影插曲中所唱到的,“你是太阳,光芒四射。你会在你找到自己快乐的地方,找到真正的自己”。
第四篇: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双休日在家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一步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影片,对我震撼很大。突然在一瞬间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会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电影主人公是9岁的小男孩伊夏,他有着读写障碍症,却从来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九岁儿童的视界里那些看似排列有序的字符是怎样的颠倒错乱,如同多层镜面的折射反射让人在梦中也时常纠缠不清。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像是别的孩子那样读写作画?那些生搬硬套的句法是什么?我凭什么就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回答?九岁的他不明白,也无法按照所有人似乎都默认的方式去生活,于是,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他思念的,是旧时光的安逸。
我从来都没有告诉你
我是多么的畏惧黑暗
我从来都没有告诉你
我是多么的在乎你
但你知道,不是吗,妈妈?
你知道一切 我的妈妈
别把我孤独的丢在人群中
我会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别把我送到遥远的地方
一个你甚至会忘记我的地方
我真如此差劲吗,妈妈?
——《地球上的星星》
直到尼克老师的出现,发现了他,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他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犯错的模式?他把字母写成反向,同一个词在一夜之中有不同的拼写,相似的字就会混淆„„所以,这些并不是普通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孩子。”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伊夏,其实刚刚,还有一个人我没有说,那个人,就是你。”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夏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夏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夏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影片的最终,即将回家度过假期的伊夏紧紧地拥住了尼克老师,这个改变他生命的人,片内片外无不潸然泪下。
影片中伊夏的各种遭遇,家长和老师对伊夏的态度,让我陷入了
沉重的思考中:
问题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问题孩子虽然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去书写,朗读,思考等,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本领”。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可以和小鱼说话,和小动物成为朋友;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强,每天被身边的人责骂,呵斥,但是他们转身后,依然快乐。而我们眼中的好孩子,也许承受挫折的能力没有这么强,更体会不到多彩的快乐。这些也许是我们认为的好学生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放大。
问题孩子,承受着别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考试0分时,全班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时,说“从我的课堂上滚出去,不要脸的家伙”;不分清事情的青红皂白,爸爸打的耳光;被老师罚站教室外边,其他同学的指责;作业写不好时,妈妈说的“你真是笨蛋”„„看到这些镜头时,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伊翔,我的心灵也受到了伤害,难受。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这样的特殊儿童虽然在正常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我们的老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我们得像尼库巴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无法发现他们潜在的力量、能力,至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更多的爱,作为家长也一样,让我们给予孩子更多一点的关爱吧,我们的爱是孩子接受的第一缕阳光,会让他们一生受用。我更想对家长说: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做
为父母,一定要担当起让孩子充分发展,健康快乐的重任,为你的孩子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蓝天!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更让我知道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希望每一位教师能真正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昝晓磊 2013年10月
第五篇: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
心理学上 把有自闭症或者孤独症的孩子称为星星的孩子
讲述了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症的男孩,在老师的悉心照顾和培养下,逐渐摆脱自己的生理缺陷,迎接美好人生的故事。
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Ishaan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伊夏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
一位新的美术老师Ram Shankar Nikumbh(Aamir Khan饰)尼库巴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夏。尼库巴很快也发现了伊夏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尹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尹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导演是印度著名的影星阿米尔-罕也是其自导自演的首部作品也主演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推出后很快获得热烈响应,获得印度本土电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故事三项大奖,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想到自己的童年吧?小时候,在家长的压力下,不得已放弃那些看似幼稚却是我们心中真正渴望表达的东西。在既定的规则下,我们失去了儿时的那份纯真,逐渐沦为社会规则的牺牲品
先说说电影,一开始看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要用那么长的时间去表现那个孩子的一系列的古怪行为,甚至我都开始烦这个孩子,但一个多小时后我发现原来这些都是铺垫,没有这些铺垫就根本体现不出后面的精彩与感动,就像那对父母得知孩子是出于阅读障碍的原因时那样,我也是在那刻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孩子跟一般孩子不一样。
片头就写到:every child is special(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这正是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影片中的印度——这一发展中的国家,是否在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等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呢?尽管这个故事将男孩的家庭背景设置为优越的中产家庭,可是,看到每日忙于自己工作、又对子女未来竞争、就业等十分关注的父亲,还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惧怕学校、低分的试卷、老师冷酷的面庞,恐怕又勾起了我们的另一些回忆。诚然,每个学校总会有像伊桑的哥哥那样,对这一切得心应手、十分优秀的学生,但是,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every child is special”,因为大多数孩子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就必须抹杀另一些特别的孩子的存在吗?
不得不承认,现行教育模式是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这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课速度上。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稍高的台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
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同学们早已渐行渐远,他一个人被丢下,孤单地、却还要佯装与他们在一起的样子。
与生理上的差异相比,这样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们看到,那个曾经能看到绚烂多姿世界的男孩,渐渐地封闭了内心,消失了热度,世界黯淡一片,再无色彩,再无光明,再无希望。一颗尚未绽完全放光辉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陨落。也就是在这个时侯,出现了一位救世主一般的老师,将伊桑从黑暗中牵引出来。我只是遗憾,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一位老师来拯救孩子,尽管这样的故事常常赚尽我们的眼泪,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伊桑,又有多少这样天使般的老师能够去一一拯救呢?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作special,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对于每一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父母往往成为无意识的“迫害者”和“帮凶(”很大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就像在这个故事中,权威而武断的父亲,硬是给孩子贴上了“态度恶劣”的标签;而伊桑的妈妈,尽管像许多母亲一样,温柔慈爱与善良,却对伊桑的情况一筹莫展,只能在深夜里一边看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影像记录,一边默默流泪。
为什么他们没能够看到,或者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与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不够努力”;他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分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贪玩不务正业。他在某些动手活动中存在的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不是愚蠢笨拙;他一次又一次努力却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习得性无助,父亲却简单粗暴地将其送到一座“管理严格”的学校,而看不到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依恋……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父母都成为教育家,但是至少,为什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却不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们习惯于关注每日的报纸,世界在发生什么,却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灵。我想,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Every child is special这一事实,只是像大多数人教导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孩子,这真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尼库姆巴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不过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导;是小心地绝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失败的理解、宽容与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以上这些,本来也该是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一切,应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我不希望下一次又看到类似的场景:自己“顽劣”的孩子经过老师神奇地雕琢打磨,被带到自己面前,于是一声惊叹:这真是我的孩子吗?简直不敢相信!
——仿佛他们看到的,是一份惊喜的、鲜活的礼物。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伊夏的家人在送伊夏去寄宿学校后,母亲回到了家里,在看伊夏的图画本,图画本很厚,她用书翻了一遍,发现伊夏在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离家庭越来越遥远,从开始画中的一家四口一直到一家三口,他从家庭中消失了„„ 从而可以看出 孩子内心所想表达的 是那样的直接所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