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马润东 带着一颗激动的心,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作这样一个调查,我还是头一次呢。有着0%的经验,带着100%的信心我开始了我的寒假调查活动。其实回乡作调查在我回乡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排上了日程,我早已经把它当作了自己的一份工作,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回去的当天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乘了六多个小时的汽车,我早已累得爬不动了,只想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但想想毕竟自己还有任务没有完成呢,还是趁早为好,吃过晚饭我便来到了几个小小学同学的家里,找到几个现在也在上大学的学生,想让他们和我一同做好这份调查。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义不容辞地答应了这门差事了。我们觉得在自己本村开始为中心再到周围几个村里去调查,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去别的乡镇 里去,因为他们也分别给自己安排了各自的任务。
一、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前赵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
较贫穷的村子,一改过去那种落后面貌:道路崎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在村里及周围几个村里调查,每每提到村干部的,村里人都很是村里的百姓都无语。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百姓只有收的份,因为毕竟大部分老百姓收了烟都会选那个送烟的人,如
果不选他的话,等以后请村干部办什么事情或帮忙的话都会受挫的,在村里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然而选了村干部后,那些当选村干部的人在村民眼里又成了一个个大米虫!把公款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百姓却又无能为力。偶而出现一个为百姓某事的好官,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并且在村干部里处处受到排挤……
三、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2、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对国内所有村子进行调查,若大农村,我们只见一斑了吧!
(二)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
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去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但生活费用的支出去不见得少,意外的病灾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了,又有多少家庭困苦不堪呢? 拿种瓜来讲吧,一颗瓜上苦只结一个果子,这个果子往往会又大又饱满,而一颗瓜上苦结两个果子则往往不会结得太大,而结三个四个五个则往往根本就长不成果子,因为根吸收养分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认识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
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指挥十二队:赵江涛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90%的山区农业县,如何在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县域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近日,我深入部分农区型、城郊型农村进行了调研,着重与农村干部群众一起总结经验,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情况。
1、突出一个“新”字,确立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先导作用。一是用新理念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站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二是用新思路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以完善“六大体系”(城乡协调发展体系、农民稳定增收体系、农村城镇化体系、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体系)、推进“六大工程”(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和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建成“两个100”(建 1
成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搬迁100个自然村)为主的建设构想,找准了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实施路径。三是用新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了领导包扶机制,实行了县四大班子领导包省级重点村、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包建设项目、乡镇领导包市县示范村等制度;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形成了立项引资、政府投入、撬动金融资金、激活民间资本、鼓励群众筹资投劳等多种筹资方式;建立了全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实行了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制度,组织教育、文化、卫生等业务骨干组成7支新农村建设服务队开展了支农服务。
2、突出一个“建”字,稳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村经济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围绕“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全县稳定形成了25万亩优质玉米、8万亩优质小杂粮、8万亩道地中药材、128万头(只)畜禽、8万亩干果的种养规模,特别是夺火、潞城的食用菌养殖,崇文、潞城的旱地蔬菜,潞城、丈河的土鸡蛋生产,西石盆、赶马双的中药材种植以及杨村的设施农业和附城的蚕桑产业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明显的发展态势,鸿生淀粉、古陵山淀粉、五色土杂粮、强民乳业、瑞丰养生堂等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建成,对产业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在深化农业内
部结构调整的同时,县、乡两级积极引导部分工矿型农村利用煤矿积累资金发展替代产业,全县涌现出杨寨饲料厂、后河节能灯厂、寺背糠醛厂等一批发展地面企业的先进典型;在东部乡镇,围绕王莽岭、棋子山、凤凰欢乐谷、黄围山等景区开发,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民发展餐饮、运输、农家乐、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等服务实体,培育了一批依托旅游服务致富的专业村和专业户,全县农民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把培育新农民和倡导新风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软实力保障。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力量,持续深入地对农民进行了政策法律、种养技术、劳动技能、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年均培训农民达到3.5万人次;以创建“和谐村镇”与“和谐家庭”活动为载体,引深了精神文明创建进农村活动,全县有50个村、1万个家庭被评为“和谐村”与“和谐家庭”。
3、突出一个“实”字,发挥了百村环境整治、发展社
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促进效应。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全县农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为营造干净、整洁、文明的农村新形象,2008年,县政府筹集300万元专项资金,以“三清(清理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墙断壁)两化(美化墙体、绿化村庄)一建(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对108个村的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村的村容村貌。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重点,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完善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了农村社保扩面和提标工作,实施了农民培训“三大工程”,初步缓解了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实际困难。特别是在4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中,42个村建成了文化科技活动室和卫生计生室,35个村建成了休闲健身场所,41个村建成了便民连锁店,40个村改扩建了标准化小学。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四化四改”工程为重点,在用好国家补助资金的同时,县、乡、村三级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事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全县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达到75%以上,通水泥路、通电、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村分别达到95%、100%、95%和80%,同时,发展沼气村214个,沼气户11600余户。在4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中,41个村完成了街巷硬化工程,40个村完成了村庄绿化任务,24个村实现了街道亮化,42个村实现了环境净化,35个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42个村共建大型沼气工程2个,大型秸秆气工程4个,户用沼
气工程1500个,初步达到了改厕、改圈、改厨标准。
新农村建设起步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各部门的合力攻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近年来,莱阳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挑战,以“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为目标,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做好三篇文章、加强三大建设”,全力打造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南海新区三大经济板块,着力培育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持续膨胀规模总量,全力以赴促发展、保稳定、构和谐,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7.93亿元,增长4.37%。农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2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6%;油料总产7.98万吨,增长10.99%;水果总产22.98万吨,增长5.46%;蔬菜总产96.77万吨,增长6.53%。肉类总产4.07万吨,禽蛋总产8.08万吨,奶类总产6.06万吨。水产品总产2.1万吨,增长10.5%。全年造林16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2%。全市农机总动力68.2万千瓦,增长1%。
莱阳市立足自身实际,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5亿元和5815元,分别增长24.3%和12.9%。目前,全市有100多个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ISO14000、美国HACCP等国际认证;龙大、鲁花、春雪3个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
莱阳市在新时期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质不可能被根除,遂客观上分化为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一是大农场农业,主要是前殖民地国家(美加澳为代表)因彻底殖民化造成资源广大而得以有条件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政府对应提出的则是公司化、产业化的农业政策和推进农业全球贸易的话语权。二是小农场农业,主要是前宗主国(欧盟为代表)因欧洲人口增长绝对值大于移出人口绝对值致使资源愈益有限而只能实现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并且出现60%农场由兼业化中产阶级市民兼业经营,遂导致一方面其农业没有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力而政府对应设立多种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与农业生态化高度相关的绿色社会运动从欧洲兴起。三是小农户农业,主要是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服务莱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
莱阳市农业产业按照“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升级提档”。目前,全市产业化农业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3万余名农民受益。
鱼蛤虾蟹满塘,牛羊鸡鸭欢叫。莱阳注重推进农业的多元化,多元化产业收入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5%,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人均年收入达到5578元。多元投资还降低了农民的投资风险。目前,该市已形成奶牛、蔬菜、黄金梨等8项农业支柱产业。
“这几年,俺靠大棚发了财,每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沐浴店镇沐浴店村村民朱翠芹高兴地说。沐浴店村的黄瓜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户前来批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150元。莱阳按照“立根本、抓特色、活市场、求突破”的思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市已形成了畜牧、水产、种养为核心的三大特色产业,并创立了“龙大”肉食、“鲁花”花生油、“春雪”肉鸡等1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形成了“特色品牌—市场供求—产业调整”的链条模式,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莱阳农业凸显规模效益。目前,莱阳已形成北部重点发展果品基地、中部发展蔬菜基地、南部发展畜牧基地的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建成42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年产量110.7万吨,2个渔业生产小区实现渔业年产值3.2亿元,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32万吨。莱阳还推行“一村一品”工程,实现村落产业规模化,涌现出“奶牛村”、“草莓村”、“猪养殖专业村”等一批农业产业村,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同时,最后的突破口也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经济发展是前提,在此基础,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报告
—基于典型示范村西双塘村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 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一、实践活动的情况简介
(一)实践内容的选题背景
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传播先进理念,形成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农村存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西双塘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西双塘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活动的思路基础
本课题村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西双塘村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西双塘的发展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本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有文化广场和丰富的文艺组织。该村还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先后开发出便于游客自己种植、自己采摘、自己养殖的都市生态园、酒保植物园、林果采摘园、林荫活动园和渔业养殖园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休闲观光住宿场所。抓住本村文化发展的模式,我们展开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的考察。
(三)实践活动目标
为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且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研究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巨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实地走访新农村,以了解其文化建设情况,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向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在关于农村工作的许多决定中做出了明确部署,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明确将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了专门论述。2005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并高度评价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我们党之所以把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是因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讲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20字总要求”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文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文化建设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灌输和加强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切实将“科教兴国战略”的战略举措落实于农村。惟有如此,才能转变农民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打破传统的农村经营格局。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稳定农村的经济政治秩序。
(三)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理念,形成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因为文化是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③所以,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社会风尚。
(四)文化建设是解决当前农村存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有些地方仍存在封建落后思想,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群众文化生活枯燥;相当一部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缺医少药,农民就医看病难的状况仍然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要解决农村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外,必须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增加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信仰、道德、法律、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三、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
1、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本村现有330户,村民1121人,其中党员110人,村民代表25人,全村有耕地46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贯穿其中。本村主要产业为工业企业、观光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等。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天津市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20项荣誉称号。
2、发展情况:(1)“兴工致富”发展乡镇企业。在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新的领导下,积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1995年本村建成企业17个,总资产多达30个亿,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发展至今,西双塘村赢得了“全国最佳乡镇企业”荣誉称号。(2)“发展农业”近年来,西双塘村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开展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投资1.8亿元,开发项目7个,吸引17个国家的5万多名游客来这里观光。2010年,全村固定资产达3.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3.2万元。该村“生态农业”具体划分为八个区域,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3)“发展第三产业”本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村还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先后开发出便于游客自己种植、自己采摘、自己养殖的都市生态园、酒保植物园、林果采摘园、林荫活动园和渔业养殖园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休闲观光住宿场所
3、村民生活情况:本村实行集体经营、全面发展、共同富裕。1992年该村实行土地流转,集体经营,管理集体化,经营市场化,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居住环境相当优越,堪称共产主义的雏形。该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有文化广场和丰富的文艺组织。
4、领导班子建设:陈立新自1990年起担任西双塘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坚持打造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建立好机制、创造好业绩、赢得好反响,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重活,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
5、发展前景:《西双塘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勾勒出未来20年西双塘发展的美好蓝图。陈立新正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带领西双塘村干部群众向着“天津生态民俗旅游第一村”、“现代循环农业示范村”和“中国北方新农村社区建设先导村”迈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农民的传统观念逐步更新;在农村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日益增强;农村文化载体明显增多;农业科技逐步普及;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等等。总的来讲,现阶段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取得许多喜人成绩的基础上,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他们的文化素质也正在提高,为促进和谐农村的形成,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与挑战。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村的文化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总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影响扩大;(2)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观念淡薄;(3)农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4)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文化设施落后。
四、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参观西双塘
11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技哲学与办公室联合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全院的研究生来到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进行参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孙利老师、退休支部书记宗文举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西双塘村特聘主管宣传工作的原静海县宣传部刘部长和村支委冯主任盛情接待了我们,在本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冯主任对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为我们进行了介绍。
(二)交流心得体会
12月7日我院全体同学在25教学楼907举行了参观西双塘系列活动二----交流心得体会。同学们就西双塘的具体情况各自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就西双塘发展模式取得共识,一致认为西双塘村的领导班子建设是西双塘建设的有力保障,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新同志在西双塘村的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陈立新的事迹使我们感觉到楷模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同时,同学们一致认为,文化建设与发展在西双塘村的建设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交流完后全班同学表示以西双塘为鉴,我们要齐心协力,为班集体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果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成果
1、认识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充分认识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巨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实践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感受到党中央的“三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新时期农民的创新思维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号召同学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对策
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联系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切实夯实农村教育建设工程和道德建设工程,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在此基础上,政府、社会和农村群众必须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1、多渠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和支持多种形式文化下乡活动。
2、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筑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教育工程“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3、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应该为农村社区输送现代文明形式,使其摆脱“贫困文化”的困扰,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新风尚。
4、鼓励大学生充实基层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旺盛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来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局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并且也分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从而我们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国际竞争极其激烈的当代社会,许多国家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经济的腾飞与科技的超越,唯独我们的民族能够驻足思考文化建设这个更具时代意义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向我们证明:文化的发展始终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一个聚焦于文化发展的民族,是一个向上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西双塘的成功发展模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全体村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新农村的发展实际需要,努力寻求本专业与其发展的结合点,使当代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实践报告
土木093班 200904174 于瑞今年暑假,应学校要求,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造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春风沐浴下,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问题得到改善与提高。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几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这是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除了教育方面,在农村医疗方面,也有十分显著的变化。第一、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了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建立了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则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第四、增强了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部分医院和医护人员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虽然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举办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群众观念落后,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欠佳。在农村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群众都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词,但问其涵义,知道者聊聊无几,更不用说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什么。由于农民知识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
(二)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缺乏公众参与。虽说近几年我们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民主管理方面仍存在些许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在村某些重大事项的建设上,村两委会没有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在建设当中,部分群众对此提出异议。
(三)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几年,群众都比较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对于以上问题,我觉得可以利用以下方式进行解决。
(一)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及广播等有效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是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群众认识,使广大村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角色、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上急下冷”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落实村民自治,不但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民议事和公示公开制度,重在落实好,让村民广泛享有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通过这些举措,使全体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之中。
(三)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一是要村、组干部带好头,节俭办理农村红白喜事,努力减少铺张浪费;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氛围,成立锣鼓队、篮球队和群众自乐班,不定期的开展活动,不断繁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的评选活动,在村里树立榜样,在广播里对她们的先进实际进行宣传,号召全体村民向她们学习,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