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海归国内一个多月就职活动的感受

时间:2019-05-15 03: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日本海归国内一个多月就职活动的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日本海归国内一个多月就职活动的感受》。

第一篇:一个日本海归国内一个多月就职活动的感受

一个日本海归国内一个多月就职活动的感受

先说一下自身大致情况:本科毕业后在国内一国企银行干了两年。之后辞职去日本一个国立大学读硕士,文科专业,今年四月份毕业回国。

在家呆了两个多月后,七月初到的目前这个城市(国内一线城市)。经历无数简历投递,面试之后,前天终于拿到比较满意offer,之前拒了两家offer。

由于有银行的工作背景,虽然在日本留学很多人定势思维一定要进日企,但是本科毕业时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做金融方面的工作,所以我的就职活动目标比较明确,就是在金融领域里面看具体的工作内容、公司背景和薪酬了。

说这些个人情况,是希望能对大家有个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我的经验和教训不一定适合你们,反正大家各取所需,我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说出来。在应届生论坛看了不少高质量的帖子,包括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的指导,也算回馈论坛的帮助。

一、心法方面:

1.定好一个大方向比较重要

人时常有太多的选择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会挑花眼。在日本学到一点就是“专注”,原因很简单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次只能专注做一件事。

去年快毕业时候就面临选择问题,是留在日本还是回国。说实话过程很痛苦,期间我还有过轻度的抑郁症,不过人的成长也许就通过这种涅槃重生的过程,只有爬过了眼前的山才可能继续欣赏下一座山的风景。由于是文科,当时留在日本的话,选择不多,基本就是做贸易相关的事情,经常出差中国,或者在日本各地的工厂、事务所跑。贸易这个行业同我期望的金融行业差别是很大的。

由于我们是中国人,通晓中国的人情世故;又在日本上了研究生,会日语,知道日本人的思维方法,日本社会的运作模式(这是跟国内日语专业毕业生比优势的地方)。所以日本人愿意雇留学生给他们讨价还价,要么是把东西谈便宜点,要么把人工谈便宜点。当时在日本的就职活动回头想想只是因为所有的留学生都在找工作,自己也要去参加。就跟国内大四时候大家都报公务员、都考研自己也要玩票性质是一样的,随波逐流被裹挟。

后来自己想通只有回国才能继续金融方面的工作,才有可能从事这行,也就理性面对这些选择,哪怕亲戚、朋友对我种种质疑,甚至非议。客观上讲,中日之间差距已经远没有10年、甚至20年前那么大。10年前一个月打工7000RMB(10万日元)拿回来是一笔大钱(想想2000年时北京房价多少钱),现在留学生拼一个月拿回来7000RMB相信国内朋友不会觉得多。

当然在日本就职也有日本就职的好处,人各有志,我只是说我个人的情况而已。

所以当我定下这个方向的时候,找工作对我不是非常痛苦,难以抉择的事情,这对心态的调整非常重要。

2.不要被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牵绊

很多人可能定势思维地想在日本留学了就一定要进日企。我目前的看法是选择行业、企业比是不是日企更加重要。

进不进日企的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跟以前银行领导交流之后发现这种思想很狭隘。说实话日语只是一个技巧、谋生技能而已。我的理解是把日语说的很好和我把菜炒得很棒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门技术罢了。不可能因为一个人能把宫保鸡丁做的很好,或者汤煲得好就一定要去做厨师吧?

当然能够在日企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那是最完美的,但是如果只是想找日企,就跟一个小伙子找对象说“我就是想找个女孩子,别的无所谓”一样傻。

3.调整心态、定位很重要

由于我家里没有非常大的负担,自己也还有一点积蓄,所以找工作不是很急躁。人一急躁,就会急功近利,就像运动员压力过大而导致动作会变形一样。

很多人想着一份不合适的工作先干着,等有更好的再跳。姑且不论不合适的工作自己干着会不会舒心,短暂一份工作马上跳,这时间、精力耗着也不值。并且等跳到下一份工作的时候,要是没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跳槽,老板就会想你在前面那家干两天就闪,会不会在这也干两天就蹬了?这对求职者是很不利的。所以,调整心态,至少找一份差不多的再说,千万别盲目,饥不择食。

关于定位,我有个血淋淋的例子。国内老是说“先就业、再择业”,先干着再说。我投了一家挺不错的公司,也算是比较规范,干的事我非常喜欢,能学到我想学的东西。跟HR聊的也挺好,最后HR问我你一硕士海归为什么投我们这么低职位的工作(那个职位只需要国内专科生)?我当时刚到这个城市,真实想法是赶紧找个活干着。就跟他说我看好这家公司,看好上升空间云云。HR听完之后没有说话,让我等通知,然后就没戏了。

自己定位要准确,定位低了也会让人猜疑。要么觉得你不会在这长干,把这当跳板;要么就觉得你没自信,不敢申请适合自己的位子。当然也别定位太高了,要不肯定是眼高手低,心态不好找不到合适工作。

二、技法方面

1.尽量多面猎头、多参加面试,积累经验

这个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的确很重要。由于没有太多准备,我刚一来这个城市就去面了我非常想进的一家企业(去年底在美国上市,做金融的大概能猜出哪家),当时就凭着一腔热情过去了,自己觉得挺好,表了忠心,说了自己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漏洞很多,没有趋利避害,没有把自己优势表达出来,单纯的表忠心这年头不值钱。要是以现在我“面霸”的状态再去面那家公司,把握会大很多。

特别推荐大家参加猎头的面试,猎头会面的很细,问很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且猎头面试完,你可以就自己的疑惑跟猎头交流。第一,猎头都是专门做这行的,专业性毋庸置疑;第二,猎头也愿意把你推荐给企业,好拿佣金,所以不存在对求职者保留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我现在去的这家公司虽然不是行业最大的,但是由于背景很好,而且公司很规范(工作过的人,去两次公司,接触些公司的人就大概知道是不是皮包公司了),所以没有去成那家最大的公司也无所谓,塞翁失马吧。

2.保持自信、放松的状态

有两次我特别想进的企业,最后都是因为太想去了,导致有些紧张,最后影响发挥,自己都能感觉得到。不要患得患失,说起来容易,但要不是职场老手,谁又能驾轻就熟呢?知易行难也。

上面说的多参加面试,也是培养自信的好办法。参加的多了,大概知道企业会问哪些问题,可以有一些模板、框架去回答,然后把重点精力放在少数临场发挥的问题上。

3.企业也许不需要“标准答案”,只需要符合逻辑

大家如果看过微软、麦肯锡等大公司的面试题就知道他们经常给面试者出一些很怪的题。比如“估算某个城市有多少加油站”、“算一下某场商业演出大概有多少利润”等等这些事先完全不可能准备的题目。这些测试题的目的不是想知道“标准答案”,而是测试面试者的应变能力以及逻辑能力、思维能力。

正是基于此,我基本上没看过那些所谓的“面试宝典”之类,那些都只能给一个标准答案,有些答案还很不靠谱。一个月前我下了一份号称最新的求职宝典,发现答案和我N年前本科时候看的差不多。想想HR的耳朵很多次被这些答案蹂躏过了,我还是不去碰这个钉子为妙。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每次面试都会被问到为什么4月份回国的,而现在才找工作?

事实是3月份毕业论文答辩后基本没有什么太多的事,继续打工,4月份去京都、奈良、名古屋玩了一圈后回国。回国之后基本在家休息,因为在日本两年半就是身心被折磨,很累。等休息差不多了,长了5斤肉,才出来找工作。

面试时候的标准回答:

第一、我在回国之前和师兄有过交流,他们告诉我留学生回国肯定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如果回来直接就职的话很可能面临三天两头生病甚至请假的情况,这样对公司不利,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有影响。我相信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找一个人进来天天没有精神,甚至没体力工作的人。

回国之后的经历证明了我的预见性,回家一个多月,基本都在拉肚子,感冒,特别是出去应酬后,绝对不舒服(这些基本是事实)。

第二、我出国两年半,没有好好陪父母,他们也很担心我。特别是今年3月地震之后,每天都要给父母打电话保平安。趁着这段时间我想做儿子的补偿下父母,陪陪他们尽孝心。毕竟将来工作忙起来没有太多时间陪他们。

第三、我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考了驾照,解除了后顾之忧,不用将来上班时候再请假去考驾照。

所以,等我把需要处理的事情都处理完了,身体现在养好可以随时准备战斗了才来这里参加面试。

每次这么一说,企业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

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去调查我说的每句话是不是客观事实,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解释,符合逻辑的阐述而已。具体到这个问题,他们只需要知道你是不是每天在家吃喝玩乐,甚至天天醉生梦死,是不是没什么计划,走一步算一步,是不是家里人逼着你才不得不出来找工作。

上面说的也都是事实,只不过我是用比较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阐述出来,而且逻辑上没有问题。求职的过程也是自己展示的舞台,重点是趋利避害,目的是把自己营销出去,让客户(用人单位)满意。

再啰嗦一下,我的只是个人情况,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只是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启发而已。如果有需要可以给我发email:csk0719(AT)gmail.com

第二篇:一个海归揭秘国内金融乱象

一个海归揭秘国内金融乱象

一位海归在天涯吐槽,大曝回国后在金融圈子亲身经历的行业内幕,引发网友热议。几个核心观点:

一、金融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了;

二、证券公司靠忽悠,基金公司最黑心;

三、银行也很不规范;

四、打死不跟卖保险的打交道道。金融行业果真这么乱象丛生吗?

小可海外留学四年,刚拿到学位,就迫不及待,满腔热血的回到祖国,一头扎根于上海陆家嘴。不求抛头颅洒热血的服务于祖国金融业,也求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打拼出个小小的天地来。可就是怎么都没想到,国内的金融行业,居然跟传销差不多。拼的不是知识,而是忽悠。靠的就是拉资源,靠的就是拉人脉,不管好的坏的,都往外卖。不管有本事的,没本事的,都敢出来吆喝一嗓子。

炒股票的注定要套,买理财的注定要亏,搞评论的就得敢扯,做理财的就是NND是销售。

投资市场铁一般的2/8原则,真不是扯的,大多数人一头栽进去,就是血本无归的出来。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自打你进去,就有太多人给你洗脑。洗脑基本是金融行业的专业术语了。您还别觉得扯,好多人脑子都被洗的干干净净,亏了还觉得是自己没本事呢,哪儿说理去!

实在是真心觉得这行业太TMD对不起良心了,就此开贴,细说细说,金融产品和金融精英们是怎么忽悠你们的。

一、证券公司是如何忽悠的

先说说股票吧。要说股票就得开始说证券公司,小子我刚回国,非常有幸的在某证券公司实习了一年,所得感慨良多。证券理财顾问,简直无敌了。告诉一个很无奈的消息,在证券上班的工作者们,你们是怎么看股票的,他们就是怎么看股票的。如果你是个基本面分析者,如果你是个价值投资者,那恭喜你,你已经基本打败了国内一大批证券从业人员了,因为在证券公司上班的,大多都是所谓了技术分析者。技术分析者,就是看看K线图,然后告诉你那支股票会涨,那支股票会跌,附带的所谓基本面分析,都是网上拉来自己改改的。

而证券公司,作为本行业的第一洗脑先锋团队,所做的贡献不可谓不多啊!短线投资的精髓是深深的把握在他们的血液中。每日短线荐股,高抛低吸,止损线,配置仓位,这里亏了那里补,那里赚了补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为了一个目标,跑马费。

你要是听证券公司的,那你基本就等着割肉割到死吧,因为正是你的割肉,才能养活那么多的从业人员。

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不少同志前辈的,似乎也是深有体会到证券公司为了佣金的不择手段。对理财顾问们躲闪不及,但却会去看证券公司的理财报告,分析报告。不可谓奇特也。

连这个公司里的人都拼命的忽悠你,难道他们的报告就不会?

昨天说了证券公司,这里给出了实例吧。小可在实习阶段,供职于国内某证券公司,我们营业部里一共4个部门,但是真正会看股票的,会做分析的,一只手就能数出来。您看清咯,一只手。

最厉害的部门,一个月能够拉到1000万资金开户,但就是这个部门,里面的人几乎没有懂股票的,别说股票了,有时候都怀疑他们K线能不能看懂?但他们凭什么能拉那么多?两个字,电销!

对了,你没看错,就是电销,他们部门里的人,一天什么不干,不看盘,不看报告,不看数据,就打电销。

而且这个电销是有技术的,你要么不接,接了要么不理,理了,对不起,你所有的原信息,他们都能给你挖的一干二净。

这个电销的流程基本就是,先用免费的东西吸引你,比如免费的股票分析啦,免费的讲座课程啦,免费的大盘指导了,所有的一切懂侧重一个点,不要钱。不要钱的东西多好啊,他们会苦口婆心的告诉你,我们的分析师多牛B,我们的调研团队多厉害,给你的是免费的,不看白不看嘛,不好再退掉嘛。

听着耳熟吧,列为大大,是不是有感觉再哪里听到过这一段,是的,这就是电销的前期招数,你有感觉,就说明你接到过。

好了,你觉得是免费的,就接下来了,你的末日算了跨进了一步。接下来,他们会组织好,女客户男的聊,男客户女的聊,和你聊聊天啊,拉拉家常啊,说说最近的经济新闻。然后有目的的,有针对的,一点点挖去你的信息。

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你是哪里人,家在什么区,结婚没结婚,买房子没买房子,有小孩没小孩,投资投了些什么,亏了多少,赚了多少,全数套出来。而且他们的任务指标是,3通电话内做到,做不到团队长是要个别谈话的。

千万别觉得,说说什么房子啊,工作啊,家庭啊,就怎么了。这叫原信息,是有说法的,当你给出来这些信息,就说明你的心扉已经不知不觉的开始打开了,再进一步就是信任建立的基础了!

好了,等你一点一点开始打开心扉之后,就是给你感觉上做对比了,你看,我们多好,多关心您,来我们这里做吧,开户送礼哦,送炒股机哦,送上网本哦,再不济还有超市卡哦。

当你受不了这种感情攻势,进去开户后,你的噩梦就等着开始吧。

等你开完户了,资金进账了,就是开始每日的分析报告,推荐新股了。得让你开始交易啦!

前面就有说到,我们整个营业部就5个真的会看股票的,这5个人,一个在我们部门,后来不干了,一个在分析师团队,我刚进去两个月,也辞职了,还有3个是散户,对了,就是散户!那么每天的报告啊,荐股啊,怎么来的呢!

证券公司,分析师团队驾到!所谓分析师团队,就是每天要写分析报告,每天分析大盘走势,从中找到价值股票的这么一伙人。

那这伙人是不是都很有能力呢?这个不用怀疑,是真的没有。

国内的证券公司招收分析师,都要求经济学硕士学位,可这个学位就成为了问题关键。北大的硕士是硕士,哈佛的硕士是硕士,野鸡大学的硕士是不是硕士呢?其实也是!

从质量上来说,要找到好的分析师就很难,再加之证券公司对他们这伙人施加的压力!

前面说了,证券公司就是靠佣金活的,那就需要散户交易,散户交易靠的就是这群分析师帮忙理财!

那分析师能力不够,怎么办?忽悠呗,甭管好的坏的,你交易了,就是好的,佣金拿走!

还有就是同业的压力,其他的证券公司每天都有股票推荐出来,你没有怎么能行,没有也得有啊!

而可怜的散户同胞们,就这样吧钱包里的钱一点一点的贡献出来了。

等哪天你醒悟了,没关系,社会在发展,其他人也在赚钱,不是还能忽悠新的人来炒股嘛。咱们这里免费给分析股票,还送礼呢,怎么能不来呢!

这里再挖一下关于所谓的每日分析,大盘研判。

经济的发展也好,衰退也好,都是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不可能一个或者几个交易日就能看出来,所以关心每日的交易或者走势是最没有意义的。

一段趋势的确立也是要经过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成立。

而列为有没有发现,国内的证券公司也好,新闻报纸也好,都是不断在渲染夸大单日的行情。什么此线确立,反攻开始,此线跌破,防守溃败。私募内参,每日牛股,券商爆炒金股,等等等。

论坛里也不少短线高手。但你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一点,所有的这些言论,统统都是希望你关心几个交易日内的行情,短的可能就几天。

为什么呢?为什么都是短线交易呢?为什么就没人告诉你,买股票要拿时间长点,买股票要等的起,有耐心呢?

可能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为了规避风险,时间长了说不准!那时间短了呢?就准了吗?投资大师们,几乎都是股票一拿好几年,那他们不该亏死吗?

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三个字,跑马费!

证券公司算是开发完了,我也就实习了一年,所知都在此处了,希望新投资者能应以为戒,别被忽悠。投资靠的是自己,别指望能从证券公司获得什么。

二、陆家嘴全上海最黑最黑的传销中心

小可在证券公司浪荡一年,终于在陆家嘴的一家新开的第三方理财公司招了去,然后的几个月里,就开始不断的进出银行,和好多信托公司,基金公司,IPO公司,保险公司,海外的理财公司打起了交道。

所谓的IPO公司就是帮其他中小企业搞上市的公司。

这里就要说了,公司要上市,为什么要IPO公司帮忙呢?第一,缺钱。IPO公司帮忙募集资金。第二,缺人才。IPO公司帮忙召集专业人才。第三,缺渠道,IPO公司帮忙拉渠道,帮忙为你打通各方关节。总之帮你实打实也好,做做账也好,就要让你的公司火起来,火起来干嘛,上市!

有没有不需要IPO公司帮忙,自己搞定业务、人才的公司呢?有的,那个是凤毛菱角。

IPO基本的流程就是,选中一家公司,帮公司募集资金。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在外开始募集资金,现在的行情基本是300万起的,但从第三方公司,可能可以拿到200万起做的项目。募集完资金后呢,IPO公司一般都有一个强大无比的团队,里面从财务到各行的精英都有,主要目的就一个,帮要上市的公司做规划,帮他们拉渠道,卖产品,打通各方关节。然后等资金账目都打到证件会要求了,就开始上市。这里是关键了,上市的时候公司都要股改,比如IPO公司投资于要上市公司的原始股的股价如果是13元,这里头等到要上市了,帮忙上市的券商就会帮公司进行拆股,那么拆完后,可能IPO公司这里的原始股价格才2快3快这样子。上市发行的时候要按市盈率计算发行价,到了那里可能就变成了15或者20快这样。那等到上市后呢?30快40快都是随便啦!大家自己去翻番去年新上市公司的股价吧。

IPO公司所持有的原始股在上市后自动转成限售股份,锁定期一年。你自己想吧,一年中股价能跌倒多少?如果上市的股价是40 快,一年跌倒20都算惨的了,但跌倒人成本价了吗?早呢!二级市场的股民死光光,都死不了他们。等锁定期已过,铺天盖地的推荐报告,良性评级,就等着吧,总之怎么样都要把筹码发到散户手中,中国散户苦啊!40都跌倒20了,还是高位接盘。

那么IPO公司的收益怎么样呢?给你们这么个数据吧,08年的时候,我知道的一家公司实现的收益是3倍!08年啊!!你没看错,08年实现收益3倍!而IPO公司的目前的收益是,6倍为悲观收益,十几倍都算是意料中的了。那么公司上不了市是不是就没有收益了?错!在IPO公司给中小企业做上市的时候,会签订协议,如果上市失败,以每年12%的回报来回购股份。清算除外。

等一年锁定期满后,IPO公司撤离,接下来上市公司是死是活,就不再是他们的问题了。但问题是,到那时候是死是活还重要嘛!

现在知道为什么金融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了吧。

有钱人玩的和普通人玩的不一样。普通股民,十几万几十万的资金在股市里,更本算不得什么。所以现在市场中流行的踩底啊,逃顶啊,根本就是我们想出来忽悠的,把股价从底到顶的那段最大利润拿出来忽悠忽悠你们,看,多好的收益。人心都是贪的,你看了动心了,再告诉你某某某做到,实现了收益最大化,或者干脆更不要脸一点,告诉你自己做到了如何如何的收益,把你骗进来。所以,股市的底不是那么好找的,底下还有底,看看去年死多少股民不就知道了。利润的最大化更本属于不了你,千万不要一贪心就上当。

我曾经就亲眼看着公司老员工是怎么忽悠客户的,手掌一拍桌子,胸口一挺,口沫飞溅,激情四射,你看啊,我去年靠这支股票赚了多少多少钱,你再看呀,这支股票就开始做底了,你再不买就怎么怎么样了,我们公司消息不要太多哦,和那里那里是有关系的,到时候给你几支股票,就让你怎么怎么样了,你看谁谁,在我们公司做,怎么怎么样,赚了有多少多少,收益不要太好哦!

这是逼客户开户惯用的伎俩,让你着急,让你看到利润,让你心里痒痒!

但到底他们买没买这些股票,有没有内部消息,鬼才知道!

三、基金公司-史上最无敌巨黑

刚才说了帮企业上市,这种项目都算好的了。我们来说说史上无敌具黑的基金公司吧!投资策略攻守兼备,动态把握估值技术,精选个股,价值成长,深度挖掘增长潜力。诚信,专业,稳健,规范,创新的经营理念。基金经理,某某先生,金融硕士,多少多少年从业经验,历任过那里那里的投资经理,那里那里的投资总监,那家公司的策略分析师,等等等。

你要是被推销过基金,你绝对听过以上的三个段子。很不幸的告诉你,很多都是扯的。首先,国内的基金是契约式基金,说白了,就是赚管理费的。再者,国内的基金销售人员对金融行业,很不幸的,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那么再梳理下去就简单了,国内基金申购费时1.5%,管理费是2%,也就是说,你买进去了,先亏3.5%。这笔钱是基金公司赚的,那么基金公司要持续赚你的管理费,就得你的钱在里面不出来。那么好了,人在什么时候,钱买了基金不愿意出来?一是赚了,二是赔了!

先说赚,大盘不好,好的基金寥寥无几!不给力啊!怎么办?

好说,赔钱了人不也会待在里面等翻本吗!那就行了,就开始亏吧!反正大盘在跌,有借口嘛!

那么大盘涨了呢?国内的股市规律是,大盘涨,基本股票都涨,自己问问你自己,那为什么不自己买股票呢?

想想好多07年底和08年买了基金的同志们,最近查了对账单了吗?没查的查查吧!亏损好多管理费呢!

基金销售人员赚的是提成,所以基金收益于他们半毛钱关系没有。这里涉及到银行了!基金好多都是银行代售的,那银行凭什么代售呢?想想看,是不是卖掉一份就有奖励呢?那么这个奖励是多少呢?就单纯的基金销售人员,平均返佣是1%,卖出一份100万的,就赚了1万,月入过万不是梦啊。那么银行肯定不能白干,他们也要拿提成啊,银行的理财经理手里的基金数量多了去了,不同的基金,不同的公司,凭什么卖你的基金呢?为什么好多基金销售人员老往银行跑呢?自己去想吧!

当一个银行理财经理极力向客户推荐一份基金的时候,后面跟随的往往都是利益驱动。其实这支基金能不能好,他们能说了算嘛!

这里也有一个管用的套路:这个是新发行的基金哦,都有封闭期的,基金公司为了业绩,怎么样都要在一开始把业绩做好的,你现在买进去肯定是赚的。其实赚不赚,鬼知道!反正卖了有奖励。

那么如果碰到这家基金公司过往业绩不好呢?他们就会告诉你,换了基金经理咯,这个新的经理多么多么厉害。我个人的经历,有个基金公司来我们这里做推演,把这个基金经理吹到天上去了,18年从业经历,硕士学历,投资分析多少多少年,是副总,曾任某基金公司高管!再往细里研究研究,其实就是个第一次操盘的!

那么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是不是可靠呢?很不幸的告诉你一个业内的事实,很多基金都是挂着这个明星经理的牌子,底下操盘的更本就是另有其人。

再给个实例,有个基金公司来过我们公司,因为这个公司的过往业绩实在是太差了,大家都不愿意卖,结果公司就给压力,再提高佣金比例,一手萝卜,一手棒子,逼着大家去卖。

好了,总结个,1.5%的申购费,2%的管理费,0.5%的赎回费,过亿的资金基数下,这些点数代表了多少财富。基金公司,销售人员,银行代理分挂了这些财富,那么你们呢?买了的好好看看对账单吧,看看你每年被扣了多少钱是基金公司赚去的!没买的,以后要看好牌子,认准了一定要过往业绩真正优秀的基金才行。

而下次,你去银行,有人给你推销基金,先想想,你买了的话,他能从你这里赚多少。

三、银行理财

我一同事,曾经是某银行的信贷部职员,抽烟的时候,告诉我,他在银行信贷干的时候,有中小企业来贷款,基本都不批的,为什么不批给他们呢?外面的兄弟开贷款公司的啊,那介绍过去,多少个点的钱就来了。那在那些公司贷款还不出呢?简单,再来银行贷一笔还那些贷款公司呗!我一听楞了,就问那家银行啊?他边抽着烟边看了正大方向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银行理财的好处就是,周期短,收益看似很客观。但是各位,这个收益可是年华收益率。什么是年化呢?比如一个产品,期限是60天,起始资金是100 万,收益率是5%,这个看似很高了。但且慢,这个收益率是要除以365天的,再乘以60天的,也就是你实际购买完这个产品=5%除以365乘以60。那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而要费个弯子,说是年化收益5%呢?因为人看东西的时候会有个先入为主的感觉,比如29.98,你看到2开头,脑子的映像就总是2字头的,不会王30快这里想,就是这个道理了。所以,当你看到了年华收益率5%,你的脑子会任然往5%的收益去想。而你除非做这个产品要做满365天,而不是 60天,才能真正拿到5%这个你脑子里映像了的收益率。

那么这里再说说银行销售,基金销售有指标,银行销售也一样,不管产品收益率怎么样,他们的任务就卖给你,即便可能下个月会有更好的产品,他们也仍旧会告诉你,现在这个是最好的,下个月就没有了,你现在就买吧,我们这个可比股票什么的好多了,5%收益率呢!

而是不是银行理财就那么好呢?自己上国家统计局,看看通胀率吧,当然前提是那个数据靠谱的话。

第三篇:海归三年:一个经济学男博士的经历感受

海归三年

(一):回国

首先说明我的看法:回国与否是个人的选择,我不吹嘘任何一种选择。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价值观都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各种价值观存在。我回国后过得不错,但是,我不希望我的经历成为诸如回国值不值得之类无聊争吵的谈资。

不怕大家笑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读博士,当教授,可能是因为喜欢读书吧。因此,在大学里工作我觉得非常舒适,真的是很喜欢。不过,坦率的讲,这也算巧合。我的许多博士班里的师兄都去了投行做research,我自然看着眼热。不料毕业那年正好赶上911,金融业不景气,各大投行纷纷裁人,research 部门首当其冲。所以我把找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的教职。在一所二流大学里做assistant professor,第一天上讲台,对着下面黑压压一片各色人等还真有点害怕,哈哈!不过我比较随和,也不为难学生,所以工作还算不错,学生评估也过得去。我感谢老天,最终指引我做自己喜欢的职业。

那么我为什么想回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学问在那么多经济学博士中只能排到中上。留下来拼tenure,发paper自然是没问题,但是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我看出我成就有限(相对于大牛来说,其实我做得还不错)。大家在读自己专业的paper时一定常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好的idea我怎么没想到呢?或者:这一步太漂亮了,这个作者脑子怎么长的?学术生活就经常沉浸在这种喜悦中,但也免不了疑惑:自己和这些耀眼的群星比起来,自己太微不足道了!我当时觉得经济学里牛人那么多,paper就象牛毛一样,不少我一根,也不多我一根。但是,如果我回国,那么我所做的可就多了。大家别误会,千万别以为我想回去骗吃骗喝。我那时是真心想为中国做点事,哪怕把国际标准的经济学课程移植到中国,或者影响几个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不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吗?百分之百的奉献和百分之百的自私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以黑和白定义,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灰色的。那些吹捧留学人员“毅然”回国做贡献的文章固然让人恶心,不过我想老狼和校长在驰骋商场的时候,有时也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吧?这样,我觉得我回国可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有帮助。我说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是一个普通人,有私利,但也有热情。

第二个原因和我性格有关。我这个人兴趣广泛,音乐、摄影、书法什么的样样都通,样样不精。对于非天才来说,广则意味着不精,这也许是我不能在专业上成为大牛的原因吧!在国外的几年里,我到处旅游,爬山,滑雪,听音乐会,看musical,然而我还是很怀念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我在国外时间不长,五年而已,感觉交不到知心的朋友。车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我喜欢子路的生活态度,但是这种生活在国外我没有机会经历。虽然我和老外混得很开,常常一块去party,去club玩,但总是觉得有点隔膜。我经常上国内的最著名的摄影网站:色影无忌,看到网友贴的云南西藏的照片,看到江南水乡的风情,真的恨不得立马回国。

最后的原因恐怕是很多男生所共有的,就是个人问题。在国外谈了两个女朋友,最后我发现我实在受不了女博士了!这个问题打住,免得引起争吵。

所以,当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我立刻动身回国了。工作性质没变,还是在大学教书。

海归三年

(二):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育

就这样,我回来了。至于说有人选择做海鸥,两边跑,其实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不适合我,因为这样的人一般都是40岁左右,有家小,有资历。我还年轻,愿意在国内挥霍我青春的尾巴。

虽然留学期间每年都回国,但是彻底回来的感觉还是不同。走在国内的校园里,看着周围清一色的中国脸孔,听着喇叭里国内的流行音乐,心里的兴奋紧张就象当年刚出国一样。不过诸如回国观感之类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废话了。

这里我说说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育,包括金融,会计,管理等相关学科。

在我看来,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正在走自然科学研究二十年前的道路。今天,在各个高校,你能在Nature,Science上发文章,你就是公认的牛人。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还是能听到这样似是而非的论调:“国外理论不能适用于中国”,“论文多不证明你有水平”,“某某牛,他没论文,但是他有思想”,等等。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虽然很多人对国际社会科学刊物抱着酸溜溜的态度,但是所有像样点的高校的经济

系和商学院,都把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作为头等的大事。十多年前,由南京大学发起,全国高校掀起了SCI运动。虽然这种对SCI,以及impact factor的片面追求,带来了许多副作用。但是,这种做法逼迫国内的理工科研究人员把自己的论文规范化,使得大家努力出paper,在我看来功远远大于过。类似的,现在国内的高校开始重视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我预测,就象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国内的经济管理等研究人员,会在十年内在国际二三流期刊中一展身手。大家不要笑话,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几十年来,国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完全和国际脱节,几乎是零!在国际上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我国的自然科学。

那么,作为接受过完整经济学博士教育的人,回国后真的有用吗?很多人都说:国外理论都是数学模型,不符合中国国情,blah blah。我烦透了这种不学无术的腔调。我常常和学生举这么一个比方:美国的工程师根据力学原理在密西西比河上造一座桥,一个呆子把所有的参数copy来在黄河上造桥,结果桥塌了,他高呼:牛顿力学不适合中国!我觉得我回国能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改造这样的呆子。

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样,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把中国的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追赶国际水平,规范化的过程中,几乎绝大多数国际刊物中的 empirical研究都会在5年之内被国内的研究人员用中国的数据复制,但是做法和过程还是比较粗糙。大家看:这是不是很象中国的制造业?这是中国追赶国际水平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和中国的人力资源特征一致,低水平的复制已经迅速展开,激烈的竞争使研究人员开始追求创新与突破。这个过程的迅速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当我刚回国时,国际期刊还乐于发表一些Chinese evidence的文章,现在已经不行了,必须要求你的文章对经济学作出普遍意义上的贡献。和中国的制造业一样,中国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发挥中国人善于模仿,肯钻研的特点,先以数量上的优势开始,然后逐步提高质量。

国内的经济学教育已经成了气候,原来马列经济学已经被压缩到一角,完全被边缘化了(近几年中国有向左转的趋势,局部有反弹,在以后会详细讲)。和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教学不需要仪器设备,懂点数学,拿本国外的教科书,很快就能知道点大概。因此虽然教学质量不高,但是推进的速度非常快。另外,国际主流的教材几乎都可以在国内买到,有翻译的,也有影印的。因此,如果国外的中国经济学者要想象以前一样,靠着经济学ABC来国内高校忽悠,已经很难了。

那么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教育和国外的差距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和几乎任何一个学科一样,最大的差距是教授,其次是博士生,其次是研究生,最后是本科教育。这是由我国的科研整体水平落后决定的。

这一篇是感想,因此比较虚。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国内高校经济学科的具体情况,比如大家关心的career path,funding,人际关系等。最近经济学家的名声不太好,我还会在另外的篇目里专门谈谈我的感想和分析。

最后,香港的社会学研究者丁学良说,内地称得上经济学家的不超过5个。我PhD新鲜出炉,当然不在此列。不过,我要说:和我钦佩的前辈学者,象顾准,吴敬链一样,我为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没有曲学阿世,我心里认为自己是经济学家,并以此来要求自己,我为此自豪。

海归三年

(三):在大学工作

前面说过,我喜欢在大学里工作,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这篇主要回答功夫王的几个问题。当然我只了解经济类专业的情况,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没有普遍意义。

国内大学大规模招收经济专业海龟始于北大,其他大学逐渐跟进。以今年一月的AEA,AFA年会来讲,我知道至少有以下几所大学到年会上招人(在AEA,AFA年会上招assistant professor是美国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的传统):北大,清华,上海财大,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国内大学的海外招聘逐步走向正轨,在程序上已经和美国大学非常类似了:看简历,推荐信,代表作;挑选面试人,在AEA,AFA年会上接触;邀请来学校作报告,决定聘用与否。至于直接招聘教授级别的,那就基本上是双方的互相了解,讨价还价了。这其实和industry招人相象:entry level走程序,海选,senior level要靠猎头。

和美国大学一样,不管你的博士论文再出色,学校多牛,刚毕业的博士只能从assistant professor,也就是国内的讲师这一级别干起。不过,这只是就我熟悉的几所学校而言,如果你去差一些的学校,可能

bargaining power更大。

至于薪水,当然不能和美国比,每个学校也不同。如果是纯经济专业的,美国的教职起薪也就六万美元左右。如果是金融专业的,美国商学院这几年的起薪节节高,好一点的商学院都在十五万美元上下,那么即使考虑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国内的薪水还是远远比不上。我总结一下我所了解的各高校开出的薪水,不一定准确:北大4 万美元,清华5万美元,其他几所3万美元。以上都用人民币支付,不包括住房补贴。这个薪水对经济 专业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对金融专业就未必。另外,美国的许多管理专业博士工作并不好找,这种收入对他们也是很不错的。

工作其实和在国外大学区别不大,主要就是写论文,教书。在论文方面,国内高校招海 龟当然是希望能在国际刊物发文章。回国后再要在美国期刊发表论文,难度陡然增大。不过,只要努力,一般还是没问题的。有趣的是,许多学校都列了一份国际期刊表,只能在单子里的期刊发,这在国外不多见。我的理解是,这种做法在中国的经济学科刚起步的阶段非常有必要。

那么赚外快的机会呢?和 industry的联系呢?如果你愿意,机会很多。但是很多象我一样的年轻海归不愿意,因为这样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影响科研。出去演讲,咨询,担任各种职务,那是当了教授后的专利。至于派系斗争,离青年教师其实很远,你如果不感兴趣,大可躲开。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和国外没什么两样,顶多是程度上的区别。在大学里工作,最重的分量就是你的论文。有了牛paper,什么都好办。

总之,国内的经济类学科的教研在迅速正轨化,至少在几所顶尖的大学里,很多制度和国外已经非常相似了。其他的大学也在逐步跟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招人的标准也开始越来越高。对许多经济类专业的留学生而言,一个两难的问题是:如果毕业马上回国,意味着放弃了学术上炉火纯青的机会,但是如果过几年,等好论文都出来了再回国,你会发现国内招人的标准又比几年前提高了!这种情况,确实让许多人很难选择。

海归三年

(四):我接触的中国大学生

我是90年代上的大学,先讲讲我对在国外接触到的80年代大学生的看法:

正面印象:有理想主义精神,忧国忧民,非常刻苦。

负面印象:尽玩虚的,衣着谈吐都有点土,知识面窄,只和中国人来往。

回国后,在大学里,忽然发现我从小字辈变成老资格了!并且更恐怖的是,我觉得21世纪的大学生看我们这些90年代上大学的人,恐怕和我看80年代上大学的人一样!社会在前进,虽然不是线性的,但是大致朝着同一个方向。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我接触到的,国内名牌大学经济商科的大学本科生。

我接触到的这些大学生,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多才多艺,自信。我高兴而又有点伤感的承认:21世纪的这一代,全面胜出我们这些90年代的大学生!我分三点谈:

首先,由于他们出生在80年代,社会物质的富足使得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资源用于他们的教育。不少人会钢琴,书法很棒,英文很溜,阅读大量的书籍。和他们聊天真的很challenging。从知识层面上说,他们许多人出国留学后,由于他们比起前辈来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一定能做出更大的成绩。由于我在大学工作,自然最关心这一点。改革开放后几十万留学生出国,但是在学术上成为大牛的实在很少。这也许是因为整个民族的积累不够。我认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其次,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极强。当年我在大学的时候,各种社团还大多是文学社之类的。今天的大学校园,除了兴趣爱好类的社团种类大大增多以外,还有学生组织的各种公益社团。这些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我叹为观止,而其中的不少社团的筹款能力真的让我惊讶。除此之外,经济商科的学生还普遍在假期去各个公司实习。从大约5年前开始,各大投行咨询公司开始在大陆的学校招summer intern,而从3年前开始,它们有规模的招国内的本科毕业生。请大家注意:这些职位并不只是China based,不少学生找到的是global rotation,薪水完全和其他人一样。这是国际投行咨询公司对21世纪大陆经济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的肯定。

最后,他们比起 90年代,80年代的大学生,更象是正常的大学生。中国留学生与西方学生最大的不

同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我们一个个都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这不是我们不正常,而是中国这个社会不正常。但是随着中国越来越正常,更尊重个人利益,更不注重意识形态,中国的大学生也越来越象西方的大学生:读书,旅游,恋爱,社团。诸位:如果一个美国的大学生为了伊拉克激动不已,悲愤难当,其他人一定会觉得他有病。可是80年代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大都如此;90年代的大学生,有不少这样;21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这样。政治上的激情是很可怕的,我庆幸这玩意的逐步消失,我羡慕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更正常的年代。

说了这么多好话,负面的看法呢?媒体上充斥的所谓大学生的缺点,比如乱花钱啦,同居啦,等等,在我看来,都tmd是狗屁!我当年想乱花钱来着,可是没钱!我当年想和女孩子同居来着,可是没胆!道德先生滚一边去!

而我的担忧有两点:

第一是两极分化。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危险的赢者通吃的现象,在大学里也不例外。在国内的名牌大学,农村里来的学生的比例,比20年前大大下降了。我没有具体数字,但是3年来,我还没有接触到一个农村学生!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扩大,农村学生考高分的已经很少了,农村学生也很难进入经济类等热门的专业。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他们知识面窄,社交能力弱,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找工作时处于劣势。而我接触到的比较优秀的学生,大多家庭富足,有良好的背景。我的观点是:最危险的不是寡,也不是不均,而是lower class缺少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中国社会的这个缺陷在大学校园里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来。

第二是极左思潮在年轻人中的抬头。由于17年来大学政治课中毛概的灌输,整整一代人被成功洗脑,这不能不说是大倒退。今天的大学生,毫无文革记忆,同时由于在校大学生数目的激增,使得他们面临激烈的职业竞争。另外,在他们的成长中,目睹或耳闻了改革中的阵痛。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怀念文革,主张回到过去。当然,这种局面的时代背景是:第四代核心习惯政治工作,不熟悉现代文明,恐惧复杂的现代经济(我猜的,哈哈),从上到下往左转。希望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以上两点,在接下来我谈我眼中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提及。

最后,我向大家坦白我的杞人忧天:当今中国隐含着新型文革的危险,那么,讲台下这些朝气蓬勃的脸,会不会有一天变为小将,喝令我向党交心呢?没准!君不见已经有人占领道德制高点,对经济学家口诛笔伐了!

海归三年

(五):吃喝玩乐

前面几篇都很boring,这篇讲讲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在国内的吃喝玩乐。我发现我经历的和网上看到的很多都不一样。看网上的很多文章,你会觉得在国内就是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可能对回国从商的海归来说是这样,但是对到各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的海归来说则未必。总的来说,我在国内的吃喝玩乐是我学生时代活动的延伸。

体育活动:过去很喜欢踢球,现在很少踢了:踢不过学生,而同事中能凑到一起踢球的人又很少。现在我的主要运动是网球。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在国内找到草地网球场,当然打硬地也不坏。国内的高尔夫死贵,而且环境很差,不象国外那么便宜,而且是青山绿水。不过我本来也不喜欢高尔夫,所以这点无所谓。喜欢高尔夫的海归要注意了,回国后这点小享受就没了。对于喜欢健身的兄弟们来说,国内的健身俱乐部遍地开花,价格质量参差不齐,我比较懒,不能坚持健身,对我也不影响。我还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户外活动俱乐部:绿野。国内的名牌户外品牌(比如North Face)都很贵,所以我利用出国开会的机会,配齐了冲锋衣,登山鞋等装备,打算今年夏天跟那帮疯子去受点罪。有一个很能吓唬人的说法,叫定向越野,哈哈!

旅游:三年来我玩过的地方有:杭州,西安,黄山,泰山,云南,海南。其他出差开会去的城市就不列举了。由于有两个假期不在国内,因此玩的地方不算多。强烈推荐云南!

摄影:国内的反转片比国外便宜太多了,一个EB也就十几块钱。不过种类不够丰富,象我一直想要富士的RAP就没找到。摄影发烧友们一定经常在ebay上淘宝贝,但国内的二手市场不发达,少了很多乐

趣,是一大遗憾。不过我的器材回国前就配齐了,很久没有出过血了。在云南的时候由于高原反应,恨不得把 Manfrotto的三角架扔了,现在打算 换成Gitzo的。

K歌:没去过那种声色犬马的地方,都是和同事朋友一起去所谓的量贩式KTV(不懂为什么这么称呼)。比较成规模的有乐圣,钱柜等。无数的歌可以选,预备金嗓子喉宝等必备物品,不哑不归,还是很开心的。现在很多小区的会所也有这样的服务。

音乐:高水平的音乐会太少,而且很贵,好的音乐厅也不多。正版的古典音乐死贵,这方面的盗版也不多。不过有时也有例外:我发现广州的音像商往往能搞到很便宜的碟。比如我最近通过广州渠道搞了一套Phillips的莫扎特全集,正版,6700元,比国外便宜好多。现在Phillips, Decca, EMI, DG都开始授权给国内的出版商,这种CD称为引进版。令人失望的是,质量很一般。国内的音乐杂志也不怎样,《爱乐》上的文章看得人云里雾里。我总体的感觉是:国内还是缺少古典音乐的氛围,并且把它神秘化了。一个好消息是:大名鼎鼎的Gramophone今年出中文版了,我还没看过,但是应该不错吧。另外国内的器材很贵,从国外带也不现实:你总不能背两个B&W的大音箱上飞机吧!不过我不是器材发烧友,到现在就用Bose的wave system。这小玩意在美国便宜,飞机上也好带。

图书:如果你逛逛国内的书店,对比国外的书店,你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种类还是太少,并且像样的书店非常少。我现在一般在当当和卓越上买书,都会有折扣。国内买不到的英文书我上amazon买,不过加上邮费就贵了,所以有时候托回国的朋友带一些。

吃喝:在吃的方面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详细说了。我来说说喝。你如果习惯喝咖啡的话,国内的外资超市都有不少咖啡可以选择,不过我不太喝咖啡,对这一点都不懂。Starbucks在国内已经成为高尚品牌了,小资必去之地。其实也不难理解:要想找个环境不错的地方聊天,往往还是会想到Starbucks。葡萄酒国内品种不多,红酒偏甜,我觉得50元以上的国产葡萄酒还是不错的。我不算酒友,请安校长详细介绍国内国外的不同!另外我要说的是,都说国内吃喝便宜,但是上档次的一点也不比国外便宜。外滩3号的几家餐馆的刀子都很快,听说小汤哥来上海宣传 mission impossible 2在那里被割了好大一块肉,哈哈!

小结一下:如果你要在国内过和国外一样的生活,并不便宜。不过,既然回国了,就没必要过国外一样的生活。国内很多精神上的东西国外享受不到,能够常陪父母就不用说了,上次我老板来中国,看到公园里老老少少很多人在跳舞,非常羡慕。我也觉得这种场面很温暖。

总之,我很满意目前的生活,健康又快乐。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在大学工作的原因。

中国近几百年来的历史,基本上是落后战胜先进,野蛮战胜文明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姓社姓资的大辩论是例外。今天,在我眼里,中国又面临着一个转折点。以我的看法,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出现了向左转的趋势,这种趋势符合下层的心理,符合上层的利益,和六十年前很相似。强调一点:左和右的定义是模糊的,国内国外不一样。这里我指的是大家很熟悉的,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左右。

海归三年

(六):向左转,向右转?

好大的题目!写到这里我怀疑我写得是不是太空了?老实说,我自己也没有形成一些非常系统的观念,那就随便写点我回国后的个人体会吧。

一:年轻人向左转。以我个人为例,生于70年代,幼年时物质的匮乏记忆犹新;长于80年代,整个社会的基本舆论是反思文革,要求改革开放;17年前我读初中,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80年代理想主义的谢幕。这样的成长经历很难让我对旧体制有认同感。今天的大学生则不同:生于80年代,衣食无忧;长于 90年代,很少有反思文革的文字出现,加上大学里毛概课反复灌输的第一代核心的丰功伟绩,对比所有制改革带来的社会阵痛,很多人并不排斥旧体制。一方面,旧体制的理论体系中对平等的呼吁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另一方面,自由派知识分子将美国的利益混淆于美国的价值,刺激了年轻人的民族主义,并带来他们对西方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的排斥。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年轻的人越容易左,我父母一代的人,即使对现实不满,对旧体制还是嗤之以鼻。

二:老百姓向左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化过程中,由于权力资本的介入与阻挠,产生了畸形的“官场经济”,导致局部利益受损。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不多说了。除此之外,中国人是不是特别爱讲道德?凡

是喊口号的东西特别受欢迎。同时老百姓总是喜欢听简单点的东西,因此如果把许多问题归结到道德问题,良心问题,往往能引起一片叫好。

三:利益集团向左转,这里的利益集团指的是中国能量最大的利益集团:国有垄断资本。中国改革开放一个主要特征是放权。如果说过去由于蛋糕做大,利益集团不那么反对放权的话,所有制改革则动摇了他们的命根,因此他们拼命反对。由于他们国有制的外衣,他们对市场化的反对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性。

四:最高领导层向左转。重复我说过的揣测:这一代核心从未做过经济工作,害怕复杂的现代经济,熟悉思想工作和道德说教,并且需要以正统的姿态确立自己地位的巩固。想起三年前临回国的时候,几个朋友为我送行。当时大家非常乐观,认为新君登基,必要和太上皇有所不同,定能大有作为。没想到三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勇猛精进,锐意改革的措施,稳稳的当上了勃列日涅夫!

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舆论向左转。在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媒体根本不敢涉及最基本的问题,只能不反皇帝,反贪官。甚至连贪官都不敢反,只敢反经济学家。在反经济学家的同时,顺便把二十年来一点一点积累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念都反了。比如郎咸平主张的国进民退,大政府,中央集权,严峻刑法,党管金融等观点,现在特别受媒体宠爱。由于中国社会没有经历类似西方工业革命的洗礼,越简单,越强调道德正义的观点,就越容易传播,如同六十年前一样。

这样,虽然社会各阶层利益不同,却同时向左转了。如果我们看看国内的媒体,会发现什么样子的描述呢?我来概括一下:中央很好,政策到地方走样了。核心很好,经济学家坏透了。国有企业效率问题是因为经理良心大大的坏。房产价格高是因为房产商良心大大的坏。总之,在左的趋势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思考,已经由二十多年来的体制反思,开始逐步变为道德反思了。

第四篇:海归三年:一个经济学男博士的经历感受

海归三年

(一):回国

首先说明我的看法:回国与否是个人的选择,我不吹嘘任何一种选择。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价值观都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各种价值观存在。我回国后过得不错,但是,我不希望我的经历成为诸如回国值不值得之类无聊争吵的谈资。

不怕大家笑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读博士,当教授,可能是因为喜欢读书吧。因此,在大学里工作我觉得非常舒适,真的是很喜欢。不过,坦率的讲,这也算巧合。我的许多博士班里的师兄都去了投行做research,我自然看着眼热。不料毕业那年正好赶上911,金融业不景气,各大投行纷纷裁人,research 部门首当其冲。所以我把找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的教职。在一所二流大学里做assistant professor,第一天上讲台,对着下面黑压压一片各色人等还真有点害怕,哈哈!不过我比较随和,也不为难学生,所以工作还算不错,学生评估也过得去。我感谢老天,最终指引我做自己喜欢的职业。

那么我为什么想回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学问在那么多经济学博士中只能排到中上。留下来拼tenure,发paper自然是没问题,但是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我看出我成就有限(相对于大牛来说,其实我做得还不错)。大家在读自己专业的paper时一定常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好的idea我怎么没想到呢?或者:这一步太漂亮了,这个作者脑子怎么长的?学术生活就经常沉浸在这种喜悦中,但也免不了疑惑:自己和这些耀眼的群星比起来,自己太微不足道了!我当时觉得经济学里牛人那么多,paper就象牛毛一样,不少我一根,也不多我一根。但是,如果我回国,那么我所做的可就多了。大家别误会,千万别以为我想回去骗吃骗喝。我那时是真心想为中国做点事,哪怕把国际标准的经济学课程移植到中国,或者影响几个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不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吗?百分之百的奉献和百分之百的自私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以黑和白定义,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灰色的。那些吹捧留学人员“毅然”回国做贡献的文章固然让人恶心,不过我想老狼和校长在驰骋商场的时候,有时也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吧?这样,我觉得我回国可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有帮助。我说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是一个普通人,有私利,但也有热情。

第二个原因和我性格有关。我这个人兴趣广泛,音乐、摄影、书法什么的样样都通,样样不精。对于非天才来说,广则意味着不精,这也许是我不能在专业上成为大牛的原因吧!在国外的几年里,我到处旅游,爬山,滑雪,听音乐会,看musical,然而我还是很怀念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我在国外时间不长,五年而已,感觉交不到知心的朋友。车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我喜欢子路的生活态度,但是这种生活在国外我没有机会经历。虽然我和老外混得很开,常常一块去party,去club玩,但总是觉得有点隔膜。我经常上国内的最著名的摄影网站:色影无忌,看到网友贴的云南西藏的照片,看到江南水乡的风情,真的恨不得立马回国。

最后的原因恐怕是很多男生所共有的,就是个人问题。在国外谈了两个女朋友,最后我发现我实在受不了女博士了!这个问题打住,免得引起争吵。

所以,当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我立刻动身回国了。工作性质没变,还是在大学教书。

海归三年

(二):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育

就这样,我回来了。至于说有人选择做海鸥,两边跑,其实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不适合我,因为这样的人一般都是40岁左右,有家小,有资历。我还年轻,愿意在国内挥霍我青春的尾巴。

虽然留学期间每年都回国,但是彻底回来的感觉还是不同。走在国内的校园里,看着周围清一色的中国脸孔,听着喇叭里国内的流行音乐,心里的兴奋紧张就象当年刚出国一样。不过诸如回国观感之类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废话了。

这里我说说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育,包括金融,会计,管理等相关学科。

在我看来,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正在走自然科学研究二十年前的道路。今天,在各个高校,你能在Nature,Science上发文章,你就是公认的牛人。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还是能听到这样似是而非的论调:“国外理论不能适用于中国”,“论文多不证明你有水平”,“某某牛,他没论文,但是他有思想”,等等。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虽然很多人对国际社会科学刊物抱着酸溜溜的态度,但是所有像样点的高校的经济系和商学院,都把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作为头等的大事。十多年前,由南京大学发起,全国高校掀起了SCI运动。虽然这种对SCI,以及impact factor的片面追求,带来了许多副作用。但是,这种做法逼迫国内的理工科研究人员把自己的论文规范化,使得大家努力出paper,在我看来功远远大于过。类似的,现在国内的高校开始重视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我预测,就象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国内的经济管理等研究人员,会在十年内在国际二三流期刊中一展身手。大家不要笑话,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几十年来,国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完全和国际脱节,几乎是零!在国际上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我国的自然科学。

那么,作为接受过完整经济学博士教育的人,回国后真的有用吗?很多人都说:国外理论都是数学模型,不符合中国国情,blah blah。我烦透了这种不学无术的腔调。我常常和学生举这么一个比方:美国的工程师根据力学原理在密西西比河上造一座桥,一个呆子把所有的参数copy来在黄河上造桥,结果桥塌了,他高呼:牛顿力学不适合中国!我觉得我回国能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改造这样的呆子。

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样,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把中国的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追赶国际水平,规范化的过程中,几乎绝大多数国际刊物中的 empirical研究都会在5年之内被国内的研究人员用中国的数据复制,但是做法和过程还是比较粗糙。大家看:这是不是很象中国的制造业?这是中国追赶国际水平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和中国的人力资源特征一致,低水平的复制已经迅速展开,激烈的竞争使研究人员开始追求创新与突破。这个过程的迅速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当我刚回国时,国际期刊还乐于发表一些Chinese evidence的文章,现在已经不行了,必须要求你的文章对经济学作出普遍意义上的贡献。和中国的制造业一样,中国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发挥中国人善于模仿,肯钻研的特点,先以数量上的优势开始,然后逐步提高质量。

国内的经济学教育已经成了气候,原来马列经济学已经被压缩到一角,完全被边缘化了(近几年中国有向左转的趋势,局部有反弹,在以后会详细讲)。和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教学不需要仪器设备,懂点数学,拿本国外的教科书,很快就能知道点大概。因此虽然教学质量不高,但是推进的速度非常快。另外,国际主流的教材几乎都可以在国内买到,有翻译的,也有影印的。因此,如果国外的中国经济学者要想象以前一样,靠着经济学ABC来国内高校忽悠,已经很难了。

那么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教育和国外的差距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和几乎任何一个学科一样,最大的差距是教授,其次是博士生,其次是研究生,最后是本科教育。这是由我国的科研整体水平落后决定的。

这一篇是感想,因此比较虚。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国内高校经济学科的具体情况,比如大家关心的career path,funding,人际关系等。最近经济学家的名声不太好,我还会在另外的篇目里专门谈谈我的感想和分析。

最后,香港的社会学研究者丁学良说,内地称得上经济学家的不超过5个。我PhD新鲜出炉,当然不在此列。不过,我要说:和我钦佩的前辈学者,象顾准,吴敬链一样,我为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没有曲学阿世,我心里认为自己是经济学家,并以此来要求自己,我为此自豪。

海归三年

(三):在大学工作

前面说过,我喜欢在大学里工作,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这篇主要回答功夫王的几个问题。当然我只了解经济类专业的情况,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没有普遍意义。

国内大学大规模招收经济专业海龟始于北大,其他大学逐渐跟进。以今年一月的AEA,AFA年会来讲,我知道至少有以下几所大学到年会上招人(在AEA,AFA年会上招assistant professor是美国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的传统):北大,清华,上海财大,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国内大学的海外招聘逐步走向正轨,在程序上已经和美国大学非常类似了:看简历,推荐信,代表作;挑选面试人,在AEA,AFA年会上接触;邀请来学校作报告,决定聘用与否。至于直接招聘教授级别的,那就基本上是双方的互相了解,讨价还价了。这其实和industry招人相象:entry level走程序,海选,senior level要靠猎头。

和美国大学一样,不管你的博士论文再出色,学校多牛,刚毕业的博士只能从assistant professor,也就是国内的讲师这一级别干起。不过,这只是就我熟悉的几所学校而言,如果你去差一些的学校,可能bargaining power更大。

至于薪水,当然不能和美国比,每个学校也不同。如果是纯经济专业的,美国的教职起薪也就六万美元左右。如果是金融专业的,美国商学院这几年的起薪节节高,好一点的商学院都在十五万美元上下,那么即使考虑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国内的薪水还是远远比不上。我总结一下我所了解的各高校开出的薪水,不一定准确:北大4 万美元,清华5万美元,其他几所3万美元。以上都用人民币支付,不包括住房补贴。这个薪水对经济 专业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对金融专业就未必。另外,美国的许多管理专业博士工作并不好找,这种收入对他们也是很不错的。

工作其实和在国外大学区别不大,主要就是写论文,教书。在论文方面,国内高校招海 龟当然是希望能在国际刊物发文章。回国后再要在美国期刊发表论文,难度陡然增大。不过,只要努力,一般还是没问题的。有趣的是,许多学校都列了一份国际期刊表,只能在单子里的期刊发,这在国外不多见。我的理解是,这种做法在中国的经济学科刚起步的阶段非常有必要。

那么赚外快的机会呢?和 industry的联系呢?如果你愿意,机会很多。但是很多象我一样的年轻海归不愿意,因为这样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影响科研。出去演讲,咨询,担任各种职务,那是当了教授后的专利。至于派系斗争,离青年教师其实很远,你如果不感兴趣,大可躲开。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和国外没什么两样,顶多是程度上的区别。在大学里工作,最重的分量就是你的论文。有了牛paper,什么都好办。

总之,国内的经济类学科的教研在迅速正轨化,至少在几所顶尖的大学里,很多制度和国外已经非常相似了。其他的大学也在逐步跟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招人的标准也开始越来越高。对许多经济类专业的留学生而言,一个两难的问题是:如果毕业马上回国,意味着放弃了学术上炉火纯青的机会,但是如果过几年,等好论文都出来了再回国,你会发现国内招人的标准又比几年前提高了!这种情况,确实让许多人很难选择。

海归三年

(四):我接触的中国大学生

我是90年代上的大学,先讲讲我对在国外接触到的80年代大学生的看法: 正面印象:有理想主义精神,忧国忧民,非常刻苦。

负面印象:尽玩虚的,衣着谈吐都有点土,知识面窄,只和中国人来往。

回国后,在大学里,忽然发现我从小字辈变成老资格了!并且更恐怖的是,我觉得21世纪的大学生看我们这些90年代上大学的人,恐怕和我看80年代上大学的人一样!社会在前进,虽然不是线性的,但是大致朝着同一个方向。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我接触到的,国内名牌大学经济商科的大学本科生。

我接触到的这些大学生,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多才多艺,自信。我高兴而又有点伤感的承认:21世纪的这一代,全面胜出我们这些90年代的大学生!我分三点谈:

首先,由于他们出生在80年代,社会物质的富足使得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资源用于他们的教育。不少人会钢琴,书法很棒,英文很溜,阅读大量的书籍。和他们聊天真的很challenging。从知识层面上说,他们许多人出国留学后,由于他们比起前辈来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一定能做出更大的成绩。由于我在大学工作,自然最关心这一点。改革开放后几十万留学生出国,但是在学术上成为大牛的实在很少。这也许是因为整个民族的积累不够。我认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其次,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极强。当年我在大学的时候,各种社团还大多是文学社之类的。今天的大学校园,除了兴趣爱好类的社团种类大大增多以外,还有学生组织的各种公益社团。这些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我叹为观止,而其中的不少社团的筹款能力真的让我惊讶。除此之外,经济商科的学生还普遍在假期去各个公司实习。从大约5年前开始,各大投行咨询公司开始在大陆的学校招summer intern,而从3年前开始,它们有规模的招国内的本科毕业生。请大家注意:这些职位并不只是China based,不少学生找到的是global rotation,薪水完全和其他人一样。这是国际投行咨询公司对21世纪大陆经济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的肯定。

最后,他们比起 90年代,80年代的大学生,更象是正常的大学生。中国留学生与西方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我们一个个都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这不是我们不正常,而是中国这个社会不正常。但是随着中国越来越正常,更尊重个人利益,更不注重意识形态,中国的大学生也越来越象西方的大学生:读书,旅游,恋爱,社团。诸位:如果一个美国的大学生为了伊拉克激动不已,悲愤难当,其他人一定会觉得他有病。可是80年代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大都如此;90年代的大学生,有不少这样;21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这样。政治上的激情是很可怕的,我庆幸这玩意的逐步消失,我羡慕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更正常的年代。

说了这么多好话,负面的看法呢?媒体上充斥的所谓大学生的缺点,比如乱花钱啦,同居啦,等等,在我看来,都tmd是狗屁!我当年想乱花钱来着,可是没钱!我当年想和女孩子同居来着,可是没胆!道德先生滚一边去!

而我的担忧有两点:

第一是两极分化。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危险的赢者通吃的现象,在大学里也不例外。在国内的名牌大学,农村里来的学生的比例,比20年前大大下降了。我没有具体数字,但是3年来,我还没有接触到一个农村学生!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扩大,农村学生考高分的已经很少了,农村学生也很难进入经济类等热门的专业。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他们知识面窄,社交能力弱,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找工作时处于劣势。而我接触到的比较优秀的学生,大多家庭富足,有良好的背景。我的观点是:最危险的不是寡,也不是不均,而是lower class缺少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中国社会的这个缺陷在大学校园里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来。

第二是极左思潮在年轻人中的抬头。由于17年来大学政治课中毛概的灌输,整整一代人被成功洗脑,这不能不说是大倒退。今天的大学生,毫无文革记忆,同时由于在校大学生数目的激增,使得他们面临激烈的职业竞争。另外,在他们的成长中,目睹或耳闻了改革中的阵痛。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怀念文革,主张回到过去。当然,这种局面的时代背景是:第四代核心习惯政治工作,不熟悉现代文明,恐惧复杂的现代经济(我猜的,哈哈),从上到下往左转。希望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以上两点,在接下来我谈我眼中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提及。

最后,我向大家坦白我的杞人忧天:当今中国隐含着新型文革的危险,那么,讲台下这些朝气蓬勃的脸,会不会有一天变为小将,喝令我向党交心呢?没准!君不见已经有人占领道德制高点,对经济学家口诛笔伐了!

海归三年

(五):吃喝玩乐

前面几篇都很boring,这篇讲讲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在国内的吃喝玩乐。我发现我经历的和网上看到的很多都不一样。看网上的很多文章,你会觉得在国内就是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可能对回国从商的海归来说是这样,但是对到各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的海归来说则未必。总的来说,我在国内的吃喝玩乐是我学生时代活动的延伸。

体育活动:过去很喜欢踢球,现在很少踢了:踢不过学生,而同事中能凑到一起踢球的人又很少。现在我的主要运动是网球。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在国内找到草地网球场,当然打硬地也不坏。国内的高尔夫死贵,而且环境很差,不象国外那么便宜,而且是青山绿水。不过我本来也不喜欢高尔夫,所以这点无所谓。喜欢高尔夫的海归要注意了,回国后这点小享受就没了。对于喜欢健身的兄弟们来说,国内的健身俱乐部遍地开花,价格质量参差不齐,我比较懒,不能坚持健身,对我也不影响。我还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户外活动俱乐部:绿野。国内的名牌户外品牌(比如North Face)都很贵,所以我利用出国开会的机会,配齐了冲锋衣,登山鞋等装备,打算今年夏天跟那帮疯子去受点罪。有一个很能吓唬人的说法,叫定向越野,哈哈!

旅游:三年来我玩过的地方有:杭州,西安,黄山,泰山,云南,海南。其他出差开会去的城市就不列举了。由于有两个假期不在国内,因此玩的地方不算多。强烈推荐云南!

摄影:国内的反转片比国外便宜太多了,一个EB也就十几块钱。不过种类不够丰富,象我一直想要富士的RAP就没找到。摄影发烧友们一定经常在ebay上淘宝贝,但国内的二手市场不发达,少了很多乐趣,是一大遗憾。不过我的器材回国前就配齐了,很久没有出过血了。在云南的时候由于高原反应,恨不得把 Manfrotto的三角架扔了,现在打算 换成Gitzo的。

K歌:没去过那种声色犬马的地方,都是和同事朋友一起去所谓的量贩式KTV(不懂为什么这么称呼)。比较成规模的有乐圣,钱柜等。无数的歌可以选,预备金嗓子喉宝等必备物品,不哑不归,还是很开心的。现在很多小区的会所也有这样的服务。

音乐:高水平的音乐会太少,而且很贵,好的音乐厅也不多。正版的古典音乐死贵,这方面的盗版也不多。不过有时也有例外:我发现广州的音像商往往能搞到很便宜的碟。比如我最近通过广州渠道搞了一套Phillips的莫扎特全集,正版,6700元,比国外便宜好多。现在Phillips, Decca, EMI, DG都开始授权给国内的出版商,这种CD称为引进版。令人失望的是,质量很一般。国内的音乐杂志也不怎样,《爱乐》上的文章看得人云里雾里。我总体的感觉是:国内还是缺少古典音乐的氛围,并且把它神秘化了。一个好消息是:大名鼎鼎的Gramophone今年出中文版了,我还没看过,但是应该不错吧。另外国内的器材很贵,从国外带也不现实:你总不能背两个B&W的大音箱上飞机吧!不过我不是器材发烧友,到现在就用Bose的wave system。这小玩意在美国便宜,飞机上也好带。

图书:如果你逛逛国内的书店,对比国外的书店,你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种类还是太少,并且像样的书店非常少。我现在一般在当当和卓越上买书,都会有折扣。国内买不到的英文书我上amazon买,不过加上邮费就贵了,所以有时候托回国的朋友带一些。

吃喝:在吃的方面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详细说了。我来说说喝。你如果习惯喝咖啡的话,国内的外资超市都有不少咖啡可以选择,不过我不太喝咖啡,对这一点都不懂。Starbucks在国内已经成为高尚品牌了,小资必去之地。其实也不难理解:要想找个环境不错的地方聊天,往往还是会想到Starbucks。葡萄酒国内品种不多,红酒偏甜,我觉得50元以上的国产葡萄酒还是不错的。我不算酒友,请安校长详细介绍国内国外的不同!另外我要说的是,都说国内吃喝便宜,但是上档次的一点也不比国外便宜。外滩3号的几家餐馆的刀子都很快,听说小汤哥来上海宣传 mission impossible 2在那里被割了好大一块肉,哈哈!

小结一下:如果你要在国内过和国外一样的生活,并不便宜。不过,既然回国了,就没必要过国外一样的生活。国内很多精神上的东西国外享受不到,能够常陪父母就不用说了,上次我老板来中国,看到公园里老老少少很多人在跳舞,非常羡慕。我也觉得这种场面很温暖。

总之,我很满意目前的生活,健康又快乐。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在大学工作的原因。

中国近几百年来的历史,基本上是落后战胜先进,野蛮战胜文明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姓社姓资的大辩论是例外。今天,在我眼里,中国又面临着一个转折点。以我的看法,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出现了向左转的趋势,这种趋势符合下层的心理,符合上层的利益,和六十年前很相似。强调一点:左和右的定义是模糊的,国内国外不一样。这里我指的是大家很熟悉的,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左右。

海归三年

(六):向左转,向右转?

好大的题目!写到这里我怀疑我写得是不是太空了?老实说,我自己也没有形成一些非常系统的观念,那就随便写点我回国后的个人体会吧。

一:年轻人向左转。以我个人为例,生于70年代,幼年时物质的匮乏记忆犹新;长于80年代,整个社会的基本舆论是反思文革,要求改革开放;17年前我读初中,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80年代理想主义的谢幕。这样的成长经历很难让我对旧体制有认同感。今天的大学生则不同:生于80年代,衣食无忧;长于 90年代,很少有反思文革的文字出现,加上大学里毛概课反复灌输的第一代核心的丰功伟绩,对比所有制改革带来的社会阵痛,很多人并不排斥旧体制。一方面,旧体制的理论体系中对平等的呼吁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另一方面,自由派知识分子将美国的利益混淆于美国的价值,刺激了年轻人的民族主义,并带来他们对西方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的排斥。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年轻的人越容易左,我父母一代的人,即使对现实不满,对旧体制还是嗤之以鼻。

二:老百姓向左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化过程中,由于权力资本的介入与阻挠,产生了畸形的“官场经济”,导致局部利益受损。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不多说了。除此之外,中国人是不是特别爱讲道德?凡是喊口号的东西特别受欢迎。同时老百姓总是喜欢听简单点的东西,因此如果把许多问题归结到道德问题,良心问题,往往能引起一片叫好。

三:利益集团向左转,这里的利益集团指的是中国能量最大的利益集团:国有垄断资本。中国改革开放一个主要特征是放权。如果说过去由于蛋糕做大,利益集团不那么反对放权的话,所有制改革则动摇了他们的命根,因此他们拼命反对。由于他们国有制的外衣,他们对市场化的反对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性。

四:最高领导层向左转。重复我说过的揣测:这一代核心从未做过经济工作,害怕复杂的现代经济,熟悉思想工作和道德说教,并且需要以正统的姿态确立自己地位的巩固。想起三年前临回国的时候,几个朋友为我送行。当时大家非常乐观,认为新君登基,必要和太上皇有所不同,定能大有作为。没想到三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勇猛精进,锐意改革的措施,稳稳的当上了勃列日涅夫!

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舆论向左转。在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媒体根本不敢涉及最基本的问题,只能不反皇帝,反贪官。甚至连贪官都不敢反,只敢反经济学家。在反经济学家的同时,顺便把二十年来一点一点积累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念都反了。比如郎咸平主张的国进民退,大政府,中央集权,严峻刑法,党管金融等观点,现在特别受媒体宠爱。由于中国社会没有经历类似西方工业革命的洗礼,越简单,越强调道德正义的观点,就越容易传播,如同六十年前一样。

这样,虽然社会各阶层利益不同,却同时向左转了。如果我们看看国内的媒体,会发现什么样子的描述呢?我来概括一下:中央很好,政策到地方走样了。核心很好,经济学家坏透了。国有企业效率问题是因为经理良心大大的坏。房产价格高是因为房产商良心大大的坏。总之,在左的趋势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思考,已经由二十多年来的体制反思,开始逐步变为道德反思了。

第五篇:【日本留学回国就业情况】未来5年内国内最紧缺的四类海归人才

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日本留学回国就业情况】未来5年内国内最紧缺的四类

海归人才

相对于出国前的择校困惑而言,更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出国后会怎么样?生活、学习如何?究竟是移民国外还是辉煌“海归”?对于希望毕业后能够留在留学国当地有更长远发展的学生来说,移民之路应该如何走呢?

留学专家表示,5年内四类留学归国人才在国内会非常紧缺:一是发展知识经济所需的学科人才;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三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熟悉WTO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经验,1-2年期间学生在国外提升英语水平的速度最快,专家建议那些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最好在国外待的时间在两年以上。专业知识很先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比较新颖,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语言优势,或许能让“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这句曾经响遍大江南北的顺口溜继续如期上演。

与“海归”相反,有的学子选择在海外寻求工作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国外求职涉及的不仅仅是你的学历文凭、毕业学校和你的天生资质,更重要的是了解海外的就业政策以及一段时间来的就业大盘走势。

想在国外就业,给你这些建议

美国就业 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在美国,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另外,教授的推荐信有很高的权威性。美国的用人单位重视实践经验,留学生应及早准备,有意识地到一些公司实习。

留学专家表示,教育行业,特别是多语言和特殊教育尤其需要人才;建筑工程业比其他行业要好。

加拿大就业

在加拿大,翻译是留学生的英明选择,尤其是精通亚洲语言、英语或法语的翻译。留学专家张迎建议,国际学生如果在加拿大暂时没有合法身份,只需交很少的费用,就可以通过有求职服务的律师事务所找工作,花费最低。

英国就业

生物、物理、化学等相关应用科学领域的学生在英国的工作机会较多。

英国大学生毕业后有一年的实习期,这段时间学生受到法律保护。海外学生可以从各自学校的国际办公室获取工作或者实习的信息。另外,在苏格兰,每年都有几百个工作指标提供给国外留学生。如果争取到这样的留在英国“名额”,那么就业问题将相对容易解决。

澳大利亚就业

澳大利亚每年都公布紧缺职业,这些相对容易办理移民的职业成为留学生的首选专业。在澳大利亚就业,你的技术和学历必须等同澳大利亚的 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标准,并被澳大利亚的雇主接受,如果英语程度很好,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越大。

新加坡就业

据了解,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人士达到76万人。其中,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博士生各个阶段的学生总数约3万人。

从政府的角度,新加坡鼓励大学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于前往新加坡学习的中国学生,建议选择电子、金融、化工、信息通讯、生命科学等专业学习。这些专业人才正是新加坡急需的。

个人化就业准证是新加坡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新政策。以往居留新加坡工作的外籍人士,就业准证需要与用人企业挂钩。现在只要年薪满3万新元,并工作2-5年的外籍人士,在申请个人化就业准证后,可在辞去原工作后,继续在新加坡居留达6个月之久。

如何从留学转为移民?

美国 要先获得劳工卡

留学生申请留学的时候持的是F-1留学签证。毕业后,如果在实习期内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并由为其提供工作的合法雇主代他向所在州的劳工部申请劳工卡,申请H-1B工作签证,使其由F-1学生身份转为H-1B受雇身份。在劳工卡和H-1B工作签证获得批准后,其雇主再为申请人向美国移民局申请永久居民签证,也就是绿卡。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加拿大 到魁省读法语是捷径

在加国留学期间没有拿任何奖学金,全自费在全日制学校里的留学生,毕业后凭成绩单及学历证明可申请加国1至3年的工作签证。留学生有一年工作经验以后,可按加拿大经验类别技术移民标准申请技术移民。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法语区称谓的魁省在经验类别技术移民中是比较特殊的。张迎说:“很多想移民的留学生在规划中可以选择在魁省的大专院校先读法语专业或当地急需的专业,毕业后有半年工作经验就能申请技术移民。

澳大利亚”曲线办法“--偏远地区可获额外加分

选择澳大利亚移民紧缺专业就读,比如工程类、会计、医学(护理)、计算机、教育类等,这些专业在获得高文凭后提出移民申请时,可以一步到位拿到移民身份。

未能一步到位拿到移民身份的申请人,澳大利亚移民局会暂许一个18个月临时居住签证,在这期间,学生若找到雇主,可以继续申请工作签证留下来。若分数仍达不到移民标准,还有一种办法可以”曲线移民"--到偏远地区就业可获得3年临居签证,只要3年内在偏远地区累计住满两年,同时工作时间累计达到一年,申请永居签证便更有保障。

新加坡工作6个月便能申请永居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新加坡大学毕业的学生约80%以上都能顺利地在新加坡就业移民。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留学生毕业可获得新加坡人力部一年的工作准证签证,工作6个月,便能允许申请永久居住证,3年期满便能轻轻松松成为新加坡公民。

文档来源:专业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机构 海归求职网AceCareer

下载一个日本海归国内一个多月就职活动的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日本海归国内一个多月就职活动的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