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助人为乐的模范---李彩芹
新时期的活雷锋——李彩芹
在商山脚下,“四皓”隐居的地方,有一位心地善良、助弱扶残的活雷锋,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大家就会竖起大拇指,她就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乐善好施的热心人李彩芹。她今年55岁,家住四皓镇白川村东二组,家里6口人,十多年来,她先后收养过两名孤寡智障老人和两名孤儿,帮助邻里的事更是说不完,她的美德就象商山四皓的故事一样广为流传。
李彩芹的家庭在她们村并不富裕,多年来,她和丈夫一起靠栽植烤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可无论多忙,她都会耐心细致地照顾丧偶多年、身体不好的婆婆,每天尽量做老人喜欢吃的饭菜,照顾老人梳头洗衣、晾晒被褥,直到86岁去世。如果说她奉养好自己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从2002年以来,她先后主动照顾本组56岁智障孤老王云山和80岁五保户秦天地的穿衣、吃饭、生活起居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她被乡邻们公认为“好心人”。“把可怜人看重些,权当积福行善,那怕自己少吃点,少穿点,也要让老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是李彩芹常说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助人为乐的美德。
王云山是李彩芹的邻居,是父母自小抱养的,先天性智障,父母去世后,无人照顾,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浑身上下脏兮-1-
兮的,村里大人小孩见了他都会躲着走,李彩芹从2002年开始照顾王云山的生活,这一照顾就是十年,从未间断过。十年来,为了照顾好王云山,她勤俭持家,靠节省下来的米面油接济王云山,经常把儿子的衣服、鞋帽给王云山穿;王云山神志不清时会到处乱跑,她经常要放下手中的活四处寻找。2003年刚过完年不久,大家都忙着去逛庙会,突然,她发现王云山的房子浓烟四起,连忙喊在家的几个邻居帮忙扑火,推开门,只见王云山吓得抱蜷缩在墙脚,床上的被子和衣服已经烧成灰烬,她不顾自己安危,赶紧将老人拉到屋子外面,扑灭火后又忙着清理屋子,重新添置被褥等生活用品,由于过度劳累,她病倒了,她连续打了一周的点滴,孩子埋怨她说:“又不是你爸你妈,何苦糟践自己”,面对家人的责难和亲戚的反对,她没有说什么,还是始终如一照顾着,丈夫见她又要忙家里的事,还要照顾王云山实在太累,时不时也会搭把手。2004年的一天下午,王云山横跨公路买烟,被一辆农用车撞倒,由于四周无人,撞人的农用车肇事逃逸,他被发现时满脸是血,不会说话,认出是王云山的人立即通知李彩芹和丈夫,夫妻俩赶到时,现场围了一大堆人,议论纷纷但无一人伸手帮助,她和丈夫马上将王云山送到医院抢救,住院的十多天里,她和丈夫轮流照看,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每天为王云山取药喂饭喂水,端屎端尿,当医生护士知道王云山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时,都被感动了,纷纷前来帮助她,称她是身边的活雷锋。
秦天地是一组人,年青时未成家,40多岁去河南谋生,1999年从河南回来时已经60多岁,不知怎的腰弓得像笼拌,生活很不方便,他自己的哥哥、侄子怕增添负担,理都不理,彩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帮秦天地洗衣、晒被、买药看病,赶集时还不忘为他买些吃的、用的,把秦天地当自家亲人一样善待。2011年8月,由于忙着烘烤13亩地的烟叶,两三天没去照看老人,十分操心老人的生活,到家一看,只见老人面黄肌瘦,得了重感冒,她非常内疚,赶紧用架子车将老人拉到卫生院治疗,一连住了4天院,家里的农活全部撂给了丈夫,自己还累地得大病一场,不得不出钱请人帮忙烘烤烟叶。如今,丈夫也理解她了,常说:“人人都有老的时候,将心比心,权当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周围的年轻人。”
本组李亚玲和李亚峰姐弟俩,父亲因病去世,母亲2006年外出打工又因车祸死亡,当时正在渭南上幼师的亚玲受不了打击病倒了,生活离不开人照顾,弟弟亚峰正上初二,姐弟俩的生活一下子全落在她们的婶婶身上,婶婶原本身体不好,曾在西安做过手术,花费8万多元,实在是力不从心,彩芹便经常抽时间过去,帮孩子收拾屋子,陪亚玲晒太阳、给她梳头、换洗衣服、帮着准备吃的,带亚玲看病、督促按时服药,鼓励亚锋好好读书,逢年过节将姐弟俩接到自己家中,彩芹的女儿经常说:“妈妈待那姐弟俩比我还亲,啥都是她们在先我在后”。直到2011年下半年,亚玲恢复了健康,亚锋也读完高中,彩芹才
松了一口气,过完春节,姐弟俩要出去打工了,她送到车上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千万别累着,有事要记得来电话--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对不熟悉的人彩芹也一样的热心,2010年冬季的一天,她去地里干活,突然听到有人喊,“快来人啊,快来人拉我一把”,李彩芹听到后急忙跑过来一看,是邻村的一位老人上坡砍柴不小心滚下来了,她借来架子车将老人送回家,老人家里人十分感谢,留她吃饭她说家里还有老人等做饭呢!
像这样被她帮助过的人还很多很多,她总是说“大道理我不懂,也不会讲,这些都是小事,都是我应该做的。”好事做一次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李彩芹同志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做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2011年,她被洛南县委宣传部授予“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事迹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称赞她是个“好心人”。让我们相信,在李彩芹的影响和带动下,我们身边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彩芹一样热心帮助他人的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满爱和温暖。
第二篇:助人为乐模范(李双强)最终版
助人为乐模范李双强
他叫李双强,中共党员,1970年出生于榆林市佳县金明寺镇高阳湾村,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小纪汗煤矿一名普通的井下安检员兼班长。每天当他和其他工人下班从井下上来的时候,没有人会看出来他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但是当人们提起李双强这个名字时,却是人尽皆知,他在默默无闻地干着本职工作的同时,也竭尽全力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人,却赢得了大家的称赞,人人竖起大拇指。幼时的贫苦生活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养成了浩然正气的优良品质和积极乐观、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的精神。
默默无闻,奉献大爱
关于李双强的助人为乐事迹数不胜数,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几年来无私地资助贫困大学生。2011年10月16日,他去咸阳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在火车行驶途中,他发现坐在座位对面年龄相仿的一对年轻女孩,一路上谁也不说一句话,不喝一口水,神情哀伤,愁容满面。这时,热心善意的他就主动和这两个女孩说起话来。经过攀谈,他了解到,原来这两个女孩是亲姐妹,姐妹二人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分别考上了宝鸡文理学院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件事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件非常令人高兴的喜事,但是她们二人更多是伤感。因为她们的父亲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出车祸身亡,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没了,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也失去了,她们家里六个孩子,其中姐妹五个和一个弟弟:除了她们俩,有一个妹妹已出嫁,一个妹妹在
家照看爷爷和母亲,还有一个妹妹在念高三,最小的弟弟在镇里读小学。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更是神情恍惚,家里再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来支付她们姐弟几个昂贵的学费,姐妹二人正为上学的学费发愁不已。听完姐妹二人的事后,她的心被触动,他见姐妹二人一直没有吃饭,热心的帮二人买来热腾腾的饭菜,还一直鼓励她们不要伤心,要振作,不能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要好好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往后在社会才有更大的作为,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助解决的,最后快下火车的时候,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元硬塞给姐妹二人,走后他表示自己愿意资助姐妹二人学习生活中的费用,帮助她们完成学业,现在姐妹二人已经毕业,其中一人在榆林理工学校教书,另一人就职于榆林华龙综合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资助贫苦大学生的路上,他没有止步,不仅资助姐妹二人完成学业,到现在仍然资助宝鸡文理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回答简单却掷地有声,他说:“因为我不想看到这些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被贫穷夺去受教育的机会。”原来,李双强小时候家境贫寒,家里有姐弟六人,他排行老五,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因为村子小而且贫穷,无法承办学校,他和哥哥姐姐弟弟只能徒步到邻村学校去上学,每次上学都要徒步很远的土路,平日里还好,一旦刮风下雨,土路走起来就会变得更加艰难,这对小小的他来说,求学的日子真的很艰难。当他读到高中的时候,家中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哥哥要读大学,姐姐弟弟也要上学,他对家里人主动提出辍学,说自己比较聪明,不用再读书了,自己出去打工做
生意赚钱供哥哥读大学、姐姐弟弟上学,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在空闲时还可以帮助父母干农活,减轻家里的负担。就这样,在现实生活面前,懂事的他无奈地离开了深爱的校园,停止了他的学业。然而,经过这多年的生活工作,他时常感到自己知识不足,没有接受更多更高的教育一直是他心中的痛,所以再也不愿意看到其他孩子和自己一样因为贫穷而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道路上,他毫不退缩,越走越坚定。
回报家乡,造福桑梓
李双强助人为乐的事迹在他的家乡也广为流传。2012年大暴雨袭击了整个佳县县城,他的家乡也难逃此劫,村里的道路被暴雨冲断,村民寸步难行。由于他长时间不在村子里住,自己的父亲母亲平时都是靠村子里的人帮助照顾的,父亲去世时村里的亲朋好友无私的帮助他,让他深受感动,所以当他看见被暴雨冲毁的道路使得村民们无法正常出行,年迈的大爷大妈吃力的往家里背东西,他心里感到很痛心,当下决定一定要为家乡修一条路。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开始行动,首先是协调村民,因为如果修路就会牵连到村民出钱以及各自家门前院子的占用情况,出现赔偿问题等,这些都会影响修路的开展。但是,他承诺村民修路所有的花费均由他个人出,只需村民出力协助,而且修好路也方便他们的出行,最后村民们被他的行为所感动,答应协助修路。他出钱雇用装载机推开泥泞的土路,巩固加宽路基,联系修路材料,并买来水管等排水设施,确保所修路的坚固持久。修路他总共花费了一万多元,但他没有心疼这些他辛苦工作攒的钱,而是感到心
里高兴、感到幸福,他不但修好了被雨水冲毁的道路,而且把路通到了每家每户,确保所有的农用车都能进入每户村民的院子,村民们看着修好的宽敞大路,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心里乐开了花,人人都称赞老李,向他投去赞许的眼光。
其实,不仅仅是资助大学生、为村民修路,在其它与教育事业有关的事情上,他也是哪里需要帮忙,他就出现在哪里。他所在的村里要为小孩盖校舍,校舍选址选在了他家的四亩优质枣林地,按照当时的补贴,要给他赔款2万多元,然而他分文未要,而是非常爽快地答应村里修学校的要求,还说:“只要能为小孩教育做点贡献,钱根本就算不了什么。”这些事,无不体现一个普通工人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无私奉献。同时,由于近几年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留着孤独的老人孩子,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活动,他又牵头出资,自己出钱买来材料,协商村民们义工代劳,给周边的村庄修建了4座戏台,老人孩子都来观看唱戏,给他们的平淡生活增添欢声笑语,村民们个个对他赞不绝口。此外,他又牵头出资,前前后后总共6.5万元,买来所需材料,组织安排村民出力不出钱,联系相关人员,帮助周边四个村庄修缮了庙宇及遗留的文物古迹,保护了这里的文物,更是保护了国家的文化遗产,表现他对文物遗失的高度警觉性、对民族文化最质朴的情感。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普通干着不普通的事,总是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谁家遇到困难,谁家需要帮忙,他都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替大家排忧解难,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与爱戴。这些年,他戒掉抽烟、减
少出行开车次数省出来的钱,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的钱、种粮差补的钱、下井的血汗钱、在自己还是神东分公司保德煤矿临时工时,与别人合包土建、绿化等工程赚来的辛苦钱,舍掉自己的买房钱,共为贫困大学生、受灾群众等捐款12万多元。现在自己家里却还住在租的房子里,妻子抱怨他,但是他对妻子说:“咱们家已算是个大户家,比起那些更贫困的家庭我们算是富裕的了,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们。”
爱岗就业、无私奉献
作为华电榆横煤电公司小纪汗煤矿的一名普通安检员,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每天的班前会上安排当班任务,给工人细说安全方面的问题以及上个班遗留下来的未处理的问题,自己当班下井到每一个巷道巡查,不遗留一条巷道、一处隐患,对安全问题从不马虎,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时,他认真对违章者讲述违章的危害性,并且尽力帮助处理,确保员工的安全;下班后认真做好当班记录,并将遇到的不安全行为上报领导,以便及时处理。对待同事真诚热情,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到哪里,不仅在上班时间帮助同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且利用下班时间给新来的同事传授安全知识,提高技能,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只要有同事遇到困难,他就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解决,从来不要求什么回报。公司组织员工无偿献血,他首当其冲,认为只要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呢!同事们都评价说“老李是个好人啊!”
这就是一个及其朴素、善良的劳动工人,他认为助人为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去行动、去付出,因为行动在任何时候都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他帮助别人,从来没想过得荣誉、想过回报,他内心只怀有最朴素的想法,那就是希望大家都过得好。
贻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躬身践行。他愿意全心资助那些被生活所迫的寒门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愿意自己出资为村里修建泥泞不堪的道路,让村民走上幸福大道;他愿意为村里的孩子修建学校而不惜自己的几亩枣树,让孩子们可以正常接受教育;他愿意牵头出资为父老乡亲修建大戏台,驱散忧伤,带来欢声笑语;他愿意奉献自己的鲜血,用自己的行为传递生命的正能量,他用自己的真、善、美感染着身边人……他,一个很朴素的矿井工人,却谱写了不寻常的人生,凝聚着平凡与伟大,用自己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总结他自己43年的人生价值就是一句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第三篇:助人为乐模范
助人为乐 彰显当代少年美德
——无为县2011年青少年道德模范无为县第一中学学
生李云雅、季丹丹、蒋颖琦助人为乐的故事
2011年10月21日下午,无为县第一中学3名学生李云雅、季丹丹、蒋颖琦,街头路遇突然发病上吐下泻的82岁老太,马上上前帮忙,跑到附近药房买药急救,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一路护送到医院抢救,老太才得以脱离危险。
就在各种关于“人性冷漠”、“道德滑波”的提法甚嚣社会之时,许许多多温暖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路上偶遇老人突然发病倒地,扶还是不扶?无为县第一中学的3名女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遇见老人病倒伸手搀扶是必须的!
“非常感谢,是学校和老师培养出了这样的好学生,如果不是她们3个同学,我就没命了。”2011年10月28日上午,白发苍苍的82岁高龄的杨文兰老人,把一面印有“教育有方 敬老爱老 乐于助人”的锦旗送到了无为一中。10月30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专题报道了这一事件,对3名女高中生助人为乐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多家电视媒体纷纷转播。11月2日,《安徽日报》对3名女学生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杨文兰老人住在无为一中附近的一个小区内,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每天都会去学校旁边的摊点上买稀饭。10月
21日下午17时左右,老人象往常一样,买完稀饭准备回家,不曾想意外却发生了。老人突然头晕,站立不稳,上吐下泻。正当围观的群众不知如何是好时,无为一中的高三学生李云雅、季丹丹、蒋颖琦恰好路过,3名学生简单的问明情况后,就将老人搀扶到了学校的警卫室休息,并跑到附近药房买来药给老太太服下。由于老人当时身体异常难受说不出话,无法获知老人的家庭住址和家人联系电话。3名同学随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并随120车一路护送老人赶到医院,帮老人挂号,陪老人检查,看护老人输液……直到晚上8点老人病情稳定后,3人才悄悄地离开医院赶回学校。第二天,3名女学生一起到医院将老人送回家并把老人安顿好。
3名女学生回校后并没有向任何人提及,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此事。老人身体康复后,多次到学校打听。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终于发现了其中一位当时救护她的同学的照片,照片下写着该同学的姓名。于是,28日一早,老人就专门做了一面锦旗送到了无为一中,希望学校能帮她找来这3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同学。老人说:“是3位学生及时帮我送到医院抢救,我才得以活命,我送个锦旗就是要当面感谢3位同学。”老人还说:“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帮助老年人,主要是怕遇上纠缠、赔偿等问题。我作为受助的老年人,应对帮助自己的人有感恩的心,有宽容的心!”
当3名女学生走进学校办公室时,杨文兰老人就急切地
迎上前,要给3位女学生鞠躬,要给班主任鞠躬;3位同学看到老人更是惊喜,一下子全拥了上去,又是询问老人身体康复的怎么样了,又是询问老人的子女回来没有,又是叮嘱老人千万不要吃太甜的东西!此情此景,令在场的每个人都十分感动。当媒体记者问起“在救助老人时是什么想法”的时候,3位女学生回答:“看到她一个老人家,面色苍白且不停地呕吐的时候,我们只想着要尽快地送她去医院救治,觉得那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我就觉得既然帮了就要帮到底,没有想太多。”3名女学生的话,朴实无华!
当整个社会还在犹豫老人摔倒时该不该去扶去帮,当“小悦悦事件”还在引起我们关于良知丧失与否的反思时,无为一中的李云雅、季丹丹、蒋颖琦3名学生,用行动作出了诠释和回答。她们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用感动和温暖驱散冷漠,表现出来的爱是崇高的,这里面除了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和他人的起码信任外,更多的是对人性和道德良知的坚守,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需要倡导和大力弘扬的精神元素。
第四篇:助人为乐模范事迹
助人为乐模范事迹
xxx,女,现年48 岁,大专,主管护师。1986年毕业于兰州卫校,被分配到皋兰县西电工程指挥部卫生所,1994年调入xxx妇产科工作。在工作中,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生活中,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热心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在护士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她把助人为乐当成了一个追求、一种责任和一生的幸福。
xxx在卫校毕业时立下誓言;“从带上护士帽的那一刻起,南丁格尔的誓言就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每一位患者,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事护理工作二十多年,在医疗行业无数护理人员当中,她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凭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满腔热情,无怨无悔地追求当代白衣天使的使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专业精神,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超时工作,具有较强的团队协助精神,主动配合护士长搞好科室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开展各种新护理技术项目,与同事们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护理技能;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护士。通过不断学习,更新了知识,钻研了新的护理技术,并有效地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多次受到院领导和科室领导的好评。
在妇产科工作岗位上,面对那些身负两条生命的孕产妇,以及女性特有的疾病,xxx的心灵深处始终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产妇需要从妊娠期到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产妇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初为人母的兴奋与喜悦,又有角色转换后的担忧与焦虑,加之分娩后身体的不适,产妇的性格倾向、生活经历、夫妻间及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新生儿性别的歧视,育儿知识的缺乏,都会加重产妇的心理负担,必须细心留心观察,主动和产妇及家属加强沟通,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胎心的变化需要随时监测、及时处理,更可怕的是大出血、子痫的病人,随时都有夺去孕产妇生命的危险,必须时刻警惕危险信号的征象,真正做到化险为夷。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她虚心请教,坚持多看、多做、多练,把别人闲扯的功夫用在钻研业务上面,只要有空就留在科室观摩,只要有机会就动手实践。她主动、热情、认真、踏实的一贯作风,迎接了多少个新生命的诞生又多少次地将病人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她将朴素的笑容绽放,为患者拂去满身的伤痛,用奉献丈量着生命的长度。
她用自己的微笑抚慰病人伤痛的心灵。有一次,一位孕妇因胎膜早破,腹痛难忍,在病房嚎啕大哭,家属也无能为力,她就陪在孕妇身旁,给孕妇喂水、擦汗,给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安慰,耐心讲解分娩过程,分散孕妇的注意力,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保护孕妇,她让孕妇在宫缩时抓住自己的手,以减轻孕妇的疼痛,就这样,她的手被孕妇抓伤了,但她一声没吭,而是面带微笑的一直陪伴孕妇直到顺利分娩,患者及家属为了表示歉意,要请她吃饭,但被她谢绝了,她常说:患
者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一次,也是她值班,当时是晚上11点左右,妇科走廊传来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接着就看到一位30岁左右的男人抱着一位妇女走来,她立即迎上去,帮忙将患者抬到产房,当时患者面色苍白,躁动不安,裤子上全是血,凭她多年工作经验猜测,这一定是个流产的患者,就立即通知医生,并立即采取了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备血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经医生检查后诊断为不全流产,失血性休克,需要立即输血并做清宫术,她一边积极帮助家属办理住院手续,一边联系化验室赶紧配血,患者经输血、清宫后转危为安。这位家属感动地说:“你们真是好人呀!好人呀„„”。
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她不怕脏、不怕累。一次新生儿出生后突然出现面色青紫需要抢救,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判断患儿是喉咙痰堵住了,时间就是生命,在没有任何抢救设备的情况下,她果断地采用口对口方式,吸出了堵在新生儿喉咙里的痰液,经过及时抢救,患儿转危为安。当这一情景被新生儿的父亲听到后很感动,拿出200元钱给她,却被她婉言谢绝了,只是微微向孩子一笑。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 “SARS” 疫情,让人们经受了一场特殊的考验。当时,医院要抽调部分医护人员到 “SARS”的定点医院,当绝大多数人还处在恐慌、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却毫不畏惧,带头请战,不顾个人安危,积极的投身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根据要求,苦练防护服的穿脱技术及对“非典”患者的护理治疗方法。当时记者采访医护人员时问她“怕不怕”,她风趣说“不怕,就是临
时搭建的悬梯走上去颤微微地有点怕”。回忆当年的情景,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要说不害怕,那是瞎话,但从事了这项工作,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
二十多年来,她在护理岗位上始终如一执着地追求着,用不断探索的脚步和善于思索的头脑追求护理学的未知领域,紧跟时代脚步,刻苦钻研,努力研究专科护理的新课题,求得新发展,达到知识更新,技术全面。她知道,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仅有服务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护理技能及业务素质。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她就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涵养。1994年,她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在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经多年的努力学习,并取得了护理专科文凭。她被医院多次派出进修学习妇产科相关理论与操作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她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撰写了数篇论文,分别刊登在《中国实用临床》、《甘肃医药》杂志上。多年来,不但加强自身学习,积极苦练基本功,每次院里举办护理技术操作比赛她都积极参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县医院争创“二甲医院”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中,xxx所做的相关工作均受到医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xxx的敬业乐群,源于她对生命正真意义的理解,对工作热爱,对友情珍重,她不仅对病人关怀备至,对自己同事也充满爱心。每每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难,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同事家有红白喜事,她也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忙料理。妇产科护理队伍年轻,又有许多护士
家在外地,每逢节假日,回家心情迫切,她就想方设法帮助她们,并主动替班。不知多少个除夕之夜,也不知多少个节假日,xxx忘了家人的期盼,忘了给孩子点炮仗,忘了包饺子,在科室和病人一起度过。
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互帮助、患难扶持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xxx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得到,首先要付出;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俗话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医疗服务,捐款捐物、献血等。伸出温暖的双手,奉献无限的爱意,送去有力的支持。这些年来她一共献血8次,共2400ml。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却拥有一颗大爱之心。她没有独其身而是积极鼓励自己的亲人和身边的人,和她一起去捐款捐物、献血。她用自己的无私与爱心美丽着这个社会,改变他们的命运,更将换回心灵的快慰。
二十多年的护理工作中,她做了许许多多助人为乐、方便病人的好事,从来不图回报。她这种视病人如亲人、细心、耐心、无微不至地关心病人的事迹,数不胜数。无论多苦多累她总是脸带微笑以温暖的双手和一颗圣洁善良的心,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诞生,抚慰和挽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驱散了无数患者身心的痛苦和忧伤;她的敬业,她的无私,是南丁格尔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五篇:助人为乐事迹模范
助人为乐事迹模范
篇一: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臶,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臵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
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臵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
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07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臵。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臵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 爱 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 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13岁时的一场飞来横祸,让王结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考取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大力帮助其他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王结原本在西吉县医院上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帮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下决心创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他带领几十名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来到县城接受培训,寻求光明之路。按摩技艺需要大量实践,王结就让学员们在自己身体上练习。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就业,王结放弃固定工作,带领盲人兄弟姐妹去银川创业。他联系有关部门,搞调研,选店址,为了节省费用,有时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上。1999年9月,“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在银川亮相;2001年7月,王结创办的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诞生。这是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前来学习。学校以保健按摩培训为主,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工艺品制作、SIYB创业培训及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培训项目。学校开办12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等各类人员7000余人。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想,300多名学员成功创业。王结热心公益事业,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还与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及各类爱心捐款达50余万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汶川、玉树、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先后为灾区捐款4万多元。他经常带领师生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困难家庭、孤寡人员义务查病、治病。2003年,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员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拿不出2万多元的手术费。王结知道后马上带头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师也纷纷解囊,帮助金芳明顺利地做了手术。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银川市民谢宝华,均在王结的无私帮助下,开办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脱贫致富,创业成功。王结的事迹被写入宁夏党史和地方中学课本,一位著名诗人称赞王结道:“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王结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
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已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儿因病去世。7月1日 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 1 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 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足 , 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黎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 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孙茂芳
孙茂芳 ,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 产党员的精神境界。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他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一位名叫高志云的孤老,儿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老伴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扫墓,至今已经20年。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还接触到很多病困家庭,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公益行动。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河北农民卫福安,女儿6岁患上糖尿病,卖掉房子来京看病,孙茂芳让他们夫妻住在自己家里,省下住宿费为孩子看病,并带头捐款,一周内募集了3万多元,使孩子得到救治。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热心帮助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经39万多元。
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百余个学雷锋
篇二: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个人事迹材料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个人事迹材料
材料一:
xx,朝阳县xx乡黄台子村村民,她积极加入共青团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团的活动,无私奉献。在村里她家是一个普通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积极进取,乐于助人,为人科善,家庭和睦温馨,深受邻里好评。
她 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儿子、儿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她的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互相体谅,尊老爱幼,宽容 谦让,形成了相互理解、尊重、关爱的文明家风。平时xx忙完农活尽量多做家务,减轻老人的负担。婆婆年老多病,一发现老人身体不舒服,及时请医拿药,问 寒问暖,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了安慰,身心上得到了健康;在对待邻里的关系上,xx总是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左邻右舍相处和睦,邻里之间能做到相互 照应,互相团结。邻里谁家有事主动去帮忙,xx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邻里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这却使他们的这 个家庭更加和睦,更加美满幸福
她积极支持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开展的每一项受捐助活动,他都能够积极参与并慷慨解囊。
她那和蔼可亲的脸上总是透露着灿烂的笑容,她那热心助人的事迹,总是让人念念不忘,一颗关心他人、温暖别人、金子般的心肠,构成了她外表与内在的统一美。
她对女儿疼爱有加,可她婆婆爱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觉得自家条件不错,儿媳妇不生个男娃在邻里面前抬不起头来,希望自己家也能如愿抱个孙子。但是,多次做儿子、儿媳工作,xx夫妻就是不同意,还劝导婆婆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今 年3月的一天,村民王小英发现自己不足一岁的女儿不知为何不吃饭,老是哭,还发高烧。丈夫又外出打工了,王小英一人在家,急得直掉眼泪。xx知道后,立 即赶到王小英家,抱起孩子说:“走,快送医院,给孩子看病要紧”。经检查,孩子患了肠套叠,来晚了就会有生命危险,由于治疗及时,一周后,孩子康复了。
正是这点点的爱心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的航向。
xx是xx乡一名优秀的共青团青年志愿者。
材料二:
xx,女,44岁,中国共产党党员,白云乡红云村妇联主任。她出生在武隆县白云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家庭出身非常贫困。
多年来,他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赤诚之心,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通过自身捐款、社会筹款等多种途径融资,为贫困家庭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援助,为党分忧、为困难群体解难,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3年在水泥厂被评为优秀工作者.1999年,2007年,2011年被白云乡评为优秀党员。
他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爱心,想方设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十几年如一日。他不光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还多方呼吁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共同回报社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之手。
xx不仅仅助学,关心公益事业,还长期的照顾身边的老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敬老爱幼的公益事业中,身体力行,为敬老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此外,他还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善款,救助贫困老人。
他无私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大爱情怀、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先进事迹感染了很多人,她常说大爱无边。让我用自己的一丝微薄之力,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她不光是一个助人为乐的模范,也是一个孝敬的人。不光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她是党员的表率,社会的雷锋,是妇女中的佼佼者。篇三: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记XXXX村村民朱永记
他叫朱永记,男,汉族,生于1955年12月,原阳县XXXX村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正是一个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凭着自己的热心、爱心和树立正气的责任心,默默无闻的帮助着别人。
1983年,朱永记在村里任小队长,因为工作负责任,1989年,村里又将治安主任、民兵连长的担子压给了他。当时年轻的他并没有多高尚的想法,只是想:既然上级组织信任我,自己就要好好干,不能辜负了上级和人民的期望。在任治安主任、民兵连长的时候,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却时时处处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当时的农村治安比较乱,他就组织村里的群众天天打更,夜夜巡逻,每天晚上他都是第一个上岗,最后一个睡觉,在任时村里没有发生一起盗抢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意外事故,村里的群众都笑称他为张双井村的“看家人”。
1996年8月,黄河发生汛情,洪水从韩董庄乡吴厂村决口了,如猛兽般向护村堤以北扑来,朱永记当时正巧正在河边干农活,见此情况,他马上召集了村里的民兵、群众上坝堵口,又借了当时村里唯一的农用三轮车,拉柳料、送木材、1 运石头等防汛物资。他从护村堤到村里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趟,也没有回家里看一下。凌晨2点多,当他忙完回到家中,家中的20000多斤稻已经浸泡在了水里,他老伴拉着孩子站家门口边哭边说:“家里的粮食都淹里了,你咋才回来啊!”朱永记知道,如果他提早回来,家里的粮食不会淹在水里,但他没有说话,又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去组织群众迁安转移。
工作上的他,尽心尽职,生活中的他,乐于助人。2011年10月,村里的村民常喜林出了车祸,常喜林的家人找到朱永记,想让他开车和儿子去看病。他二话没说,开车就去了。陪常喜林去郑州看病,来村里帮忙借钱,到交警队解决事故。他一趟趟的跑,一次次的去,却没有过一丁点的抱怨。以至于最后在常喜林因为伤情较重,医生准备下病危通知书的时候,也是把朱永记当成了病人家属,只给朱永记打了电话。
李玉修是村里的上门女婿,2007年检查出了肝癌,其妻子李桂英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挣钱门路,朱永记闻讯后,把2000元现金送到了他的家中。又开来了自己的汽车和李玉修去县医院、新乡市传染病医院等多家医院看病,前前后后跑了六七趟,村里的其他群众不理解的问他图的是什么,他笑着说:乡里乡亲的,既然叫我过来,是看的起咱,就算帮不上什么忙,我来了,他们心里都有底了。
2012年,村里老支部书记郝桂珍的儿子检查出患有脊索 2 瘤,省肿瘤医院的医生打电话告诉郝桂珍必须要住院输血,还要准备6000毫升O型血,但是医院血库O型血只有几百毫升了。郝桂珍接了电话后顿时觉得无望了,爬在电话上好久没有抬起头。朱永记恰巧当时在郝桂珍家中串门,看见郝桂珍这样,就问咋了,郝桂珍告诉他说,医院要儿子住院、输血,可她家里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钱了。朱永记听后,说:嫂子,我是O型血,我去献血,其他的你别管了,我想办法。随后,他到村里挨家挨户的做工作,组织人筹钱、献血。第二天早上天刚亮,郝桂珍的家门口已经聚集了20多个要去献血村民,村里组织了三辆昌河车才将人拉到医院。到医院后,缴费、抽血、化验、拿结果,朱永记来来回回的跑着,但是老天似乎也在作弄人,检查结果只有6个人合格,只抽了2000CC血,这离医院所说的数字差的还很远,朱永记晚上从医院回来后,也顾不上了身体的疲惫,又一次到村里发动村民人去献血。第二天一早,二十多村民又一起来到了医院献血,其中还有几个在外地打工的,他们也是听说后主动回来献血的。最后,共筹集到合格的O型血5800毫升,已经满足了手术的要求。
血虽然是够了,但是动手术要钱,郝桂珍的家中已经因为给儿子看病花光了积蓄,实在拿不出钱来了。朱永记一切都记在心里,又主动拿出了3000元给郝桂珍送了过去,郝桂 3 珍说什么都不要,说:刘记(朱永记的小名),你已经够帮忙了,咋能还要你的钱!朱永记却劝道:钱不重要,花了再挣,孩子的命要紧啊”。在朱永记的感染下,村里的群众也纷纷送来了爱心的捐款,就这样,你5000元,我2000元,他500元,光张双井村的群众就凑来了20000余元,解决了郝桂珍家的燃眉之急。
朱永记在村里威信高,人缘好,大大小小的事村里的人都会来找他帮忙出主意,也是这样,也引起了家人的一点小误会。村里常建福的孙媳妇和孙子闹矛盾,要离婚。家人叫了几次都不回来,尚建福给朱永记打电话,想让他帮忙,朱永记当时因为孙子生病住院了,在郑州儿子家中陪护,当朱永记提出要回去时,儿媳妇不满意的说:你就恁忙,来这才两天就走,恁孙子有病你也不管,孙子你不要了吧!朱永记却说:村里有事,人家说出口了,我不能不管吧。第二天,朱永记就回到了村里,因为这件事,儿媳妇好长一段时间没和他说话,但是后来,也就慢慢理解了,支持了。
朱永记做的好事还有很多,汶川地震、村里修路、盖学校等等,他每次都积极参与,慷慨解囊,出钱出力,毫无怨言。
这就是朱永记的真是写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