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教学反思 给力专业成长
注重教学反思 给力专业成长
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面对挑战,面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思考分析、检讨评价。可以说,没有教学反思,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观念更新,就没有真正的专业成长。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下看法,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一要记录成功之处。如在师生讨论过程中的智慧碰撞、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片段、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灵活应变、自己在教学中独到的感悟。只有详细地记录,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二要记录教学败笔。要把在课堂中考虑不周,自身的教学不足和失误记录下来,认真冷静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三要记录学生的智慧火花。俗话说,教学相长。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独到见解、精彩发言记录下来,作为宝贵的课堂资源加以收集。这样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拓宽自身视野,租金自身成长。
四要记录突发事件。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在具体互动教学中,有很多事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要把此种情况记录下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这样能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培养自身化解“危机”,妙笔生花的能力。
教育反思就是要在教中学,学中教,我们不断总结梳理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记录下来,认真思考,加以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
第二篇:教学反思论文-注重学科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注重学科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衢州市高级中学吕慧红
【摘要】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中学历史日常教学情况,就教学反思的内涵、形式与主要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迅速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探寻、研究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得失,并解决其中的失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科学的教学实践水平,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回顾过去,而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1、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要走进新课程,解读新课程,需要历史教师对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为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关爱学生,以关爱代替责备;关注学生的情感、性格,张扬学生的个性。如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以启发代替注入,以创新代替传授,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发现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时会有较大差异,其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会截然不同,因此,教师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就能积极改进并优化教学。
例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根据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完全依托教材,在导入新课后,1
要求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而有位教师教学设计巧妙,通过北大学子燕子的两封来信设置教学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第一封信通过燕子进北大看到的新现象,让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得出“新文化运动”这一结论后,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第二封信介绍了燕子在北大读书一年的新体验,同时设计如下问题:“通过这封信我们知道关于这场运动的哪些信息?
1、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主要刊物是什么?
2、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3、这场运动的活动基地在哪里?
4、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最后师生合作提升新文化运动的新特点。整堂课围绕课标,线索清晰,浑然一体。这节课的设计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机出发,采用进入北大校园的学子写给母校老师的书信这一新颖的形式,使学生对史实产生更直观的印象,然后再逐步形成有关历史的理论性见解。显而易见,整堂课凸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的理念。
3、教学过程及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细细分析新课程标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思路的第二点就明确提出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的重点。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使自身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其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如:教师对《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设计,以当时北大学子燕子“给老师的一封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当燕子的老师,帮助燕子解开心中的两个疑惑:“当时的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打倒孔子?”。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拉近学生现代与历史的距离,极具亲和力。学生对这样的方式特别感兴趣,强烈地吸引其主动投入,课堂气氛也因此更为活跃。
其二,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多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这一历史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能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但是我们不是常说中国民主革命必须是反帝反封建吗?为什么中共一大纲领中没有这个任务呢?这一不足在中共二大上得到了纠正,那么中共二大相对中共一大,有哪些突破?学生通过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更加深了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料。
其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答。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按预先设定的任务及问题去教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火药有害,为什么还要发明?”教师适时举出“原子弹的发明与运用”之例,点出“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又有学生提出“中国发明指南针,但为什么没有开辟新航路”,教师则可把“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作一对比,结合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条件,分析得出科技能否变成生产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对当时课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反思。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并希望老师们都能做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随时检讨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反思并不断修正自己教学不足之时,也是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之时。例如,同样在《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准备了一系列材料,并设计了五个围绕“民主与科学”的问题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由于整节课问题设计过多,教师
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又说了一句“限定4分钟时间”。结果,时间一到,几个同学随便地说上几句,或者干脆从教材中摘抄了几句胡乱应付一下,问题就算了解了。接下来,就是这位教师的尽情表现了。显然,这样的课堂交流对形式上的关注超过了对内容的关注,课堂所谓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上就大打折扣了,这种教学情景一般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导致的。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策略与形式
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呢?笔者认为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勤于动脑,并经常听课观摩,合作交流,坚持写日常教学反思札记,则能收到明显效果。
1、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提高,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比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参加工作后应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方法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等著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勤思多记,注重日常教学反思札记的撰写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写反思笔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该用文字形式记录下简单的日常教学反思。每次教学过程中的倏忽火花、点滴感受,都是反思的果实,也是今后系统性反思的基础。优秀的“教后感”、反思札记包蕴着对“教中”反思
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
日常教学反思可以从这些方面启思: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得是否恰当?教师的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应度是否高涨或良好?学习情感、习惯情况如何?教师临场应变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的情况发生,若有,是什么原因?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如何?课堂所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切合与适当?课堂教学的得意之处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上看,今后该如何调整?只要每课必记,时促则短扼,时裕则详尽,经常反思,收获必丰。
3、听课观摩,相互交流,促成自我发展
他人成功的教学实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体现了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方法与典型,让我们感受与学习到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风格等。如,在教学高中历史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的兴起”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容易流入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很难得到提高。而有一位教师却与众不同,整堂课设计新颖:既有康有为个人档案的填写,又有维新派新书发布会的角色体验,还有充满学生爱国热情和智慧的“公车”上书,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的兴奋点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组织教学的,他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由于兴趣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课堂讨论时,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培养,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听了这堂课我觉得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与之相比,自己的教学就相形见绌。如果经常有这样的积极反思,就非常有利于改进教学。同时我们更倡导自己力争上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等,借助他人的观摩点评,促成自我发展。大凡上公开课,自我进取意识和成功期待欲较强烈。备课时,往往更注重吸收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和成功的教学经验,会钻研得更深刻,会写成更优化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将会出现怎样的效果。上完课后,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评课,又一次的集体反思与交流,会使听课的同行们都各自得到教益,当然,对执教者个人教学的反思也会更深刻。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发展,教学水平提升的良好途径。
当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索。比如,教学反思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形式还有哪些?等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促教师得到专业发展,让教师价值得到升华”,这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前提,这也是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试析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3. 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01年第1期;
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第三篇: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给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给力教师专业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骨干教师则是学校的顶梁柱,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德才兼备、充满爱心、甘于奉献的骨干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所以,我校把骨干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近年来,在县教体局的指导下,我校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培养思路,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认真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科学规划,确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几年来,学校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评定标准》、《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了骨干教师的标准和培养目标,鼓励教师拔尖、成名成家,打造我校骨干教师队伍。
本学期在全校进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选拔。按照市教育局制定的具体选拔条件,遵循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并且兼顾不同学历和学科的合理分布,拟筛选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名(其中,中学部3名,小学部2名),镇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0名,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5名,共30名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
二、积极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素质。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培养是学校工作重点,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按上级要求,学校要本着选好对象、培养骨干、分层培训、讲究实效的原则,采用集中培训,师徒结对等形式,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的校级培训。同时,还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为参训教师提供经费保障,着力打造一批名符其实的不同等级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是在结对帮扶工作中,采取骨干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上公开课—骨干教师点评—青年教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汇报课的双向互动的方法互助互促,共同提高,得到了青年教师的普遍欢迎。二是举办职业道德辅导讲座,围绕思想建设、理论素质建设、师德建设、自身修养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狠抓师德建设,鼓励骨干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多年来,学校坚持年年评选师德标兵,提出永远让爱洒满校园,使骨干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师德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师德教育,骨干教师工作热情高涨,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搭建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学校坚持唯才是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将骨干教师送上个人发展的快车道,学校通过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在全校开展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新秀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实施专家引领导航,学术研讨促动,外派研读进修,校本发展培训等策略,培养德业双馨的骨干教师队伍,让他们走双师型路子,在学科前沿中占领制高点。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了尊重人才,人才乐于奉献的局面,真正使骨干教师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为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加快骨干教师成长
学校明确要求骨干教师每年做到“五个一”:即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以上教研论文;上一次水平较高的公开课;带动一个学科组;在本校以上做一场专题讲座;参加一项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验。为了使骨干教师都能完成上述“五个一”任务,学校积极总结交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指导骨干教师培训、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和实践、展示教师科研成果的阵地,为骨干教师展示教研成果创造条件。至今日止本学期已有骨干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4篇;14位骨干教师的15篇教学案例、论文被选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论文大赛;5名在学校举行的PTT(参与式教学)优质课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近期将代表学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PTT(参与式教学)优质课比赛。通过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使骨干教师有压力,有动力,有成就感,他们已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四、制定标准,落实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培养一批思想作风扎实,教学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高水平青年骨干教师,切实发挥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学校制定骨干教师考核办法:
1、思想政治素质(12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勤奋,乐于奉献。
2、课堂教学水平(12分):高质量地执行“教学五认真”要求,课堂教学做到基础性、主体性、创造性有机统一;勇于开展教改实践与创新,并形成一定的风格特色,教学效果明显。
3、带头示范作用(12分):在学科教学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每学年在本校举行一到两次示范课,或赴其他学校进行一次借班示范或讲学活动。
4、教学成绩(16分):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在各级各类统考或抽考中,所任学科教学成绩较好,名次靠前。
5、课题研究(12分):主持一个校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课题计划与实施方案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研究过程完整、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充实,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6教研论文(12分):积极总结教改经验,认真撰写教研论文,每年有两篇以上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7、帮带工作(12分):发挥帮带指导作用,承担培养1-2名青年教师的任务,具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活动内容,并在三年内将其培养成为校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或校级教学能手。
8、班主任工作(12分):担任班主任多年,取得B级以上班主任以上资格,所带班级班风好、学风浓。按照这个标准,每年考核认定一次,使骨干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本保证。我们在以后将尽量拓展培养模式,提高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真正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尽快把骨干教师培养成一代名师或教育专家,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我校教育的飞跃发展。
第四篇:经验+反思+学习=成长 提升教学反思力
经验+反思+学习=成长提升教学反思力
我们的口号是:“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读书启迪智慧;实践中的感悟产生智慧;更来自反思的升华
一、反思溯源和意义浅谈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两个学会)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1、反思,一个频率很高的词。反思的三个条件:要有一定开放的头脑;专心致志的态度;需要专业水平。
2、反思是什么?反思是一项满怀希望的活动;反思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习惯;反思使“思想”成之为思想;反思是一份责任;反思是不断地自我超越;反思是一次次“践行”后的理性批判,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习惯;„„
3、反思意义浅谈,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反思是教师丰富教学实践智慧(默会知识)的工具。---《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样本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定荣,《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四期)。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一辈子可能说清的是一句话。提炼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反思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之路,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想不远;没有具体的操作,就走不顺;没有深刻的反思,就走不快。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 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 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其用意是鼓励教师们珍惜反思,重视反思。真正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反思是一种态度,你能否反思,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其实反思不仅仅要下决心,更重要的是把反思培养成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年近四十,才开始教语文,正式上课仅有七年的时间,但是,凡是听过他上课的老师,都说他的课上得好。殊不知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讲完之后都要做课后笔记,写下心得或教训。十年来他已经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学反思,正如他所讲:“写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我每天必备的功课。”支老师对反思如此痴迷,纵使你不让反思都不行了。这就是反思习惯所在了。反思已不断被证明是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具体特征。那就让我们在教学中要与反思同行,时时省、课课思,你的反思习惯一定会养成的,这么讲是因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确反思的目的。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目的问题,反思也不例外。众多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自觉性的教学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在某种意义来说他的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这么讲是因为教师教学反思过程是二度教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和技能、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教学反思不仅包括课后思,也包括课前思(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写课后思)。
案例:去年教学《荔枝》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续写“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由于课上孩子们感悟深刻,所以孩子们的续写精彩极了,读着他们的续写,我潸然泪下。因为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也体味到了母亲的艰辛,更懂得了感恩,激动之余,我写下了《感受生命的涌动——荔枝教案例:而今年当我重新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打开随笔认真阅读,特别是在我校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指导下,我觉得把这一环节放到课下不太恰当,应将写的训练纳入课堂,加大课堂容量。于是在学生经历了初读、再读、精读,充分感受到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意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结尾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他们领悟到了作者自责、遗憾、痛苦、惋惜的情感,可见他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中,于是我趁热打铁,“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简短的话语中包含了作者多少情感啊!你能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学生写作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他们真挚的表白跃然于纸上。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爱啊,现在只要见到荔枝,您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您亲切的话语和笑声仿佛又响在我的耳旁,你对儿孙们的一片深情,令我终身难忘„„”
听着他们的倾诉,我心潮澎湃,再看看孩子们已泪眼朦胧。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升华了课文情感,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为语文实践活动营造出一个浓浓的课堂情景。而这一切的得来都缘于我课前对前一年的反思进行了吸纳与批判。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掌握反思的技巧。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是讲究技巧的,它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可见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思维、教学方法,都应纳入反思的范畴。闲暇之余,翻开杂志偶尔看到一个精彩的案例,引起你的共鸣,你从中捕捉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反思;繁忙之际匆匆几笔写下你的感悟和所得,也是教学反思;当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计目标,请记下你的“成功之举”;当课堂教学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记录你的“教学机智”;当你被学生的课上那独特的感悟所感动时,请你记下“学生见解”;当沉闷的课堂氛围令你压抑时,请记下你的“败笔之处”;当面对“败笔之处”的研究又有崭新的创举之时,请记下你的“再教设计”。教师产生“反思”的冲动往往是在此之前改革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那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偶发的事件,顿生的灵感,知识的缺漏,思维的障碍,教学的困惑等无不强烈地刺激着教师那敏感的神经。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如果不及时地把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记录下来,那么也只能是“过眼云烟了”,开始,我们不妨用“钢笔录像”,把一个动态的课堂变成文字式的“课堂教学实录”,然后,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以及这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变成了一种“夹叙夹议”,从而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思考,这样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便诞生了。
二、反思意识的主动构建
1、谈“一杯茶的工夫”---回放与复盘„„
2、学会“盯住”---石匠的故事„„
3、不要为自己设限:从跳蚤到爬蚤的故事(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从跳蚤到爬蚤,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 100 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4、反思要有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设计(近期、中期、远期、终极目标),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性,没有空气人无法生存,没有目标,人同样无法取得成功。为什么必须有目标才能成功呢?因为目标的作用不仅仅是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作用,目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
毛毛虫的故事:法国科学家约翰 · 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尽而死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便立时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吃到松叶)。人又何尝不是如此。随大流,绕圈子,瞎忙空耗,终其一生。一幕幕“悲剧”的根源,皆因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标。古希腊学者彼得斯曾说:“须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另一位学者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往前走,而是随波逐流。”
诸位,你有人生目标吗?
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
你的远期目标是什么?
你的中期目标是什么?
你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实现这些目标,你做了些什么?可有具体安排?
第五篇:给孩子时间成长教学反思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有四个月的时间了,我和小二班的宝贝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刚进入班级的时候,对我非常有挑战的是与一个孩子的沟通问题。还记得我第一次和他交流的时候,我说了好多的话,而他却不看我,也不和我说话,甚至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跑走了,真的让我感到了一种排斥感,这也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后来我渐渐的发现,他是一个很有自己的想法、比较内向、不愿表达,但是渴望交流的的孩子。但我又发现,他与小朋友就会很自如的交流,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可以,为什么只要是早上就对我们没有一句话呢?我曾尝试着和他好好交流,但结果都是一样,没有得到他的任何话语。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开口,才能打开我和他之间的那扇门,让他早上可以大声和老师打招呼做个懂礼貌的孩子。
尽管这样,我并没有放弃,还是像对待其他孩子一样,主动和他问早,在各项活动中主动与他沟通,总感觉效果不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这个月末。一天早上,我一样在门口迎接他和他问好,突然听到了他大大的声音:“老师,早上好!”当时我真的很诧异,他没事似的搬着小椅子去座位了,而我却站在那高兴了好一会!从他看我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小小陌生感没有了,从他的心底里喜欢我这个老师,我也能享受和小朋友一样的“待遇”了!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我来说却印象深刻,也使我明白孩子的心是不能强求的,对待孩子要学会耐心的等待,等待你走进他的心,等待孩子成长,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只要有爱心和耐心,孩子们就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现在的小二班对我来说,并不是简简单单意味着一个班级,而是我的家,我爱家中的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