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究竟该怎么读?
大学,究竟该怎么读?
—读《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有感
“批判”、“有病”多么犀利的字眼,让我骇然的同时也暗暗替作者捏了一把冷汗。中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谁那么不客气,竟拿北大开刀?中国高等教育究竟有什么病?带着疑问我细细地读完了整本书。
《北大批判》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作者薛涌,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在耶鲁大学历史系修完博士课程,对于中西方教育都有深刻的理解。作者号称“反智先生”,近年来在国内媒体上颇为活跃,撰写大量评论,许多言论颇富激烈性、争议性。难怪他对北大的批判一针见血。《北大批判》是针对中国教育积弊的力作,也是作者薛涌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书中详细分析西方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的理念与实践,从而对比分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缺失,力图为改正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献计献策,诸如“讨论班制度” “砍掉泛滥成灾的博士课程”“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等等,以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
整本书共分六章,因为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各部的内容逻辑就不讲究连贯和一致性,读者可以就自己的兴趣,择取读之。书中很多地方都给我很大启发,这里只结合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部分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顺利踏进象牙塔时,真可谓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相信大部分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是满怀期待的。然而,现在大学生生活现状却让人担忧。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无聊”“郁闷”成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大一不知道该干什么,大二知道干什么却不想干,大三想干却没有时间了,大四有时间却毕业了”,流传已久的顺口溜似乎成了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见很多人对于大学四年该怎么度过是很迷茫的。大学学什么?郑也夫先生有一篇演讲稿“大学教育教什么?”,归纳为三个方面:读书、写论文和思考,理工科还要加上实验。薛先生对“大学学什么”提供的答案正与郑先生的答案相呼应。
首先是读书。很多大学生认为文学,特别是历史,是“无用的”,而薛先生却认为大学里读写“无用”的书,往往能成为有用的人。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可见一些看似“无用”的书对人的思维及人格完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在现在的大学校园读中国历史,读白居易,读李白,肯定会有人送你一句话:这人疯了。也难怪,当文学院的人都不读诗了,当历史学院的人连简单的史实都说不上来的时候,你还能要求其他学院的学生去读诗读史吗?我经常去课室或者图书馆自习,很少看见有人阅读除了教科书之外的书,有也是时尚杂志而已。大学四年读下来,除了那几本教科书之外什么书都没看,你的视野能有多广呢?就算你把每一本教科书都读熟读透,你也只不过懂了冰山一角而已,何况你未必有去弄懂它呢?教科书教会你的只是一门技能而已,而那些“没用”的书教给你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让你一辈子受益无穷。
其次是论辩。在薛先生的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什么是大学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论辩意味着对同一论题形成正面和反面两种观点,通过辩论逼出真理的逻辑。可是论辩的前提是什么?是独立自由的思想和对真理的主动性求知。首先,没有独立自由思想,结论都给限定了,怎么可能进行心灵的是非辨析呢?比如高校的期末考试特别是文科的,考试的时候只要你把书本的内容默写出来就可以了。大部分考生都会写很多,因为老师是按点给分的,错了的部分并不会扣分。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对于知识他只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细细咀嚼。这样的学生只是考试的工具而已,他怎么会去论辩呢?如果他不按点写,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的陈述一番,但老师找不到点给分啊?那怎么办?谁敢冒这个险?其次,追求真理需要主动性。我们都习惯了高中的学习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而我们要做就是把老师讲的内容无条件的装进我们的脑。如果你去高校的教室走一圈,你同样能发现这种情况:在一间阶梯大教室里,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讲台下面坐着一百多个无精打采的学生,偶尔低头抄抄笔记。这就是典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都很怕被老师点到回答问题更别说主动举手跟老师辩论了,所以课堂气氛一般都是死气沉沉的。只是机械的接受,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样怎么能逼出真理的逻辑呢?只有进行心灵的是非辨析才能触类旁通,否则就只是单单背了几本教材而已。
再次是读和写。在薛先生的书里,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读和写和世界建立联系。前面已经谈到了“读”,这里不再赘述。薛先生说的很对,什么都写才是什么都想。你在写的过程就是想的过程。但是许多高校却不重视读和写,学生自己也不注重读和写。基本上老师不布置作业,学生是很少写的。就我而言,也是这样的。大一大二两年,写的东西是很少的。大抵写完之后也就忘了,因为没有去思考。看看周围的同学也是没有几个写的,几乎看不到他们动笔。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学而不知道思考学了也罔学,做学问需要反刍。写的另一个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与世界建立联系。许多大学生不注重培养自己写的能力,到毕业的时候连求职信都写不好,用人单位又怎么用你呢?
最后是well-rounded person。大学对学生最大的训练是教他或她怎么当一个“君子”,也就是well-rounded person(饱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格),这样的“君子”所指的,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品格:有独立的道德判断和意志,有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知道怎么应付挑战,怎么自我发展,怎么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应不屈不挠,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清华的校训说明教育的第一
使命是人格的完善,而非技能的培养。然而现实中,许多人都把大学当做技校来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去完善自己的人格。于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事件屡出不穷。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更让人震惊的是他的同门师妹的言论:“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太可怕了受害者维护自己的利益怎么成了不要脸的事了?药家鑫师妹的言论让我们再次见识到了不少年轻人对于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和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的严重倾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在培养社会精英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这句话是说当你确立了对你的心灵而言是最重要的东西后,就不会让那些琐碎之务喧宾夺主地占据你的心胸。所以还在迷茫的朋友们,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方向吧!待你大学四年毕业后,再回首,也就不枉这四年了。
第二篇: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看完这本书我很感慨,因为我感觉这本书是如此的符合我现在的状况,一个初入大学已经有些感觉到迷茫的大学生。在提笔写读后感的时候我思绪了好久,我在想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把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终于,我决定以分条列举的方式来阐述我的观点。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这句话就出自这本书的作者。这样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蕴含丰富的信息,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发现自己的志向,也可以说成是兴趣,发现然后为之努力。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有多努力,而是看他是否选择对了,选择对了再努力了就能越走越远;选择错了,即使很努力,也只会使自己陷入死胡同。“从高考结束到大四毕业离校,满打满算也就49个月。你只需要用一张小小的便笺纸,画一个7×7的表格,你全部的大学生涯就在这张不足0.004平方米的小纸片上。看看你的表格里有多少个勾、多少把叉,你就会清晰地知道那些已经永远逝去的岁月是如何蹉跎掉的。”,是的,到了大学我才发现,大学并没我想象中那么美好,不再像高中时那么积极进取了,很多人不再认真读书了,他们花大把的时间用于玩游戏看电影和睡觉。大学的学术氛围也没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大家不是在一起讨论这个题或那个题,而更多的是自我颓废。于是,我在想,我的大学生活我要如何过?当我也像作者说的那样把大学时间做个时间表,我发现我已用掉时间表的一排,然后惶恐中,我不想这样或那样地蹉跎我的大学时光。我立志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我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于是,我懂得了珍惜时光,要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做到有毅力,下狠心约束自己,要求自己。“《礼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并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关键所在。只要是我认定要去做的事情,如果别人付出一倍的努力能够做好,而我却不能,那我就付出十倍的努力;如果别人付出十倍的努力能够做好,而我却不能,那我就付出一百倍的努力。”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这段话,回忆过往,我记起爸爸曾对说过“我们可以比别人智商低,但是一定要比别人更努力。”所谓“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是的,人不可以妄
自菲薄,但也不能夸夸其谈,最好的处事方式:谦虚,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付出,即使比别人辛苦也要坚定信念一定要达成目标。
“一个人有多少钱并不是指他拥有多少钱的所有权,而是指他拥有多少钱的使用权。”,“三十岁靠专业赚钱,三十岁以后拿人脉赚钱”,“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四个人。”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作者无疑诠释了这三句话。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拿中国的现状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成功的人大多都是很懂得做人和做事的,累积专业知识然后运用重要人脉是成功的关键,成功不是偶然的,靠的的是自身的一点一点的努力学习和一点一点地积累关系。不要讽刺别人位居高位或有所成就靠的是关系,死读书和假清高有什么用?一个人和别人相处的好也是一种能力,就像作者所说“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是的,在我的认为中,“做人”本身就是一种学问,如果睡不能学好这本学问那么也请不要诽谤那些学的好并且运用地好最终走向成功的人。
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大学作为孕育先进思想的摇篮,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衡量一个人读大学读得好不好,不在于看他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术,而要看他是否学会了独立地思考,是否训练了批判性思维,是否可以参与到新思想的孕育与传播。”
第三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覃彪喜先生以他的经历经验为基础,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他对于大学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当代大学生非常关心,甚而迷茫的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他的建议。读此书时,有惊讶,有欣喜,有怀疑,更多的是一种鼓舞,一种对于自己精彩大学生活的企划与憧憬。
初进大学,最大的感觉便是,我几乎独立了,之所以说几乎,是知道自己在经济、情感上依旧依赖着父母。但是,与以往生活不同,这里有太多自由,考验着每个人的自觉能力,生活能力。初开始虽有小小的兴奋,也滋生着担心,害怕在这种独立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而更多的,是为能自主安排生活,能真正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而活而激动不已。
日子便这样展开,随着对大学一点点深入的了解,开始有困惑,迷茫,面临各种选择。第一个便是对自己专业的审视,身边有很多同学都是被调剂的,我就读的专业也不是我喜欢的,所以了解到可以转专业,就一心想要转专业,后来发现,转专业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首先在学习上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能转的专业也是有限的,名额也很少„覃彪喜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出,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我想,在选择专业时,这个专业的发展及其前景是很受关注和重视的,至于学校,能上一所重点大学,谁愿意念一所二流甚至三流的大学呢,即使个人能力强,有一个好的环境不是更能锦上添花么。读后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一所大学,不管是否自己曾经心仪的,所获得的和我们先前的努力是大体成正比的,我们应该学着接受,并以新的积极的奋斗姿态开始一段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学习历程。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应该在这个环境中安定下来,不是抱怨,不是后悔,而是开始计划,开始以此为起点向前。然后是正确看待我们所学的专业,诚然,专业根据先前及现在的发展分析,总会得出热门冷门之分,但是真正到我们步入社会求职那一天,情况是不可预知的。这是一种乐观的心理暗示,最起码有助于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此外,覃彪喜先生在他的书中指出,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你的专业„如果是选择学术,冷门专业比热门专业更容易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个人的能力才是最终自己所拥有的最重要的筹码,用人单位说到底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为他创造价值的人,而不是一所名校的名誉,一个热门专业的名号。只要我们有竞争的实力,就无需担心“出身”。
覃彪喜先生还提到我们应该要知道自己想走的是哪一种人生道路,由此才能够做出相应的正确的选择。我想,在这一点上,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为虽然如刚才所说,可以放下
非名校,非热门专业的包袱,要看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但是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我们必须有具体的选择,必须有针对性的为以后打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跳出纷繁的条框诱惑,找到真正有益的途径来走,比如大学里提供了考取各类证书的机会,还有双学位,进修,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但是我们不应当盲目地考证,或者是舍本逐末,过于热衷社会活动而罔顾学习。我认为,我们应当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修正中,找到真正想要的目标,为此找到正确的辅助品,有目标地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有了目标才能围绕这个中心解决自己的困惑,比如,我希望将来从事药品行销管理,肯定需要交际能力与组织策划能力,我的专业没办法给予我这方面的帮助,那我就要去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参与竞选,试着组织活动,培养领导能力,同时,要想在其他行销专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我就要找到我的优势所在。如果这个想法在未来一段时间中从未改变,那是否转专业对我来说就不是什么困惑了,因为我所能转的专业于我的打算并无帮助,而且我会反而会因此失去很多课余的有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我的爱好正在于能转的专业,并且渴望在那方面有所建树,那毫无疑问我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为自己争取那仅有的几个名额。
在覃彪喜先生的书中还讲到了考研,留学,就业等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考研,我一开始也是犹豫不决,感觉难以抉择,身边有很多人说,不考研,想找一份好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说,考研就是面对就业难的暂时逃避,出来以后就业由于工资等原因更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覃彪喜先生说考研是痛苦的安乐死,因为对于想拿更高学历作为找到好工作的筹码的人来说,投资更高,风险更大,结果目前来看却往往不如人意。在是否考研的问题上,我意识到,如果以后想在本专业领域从事学术方面的工作,考研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必须的,而如果有其他方面的选择,考研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因为若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那与其他不考研的同届竞争者来说,一份高学历与一份三年的经验就是各自的竞争优势,现在的用人单位多半在招聘中说明有经验者优先,而并非高学历者优先,从中可见用人单位的聘人需求与偏重点所在。
进入大学以后,老师,家长,朋友,常常说起大学究竟是怎样的,有何不同,应该如何对待。听到很多大学生在大学中颓废度日的事件,也有很多人在大学中脱颖而出,能力卓群例子。我也不断地在思考,想知道自己脚下的路到底要怎么走,读完覃彪喜先生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之后,很有感触,覃先生的很多观点尖锐独特,很多建议中肯可行,在一些方面的引导给了我很大启发。正如覃先生所说,大学是我们最后一次系统地、有精力有时间全心投入的学习知识的机会,身在其中,要珍惜光阴,拿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以玩乐为主,整日寻思着怎样玩才开心,像一个成长却不成熟的孩子。在大
学里要学会取舍,学会规划,要有一个目标,一种方向,可以不断修正,但不要没有或是盲目变化。覃彪喜先生谈到,大学生相对于职业技校的学生来说,根本的区别和优势在于思维能力,职业技校的学生可以在某一门技术上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但是在处理问题,对待新事物上的能力上,由于大学生们在大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维培养,可以在超出技术之外的范畴内更灵活地解决问题,职业技校的学生们就望尘莫及了。这点也告诫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思维生锈,有大学这样的平台,就要敢于尝试,充分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新事物的能力。
每个人对于未来应该是有所规划的,只是有的没能够把思想中零碎的片段整理成章而已,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一项才艺,以后有很广的交友圈子,希望到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见识,希望生活多彩起来,我能有能力应对各种变化。那对于我来说,学术研究不适合自己,但本专业也有趣起来,这也是我充实自己知识的一个机会,而且在空闲的时间里,我可以培养一项才艺,可以多看书,可以通过兼职等形式存钱去旅行,我在课余时就不会因为迷茫而消沉。除此之外,择业方面,我倾向的就是有挑战的,工作内容丰富的,与人交际的,有一定空余时间的类型,以后,想法可能会随着人渐成熟,世事变化之类的原因改变,但对于我的指导意义是重大的,我需要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有灵活的应对能力,需要改掉患得患失的缺点„
思想指导固然重要,实践行动才是成功之道,在覃彪喜先生的书中所获得的理论启发,我想作为一种帮助,在鲜活的我的大学生活中付诸实现。在此也仅与各位说说我的心得,希望大家的大学生活都能过得充实,圆满。
第四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后感
哲学使人思考,读书使人睿智。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我从大一就开始读的,知道最近才读完,不是我速度慢,而是我不想这么快读完,我想慢慢思考,慢慢品味它,品味我的大学。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是否拥有大学思想。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这就是大学思想,敢于错误,敢于尝试,敢于说不,敢于不同。启发一----人生的规划。仕途?商界?学术?我们该如何选择?人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奋斗,机遇,选择?不走弯路就是捷径,做好选择就是捷径,做好选择也许比奋斗比机遇更可贵。在仕途之上,也许是一百个甚至一千个人去竞争一个职位,也许会有上百个职位等你去挑,但你够格吗?在商场之上,日进斗金,震惊全国甚至全球的商业神话也许因你而诞生,也许你默默无闻穷困一生,你的能力属于哪个Leave?漫游于学术的海洋,可能你会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牛顿,也许你只是千千万万书呆子中的一员,你做好准备了吗?这都是选择,这都是机遇,这也是一种一种你的人生可能,看清你自己了吗?
启发二---专业与学校。面对大学的专业,面对学校的名气,大学
生往往最是在意这些,但这些又真的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吗?所谓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你的学校或你的专业,它们对你成功的影响度只是概率问题,既然是概率,就存在不止一种可能。如果专业真的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那么以前的热门专业今天也该人满为患了吧,这个行业也该饱和了吧,当年的冷门今天也该门庭若市了吧。其实这一切都是微不足道,它们对大学生未来的影响都是极小的,主要还是你自己。
启发三---博学与专一。博学与专一也是大学生讨论的一个激烈的话题,到底一个学生是应该专攻一门主业还是让自己成为博学的人呢,哪个才更有竞争力?哪个的明天才更好?《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给出的态度是,千招会,不如一招精,十个百分之一并非是百分之百,而是万分之一。今天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分工及其精细的社会,你必须在某一个领域拥有一技之长,领先于他人,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些所谓的全才只能徘徊于各个领域却不得一席之地。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也许我们要慎重思考它的现实意义了。
启发四---上什么课?逃课的学生是坏学生?我的观点一直都是不一定。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志同道合了,书中的解释是什么课都不逃和什么课都逃有什么区别,你去了所有的课,你听了几门,你会了几门,你将来能从事几门,还不如趁着年轻,趁着大学的活力与激情,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擅长的,将来也有一技之长。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也注重说明了英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也认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观点。英语已经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语言,一门生存必须的语言。
启发五--勤工俭学的辩证法。这是《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令我着迷的另一处。对于家庭经济比较优越的同学来说当然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对于那些家庭情况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就比较重要,我认为应该先学会省钱然后才是赚钱,更何况大学时光且长且短,要充分利用好它来学东西,增加自己以后的赚钱能力,从投资学角度分析就是要做长线投资,不要贪图短期回报。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最后吸引我的是它所论述的做人与做事。有句话说的好,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正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只有学问却不会做事一样会被残忍的淘汰掉,但只会做事,却不懂的做人也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能长久站在成功的舞台。我们在大学不仅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事,最重要的是先成人。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影响我两年的书籍,给了我不少指向,道出了很多真谛,也许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我已经深受感触。
第五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2013-12-03 09:14:43)
转载
标
签:
转
载 ▼ 分类:转载教育类
原文地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去美国读研究生
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些问题: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读大学,究竟又是读什么?
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也可以成为医生„„
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时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那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张小姐写的关于自己毕业求职经历的文章:
大学临近毕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我又属于运气最差的那类。
第一次,有家电器公司通知我面试,出门前打扮得太久,加上路上堵车,结果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扬起手上一堆报名表对我说:“小姐,你不适合做员工,适合做老总。”
第二次,我素面朝天地提前来到一家礼仪公司,工作人员摇着头对我说:“注重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在学校没学过吗?”
几天后,一家英国公司的招聘广告让我重新打起精神。公司对形象没什么要求,我也很准时地到了应聘现场。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
看到这个无厘头的题目,我几乎傻眼了。可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
所谓的“英国买”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英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我脑子里要有数。可以假设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5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使数据精确,我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写完步骤后,我再假设这些人当中经常打的有多少人,这些人估计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会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最后我写下一组数字,并满意地交了答卷。
一个月后,我收到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
张小姐第一次面试因为迟到而失败,第二次又因为仪表而被拒绝。守时和注重仪表都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定张小姐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
张小姐第三次面试的时候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实力。那道题目考查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张小姐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她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
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都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摘自《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南方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