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回望——读萧红《呼兰河传》(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4:0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孤独的回望——读萧红《呼兰河传》(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孤独的回望——读萧红《呼兰河传》(范文模版)》。

第一篇:孤独的回望——读萧红《呼兰河传》(范文模版)

孤独的回望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文学院09级 4 班张兰芝学号:2009140307

摘要:萧红民国有名的才女之一,但是一生漂泊生活困顿,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几句香港完成了小说《呼兰河传》,这是游子在中国南方回望故乡的凝望。在那片土地上有她的童年,有她的祖父,有她年轻时的桀骜不驯。在她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女性关怀,她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迷失逃避回归 呼兰河传 女性

正文:她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她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她叛逆隐忍,却忍不住孩子般回望故乡,她就是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 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王阿嫂的死》

迷失的孤雁:中国式娜拉

萧红出身在一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地主家庭,本该过着小姐一般的生活,可是事实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萧红的生活是痛苦的。她的痛苦来源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母亲常常骂她,父亲对她的教育也只是非打即骂,祖母更是常常狠心用大头针扎她的手指,在这苦难的童年中唯一给她安慰的是疼爱她的祖父,这是童年中唯一温暖的地方。祖父死后,萧红在家中再也找不到保护伞,初中毕业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她逃到了北平,但是她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又得不到家庭的支持

生活陷入困顿,返回哈尔滨被软禁在家中。同年萧红再次只身来到北平,未婚夫汪恩甲追随她来到北平,萧红被其感动,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萧红像娜拉一样勇敢地离开了家,就像鲁迅先生思考的,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鲁迅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那时候的萧红还不能完全独立只能选择回来,如果汪恩甲能履行婚约,说不定萧红就会安静的度过一生。可是命运没有这样安排,困顿中的萧红斜线向报社求救,与萧军一见钟情,随结成连理。但是萧红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快乐的,虽然萧军宽厚的肩膀给了萧红保护,但是他“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爱情哲学没有给萧红多少安全感,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萧红该是失望的。萧红需要的是一份平等的爱情,可是婚后她不仅要承担一切家务劳动, 帮萧军抄写文稿,甚至有时还要忍受萧军的雷霆之怒和粗暴打骂以及他对婚姻的不忠实。不论萧军还是他们的朋友, 都忽视或漠视萧红的独立人格与价值, 把她只是作为萧军的妻子来看待。“ 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 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 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 已经太久了。”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但是萧军在其爱情观的指引下向朋友黄源的妻子许粤华展开猛烈追求且让对方珠胎暗结。此前,当萧军有了婚外情后,萧红还可以找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和烦闷,而这一次,萧军给她带来的却是无法言说的伤痛,最终萧红选择和萧军离婚。和萧军离婚后萧红又嫁给了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是一个文弱的书生模样,起码不会像萧军一样使用家庭暴力,但是端木好脾气的背后让人感觉到他很没有血性,当萧红病重,香港危难的时候他丢下萧红自己逃跑了。萧红几次遇人不淑,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最后由于庸医的误诊,萧红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又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短短的几句遗言,既表明了她对生的厌倦,又表明了她对死的抗拒。人生该有多少遗憾啊!

游子的回望

人们总是在最痛苦的时候回味温暖的时光,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旅居香港孤独寂寞的萧红写下了《呼兰河传》,对童年中的家乡进行了描写,本雅明曾这样描述波德莱尔:“寓言是波德莱尔的天才,忧郁是这一天才的营养源泉。在波德莱尔那里巴黎第一次成为抒情诗的题材,他的诗不是家乡的颂歌,而是这位寓言者凝望巴黎的目光。”茅盾在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时曾说:“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对于一个处于困顿中的漂泊者来说,对故乡的回忆永远是最温暖的,萧红也不例外,虽然她的童年不尽快乐,但是困顿中的她依然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那就是她的家乡呼兰县城。

她在《致萧军》的信中说的那样:“一旦到了上海,犹如到了‘异国’,一切都是生疏的,一切都不习惯,言语不通,无亲无故„„好像孤悬在夜海上,心情是沉重而寂寞的。”饱尝情感破裂之后的萧红,在漂泊流亡的道路上心境愈加的寂寞、孤独与苦闷,“家”在她心中的分量也就愈加的沉重,思家、恋家的情结也就更加的凝重,皈依家园的渴望成为她一生难圆的梦。从这一点上说,《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一直寻找的“失落的家园”,也是萧红在十年的天涯孤旅中寻求生命意义之所在,更是萧红在感受到命运无常、人生孤寂之后为自己打开的一扇通向生命故国的门窗。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对于故乡的回忆萧红是有着很多的落寞的,那落寞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还是对过去选择的懊悔?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是什么样的落寞让她写下这样的文字,曾经的美好,曾经亲爱的人,如今冰冷的坟墓。但是祖父对他的爱是无可替代的,在那个已经远逝在记忆深处的小城、院子和后花园里尘封着她太多太多的美好烂漫的童年记忆: 后花园中给慈祥的祖父捣乱玩耍,夜晚在被窝里缠着祖父学诗,在黑洞洞的储藏室里搜寻宝贝,为了让祖父给自己烧鸭子吃赶鸭子下井,还有热闹多姿的野台子戏,总也看不够的放河灯„„所有这些无不令萧红魂牵梦绕、刻骨难忘。它“意味着作家历尽世途坎

坷之后对童年生活的皈依,饱尝四海漂泊之后对故乡风物的思恋。”《呼兰河传》中没有主角,它反映了在萧红的记忆中呼兰河的图景,萧红对它的描写是客观的是冷静的。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这反映了呼兰河人们的劣根性,他们需要这个小泥坑,因为只有存在这个小泥坑,他们才能大模大样地吃瘟猪肉。

对女性的冷静同情

作为同样不幸的女性,萧红对女性的处境是充满同情的,因为她这些年已经尝遍了世态炎凉。她不认为女子是懦弱地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在小团圆媳妇那一节的描写中萧红表现了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小团圆媳妇因为太大方遭到婆婆的毒打,最后在众人们的“好意”中丧了命。曾经也有同样遭遇的婆婆,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团圆媳妇,这就是女性的悲哀啊。

萧红死了,埋在了浅水湾,不知道她想不想回家乡。

参考文献:萧红《呼兰河传》;白珍 《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黄海霞 《萧红:回望呼兰河》

第二篇: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

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生长去,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了,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了,耳聋了就不听了,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了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的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世界并没有因为某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什么,呼兰河城是闭塞落后、封建迷信的,他们生病了也不请医生,只请神婆仙姑。文中许多处都提到了为病者“跳大神”。比如: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因为的跳大神被开水烫死的。小团圆媳妇的反抗被满脑父权意识的大人们给规矩了,无辜的孩子成了封建伦理秩序的牺牲品,她的受难与惨死,来自她的婆婆以及周围有过同样悲剧的年长女性,她们把痛苦体验施加到没有人生经验的少女身上,这无疑是女性社会群体的最大悲哀。

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篇幅描绘了家中的小后花园,它应该算是“我”的小乐园里。在小乐园里,我开心地玩闹着,时而捉蚂蚱,时而摘花,饿了就顺手扯下了长好的黄瓜,与爷爷在小花园里玩闹是“我”童年的最美丽时光。我觉得这些描写是文章的暖色调,让人一读就平添了许多的乐趣,也像作者一样其乐融融。

文中也提到了古怪死板但又好笑的有二伯。有二伯应该算是文中提到的众多人物中个性比较鲜明的一个,他说话怪声怪调,经常讲些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他不合群,但也收到许多人的讥笑欺

侮。他的弟弟——“我”的父亲都动手打过他;他烂赌酗酒爱贪小便宜,爱偷祖父家的东西,但偷的手段并不怎么高明,每每被人发现。他想自杀,却总也死不了。

冯歪嘴子也是一个悲苦凄凉的人物。贫穷,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以做粘糕卖为生,但是他的人老实敦厚,因此也博得了美丽又能干的王大姐的喜欢。王大姐甚至不顾流言蜚语委身嫁给了他,并且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女人不仅在男人的世界里扮演着可悲的角色,任凭摧残和践踏,卑微着依附于男人,同时,她们还受到来自同性的压迫,彼此折磨。

《呼兰河传》中,萧红给我们展示了悲惨地死在自己同性手下的两位女性。她用她的话语冷漠地告诫着男性世界的广大读者,女性之所以要结婚,不是出于真爱,而是出于无奈。

第三篇: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

——简析萧红《呼兰河传》 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诉诸人的感情和生命。‛这篇曾经被文学泰斗矛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呼兰河传》,它的作者萧红,用她温暖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用‚丰沛的才情与越轨的笔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暖与苍凉交织的呼兰河小城,透过《呼兰河传》我们仿佛看到了萧红先生那满含泪水的微笑。

前两章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描绘了东北边

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

状态: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

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

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

怎么办就怎么办‛。

作者在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默的写法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第三章是作品里最温暖的一个章节,写祖父与‚我‛。

后花园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而后花园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后花园中还有慈爱的老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萧红自己曾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祖父的言行,影响着萧红的一生。儿童视野里那个美好的后花园,实际上是萧红心目中家的象征,而生命中那个后花园,是萧红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蕴满忧伤和甜蜜的情结。

第四章则反复在说一句话——‚我的家是荒凉的‛,这似乎才是《呼兰河传》最深的意味。也逐渐完成了向下一章节的过渡。

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写她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

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表面看来,害人者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众乡邻们,实际上,他们也是受害者,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愚昧落后导致了国民的冷漠麻木,迷信自私的灵魂和病态人生。

小团圆媳妇的死是一出悲剧,但有着更深悲剧意味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他们不是坏人,但却组成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突出的表现了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以及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第六章

孤苦无依的老人有二伯,努力维护着一点可怜的自尊,然而,他的命运却是悲惨的。他是身处奴隶地位而不自知的悲剧人物,却有着喜剧式的言行,让人心中不禁充满辛酸和同情。萧红是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的。

用茅盾的话说,《呼兰河传》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虽然他们的本质是善良的、‚极容易满足‛,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生命力特别顽强‛。他们只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生活着,不预约

希望,也看不到光明,这种巨大的历史惰性,为呼兰河人原本就灰暗的日常生活笼上了地悲凉,苍凉的气息。

第七章

萧红着重刻画的三个故事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就是冯歪嘴子,他坚韧、顽强,与命运抗争。在愚昧落后的呼兰河畔,冯歪嘴子与王大姑娘演出了一幕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悲剧,给精神空虚的人们提供了无尽的谈资和莫大的刺激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象他活着很有把握似的,他不但没有感觉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生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他看他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

(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萧红在悲悯的目光中,看到了呼兰河地方生生不息的希望。藉由〈馮歪嘴子〉,展現了她對這塊鄉土的祝福與期待。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这就是萧红用‚越轨的笔致‛向我们展示的呼兰河小城,温暖

中带着苍凉……

第四篇: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看完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本“回忆式”的长篇散文。主要写了萧红童年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从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生活也是很单调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她最快乐的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萧红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教她念诗。在她闯祸的时候,祖父总是安慰她,从不责怪她。萧红也最喜欢与祖父一起到菜园子里玩闹,祖父干什么她干什么。有一次,萧红不认得哪个是狗尾草,哪个是谷穗,便把谷穗拔走,把狗尾草留下,还振振有词地与祖父争辩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看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书中还写道,)每当萧红玩累了,(她便)找个阴凉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可见,萧红儿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没有萧红那么自由,无忧无虑,(每天在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也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我觉得还充实,)也有小伙伴一起玩,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觉得自己要丰富多彩的多。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茅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物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深有同感。但我更喜欢那“叙事诗”里的童年生活。)

第五篇:呼兰河传 读后感 读书笔记 萧红

2012暑假读书笔记

寂静呼兰河

1911年暮春,你降世呼兰县一座大家民宅,鸟语花香,安乐静好;31年后,你病卧在异地的床头,战火纷飞里,回忆这片天真,寂寞又谁知?

与萧红相遇,是在一个温暖寂静的午后,阳光漫洒在书堆上,在一堆被老师遗弃的篇目中闲翻,看到了她与她的呼兰河,在寒冬的暖日里向我闪烁着粼光。

“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一顶小草帽向我讲述着故事中小主人公那份调皮的宁适,烂漫无忧。那篇《呼兰河传》节选,为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与我扣上了这束不解之情缘纽带。

今夏,当我在旧图书馆发黄的书架上与她再次相逢,往昔的烂漫的一阕竟成了她唯一的慰藉,独此,凄凉无限。至此,才以一份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萧红的人生,和她的这本半回忆录《呼兰河传》。曾经也是,或许现在也是儿童的我,却没有看到萧红的欢乐,没有聆听到她的笑声,而感受到她在心底沉睡中的哭泣。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者在出生地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童年生活,这里有慈祥童真的祖父和他的菜园,有不甚亲和的祖母和父母亲,有呼兰县保守愚昧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的残忍冷漠。

书并不厚,萧红回忆童年生活的背后,是对愚昧人们的痛斥,更有她对这份生活五味复杂的情感,仿佛只有与祖父在一起的日子才算是快乐的,其他的一切,或多或少,来源于她当时悲苦交加的境况和心情。

2012暑假读书笔记

寒冬酷冷,呼兰县的人们与牲口,都被冻住在这一片严寒的冰天雪地之中。故事的开头,便奠定了结局,全篇都抹上这层灰冷的戚调。萧红二十多年来悲舛的命途,从这里走出,也在此画上终点。

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1911年的初夏,女主人公出生在东北的一座小县城,呼兰河城。它既僻远又热闹。这里的人愚昧且保守。呼兰城盛行跳大神,唱大戏,扭野秧歌,放河灯,赶娘娘庙会等。这些都是呼兰河人们的精神生活。

祖母常常不许“我”碰她的东西,因此,“我”小时候是不喜欢祖母的。祖父快70了,慈祥,童真,教“我”读诗,带“我”在后花园里玩,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跟爷爷寸步不离,整天过着恣意任性,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人生是苦多乐少。养猪的那厢房里住着一个拉磨的。他们只希望吃饱穿暖,但总也吃不饱、穿不暖。他们是看不见光明的,只知道逆来顺受。

老胡家买来一个12岁,黑乎乎笑呵呵,活泼健康,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但因为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当时的封建道德习俗标准,周围的邻居便对她指手画脚,说她不像“团圆媳妇”。她的婆婆觉得失了面子,于是就“规矩”起她,不分昼夜地打,有时把她吊在梁上,用皮鞭子抽,用烙铁烙脚心,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病。老胡家听信跳大神,给重病的她用开水洗澡,用滚水烫了三次,她终于被折磨而死。

冯歪嘴和王大姐的自由恋爱遭来四面八方的胡言乱语,王大姐生第二胎时不幸因难产死去。大家都准备看他的热闹,但他并没有绝望,他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决心把他们抚养成人。当他看到他的大儿子已经能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便感到有了一线希望,身上也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2012暑假读书笔记

回忆并不鸿篇,短短143页,至此结束。

然而,悲凉的情韵里,饱含了萧红对生活的心底深处的梦幻与期望。然而故园的回忆没有给她美好的过去,她只是在虚拟一个梦境,想在梦中重返童年,再度过一回真实的人生。它放逐了肖红,肖红就再也回不去了

萧红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气来叙述这些个故事,用一个孩子的独特方式来解读这些问题。“苍凉中蕴含热情,歌颂时不忘批判”,萧红画出旧中国东北小县城人们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画出沉默的国民灵魂。

因着对这方土地爱的执着,爱的深沉,爱的无法自拔,下笔容易,写下厚重。读这些文字,心中翻腾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苦痛,是无奈,是唏嘘。

“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先生如是评价《呼兰河传》,如今看来,更多的也只是萧红在生命的最后,对自己多舛的人生,一个聊以抒发悲苦,寄托情思的方式罢了。

她讲:“只因为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这个悲舛大于荣耀的女人,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一生,有过辉煌,有过爱情的甜美和更多的伤痛。才华满腹却不被认同,被引诱抛弃,在颠沛流离的战乱年代里从一个男人之手辗转到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她有两次不情愿地在恶劣的条件下做了母亲,堕入有色造就的视野,闲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她不像冰心有着学者的沉静与母性的温柔,没有张爱玲没落贵族的高傲与冷漠,2012暑假读书笔记

更不是苏雪林才气横溢咄咄逼人。然而后三者都有着高雅的生活,有丰富的内涵。但萧红,永远是31岁,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她悲剧性的命运,她沉郁的悲哀如同一片秋后的枫叶,在风雨中零落成泥。

我却不能不仰望她。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站在一个高处,那个高处是她精卫鸟一般用萧红的文字填筑起来的,她是宝塔上的女神。她最后超脱了加诸于她的命运和才华之上的一切误解、嘲笑、攻击。生命虽苦难而短暂,却让幸福而长寿的人反躬自问曾经做过什么。她的文字历历可数,然而著作等身者未必有一本书能如她写的那样不朽。

不能想象,自古至今,东北文学的原野上,如果没有萧红这一朵奇异的花开放着,将会是怎样的荒凉和空寂。

只是她不容许心的背叛,感情的远离。你那颗在黑色的冻土原上冻僵了的心,渴望阳光,渴望爱。你把自己心的深处的热量,一点一点倾泄在《呼兰河传》上,《小城三月》上,最后裹着一身洁白,静静地远去了。

呼兰河的趣事,是作者的怀想,也是回忆,然而,我却相信,不是她对童年的希冀。历经坎坷的人生,在她生命最后的童年回忆里,掺杂了许多悲苦寂寞。总是感到她在哭,并不是眼泪,而是那些许悲凉,和泪水里浸泡许久的温暖。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二十多年前,一个天真无恼的小姑娘在祖父和她的菜园里捉蜻蜓、讲故事,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二十年风雨坎坷后,在异地凄凉的病榻中,女主人公

2012暑假读书笔记

重新忆起这段往事,发出那声“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无限孤寂悲戚的呼叹。

呼兰河,20年光阴,萧红用她别样的寂寞与风情,写下欢乐,释放心中的哭泣,在生命最后,向世人告别了她悲荣无限的,短暂的31岁青春年华。

下载孤独的回望——读萧红《呼兰河传》(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孤独的回望——读萧红《呼兰河传》(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

    这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

    读《呼兰河传》有感

    征文题目: 读《呼兰河传》有感 学校:通途小学 班级:604 姓名:尚新波 我们身处童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与众不同的、难忘的回忆。自从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后,我便开始对作者......

    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的中国梦“统一两面性的中国” ——读《呼兰河传》有感 小学时,我就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之后又读了好几遍。以前我经常感叹当时封建的社会。而现在,我更感受......

    读《呼兰河传》有感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越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这就是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在这个充满意义......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1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似乎也走进了这个被身逢国难、颠沛流离的年代;想到了一直生活在极度艰难的岁月里的作者——萧红;也想到她曾经说过的话:半生尽遭白眼......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1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特别,跟别的小说明显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无知,对生活一点都不积极!我非常的不喜欢他们。 此文......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位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整本书,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