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承文化遗产 打造人文舟山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系列述评三
继承文化遗产 打造人文舟山——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系列述评三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何新奋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象征。它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如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民间文化。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大都拥有人类最显赫的文化遗产,它们与城市共存,甚至成了城市的别称。如巴黎圣母院、罗马教堂等等。舟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而舟山文化中的灵魂就是舟山的历史文化遗产。
舟山历史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舟山历史文化弥足珍贵。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马岙镇由此被称誉为“海上河姆渡”“海岛第一村”。唐开元二十六年时,朝廷在舟山设置了翁山县,至今建城已有1200年,城内明清时期的中大街、西大街、东大街、留方路成为定海城的一个象征。祖印寺、御书楼、都神殿都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物。
鸦片战争遗址、南明遗址同归域更是舟山人宁死不屈、不畏强暴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舟山锣鼓、舟山渔民画、舟山渔歌、舟山布袋木偶戏、翁州走书、定海跳蚤舞等一批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民间,浓郁的海岛风情,无华的艺术写真,纯朴的思想感情,以及她特有的海洋韵味,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舟山锣鼓不仅已成为舟山海洋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在莫斯科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得世界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
舟山人珍视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市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建立舟山海洋文化研究院,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南明遗迹修复工程等重大文物工程将陆续开工,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三毛祖居、丁光训祖居等一批历史名人的故居将更好地得到保护。与此同时,将重点抢救20个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岱山渔歌号子、定海跳蚤舞正在向国务院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有新动作
加大舟山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以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为代表的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打造文化大省的今天,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决定》明确指出:“继承、丰富和发展舟山传统海洋文化,整理、发掘、提炼舟山传统海洋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及其表现形式,是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着力点。”《决定》将海洋文化保护传承列入海洋文化名城“六大工程”之一。
继承舟山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舟山海洋文保单位和历史遗迹的作用,建立以文物复制品生产销售、文化展览和历史文化景点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文博产业体系,努力开发利用各个历史文化遗迹,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突出舟山鸦片战争古战场和千年古城要塞两大主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非公有资本兴建博物馆,构建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展览展示体系。
继承舟山历史文化遗产,还要把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到旅游、节庆和海洋餐饮文化中,让它再现艺术生机。利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内容来丰富旅游内涵,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借鉴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直接为旅游经济服务的有益尝试,我们可以将舟山海洋民间艺术纳入舟山旅游发展规划,把舟山海洋民间艺术引入景区,搬上大型节庆活动的舞台,让舟山锣鼓、跳蚤舞等民间艺术精品展现在五湖四海的游客面前。
继承舟山历史文化遗产,还必须建立舟山海洋民间艺术人才培训基地,防止民间艺术人才断层。以校园为基地,对青少年开展海洋艺术教育,促使年轻一代尽快具备从事这项工作所必需的思想境界、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让他们懂得如何使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技艺去完成这项工作。
第二篇: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姚碧波 张奔 王立伟 曹玲
要建设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至关重要。围绕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过去五年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叶胜利等委员说,过去五年,舟山文化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应该说,这是比较概括性的。事实上,这五年,舟山文化事业发展是全方位的,既有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投入使用等,又有软件方面的提升,如市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等。从我市文艺界来看,这五年,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
黄立宇等委员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即使经济再发达,也是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后五年要大力实施“海洋文化六大工程”,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文化阵地覆盖面等重要指标达到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要求。还提出要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着力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看到了舟山明天灿烂的文化事业。
王敏杰等委员说,文化是个大概念,还包括教育、科技、体育等,单就文化事业这一层面而言,政府对今年的工作安排是务实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要深入实施“海洋文化六大工程”,加快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就要从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电影”工程;做好海洋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新城体育馆工程建设等工作抓起。这些工作做好了,必将有力地推动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邱宏方等委员说,舟山系列海洋文化活动,带有鲜明的民间和现代海洋文化特色,其中蕴含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分,特别是民俗民间艺术形式尤为丰富。目前,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但同时也应重视对现代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为此,建议成立舟山海洋文化节庆活动领导机构,制定舟山海洋文化节庆活动规划,出台新设大型活动的审批办法,科学论证,以避免大型活动的重复,造成无为的浪费。同时,要建立舟山海洋文化艺术影像馆,想方设法集合全市历届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影像图片,制作成DVD或幻灯片,让来舟山观光的人们能在影像馆里随意点击,便可看到任何一届舟山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盛况。
车志宽委员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支撑。舟山有着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像葛云飞、朱葆
三、董浩云、乔石、安子介、丁光训、董建华等,但一直以来我们缺少一个平台将这些名人文化进行集中展示。为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应该对舟山名人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要着手收集整理名人资源;在公共场所设立名人石碑、雕像;编撰名人文化资源研究专著;让名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名人。
方娜委员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先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先人的生活足迹逐渐被后人所遗忘,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将失去传承人。为了记录先人的生命踪迹和舟山历史痕迹,抢救、挖掘和保护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在我市建立一家综合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博览园十分重要。创办民俗文化遗产博览园,能集中全市分散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以丰富的实物和适度的场景,客观地再现舟山历史的民俗风情,这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一项可行的举措。
王敏杰委员说,舟山渔民画享誉中国艺坛,成为我国当代民间绘画的一部分。近年来,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多次举办了“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从而更加确立了舟山渔民画的地位。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对舟山渔民画的影响较大,为此,建议设立舟山民间绘画创作基金,成立舟山渔民画创作中心,搭建文化产业化平台,增加对各渔农村社区的美术人才输入和培养。
叶胜利等委员说,舟山曲艺是舟山群岛历史文化奇葩之一,如“文武走书”在解放初期定海城里就有群英、中大街、城隍庙、道头、祝家弄五大书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列为发展海洋文化事业的六大工程之一,广大曲艺爱好者也利用广场、公园等场地开展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但随着人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的增长,这种无组织、无人管的状况亟待解决。为此,建议市政府在定海老城区中心地段划出300~50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演出场所,根据市场需要组织文武走书、木偶戏剧、相声小品等曲艺演出。
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培养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市人大代表、定海区文化馆副馆长徐霞女说,在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社区文化”是重要的抓手,通过社区文化的推进,使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据徐霞女介绍,目前,定海区文化馆的13名文艺业务干部分别联系了渔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各一个,定期下社区进行文艺辅导,一年每人下社区不少于30天。通过业务干部的指导,社区自发的文艺队已建起了100多支,也涌现出了不少社区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这些文艺群体时常活跃在社区,丰富了社区文化,尤其是充实了渔农民的业余生活。此外,还定期组织“文艺下乡”活动,今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已为渔农村送了24场戏。
“尽管我们每个业务干部都开足了马力,但每当我们下社区时,还是能强烈地感受到社区群众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和渴望。”徐霞女感叹地说,现有的文体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基层文化阵地缺乏,尤其是文艺人才紧缺的矛盾最突出。徐霞女说,定海区有34万人口,而专业的文艺干部算起来不上20人,文艺干部配置缺乏,且涉及的文艺门类也相对较少,有的门类缺乏接班人。近年来,馆里只引进了5名文艺干部,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然,这也对我们文艺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作、导演、策划、组织等样样都能。
徐霞女说,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既能缓解群众文化需求,又专业、操作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今年2月成立的海之韵艺术团是我们走的第一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艺术团的演员来自艺校、有专职、兼职演员,是一个民间团体,通过政府扶持、文体部门把关的运行模式,保证了节目质量,能定期将精神食量送到群众中去。今年,我们将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定海白泉文化广场现已动工,干文化中心大楼也正在规划中。我们还要继续抓好群众文体团队,抓文艺精品工程、加大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创作。首届中国舟山双拥文化节将是今年定海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同时,我们还将加大民间民俗艺术的探究和保护。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虾峙镇文化站站长张红燕说,虾峙镇一直来渔村文化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良的传统,是市、区建设海岛百花工程重点镇、小康文化示范点,并获得了省“东海文化明珠”称号。目前,全镇17个村“村村有基地、村村有队伍,村村有活动”,渔农村文化建设有声有色。镇政府投资数百万元建设了渔农民文化广场和渔文化博物馆,特别是三年一届的虾峙渔民文化节、万名渔民祭海大典,不但为广大渔民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成了文化强镇建设的突破口,渔民文化节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参与性,已成为海岛生动而独特的村落文化现象,成了虾峙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张红燕说,镇文化站多次组织各种文艺培训班,帮助指导各村组建文艺团体,辐射作用正在显现,镇村两级文艺网络体系也已形成。结合新社区建设,推进文化建设步伐,创建文化重镇,文化站还专门制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明确了阶段性文化建设具体目标和要求。同时,将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渔民画工作室、艺术档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成立业余书法协会、文学写作协会等,举办渔区特色的各类比赛活动,扩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规模,打造渔村文艺团队,培育出一批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此外,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各社区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发一个渔文化名人基地。
第三篇:关于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中
海洋城市记忆保护要遵循“永恒性原则”----关于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中)
发布时间:2011-10-26
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倪浓水
建筑是城市文化沉积的物态
城市是人类主观努力和物质建设的结晶。自古以来,城市里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修建房屋、改善街道、拓展城市的高度和宽度,一代接一代,从未停止过。这种连绵不绝的建设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因此我们经常说,“城市是石头砖瓦的大书”、“城市是历史和文化的窗橱”。著名城市学者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我记得德国的G·阿尔伯斯曾经说过,‘城市好像一张欧洲古代用作书写的羊皮纸,人们将它不断涮洗再用,但总留下旧有的痕迹。’我很欣赏这个比喻,因为它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我们人类聚居的建设活动。建筑和建筑群是它的文字、符号、语言和词章。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陈代谢,它也在不断地被涂改,但城镇的组织,街衢的结构,个体文物建筑,每每被遗存下来,这就是文化的沉积。”
城市文化沉积的性质
无论是G·阿尔伯斯“总留下旧有的痕迹”的判断和吴良镛“城镇的组织,街衢的结构,个体文物建筑,每每被遗存下来”的观察,都证明了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历史传承性,我们通常将这种传承性称之为“城市记忆”。它是城市底蕴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城市品质最上层的存在,它承载的是城市的生命历史。
这种“城市记忆”的形成是历史的自然赋予,因为它是城市发展的线性累积;但是它同时也是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们人为努力的某种
结果,因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状态是“翻旧出新”,是“拆”、“留”和“建”的有机结合,而“拆”什么、“留”什么、“建”什么,则完全是人们主观意志和意图营构的体现。
城市文化记忆的本质是保护
城市建设中的旧城的“拆”、“留”和新城的“建”,是一对矛盾,也是一个整体。对这个整体的把握和对这个矛盾体的处理,体现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全部智慧和理念。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新”“旧”并非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关系概念。“新”的可能也是“旧”的,“旧”的也未必是落后的、应该被淘汰的。但“新”的如果不好可以推倒重建,而“旧”的一旦被错误地处置,就再也无法恢复了。因此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旧”的保护,对一切“拆旧”行动都必须慎之又慎,古今如此,中外如此。国家文物局城市专家单霁翔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一文中指出,城市记忆“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每一处名人故居、官府宅第、寺庙宫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造像壁画和墓、碑、塔、坊、井、桥等文化遗存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我们任何人都有保护它们的义务而无拆除的权利。
舟山城市记忆的构成及其保护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舟山有着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城市记忆,遗憾的是许多都真的仅仅作为“记忆”而存在了,如定海鳌山上的奎星阁、文笔峰等历史古迹,极具舟山特色的土城和城墙等,假如能保护至今、哪怕是保护一小部分,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往者已矣,需要努力的是今天,我们应该在六个方面进行努力:古遗迹保护;古建筑保护;摩崖石刻保护;近现代重要古迹保护;海洋生产、生活实物整理和保护与古墓葬保护。
其中,舟山市区留存至今的历史街区和一定数量的传统居民,是我们这个城市文化遗产中珍贵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在夜以继日地诉说着我们这个海洋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生动的成长过程。它们是舟山世世代代人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以开拓未来的智慧。它们是先人对后人的恩赐,我们必须感谢它,善待它,我们应该成为它们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毁灭者。
舟山城市记忆保护的永恒性原则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旧城改造”后,面对今天的舟山,我们切实感到城市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经不多,甚至导致城市历史信息难以全面感知。在一定程度上,舟山的城市记忆甚至有断绝之虞。
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市领导、各界人士都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许多古建筑免遭拆毁,东大街一带也终于被保护下来,城隍庙得到了修建„„可是与舟山上千年的城市历史相比,与舟山从前的“海上威尼斯”的赞誉相比,与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相比,我们要努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且我们必须指出,城市文化记忆保护绝对不能情绪化、工程化,也要慎重地避免政绩化。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提出一个“永恒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历史性城市记忆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维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持保护的延续性。既然城市不是一朝形成,那么我们对它的保护也不要奢望以一夕、一代人、一届政府之功而完成,它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人的努力,它是一种永恒性的希冀和努力。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采取地方性立法之类的措施,将城市记忆保护提高到地方法规的高度;舟山市有关机构要自觉地承担起城市文化保护的历史责任,任何城市建设规划都要有城市文化保护意识。我们应该知道,舟山是全国唯一的海洋文化名城,世人又都以“海上花园”城市视之,如果我们坐视“城市记忆”的消失,那么若干年之后,舟山不但不是文化名城,而且由于历史底蕴的缺失,它将不再是城市,而仅仅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公园!
第四篇: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对加快铁岭文化名城建设的思考
关 爽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文化力”的较量。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是形,文化内涵是神,营造富有城市个性的“文化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这个城市的根本魅力之所在。随着铁岭市委市政府建设“和谐、生态、宜居、宜游、宜商、时尚、快乐”魅力铁岭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文化在铁岭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即铁岭这个农业大市要发展必须“经济、文化”两翼齐飞。因此,铁岭要立足文化资源,增加对文化的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以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为塑造魅力铁岭、实现铁岭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一、建设文化名城对塑造魅力铁岭的重要意义 建设文化名城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魅力铁岭的需要。区域发展的竞争,既体现为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也体现为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制度环境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是资本、是资源,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哪里文化软环境好,哪里招商引资就有优势,聚集人才就有优势,发展经济就有优势。反之,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 1 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支撑,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就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文化给经济以支撑和支持;明天,文化给经济以后劲和动力。铁岭要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必须大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以加快铁岭文化名城建设来培育、形成铁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进而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建设文化名城是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打造魅力铁岭的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加快构建和谐、魅力铁岭,不仅要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强化社会管理来实现,还要靠建设和谐文化来推动,使和谐文化成为全市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以此来加快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增强铁岭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全力打造和谐魅力铁岭。
二、建设文化名城 塑造魅力铁岭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再次把文化 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为我市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名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也为建设魅力铁岭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优势分析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名城建设带来了新契机。历史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铁岭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以大文化滋养魅力铁岭建设。
二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近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38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万元和7570元。可以预测,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文化需求将不断扩大,这将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文 化名城的快速建设,为全力打造魅力铁岭提供极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市加快文化名城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近年来我市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2010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艺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90个。村文化活动室749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省级文化中心13个,市、县级文化广场14个,乡镇级文化广场40个,村级文化广场172个;广播电视大楼一座,电视转播塔10座。国营电影院4个,民营3个,农村电影站90个。基本形成了市本级、县级市(区)、镇(街)三级社会文化广播电视设施网络,为我市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建设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加快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发展前提。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丰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铁岭野外调查工作统计,铁岭现有文物遗址、遗迹1958处,比二普时的916处多出1042处,建档1756本。其中,昌图古榆杨家窝棚、傅家镇朱家村和调兵山太平山三个地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兵山青铜时期小山城群、开原转山子青铜时代遗址、开原靠山镇龙湾村高句丽山城等,均属重大考古发现,不仅添补了学术空白,还丰 富了铁岭历史文化内涵,标志着我市文化遗产品位的提升,确定了铁岭文化大市的地位。
五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拓宽了我市特色文化名城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全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建设凡河湿地新城,发挥沈阳旅游圈后花园的区域优势,以城市休闲度假、北方民俗文化旅游为核心,倾力打造铁岭旅游品牌,形成了“黑土地幽默文化、红楼文化、辽北战史文化和皇家鹿文化”四大旅游精品。全市现有A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清河区省级旅游度假区),3A级景区9家,2A级景区3家(含龙山风景区和调兵山风景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游览的胜地。
六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加快我市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铁岭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是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成员市之一,地处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之间,东北三纵五横的三纵中大纵轴上的中间点城市。铁岭交通便捷,是中国东北地区稠密的铁路、公路网的重要联结点,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通往关内和港口的重要通道。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快速铁路纵贯全境,铁路运输直达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铁岭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的车程,距大连和营口港也只有2—3个小时的车程。便利的区位优势不仅能带来物流和资金流,也能带来思想流和文化流。这种频繁的交 流带动了经济,也创造了文化,在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兼收并蓄的城市个性,必将为建设铁岭特色文化名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和不竭动力。
七是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我市建设文化名城提供了产业支撑。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天光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体育彩票销售公司、开原大戏院和铁岭大戏院等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二是以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引资建设东北物流城、铁岭枫树沟影视基地,还有象铁岭县红楼文化项目、城子山景区等整合清河、开原、昌图、西丰、调兵山多地文化旅游资源的餐饮娱乐度假村、旅游休闲风光带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这些文化产业项目从数量到规模上都有了明显的增多和扩大,标志着我市开始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期。
(二)我市加快文化名城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市文化发展繁荣面临着重大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发展相比,铁岭的文化建设仍显得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够,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近年来,尽管铁岭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 投入,建成了铁岭图书馆等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但由于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设施的欠缺和落后,目前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彻底改变文化设施不足尤其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产品档次不高,产业规模较小,新兴文化产业几乎是空白。与沈阳、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的城市相比,铁岭的文化产业尚不够发达,远未达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三是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尚存在着认为应该首先集中精力抓经济,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让路;只要经济建设搞好了,文化也就随着经济发展了;经济有形、文化无形,经济建设是实的,文化建设是虚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工作思路、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我市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文化名城建设的指标体系,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深入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三、铁岭建设文化名城的指标体系
笔者觉得铁岭的特色“文化名城”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是指单纯的的历史文化名城,还应是具有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文化名城。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的文化底蕴,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传统性、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共存的文化,高度理性化和与自然一 体交融的和谐型文化,具有不竭活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的创新型文化。
“文化名城”应具有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实力和辐射力很强这六个明显特征,更重要的是全体市民具有一种开放性的自觉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以良好的心态、人文的精神对待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
“文化名城”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主要体现在城市人文精神培育、市民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讲,“文化名城”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指标:一是必须有几个代表铁岭区域特色、现代化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和设施;二是必须有一批反映铁岭城市生产、生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精品;三是必须有一支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铁岭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四是必须有一个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五是必须有一些定时、定点、定项目的国际性铁岭文化活动;六是必须有一些体现铁岭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旅游景点;七是必须有一批代表铁岭民俗风情的文化社区;八是必须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先进典型;九是铁岭文化古迹和历史得到保护开发。
“文化名城”的指标体系既包含着硬件,也包含着软件。而根据以上资料,现有的铁岭文化强市指标所涉及的领域不 够全面,其综合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为了准确把握文化强市的内涵,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具体指标,以加快我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1、公共文化服务指标
⑴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⑵完成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和标志性工程。
实现“县县有馆”、“乡乡有站”、“村村有室”、“社区有中心”,企业、校园、广场文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全市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80%;城乡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80%;基本实现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2、文化遗产保护指标
完成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3、文化艺术生产指标
利用铁岭民间艺术团艺术学校、铁岭市群众艺术馆、少儿馆、图书馆等开展二人转、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培训活动,培养艺术人才。
以省艺术节为契机,力争每两年创作生产出1至2部在省内外乃至全国有影响,适应市场需求和群众需要的艺术精品,力争到“十二五”末,培养2—3名在省内有影响的优秀艺术人才。
4、文化产业发展指标 ⑴ 培育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过五千万的省内知名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10-15家。
(2)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年均增长20%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省内前列。
5、文化品牌集群指标
⑴建成1-2个融生产、信息、交易、展示、推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至少引进20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1个。
(2)实施一(县)市一园区(基地)工程,且每个园区(基地)至少要引进1家国内乃至国际的行业龙头文化企业。打造省级品牌:铁煤蒸汽机车旅游基地、枫树沟农村题材影视基地。
6、文化综合实力指标
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排名全省前列,文化发展影响力位次大幅前移。
四、加快铁岭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赶超发展 “四个跨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铁岭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紧迫工作。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不仅是塑造魅力铁岭的关键,同时还 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不断提升铁岭的城市文化品位。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大力倡树新的文化发展观。特别要改变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商品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观念,改变文化建设投入大、产出小、见效慢的观念,改变单纯靠文化部门发展文化的观念,把发展繁荣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培植,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抓文化产业发展、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市场意识、经营意识,讲投入,讲产出,讲成本,讲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着力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快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二)开拓创新提供政策扶持。我市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沈阳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市同沈阳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充分发挥我市对外开放的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着力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聚集能力,加快引进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培育骨干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文化单位的自身活力。要实现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服务。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财政、税收、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产业、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作为城市新经济的重要领域的传媒影视、文化旅游、节赛会展、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的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和以文化创意、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支柱产业和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发展文化信息业和中介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拓展产业规模。
(四)加强人才工作,提供人才支撑。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和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文化奖项的激励作用,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要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要加强基层文化人 才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专职文化人才队伍,鼓励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以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创作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和群众生动实践的优秀作品。要健全激励机制,积极为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流动机制,积极引进文化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导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为了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要引进较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人才,采取有力措施,广招天下英才,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真正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外一流人才。
(五)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并重,进一步做好传承工作。以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社会科学普及等活动,引导、培育市民具有保护文物的良好文化心态,提高其文化素质;多层次、广角度的研究、宣传我市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涌现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扩大铁岭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对外文化形象;对在全国都能叫得响、排得上的的电视剧制作、小说创作、电影业发展的“铁岭现象”以及专业的节日文化等,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做成具有鲜明城市标志的品牌,以彰显我市文化生产力的张力和夯实城市文化底蕴;大力提倡和践行以市民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为代表的文化参与活动。
第五篇:加强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保护利用提升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内涵
加强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保护利用提升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内涵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李敏霞
舟山的古旧村落、古民居建筑由于在明清两朝曾遭“海禁”、“内迁”之破坏,虽然遗存下来的大多是清中晚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但处处渗透着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如:定海区的小沙寺岭村、岑港里钓村、长白余家村、环南摘箬山、金塘大鹏,岱山石马岙村,普陀区的展茅翁大孟老屋和汪家宗祠、虾峙黄石村、东极东福山村、桃花陈顺泰老宅等,有不少古镇街区还是历史上名噪一时的繁华地标,如:定海白泉十字街、干石览龙头街、岑港司前街,岱山石马岙村等。随着舟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从而提升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我市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的现状
(一)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淡薄,导致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建筑破败,生态环境退化。
目前,我市海岛古旧村落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市民群众都相当淡薄。多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欠债”较多,海岛群众自觉保护意识也不强,如以“新”代“旧”、以“洋”代“土”、以“今”代“古”,改造严重,拆除了大量数百年的祖传老屋;有的由于行政地域调整,行政村、自然村撤并,以及未纳入新农村布局规划的村落管理“萎缩”,致使不少古建筑破烂不堪、濒临倒塌;有的已经消亡、仅存遗址。不少古村落和古民居还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二)政策措施不多,导致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无序。
一是没有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目前,我市除了岱山县外,只有极少数乡镇能利用古建筑搞一些旅游开发,但总体上没有规划和市场论证,更没有相关政策引导。如果盲目开发,仿效建设雷同经营,将失去原有文化特征,加速了文化遗产“折旧”,走上“文化变异”不归之路。二是保护维修质量偏低,缺乏专业指导和专业维修队伍,改变原生态文化信息符号的真实性。以祠堂文化、宗庙文化为例,在我市渔农村大多是群众自发修缮建设,一些新祠堂、新宗庙占地重建,并没有理清传承思路,去其糟粕,存其文化精粹。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致使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埋没个性魅力和文化品位。
当前我市海岛古旧村落的开发利用大多缺乏个性创意,忽视古旧村落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多只在原有农(渔)业生产和乡(渔)村景观基础上稍加改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产品粗糙;有些配套设施不足,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较差;服务落后,管理混乱。基本上属于雷同化发展、同质化竞争。
二、加强我市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保护意识。
必须强化“三种意识”:一是要强化资源意识。古旧村落和古民居是历史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珍贵的民族资源。二是要强化保护意识。要将古旧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宣传、教育广大渔农民提高保护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自觉履行传承和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职责。三是要强化抢救意识。贯彻抢救第一的方针,对濒临湮没的古旧村落和古民居要抓紧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科学规划,将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保护列入地方旅游深度开发的基础性工程。
要对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准确掌握村落的分布特点、建筑形式、历史风貌、自然环境等,将那些湮没在山野民间、“隐姓埋名”的珍宝很好地挖掘出来。要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祠堂宗庙等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要把那些历史悠久、有浓郁乡村风情的古旧村落、古建筑保护起来。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渔农村旅游的交通扶持力度,把渔农村旅游纳入各地新渔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三)拓宽渠道,加大对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投资力度。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发挥各方积极性”的投资、维修和保护新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旧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经费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足额到位。建议各乡镇从新渔农村建设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乡土建筑的保护维修;以多种方式调动渔农民、村、镇出资,并让其享受相应的合法权益。在乡土建筑保护所涉及的土地转换、产权转移等问题上,积极探索并制定有利于乡土建筑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建议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私保公助”,即在新渔农村建设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保护古民居,产权归民居所有者,须明确要求所有者不能随意拆毁。二是“公租公保”,政府可用财政资金租赁,并在旧址内陈列革命文物、乡土文化等宣传资料,解决村民“不愿出卖祖业”与遗址急需保护的矛盾。三是“公修公用”,即对古建筑进行修葺后,变成村民的公共活动室、社区办公场所等,既保护又有效地利用了古建筑。四是“等价置换”,即在拆除旧房盘活土地中用部分土地与古建筑所有者进行交换,使房产归为公用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五是“民保民用”,即一些宗祠由宗祠后裔集资进行修葺保护。
(四)挖掘内涵,开发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的海洋资源特色。
在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开发上,一是要以突出海岛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中心,建设一批具有海岛特征、海洋文化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和项目。二是要开发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如海岛特有的渔俗、船俗、信仰民俗、民间传说、戏曲民歌、渔民绘画等海
岛海洋民俗资源,都是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开发的优势所在。三是开发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要利用好海洋生态资源。舟山海岛的空气、阳光、沙滩、礁石以及岛上的植物、生物等,都是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空气新鲜,自然景观生动,对长期生活在都市环境中的游人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的开发,要将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谐配置,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同时要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