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的

时间:2019-05-15 04:0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守望教育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守望教育的》。

第一篇:守望教育的

守望教育的——职业认知 心态定位 方向把握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个边缘学科的教师一个走上德雅教师讲坛的机会,刚写下这个开头,突然接到常德力源体检中心打来的电话,一个甜美的女声告知我虽然不是高血压,但血脂偏高是十年后易患高血压的人群,得多吃些蔬菜水果。心里顿时觉得倍添温暖,温暖来源于在这个小城里我有一份足以维持温饱的生活,温暖在于有一个能给予自己安定和幸福感的集体。

教师讲坛离不开“教师”两个字,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职业认知、心态定位、方向把握”。

一、职业认知:

魏书生在他的讲座里曾经说过,说教师是蜡烛、春蚕、灵魂工程师、园丁什么的都挺假,教师其实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为生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二十岁的时候没有勇气抛弃这份工作,到四十岁的我更没有胆量舍弃这每个月两千块的职业。其实,一方面是说为了稳定的生活,一方面更因为是对这份工作的喜欢。职业,只有热爱了才会开心去做,也才会在经年累月的付出里得到收获。《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的主编崔卫在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很有分量的说过几句话,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引导学生个体发展的问题,更关乎“文化传承、民族尊严和国家发展”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有了这样的定位,我也挺为自己这份平凡的工作感到自豪和骄傲。还曾有个教授这样定位我们的职业——“观世音菩萨”。

观——观察、关注、关心学生

正好前几天在黄校长的空间里看到了一篇关于特级教师的文章,里面第一条就讲到教师要善于观察我们的学生,面对闹哄哄的教室,不要乱发脾气,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我想这就是用气场来震住学生吧,当然这样的功夫不仅是靠经验的积累,更来源于学生对你的喜欢和尊重。

对于课堂而言,闹与不闹都是相对的,我们的技艺课就特殊些,记得有一次有位老师到美术室找我,看到闹哄哄的教室傻眼了,问我:难道你上课就是这样的吗?我觉得现在的初中生还真是可怜,在校学习的时间太长,学习任务也太累,其实休息不仅仅是睡一觉,更是一种劳逸结合的调整。我就很明确的给学生提出,美术课就是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些。给大家看几张我上课的图片吧!(出示学生上课照片),学生们愿意站就站愿意坐就做,在分组制作阶段随意呼叫老师,随意发言。这样的课堂,肯定会有少数学生走神做自己的事,但是大多数人都在兴致勃勃的实践,少数的那些人也会被感染被吸引。给大家看几张美术课学生做的作品。(出示“打花器”粘贴作品)特别给大家看这张,59班有几个特别好动的学生,基本不把我们技艺课老师放在眼里,课堂上随意性特别强,但是在这堂课上,首先是我运用的工具吸引了他们,其次在开始阶段,我特别关注他们一组,给他们画了一个简单的草稿,然后在每个进程中使劲鼓励他们,表扬他们。结果他们还真做出了这幅挺棒的作品,在上周的课堂上,他们做得也特棒(出示立体手工作品)。课堂上努力关注落后面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充满挑战。

世——从世间百态中发现朴实、真诚的东西,用这些东西感染学生

尽管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也有足够多让我们感动的正能量。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深圳一位14岁少年浩浩辍学一周,离家4天后跳下30楼,最后的短信是“书,不想读了!”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社会、学校究竟要给学生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

教育是人的艺术,我们实施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必须有一种精神、立场、追求、人格。更重要的是做教师的要有能力带给学生留下今后继续学习的兴趣,当下多少学生厌恶学校厌恶老师厌恶教室,也因此厌恶学习厌恶求知,永远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做到让每个孩子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个学生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那该有多好!

音——世间万物都有音韵、节奏,把美的认知带入我们的教育

这尽管是在我们美术教师的培训课上提出的一个词语,但是同样运用于所有的课程教育,语文中文字是美的,数学里符号是美的,化学中反应是美的,体育里运动是美的······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不仅仅是美术教师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值得思索和探讨的课题。

我们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一个能够发现美的老师,(出示几张拍摄津市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我拍摄的咱们津市的一些地方,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名胜古迹,我们身边其实就有很多美。

菩萨——用善心、善行、善德去引导和教育学生

一不小心和冯老师的所见略同了。菩萨心广博、温暖。做教育确实是一份良心活,有善心做善行积善德。这个开学我做过三周班主任,和八年级的几位老师共事的三周让我感受到了当一名普通班主任的不容易,黄桂枝老师,秦颖老师,彭红老师每天像妈妈一样做着每一件琐碎的班级事务,更让我感动的是谭力进老师,只要是在学校,除了在教室就是在办公桌前辅导学生,哪怕所有师生都在午休的中午时间,他的身边还是围绕着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学生的身影。我为谭老师的这份敬业和朴实而感动,也为我们所从事的这份积善行德的工作而不悔。

相比医生,教师的职业更为阳光,医生每天面对的是病痛残缺的躯体,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活泼青春的年轻生命。记得鲁逸安老师在上次的讲话里就谈到,无论工作多累多苦,看看孩子们的纯真和微笑,所有的苦累就会烟消云散。鲁二英老师也说过,其实我这么大年纪没必要带九年级了,就是这群孩子们可爱,舍不得。特别记得原来在熊玉娥老师班上当美术老师,每每谈到他们班孩子美术作

业做得不错什么的,和她聊到几个特别出色的孩子,熊老师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和得意就无法掩饰,无异于赞美自己的孩子。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认知,贺薇娟老师空间里的“陈刚体”写得特别棒:你否定着我的现在,我却决定着很多人的未来!

二、心态定位

我拿三个颜色定位心态

人生需要激情红。红色代表着积极进取。做事累不倒人,只有百无聊赖才会心生空虚。乔布斯说过,对所有的东西保持好奇,要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因为初学者才会有激情去做事。苹果产品在乔布斯时代为什么在全世界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无数疯狂的粉丝,不仅仅是因为苹果近乎完美的工业设计,还因为他把每一个产品的发布都做了精心的筹划,每一次充满神秘色彩的发布会上都有一个充满激情演讲。现在每一次用IPAD,我仍然为苹果产品的先进便捷而深深折服。一个充满激情的乔布斯创造了神奇的苹果。

人生需要明艳黄。心中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广阔。澳大利亚人尼克天生没有双臂和双腿的人,却学会了骑马、冲浪打高尔夫,6岁开始上学,获得金融理财和地产双学位,19岁开始世界巡回演讲,感动全球数十亿人,如果你听过他的演讲,你就会知道什么叫“阳光人生”!

人生需要冷静蓝。记得有篇文章里说到不让人生留下25个遗憾,其中一点就说一定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迹。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可以记录我们的风采,一篇精彩的论文可以总结我们的教育得失,一段原创的文字也能留下点滴心情,发达的网络更是给我们很多平台,论坛、博客、空间,大家不妨把自己的名字打进百度的搜索栏,看看有哪些和自己相关的条目。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找个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并尝试用最好的方式留下痕迹。

三、方向把握

做“杂”家更要做“专”家。这里的“杂”和“专”都是有引号的,成名成家毕竟离我们很遥远。做“杂”家是不让自己的知识更新落后于自己的学生,做“专”家是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生涯过得更有滋味。

说到江南style你不知道鸟叔,说到苹果你不认识乔布斯,说到我是歌手你不了解羽泉林志炫,学生们会说你OUT了,再无知一点,孩子们会给你一个“奥特曼”的称号!“跑酷、金质生活、坐胖族、苍蝇妈妈、地铁十八怪、零电视族、馋虫时间、民工鬼步舞”这些新锐热词你知道吗?如果我们的课堂有了这些时髦而幽默的词语做点缀,学生们是不是会报以我们一些“仰慕”的眼神呢?记得有这样一个观点,零零后的这代孩子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于电脑,对于网络他们基本上是无师自通的,如果不想做一名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的老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关心粮食和蔬菜,更要关心国事网事天下事。

做教育的“专”家,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享受自己的学科。莫言曾说过:世上无难事,本没有什么事业,只存在琐碎,一个人坚持重复做一件事,往前做就会成为特别优秀的人。莫言专心于讲故事,于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中学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学科,专注于自己的学科并认真思考、交流、探索、尝试,做得久了自然会有心得。

昨天看一位同事的QQ签名:“人到中年,沉重太多”。确实,在四十岁的这个当口,我们面临着很多突如其来的压力,经济的、工作的、家庭的、孩子的、父母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从被关爱者变成了家庭的支柱,尤其是我们从事了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周而复始的重复让我们开始感觉疲倦,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视频《鹰的重生》,这个片子能告诉我们在路上感觉厌倦之后应该寻找的方向。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标准让我们固守一份良知做教师,守望教育的星空让我们心怀宽阔,充实快乐!

第二篇: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读《守望教育》有感

□ 杨磊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敬畏源于无知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诗意的期待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

我们构勒出“绝对”的“好教育”旨在提醒我们现实教育总是不完美的,总是欠缺的。正如刘教授所言:“我们总在追求‘绝对’的‘好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现实教育的品质„„‘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守望教育

面对教育,我们心怀敬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所作为。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我们的理智和探索的热情,尽可能地去接近教育事实的真相,把握深层教育问题的脉络”。

由于心仪于“为学术而学术”的问学之路,刘教授也就选择了“思与说”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经历了一段教育思考中的浪漫怀想之后,我开始学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深层质地,能更多地思及芸芸众生在人世间的诸种命运,从而尽可能避免那种标准答案似的教育言说,保持对教育问题之复杂性思考的审慎。”

于是,在《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中,他在肯定魏书生“能在那个时期就有着还算独到、丰富的教育思考”的同时,敢于说出“他的教育改革大都是那种不越雷池半步的技术性改革,而不是整体教育理念的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出“让魏书生从神话中走出”;生在农村,在乡村学校教过书,成为大学教授后,他依然心系农村教育,在《建立农村支教体系的一点设想》中,他提出“在投入硬件的同时,以合宜的方式投入优秀的人力资源,也许是更关键之所在”;面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他“把不便说的也说出来”了,在《我看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他提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同时还应保持适当的距离,有距离才可能有宽广的视界”„„

守望教育,或许不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只要我们接近了教育的本真,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自己的睛眼、头脑去关注这个世界中与我们相遇的人们,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去反思和审视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常教育生活。让教授为我们描绘了诗一样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第三篇: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

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

我们构勒出“绝对”的“好教育”旨在提醒我们现实教育总是不完美的,总是欠缺的。正如刘教授所言:“我们总在追求‘绝对’的‘好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现实教育的品质„„‘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四篇:《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没有对历史沉重的忧思,没有对现状迷茫的无奈,没有对未来憧憬的夸夸其谈,只有似点到为止但又意味深长的反思与感想,犹如一股清泉,犹如一丝清风。这是一个任何事物都向往短平快的年代,浮躁而喧嚣,教育难免也受到时代风潮的一点影响。本书通过对理想与现实边缘的比对,再而对“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存在的思考,引入到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探讨,结合教育经典的重温,最后归纳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总结过去的经验承前启后,最终引出“教育”与“教化”的反思,一种深刻的教育的人文情怀贯穿全书,容易让教育工作者自然地产生共鸣。

本书并非刻意围绕“教育如何发展”、“教育如何提高”、“教育是什么”等高屋建瓴的主题展开,可能相对于其他主题鲜明的教学著作,并不显得那么的前沿、深刻,它并未从宏观上提出教育的方向,资源如何分配,怎么学习其他地方或者其他理念的先进方式。或者说,相对于激进的改革来说,刘铁芳老师主张的是一种切身处地的体验,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正如书中所说的:“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本书第一辑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第5篇《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让我体会颇深。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是教师通过叙述其教学过程中发生过的真实情节,让自己对曾经的教育生活中发生过的细节进行研究并发掘其中意义的过程。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容易让教育工作者产生疲态,对现状感觉单调重复的乏味,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则表明其正处在低迷的状态。刘教授在书中阐述到,我们应在庸常化的教育生活中“闲暇出智慧”,寻找工作中找回闲暇的心灵空间,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提升状态。有人曾比喻教师好比原件,学生就是复印件,教育就是复印机。如果复印件上出现了污点,除了检查复印机外,还要检查一下原件是否出现了问题。教育叙事是教学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会受到教育工作者状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通过刘教授所说的“闲暇出智慧”,运用教育叙事,对自身的不足逐渐进行完善和改进,保持对日常工作的敏感和探索精神,促进自身和学生的成长。

刘铁芳老师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性地探讨了人性期待的问题,体现了全书一贯的人文情怀。他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性期待》中,对“人性向善”、何为“善”提出了疑问。通过反思的方式,从新的角度理解人性的善。如果我们固守传统上对“善”的理解,没有多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许对“善”那种先入为主的美好期待将成为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障碍,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就难以得到圆满的结果。事实上,人天生并无善恶之分,作为孩童甚至婴儿,其思想接近一片空白。正因为空白,才具有巨大的可塑性。现代教育不能将教育的基础及目标摆在单纯道德上的“善”,更应结合宏观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人们从小建立秩序和规范观念。只有通过秩序和规范观念,制订了合适的制度,社会结构才会趋于稳定,不再受到简单的道德因素和情绪所左右,才有利于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书中并未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守望者”,但阅毕全书却令人产生如此守望的冲动,实在是难能可贵,对于自身修养和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帮助。

蒙自第一小学

李 芳

2016年8月25日

第五篇:《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

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

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下载守望教育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守望教育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 守望教育》读后感

    穿越时空与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1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题记打开......

    读《守望教育》有感

    读《守望教育》有感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

    读《守望教育》有感

    读《守望教育---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有感 云亭中学 高海江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教......

    读《守望教育》有感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位艺人因生活窘迫出来谋生,现在是......

    《守望教育》读后感参考

    《守望教育》读后感范文参考1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

    守望教育(范文模版)

    守望教育辛勤耕耘——2010年副校长年度考核述职报告黄山区耿城中心学校石磊 守望教育,就是守望“人本”;守望“人本”,就是守望教育的梦想与家园。——题记 转眼间,从2004年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