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钱学森》电影感想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今天看了四部影片,第一步《大阅兵》,第二部《钱学森》,第三部《大江东去》,第三部《湘江北去》,其中是《钱学森》和《湘江北去》让我感触最深。
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看过去,那很多一幕幕困难的事情我们都没法经历,没法想象其中的苦难,通过这几部电影让我感受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真的很艰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然后又克服掉一个个困难,有无数的先人们为此努力拼搏,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什么?是每个人万万不可缺少的东西,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信念!信仰是什么?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无声的美丽。
钱学森——两弹元勋,1949年就开始定居在美国,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无可比拟和难以想象的幸福生活,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宽敞巨大的花园,一栋华丽精致的洋房,体面豪华的跑车,湛蓝如碧的游泳池,待遇优厚的薪水。在美国可以成为加州理工学校一名终生教授,并且可以参与美国各项尖端科技的研究,却放弃美国提供的各项有待的条件,作为一名世界级的著名科学家,一心想着报效祖国,在我们国家在导弹卫星方面还完全空白的情况下,毅然坚定的选择回国建设我们自己地 “苹果”。
但他的回国道路并不顺利,起初是被没陷害遭到美国驱除离开,后来是一心想回国报效,却受到美国的禁止,遭到陷害入狱,即使在监狱受到迫害还是无法改变心中的信念,美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阻止钱学森回国,监禁他,甚至想过要杀掉他,但钱学森心中只有祖国,有着要为国家奉献不可毁灭的信仰,为了祖国的建设不惜任何代价,当他学有所成之时就想着回国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导弹卫星,他们作为一位学者,却有着矢志不渝的伟大信念,这就是作为一名科学家最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的地方。
最后通过外交关系,在外交谈判上通过交换的人质的方式,钱学森才能回到祖国,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才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当他回到中国时,元帅问他我们能建造出来导弹吗?钱学森却坚定的回答道:“美国人可以,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美国人不必我们多一个脑袋。”一句信心饱满的话给元帅无限的信心,他也是抱着这种信念坚信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建造自己的导弹卫星。
面对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导弹卫星他始终信心十足。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中国第一枚导弹!
看完影片后心中充满澎湃之情,激动不已,心中回荡着作为一位中国人的自豪,并且一种强烈的名族自豪感充满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好多东西同样也启发这我们现在很多留学者。你们虽身处异国他乡但要时刻铭记你们是中国人,你们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应为身为一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当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看望他时,看守人说你们要讲英语,而蒋英却坚定的回应说:“难道你没看出我们都是中国人!”自豪的向外国人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当然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说话。还有当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的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难道你要回去中苹果?”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现状,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得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而钱学森却很平
淡的回答道:“回到自己的祖国我有自己的自由做什么都行,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
当他历经艰辛终于要回到祖国的怀抱的时候,有个华人记者用英文提问,钱学森拒绝回答:“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看到这样的情节,深深的民族荣誉感瞬间产生。
当他劝说还在犹豫的科学家老朋友回国的时候,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看到朋友依旧对原子弹的存在感到担忧,他又说道:“没有箭,和有箭不用,是两回事!”这个情节让我看到了钱学森的高瞻远瞩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当实验失败,大家士气全无的时候,作为院长和总指挥,他没有沮丧,而是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除了卓越的科学技术才能,钱学森的领导指挥才能和乐观积极地态度打动了更多和他一起战斗的战士们。
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一定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么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终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从钱老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爱国,敬业,懂得赞美,坚持不懈等等。从他的事迹中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信念的伟大,懂得了作为中国人就应该是不屈不挠,钱老用自己的行动也教导我们,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为自己的祖国的兴盛而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人名造福,他还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科学与艺术。钱老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更应该是我们每位同学的学习榜样,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会铭记钱老的事迹,时刻警惕自己努力学习,为中华儿女的明天而奋斗终身。
第二篇:《钱学森》电影感想
《钱学森》
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看过去,那很多一幕幕困难的事情我们都没法经历,没法想象其中的苦难,通过这几部电影让我感受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真的很艰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然后又克服掉一个个困难,有无数的先人们为此努力拼搏,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什么?是每个人万万不可缺少的东西,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信念!信仰是什么?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无声的美丽。
1949年就开始定居在美国,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无可比拟和难以想象的幸福生活,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宽敞巨大的花园,一栋华丽精致的洋房,体面豪华的跑车,待遇优厚的薪水。在美国可以成为加州理工学校一名终生教授,并且可以参与美国各项尖端科技的研究,却放弃美国提供的各项有待的条件,作为一名世界级的著名科学家,一心想着报效祖国,在我们国家在导弹卫星方面还完全空白的情况下,毅然坚定的选择回国建设我们自己地 “苹果”。
但他的回国道路并不顺利,起初是被没陷害遭到美国驱除离开,后来是一心想回国报效,却受到美国的禁止,遭到陷害入狱,即使在监狱受到迫害还是无法改变心中的信念,美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阻止钱学森回国,监禁他,甚至想过要杀掉他,但钱学森心中只有祖国,有着要为国家奉献不可毁灭的信仰,为了祖国的建设不惜任何代价,当他学有所成之时就想着回国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导弹卫星,他们作为一位学者,却有着矢志不渝的伟大信念,这就是作为一名科学家最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的地方。
最后通过外交关系,在外交谈判上通过交换的人质的方式,钱学森才能回到祖国,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才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当他回到中国时,元帅问他我们能建造出来导弹吗?钱学森却坚定的回答道:“美国人可以,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美国人不必我们多一个脑袋。”一句信心饱满的话给元帅无限的信心,他也是抱着这种信念坚信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建造自己的导弹卫星。
面对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导弹卫星他始终信心十足。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中国第一枚导弹!
看完影片后心中充满澎湃之情,激动不已,心中回荡着作为一位中国人的自豪,并且一种强烈的名族自豪感充满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好多东西同样也启发这我们现在很多留学者。你们虽身处异国他乡但要时刻铭记你们是中国人,你们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应为身为一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当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看望他时,看守人说你们要讲英语,而蒋英却坚定的回应说:“难道你没看出我们都是中国人!”自豪的向外国人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当然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说话。还有当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的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难道你要回去中苹果?”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现状,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得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而钱学森却很平淡的回答道:“回到自己的祖国我有自己的自由做什么都行,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 当他劝说还在犹豫的科学家老朋友回国的时候,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看到朋友依旧对原子弹的存在感到担忧,他又说道:“没有箭,和有箭不用,是两回事!”这个情节让我看到了钱学森的高瞻远瞩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当实验失败,大家士气全无的时候,作为院长和总指挥,他没有沮丧,而是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除了卓越的科学技术才能,钱学森的领导指挥才能和乐观积极地态度打动了更多和他一起战斗的战士们。
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终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爱国,敬业,懂得赞美,坚持不懈等等。钱老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更应该是我们每位同学的学习榜样,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会铭记钱老的事迹,时刻警惕自己努力学习,为中华儿女的明天而奋斗终身。
第三篇:钱学森感想
《钱学森》观后感
早就听《钱学森》这部电影,但一直未曾触及。心里总想着,关于“两弹一星”的钱学森的故事早有耳闻,应该没有什么新意。自从观看完影片后,从钱学森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爱国、执著、坚定、奉献等精神,让我产生新的思考。
第四篇:《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在迎来建党91周年之际,我们全体党员观看了有关钱学森生平的电影《钱学森》,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力。”这一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钱学森的学习基础是在中国打下的。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获得博士学位后,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为早期飞机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此,钱学森闻名世界。钱学森还加入了一个著名的火箭研究团体。1943年,美国情报部门获悉希特勒正在德境内大规模建造火箭发射基地,于是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任研究组组长。此外,钱学森还参加了“蔓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钱学森成为美国空军高级顾问,被授予上校军衔。开放的美国为钱学森提供了诸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初是美国的“红色恐慌时代”,1950年,麦卡锡分子指控钱学森是共产主义者,并对其进行秘密调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钱学森一直想回到中国。于是想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申请,没想到,根据五角大楼的指示,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极力想把钱学森留在美国,他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后虽将钱学森释放,却仍对他进行监视,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钱学森实际上是遭到了软禁。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信件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1955年8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方面要求美方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人回国,同时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妻儿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过人的智慧帮助了他。
一回到中国,钱学森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成为中国导弹计划的实际负责人。回国不到一年,钱学森提交了一份建议草案,提议发展中国自己的弹道导弹系统。建议很快被批准,1956年底,他被任命为该计划的首席主管。1958年,钱学森设计出东风系列导弹的蓝图,1964年成功进行了试射。后又研发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999年,钱学森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以钱学森研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基础,2003年10月,中国终于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顺利升空,并还进行了出舱活动。如今刚刚在2012年6月16日,我国第四艘载人飞船神舟九号成功发射,将展开对接天宫一号的工作。这些一件件中国航天发展的壮举,令全世界华夏儿女为之自豪的进步,都离不开像钱学森这样孜孜不倦、勤勤恳恳,一心为国家发展风险的前辈们。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
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研究生的我们更应该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让我们的研究生生活和学习充实而有收获,丰富而有意义。
第五篇: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
班级:电信2011级2班 学号:112080804141姓名:燕传洋
钱学森,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就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 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 他光辉而又艰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 己人生戏的导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早在1935 年便出国留学,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后,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 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 钻研,一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
二十八岁时他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当中华人民共和 国学步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便耐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当时美国海军次 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 5 个师的兵力,我 宁可把它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迫害,被关押在一个孤岛上15天之后,还被软禁了好多年。一家人终日过 着胆战心惊的生活,随时准备着搬家。但是,经过他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而且周恩来总理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钱学森在美国的发展非常好,38岁便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而且还参加了美国的机密研究。可是听说做过解放后,这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却义无反顾的放弃了自己当时所拥有的一切稳定美好的生活,毅然决然的甘愿回到贫困潦倒祖国,为祖国献身。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 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 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 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 励自己坚持下去。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
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