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一周自我介绍[模版]
【讲授新课】
一.讲解自我介绍的意义
通过提问学生自我介绍有什么意义,给他们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进而总结出以下意义:
(1)自我介绍是沟通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点。
(2)增进了解,建立联系。
(3)寻求帮助,获得支持。
由学生进行总结和必要的补充。
二.探讨有必要自我介绍的场合放两张PPT图片,一张是商务谈判,一张是问路的照片,看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自我介绍的场合有以下的这些:
(1)当学业完成,到企业应聘求职时。
(2)在公共场合进行业务推广时。
(3)与身边的陌生人组成交际圈时。
(4)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时。
(5)与他人不期而遇,临时接触时。
问学生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学生回答再进行补充)?
三.介绍让别人记住的方法
提问学生:你的自我介绍能否让人记住?教师介绍怎么让别人记住自我介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自我认识
首先必须认清自我,一定要弄清以下三个问题。你现在是干什么的?你将来要干什么?你过去是干什么的?
提醒学生这三个问题不是按时间顺序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而是从现在到将来再到过去。其奥妙在于:如果你被雇用,雇主选中的是现在的你,他希望利用的是将来的你,而这将来又基于你的历史和现状。
2、投其所好
清楚自己的强项后,便可以开始准备自我介绍的内容:
工作经验
项目经验
优点
成就
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历
态度、兴趣爱好等
3、介绍顺序
内容的顺序亦极重要,是否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全在于事件的编排方式。所以排在头位的,应是你最想他记得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一般都是你最得意之作。与此同时,可呈上一些有关的作品或纪录增加印像分。
问问学生是否有得意之作。
三、提示自我介绍要注意的几点:
通过搞笑自我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印象深刻,自己以免犯以下的错误:
1介绍内容要与个人简历相一致。
2表述方式上尽量口语化。
3要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
4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事先最好以文字的形式写好背熟
四、补充一些要点:
这个部分,教师示范正确的行为,演示错误的行为让学生们评价。
1、克服紧张情绪的技巧
2、非语言行为
3、走动与手势
4、眼神接触与交流
5、声线
克服紧张情绪的技巧:
1充分的准备
2自我鼓励
3态度
4深呼吸
5放松的小运动
6多练习
非言语行为:
1、姿势
2、面部表情
3、穿着
走动与手势:
1、偶尔转换,切忌太频
2、手势自然
3、空手
4、克服一些小动作
5、每次走两至三步
6、听众超50人,手势比往常要大一些
眼神接触与交流:
1、一句话的接触
2、不要被对方打击、注视每一个人
4、别离开10秒钟以上
5、避免太集中而忽略
声线:
1、语音清晰
2、声调变化
3、注意停顿
4、声音要富于情感
5、使用适当的词语
让学生模拟一个招聘,分成两组,一组是错误的,一组是正确的,让学生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
四【新课巩固】
1.学生复述自我介绍的场合及注意事项,老师补充说明。
2.总结以下知识:自我介绍,是为了进一步交流或谋求发展机会:在日常交往中,为促进沟通,而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为获取发展机会时,为了让别人更了解自己时我们有必要进行自我介绍。
【作业布置】
特定场景的自我介绍:
1.场景:飞毛腿公司
2.要求:向新同事介绍你自己,内容不限,要求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友好同事。
3.规则:以组为单位,确定组长,每一组分别上来给其他人作自我介绍,其余组打分(总分10分),最后评出一个优胜组。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 第一周教案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三年级语文 第一周教案 教学目的指要:
1、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
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体会人物的神态、动作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2、教师通过情感激发、学法指导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
体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本周课程的主要目标:
1、能学会生字、词新
重点体会课文里表示“看”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并学会运用
2、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图意
3、能通过大胆的想象 丰富画面内容
感受球赛的精彩、孩子们放风筝时兴高采烈的心情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模仿课文写法 进行片段描述
教学重点:“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 联系上下文
想象放风筝的场面和足球赛场上的场面
教学方法建议:
1、创设情境法;
2、自主探究式
有效教法建议:创设情境法
新型教法建议: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放风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略读1、2自然段
1、播放歌曲《三月三》(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2、略读1、2自然段 汇报自学情况
明确作者放风筝的心情和风筝的种类
二、图文结合 学习课文其他段落
1、观察图画 表达图意
重点观察、表达主人公是怎样放大蜻蜓风筝的
2、图文结合 联系实际
学习第三自然段
弄清作者是怎样根据图画、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 把哥哥放大“蜻蜓”的过程写清楚的
3、根据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4、图文结合
学习5、6、7自然段
(1)激发学生质疑
自主解疑(重点疑点:为什么课文中描写的风筝那么形象、逼真?)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表达的不同 从而帮助解疑:那(金黄色的)“小蜜蜂” 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象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3)根据例句
找出描写不同风筝的句子
看喜欢哪句就有感情地朗读哪句
(4)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 热闹极了 ”?
三、展开想象 深入理解课文
你是怎样理解“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先读一读课文中的描写部分 再进行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四、总结全文 明确学习要点
1、观察中要抓住要点 按照一定顺序
知道事情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课后练习设计: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 热闹极了 ”仿写一段话
(教师提示:今天的街道真热闹;一位同学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公园里的花可真美呀等 学生也可自己出题来写)
3、阅读有关书籍 看看如何制作风筝 自己做一个风筝
然后和小伙伴或父母去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足球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足球赛吗?赛马场上哪个球员什么样的表现令你赞叹、激动?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今天
我们来观赏一场精彩的小足球赛 相信同样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看图学文
1、教师引导看图:这幅图你想怎样观察?按照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 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 汇报、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 边读边画出生字
画出和图相关的自然段
3、默读第1自然段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4、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学生再自由读文
边读边画出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词 想想当时赛场怎样
从哪儿看出比赛的紧张?汇报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
5、图文结合 自学3、4、5自然段
(1)总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学法
(2)自学3、4、5自然段
读读课文
看看文章描写了几个观众 他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说出自己的看法
6、自由读全文
画出课文里表示“看”的不同词语 试着理解、运用
三、感情朗读
课文虽没有比赛场面
但通过对守门员、候补队员、观众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比赛的紧张、激烈、精彩 鼓励学生多种朗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展开想象
1、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当双方队员激烈拼抢时;当一个险球过后;当一方胜利时 观众和球员又会怎能样呢?
2、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和实践经验 进行想象、表达
五、课后小结
1、观察图画的方法不唯一 只要合理即可
2、学文的方法的掌握 有利于课外阅读
六、课后练习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造句: 全神贯注: 津津有味:
3、观看一场比赛(篮球、跳绳、骑自行车等)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姿态及观众的反映 写一篇小作文
参考答案:
2、全神贯注:意思是精力非常集中地看、做、听着什么
津津有味:意思是有滋有味地读、吃、讲、听着什么
只要学生能够围绕词语的意思造出正确的句子即可
第三篇:八下语文学案第一周
梁家墩镇中心学校 “高效课堂”学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生之机趣
日历
课时:2课时主备人:潘得春审核人:刘晓萍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字词,了解作者相关常识。2.品析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优美句子。
3.学习习近平实语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完成课文理解阅读: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1.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2.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3.时间是抽象的,文章如何把它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
学习重点:品析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优美句子,领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品味格言式的优美语言。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尝试:
1.了解作者: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2.检查课前预习成果。
听写课前抄写的6个词语,并有选择地让学生口头造句。如:刻骨铭心、黯淡无光。3.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注音。同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了无()黯淡()侥幸()魅力()废墟()镶嵌().......倒行逆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骨铭心:了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侥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文章,感知文章深意。
①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就请大家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文章一遍,再次感知文章的深意。②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③跳读课文,选择自己感触深的句子反复品读,谈谈你的感触。(至少写一句,其它的可在书上标注)
4.篇末对“喜欢用日历,而不用月历”所做的回答,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拓展延伸:
1.下面是惜时对联中的句子,请你将它们组合成四副对联。
①黑发不知勤学早②无情岁月增中减③白首方悔读书迟④茫原荒夜闻鸡舞⑤书山勇上捧晨星⑥有味诗书苦后甜⑦学海勤游穿夜幕⑧文山书海囊萤读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训练巩固:
1.语言赏析(理解句子含义)。
(1)“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有魅力的字眼。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赏析:(2)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赏析:2.课外练笔: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出一段话表述出来。(不少于50字)
作业布置:
A(必做):完成课外练笔。B(选做):同步练习
我感触深的句子是:
课时:1课时主备人: 潘得春参备教师:刘晓萍我的感触是:
蚂蚁
作业布置:
A(必做):1.抄写生字及词语、解词(各两遍)
B(选做):写一篇读后感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字词,了解作者相关常识。2.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3.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学习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学习难点: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学习过程: 课前尝试:
1.了解作者。
南帆,本名张帆,当代学者。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阐释的空间》《文学的维度》等多种学术著作。2.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注音。同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怜悯()主宰()蹒跚()戳破()面包屑()......畏畏缩缩:左顾右盼:义无反顾:
作业布置:
A(必做):抄写生字词两遍。
B(选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每 天 诞 生 一 次
课时:1课时主备人: 潘得春参备教师:刘晓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观点。2.学习文章对生命的感悟,体会高贵的人生精神。
学习重点: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加以合理形象的表述。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之机趣的写法。学习过程: 课前尝试:
1.了解作者。
周涛:当代作家,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生于1946年3月,祖籍山西。出版诗集、散文集居高临下:
四十部。曾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诗集、散文集奖,鲁迅文学奖3.认真朗读文章三遍以上,并标画出描写蚂蚁的生动词语。
及多种奖项。4.请在原文中选择一些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写下自己的认识。这是一只()、2.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注音。同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的蚂蚁,从它的身上,我读懂了充溢()恩赐()不啻()喋喋()....
合作探究:
1.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2.请同学们标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
如此传神呢?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絮叨()凝然()抖擞()譬如().....
莫名其妙:酣畅淋漓:喋喋不休:沧桑:
齿序年轮:3.在本文中“诞生”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3.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4.找出文中描述“醒来”之后感受的句子。4.文章又说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为什么?
5.找出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
1.早晨是每个人都熟悉的现象,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生动、新鲜,为什么?
5.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感慨”能换成“感动”吗,为什么?
合作探究:
2.上节课学过的《日历》和本文都阐述了对生命的感悟,那么,他们的感悟一样吗?根据你的理解,请简要谈谈。
2.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作者在文中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
3.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作者在对比的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训练
作业布置:
A(必做):1.抄写生字及词语、解词(各两遍)2.完成第二课时预习作业 B(选做):写一篇读后感
列宁格勒的树
课时:1课时主备人: 潘得春参备教师:刘晓萍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学习难点: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学习过程: 课前尝试:
1.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2.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注音。同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踉跄()冻馁()...
巩固:
1.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2.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2.老山兰的故事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战云密布: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
魔剑高悬 :
力量。
座无虚席 :作业布置: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A(必做):同步练习。
B(选做):写一篇读后感
第四篇:初一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
周记一]识字教学要注重形式
本周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识字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识字形式,主要有看图识字、归类识字、熟字换偏旁识字等。
一、看图识字
归类识字
(一)的第一篇课文就是看图识字,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提供的图片入手,让这些感性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种识字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特点,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归类识字
第二课是形近字,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把生字拆成学过的字,分着让学生认偏旁,然后再把相应的偏旁和熟字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猜字的读音,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而且在识字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三、熟字换偏旁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对生字进行分析,让他们说出生字是由哪个字变换而来的,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发挥了主动性,效果不错
[周记二]
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和诣。[周记三]课文教学中注重带领学生揣摩字词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写大青蛙形态的句子:“他们游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这句是写青蛙在荷叶上蹲着的形态。教学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品位”鼓着“与”瞪着“”长着“”披着“和”穿着“的区别。让学生理解用“瞪着”会把青蛙描写的太可怕,用“长着”不能说明青蛙眼睛是凸出来的。如果把“披着”改成“穿着”,那么青蛙雪白的肚皮就露不出来了。
这样学生自然懂得了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对于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和运用语言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周记四]
周二讲了《春雨》一课,觉得效果还不错,其中有个教学片断是让学生仿照例句说句子,由于句子很富于儿童色彩,学生很感兴趣,说得也很很好,之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是桃花,你会怎样感谢春雨?通过这一段的教学,我认为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了在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学会了表达。首先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
2、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树、青蛙)的方式,与春雨对话,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3、同时,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发展。
[周记五]收获来于体验
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星期三我发现校园操场的几棵柳树发了芽,于是萌发了带学生去观察柳树的念头。
下午第三节课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学生,孩子们的雀跃欢呼使我明白了这个决定没错。我在教室给孩子们讲了观察顺序之后就让他们自己到操场去观察。孩子们观察得很仔细,还不时的用笔做记录,在这之前我留了一篇日记。
批改完日记,真得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三五句连贯的描写柳树的话,有一部分学生写得很出色,其中有一位女孩写了这样一句话:“柳芽静静地从柳枝上钻出来…”。好一个“静静地”,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变化而且还写出了柳枝不知不觉地就发了芽,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还有一个学生把柳芽比喻成了小块小块的绿奶油也让我很感到意外,觉得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
总之,从这次写日记,让我体会到要想让学生有写作的灵感,还得让他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探索,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周记六
复习四“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是《应该帮助他们》。做这个练习,可以按下面几步进行:
1、仔细观察图中的环境,确定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再看看图中有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想象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
2、抓住画面重点内容展展合理想象。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设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会怎么做?和同不们合作表演一下。
[周记七]课堂纪律引起的反思
教低年级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师太费口舌,而且上一节真得好难,就课堂纪律来说就让人头疼,有时候真难以控制课堂,究竟是什么原因?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吗?和同事们探究,也都有此体会,看来,这课堂纪律太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第五篇:语文组第一周教学反思
语文组第一周教学反思
语文组第一周教学反思1
随着新课改在我校的进一步推行,我们高二年级语文组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全员参与,语文教学一反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异彩纷呈。但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简要表述。
一:明确教学环节,力求规范教学
导学案是新课改的学习路线图,学生主动参与是新课改的关键,教师的课堂引导是师生力求和谐的保障。我们高二年级语文组在现实的教学中全体力求做到教学环节的明确和规范:课前有预习,课堂有讨论,上课有评价,课后有反思,下节课有改进。这是我们所认同的基本模式。
二:主导主体和谐,巧抓四个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因素。上好一堂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备教材、备学生、指导预习、组织学习、布置作业等,但并非“教师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掌握学习主动权、积极预习、主动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等,但并非“学生中心”,只有将主导和主体保持和谐一致,方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法学法同步,实现四个转变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现四个转变。其一,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全面提高”的转变。其二,实现由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向学生参与的“羣言堂”的转变。其三,实现由“气氛沉闷、思维呆板”的闷课式教育向“气氛活跃、充满情趣”的活课式教育的转变。其四,实现由”强制硬塞、只讲教法不讲学法”向“学法教法同步并进”的转变。
实践证明,只有“四个转变”得以实现,才能有效地促进新课改目标任务的完成,才能有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教学程序合理,注重情感引导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管是在备课上,还是在上课中,都要精心合理的安排好每一节课。首先要分配好时间,充分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保证课时高效率、高质量。其次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再次要把握好基调。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大多精致优美、脍炙人口,从各个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和感觉,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和人情美于一身。作为教学者,要抓准贯穿于每篇课文中的基本情调,营造和谐优美的课堂情境,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传导,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感情体验,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用真情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找到自我、认清自我、校正自我、发展自我,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中,自由快乐地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完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高。
语文组第一周教学反思2
8月27日—28日,学校举办的全区教师暑假新课标培训大会。通过此次暑期培训,让我对于新课标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三、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总之,新课改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语文组第一周教学反思3
一、“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