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干部国庆60周年征文:交通工具的变化
我生于70年代初期,小时侯,常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在我生长的双河两岸,祖祖辈辈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家家户户会编制竹器。挑灯夜战了七八个黄昏,爷爷和爸爸就夜半起身,各自挑上一担竹篮和筲箕,徒步来到东洚和新安一带沿村兜售。双河竹器,紧密牢固,经久耐用,早有声名在外,第二天,爷爷和爸爸总能在日落前卖完两担竹器,又
披星戴月赶回家中。那时侯,交通靠的是一双脚。当然,粜米摆渡,或到苏州上海一带去淘粪,交通工具就只能是摇撸的船只了。
后来,爸爸到东门亭子桥上班,每天要穿过无锡城,来回上下班步行要花三四个小时,实在太费事。于是,打报告,走关系,才弄到一张供应券,花了爷爷多年的积蓄,爸爸才从供销社把一辆28寸的长征牌自行车骑回了家。当时,我们生产队共有三辆自行车,成了其他生产队的一段佳话。
记得有一年我们去东洚亲戚家吃上梁酒,年仅八岁的妹妹就优先坐在自行车前面的三角架上,我就只能坐在后面的书包架上。这次“长征”着实让我们兄妹俩风光了一回,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出村、进村时,村里的小伙伴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我经常有事没事的坐上爸爸的自行车出行,或在三角档里学骑自行车,朗朗的笑声穿梭在村子里,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童年的成长故事。
我上初二那年,爸爸乘上火车,来到常州,帮我骑三个小时骑回了一辆金狮牌自行车,从此,我告别了步行时代。记得第一天骑上崭新的自行车去上学,心情特别兴奋,回家吃饭时骑得飞快。在会龙桥上为了避让行人,慌忙中,自行车摔倒了,自行车的曲柄摔歪了,踩起来“晃晃”直响。回到家,爸爸一看,曲柄卡链条罩壳,已卡去一弧油漆。爸爸帮我校直了曲柄,还教育我骑车要稳,要注意路面情况,更不能飙车出风头。看着链条罩壳上卡去的油漆,看着这辆崭新的自行车,我深感痛惜。这次教训深深地烙在了我心里:人得意时不能太猖狂,否则要栽跟头,留下难以泯灭的伤痕。
这辆金狮牌自行车一直骑到我参加工作,九五年,我买了一辆重庆雅马哈摩托车,告别了骑单车的青涩岁月,加入了时人耀光的摩托一族。零三年,我又追风般的买上了汽车,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汽车时代。
我时常感叹自己生长在共和国的鲜明旗帜下,从过去的沧桑岁月到如今的时代风貌,从过去的物质贫乏到现在的应有尽有,使我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我常常像爷爷和爸爸一样言传身教,给儿子讲述他们的苦难岁月和我在共和国怀抱中所经历的清苦却又欢快的童年,让儿子从小就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繁荣,只有祖国繁荣,才是人民大众的希望所在。
现在,正值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也是我们家庭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六十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发生的沧桑巨变,我想起了伴随我成长的我家的交通工具的变化史——我和共和国共辉煌的小小印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想高歌一曲来讴歌赞美我们伟大而自豪的共和**亲——我爱你,中国!
第二篇:文化馆干部迎国庆60周年征文
我爱北京天安门
作为生命,五十二岁并不是终点,可闵庆瓜却在五十二岁那年,却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他之所以匆促告别尘世,说起来只是因为一首歌----《我爱北京天安门》。
闵庆瓜一辈子独身,但他很乐观,整天歌不离嘴,天天哼着《我爱北京天安门》。
熟悉的都知道,闵庆瓜五音不全。唱起歌来声音像根棍,又
硬又直不会拐弯,恨不得把人折磨死。可不知为什么,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却唱地阴阳顿挫,委婉动听。
后来,就来了那场运动。好端端的人就相互不服气起来。闵庆瓜卷了进去,他是保皇派的,一天,他被造反派捉了去。
造反派的头头闵凡雨是他堂兄的儿子。那天开的是批斗大会,闵家庄的兄弟爷们都去了。闵凡雨在主席台上,言语激昂声讨他堂叔闵庆瓜的罪行。说起来,闵庆瓜历代贫农,多亏了毛主席共产党才让他翻了身,历史上是很清白的。可大家伙都红着眼,把拳头攥得铁硬,举得老高,都喊着打倒闵庆瓜的口号!
声讨完罪行,闵凡雨要闵庆瓜唱支歌来给大家解解闷。闵凡雨这是变着法子折磨他堂叔——这个死不改悔的保皇派。
闵凡雨这是出我的洋相呢!闵庆瓜清楚得很,就死活不唱。闵凡雨就煽动台下的人给他鼓掌。闵凡雨就在台上鼓动:“让死不改悔的闵庆瓜给我们革命的群众唱一首歌好不好?”下面的人就说好!闵凡雨说:“我们要不要?”下面的人就说要!“ 闵庆瓜不唱我们愿意不愿意?”下面的人说不愿意!
闵庆瓜的泪水流了出来。他低下了头。接着他抬了起来。甩了一下头,他的那两个又大又圆的泪划着两个漂亮的弧,摔在了地上,很响。望着闵庆瓜的神情,台下得人们知道:好戏就要开场了-------
“我爱北京天安门,”闵庆瓜开始唱了:“天安门上太阳升——”一记耳光打落了他悠扬的歌声。闵庆瓜的脸上当即长出了一丛青草,嘴里缓缓地流出了一条小溪。闵凡雨气急败坏,指着闵庆瓜的额头问:“你配唱这首歌吗?”然后他面向台下的人说:“同志们啊,他唱这首歌是有目的的,这分明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对这些死不改悔的保皇派,我们革命的小将决不能手软,要坚决打倒斗臭然后在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说着当胸一脚,闵庆瓜一个趔趄,跌在了地上。下面的人一轰而上,就听闵庆瓜一声惨叫------
会散了,闵庆瓜的老婆和儿子把遍体鳞伤的闵庆瓜拉回了家。此时闵庆瓜的脸色纸一样地白,豆大的汗珠一个劲地往外冒,原来他的肋骨不知被谁踢断了----
半年后,闵庆瓜方能下床。但身体完完全全垮了。整天咳嗽成一个球,再也听不到他的歌声了。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一个年头的春天,闵庆瓜不行了。那天闵庆瓜的儿子把闵宪发叫到了床前。闵宪发那年刚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闵宪发明显的老多了。闵庆瓜见是闵宪发来了,便伸出枯枝一样的手抓住闵宪发的手。闵宪发问:“庆瓜,你还有什么需要交代的?”闵庆瓜摇了摇头,他只是用微弱的声音请求闵宪发为他唱一首歌。闵宪发问什么歌?闵庆瓜说,“我,爱,北京,天,安,门。”
在场人的泪哗地流了下来,闵宪发点了点头,说,“好,我给你唱!”
“我爱北京天安门,”闵宪发用沙哑的嗓子开始唱了:“天安门上太阳升——”就在这时,就听一个声音加入了过来:“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大家回头一看,这个声音是闵凡雨。
闵凡雨眼里含着泪,闵凡雨泪眼婆娑地唱这首歌。闵凡雨唱得很投入,很动情。
听着这首歌,闵庆瓜紧缩多年的眉头花一样地开了,痛苦一辈子的脸庞安详平和了。闵庆瓜微笑着走了。
闵凡雨看着闵庆瓜,扑腾一声跪下了,哇地一声哭开了:“叔呀!-----”
第三篇:政协干部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政协工作点滴回忆
日月循环,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已经离开政协快5个年头了。时不时回想过去在政协工作生活的一幕一幕如放电影般在眼前依此闪现,亲历了耀州区政协的筹备、成立及发展变化,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那样,许多事情令我难以忘怀。
耀县政协成立于1984年5月,我也是1984年初被组织部门从耀县县委办调到政协办工作的。忆起政协筹备成立之初,办公条件、生活条件都很差,政协工作正在探索前进,履行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参政议政也不够积极。在外界常有人讲,政协是“大牌子、老头子、空架子”,是“干部离退休的歇脚站、疗养院”,甚至还有人讲:政协、政协“不正就斜”…面对外界不同的声音,当时一直存有想调走的思想。通过在政协工作学习实践一段时间后,一是充分认识到人民政协在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国际友好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协在拔乱反正、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在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中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是政协是一个大团体,凝集着全区各条战线的精英人才,是一个“人才库”、“智囊团”。工作中,通过与各界人士的深入交往,政协委员对党忠诚、认真履职、一心为民的作风也在影响着我,感动了我。多年来,区政协带领广大政协委员,围绕全区工作中心,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民主评议、资政建言活动,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为区委、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提高了政协的地位,树立了政协新形象。
记得刚刚到政协工作,因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工作性质单纯,当时对政协工作有点偏见,平时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不思进取。时任首届政协主席何云鸿同志主动找我谈心,耐心给我讲,作为一名政协机关干部,服务的对象是各界知名人士,因此政治上要敏锐,知识面要更宽泛,这样才能把服务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善于联系群众,善于同各个阶层打交道。他鼓励我多读书,多学习。在政协几任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帮助下,我认真学习,逐步掌握了有关统战、政协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工作方法,很快熟悉了政协工作业务。1990年还考上了陕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自己很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集中精力,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并出色地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这为我在政协工作期间更好地为委员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不断发展,更好地发挥广大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成为提高政协工作整体水平的关键。为使委员更好地履行职能,区政协历任领导高度重视机关建设,逐步完善机关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建好“委员之家”,进一步提高政协机关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特别是2002年以来,区政协原主席任军民创新开展政协工作,在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履职活动的同时,针对委员职能发挥渠道单
一、机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的实际,一方面根据机构改革后科(室)职能的调整,制定了《各委、科(室)工作职责及干部岗位职责》,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干部自觉地置身于制度的管理之中,改变了机关干部作风懒散、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消极现象,培养了一支 “出门能说、提笔能写、办事干练” 的政协机关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机关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委员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主席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了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并创新开展“委员约谈日”活动等,进一步调动了委员参政议政的热情,增强了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同时拓展了政协参政议政渠道,创新开展了资政建言会(委员论坛)和民主评议活动,为委员提供了更宽阔的建言献策平台,鼓励委员讲真话、讲实话,真正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区委、区政府也给与政协工作大力支持,议大事、做决策让政协有“位子”,有任务给政协压“担子”,工作上给政协壮“胆子”,干部问题上让政协有“面子”,经费问题上让政协有“票子”,从而使政协人气渐旺、形象大变,工作越干越有劲头。
一年又一年,区政协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政协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依然没有变。在今春的经济林建设工作中,区政协主席周新民多次不辞劳苦,带上政协机关同志深入**镇村组实地检查指导经济林建设工作。不管建设林地的远近,他都坚持亲自察看,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自带干粮徒步5个多小时去我镇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检查经济林建设工作。在他的感召下,镇村干部齐心协力,多次深入村组,抓质量、抓进度,如期完成了今春经济林建设任务。
在即将迎来全国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回想自己在耀州区政协工作生活20年间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感****,在此,深深感谢政协历任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怀培养,衷心祝愿区政协历任领导和同事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第四篇:国庆60周年征文:家中十几年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到现在的中国经济腾飞。
这6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中国有巨大的变化,就连我们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1年的我,出生在一个大都市中的普通家庭。
1991年至2009年。我们家居住的房子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变化。
在我几个月时,我家只是住在10平方的小平房内。家里没有厕所、厨房。只有一间卧室。具老爸说,这房子由于太小了,只好在客厅上搭了个小暗楼。就这房子,它陪伴我度过了我人生中第一个阶段的婴儿时期。
在我2、3岁时,妈妈单位里分了一套房子给我们家。虽然还是个小平房,但这房子比先头那小平房大一点,还有个厨房,门前还有一亩地。有点四合院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住得挺温馨的。
后来,在我7岁时。正是我上小学的年龄。家中决定买个房子,多少个平方我是不记得了。我们家终于有了厕所和厨房,是典型的两室一厅。从那之后,我们家开始经济腾飞。
10岁时,家里开始大胆买房。首先买了个复式楼,还没装修。没买到一年,家人觉得地段不好,就卖了。赚了个几万。
在我11岁时,妈妈破荒天的买了一栋连排别墅。面积200平方,还有个十来平方的小花园。当时的房价只有2400每平方米。哈哈。现在这栋别墅已经升值到10000每平方。这房子我也只住过几次,后来这房子一直出租给外国人,每月租金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www.xiexiebang.com 是12000元人民币。那是高档社区,里面住的一半都是法国人。
上初中后,为了我上学方便,在市中心地段买了90多个平方的小高层。现在高考完了,这房子就出租给别人了。
高中时,在繁华地带又买了小高层。他们说,是供他们来养老的。
1991-2009年,我们家由一个较贫困人家发展成了小康家庭。
有时,爸爸会开玩笑跟我说,我们家什么样子的房子都住过,唯独那种独体别墅每住过。
妈妈说,买独体别墅是下辈子的事了。
恩。对于他们来说,奋斗了一辈子。能什么类型的房子都住过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这就是我们家十几年来的变化。
第五篇:国庆60周年征文
“80后”的我们对建国60年的感受
再过不到三个月,我们即将迎来祖**亲60周岁的生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正是改革开放托举起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时,虽然我还没出生,但“80后”的我们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我们这代人本身就是一种见证,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岁月洗礼。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取得的骄人成绩,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占到了总人口数的近七成,而我们家就是2.5亿户农村家庭中的一个缩影。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作为“80后”的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陆续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亲历、亲见、亲闻着改革开放30年在身边的一系列巨变。大的方面,无法一一细述,我就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我们家在教育、衣食、住行和通讯等方面的变化,以小见大,来反映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发展变化。
教育: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包括为实现享受平等教育,不断进行的制度改革,以及逐步实现的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等等。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2007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496
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2129万的0.375%,30年间增长了22.1倍。以我们家为例,爷爷和父亲两代人虽都不尽是文盲,但却因为没有很多文化而吃尽苦头,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我们这代人身上,希望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实现我们这代人“鲤鱼跳农门”的梦想。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父辈们抱着“再穷再苦,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学”的坚定信念培养了我们。目前,在大学教书的我也算是实现了先辈们的愿望了。我想,正是教育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衣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父辈们曾经有吃草根、树皮和米糠的经历。听父辈们说,计划经济时期是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他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最大的愿望!在记忆里,我的童年时光大多是穿着哥哥的旧衣服长大的,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20年后的今天,我们家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从30年前吃得饱到今天的吃出健康,吃出文化,通过老百姓的餐桌和饭碗,我们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普通家庭的看得见的实惠和进步,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所生活的山区的巨大变化。想起过去,忆苦思甜,现在的生活更值得我们去珍惜。住行: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是比较差的。以我们家为例,爷爷曾告诉我,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祖孙三代15人住在总共不到70平方米的4间平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仅仅4.5平方米。1989年四叔结婚后,家里实在住不下了,爷爷只好带着几个孩子到山头上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建了一座200多平方米的木头房子。现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比较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从出行方面来说,道路交通的改善,大家也是
有目共睹、深有感触的。记得几年前我刚到屯溪工作时,从安庆坐汽车到屯溪至少得六个小时,而现在随着高速公路的修通,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通讯: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每次打电话时先要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得打上好几个电话。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从BP机开始的即时通信,将人们带入了没有时空距离的年代,时时处处可以被找到,大大加速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1987年进入中国的移动电话,无疑成了加速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到了90年代,BP机和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普及开来。我们家在1998年装上了固定电话,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家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了一部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30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过去的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生活影子,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眼前的生活。所以我要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爷爷!感谢伟大的祖国!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