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建设成就作文

时间:2019-05-15 04:5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家乡建设成就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家乡建设成就作文》。

第一篇:我的家乡建设成就作文

我我的的家家乡乡

我我的的家家乡乡在在舟舟山山,那那是是一一个个风风景景优优美美的的旅旅游游休休闲闲胜胜地地,那那里里有有海海天天佛佛国国————普普陀陀山山,天天然然氧氧吧吧————朱朱家家尖尖„„„„在在这这几几年年里里我我的的家家乡乡发发生生了了日日新新月月异异的的变变化化。

在在2211世世纪纪短短短短的的1100年年时时间间里里,我我们们舟舟山山的的跨跨海海大大桥桥脱脱颖颖而而出出,他他们们起起自自舟舟山山本本岛岛的的332299国国道道鸭鸭蛋蛋山山的的环环岛岛公公路路至至宁宁波波镇镇海海,与与宁宁波波绕绕城城高高速速公公路路、、杭杭州州湾湾大大桥桥相相连连接接。跨跨海海大大桥桥共共投投资资113300亿亿元元,全全长长5500公公里里。它它分分别别是是::西西堠堠门门大大桥桥、、桃桃夭夭门门大大桥桥、、响响礁礁门门大大桥桥、、金金塘塘大大桥桥、、岑岑港港大大桥桥组组成成,那那五五座座跨跨海海大大桥桥好好像像五五道道绚绚丽丽的的彩彩虹虹挂挂在在滨滨海海之之中中。是是它它让让我我们们舟舟山山不不再再是是孤孤岛岛,天天垫垫变变通通途途了了。

“以以前前,我我听听爷爷爷爷说说::“当当我我还还年年轻轻的的时时候候,来来过过舟舟山山,那那时时的的舟舟山山和和别别的的大大城城市市简简直直是是天天壤壤之之别别啊啊!上上海海、、北北京京那那儿儿已已经经大大多多是是高高楼楼大大厦厦,而而我我们们这这儿儿还还是是一一些些低低楼楼危危房房,舟舟山山的的特特产产运运不不出出去去,全全国国各各地地的的特特产产也也运运不不进进来来。因因此此,许许多多舟舟山山人人都都背背井井离离乡乡,去去别别的的大大城城市市工工作作了了。你你说说没没有有了了家家乡乡人人的的支支持持,我我们们舟舟山山的的经经济济文文化化哪哪里里能能好好呢呢??””是是啊啊!一一个个实实力力强强大大的的祖祖国国就就必必须须要要有有经经济济文文化化较较高高的的城城市市组组成成,一一座座经经济济实实力力较较高高的的城城市市也也必必须须要要有有这这方方面面的的人人才才与与精精英英。

现现在在,我我们们舟舟山山通通过过跨跨海海大大桥桥,与与大大陆陆有有了了密密切切关关系系,舟舟山山的的特特产产可可以以分分发发到到全全国国各各地地去去,全全国国各各地地的的特特产产也也可可以以运运

到到我我们们舟舟山山来来了了,许许多多外外地地人人也也纷纷纷纷来来到到舟舟山山搞搞投投资资建建设设。让让我我们们舟舟山山也也成成了了一一个个经经济济文文化化实实力力发发达达的的一一座座大大城城市市。现现在在我我们们舟舟山山的的许许多多自自然然景景观观都都被被评评为为了了国国家家级级景景区区。可可以以预预计计将将来来我我们们的的祖祖国国会会越越来来越越繁繁荣荣昌昌盛盛,我我们们的的家家乡乡会会有有更更大大更更多多日日新新月月异异的的变变化化。

第二篇:城市化建设成就

浓墨重彩绘新城

——永丰县城市化建设成就纪略

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高大宽敞,一幢幢高端住宅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休闲广场热闹非凡……这是近年来永丰城市化建设给居民带来的最大感受。

“回家的路越来越宽了,休闲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居住的小区卫生也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变化实在会是太快了”,家住芙蓉苑的王女士感慨到。

其实,王女士的感慨反映出许多居民的心声。近五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永丰的现代化城市奋斗目标,城市化建设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我县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近29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近8.6亿元,小城镇建设投入11.8亿元。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34.6%,一个和谐文明、山水相拥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道路网络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

路网是一个城市的大动脉,是一个城市腾飞的助推器。五年来,我县建成了迎宾大道、工业大道,发展大道,以及永丰大道、恩江大道、佐龙大道、跃进西路的“白改黑”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拉开了城市西延北接和南扩东进的新框架。

五年来,随着新老城区路网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7年的67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701平方米,五年新增道路总里程20.13公里。随着抚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将彻底结束无高速县的历史。同时加大县区二级干道新建、改建和扩建,投资6.3亿元共修建农村公路2300余公里,新修(改建)桥梁500多座。实现乡(镇)、村100%通水泥路,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出行条件。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住房条件

“楼下有菜市场,上班就在旁边的工业园区制衣厂,儿子就在桥南小学读书,比起以前一家人挤在租房里简直是天囊之别”,刚搬进桥南廉租房的李女士兴奋地告诉笔者。

让人民群众有房住,住好房,这是历届县领导班子的一贯举措。根据县住房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2.35平方米,比2007年末增加了3.48平方米,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居全市前列。五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房地产开发投入,五年累计房

地产开发竣工面积达82.28万平方米,一批高水平设计、规模化投入的成片住宅小区相继落成。

与此同时,我县每年投入大量财力实施“安居工程”,全力构建城镇居民“无缝”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定所。五年来累计建设廉租房、经适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9.46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50.74万元,先后解决10965户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另计划在2013-2015年建设1200套6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

公用事业建设加速,增强承载力度

小区建在花园中,花草围着小区长。走进绿海星城住宅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公园多了,出门就能见到绿色,到了晚上,往左走上几步就是贸易广场,往右就是欧阳修广场,都是休闲的好去处,住在这里,每天都神清气爽”,张先生满脸笑容的向我们讲到。

近年来,我县以引资促改制、以改制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实现了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先后建成了欧阳修广场、市民广场、北晖园和葛溪河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工程,使全县城区建成各类绿地面积达6834亩,绿化覆盖率达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5平方米,一个“爱绿、建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已逐渐形成。

随着县城市生活污水一期及垃圾处理填埋提升工程的完成,污水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近期与华润达成总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城区管道天然气项目,铺设中压管道3.5万米,铺盖1万户居民,二期工程铺设中压管道2万米,将覆盖整个城区管网,项目建成后居民家用燃气费用降低一半左右,届时将大大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五年来,我县着力营造“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年初,我县投资1000多万元,浓墨重彩绘就新城,编制完成了《永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定位为全国碳酸钙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水相拥生态宜居和“西扩南延、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

第三篇:林业主要建设成就

主要建设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共完成人工造林9.5万亩,义务植树15万株。通过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工程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湘江河综合治理、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兰海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建设,使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26061.08公顷,森林覆盖率从37.08%增加到41.52%。林木绿化率为47.8%。全区森林蓄积从98.4万立方米增加212.15万立方米。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林业逐步走上了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的轨道。

2.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森林资源管理坚持以林权管理为核心,以加强森林限额采伐和林地保护管理为重点,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一是森林资源管理逐步规范。开展了《森林法》执法检查;全面完成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工作;组织进行了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调整,逐步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和管护措施;加强森林限额采伐管理,严格控制生态公益林采伐,严禁采伐湘江河两岸、海龙水库、红岩水库、南郊水库周围及天然阔叶林;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古树名木生长信息电子档案,对全区域800多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管理;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重点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审批工作,全区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二是森林资源保 护力度加大。组织开展了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专项行动,加强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防火措施扎实有效;制订了《红花岗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水平和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无公害防治率达70%以上。

3.林业产业逐步壮大。”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林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大工程来龙带动大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基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海龙镇、金鼎山镇和深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不到十个亿,到2014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21.4亿元。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业经济蓬勃发展,林业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增强。4.林业投入实现新突破。”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把增加林业投入作为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来抓,坚持抓项目就是抓投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方面入手,共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3335万元。项目资金的投入,成为我区林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林业的发展。

5.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全区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集体林地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98%以上,林权发证率达到100%,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85%以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稳步推进,初步解决了一批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特别是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施了“林木采伐指标入 村到户工程”,对采伐指标实行“阳光分配”,让林农对采伐有了稳定的预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加科学合理。降低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分质量不高。我区森林面积虽然不断增加,但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较大。树种、树龄结构不合理,林木种苗、森林经营科技含量不高,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林分透风系数大,难以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森林巨大的综合效益还没有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如何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任务繁重。

2.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欠完善。森林生态比较脆弱,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影响森林生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3.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目前,虽然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林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林产品单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生态产业还未发展成熟,林木药材、花卉苗木等立体生态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产业规模,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

4.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目前,民间资本和各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很少,同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相比,林业所要承担的任务同投入比例差距很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安 全体系所需资金都存在很大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区林业事业的发展。

(三)当前林业面临的形势 1.有利因素分析

--中央对林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中央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9年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会议对今后一段时期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为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林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林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发展林业的基础条件良好。我区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现有的森林资源基础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这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发展现代林业,发展优质林产品提供了可靠保证。

--社会经济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会减少,这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有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发展潜力开始显现,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合力逐步形成。2.不利因素分析--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基层“两站”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基础条件差,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仍处在较低水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标准不高;森林资源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手段不完备,对全区域林业“三大”体系建设难已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整体转型期,林业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林业宏观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林业改革任务繁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虽已提高,但与林农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资源增量、生态提质、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协调发展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民动手,大力植树造林,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致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促进我区林业科学发展,为国家气候和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为构建“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提升红花岗区生态环境。在保障生态全面提质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区林业由资源增量向生态提质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合理利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兴林富民原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以利用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4.创新机制原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激励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交易平台,开展林业金融服务业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构建起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生态建设氛围。

5.依法治林原则:加快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建设能力水平和质量效益,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完善林业执法体系,规范林业执法行为,开展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切实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四、“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定位

“十三五”期间,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快速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会精神以及国发2号文件精神,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两个率先”目标,扎实开展“三大会战”的整体要求,以提升城市园林景观、高速公路通道绿化、乡村造林绿化为重要抓手,牢牢把握当前发展机遇,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以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实现我区林业“生态优质、产业高效、生态文明、富有活力”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

(一)初步建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区有林地面积47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20万立方米以上,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以上,建设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7万亩,商品林达到20万亩。

(二)初步建成规模可观、品种丰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经济年增长率稳定在1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2.1亿元,新增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8个。

(三)初步建立机构健全、科学合理的比较完善的林业安全体系。全区森林采伐限额控制在11.5万立方米以内,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公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0‰以下。

七、保障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改革是解决我区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挖掘我区林业自身潜力的有效方式。只有 通过改革,才能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十二五”期间,一要重点突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个难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建立起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制度,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使林地、林权可以依法有序进入市场。二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二)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到林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两加一推”战略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林业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级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林业主要建设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区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林业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三要继续搞好各级领导办示范点建设,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四要建立重点大毁林案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三)做好项目对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做保障,只有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路子,才是兴林富民的唯一出路。一是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的包装及申报工作。要抓好项目库建设,按照“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抓紧项目规划,争取多上项目、早上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县财政的投入。二是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充分发挥林改后的政策优势,建立林地流转机制,引导林地向大户、能人流转,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办基地”、“基地引企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充分带动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四)坚持依法治林,提高林政资源管理水平。一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林业“两法一条例”普法,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批滥占林地、乱采滥挖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创新林业执法体制。以整合队伍和理顺职能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以执法由多头分散向集中综合拓展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权威、高效、规范、廉洁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公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对林业执法工作的监督。

第四篇:一五建设成就演讲稿

一五建设成就演讲稿 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经过甘肃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到一九五七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9.8亿元,年均增长11.59%;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56亿元,年均增长8.9%;国民收入达15.1亿元,年均增长8.4%,比一九五二年增长51.5%;财政收入达2.04亿元,年均增长12.8%,比一九五二年增长82.8%。

五年内,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3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5.73亿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企业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9.4%,到一九五七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143%。各主要生产部门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这一期间,甘肃省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央所属企业的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6.56%提高到51.52%;地方工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产值达3亿元,比一九五二年的1.8亿元增长了60%。在所有制结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增长了4倍多,达4.77亿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增长了47倍,达1.23亿元。工业内部的结构也开始有所变化,年重工业产值达3.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38%,轻工业产值达2.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62%。“一五”计划期间,甘肃省的交通运输能力迅速增长,为全省的工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继一九五二年天兰铁路通车后,从一九五二年十月起,开始修建兰新铁路,到一九五六年底,已铺设铁轨1000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开始建设包兰铁路,到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全线通车。与此同时,还兴建了一些铁路支线。五年内全省修建铁路达1300多公里,通

车里程由一九五二年的50公里发展到一九五七年的715公里。

“一五”计划期间,甘肃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到一九五七年底,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1732公里,全省的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实现了县县通汽车。公路运输实现1243万吨货运量和28241万吨公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一九五二年的221万吨和8031万吨公里提高了462.4%和251.6%。甘肃省的民用航空通航里程已由一九五二年的2255公里发展到一九五七年的6287公里。乡村邮电所由8个发展到497个,邮路总长度由21858公里提高到55524公里,长话电路和电报电路分别由65路和85路发展到112路和169路,实现了乡乡通邮,73%的区乡通电话,甘肃交通闭塞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五”计划期间,甘肃省广大农民为改变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到一九五七年,全省扩大耕地面积达394万亩,增加水地面积达156万多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3万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700余万亩,大大增强了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五二年的60公斤提高到67公斤,总产量由26.8亿公斤增加到31.6亿公斤,全省由缺粮省变成了自给有余省。棉花总产量由一九五二年的6.77万担增加到11.44万担;油料总产量由126.57万担增长到130.46万担。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9.22亿元,年平均增长4.4%,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所规定的指标。畜牧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但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牲畜总头数由一九五二年的296.95万头增加到365.9万头,增长了23.22%;生猪存栏数由一九五二年的106.04万头增加到178.52万头,增长了68.35%;山绵羊由一九五二年的558.43万头,增加到667.5万只,增长了19.53%。农牧业的发展为“一五”计

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甘肃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一九五七年,高等学校虽然只有5所,但经过院系调整和充实力量,教师增加了1.62倍,毕业生是一九五二年的167%。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17所,五年增加了6所,毕业生人数比一九五二年增长4.4倍。普通中学达到145所,增加83所,毕业生人数增长3.46倍。小学达到11393所,增加363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7.53%,比一九五二年提高了23.95%。电影放映单位由30个增加到288个,剧场由11处增加到43处,公共图书馆由1座发展到12座。医院由84个增加到111个,卫生防疫站(所)由245个发展到1080个,卫生技术人员由3353人增加到15092人,病床由1441张发展到5682张。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展开,甘肃的科技工作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各类科研机构纷纷建立,一九五七年达19个,比一九五二年的5个增长近3倍,科技人员由74人增加到509人,是一九五二年的6.8倍。其中一九五四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下设近代物理、化学物理、地质、高原、大气物理、冰川冻土、沙漠等研究所,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科研基地。

生产力的发展,各项事业的繁荣,较快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增加到13.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6.43亿元;积累额达到9.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7.05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达122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近3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7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99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33元,年均增长10.2%。

总之,“一五”计划时期甘肃省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生产迅速发展,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到处呈现

出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五年来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在来的路上想,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喜事,我看喜事办得也是喜庆振奋。所以在这点上来说,我们的国家在这五年里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想简单地从五个方面讲: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去年我们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了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来,总理报告里讲了,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大家都在研究收入分配,实际上这五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去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当时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经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19.1%。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就是在这五年里,我们实际上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在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教育化体制改革,整体都在往前推进。第五,这条是大家都知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到世界第二位,我们对外贸易额去年一年是2.9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我们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应该说这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第五篇: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摘要:自中共十六大提出社会建设的理论以后,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思想,并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这种初步的成就,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必须在正确地思想领导之下继续推进社会建设的进程。关键字:社会建设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着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明确地昭示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主的新阶段。自中共十六大以后,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思想,并在多方面的社会建设实践中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设构建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1]

1社会建设的概念

1.1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过程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虽然曾进行过社会建设领域的探索和部署,但是还没有把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成果加以论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是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思路来规划的。当时,在社会建设领域里的实践和认识,是被分别寓含在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个领域之中。

而在十六大以后,以胡景涛总书记为党中央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阐述和定义了社会建设的含义,并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胡锦涛在这次全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论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了正式确认,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第一次在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列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专题,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论述和报告中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部署,标志着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正式形成。

1.2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所谓社会建设就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进步等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规律,动员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展开的各种建设活动。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能够有效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社会组织机制和社会结构变动机制等。[2]

那么所谓社会建设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是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社会事业由于资金投入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是个体所不愿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务,因此主要由国家举办。

二是优化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本结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相匹配。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是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

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政府的服务职能,一方面体现在制定制度“游戏规则”。通过不断健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社会支持、社会帮助、社会救援的公共服务体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

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虽然也在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扩大社会和公众的参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填补政府不到位和市场 “失灵”的空白。[3] 1.3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在党的十六大以前,我国在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案的时候,并没有把社会建设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放在同等的低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社会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方案中,并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理论,这同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有很大关联的。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2)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3)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4)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5)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6)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7)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发生在社会领域,例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等。

这一时期也正值我国踢之转轨期和社会转型期,在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体制和机制上的不衔接,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势看也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为:(1)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使社会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用基尼系数来测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超过了0.4的国际安全警戒线。同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也在拉大,例如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8%-9%,而农村居民年增速4%-5%;东部五个省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50%,西部12个省GDP占全国GDP总量的18%。这种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出现和冲突,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2)社会事业相对滞后,部分弱势群体困难较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尽管目前已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但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农民,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则更低。(3)社会秩序和稳定状况堪忧,治安形势严峻,贪污腐败屡屡发生,干群关系方面的矛盾有所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利益主体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不同利益主体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引发了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造成了部分社会群体的心理失衡、伦理失准,并由此导致了社会的失序和治安案件的增加。尤其是腐败现象的发生,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引起干群关系的紧张,加剧了社会冲突,往往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4]

2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做实个人账户解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空账问题;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解决了过去国企改革中的下岗人员问题;2002 年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3 年起,在城市陆续建立起了医疗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流浪人员乞讨救助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了农村“五保户”制度,试点建立普遍性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了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权利保护和救助;2007 年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一步重视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2004 年开始建立城市居民廉租房制度,2010 年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探索普通居民的住房保障途径;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了以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群众基本医疗为目标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视保护农民工权益,强化了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要求,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纳入城市公共教育体系,并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问题;允许各类社会组织在扶贫、济困、环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等等。[5]

从数据上来看,2003年以前,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仅有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低水平的合作医疗,以及少数地区开展的老农保等内容。不仅项目很少,资金来源也相当不稳定。2003年以来,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其密集程度在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保障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

据初步统计的城乡社会保障政策61个项目中,专门针对农村或涉及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有38个,占62%。具体可以归纳为九个方面的政策:一是社会保险政策,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是社会救助政策,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危房改造;三是优抚安置政策,包括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义务兵优待;四是社会福利政策,包括残疾人事业、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五是义务教育政策,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六是公共卫生政策,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患者救治、结核病患者救治等项目;七是就业政策,主要指农民工就业和就业后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八是扶贫政策;九是农业和农民补贴政策。

经过近八年的努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起了针对广大农村居民的从出生(生育腐女补服叶酸+住院分娩补助+儿童福利)到养老(新农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老年人福利),从医疗(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公共卫生)到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扶贫+农民补贴+残疾人事业)到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再到就业保障(针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保政策)在内的渐成体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短短几年内我国已多次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更好地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年20元,从2006年起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2008年又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短短7年多时间,补助标准就调整了4次,提高到原来的6倍,年均增长25.99%,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卫生总费用年均17%的增长速度。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也由30%左右提高到55%,农民受益程度明显提高。2009年出台的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在3年内将新农合的报销封顶线提高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农村低保制度自建立以来,各地根据物价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多次调整了保障标准。2007年至2009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从每月39元提高到64元,年均增长28.1%,仅2008年一年,国家就三次出台调整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的政策。五保供养标准由2003年的每人每年417元,提高到2009年的2215元,年均增长37.7%。以上几个项目标准,其年均增幅均大大高于同期CPI 2.63%的涨幅,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的增幅,也高于同期财政收入22.26%的增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标准只是全国统一标准或平均标准,部分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标准还要更高一些。

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的重要保障。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安排预算时,都把农村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予以倾斜,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大幅增加。

据统计,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由2005年(2003年、2004年数据有不可比因素)的264.1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4.61亿元,年均增长84.41%,远远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支出20.61%的增幅。从几个主要保障项目来看,中央财政补助增幅又大大高于全国财政补助增幅。如新农合,全国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104.56%,而中央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166.78%;又如农村低保,全国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87.44%,而中央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191.87%;再如义务教育,全国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47.95%,而中央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64.37%。[6]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3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困境及展望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仍然不能全面化解现阶段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其原因就在于: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了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但是政府在社会建设实践中仍然沿袭政府主导模式,片面地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去推进社会建设,导致政府力不能及而社会组织又无用武之地的两难困境。由于政府能力与财力所限,政府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未能破解导致社会矛盾的根源,未能形成促进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所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设急需突破这种政府主导模式所带来的困境。郑永年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使企业公司化和民营化之后,企业把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抛给了社会。“可是,中国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本身不足以承担这些功能。”“那么,政府必然成为承担这些社会功能的唯一主体。”因此,“从长远看,(中国)社会改革还有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向社会赋权,就是逐渐培植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逐步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力量迅速成长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对此已有充分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温家宝在肯定我国社会事业建设过程中“打破了过去完全由国家经办的体制,调动了社会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同时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社会事业发展,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温家宝还进一步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事业建设过程中,要“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8]

尽管党和政府都看到了发展社会力量对于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在政府主导的社会建设模式下发展社会力量?这是当下我国社会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者们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发展态势,提出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可行模式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即是说,在现阶段的社会建设中既保持政府对社会建设的主导态势,又能够给社会力量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只有将党的社会建设思想与政府的社会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主力量,构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突破当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自中国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社会建设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目标,在这十年间,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进步:跟过去相比,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能夜郎自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因为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在改革的过程中遗留着很多潜在的问题,越往后走,越显现突出一些社会问题,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能妄自尊大。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此次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致力于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群众利益无小事,诸如征地、拆迁、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是关涉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决策时要慎之又慎,努力使之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更加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下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公共医疗和义务教育中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不断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改革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会增多,因而,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利益协商和表达机制,使普通百姓的诉求有畅通表达的渠道。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现在,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都还不完善,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型,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才能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9]

参考文献

[1].李永忠 陈杰 中共十六大以后的社会建设成就与困境 [J] 《社科纵横》 2012年03期

[2].王科 20世纪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教训与反思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9月

[3].陈剑 社会建设目标及相关措施探讨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06月20日

[4].李曙新/徐修德 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分析 《探索》(重庆)2010年2期第131~135页

[5].张静,关信平.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26.[6].萨日娜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保障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1年6月23日 [7].郑永年.中国社会改革应当扶植社会力量[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01-30.[8].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17-18.[9].郭建宁 十八大报告解读:加强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2-11-10

下载我的家乡建设成就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家乡建设成就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1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山清水秀,树木郁郁葱葱,是个鸟语花香的好地方。一天,我来到田野,被眼前的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惊呆了。这里有蔬菜,那里有庄稼,红......

    作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河南,那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着不一样的景色。 春天,树木长出了新的叶子,它又了一个新的生命。融化的河提水,又开始欢快的流淌,冬眠的青蛙,又开始演奏,唱......

    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没有城市的繁华,它在一个幽静的小乡村,那里景色宜人。 当太阳从东边升起时,大地还沉睡着。这时你会听见公鸡的叫唤声,“咯咯咯---”的声音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 四年二肖宇琦 我的家乡的大地上有着万亩良田,一年四季美如画,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春天,是众多作家赞颂的季节。同样,是我最爱的季节。家乡的春天在我的心中永远最美......

    我家乡三年级作文

    我家乡三年级作文1 我爱我的家乡——景阳,热爱她的纯洁和美丽。我的家乡在景阳,这里虽然不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没有一平如镜的漓江,却有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清江河。清江河的.水......

    作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兰州市的一个小村庄,她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在我眼里、心里,她永远是最美丽的。咦,你不信?没关系。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欢迎你来我的家......

    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1 每当我看到杜鹃花,总会想起那段在家乡的杜鹃花丛里和小伙伴一起嬉戏打闹,一边吃羊肉串,一边倾听黄果树大瀑布发出的天籁,闻着茅台发出的醉人清香的时光,一切都是......

    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美丽的园林城市六安寄托着家乡人民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由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我美丽的家乡吧!我的家乡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区、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她的名字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