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视听导读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时间:2019-05-15 04:5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媒体视听导读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媒体视听导读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第一篇:多媒体视听导读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舌尖上的中国》是最近热传的一部纪录片,在我记忆中,一个纪录片能火到这种程度,我只记得在我初一的时候也就是2005年的《大国崛起》才有的程度,像老师记忆中的《话说长江》一样,这就成了我们这一辈人的记忆。我之所以选择这个纪录片,就是因为它是讲吃的,是我最感兴趣的方面。

《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于我们以往见过的讲美食的任何一种体裁的节目,不同在于思路相当独特,视角相当宽阔。这不同于以往的思路直接体现在了每集的名字上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以及我们的田野。而以往我们所见,甚至乎我们脑袋内所有关于美食的分类不是按八大菜系鲁川苏粤浙闽湘徽,就是按主菜副菜,至乎按照食材的分类,都远远没有眼前《舌尖》这样的新颖,这样的不一样。这七个名字之间的逻辑和联系确实超越了我们一般人对菜系的了解,而更偏近于食物本身和生活的联系,超越了以往食物的纪录片因为依赖于菜系而忽略了那些虽不出名,却是百姓们最常吃也最爱吃的食物的毛病的桎梏,而很高程度地将生活和文化展示于我们的眼前。从这一角度来看,《舌尖》做到了将中国广大地域上的生活和文化乃至社会,通过一道道的好吃的菜层层展示在我们面前。从视角方面看,《舌尖》并不依赖于以往的食物分类,而是自有其独特的视角而将各种食物串在一起,文化所及,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还有属于该食物和他们的人的生活,甚至是社会本身。这都依赖《舌尖》的制作团队对解说词的精心打磨。不缓不急的语调将本不属于我们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于是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吃什么,更了解了为什么吃以及怎么吃。

在镜头的使用上,很少有长镜头,但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使用。例如第六集中,讲到麻婆豆腐一段里面,摄像师把摄像机放到辣椒堆里面,让摄像机录下厨师们把辣椒一一摘好,扔下辣椒堆里,直至辣椒渐渐掩盖住摄像机的镜头,这一镜头的使用让我在对美食垂涎三尺之余,感到了浓浓的满足感。对于纪录片中频繁出现的介绍性语言,例如五味的调和中介绍蔗糖,介绍盐,介绍辣椒,介绍花椒等等,都会用近镜头将这种食物单独展示,介绍菜系时更是如此。介绍菜的时候都会有“食客的视角”,即近镜头看着一双双手、一双双筷子夹起一块块肉、菜,将美食的食相展示地淋漓尽致。由于介绍的食物往往是与这种食物的食用者一起介绍的,所以每进入一个菜的段落中,往往就是这些人的生活,例如时间的馈赠中,陕西的黄馍馍老汉,以及时间的味道中的朝鲜族金顺姬,这些段落的一开始就展示了陕西高原上辽阔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东北朝鲜族聚居区秀美的平原,用了远镜头的滑移来集中展示美好的风光。在这些段落中,对白不仅仅是解说者的独角戏,通常还有这些人们的话语,有一些是他们的独白,有一些仅仅是他们生活中的只言片语,在这些镜头中,镜头往往是第三人称视角,就像一个等待食物的客人,急迫地看着主人们忙碌。

从剪辑上看,《舌尖》的剪辑相当细碎,并不以事情发展为主线,而多与解说词相配合。在段落之间,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所展示的画面富于生活情趣,例如第七集中讲海参的一段,画面就不仅仅停留在海参本身,更有许多在夕阳下在海边玩沙的孩子。

总得来说,《舌尖》上的食物让人垂涎三尺之余,更是那种浓浓的乡土生活气息,让我对这纪录片有着深深的共鸣。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最近以来,央视纪录片大剧的“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火爆荧屏,凭借它上季火爆的人气和全线飘红的收视率,一经播出就成为广大吃货们所推崇备至的食神圣经,观赏那些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的制作过程,已成为吃货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盛宴。

“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而尝遍天下美食,更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所毕生追求的终极理想。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如果说是世界第二,恐怕没人敢说居世界第一,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让我们在了解“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中更知道了松茸、春笋、冬笋、海参、大闸蟹等山珍海味的做法,在这场视觉的盛宴中满足的不仅是舌尖味蕾的触动,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骄傲自豪的回归。

曾几何时,外国饮食文化如同强台风登陆一般冲击中国社会,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店前中国人排起了长龙,韩国料理、韩国烧烤更是小资们的热宠,日本刺身、西方牛排更是中国社会精英才能享受的美食。中国社会文明中最引以为豪的饮食文化收到了严重的冲击,就在这种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央视记录片大剧《舌尖上的中国》强势出击,将中国天南地北的各地风味美食、饮食文化和人文风情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娓娓道来,通过精湛的近距离摄影技术和色彩鲜明的风光背景,为中国广大的吃货们提供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饕餮盛宴,让人们在咽着唾沫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时,在无形中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成为爱国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和彰显中华文明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更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文明的一个绝佳的窗口。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健康已成为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洋快餐对健康的危害也日益被人们认识,很多中国人也不再迷信那些西洋快餐,转而被来自东洋的日韩饮食文化吸引,认为享受一餐韩国烤肉或者日本料理那简直就是人间至美。哈日哈韩族可能想不到被他们所推崇的韩式烧烤、日本刺身在千年前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饮食传统。我们知道一个成语叫做脍炙人口,这里的“脍”就是切生鱼片,“炙”就是烤肉,都是在唐宋时期传到了日本和韩国,而中国本土的这些饮食传统却在蒙古、满清等异族入侵的“民族融合中”被融合了,我们想了解一千年前中国人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却只能通过韩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隐约看到我们祖先文明的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一个半世纪的积弱积贫和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让我们当代人失去了精神信仰的力量,拜金、势利、媚外成为当前浮躁社会的特色,在当前全面建设中国梦的新时期,《舌尖上的中国》吹响了为中华文明自豪的号角,从中国人最在意的饮食文化出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建那些失落的文明,弥补在过去岁月中因政治斗争失去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重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重现强汉盛唐皇明时期的中华强国梦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东营项目郎丰允

第三篇:舌尖上的中国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片也顿时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度成为热词,我想就是拍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没有想到的,至于这部纪录片为什么这么火?在这里不做深究,但是至少有两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吃货的需求,还有一点就是其背后蕴含的美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毫不夸张的说,从第一部开始我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忠实粉丝,这部纪录片拍的真的很好,当然了,我喜欢这部片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吃,我喜欢的是美食背后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

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我不是被它的美食所吸引,我是被纪录片里背景音乐所吸引。每当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将美味的食物做出来的时候,这段悠扬的音乐就会响起,这似乎是对劳动人民的赞歌,更是对勤劳的中国人的肯定,每至此时,我也会完全沉浸在其中。我想许多人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也不单单只是为了看美食,而是透过美食看到其背后积淀的几千年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淳朴、聪慧。从其中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我记得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的之后,里面有一个做挂面的老人去世了,第二天就有大量的网友在网上发贴缅怀老人,他们希望老人在天堂能够过得很好。网友们为什么会怀念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呢?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样的一位老人是值得尊敬的,他自己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家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已经承载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不过这种教育不是强加于在看客身上的,而是通过对美食和对人的真实的描述,让看这部片的人自发的觉得我爱我的国家,因为我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同时还有一大堆勤劳能干富有创造的人,我舍不得他们,我得保护他们。

相比于舌尖一,舌尖二迎来了许多的批评的声音,从第一集播出以来就陆续有网友不断吐槽,第一集藏族人在没有任何外加保护的情况下,徒手攀登40多米的大树被指造假,其中有一个飞鱼的镜头也被指剪切的是BBC公司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也许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要求太高了,也许是真的是因为舌尖2和舌尖1相比有明显的境界上的差距。不过当播放到第四集的时候,这种批评就达到了顶峰。第四集讲述了一位河南母亲为了自己学琴的女孩五年没有见自己的丈夫,连自己的亲人病危都没有回家一次,此外河南人做的红烧肉也被指不正宗,网友指责孩子的母亲三观不正,对待孩子的爱更是一种畸形的母爱。

我在看舌尖2的时候觉得有两个地方和舌尖1有明显的区别,第一点那悠扬的背景音乐减少了,也可以说安插的位置不正确。第二点那就是增加了人物的对话,我记得很清楚,舌尖1基本是没有人物对话的,都是旁白在解说,而舌尖2基本上每一集都有,而且还不是一点,要知道纪录片的底线是恪守真实,不要人为的刻意的添加一些东西,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反感。

纪录片就是真实的记录某一件事,而不应该承担道德教化和教育的作用,舌尖1无意承担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不过他在这方面反而做的很好,因为他记录了真实的东西,容易让观众接受,不娇柔不造作也会让人喜欢。通过对美食真实细心的记录,从而让观众对美食产生感情,进而对创造美食主体的中华民族产生感情和自豪感。这种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是硬塞给观众的,而是通过引导让人们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我也相信这种爱国情怀也是最真实的,同样也是最长久的,而舌尖2呢?故意的添加了一些人文因素,想借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怀,不过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有负影响。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只能引导不能强加,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啊,就像你强迫一个人说我爱国一样,即使他口头上说了,他心里也不一定是这么想的,更不会落实到行动上了。

第四篇:看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现在很多人最喜欢看的是美食节目吧?现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即将开播了,让我们来回顾下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保持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含有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是嘛,主题很散。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内容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起,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内容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多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么拍,bbc会怎么拍。。。对比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几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类莫名其妙的屁话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装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这类用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心里也就会有数了。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按说发酵过程的生化原理本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头戏,但在这部分当中,科学的理性成分被“中国人最早利用发酵菌”“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这类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弥漫、民#^&^&*%*粹主#$%#^&&*%义的解说词彻底湮灭了,从而使一部本可以很精彩很理性很纯粹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夹带大量民!#$!%&$*%^&族强心剂和兴奋剂成分的宣传片。尤其令我难以承受的,是几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现的那些刻苦劳动的普通人,应导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张张笑脸,那些笑脸是满含诚意的,是发自内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题外之意却让我不忍卒读。。。

在看片过程中,另有一个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围的人,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很饿,似乎只有我感触的是中国@%¥@#%@民生的多艰。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现的央视员工一家,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离乡背井,承受着极繁重枯燥的劳动,45岁仍要重装潜水,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团聚,而收入对比与他们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对比bbc所做的一些人文类节目中,那些保留传统技艺的西方古老手工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能说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由他们手里生发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被流通环节攫取,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无缘享用从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价的那些美食。而他们对着电视所说的套话,竟是对这种状况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个正常的人,面对这种状况很难感到自豪,但他们的那些话说出来,听上去却是那么的诚恳,我想,正如这部片子的整个基调一样,这真是一种有央视特色的诚意。。

最近央视热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都是清一色的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给这个浮躁的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的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真正的朴素的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和心头上的乡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当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是应该的,一部以食物为基础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人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进而演变成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舌尖感受的国度,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大自然的馈赠,给了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的物质基础。其次要认识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和疆域面积很大的多家,各地区、各民族有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全国各族人民得以品尝到各族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饮食方面,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村,无论是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有着同样的追求,那就是对美食的追求。这种追求足以让他们有制作出各式各样舌尖上的美食。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对于主食,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

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初看《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想起家乡的美食,想起母亲做的美食,“那种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远比舌尖的感受更能冲击心灵,更能让自己在感激上天的馈赠,让自己去尝试做一些食物,回馈自然、报答母亲。当今中国,城市是如

此相似,可以用来区分的也只有城市的饮食习惯和弥漫在街市上空的气味了。

中国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在浩若星空的历史长河中,美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对于美食的内涵,美食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从这部影片中我们了解到,每一种美食的产生都伴随着很多辛勤的汗水。世界上本没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各种种类的食物,但通过我们这每一位劳动人民的手的修饰,都能以完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不得不佩服人民的伟大,辛勤劳动的人民辛勤的付出,必然他们也将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七集看下来,其实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目,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风味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仅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海参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

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还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没有一个和自然接触的童年,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

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把自己圈养在一个个钢筋混凝土的“殖民地”里。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

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贵春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她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中国人向来讲究饮食文化,无论是在家、宴请、旅游都会伴随着赏心悦目的美食、回味无穷的人间美味,纵使只是穿肠过,纵使只是浅尝辄止,留给舌尖却是久久淡不去的回味。走遍大江南北,各式美食遍布全国各地,这也大抵是人们不辞劳苦、不远千里前去的原因吧,在自己的身边总是找不到真正的特色,只有深入民间,深入当地,才能发现真正的传统,真正的美味。但不论到哪里总会有各类快餐相伴,眼前充斥着肯德基、麦当劳之类,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充斥着各类食品添加剂,或许在我们品尝美食的同时,可以想想传统的美食不仅给我们五脏六腑不一样的享受,更给我们饮食安全,让我们学会善待食物,讲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没落的是小村庄、衰败的是大家族、被埋没的还有中国千年的饮食文化,大自然给我们馈赠,我们靠自己的双手挖掘、加工、制作出精良的食材,我们靠智慧摸索出一道道菜谱,我们靠一种亲情用心做着每一道菜,在美食中品尝着人间亲情,品尝着人生百味,品尝着历史的厚重感。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蕴含着有很多的知识,从每一个的角度去分析都能收获到果实。我相信中国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这七集纪录片能完美的诠释的,更多的是

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现在的我们也要尝便各地的美食,让我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增一些知识。

下载多媒体视听导读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媒体视听导读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才下舌头 又上心头 近期,央视一套播出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什么这样一部选材普通,制作平凡的纪录片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个人认为原因很简......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文化一餐——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最终版)

    文化一餐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

    思想汇报—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思想汇报—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尊敬的党组织:您好!这篇思想汇报,叙述的对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七集纪录片的观后感,以下是我的汇报。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这......

    舌尖上的中国观影有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第六章 五味的调和 《舌尖上的中国》第六篇章是关于“五味”的,即酸、甜、苦、辣、咸以及超越五味存在的“鲜”。这几种口味的调和成就了中国各个菜......

    张姗的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书香燕京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海淀区 北师大三附中 高二(6)班 张姗指导教师:潘虹 最近正在热播的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不仅让每个观众都深深地感受到......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五篇范文)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共5则)

    看完了几集《舌尖上的中国》,不晓得为什么,虽然是讲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可是看完后没有流口水,却是莫名的一直鼻酸。因为更多的是心灵的感动,而不是味觉的感受。《舌尖上的中国》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