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应如何去做

时间:2019-05-15 05:1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应如何去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应如何去做》。

第一篇: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应如何去做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当前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单就江西省而言,据2000年摇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3.35万平方公顷,占土地面积24.4%,沙化土地面积达2.8万公顷,现呈被沙“驱赶”之势;江西省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7万平方公顷,占国土面积38%,草地退化、沙化、咸化面积达

1.35亿公顷,占草地面积三分之一,而且每年以200万公顷速度递增,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40%,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在消失。目前中国企业生产模式仍处于粗放型,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日趋增加,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机也日渐逼近,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这是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那么做为当代大学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做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资源节约是企业的事,环境友好是国家的事,反正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也许有人提出质疑大学生在环保方面能做多大的贡献?这就大错特错,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开始,加入环保队伍之中,我们能做很多。

(一)是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食堂里剩菜剩饭到处谐是,为了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快餐盒,这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此外厕所、洗衣间、走廊上的灯经常是通宵亮着,拧开水龙头不关,电脑24小时开机等。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做举手之劳之事,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

大学生崇尚时尚前卫,盲目追求名牌与款式,存在攀比现象。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服装穿一次便“束之高阁”等浪费现象。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歪曲的价值观,提倡理性消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建设绿色校园。

虽然不少高校每年都有环保宣传活动,但由于活动形式和宣传手段匮乏、单一,传播渠道不畅,舆论氛围不浓等因素,导致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应该积极、持续创新,开展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大众,引导大家树立环保观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培育环境友好的氛围。

(四)是建立大学生参与机制。

应该把个人节约和环保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的重要部分,把节约也纳入寤室美化大赛评选内容,设立节约和环保奖项等多种灵活机制来使大众共同参与

环保行动,营造良好节约氛围,构建良好社区文化。通过下乡活动、参观活动等形式活动,把环保知识带到校外,引导全民参与环保。

忧患起于思考,思考启动行动,行动方出成效。从我做起,点滴开始,全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

(五)建设靠大家 节约从自己开始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大学生应该作为生力军,应该走在前面。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交替的重要枢纽,其作为社会老一辈和新一辈的连接点,更应该停止浪费,充分带动他人。带动大家参与。不少大学生的精力大部分不是放在学习生活上,而是放在上网打游戏和谈恋爱上面去了,放多点心思带动身边的同学以来开展节电、节水、节纸等多好啊,逐渐带动周边的社区来开展,扩大到全社会来开展节油、节电、节水等行动,只有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后,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国家把节约作为头等大事,我们提倡节约责无旁贷,完全是利人利己。另外就是依靠自己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家有没有留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可以举手之劳的,比如早上上课时顺手关一下教室的灯,在夏天傍晚下课后不要忘了把教室的空调和电灯关了。

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浪费,例如校园活动拉横幅过多过乱,而且横幅制作成本较高,又很少回收,造成很大浪费。大学校园内应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注重各种活动的实际内容和效果,克服形式主义,杜绝横幅浪费。全校仅宣传横幅一年要耗费几万元呢。在校主干道上,在食堂、宿舍楼、教学楼等学生流比较集中的地点,悬挂横幅的密度也很大。可以尽量减少的。

日常生活方面,爱护环境。做环境保护的执行者、义务宣传者和忠诚卫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崇尚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观念;增强节约意识,做到身体力行。做到4节约,从自我做起。

1.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提倡循环使用自来水,自觉做到爱水、惜水、节水,严格做到人走水断流,不用“长流水”;发现损坏及时报修;洗涮拖把不过量用水。

2.节约用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离室关电,避免“白昼灯”、“长明灯”;使用完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等设备后,及时断电,减少待机损耗;在教室学习结束和就寝后,及时关掉相应电器的电源,做到人走灯灭;充电电池要及时取下。

3.节约用钱,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不超前消费,学会精打细算,充分利用学习用品,养成善于理财的好习惯。

4.节约粮食,合理饮食。积极倡导餐桌文明之风,在食堂用餐盛饭时要适量,坚持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一粒粮食。

爱惜资源,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提倡自带餐盒打包,减少环境污染;废旧纸张、矿泉水瓶、易拉罐等要在班级中设立回收箱进行回收。

爱护学校公物。特别要保管好寝室和教室里的生活、学习、教学的一切设备。

老师教育办公方面

节约用纸。办公用纸尽量双面使用,提高利用率;提倡网络办公,尽量利用网络、广播,减少宣传用纸的数量;提倡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书信来往,推行无纸化办公;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提倡自带水杯;尽量精选练习试卷,印发试卷要适度;草稿纸要充分利用。

节约办公用品。合理采购,减少开支,并尽量重复使用;爱护办公设备,提倡修旧利废,对易耗物品实行以旧换新,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

智慧节约

在此提供一点节约的小妙方:智慧节约:使用节能灯,用电能省近八成,随手关灯。高效使用电脑,减少开机时间,暂时不用可以直接关掉显示器。不要将电器置于待机状态下,不用电器时切断电源。认识环保标志,优先购买绿色产品,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自己不吸烟,也奉劝别人少吸烟。少吃口香糖。旧物捐给贫困者和有需要的人。爱护花草树木,积极植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另外积极广泛宣传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争做节约先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是需要我们全体师生承担的责任,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校园生活环境和质量,更关系着整个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研究生应该去做也乐意去做的。让勤俭成为时尚,让节约成为风尚。

第二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

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企划部刘赟男

2010年6月12日

第三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完整结合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二者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弃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1.2 坚持发展的第一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要放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它强调的是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把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联系起来,主张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等方式来提高发展的质量。

1.3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

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是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某个方面的节约,而是从原料开采、商品生产、产品流通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节约。同时,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要求在企业生产、居民消费、政府行政等各个方面都追求环境友好,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观念。

1.4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建设节约型政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和理解。

2.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决于我们的国情:第一,资源总量很大,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如水、能源总量等等,总量上是大国;第二,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小,如水资源人均仅2200毫米左右,煤炭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70%左右,石油、天然气大概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第三,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第四,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资源利用状况,要真正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资源问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从国外资源进口情况看,面临市场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甚至是整个军事政治的风险,如果对国外资源依赖度过高,风险是不断上升的。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拉闸限电、煤炭库存下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2.3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非常严峻,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环境状况离群众的期望、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个根本措施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节约资源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4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2.5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和明显成效。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等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四个层次着手: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小循环”。坚持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入手,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的力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企业内部生产流程“小循环”;其次,发展产业层面“中循环”。要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支持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第三,构建社会层面“大循环”。在全社会推广宣传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第四,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及政策建设。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型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首先,应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其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和城市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检测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第三,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并尽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为突破瓶颈制约清除障碍。

3.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1)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对主要河流和湖泊排污的管制,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污水。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置。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城

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4)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生态保护和建设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盒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3 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水、土地、矿产、海洋、气候等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向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

(3)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统一规划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开发,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4)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环境,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开采海砂。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

(5)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等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气象事业,加强气象卫星应用、天气雷达等综合监测,建立先进的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增强气象为农业等行业服务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工作。

3.4 转变观念,调整人的行为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需要靠人的行为来实现,必然要求调

整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来实现。

(1)转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是从实践出发的。从传统的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再到目前的可持续消费,都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转变消费观念不是要求人们不消费或少消费,而是引导人们转变消费方式。政府应该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制度性浪费、炫耀性浪费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一是要建立全面的政绩内容考评机制,从单纯考评经济增长转变为对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进行考评。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内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测算,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建立发展与环境综合核算制度;二是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3)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节约意识。应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带头、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成为每个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海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以山东为例[D], 2006, 山东师范大学.[2].孔欣欣, 王奋宇.科技创新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劳动友好型”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08(4): 第25-29页.[3].宁淼, 王彤, 徐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技术选择及其创新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4): 第134-138页.[4].刘江宜, 余瑞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挑战及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22(2): 第31-33页.[5].张瑞珍, 何永林.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资源型工矿城市乌海市为例[J].经济论坛, 2010(6): 第81-83页.[6].匡远配, 曾福生.论两型社会: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互动的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5(3): 第32-37页.

第四篇: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就此作了大幅论述,这些都凸显了节约问题的重要性。把握这一热点问题,除了一般性地理解掌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政策要求,更要充分关注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的典型事例和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以提升自己学科能力。在复习中应注意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把握。

一、背景材料――命题的材料

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

2005年6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他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温总理的讲话

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要求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等七个方面的措施。

4、央视和发改委联合联合发起“全民节约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2005年8月14日,“全民节约,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曾培炎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各企业事业单位、全体公民要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把节约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5、“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8日~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6、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二、学科链接―――命题的切入点

经济常识角度

1、价值规律

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科学管理,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

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节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与开放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各地区之间打破区域封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

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主体出于利益的考虑,只顾眼前利益,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资源浪费严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政府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按照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结合。

5、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进步,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实现资源的节约,效益的提高,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财政税收及其作用

财政和税收是国家对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凭借政权参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国家运用的财政和税收的杠杆,引导和鼓励建设节约型企业,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9、树立正确消费观

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科学消费观,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

1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问题,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政治常识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性质决定必须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要求。

2、我国的国家职能

(1)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国务院组织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相互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表现。

(2)国家发改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全民节约 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职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环境、能源问题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体现了对外职能中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职能。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2)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大必须为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立法,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同时要加强以德治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4、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公民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全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厉行节约、保护环境。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国家的领导有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地位、宗旨,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实践“三个代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第五篇: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四班 B10011403 王域琴 摘要:我国虽然整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

一、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概要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它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一方面,它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一)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际上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长此下去,地球很可能成为不再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二)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环境作保障。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过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环境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已经开始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五)这是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决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助于人类生命的延长;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日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三、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和明显成效。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一)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四)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

(一)宣传教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这一理念贯穿于每个公民的脑海中,体现于每位公民的一言一行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多的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增强全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环保,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一种习惯,一种民族品格。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过去,我国“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了我国的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的同时严重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染了生存环境。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成-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清洁生产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多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三)完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向环境治理良好的国家学习,加强产业单位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通过法律手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鼓励发展清洁高新技术产业,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还不够先进,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学习,尤其现在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需要科技。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无规矩不成方圆,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这样。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保护环境提供一个可循的依据。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从法律上制裁,从经济杠杆上制约浪费资源的行为。要狠抓落实,注重实效,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中央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

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下载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应如何去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应如何去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它内在的规定性和特 征。我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遭受着危害。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但无法回避的是,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 展循......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合集)

    文章标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