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大学三堂课——说给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后浪”们
我的大学三堂课——说给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后浪”们
大学,自由多元,花季时的我亦心向往之。
回首我的大学生活,有三堂课令我终生难忘,受益良多,忍不住想对初入大学的“后浪”们唠叨唠叨。
第一课:弃学的逃兵——要学会独立自主
初入大学,当生活完全由自己掌控时,习惯了被老师管、被父母念的我有些发懵。
每天随着大队上课时还好,当由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变得越来越多时,还未适应独立生活的我开始迷茫,担心自己的大学时光在蹉跎中度过。
两个月后的一个周五,我打好包裹准备回家。同寝的姐妹们被吓傻了,好容易考上了大学,怎么不声不响的就不念了呢?我声泪俱下地“控诉”大学的种种不是,学习不抓紧,课余活动太多,这使习惯了在老师指挥下死“啃”书本的我很看不惯,我要回去重读考一个能好好学习的大学。大家苦口婆心地劝也留不住我,最后,寝室老大说了句,“她想那么清楚就回去吧!”我似挣脱牢笼般解脱,飞奔向车站。
我的弃学吓坏了爸妈。他们还沉浸在女儿考上重点本科的喜悦中时,女儿却突然说不念了,要重读。虽然无奈,爸妈也不能深说情绪很激动的我。冷却了两天,妈妈说,“生活得自己规划,长大了就得自己管理自己,如果好都是被别人管出来的,怕是别人管不了你一辈子。”我当时有些羞愧,也知自己确实太不自立,不反省自己,反倒把所有的不是都推给了大学,缺少担当。妈妈接着说,“以后的路还长,自己安排的好,抓得紧,定会活得充实,取得成绩。你可以设定考研目标,每天向着目标学,就不会空虚。”第二天,我灰溜溜地回到了学校。
弃学事件已成为同学聚会的必笑“曲目”之一,但每笑至此时,我都会记得,这是我学会自立的开始。因为自那之后我深深地懂得,大学是步入社会的缓冲期,不光是学习知识,也要学习自立,学习适应。
在考上大学和步入社会后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突如其来和前所未见的事物,这时谁都不会事先询问你是否能接受,我们只能学会在众多规律中游走,独立地去应对一切。即便开始的时候做不好,但也要有去面对的勇气,这便是大学教我的第一课。
第二课:伤不起的四级——要学会踏踏实实做事
大二,当同学们纷纷开始忙着过四级考试时,是我大学以来的第二个灰暗期。
文科生出身的我,高中时期就靠着出色的数学屡创“佳绩”,而英语往往被淹没于如云的高手中。大学以来,只要不提英语,出色的考试成绩更是无往不利。不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国外的文学巨著;不论是名人名家的论文辨析,还是新闻专业的说说写写,在英语成绩出来之前,我的专业课成绩是学年前几名的常客。
当大家的英语四级纷纷开始过关时,我感到焦急,也感到自卑。我觉得自己像一只木板长短不一的桶,因英语的差劲儿抹杀了我在学习方面所有的骄傲,于是在大二快要结束时,我发起了对四级的第一次冲击。
当时的我并没有真正把四级当成难题,“她”于我来说只是我从未认真而已,所以我只想去钻研所谓的答题技巧,抓住听力、阅读这样的“大户”,至于背单词那样的苦活累活,聪明如我,不费那力气应该也能混个60分。备考的半年如白驹过隙,我这“半瓶子”自信地步入考场。
可能是我平时给同学的印象过于美好,屁股还没坐热,后面的同学已经要求我尽量往左边坐,让她能对我的答案一览无余。我在她时不时踢椅子纠正坐
姿的焦灼状态下,晃晃悠悠的答到了作文,这时答题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作文自然不尽理想。
刚出考场,我哭着跑回了寝室,钻进被窝儿不肯出来。爸妈打电话询问考得如何?我委屈地说,“糊了,58或59分,肯定过不去。”爸爸随口笑道:“你成仙了,卷子还没判,自己就知道分数了。”我仍执拗地辩解,“肯定没错!四级总是折磨我,不扒我层皮儿,它绝不会轻易放过我!”寝室的姐妹们如何劝说也止不住我对59分的肯定,这一棒子真的打疼了我。
当晚,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索英语过级的“绝招”,答案是单词,单词,还是单词。有一句话至今还刻在我心底,“如果英语是一棵树,那么单词就是它的根,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英语,一直令我望而生畏,让我自卑,让成绩优秀的我不敢轻言考研。而我却总是越想绕开背单词的辛苦、乏味,越是屡屡被“戏弄”,我发誓要征服英语,跨过这道坎儿。
第二天,我就开始了以英语为主题的生活,早早备考。每天一百个单词,睁眼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背单词,歌曲听英文的,电影看英文的,各色单词本被翻的卷边儿散页„„就这样,我在与英语较劲儿中度过了漫长的半年。其间,上次考试59分的成绩出来时,也只是坚定了我继续努力的决心,因为成功没有那么容易。
半年后,四级词汇已经烂熟于心,这次再上考场胸有成竹,根本不需要侥幸的眷顾。四级79分,六级一次通过,英语甚至成了我考研的助推器,不再是令我不愿提及的短板。
英语四级令我饱受折磨,但也让我读懂了踏实二字的可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大的成绩都是一点点累积而来,成功永远不可能被“小聪明”给蒙蔽。
伤不起的四级,踏踏实实地做事才最实在,是我的大学第二课。
第三课:催化剂的实习——要以就业为目的的学以致用
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会让很多初入者眼花缭乱,迷失方向。但切记,找份理想的工作让自己活得潇洒、让父母安心,才是终极目标。
如果你想在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就业,就要踏踏实实学好专业本领,打牢就业根基。因为无论你是大冬会组委会的随行翻译,还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的获胜选手;无论你曾和周杰伦同台演出,还是在易建联的比赛现场大跳过啦啦操,这些伴你度过很多不眠之夜的风光,只是匆匆过客,与就业可能不在同一“航向”。可以将某项爱好“玩”成自己的就业砝码,但如果你没有把爱好“玩”成职业的自信,就绝不能因玩物丧志而杀死本应学好安身立命本领的大好时光。
大学毕业时,求职的困难重重已经让我领略到了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残酷,而且自己并不是紧俏的“成手”,这就是我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所以读研之前,我给自己研究生三年的定位是一切以就业为主题的勤学多练,在毕业前成为“半成手”,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所以,从读研开始,我就抓住每一次机会疯狂实习。
研一的第一个寒假,我央求妈妈托关系在家乡的报社实习,跟着老师钻大街跑小巷抢社会新闻,很多时候还得藏着掖着地暗访。记者的仗义执言和惊险刺激我稍有领略,但在写作上还是暴露出严重不足。虽然凭着多年在新闻系混出的新闻敏感出了几篇自我感觉不错的稿子,但每次憋出的稿子都被改的面目全非,心中的懊恼自是不必多说。倒不是不服气,只是气自己的笔为什么总跟不上思维的脚步,竟写出些教条的裹脚布文章。
直至实习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为什么我的笔那么笨拙?我也正是在苦恼中慢慢的往好的地方挪。
第二年的5月,经导师介绍我到《科技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实习。这里
多是报道科技战线,而大多数科研人员的普遍特点便是不善言辞。科技报道最忌写得生硬晦涩,而要用灵动易懂的活泼语言去“平易近人”,所以,如何打开科研人员的话匣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家常话吐露出他们的心声,便是这段实习的难题。当一年多的实习结束后,我才知道,原来经常和不爱说话的人说话,就和谁都能搭上话茬儿了。
此外,较之前一位老师在文字上的精雕细琢,这次的老师则给了我更多思路上的指引,也给了我更大的空间,着重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实习时恰逢中宣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之期,一个新闻点往往是国家级媒体领衔的多家媒体齐上阵,如果没有闪光点,便会泯于众“报”矣。为了在激烈的同题竞争中独辟蹊径,我常常需要在多如牛毛的采访材料中找出最能突出本报特色的逻辑线,用笔将割裂的材料缝补,并加以润色。那种让人头晕的“浆糊”感觉虽然熬人,但也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许多个“挠”键盘度过的日日夜夜,难忍的辛劳都会在自己的成果得到老师认可时一扫而光。只记得成长,只记得收获。
直至毕业前,我都抓住每一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去媒体实习,不放过任何提高自己能力的可能。现在想想,那三年的我很贪婪,渴求被各种风浪冲击,因为我必须在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上给自己谋个位置。我也常常后悔自己的醒悟为什么不早些,如果本科时期便能长好本领,可能人生境遇便会大不相同了。
上大学的目的是就业,以就业为目的来安排学习,学以致用,早醒悟早受益,这便是大学教我的第三堂课。
希望我难忘的大学三堂课,能对“后浪”们度过有意义、有收获、不辜负青春的大学生活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