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意见指出,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环保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表示,环保产业成长性强,就业机会多,市场机会大,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环保部污染防治司汪涛处长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累计产值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累计产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给《第一财经日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单位5000家左右;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从业人数50万人以上。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节能环保产业上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营造绿色消费政策环境,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改革的办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过,据本报记者了解,我国目前与环保产业相关的政策还有很多欠缺,环保科技创新型企业普遍遇到资金、政策等瓶颈。武汉云鹤定宇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掌握着世界上热能化学制冷的核心技术,员工只有22名,是典型的环保小微企业。该公司董事长程秋海告诉记者,他们眼下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从银行(行情专区)贷不到款,而国家有关奖励资金也不知找谁能要到。由于没有钱,几项关键性的研发只能搁置。“地方的水厂本身规模就不是很大,微利的。税收部分占了总收入的5%到10%,压力很大。”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说,在税收政策方面,环保行业和企业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我们只能往高新技术企业方面靠”。上述意见提出,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地方要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的投入力度,解决突出问题。在拓展投融资渠道方面,意见提出,加大对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将特许经营权等纳入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支持绿色信贷和金融创新,建立绿色银行评级制度。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的担保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选择资质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稳步发展碳汇交易。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意见还提出,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完善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管理办法,完善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完善对自备水源用户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制度。
第二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体会)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奔向新的精神高地。
第三篇:加强党员教师教育管理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加强党员教师教育管理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加强党员教育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性教 育,提高党员素质,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方式。根据党的十八大 对党员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基层组织工作 的党务工作者,更是感觉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党员教师队伍现状
当前,学校党员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发生在党 内极少数党员身上的不正之风、腐败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 一些党员教师将党的整体形象与党内腐败分子混为一谈, 对共产党人 所追求的理想产生了怀疑, 感到困惑和迷茫。少数党员组织观念淡化, 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消极思想严重,抵触和厌倦情绪突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党性修养差。二 是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部分党员教师以个人利益 为重,忽略了学习提高,认为政治都是虚的、假的,只有上职称、提 待遇才是真的, 思想素质下降。三是有些党员教师因为对职称上不去, 岗位设置不满意, 工资差距较大丧失了进取心, 缺乏工作激情和热情, 责任感不强。四是由于学校基层党组织不能较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 用, 个别党员教师未能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部分中青年教师 对入党不感兴趣,发展党员教师面临新困难。五是不少流动党员、离 退休党员和少数在职党员教师长期不履行党员义务, 不交纳或不按标 准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活动,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党组织对不符合 党员标准的党员处理不力,党员“出口”不畅,纪律不严明。六是由
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党的组织生活难以保证, 且活动内容单调, 形式呆板,激发不了党员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热情, 效果不理想。
二、加强党员教师教育管理的措施
一要加强学校党支部建设,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定期 组织换届,健全基本组织,及时进行合理分工,落实定岗、定职、定 责,实现党支部对学校工作的全覆盖。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建强基 本队伍,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力度,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 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严格把好党员“入口”。开展学
校比发展,看谁争先进位快,管理比服务,看谁工作效率高,教师比 业绩,看谁贡献大,干部比作为,看谁干事本领强,党员比先进,看 谁创先争优好的“五比五看”以及“转作风、治环境、创佳绩、促发 展”、“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请放心”、“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 家”、“党员示范岗”和“七一”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等基本活 动,促使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岗位职责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 识、节俭意识,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健全和完善党支部工作和 管理的基本制度,实现软硬件设施、活动经费等的基本保障。
二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 用, 着力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学校党支部是团结带领群众落实党的 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承担着宣传、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以 及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等任务, 具有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支部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充分发
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维护学校工作大局,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加 强宣传引导,注重学习提高,把党的服务宗旨、惠民举措、自身建设 及努力方向给教师讲深讲透, 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求实进取, 努力工 作,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
党支部委员要带头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上起到模范作用, 切忌 不分场合发表有损党的威信和形象的言论,要及时化解教师的怨言、怨气,及时消除教师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误解,凝心聚力,从加强师德 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着手, 努力践行作为一名共产党 人的誓言,为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 , 要重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抓好典型示范,坚持把 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注意挖掘贴近党员教师身边的先进典型, 宣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 , 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 向上,健康发展 , 做改革创新的模范,做学习钻研的模范,做团结进 取的模范,做无私奉献的模范,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校园氛围,使教 师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三要完善制度, 着力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 学校党支部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要建立和完善党支部民主集中 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
主生活会制度、议事决策制度、民主评 议党员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发展党员制度、党 务校务公开制度、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和述职述 廉等制度。制度完善后,关键在抓好制度的执行和落实,重点在党员 的教育和管理上。
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一 是要有明确的内容,以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从党员的思想、作风、学习、工作、生活入手,不断增强党员的政治觉悟,培养过硬 的党性品德,提高能力素质,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培养严谨的人 生态度,全方位地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二是要有新颖的形式,把集中 培养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 把制度 约束与组织关怀结合起来, 以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 党员带头作用,全面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三是 要突出实效。要积极探索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畅通“出口” ,不断 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积极探索特殊群体党员的教育管理, 认真清理党 员情况,对离退休党员做好与其所在村、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实行居 住地管理, 摸清流动党员的情况, 加强联系, 对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履行党员义务、思想政治退化的党员要敢于较真,严肃处置。四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着力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胡锦涛同志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刻指出,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 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 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不管党 在建设和发展时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 作为党员教师, 都要矢 志不渝为共产党人共同理想而奋斗, 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 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 明辨是非的政治头脑, 在任何时候, 都要做到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流言所惑,不为暗流所动。作为党员教
师,更要带头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自觉抵 制各种消极思想 , 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保持共产党 员的政治本色和崇高气节。
第四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去年4月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题组织了第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也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去年9月1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复杂形势下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表明中央对全局的把握深刻而富有远见。2008 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全面扩大内需,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力求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紧迫而重大,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期没有变,同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新矛盾、新课题、新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关系全局的重要的变化特点。过去,主要矛盾表现为“生存性”压力,人民群众总体上温饱不足,侧重以单一经济增长为发展的杠杆;今天,“发展性”压力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公共产品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短缺的矛盾前所未有地凸显。
过去,依靠比较优势,提供廉价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经济话语权,继续沿袭老路,将会被锁定在依附型发展道路上。
过去,以破旧立新为特征的改革发展主要是从中国历史纵向比较中,以单一国内视野进行谋划;今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国内许多问题都受国际因素影响制约,要求从世界的横向联系中以开放促改革,以宽广的大国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用全球战略眼光谋划革故鼎新,全面融入国际社会。
过去,经济全球化处于加速推进期,中国积极参与其中,取得了利用全球化发展自身经济的显著成果;今天,全球化已凸显出发展困境:全球范围内无限制掠夺自然的工业化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中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制正成为全球化科学前进的障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把握一个灵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
一是促进“ 制造型经济” 向“创造型经济”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用。
二是促进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将发展服务经济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发展农村服务业。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是促进“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现代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正在“取代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坚持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发展虚拟经济,力争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四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其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研究探索发展模式,应该有此广阔的战略视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就应该进行战略调整,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聚集各种发展资源,保障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一是扩大内需战略。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需要长期实行的基本战略。应该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从国际经验看,大国通常以内需为主,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内需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应继续推动消费结构升极,以带动需求扩大。二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科学发展,关键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是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建设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应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主题上,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资源节约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应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最为紧要的是加强资源节约。
五是稳定增长战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在持续的快速增长中提高增长的稳定性,是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任务。
六是深化改革开放战略。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将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经济困难,出路仍然在于改革、开放、创新。
七是和谐社会建设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上是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历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人民幸福的基本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应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及时转向能引领未来发展的那些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力争在危机后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既可能是独立完整的新产业,也可能来自传统产业中的某个环节或领域。这类产业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有先导性,体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努力可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能形成较长时期、较大规模的市场和最终需求;三是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四是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具备立即启动的条件。
发展信息经济。当前,世界经济正从以钢铁、汽车及公路为基础的工业时代转向以硅、电脑及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这一重大转变的意义比过去世界经济从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更加深远。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可以说,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的经济。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石油耗能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活动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转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高耗能的国家,低碳经济为我国带来了挑战,也同时带来了机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近年来,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服务业正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发展服务业,要以市场化、产业化、民生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经济、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努力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加强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 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使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发展创意经济。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以进入小康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最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科技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建立的新型产业。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资本的运作为手段,统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复合概念;是向大众提拱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形态。它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源和资源,不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渣,而充分利用人脑中的创意,辅之以现代的产业手段,就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年以5% 的速度递增。
发展旅游经济。当今社会,旅游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由于其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当代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富生命力的新兴产业,被誉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国家旅游局规划到2020 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3 万亿元,相当于GDP 的8%。
发展新能源经济。清洁、环保、可再生是新能源的突出特点。最近几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新能源发展愈加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从目前新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水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已经成为发展重点。可以说,谁掌握了新能源开发的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世界未来的经济命脉。
发展生物经济。随着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的绘制完成以及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重大突破,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庞大的生物产业正在孕育和形成,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现代生物技术核心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获得了巨大发展,引起了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世界各国的医疗、制药、农业、能源、环保、化工等行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全球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呈现明显加速发展的态势。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核心技术兴起之时,正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绝好时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努力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龙头”。
第五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头等大事。职工在工作中会受到人、机、环等方面的影响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但在诸多的影响安全生产因素中,人却是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作业人员的素质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如果培训不到位,则可能人人是隐患。因此,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职工安全知识和规程措施的教育培训,是企业变被动防御为主动管理、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市有近万家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10万人左右,另有1万余人从事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与时俱进、提升全员安全素质,无疑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完善安全培训制度是前提
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也是职工最根本的权利。要保证这一权利得以实现,必须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标准和规定,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制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其资格的专门人员,特种工作职位必须由具有特殊作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要树立全新的培训观念,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培训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置,加强培训工作领导,保证经费投入,认真组织,科学指导所辖范围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安全能 1
力,保证每一名职工都能达到“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的要求,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依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是保证
自《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安监总局、省局先后出台《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监督实施细则》等法规、规定,强制开展安全培训有法可依,我市在吃透有关部门法规、规定精神的基础上,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作为强势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以安全生产培训中心开展教育培训为主,与有关部门、乡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有机结合,联合办学、集中办学,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以本市自主培训为主,与送培有机结合,积极动员、组织有关行业和领域参加省、泰州市组织的专题培训。今年以来,我中心已在戴窑、大垛、大营、开发区等乡镇举办了多次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培训,取得较好效果。二是教育培训对象全员化。重视乡镇安全管理人员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增强乡镇安全监管意识和企业主体责任意识;重点抓好从业人员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增强其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突出特种作业人员和事故多发行业、群体的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持证上岗,按安全标准化作业,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懂得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教育培训内容规范化。在具体教育培训过程中,坚持按省编教材规范教学、因材施教,同时与国家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生产工作动态、本
市市情结合,切中时弊、有的放矢。四是教育培训监管日常化。建立安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依法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查教育培训计划,二查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三查教育培训的效果,重在督促其依法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杜绝培训走过场以及乱收费等情况。
三、努力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是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分类指导、教考分离”的原则,从基础抓起,努力提升办学、教学质量。一是贴近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据此制定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实施;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安全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三是规范教学,严格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教学大纲、省编教材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教学档案、学员档案力求完整,便于查询;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送有关人员参加省组织的师资培训,提高专兼职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自觉更新知识,做到德行兼备、为人师表。
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没有安全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牢牢遵循“安全第一”的方针,把安全培训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