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课后题目总结1
自考“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之一
2006-12-27 11:38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第一编 本质论
第一章
(一)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
答: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古代的、外国的文艺作品,也能供作家创作时借鉴和利用,但“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
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创作技巧等都来自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曲折的与直线的„„统统来自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
(二)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了,虚构就寸步难行。
(三)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
答: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烈军属作家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
(四)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因此,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变位与变形。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的物质。”在文艺创作中,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和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第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作家反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意蕴”则是总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第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文学不是纯然的自我表现,但作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人民息息相通,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
(六)什么是文学的艺术真实性?试举例说明。
答: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
第一,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摹仿是对立的。艺术真实不是照抄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进行重新的创造。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即具有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性,然而是这一切都是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的。(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艺术的真实。)
第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的。艺术真实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合乎生活逻辑的。)
1.艺术真实要符合描写客体的本质规律,体现生活固有逻辑。
2.艺术真实要切合作家的情感逻辑。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假定性使它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真理性使它与表面*真区别开来,真诚性使它与一般科学真理区别开来。
(七)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入到生活的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而作品进步的倾向性,并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偏见,是从作品所描写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因此真实性与进步的倾向性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实性还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指导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情感态度,因而是合乎生活的内在规律的。进步的倾向性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能加强真实性。
第二章
(一)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什么?
答:
1、文学的独特内容是生活的审美属性。“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科学以客观事物自然的、社会的属性和规律为内容,不管它们有没有审美特性,而文学则以交融了各种因素的具有审美特性的生活为内容。
2、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人生活的整体。审美是文学内容的根本特性,这就决定了文学内容的另一个特征——所写生活的整体性。所谓生活的整体性是指生活现象和本质统一为一个完整体的特征。文学是美的领域,审美是其内容的根本特征,这就要求它反映生活内容的整体性。
(二)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形式是什么?
答: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形式是其内容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的内容是揭未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决定了科学必须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文学的内容具有审美特征的整体性的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必须动运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具体可感性。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仿佛能凭人的感觉器官具体感受得到的特性。由于生活中的事物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作家在写这些事物的形象时,就应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自己的描写从多种感受去建立形象,使艺术形象获得具体可感性。
2、艺术概括性。文学反映生活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就决定概括性是艺术形象的又一特色。艺术形象的艺术概括性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活中存在的两极,如个别和一般,独特与普遍„„在作家深刻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使文学作品收到所写为一,所指为万的艺术效果。
3、审美性。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美,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一个形象是否是艺术形象,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看它是否经过作者的情感的评价。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生图画,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特征,是艺术形象的三个基本特点,三者缺一就不能构成艺术形象。
(四)怎么理解审美教育功能?
答:所谓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一种寓含着认识和教育因素的审美享受。它的特点是既给人们以精神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两种错的倾向:一种是唯美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完全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物,与功利性毫无关系,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不过是廉价的宣传品,甚至是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政治代替艺术,这就否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
(五)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寓教于乐。
2、动人以情。
3、潜移默化
第三章
(一)艺术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
答:艺术可分为:
1、实用艺术
2、表情艺术
3、造型艺术
4、语言艺术
5、综合艺术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答:
1、更加浓厚的文化性
2、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3、描述生活的宽广性
4、蕴含思想的深刻性
第二篇:自考《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之二
第二章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
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
(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1、情感性。
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跳跃性。
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
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
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
(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
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
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六)戏剧文学的特征?
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
基本特征:
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
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的。
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
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
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
(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
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
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
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
(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
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实在的视象性。
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
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
(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
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杂文的基本特征?
答: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政论性和文学性。政论性,即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政论色彩。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
第三篇: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第一编本质论
第一章
(一)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
答: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创作技巧等都来自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曲折的与直线的„„统统来自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
(二)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了,虚构就寸步难行。
(三)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
答: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烈军属作家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
(四)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因此,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变位与变形。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的物质。”在文艺创作中,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和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第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作家反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意蕴”则是总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第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文学不是纯然的自我表现,但作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人民息息相通,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
(六)什么是文学的艺术真实性?试举例说明。
答: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
第一,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摹仿是对立的。艺术真实不是照抄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进行重新的创造。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即具有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性,然而是这一切都是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的。(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艺术的真实。)
第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的。艺术真实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合乎生活逻辑的。1.艺术真实要符合描写客体的本质规律,体现生活固有逻辑。
2.艺术真实要切合作家的情感逻辑。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假定性使它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真理性使它与表面* 真区别开来,真诚性使它与一般科学真理区别开来。
(七)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 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入到生活的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而作品进步的倾向性,并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偏见,是从作品所描写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因此真实性与进步的倾向性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实性还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指导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情感态度,因而是合乎生活的内在规律的。进步的倾向性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能加强真实性。
第二章
(一)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什么?
答:1、文学的独特内容是生活的审美属性。“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科学以客观事物自然的、社会的属性和规律为内容,不管它们有没有审美特性,而文学则以交融了各种因素的具有审美特性的生活为内容。、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人生活的整体。审美是文学内容的根本特性,这就决定了文学内容的另一个特征-所写生活的整体性。所谓生活的整体性是指生活现象和本质统一为一个完整体的特征。文学是美的领域,审美是其内容的根本特征,这就要求它反映生活内容的整体性。
(二)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形式是什么?
答: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形式是其内容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的内容是揭未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决定了科学必须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文学的内容具有审美特征的整体性的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必须动运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具体可感性。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仿佛能凭人的感觉器官具体感受得到的特性。由于生活中的事物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作家在写这些事物的形象时,就应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自己的描写从多种感受去建立形象,使艺术形象获得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文学反映生活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就决定概括性是艺术形象的又一特色。
艺术形象的艺术概括性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活中存在的两极,如个别和一般,独特与普遍„„在作家深刻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使文学作品收到所写为一,所指为万的艺术效果。、审美性。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美,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一个形象是否是艺术形象,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看它是否经过作者的情感的评价。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生图画,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特征,是艺术形象的三个基本特点,三者缺一就不能构成艺术形象。
(四)怎么理解审美教育功能?
答:所谓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一种寓含着认识和教育因素的审美享受。它的特点是既给人们以精神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两种错的倾向:一种是唯美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完全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物,与功利性毫无关系,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不过是廉价的宣传品,甚至是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政治代替艺术,这就否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五)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寓教于乐。2、动人以情。3、潜移默化
第三章
(一)艺术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
答:艺术可分为:1、实用艺术2、表情艺术3、造型艺术4、语言艺术5、综合艺术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答:1、更加浓厚的文化性2、艺术形象的间接性3、描述生活的宽广性4、蕴含思想的深刻性。
第二编作品论
第一章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么?
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
(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
答:“
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
(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答:1、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含蓄性。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所谓含蓄性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咀嚼、品味、回想思索的广阔空间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炬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情感性。是它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性,即指蕴含于作品语言的意象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
(四)什么是人物语言?什么是叙述人语言?
答:在叙事作品中,文学作品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即作品中的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话、独白、日记、演说、内心自语等。(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是作品的人物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气质、身份、教养等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写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
(叙述人语言个性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指叙述人语言必须表现出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其二,指叙述人语言的格调必须与所描写事物的特征相一致,相协调。)
(五)什么是景语?什么是情语?
答:抒情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和情语。景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六)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答:在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抒情作品的本质在于一个“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言都浸透着浓裂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七)题材与索材的区别?题材的审美特征
答:我们把作家以这样或那机关报方式搜集、积集的各种原始形态的生活现象称之为文学创作素材,简称“素材”。
题材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作品中所描写的,由人物、景物、情节、情感等组成的一组特定的生活材料。
「区别」
第一,由零星、局部、各不相关的分散状态,整合为统一有机、血肉丰富的生活整体。素材是作家分别地得自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心理、情感状态之下的,它是最大特点就是“分散”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整合”。这一“整合”的过程即选择、提炼的审美加工改造过程。可见,“有机整体性”正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审美特征之一。
第二,由浅层芜杂的众多直感,凝聚为深层的审美创造成果。素材不仅具胡分散性,而且具有直感性。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升华”,这一“升华”的过程即作家进行深层开掘、深层感受的审美创造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就成为了蕴含着作家深层思维成果和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组“生活材料”了。可见,“具有深刻蕴含”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又一审美特征。
第三,由原生态的生命力和生动性,转化而为显现着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艺术魅力。素材是作家从客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因而它带有生活本身的生动、鲜活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正是因为素材直接来自于社会生活,未经作家的加工,磨砺,所以它必然又是 粗糙、琐屑。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去粗取精”。这一“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作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把素材本身的原生态的生命力生动性转化为一咱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的创造过程。
可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具有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八)叙述作品的题材三个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题材的三个要素。
(九)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什么重要性?
答:首先,从文学的本质上看,人物是作家对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审美反映的成果,亦即文学的写人的,是“人学”。作家只有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才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的反映。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无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当然也就无实现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其次,从题材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人物亦处于主导地位。环境,是围绕着人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没有人物,环境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而且,就环境本身的构成而言,其主要内容亦是指围绕着人物的特定的人物关系。情节,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的基础是人物性格。没有人物,也就谈不上情节。可见,塑造性格鲜明生动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
(十)什么是环境?
答: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它是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所谓“一切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一)什么是情节?情节与人物关系如何?
答: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与人物的关系:首先,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性格是情节的根本的制约因素。
其次,情节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凭借,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十二)情的基本组部是什么?
答: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十三)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蕴含?文学作品蕴含的特征是什么?
答:蕴含,是文学作品的又一构成因素,是文学作品的构成的第三个层面。它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文学作品的蕴含特征:
2、客观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交融于作品题材之中的情感性的思想、意义,其生成无疑是作家审美活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蕴含都只局限于作家的理解、把握的范围之中。
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另一种是“形象小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是指一部作品的蕴含大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当初的意图。由于他极其真实的对有关人生景象作了整体性的艺术描绘,因而这一相对完整的人生图画所具的蕴含就成为一咱不依赖于作者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了,“形象大于思想”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象小于思想”即作品的蕴含小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形象小于思想”当然是一些不成功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但它也毫无疑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的蕴含具有客观性。
除此之外,也还要看到另一方面,是读者方面的原因,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信息,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读者从作品中所实际接受的信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就必然会产生某种差异,即作品的蕴含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尽一致,可见,对于作者而言,作品的蕴含是客观的。、丰富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并非一种孤立、单一的思想、意义,其自身是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在机构成。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既可以在横向上表现为“多义性”,又可以在纵向表现为“层次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往往又导致蕴含的模糊性,这种“模糊”的“蕴含”恰恰又能使读者感受到某种更为深邃、广泛的人生启迪,乃至心灵为之震撼。
4、主导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不仅具有丰富性,而且一般的说,还具有主导性。所谓“主导性”即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之中,有某一思想、意义比较突出,具有“统领”的地位或作用。
(十四)文学作品 的蕴含的生成有哪些条件?
答:第一、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毕竟,生活是作品蕴含的起点。
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作家根据生活素材提炼题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题材开掘的过程。题材的开掘,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的深度。在这一工作中不仅作家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家的审美观、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还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文学作品的蕴含是“隐藏”
在题材之中的,读者在作品蕴含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二章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
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
(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情感性。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跳跃性。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
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
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
(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
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
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
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六)戏剧文学的特征?
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
基本特征:、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
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
经得起欣赏咀嚼的。
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
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
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
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
(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
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
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
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
(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
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实在的视象性。
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
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
(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
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杂文的基本特征?
答: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政论性和文学性。政论性,即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政论色彩。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
第四篇:公安大学自考论文题目
1.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2.公安机关大接访工作效果分析
3.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4.试论基层公安机关走出经费保障困境的长效机制
5.试论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模式
6.跨地区、多警种的警务协作模式研究
7.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8.关于公安机关警务协作中的统一指挥问题研究
9.试论城市化进程中警察职能演变
10.社区安全设施建设与犯罪预防绩效
11.试论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
12.论警察巡逻体制创新
13.从公共管理视角谈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14.论新世纪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途径
15.论警察权力的道德约束机制
16.警务责任工作机制研究
17.论公安机关服务理念与勤务制度创新
18.试论构建服务型公安机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20.关于公安民警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的思考
21.论奖励激励在警察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22.基层公安机关勤务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
23.试论对公安领导者权力运用的监控
24.论警察激励机制的构建
25.关于基层公安机关管理层级设置的思考
28.论公安经费开支的监督
29.论公安机关规范化管理
30.试析公安机关的政府采购管理
31.浅谈公安机关警务保障体系的完善
32.当前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与现实需求分析
33.论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公安财务管理
34.论公安经费的使用效益
35.浅析当前公安机关装备保障与使用
36.节约型公安机关建设之研究
37.试论公安装备配备的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38.公安机关执行新财政收支科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9.试论公安装备配备标准体系
40.论岗位责任制对公安管理的作用
41.当前公安机关推行目标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42.公安民警工作满意度分析
43.试论增强公安机关群体凝聚力的途径
44.试论公安新闻发布会的有效组织
45.论质量管理在公安机关的应用
46.应对警务危机之策略
47.公安机关危机公关之对策
49.论公安机关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及其引导策略
50.如何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51.浅谈公安机关组织结构改革与创新
52.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53.关于公安机关优抚制度的思考
54.社区民警角色分析与工作技能要求
55.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56.从市政管理看城市警察职能
57.街面巡逻见警率与反应时间研究
58.关于公安派出所绩效考核的思考
59.论公安管理的效率增进
60.浅谈公安领导体制改革和创新
61.试论警务公开与公安组织绩效提升
62.试论公安指挥中心职能
63.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研究
64.试论公安领导力
65.试论公安领导者如何有效地使用权力
66.论公安统计对公安决策的意义
67.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下的公安应急体制研究
68.公安机关应急管理的任务、特点和对策
69.关于公安决策咨询机制建设
70.论公安领导决策艺术
71.论公安统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2.我国公安指挥体系研究
73.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因素分析和预警机制建设
74.试论公安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保障
75.试论紧急警务现场指挥的情报信息工作
76.紧急警务现场态势评估方法研究
77.公安决策创新与超优目标设计思想探究
78.试论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
79.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
80.论适应动态社会治安管理要求的公安统计工作改革113.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现状分析及改进
114.论加强公安监督的途径
115.关于当前警务督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116.论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行政问责制度建设
117.如何加强对公安机关“一把手”的监督
118.用权变理论管理警察人力资源——对警力不足的思考119.关于公安机关警种合理设置的思考
120.基层公安机关行政改革研究
121.公安机关行政权威流失问题研究
122.关于警力下沉的理性思考
123.关于公安机关开展基层基础建设的战略思考
124.现代国家构建理论与公安行政改革新思路125.试论和谐社会与公安执法改进
126.论公安机关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127.论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128.论公安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129.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155.基层公安机关培训工作效果评估156.试论公安行政伦理
157.构建学习型警队的条件分析
158.警察绩效评估的价值分析
159.试论警察绩效“评估链”
160.试论社会公众见义勇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161.警力下沉的经济学分析
162.基层公安民警思想状况研究
163.试论公安行政人格的完善
164.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166.试论公安机关的服务性职能
167.论公安机关腐败治理体系建设?
第五篇:软件工程自考课后习题4
第八章习题参考答案 软件维护有哪些内容? 答:(1)校正性维护。在软件交付使用后,一些隐含的错误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环境下会暴露出来。为了识别和纠正错误,修改软件性能上的缺陷,应进行确定和修改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校正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为了使应用软件适应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及数据环境的不断发生的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称为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为增加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提高软件运行效率而进行的维护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而对软件进行的修改称为预防性维护。软件维护的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非结构化维护和结构化维护。软件的开发过程对软件的维护有很大的影响。若不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开发软件,则软件只有程序而无文档,维护工作非常困难,这是一种非结构化的维护。若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开发软件,则各阶段都有相应的文档,容易进行维护工作,这是一种结构化的维护。
(2)维护的困难性。软件维护的困难性是由于软件需求分析和开发方法的缺陷。软件生存周期中的开发阶段没有严格而又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就会引起软件运行时的维护困难。
(3)软件维护的费用。软件维护的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是在不断增加的,这是软件维护有形的代价。另外还有无形的代价,即要占有更多的资源。软件维护费用增加的占有原因是软件维护的生产率非常低。软件维护的流程是什么?
答:软件维护的流程如下:知道维护申请报告、审查申请报告并批准、运行维护并做详细记录、复审。软件维护的副作用有哪些? 答:维护的副作用有以下三种:
(1)编码副作用。在使用程序设计语言修改源代码时可能引入的错误。
(2)数据副作用。在修改数据结构时,有可能造成软件设计与数据结构不匹配,因而导致软件错误。数据副作用是修改软件信息结构导致的结果。但它可以通过详细的设计文档加以控制。
(3)文档副作用。如果对可执行软件的修改没有反映在文档中,就会产生文档副作用。什么是软件可维护性?可维护性度量的特性是什么?
答:软件可维护性的定义:软件能够被理解、校正、适应及增强功能的容易程度。软件的可维护性可用以下七个质量特性来衡量,即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使用性和效率。提高可维护性的方法有哪些? 答:(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2)使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3)建立明确的质量保证。(4)选择可维护性的程序设计语言。(5)改进程序的文档。第九章习题参考答案
渐增模型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渐增模型有两种类型,一是增量构造模型,二是演化提交模型。增量构造模型是在瀑布模型基础上,对一些阶段进行整体开发,对另一些阶段进行增量开发。演化提交模型则是在瀑布模型的基础上,所有阶段都进行增量开发,不仅是增量开发,也是增量提交。
2、快速原型模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快速原形模型根据原型的不同作用,有三类原型模型:
探索型原型:把原型用于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目的是要弄清用户的需求,确定所期望的特性,并探索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它主要针对开发目标模糊,用户与开发者对项目都缺乏经验的情况,通过对原型的开发来明确用户的需求。
实验型原型:主要用于设计阶段,考核实现方安是否合适,能否实现。对于一个大型系统,若对设计方案心中没有把握时,可通过这种原型的开发来证实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3)演化型原型:它将原型思想扩展到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就是及早向用户提交一个原型系统,在得到用户认可后,将原型系统不断扩充演化为最终的软件系统。快速原型的开发步骤是什么? 答:快速原型的开发步骤是:(1)快速分析:在分析人员与用户的配合下,迅速确定系统基本需求并开始构造原型。(2)构造原型:在快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基本需求说明尽快实现一个可运行的系统。(3)运行原型:通过运行快速原型,发现问题,消除误解,达到开发者也用户的充分协调。(4)评价原型:在运行的基础上,评价原型的特性,分析运行效果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出全面的修改意见。(5)修改:根据评价原型的活动结果进行修改,修改过程代替初始的快速分析,从而实现原型开发的循环过程。用户与开发者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不断接近系统的最终要求。上述步骤在软件工具的支持下往往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而不再象瀑布模型那样严格的阶段划分,线性推进。评价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缺点。答:快速原型的优点是:(1)可及早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产品。(2)可及早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错误。(3)减少技术、应用风险,缩短开发时间,减少费用、提高生产率。(4)通过实际运行原型,提供直接评价系统的方法,促使用户主动参与开发活动,加强了信息反馈,促进各类人员的协调,减少误解,适应需求变化,能有效提高系统质量。快速原型的缺点是:1.缺乏丰富而强有力的软件工具和开发环境。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未建立起自己的开发标准。3.对设计开发环境要求较高。(4)在多次重复改变原型的过程中,程序员会感到厌倦。(5)系统的易变性对测试有一定影响,难于做到彻底测试,更新文档较为困难。
4、比瀑布模型与增量模型,指出增量模型的新思路。
答:瀑布模型属于整体开发模型,它规定在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前,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所有细节。瀑布模型很难适应需求可变、模糊不定的软件系统的开发,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用户很难参与进去,只有到开发结束才能看到整个软件系统。这种理想的、线性的开发过程缺乏灵活性,不适应实际的开发过程。增量模型是在瀑布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形成的。属于非整体开发模型。
它的基本思路是为了使开发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修改性,在开发过程中推迟某些阶段或所有阶段中的细节,从而较早的产生工作软件。第十章习题参考答案
说明对象、类、类结构、消息的基本概念。答:(1)对象: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对象包括有形实体、作用、事件、性能说明等类型。对象具有状态和行为。一个对象用数据值来描述它的状态,对象的操作则用于改变状态,对象及其操作就是对象的行为。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封装于对象的统一体中。对象内的数据具有自己的操作,从而可灵活地专门描述对象的独特行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其内部状态不受或很少受外界的影响,具有很好的模块化特点。为软件重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因此,对象的抽象就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也可以说类的实例是对象。(3)类结构:类与类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一般-具体结构关系和整体-部分结构关系。一般-具体关系结构称为分类结构,也可以说是“或”关系或“is a”关系,类的这种层次结构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一般化的抽象关系,通常越在上层的类越具有一般性和共性,越在下层的类越具体、越细化。整体-部分结构称为组装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与”关系,或者是“has a”关系。类的这种层次关系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类的组成的抽象关系。上层的类具有整体性,下层的类具有成员性。在类的层次结构中,通常上层的类称为父类或超类,下层类称为子类。(4)消息: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构造叫做消息。在对旬的操作中,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消息包含接收对象去执行某种操作的信息。接收消息的对象经过解释,然后给予响应。这种通信机制称为消息传递。发送一条消息的格式是“对象名.方法名(参数)”。说明面向对象的特征和要素。答:面向对象的特征是:(1)对象唯一性。每个对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标识,在对象生存期中,其标识不变,不同的对象不能有不同的标识。(2)分类性。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3)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4)多态性。是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以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面向对象的要素是:1.抽象。2.封装性(信息隐蔽)(3)共享性。说明动态模型的特征,说明事件,脚本、状态的含义。
答:动态模型是与时间和变化有关的系统性质,该模型描述了系统的控制结构,它表示了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控制性质,它关心的是系统的控制,操作的执行顺序,它从对象的事件和状态的角度出发,表现了相互行为。事件是指特定时刻发生的某件事情,它是某事情发生的信号,它没有持续时间,它是一种相对性的快速事件。脚本是完成系统某个功能事件序列,侧重于表达说明发生于系统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场景,用事件跟踪图表达。状态是对象属性值的抽象。状态指明了对象对输入事件的响应。说明功能模型的特征,比较功能模型的DFD和结构化方法的DFD异同。
答:功能模型描述了系统的所有计算。功能模型指出发生了什么,动态模型确定什么时候发生,而对象模型确定发生的客体。功能模型表明一个计算如何从输入值得到输出值,它不考虑所计算的次序。功能模型由多张数据流图组成。数据流图说明数据流是如何从外部输入、经过操作和内部存储输出到外部的。功能模型也包括对象模型中值的约束条件。
说明三种分析模型的关系。答:三种分析模型之间关系是这样的:功能模型指出发生了什么,动态模型确定什么时候发生,而对象模型确定发生的客体。说明对象建模的过程。
答:对象建模的过程如下:首先标识类和关联,因为它们影响了整体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增加属性,进一步描述类和关联的基本网络,使用继承合并和组织类,最后将操作增加到类中去作为构造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副产品。(1)确定类。构造对象模型的第一步是标出来自问题域的相关对象类,包括物理实体和概念。所有类在应用中都必须有意义。检查问题陈述中的所有名词,产生暂定类。然后去掉不必要的类和不正确的类。(2)准备数据字典。为所有建模实体准备一个数据词典。准确描述各个类的精确含义,描述当前问题中的类的范围,包括对类的成员、用法方面的假设或限制。1.确定关联。两个或多个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就是关联。从问题中抽取所有可能的关联表示,把它们记下来,但不要过早去细化这些表述。2.确定属性。属性是个体对象的性质,通常用修饰性的名词词组来表示。只考虑与具体应用直接相关的属性,不考虑那些超出问题范围的属性,首先找出重要属性,避免那些只用于实现的属性,要为各个属性取有意义的名字。3使用继承来细化类。4.完善对象模型。说明功能建模的过程。答:功能建模的过程如下:(1)确定输入、输出值(2)建立数据流图
10、说明对象设计的步骤。
答:对象设计要确定实现用到的类、关联的完整定义,接口的形式以及实现操作方法的算法,可以增加实现必须的内部对象,对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优化。1.获得操作 2确定操作的目标对象 3.算法设计 4.优化设计 5.控制的实现 6调整继承(7)关联的设计 第十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软件质量与软件质量保证的含义是什么? 答:从实际应用来说,软件质量定义包括三个一致性:1.与所确定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的一致性;(2)与所成文的开发标准的一致性; 3.与所有专业开发的软件所期望的隐含特性的一致性。4.软件质量保证是指确定、达到和维护所需要的软件质量而进行的所有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活动。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分为可以直接度量的因素(如单位时间内千行代码中所产生的错误)和只能间接度量的因素(如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什么是软件质量保证策略?软件质量保证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软件质量保证策略是指软件质量保证工作的过程和侧重点。
质量保证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1.正确定义用户的要求。2.技术方法的应用。3.提高软件开发的工程能力。4.软件的复用。5.发挥每个开发者的能力。6.组织外部力量协作。7.排除无效劳动。(8)提高计划和管理质量。
程序复杂性的度量方法有哪些? 答:软件复杂性的度量方法有:1.代码行度量法:以源代码行数作为程序复杂性的度量。
2、McCabe度量法:一种基于程序控制流的复杂性度量方法。什么是软件的可靠性?它们能否定量计算? 答:软件可靠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系统完成所指定功能的概率。衡量软件可靠性的两个常用指标是平均失效等待时间MTTF和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就是说可以定量计算。
7、说明容错软件的定义与容错的一般方法。答:容错软件的定义有四种,指规定功能的软件,(1)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错误的作用具有屏蔽能力的软件。(2)在一定程度上能从错误状态自动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软件。(3)在因错误而发生错误时,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预期的功能的软件。(4)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容错能力的软件。
实现容错技术的主要手段是冗余。冗余通常分为四类:1.结构冗余,又分为静态、动态和混合冗余三种。2.信息冗余 3.时间冗余(4)冗余附加技术 第十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软件工程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软件工程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开发人员、组织机构、用户、文档资料等方面的管理。
2、软件项目计划中包括哪些内容?
答:软件项目计划内容包括:1.范围 2.资源 3.进度安排 4成本估算(5)培训计划
3、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方法有哪几种? 答: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方法主要有:(1)自顶向下估算方法(2)自底向上估算方法(3)差别估算方法 以及专家估算法、类推估算法、算式估算法等几类方法。
4、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什么是基线?
答: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指一组管理整个软件生存期各阶段中变更的活动。软件配置管理技术可以使软件变更所产生的错误达到最小并最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基线:是软件生存期中各开发阶段的一个特定点,它的作用是把开发各阶段工作的划分更加明确化,使本来连续的工作在这些点上断开,以便于检查与肯定阶段成果。
5、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意义是什么?都有哪些软件工程标准? 答:软件工程标准化可以为软件工程各个阶段的活动提供统一的行动规范和衡量准则,使得各种工作都能有章可循。软件工程标准根据其制定机构与适用范围,可分为:1.国际标准2.国家标准 3.行业标准 4.企业规范
5、项目(课题)规范
6、请说明软件文档的作用?
答:软件文档的作用是:1.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能见度;2.提高开发效率;3.作为开发人员阶段工作成果和结束标志;4.记录开发过程的有关信息便于使用与维护;5.提供软件运行、维护和培训有关资料;6.便于用户了解软件功能、性能。第十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软件开发环境?请列出其发展情况。
答:软件开发环境是指在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的基础上,为支持软件的开发而提供的一组工具软件系统。具体地说,软件开发环境是一组相关工具的集合。这些相关工具按一定的开发方法或一定开发处理模型组织起来的,这些相关工具支持整个软件生存期的各阶段或部分阶段。软件开发环境的发展阶段:
(1)70年代,软件开发与设计方法出现了结构化分析技术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的SA-SD的方法学。与此相适应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技术则主要由开发孤立的软件工具而逐步向程序设计环境的开发和使用方向发展,出现了第一代的基于正文的CASE工具。
(2)80年代中期与后期,主要是实时系统设计方法,以及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的发展,它克服了结构化技术的缺点。在这期间开发了第二代的CASE工具,其特点是支持使用图形表示的结构化方法,如数据流图与结构图。其开发环境表现在提高环境中工具的集成性方面,如“集成的项目支持环境”。
(3)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了“基于信息工程CASE”技术,这种环境集成了用于项目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维护的一个工具箱的集合。
(4)90年代出现一系列集成的CASE软件产品,用以实现需求管理、应用程序分析设计和建模、编码、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过程和项目管理及文档生成管理等软件开发工作的规范化、工程化和自动化。
2、请叙述软件开发环境的分类。答:软件开发环境可按解决的问题、软件开发环境的演变趋向和集成化程度进行分类:(1)按解决的问题可分为:程序设计环境、系统合成环境、项目管理环境三类。(2)按软件开发环境的演变趋向可分为:以语言为中心的环境、工具箱环境和基于方法的环境三类。(3)按集成化程度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开发环境。
3、何谓软件工具?通常包含哪几部分?答:软件工具的定义是:可用来帮助和支持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测试、维护、模拟、移植或管理而编制的计算机程序或软件。软件工具是一个程序系统。软件工具通常由工具、工具接口和工具用户接口三部分构成。
4、当今软件工具发展有何特点? 答:软件工具的发展有以下特点:(1)软件工具由单个工具向多个工具集成化方向发展。(2)重视用户界面设计。(3)不断地采用新理论和新技术。(4)软件工具的商品化与软件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5、什么是CASE?CASE工具有哪些分类?答:CASE是一组工具和方法的集合,可以辅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软件开发。CASE把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方法集成到一个统一而一致的架中,并且吸收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和许多其他计算机领域的原理和技术。因而,CASE领域是一个应用、集成和综合的领域。根据CASE系统对软件过程的支持范围,CASE可分为三类:(1)支持单个过程任务的工具。(2)支持某一过程所有活动或某些活动的工作台。(3)环境支持软件过程大部分乃至所有活动,一般包括几个不同工作台的集合。
6、请叙述集成化CASE的五级模型。答:集成化CASE的五级模型包括(1)平台集成:工具运行在相同的硬件/操作系统平台上(2)数据集成:工具使用共享数据模型来操作(3)表示集成:工具使用相同的用户界面(4)控制集成:工具激活后能控制其他操作(5)过程集成:工具在一个过程模型和“过程机”的指导下使用
7、CASE工作台有哪些分类? 答:CASE工具台是一组工具集,支持像设计、实现或测试等特定的软件开发阶段。CASE工具组装成一个工具台后工具能协同工作,可提供比单一工具更好的支持。CASE工作台包括:(1)程序设计工作台。由支持程序设计的一组工具组成。(2)分析和设计工作台。支持软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阶段。(3)测试工作台。(4)交叉开发工作台。这些工作台支持在一种机器上开发软件,而在其他的系统上运行所开发的软件。(5)配置管理(CM)工作台。这些工作台支持配置管理。(6)文档工作台。这些工具支持高质量文档的制作。(7)项目管理工作台。支持项目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