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爱玲特色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运用语言文字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比喻不拘俗套、出奇制胜,善于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她的色彩语言也与众不同,不同的色彩在她的小说了有着不同的意义;她也大量使用象征和意象。这些都是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对凄凉的故事背景、氛围的营造,悲凉的人情关系的揭示和苍凉的人生感悟的描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和创作风格.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在人性方面有深刻入微的挖掘,表现“压抑的悲哀”相当出色,更令笔者惊叹的是她的语言特色,也介乎新旧雅俗之间,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可称出神入化,有很多令人叫绝的齐喻、齐景、齐彩、奇情。以一个年轻女子的柔婉作品入木三分刻画、冷艳逼人的描写,她的观察之细致,笔力之张扬,语言之放恣,且不论作品是否在超级发挥上达到大师水准,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一、“意象”营造故事氛围,“凉”字方显本色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百花园中,张爱玲的小说堪称一绝。她的小说仿佛是一树的繁花异果,又似刚刚从人间的温厚情感里洗练出来的,词语新鲜而独特,令人爱不释手。
(一)用“意象”营造故事氛围
所谓“意象”,也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小说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具体的形态,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
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真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虽然张爱玲小说意象纷呈,但以“月亮”出现的最大、最典型,也最有特色。“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把握她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金锁记》有多处写到“月亮”。小说一开场就有一轮三十年前的月亮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伤感、凄清的故事:“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
小说的结尾处又以月亮的沉落作比:“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金锁记》)结束了故事,也结束了七巧的命运。
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的几次出现或者是模糊的、残缺的,或者是癫狂恐怖的,都缺乏月光在通常意义上的浪漫的情调,这一方面是由于张爱玲用月亮来象征人物的不幸命运和变态情欲的可怖,另一方面也含有张爱玲对人生难得圆满的叹惜之情。
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如《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有生动的关于月亮的比喻和描写。这个不断浮现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月亮”意象是各色各样的,有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残缺的等等。
(二)对“凉”字的偏爱
张爱玲看透了人生的虚无无奈,因此她的态度是悲观的。她以苍凉来界定她的作品基调,其实就是蕴涵着悲剧的态度。这促使张爱玲的小说里“凉”字特别多。如“苍凉的手势”、“悲凉的风”、“冰凉的感觉”等等。她的故事大都有着“苍凉”、“悲凉”的意味,读起来有一种忧郁感,但并不沉重,是所谓一种淡淡的哀怨,一种很美、很舒服的感觉。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前言》里写道:“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 [1]。《倾城之恋》开头第二段是“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结尾也是这样,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赶出娘家,跟一个跑经世故、狡猾精刮得老留学生谈恋爱,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这场旷世恋情。张爱玲用词新鲜、独特,一层一层划出了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柳原和白流苏。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块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柳元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了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2]。好一个辽阔浩荡的境界,所以流苏也只能“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接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真是笑里藏刀,读来不由得从内心升起一股寒意,可满心的是欢喜。张爱玲的用词就是这样处处柔中带刚,棉里藏针,且又细水长流。
张爱玲写流苏搬进新房子那段,“客厅里门帘上的油漆还没干,她用食指摸着试了一试。然后把那黏指头贴在墙上,一贴一个绿迹子。为什么不?这又不犯法。这是她的家。她笑了。索性在那蒲公英黄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这阴郁而强烈的感情,充满了悲凉的气氛,也处处缀上了张爱玲飞扬的、任性的且又勃勃生气的个性。张爱玲借她笔下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一段中国历史,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一节乱世的爱情。一个经典的故事,带有些许落寞的、渴望毁灭旧事物的梦幻,我们分明看到了张爱玲自己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和香港的乱世清结。正如胡兰成评张爱玲:“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且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会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鬟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灯借红》这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恋。自恋是伤感的,执着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音说道:‘看那,主人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诚如她文中的人物和语言。”
《倾城之恋》里,人生成了警句。柳原说得不错:“死生气阔——执子之手,与子皆老”。是一首悲哀的诗,世界是荒凉的,并且太沉重了,他的机智与风趣只是莹烛的微蓝的光,在黑暗中照亮自己。张爱玲就是喜欢用“苍凉”、“悲凉”、“荒凉”、“悲壮”这些词来形容人生。她深知家长的中国,懂得平凡生命的乐趣,摸到它的滋味,能享受生活,也“在享用的瞬间领悟到生命得悲怆和不可理喻。”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3]。
张爱玲的语言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她能和简 奥斯订一样地涉笔成趣,一样地笔中带刺,但是刮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的“苍凉”了。
二、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
张爱玲的小说有诸多令人叫绝的奇喻,张爱玲是一个不吝啬使用比喻的作家,她仿佛就是一个在文学的河边玩着沙的小孩子,比喻对她而言就是她身边前后左右无穷无尽的沙子,随手一抓便是一把,再拿捏塑一番,就成了具有美感的作品。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
(一)感觉化的比喻
张爱玲的比喻生动、形象,构成方式为外物感觉化。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剧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导演着,如果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异常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奇情奇景,她用自然景物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空间,让人从中领悟出最悲怆的人生之谜。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似乎万事万物皆可拿来做比喻,就连很多别人已经写过、写滥的事和物在她的笔下,也突然就与其他事物发生了联系,变成了绝妙的比喻,变成了她任意驱使表达爱憎的工具。
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固体的手臂再白,却与液状的牛奶毫不相干,两者的差距不言而异,只有一点“白”是相似的。写女人肌肤嫩白的比喻又何止千种万种,却从来没有人把这样的肌肤之白比作自己往外泼的牛奶。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二)暗示化的比喻
暗示化的比喻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的精华。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经济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这真是神来之笔,自然灵动。这种奇喻的效果比机智的议论更为出奇制胜,“金锁”锁住的不自由处境却偏以白鸽来作喻,且那么贴切、形象、突兀而自然、传神,仿佛信手捏来,这就令人不得不承认作家天才的存在了。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用喻及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张爱玲的用喻表现为明显的暗示化。曹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折磨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战败了,她是弱者。这种暗示化的比喻由于作者深切的怜悯,也唤起了读者的怜悯。张爱玲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在语气上一气呵成,有无懈可击的结构美,而且在悲剧的诗化上边,用心良苦,给人以余音袅袅的震荡与不尽的低徊。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百花园中,把小说用喻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唯张爱玲了。
三/.色彩语言的独特性
传统的小说家用黑色代表罪恶,蓝色代表忧郁,红色代表热情,白色代表春节,但张爱玲却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色彩心理。
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薇龙的手臂是让人无限向往的,白,像牛奶,这当然是一个健康而青春的女孩所应该具有的特质,但是并非所有的白色手臂都像薇龙那样招人喜欢。白色作为一种无彩色,在色彩心理学上既与死亡、绝望、悲哀、无光、沉默、焦虑相连,又与纯洁相关。张爱玲这里的白色显然与纯洁无关,只是暴露了现实、家庭、人性的丑陋和荒凉,展示了女性的一无所有悲剧身份与命运。川嫦的生命的意义就是等待、等待,等待着姊姊们的出嫁,自己的成长,等待着男人们的填补,而在死后还被修饰演变成为展示一个充满温暖爱意的家庭神话的装饰品,而事实上对于整个世界、以及家人的眼里,川嫦只不过是一个拖累。白色在此具有了一种讽刺与控诉的含义。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色彩鲜明,景色奇特,她《倾城之恋》中讲流苏到旅馆去,写“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渐到窗帘上,把窗帘的边缘都染蓝了。”这些语言色彩是极好的。(用颜色来表现象征
以色彩代表某一事物或观念,使表色彩的语言具有象征性质,这是自古有之的文化现象。由于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使色彩词带上情感的附加意义。这就使得作家对某些色彩词产生浓厚的意识倾向,并赋予这些色彩词不同的象征意味。
张爱玲从振保的视角用“玫瑰”这一俗套而浅白的比喻来象征女性,用红色和白色象征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和其他颜色相比,“红”在视觉上给人以最强烈的刺激,它使人兴奋、激动。红色喻示着激情和野性的自由,大都表现青年男女的性意识、个性自由、对生命欲求的渴望和焦灼不安的灵魂。红色类色彩词象征着青春与活力,包含着美与性的暗示。美丽的红玫瑰在振保眼中极具诱惑力,她吻合了他对于情欲的理想追求。然而这样的女人是不适合当妻子的,妻子不像情人,她必须是圣洁的,这样才能给够他安全感和面子。
白色是最矛盾的颜色。一方面它象征着纯洁正直的品行,意味着清白无暇。另一方面它又给人以萧条没落之感,因而被当作丧事的颜色。白色是圣洁的,但不像红那样使人亲近,温暖。张爱玲爱把白与青连在一起,她的白,代表单调、乏味、冷漠、自私、厌恶、惨淡和恐怖。所以真正的圣洁不可能留得住振保的心,她只是一件干净的摆设,能够给主人带来地位感,却禁不起把玩。
“红”与“白”本可以形成强烈对比,代表两极相斥的力量,一光明一黑暗。但在张爱玲笔下它们不再对峙,红的不过是蚊子血,白的也只是饭粘子,谁也没有骄傲的姿态。不论是热烈的情妇还是圣洁的妻子,充其量只是男性一生中参差出现的色彩而已,一样的残破不堪,因此“红”与“白”的界限消解了,它们统合在“苍凉”的旗帜下。
小说以振保的视角为基点,借用“玫瑰”这一陈腐比喻描写女人,并用“白”象征“贞洁”,“红”象征“奔放”。红玫瑰是振保的性爱理想,白玫瑰是他的婚姻理想,两者并行不悖的在他的世界里存在着,而他是二者的绝对主人。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
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⑥《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留恋的对象消灭了,只有留恋往日的痛苦。就在一个出身低微的轻狂女子身上,爱情也不会减少圣洁。又如《倾城之恋》中一个城市为了成全流苏的爱情而沦陷了⑦,这是只有女人才想得出的幻梦。让我联想到杨贵妃,似乎唐朝的“兴”和之后的“衰”,仿佛也是为了成全这个女人的风流和冤债。张爱玲如此受人欢迎,尤其受女性的欢迎,我想大概因为她的作品出发点是世俗,是恋爱,是凡俗琐事,不会有太高深太让人无法攀登的东西存在。每个人看完了以后多少唏嘘感叹一番,也都能说出点感悟或无奈来。她的言情同时还表现为她对人生绵绵不绝的眷恋之情,在超越个人怀旧情绪过程中,对整个人生有了通透的理解。
三、张爱玲对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特别喜爱《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诗句,称其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也认识到它的人生态度是何等的肯定。反过来说,尽管肯定,里面仍然沉淀着浓稠的忧患意识。这也正是张爱玲人生态度的写照。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发现和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所以她珍视生活中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享受,尽情领略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而她最喜欢的上海人,被她称之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在她眼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世俗生活的亲切,是真心实意过日子的人,代表和象征着张爱玲所恋恋不舍的人生安稳的一面。所以,她乐意认同“小市民”: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就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但是,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的同时又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和自省,在执着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又从不放弃高度的精神享受。而且,她一边从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欢悦,另一方面又时时不能忘记“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
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张爱玲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同时张爱玲的文章结尾时常只是一句话,这一句话通常极为经典,包含的内容、深意很多。“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红玫瑰与白玫瑰》);“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这些文字的结尾都只有了了一句,却点出了主人公的命运、将来等。此处的简笔用法可作为经典范例。我个人很喜欢张爱玲在这些文章结尾时的敛墨。总之,也许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
从她的文字里可以寻找旧上海的痕迹:石库门、弄堂、霞飞路、法国梧桐,穿着旗袍、婀娜多姿、吴侬软语的女子。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在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孤傲的,目空一切的,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的淡然处之的女子。感觉她如一位世外女隐士,笑观世间沧桑。正穿着那一件典雅的旗袍,一手叉着腰,头高高地昂起,脸上有种“冷冷”的表情。嘴角微扬,看破人情世故的眼中流露出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厌倦与嘲讽。看着她从历史的尘封里缓缓走出来,挥着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胡琴舒缓的调子里,或者茶烟缭绕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而她也在时间仓促的流逝中成为一个凄美的略影,如陈与义一阕词里所吟的意境:“长沟流月去无声”──远天的月光撒在阴沉的水中,一团光明也只剩得支离破碎,却仍要倨傲地缓缓逝去„„
悲剧造就了张爱玲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残忍的手段却造就了文坛巨星---张爱玲。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美丽而苍凉,有人说她的作品压抑而变态,有人说她的作品尴尬与难堪,而我说她的作品就是太“悲”了。
悲剧造就了张爱玲,而这成功的背后却蕴藏着艰辛。1.求学的艰辛,2.混沌的时代-三十年代的上海混沌不堪,列强殖民者的侵略,新旧文化的碰撞,给这个本来就不太平的时代掀起了巨浪。向前看不到希望,向后有无路可退,迷失自己,迷失了方向,怎能不悲呢?3.失望大于希望的爱情胡兰成的出现对张爱玲来说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她是那么的认真对待,本已死去的心又重新有了生的希望,好久没有过的欲望象在蠢蠢欲动。而胡兰成以移情别恋重重地击碎了这颗脆弱的像玻璃的心。她的生命因此而枯萎,她的心境因此而更加苍凉了,4.扭曲变态的心理5.无限膨胀的欲望。
张爱玲的冷色性格与暖色爱情
初读张爱玲,我被她特有的阴冷、悲情、残酷的调子所吸引。看着她的作品,总是让你觉得浑身上下包括牙缝里都嘶流嘶流地穿着冷风,有时整个心都凉透了,还变幻着红黄绿紫的颜色。她把人看得一丝不挂,她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字字直往你心里钻,对人性的解读和对事物的敏锐眼光令我折服。可是,她对自己爱情的追求和付出却与她去塑造笔下人物的态度截然相反,她心中诚然一切却义无反顾,难道那些人物是她的影子,还是她是那些人物的影子?冷色性格
张爱玲,从来就是个矛盾。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我觉得母亲对爱玲的西式教育给了她对艺术的鉴赏力、女性思想的开放性和广阔的胸襟,可是我们始终是中国人,千年的封建思想是植根在每一人心的刺,很多人早已习惯,本来爱玲已经发现了刺,可是当她的父母离婚,愁锁深闺的她即使觉得疼,也无法拔除,只有忍着痛,揭开人世间的面目,个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渐清晰可见。
张爱玲的冷面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有时还冷漠寡情。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矛盾,从她的作品中不难体现。例如在《十八春》里,世钧因误会被迫与曼桢分离,回南京后和他曾讨厌的翠芝互相扶持,最后他放弃了与曼桢的感情,主动拥抱翠芝与她结婚。他们心里各有所属,却愿意结合,这样的婚姻不可能幸福。结婚当夜,翠芝就哭着说:“世钧,怎么办,你也不喜欢我„„现在来不及了吧,你说是不是来不及了吧?”人的心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世界也是矛盾的。又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与玫瑰分别时,两人难舍难分,“是他哭了还是她哭了,两人都不明白。”情之所至,爱玲总是在喜欢的时候将事情翻来翻去,看看他们在这困境中怎么走才好。这也是现实,堕落、愧疚、挣扎,背叛,掉入井底的人们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该怎么走,爱玲没有教我们,我知道她会努力向前走,不会退缩。暖色爱情
张爱玲对婚姻的阐述十分精辟。她说:“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这话相当刻薄,但却一针见血。可是她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却与她的个性和作品截然相反。“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书中的嘲讽口气恰恰是爱玲的真实写照。
在一开始的时候,兰成主动上门找她,可她利用“求而不得”的道理没有见他,让他失望之余,第二天又亲自拜访他,再加上5小时畅谈可把兰成套牢了。与胡兰成结婚三年,他们并不被别人接受,年龄的差距或汉奸的身份,让爱玲身边的朋友替她不值。可是爱玲却不管这些,“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正因为胡兰成懂她,懂她华美的袍子和布满的虱子,也懂她内心的恐惧和叹息,他们一起谈天论地,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这么真实,这么自然,爱玲怎么能不依赖他呢?就算是恋父情结,她依然爱的坦坦荡荡。“遇见他之后﹐就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却是欢喜的﹐于是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见,爱玲也逃不过爱情的魔力,她没有变傻也没有变笨,只是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份,把付出视为快乐,把对方视为生命中的唯一。为了心中所爱,她可以不顾世俗眼光,可以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却执着于自己的选择,并以此为应尽的义务。
其实每个女孩心中都有梦,哪个不曾幻想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张爱玲,她敢作敢为,爱得不顾一切,爱得如痴如醉,爱得让自己害怕和哆嗦。现实中的她怎可能有她自己作品中的潇洒啊!爱情里本来就不可能潇洒,即使她掏空自己,兰成终究是兰成。“还有爱玲,我与她亦不过像金童玉女,到底花开水流两无情。”滥情寡义的他早就不值得对他好,但越发至此的男人越有令人征服的欲望和难舍难割的温情。爱玲很爱他,婚姻出现问题,她不责怪谁努力去挽救,奔赴温州力图挽救,可事与愿违。但她仍然在经济上帮助兰成,可谓有始有终。虽然她的第二段婚姻并不是爱情所致,但她依旧情深意重。
爱玲就是一个谜,我甚至都不想知道谜底,迷雾中的朦胧之感才够的上苍凉的美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所以,她用自己的迷饰演了那种悲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双慧眼望穿了人性的弱点与生命的无奈,是冷是暖,是悲是喜,饮者自知。我一直以为在我们年迈的时候,我们会回忆一生的遗憾,后悔的整夜睡不着。而现在我才发现,建立一个国家的成就感只能代表一个短时段,但感情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追求。即使它是虚空缥缈的,有时是庸人自扰的,但最终填满我们内心的是这份爱。所以,我们回忆的是自己有多少次感恩,有多少件对不起人的事,有多少天真留下„„
记得某个早晨,路口的拆迁区已是废墟一片,有一张床板上却睡着一对年轻夫妇。妻子醒了,她便微笑着看着丈夫。此时,即便没有房子,又有什么关系呢?爱玲,我相信你的性格和爱情并不矛盾。因为我也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夏雪冬雷,此情不移。
第二篇: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就看《沉香屑 第二炉香》,“克荔门婷兴奋地告诉我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阅读马卡德耐爵士出使中国竭见乾隆的记载„„” 张爱玲先是描写了她听克荔门婷讲故事的地点、环境,及她这位朋友的外貌、衣着,然后,时间退到了很久前罗杰安白登的悲惨遭遇。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还常常用电影手法和节略法。
信息院
080801403范校
第三篇: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你选定的论文题目由我来指导,很高兴通过了指导论文,和你交一个朋友,在求知的道路上同行。我建议的题目是:《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张爱玲的小说很有意思,她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优秀的小玉佩,我相信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可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以下我就研究准务、写作计划和写作方法提出具体建议,请你仔细考虑我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已的计划。
一、研究准备:
写一先篇文评论。尤其是研究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你需要做如下五个步骤的工作:
1、细读文本:
这里有五个环节请你注意---1)、读作品,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文本中提到的典帮,你要查有关的辞典。文本中提到的故事和作家作品,要尽可能找来读。
2)、读的时候不妨写一个情节笔记,记你读完了书,用五百字把这个故事的脉络写下来,看看这个故事里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作,写了几个人物、故事是由谁来讲。讲述都与故事是什么关系等。3)、读的时候随时记下自已的感受,例如特别有意思的段落、描写、作口里意象的运用、对话的情趣、人物细节等。尤其要写下的是自已不懂的问题,写下阅读感受和自已考试的中心问题的关系。这样就是养成一个安静地阅读、思索问题的习惯。4)、读完了作品,写个完整的小结:这个作品口给我最突出的艺术上的印象是什么?我应该继续考虑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制定进一步的阅读计划,给自已解决不明白的问题。5)、研究作口的艺术性,特别需要集中考虑作家的独特风格,风格包括作家讲故事的方式,创造形象的能务、结构安排、语言技巧、运用意象象征、渲染艺术氛围。例如,《金锁记》讲曹七巧,她从做媳妇到做婆婆,一生分为了向个阶段。《倾城之恋》主要是求婚史,写一个人物,时间上并不长,这都是读小 需要注意的地方。分析就要这样进入细致之处。有关风格的要素,请您看有文学细论的书籍。
2、参考有关文学史知识: 读完了张爱玲的作品,您需要进一步了解,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什么?我们的文学史教材上是如何介绍和评价她的?对她的一致看法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评价不一致?你自已的看法、感受与文学史上教材上的看法有哪些相吻合的?有哪些你可以谈得更好?或者你可以从什么角度谈能把一个问题阐述得更深入?总之,当你读完了作品,再来看教材,你对作家的了解和你没读作品时完全不一样了。比较具体和清晰了。但是你的论文不能去重复文学史上已有的论述,所以您在有了进一步认识的时候,同时要考虑你自已的论文能够如何写出新的见解和看法。
3、阅读与你的论题有关的研究资料:
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和传记,过去有看金宏达、于青编的一本张爱玲研究资料,现在不少传记也出版了。发余斌著《张爱玲传》等。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上,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张爱玲的形容论文。你可以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资料。研究资料是为了丰富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但依然不能代替你要人的阅读和思考。阅读所有的研究资料,目的还是使自已得到启发,并且使自已乍到,什么问题别人都谈得比较充分,但是我自已还是对某个问题有特殊的兴趣,有我本人自已的看法,我就算在已的阅读感受做进一步的探讨。
4、理论上的深化阅读: 1)、读一本理论书籍---理论书籍可以是关于小说这个文体的研究或者关于小说的叙事学理论、或者关于小说的语言,或者关于意象、或者关于中国社会的女性问题。这样的理论书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增加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我还推存一本专门讨论文学批评文章如何写的书:王耀辉:《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年7月第一版。2)、读一本关于某个作家的研究----不一定是研究张爱玲,而是研究中国或外国的某个作家。这样可以看到别人研究作家的作品及艺术特色,是如何选取角度、如何观察艺术性、如何提炼观点、如何表达看法的。
5、比较的思路:
为了启发自已思考更多的问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你可以尝试一个比较研究的思路。这个比较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例如:
1)、同类题材作家的比较:想想看,同是写家庭故事,张爱玲如何写,与她同时代的上海女作家苏青又如何写。女作家如可写家庭,男作家如巴金、路翎又如何写。张爱玲这样写上海的女性,九十年代的王安忆女如何写。2)、中外比较:张爱玲写家庭、婚姻、爱情、女性,外国也有时同代或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写这些,在偿读过的外国女作家中,有没有写同样故事的?她们比较起来又有什么同异呢?张爱玲是学英文的,她能用英文写上说,那么她受过哪 些外国作家的影响呢?她的小说又有哪些外国现代小说的技巧呢?这也是一个可以深化思考的问题。3)、古今比较及影响研究:张家玲自已谈到许多她读过的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红楼梦》。她写过一本专门的书来讨论。那么中国古代小说如何影响她?她的小说又和《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有什么不同呢?这又是一个研究思路。
二、研究计划的制定:
以下我们再来考虑一下具体工作方案。从今年10月申报论文写作到明年交稿,你还有四个来月的时间,根据上面的工作步骤,以及你自已民已经作过的工作,你可以根据自已的安排来定一个计划。我的建议是:
11月-12月:论文资料准务阶段。任务:找资料,阅读作品。阅读作品包括:读张爱玲的全部作品。一个较好的版本是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张爱玲全集四卷本,其它有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作品集,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散文全编。你能找到什么版本就读什么版本,但是我的希望读张爱玲的全部作。
12月底寄出你的写作提纲。提纲的内容包括:
1、你的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你打算如何阐述你的观点?(1)你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从哪个角度去谈问题:如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比喻隐喻、心理描写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角度,以上讲到的研究步骤里,你也可以顺着某一思路想下去,找出你要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2)你的论述层次,第一谈什么,你第二谈什么,第三谈什么。
3、你目前有把握做好的事情是什么?你没有把握、感觉有困难的地方在哪里?请在提纲里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导师会根据你困惑的问题,再给你提出阅读的建议。
第二年1月,在导师给你建议以前,你可以读理论,进一步整理思路,写出初稿。2月,深化阅读,修改初稿。
3月,学员根据导师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写出定稿,3月15日前务必寄出。
三、写作方法:
写一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基本上包括四个部分。
(一)、问题部分:这是学术论文首要部分,用来阐述你打算解决的问题,同时你需要说明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也就说是,你要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它的重要性在哪 里、你的研究对于说明诸如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文学、芤术、语言等更大的问题有什么重要性。在这一部分里,也可以叙述以往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将提请读者注意的新的见解、新的角底、新的重要性在哪里。问题部份只是一个文章的引子,你对文章主题和重点,只需简略叙述,效果是引起读者对你论述焦点的注意。
(二)、论述过程:这部份是用你的资料(理论资料、作品资料)精确地说明,你是如何进行这个研究的。你的观点可以分为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阐述一观点,这些观点都需要充分论证。你要考虑这三个小节
彼此是什么关系,是并列系还是递进关系。你要严密的罗辑推理使用三个小节联系起来,互相衔接。这一部分的论据不仅用来证明你的研究成果,也是要让读者可以模拟你的阅读,通过同样阅读的过程,考察你的结论是否言之有据。
(三)、结果部分:以上三个小节里都在论述你的研究结果,三个小节完成以后,你需要小结你全部的论述。1)、写结论前,你先看看文章开头,看看如何呼应文章开始的问题,并在这里作出理论上的总结。2)你也可以就你的结论来谈,看还有什么问题尚未解决。3)你可以思考能不能进一步把结论推向深入。是否有可能提出新的设想。
(四)、注释部分:你文章中引用的所有资料都要有出处。这样是对作家本人以及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说明你做了艰苦的调查工作,你的研究结果是可靠的、是通过了合理有交的手段得来的。注释书目包括六点:注释序号、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和版次、页码。例如文章里如引了下面这本书的观点,注释就要这样注:
(1)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读解张爱玲》,百花洲文芤艺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第32页。
注释论文包括七点:注释序号、作者名、论文篇名、出自何作者的著作或出自什么刊物、书名后面注出版年月和版次、页码;如果是出自刊物、刊物名后要注刊物出版时间、页码、例如,我引了以下作者的观点,他的文章又收在一本中,那么注释如下:
(1)郑树森:《张爱玲与〈二十世纪〉》,见《张爱玲研究资料》,于青、金宏达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第67页。最后这个页码不是指这篇文章从哪一页开始,而是指你的论文中引用的某段话是从那一页上引来的。这样便于读者核对。
我参与指导成人学员的论文已民有多年,深知每位同学能够通过所有的考虑,最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这都表明了自强不息的意志和自学成材的能力。我相信你通过最后的努力,创下个人进取的新记录。让我们共同探讨和进步。
第四篇: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苍凉
艺术特色
一 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中对微不足道的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尽管这些普通人虽然常常猥琐,自私,无情,软弱,怯懦,但张爱玲却正是通过普通人的登场展现了现实重压之下真切的生活,真实的生活状态,并从这真实状态中体现其的同情之下的悲悯意识及对时代混乱的揭示。她用细腻而又从容的心洞察世俗人生,并通过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反映这个时代的世态万象。每个作家在自己的创作轨道运行久了,都会形成自己的内容模式。张爱玲是与“五四”主流,尤其是“左翼”叙述内容模式完全异致的作家,30、40年代文坛的主流尤其是左翼模式,是不大珍惜生命的,正如鲁迅所言“愚昧、麻木、不觉悟的过人是一群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而在张爱玲的笔下任何生命都是有意义的,生存即是意义:《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不仅毁掉了自身的幸福,而且也毁掉了儿子,女儿的幸福。如果在“左翼”作家的笔下,对这样的人就是千刀万剐也不足以泄恨,但张爱玲却在小说结尾,给曹七巧的灵魂以求赎,为她设计另外一条有情欲,有爱心,有人伦的人生道路,让她留下眼泪,恢复了人的正常感情。张爱玲说:“要把那些滥洞的感伤清除干净,讽刺是必须的阶段,可是很容易停留在讽刺上,不知道在盛怒之外还可以有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对人的悲悯、热爱,这是文学的救赎功能,缺乏这一环节的文字,总是有缺憾的文学,总是不够大起气的文学。刘再复曾评价张爱玲是“残酷的天才”,就触及人性深层解剖的精微这点论,是确切的,但是“残酷”容易让人理解为“毫无慈悲的描写”,张爱玲显然不是如此,她对堕落的女人,精神不健全的人性及浮华之下虚伪的人生却总是不厌其烦地琐琐屑屑地写出,投之以关怀和同情,这就是张爱玲曾谈及创作的两种模式、两种法则:一种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一种是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她不反对表现表现“人生飞扬”,但必须以人生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飞扬”,没有底子,飞扬只能是泡沫。张爱玲明确表达了自己创作的叙事模式,就是表现“安稳”、“和谐”、“灵”,她说:“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她拒绝“时代纪念碑”似的作品,自己也不打算尝试,她坚持写凡人琐事,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这就是张爱玲的叙事视角。
三 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
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表现出巧妙的特点。来看看如下这些片断,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2](P2)《茉莉香片》开篇第一段话:我给您沏的这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篇: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
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红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3](P128)
“她看了看了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的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地往上爬。”[4](P58)“现在他总算熬出头了,人们对于离婚的态度已经改变,种种非议与嘲笑也都冷了下了。反而有许多人羡慕他稀有的艳福。这已经是一九三六年了,至少在名义上是个一夫一妻的社会,而他拥有三位娇妻在湖上偕游。难得有两次他向朋友诉苦,朋友总是将他取笑了一番说:‘至少你们不用另外找搭子,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5](P23)从以上几段张爱玲的文字可以看出,张爱玲的作品,字里行间透着一个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她娴熟连贯的文字,展现了出来。
四 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
不可否认,张爱玲小说笔锋的犀利娴熟,想象的丰富深远,意境的苍凉悲壮,令人叹为观之,然而我认为她的独特的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更令许多张迷掩卷沉思,回味无穷,不由得感叹“张爱玲不愧是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张爱玲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枯燥繁琐的解析,而是利用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把人物心理分析得入木三分,同时呵出了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足见张爱玲洞察人物心理之深与表现技巧之高。
七巧用黄金的枷锁砍杀了自己和她身边亲人的幸福,放弃了自尊、压抑了性欲、牺牲了10年青春。十年后当她青年时的爱情幻想——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隐蔽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
季泽立在她眼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啊,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念便使她暴怒起来了 „„这一转念赛如一个闷雷,一片浓重的乌云,立刻掩盖了一刹那的光辉,被暴雨无情地扫荡了„„她的痛苦到了顶点,从心头沉到心底,越来越无名的仇变成了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地只想发泄,不择对象,季泽被打得夺路而逃„„而她却还要掉转身上楼去,在楼上的窗户望他一眼„„毕竟她曾经爱过他,且他的爱给了他无穷的痛苦„„通过七巧的心理描写,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钱对人性善与美的瓦解,对正常健康欲望的摧毁,以及七巧由最初的引人同情的被害者到最后变成人人憎恶的虐待狂的变质过程,七巧的行为实质是长期被压抑的女权的一次总爆发,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人的君临、威压和吞噬。《沉香屑:第一炉香》对葛薇龙先前由对“异己”世界的“无边的恐怖”到“完全陷入”的心理描写过程,也正是她由“良”沦为“娼”的辛酸历程,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欲望的矛盾心理主导着她的行动并最终决定了她的命运。
张爱玲不仅善于运用心理分析手法,而且还擅长用心理分析展示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并在这纵向追踪过程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根源,使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深度。如七巧本来是乡间村野可以享受亲情、爱情、人世快乐的可爱女人,但卑微的社会地位及对黄金的欲望使她最终成为畸形婚姻的牺牲品,更成为
情欲的牺牲品,小说用30年的时间说明金钱战胜伦理、人性的过程,揭示出七巧人生悲剧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文明末世” [6](P32)的伤感被转化成故事里无尽的苍凉,作品因而具有了现实感和历史沧桑感。
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技巧上善写热的情欲,潜意识,变态心理,描写出现代节奏下深层的悲凉,她笔下人物的心理几乎没有发育得健全的,几乎都带着不同程度的畸变性,七巧、梁太太等自不待言,还有《茉莉香片》写年轻的聂传庆,他对言丹朱有求之而恨之,由懦弱而疯狂的心理变态过程,表现出他失落于两个家庭之间的一颗被扭曲的破碎的心灵以及对僵化凝固了的生存环境的反叛与报复,但他最终无法摆脱亲情冷淡、孤独寂寞、压抑自卑、精神变态,揭示了不可避免的时代没落中人的苍凉的生存状态。
由此可见,张爱玲具有对人性的精髓的洞察力和描写能力,她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现代作家。
五 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
受封建家庭的熏染和西洋文化的双重影响,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和现代西洋小说的神髓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得到了和谐自然的吸收,凄艳的笔调、奇诡的意象、繁复、典雅、独特巧妙的意象世界的建构,苍茫无边的时空体验,使得她的小说显出神奇的艺术魅力,尤其她小说对意象的追求,像或欢悦或凄凉的月亮;像拉过来又拉过去带有凄怨色彩的苍凉的胡琴。要么作为触发的契机,唤醒生在乱世的人的或沉痛或颤栗的生命瞬间,都是张爱玲追寻过去复现生命的中介之物,既传达了现代派所强调的象征意义和微妙心理感觉的变化,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开拓意境和画龙点睛的传神功效,呈现出丰富奇丽的蕴涵和审美特征。
张爱玲在小说中不断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寂寞、冷酷世界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看月亮,皆有不同的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寂寞、痛苦、模糊、隐含着作者对人物命运的象征;而七巧由于心理变态,家成了疯狂世界,她眼中的月亮也变成了白灼灼的太阳,同生活一样的荒诞,有时更可怕:“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月亮从乌云底下透出,像“面具底下的眼睛”,幽诡神秘,给人以恐怖感。
一些比喻恰当巧妙,意味无穷,往往超越形象自身而产生一种象征性的效果,如《金锁记》中一段“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作者凭借“镜子”意象利用蒙太奇结构和手法将十年光阴流逝和人物事情的变迁剪接处理得十分巧妙,同时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对千变万化、不可理喻的人生世界的奇妙感受,传达着她“苍凉”沉重的人生态度。而《红玫瑰白玫瑰》中镜子的意象,则代表了一种生命的脆弱、生存的不安全感和自我分裂、自我认同。白流苏在镜子前面完成了灵魂的裂变,从一个清纯的的女人最终到人格的完全丧失,走向堕落,毁灭的罪恶深渊。她的苍凉而曲折的恋爱历程是建立在生存的威胁之上的,求爱的本身是为了求生存,以及代表性的“玫瑰香”的琴音,对揭示人物性格、增添人物的色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红玫瑰白玫瑰》中绣花鞋的意象,绣花鞋本来是唯心古老的民间习俗的传承,象征美好、喜庆、吉祥,上面一般绣的是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成双成对圆满吉祥的图案,但在《红玫瑰白玫瑰》中被作者描写成了“„„象两只怯怯的未现形的鬼”
诡魅的幻形,代表了一种无声的哭诉,象征了被伤害、被压抑的烟鹂的命运,虚拟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被压抑的心灵史,张爱玲的小说通过象征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批判力量和悲剧感染力。
六 浓郁的旧小说色彩
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迹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次铺开。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俗增加了耐谈性。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岁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母亲也袒护兄嫂,为了生计,她向往着与范柳厚的婚姻。一个有钱,放荡,在英伦长大的公子哥。各家太太们都争抢把女儿嫁给他。而他只想流苏当他的情妇在一场场较量中,白流苏被逼到没有退路的绝境——做了的情妇。而此时香港战争爆发,在这乱世中,两人相互依存,于是结成夫妻。白流苏似乎是赢了,战争而在这场婚姻后面,难掩她心中的荒凉。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 张爱玲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白流苏与范柳原有多少爱情,婚姻又过的怎样,我们只有想象。有相同境遇的人,大抵也希望有白流苏式的传奇,而背后的苍凉与无耐又有谁知了,这就是张爱玲,就是在圆满后,也不忘告诉你“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跳蚤。”
七 结语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曲曲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哀歌,在她的作品里演绎着无可奈何的苍凉故事:繁华下的满目疮痍,富贵中的凄清哀婉,温柔下的忧郁的悲凉,压抑了的悲哀,人生的灾难困苦„„,这些都具有“撕裂了的美”的特征,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张爱玲的作品是人性矛盾与时代错配的倒影,“苍凉”则是其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从她的文字里可以寻找旧上海的痕迹:石库门、弄堂、霞飞路、法国梧桐,穿着旗袍、婀娜多姿、吴侬软语的女子。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在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孤傲的,目空一切的,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的淡然处之的女子。感觉她如一位世外女隐士,笑观世间沧桑。正穿着那一件典雅的旗袍,一手叉着腰,头高高地昂起,脸上有种“冷冷”的表情。嘴角微扬,看破人情世故的眼中流露出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厌倦与嘲讽。看着她从历史的
尘封里缓缓走出来,挥着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胡琴舒缓的调子里,或者茶烟缭绕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而她也在时间仓促的流逝中成为一个凄美的略影,如陈与义一阕词里所吟的意境:“长沟流月去无声”——远天的月光撒在阴沉的水中,一团光明也只剩得支离破碎,却仍要倨傲地缓缓逝去„„
第五篇: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
宕昌县两河口九年制学校 王 斌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以其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参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独语式
孤独感
苍凉美
世 俗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①。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 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收录了1843年8月到1944年12月间所写的24篇散文,这些散文代表了张爱玲在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所拥有的文体特色。
一、独语式的个体语境
张爱玲的散文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别具一格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出版于1944年的散文集《流言》,所呈示的便是一个沦陷区的孤独女性‘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私语’”②。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在主流话语之外,津津乐道的谈音乐、谈绘画、谈戏剧、谈舞蹈、谈创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了当时文坛上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1-
开拓了文学领域私人生活的空间。这是一个生动、活跃、跳溅着浓郁世俗关怀火花的感性世界,它大量记录了客观世界在作者个人生动感觉中的瞬间感受和印象,显示出了作者在捕捉感官印象时的精细和敏捷。这种语境虽然不是张爱玲的独创,追根溯源,在中国新文坛上可以上溯到30年代以何其芳的《画梦录》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品。但是由于到了张爱玲登上文坛的40年代,“这种以孤独者的内心独白为主要宣叙方式的个性‘独语’文体,渐渐地被一种群体性的话语方式取代了。告别了画梦期的何其芳表示‘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李广田也走了一条相似的道路,他的散文在《画廊集》之后‘渐渐地由主观抒写变向客观的描写一方面’。(《银狐集》题记)”③所以,张爱玲散文的这种非主流的独语体话语方式,既可看作是对传统的一种承袭,也可视为是她个人的一种独特。
张爱玲是始终自居于时代之外的边缘位置,就象她自己所说的:“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这种人生态度就为她跃出中心叙述语境,从主流化集体化表达边缘化个人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张爱玲处于40年代上海时空环境的特殊性,也使这种语境能够成为现实,沦陷中的上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外界有着相对的阻隔,就像是变成了一座孤岛,“一块‘无政府’、‘无中心’的悬空地带”。这一特定的背景既“助长了非主流文学的发展”④,也提供了适合于张爱玲心态的社会氛围和远离现实政治进行创作的条件。可以说,她的这种独语式的个体语境,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土壤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张爱玲散文的这种自我对世俗人生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悟的个体语境,对推动40年代中国散文语境的多元化,拓展散文的表现空间,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也因此就在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了自己的位置。张爱玲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把作者“特异的女性的感性心理以及敏锐得近乎神经质的艺术家的禀赋和气质”,吸引了读者的视线,使张爱玲的散文得以超越时空,给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快感。同时为后人走进张爱玲的心理世界,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和其人其事,有着十分宝贵的作用。
二、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
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是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二个特色。她的几篇谈音乐、谈绘画的散文,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倾向。比如“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蔷薇处处开!’偌大的上海,没有几家人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我房间里倒没有息灯,一长排窗户,拉上了暗蓝
-2-的旧丝绒帘子,像文艺滥调里的‘沉沉夜幕’。丝绒败了色的边缘被灯光喷上了灰扑扑的淡金色。帘子在大风里蓬飘,街上急急驶过一辆奇异的车,不知是不是捉强盗,‘哗!哗!哗!’像轮船的汽笛,凄长地,‘哗!哗!„„哗!哗!’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哗!哗!’渐渐远了。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谈音乐》”很显然,这已经不是在谈音乐,而是借音乐的缘由真切再现一个孤独女性在空旷的大上海的夜晚,一时间的情绪流程。它是孤独处境中的作者幻觉的下意识流动,是作者对一己孤独感的着意表现。在这里荒凉的外部世界是人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重底色,而人的孤独和凄凉又尽显外部世界的荒凉。二者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的。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是对自己人生世界的反映。不幸的童年使她过早的失落于家庭,父母离异让她在小小的年纪便失却了母爱;父亲的再婚,又是她痛失家庭的温暖。落后于时代的没落的家族使她深受厚重的家族文化氛围的裹挟,使得年轻的张爱玲无法融入新的时代而一起沉落,染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动荡的现实生存环境下,使她经受了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种种失落——先是失去了去英国学习的机会,香港的战火又烧掉了她引以为傲的学业成绩,不得不中途辍学。在浓重的战争阴影笼罩下,一种个体生存的危机感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使她深感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危机。表现在张爱玲本人表白过的:“时代使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威胁。”⑤以上这些经历使早就敏感、早熟的张爱玲,不仅过早地积累了对现实人生中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无法把自己有机的融入到群体中,有意识的封闭自我,同时代隔绝,同希望和光明隔绝,这就导致了她灵魂深处强烈的孤独感,而且用这种“失落者”的心态冷眼旁观周围的世界。正是有着这样的历程,使得张爱玲有着“失落者”的心态,带着悲观气质去感受生活,再写作过程中就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投影,创作过程中所剖析的现实也就不全是客观的经验世界,而是“内心的世界”⑥。与反应客观世界比,张爱玲更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
张爱玲的散文都是作者主观情绪在文本中的外化,也就使她的散文创作纵使在写实中,也常常饱含着浓厚的“主观性”特征,散文创作明显的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浓郁的孤独感和人生的苍凉感流贯于张爱玲的散文中。除此以外,孤独感和苍凉感在张爱玲散文文本中的强力渗透,是作用独特的审美追求。
三、世俗的现实精神,为女人立言
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三个特色就是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在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散文集《流言》里都是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采撷琐碎平凡的题材,里面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等。因此世俗的人生实际上已被作者提升到了表现人生本来面目的一条必由之路。表现在散文中,她沉迷于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中,用全部体验去感知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际遇。无论是饮食男女的衣食住行,还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她都能怀着一种热情的喜好,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可以说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也就是作者对这种俗世生活的了悟和沉浸的结晶,充满了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
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
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⑦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与前面所述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使张爱玲的散文交织了复杂而又矛盾的两种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注释:
1、①《卷首玉照及其他》
2、②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3、③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4、④姚玳玫《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5、⑤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6、⑥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
7、⑦《童言无忌》
参考文献:
1、《卷首玉照及其他》
2、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3、姚玳玫《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4、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5、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
6、《童言无忌》
后记:
自学考试对于我来说,非常地辛苦,由于专科段是非汉语言专业,自学起来非常地吃力。好在我不断的努力,今年我通过了汉语言本科段所有的科目。参加了论文撰写答辩的报名。在撰写时,我对辛弃疾感觉到既可亲,又可悲,可亲地是辛弃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充满了英雄主义;可悲的是,辛弃疾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民族的悲剧。可以说,辛弃疾的人生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我被他深深地感染了。
在撰写过程中,李老师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予我论文指导,我在此深深表示地感谢,谢谢您的付出,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