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看待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正确看待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作者:方素香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3期
许多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斥之为“瞎搅和”、“乱弹琴”,想方设法尽力避免。他们担心“节外生枝”会打乱自己的教学内容,拖延自己的教学进程,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然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习这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在学习、创造、开发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所思,有所疑。况且现代的教学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师生的对话、合作、沟通等交往关系是在动态生成中展开和实现的。既然是丰富多变的,我们怎能把它局限在课前预设的规范化框架内呢?我们怎能给它设定通行的轨道呢?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在所难免。它是学生在动脑、用心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它往往具有个性和创造性,出乎众人意料,但也给众人带来崭新的感受。它体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良好的生成状态,又考验了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因而,我们必须改变思想,端正态度,正确、科学地看待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一、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学生个性化的结果
古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之间在心理面貌上是互相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特的同时,也意味着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珍惜个人独特感受,尊重孩子的理解,尊重孩子的答案。”在指导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看图写文时,学生的个性就凸现出来了。当大部分同学认为图上画着教师节那天,小女孩悄悄送花给老师。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小女孩是趁着教师节来偷花的。这话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样的“节外生枝”是对惯性思维的一大挑战。是“偷花”,还是“送花”?小男生认为小女孩站在窗外,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笔筒里拔出鲜花。这简直就是小偷的一贯做法,有一定道理。可见,小男生也是经过仔细的观察后,才断定小女孩在偷花。我没有轻易吐出“胡闹”二字,也没有立即回答他。我轻声问道:“小女孩偷花送给谁?”“送给教了他五年知识的数学老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吧?”一名同学反驳道:“图上的小女孩面带笑容,不像小偷啊!”“是啊!”大家纷纷点头答应。的确,“节外生枝”让我花了点时间,影响了我的教学进程,但它传递给我一条可喜的消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了。他们充分自主地、个性化地与文本进行了直接对话,才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否则,学生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凸显了学生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宛如创造之母,只有当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时,才能学到许多东西,而且学生的“疑”往往隐藏在一个个看似“节外生枝”的问题中。
当我们在回顾2004年奥运健儿夺金过程中,(人教版第十二册《向往奥运》)班上的小个子同学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体操运动员个个身材矮小,很不好看。为什么还要坚持锻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对啊!拳击手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甚至有大脑受伤的危险。这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吗?”“不仅如此,电视台报纸上还多次报导运动员因超负荷训练,身体上遍是伤病。几乎每位征战运动场上的运动员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奥运会呢?”这些问题似乎与对奥运的向往之情有所出入,但却说明他们对奥运项目有一定的了解。难道体育运动成绩与身体素质划上等号吗?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在是挑战教师的理念和智慧。跟着学生走,势必会打乱教师原有的计划,冲击教师课前的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此时,我没有搪塞,没有敷衍,也没有顺水推舟。“究竟该不该举行奥运会?我们不妨先把课文仔细读一读、静心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等会儿,来场现场辩论。”此时,同学兴趣盎然,投入到琅琅的读书声中。辩论中学生旁征博引,不正是我们所要的理想教学状态吗?最后,他们他们达成共识,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其实是对人类身体的一大挑战。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看似“节外生枝”的问题,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朦胧认识。
三、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许多不良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滋长。因此,新课程标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列入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多年来,我一直难忘那一幕:当大家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困窘的生活感到痛心时,一位女生站起来激动地说:“这样的日子太苦了,她怎么忍受得了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离家出走。”这话完全跳出了我们课本的范畴,不过它充分暴露了现代孩子脆弱的心理。我没有立即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我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离家出走会怎么样呢?学生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议论后,认为:她别无去处,最终会像凡卡一样,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可是另一种声音响起来了:“要是我,早就自杀了。死亡是一种最好的解脱。”面对如此消极的人生态度,我怔住了。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他们一直生活在温室里,不经风浪,也经不起风浪,一碰上困难立刻惊恐万状、茫然无措;一遇到挫折,立刻撒手而去,一心只想躲在家人的羽翼下;有的甚至因绝望而轻生。这样的孩子如何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好呢?“死尚且不怕,我们还畏惧什么呢?”我的一句话,让孩子们陷入沉思中。他们的确该反思反思了!但这个“节外生枝”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敲响了警钟。
总之,课堂上的“节外生枝”里大有文章,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它,“莫让精彩悄悄溜走”,要善于从“节外生枝”的背后探索问题的实际,而不应该惧怕它,甚至打击它。
第二篇: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
造就精彩
科学新教材以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内容,为科学教师呈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对此,我们一方面欣喜,一方面又深感踌躇。因为课堂成了学生个性张扬,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尊重,课堂上学生表现十分活跃,常常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不确定因素也由此增多了,老师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课堂出现的“节外生枝”我们即不能无端否定,也不能助长他们无节制的个人自由,怎样把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转化为“资源”,化消极为积极,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精神,促使每一颗心灵都个性化地发展,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
[案例描述]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堂科学课,课题是“新生命的诞生”,学生已根据教材的要求完成了对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大致情况的了解,课时已过半,教师也准备进行下一段的教学。
突然有一个声音冒出来;“怎样才能生男孩?”话音一落,顿时全班哄堂大笑,说话的同学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她后悔不该提出这个问题。我一愣,随即一想,这位女孩不会是故意逗乐大家,肯定事出有因,就和颜悦色地问她:“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该生说“我奶奶很想我妈生个儿子,可我妈却一连生了两个女儿,所以奶奶心里就一直不痛快,怪我妈妈。”听了这番话,同学们一个个都七嘴八舌迫不及待地议论起来,“我奶奶也一样,我阿姨怀孕了,奶奶说如果不是男孩就不要。”“对啊,为什么有的人生男孩有的人生女孩”„„
看着学生如此投入,于是我干脆说:“同学们,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生男生女的奥秘,人的个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受精卵。”“那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生男生女的奥秘就是因为男性所产生的精子有两类:X精子(女性精子)与Y精子(男性精子),当X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生下来的就是女孩,当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生下来的就是男性,由此可见生男生女有哪方决定?”“男的。”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后接着追问:“如果人为选择性别,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果你的周围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你将如何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男女比例失调”“社会治安混乱” „„。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到生男生女不要紧,只要健康活泼就行的思想教育,同时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有位学生后来提出“老师,书上说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许多个,但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却只有一个,那双胞胎是什么回事?”,又有学生提到“克隆,试管婴儿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还余兴未尽。
课间,上课提问的这位同学还高兴的跑到我身边说:“老师,今天我一回家就告诉奶奶,不要再怪我妈妈了。
[反思]
本节课并没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学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设计,使得预先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从传统教学看,教学出现了失误,是不可取的。但只要反思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中,都是按照事先设好的方案进行,而对制造 “节外生枝”的学生轻则制止,重则厉声诉斥的话,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压抑。长久下去,学生学习兴趣、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会衰退下去。殊不知,“节外生枝”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看似败笔中也会蕴藏着教育的良机!上述案例中,正是有了半堂课的“节外生枝”,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健全人格有着积极作用;也正是因为此“节外生枝”,才使一堂比较“敏感”、学生不敢流露自己好奇的课,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课。那么,要处理好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教师应具备哪些品质?
一、教师要具备科学精神
可以这样说,对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教师而言,他是实事求是的,因为他知道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他对学生又是平等相待的,因为他明白只有营造出宽松的环境,自由思想才得以滋生;因而,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讲生命还是讲地球,都是科学精神的高度弘扬。春风化雨中,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育宽容。正因其有宽阔胸怀,才容得下“胡思乱想”、“不守常规”的学生;也正因其有博大精深的知识视野,才解得开疑问重重、环环相扣的心锁。倘若在这节课第一位学生由于特定的家庭影响而质疑的时候,教师这么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或者假装没有听到,那么他失去的就不光是一次思想教育的机会,还将失去创新思维的萌芽、科学精 2 神的绽放。
二、教师要具备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的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做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
三、教师要具备课堂资源意识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突发的“节外生枝”乍看似乎完全属毫无用处的奇思怪想。但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隐藏着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这或许就是成就整个精彩课堂的亮点。因此,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意外”时,不管是什么观点、看法、内容,教师都要树立“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惟有如此,才会去正确对待、巧妙处理,换回精彩的收获。树立课堂资源意识就是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即将课堂教学中“暴出”的意外情况,看成是能利用的教学契机。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我们只有关注课堂即时出现的“节外生枝”,把握“机会”、抓住“时机”,巧妙地化“节外生枝”为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再利用自己敏捷的教学机智,从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跳出备课预设的框架,尊重学生的发展,及时与学生展开民主、平等的交流讨论,课堂就会因这些“节外生枝”而变得更加精彩,大家都在意外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是课堂的一份美丽,学生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课堂里的一个偶发事件,甚至突如其来的“干扰”,都可以成为难得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突然出现、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及时地抢抓并有效利用,运用教学智慧巧妙发挥,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我们要努力把数学课上得简单、快乐,使数学课充满生机与乐趣,使数学课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数学好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数学童年。
数学与生活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公园里有数学、体育中有数学、购物中有数学、图案中有数学、科技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
教学天下
创设情境,以用引算浅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因此,计算教学中要创设适合计算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从具体的情境中引出计算。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给计算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景。如:采松果、青蛙吃害虫、小小图书馆,乘车、乘船、套圈游戏等等,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同时背景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从熟悉的现实背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愿学乐学,才能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计算,达到“引算”的目的。例如: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板书:小兔请客] 请大家认真听:有一天,天气非常的好,小白兔到森林里摘了好多的果子,它想这些果子我不能自己吃,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分享,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好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白兔非常的热情,早早就把果子准备好了,好朋友们接二连三的都到了,小白兔一看来了这么多的朋友,担心果子不够吃,就又取来了些果子,边走边说:“朋友们,尽情的吃吧,每盘有10个果子呢!”(出示第一幅主题图)故事讲到这,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看看谁听的最认真,看的最仔细 师: 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每盘有10个果子
生:小白兔先端来了3盘果子,又端来了2盘子果子
生:小白兔先端来的果子是30个
生:小白兔后端来的果子是20个
师:谁能根据你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小白兔一共端来多少个果子?
师: 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生:用20+ 30就可以算出一共多少个? 师:那么20+30=?现自己想办法,你能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童话故事,创设了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然地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而学生为了解决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求算出得数的方法。此时的计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意愿,他们不但知道为什么要算,还知道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这比教师的精心讲解更为有效。从而也不再认为计算是单调的、枯燥的、繁琐的、„„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在解决问题中,激起了学习计算的欲望,体验到计算的作用,那么学习的效率将是事半功倍的。
教学天下
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计算的方法,想办法验证其算理。例如:为了弄清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方法,我让学生用圆代替西瓜,想办法去证明“2/8+3/8”等于多少,为什么?刚开始,孩子们的眉头紧锁,慢慢地,孩子们的眉头逐渐变得舒展,甚至有的孩子脸上还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审视他们的方法,不由得让人发自内心地给予称赞。他们先用对折的办法把圆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涂成红色,3份涂成蓝色,那涂色部分就占了5份。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西瓜平均分的总份数不变,自始自终都是8份。2/8表示八戒吃了其中的两份,3/8表示孙悟空吃了其中的三份。那么,两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5份。这5份就占整个西瓜的5/8。因此,2/8+3/8=5/8。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究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把爱洒向每一名学生 在教育引导学生时我积极用爱去感化他们,与他们推心置腹的进行交谈,以理名义,以情动心,以言导行,持之以恒,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爱,愿意接受教师的指正。例如:把“后进生”当成“后劲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坚持“只激励,不指责;只帮助,不埋怨”的原则,努力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对待优等生,也没有因为他们的“优秀”而放弃关注“教育上的盲点”,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和错误行为。自始至终都牢牢把握这样一条原则——把爱洒向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用“心”育人。
第四篇:《在课堂上》
题目:在课堂上
文章的开头情节: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李刚把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狗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狗汪汪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要求: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不少于400字。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在课堂上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李刚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狗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狗汪汪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老师停下了正在写黑板字的手,转身疑惑地扫视着教室里的同学们,“是什么声音啊?是小狗的叫声么?”,李刚的同桌小红站起身来,得意洋洋地说:“老师,是李刚,李刚把小狗带进了教室!”,老师听了,急急忙忙地走向李刚“李刚同学,这是真的么?你怎么可以把小狗带到教室里来,这是不允许的啊!”李刚满脸委屈地望着老师,随后小心翼翼地把还没有睁开眼睛的小狗从抽屉里拿了出来,并导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在上学的路上,李刚发现了在路边的这只刚出生的小狗,他可怜地蜷缩在破烂的纸盒里,颤抖着发出呜呜地叫声。“这可不行,要是把它放在这里不管,小狗肯定会被冻死的!”李刚心想,于是他便大着胆子,将小狗从纸盒里抱出来,想先带到教室里让他取暖,谁知稍微恢复了体力的小狗竟让叫了起来。老师听了李刚的讲述很感动,她低头摸了摸小狗,说:“可是,你把小狗带进来会影响同学们正常上课的。”说完她便低头沉思了起来,李刚紧张地看着她,生怕老师会叫他把刚刚死里逃生的小狗送回去。“这样吧,你先把小狗送到传达室赵大爷那里,让他先照看一会,一会下课了我们再来想办法解决好吗?”李刚同意了,和小红一起把小狗送到传达室去了。
教室恢复了平静,同学们又开始专心致志上起了课。
第五篇:“节外生枝”瑕不掩瑜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因多种因素而“节外生枝”。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并合理引导与利用,使之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营造出精彩纷呈的课堂。
关键词:节外生枝;品味用词;挖掘素材;提升情感;引导价值观
所谓“节外生枝”是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教学内容产生碰撞,认识和体验的层次不同,都有可能产生与教师预设所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合理引导与利用这些“节外”生出的“枝”,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建,就能形成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成就一份没有预设的精彩。
一、“节外生枝”,品味用词的准确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节外生枝”的问题,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感悟,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如教学《山行》,一生在读诗后大胆质疑:诗中的“生”写错了,应该是“深”。很多同学也纷纷表示同意。确实,以往每每学生写到此句诗,也总是将“生”写成“深”。今天我何不引导学生攻克这一疑难病症呢。于是我进行了以下教学:(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与“深”)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应该写成“深”?生:我想,有白云的地方,山一定很高,那得在深山老林,所以写“深”。生:《寻隐者不遇》中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想这两个“深”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应该写这个“深”。师:那么,这里的“生”是什么意思呢?生:是“产生”的意思。师: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用哪个呢?生:我觉得用“生”好。因为,从诗中我们知道诗人顺着石径往山上望,看见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如果用“深”,他可能就看不见人家了。生:我也觉得用“生”好。因为用“生”会让人产生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这一环节的教学在我的预设之外,本想轻轻一点而过,但考虑到这确实是学生易出错之处,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我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节外生枝”,引导学生顺势比较“生”与“深”的异同,畅想“生”字背后所蕴含着的美妙意境,从而为学生架设了一座通向文本,走进诗境的桥梁,真正品味了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课堂也因此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可喜的是学生在之后的练习中再也没有出过这个差错。
二、“节外生枝”,挖掘表达的素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那是一节习作课,我正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教学进行大约5分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曾豪和许小玮在偷偷地吹气球,并不时发出窃窃的笑声。又是这两个捣蛋鬼,无名之火顿生,我本想狠狠批评一顿,但转念一想,如此一来,这节作文课岂不泡汤了,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计划,将他们这“节外生出的枝”巧妙地为这节作文指导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气球吗?今天我们来一场吹气球比赛如何?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也难怪,头疼的作文课换成了有趣的吹气球比赛,谁不开心呢!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师:下面我们掌声先请许小玮和曾豪来比一比。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两位同学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上讲台。我简单说了规则后,比赛正式开始了。顿时,同学们的目光全都聚焦在讲台前的两个同学身上。随着比赛地进行,我顺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他们动作、神态,气球的变化,并想想如何用语言表达。比赛结束后,我又让学生相互采访,了解选手的心理想法和作为观众自己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感觉。课后,我要求学生以“比赛”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由于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本次习作较以往的任何一次都更生动、有趣。我庆幸当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时,我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就地取材,借题发挥,巧妙运用,不但让犯错误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错了,还让其他学生上了一节轻松、愉快的作文课。
三、“节外生枝”,提升作品的情感
“节外生枝”不是学生的故意捣乱,更不是对教师权威的挑衅,却恰恰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是学生与文本的碰撞,这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智慧的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提升作品情感的有价值的“节外枝”。
如,孙双金老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多数学生认为黄河的主人是艄公,但有一个学生却认为坐在小小的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黄河的主人呢?这正是课文的重点所在。孙老师及时把握住这一“节外”生出的“枝”,顺势创设了辩驳情境:“备课时也有老师提出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你们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黄河的主人’?”于是,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主动探究。最终学生领悟到:文章中写“我”和乘客是为从各个方面衬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因此艄公才是真正的“黄河的主人”。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还让学生领悟到侧面衬托的写作方法,对艄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更在这辩驳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孙老师如此智慧地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节外生枝”,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它以简短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喻的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这类课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然而,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理解与体验,往往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面对此时的“节外生枝”,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个学生发出了另类的声音:“老师,我认为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也很聪明,他见情况不妙就赶紧走人,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发出一片附和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是简单压制还是故意忽略呢?我清醒地认识到,此时,面对学生“南郭先生的做法是聪明的”言论,如果不加引导就会误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于是我让学生结合对寓言内容的理解,耐心引导学生讨论这算不算是真正的“聪明”?这样的“聪明”错在哪里?真正的聪明又该如何去做?学生在思辨中明晰了认识,深化了理解。教师对这一“节外生枝”的处理,不仅是对文本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也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正确的航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措施,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对寓言理解的拓展与深入,体现着课堂学习的活力,也展现着课堂学习的精彩。
所以,我认为在新课改理念下,作为教师不应该惧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而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抓住这“节外的枝”上可以发挥的点,从而使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营造出精彩纷呈的课堂,让“节外生枝”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