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时间:2019-05-15 05:3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第一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第二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主讲人: 张玉

教学目标: 1.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 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

《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

1、内容讲解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

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小结: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样吗?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爱妻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因此格外感人。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总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小结:梦中

这五句,才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总结: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小结:梦后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

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总结: 梦后——此爱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四、总结

1、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五、艺术特色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1、“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2、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2、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

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七、结束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第三篇:《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刘凤宝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2.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三、学习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苏轼著名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孤 坟

(明)月 阴冷凄凉 深挚思念 孤寂哀伤(短)松冈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通过分析本词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茫茫:遥不可及。“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四)写作手法鉴赏

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亡妻的深挚感情,这首词被称作“千古悼亡诗之魁”,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也比同类词略胜一筹。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词写作手法的鉴赏。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 不是。

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在词中找出依据。看词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刚才所说的时间顺序?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 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师明确并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四、当堂背诵、默写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意象、意境、感情

二、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三、因为爱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学习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二、学习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初读:整体感知 1.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四)写作手法鉴赏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当堂背诵、默写

四、作业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二、学习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四)写作手法鉴赏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当堂背诵、默写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第四篇:《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情 意 教 学 试 探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周宁一中 詹益凤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都选读的篇目之一,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将此词安排在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中。作为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是两情相悦却又只能阴阳相隔的无尽痛苦。因而学习此课,教学重点是追求教学情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人生多味。同时,作为选修课,要扩大诗歌相关内容学习的辐射面,并以此课作为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探究拓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苏词打破五代以来婉约的词风特点,笔力劲拔,开一派豪放风格,必修课学过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因而,学生印象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而《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体现了苏先生另一种创作风格、另一个感情世界,是苏轼豪放内心中的一绢细流,哀婉凄美。让学生明白:这是作家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是男儿的“伤心处”。

悼亡情,悼亡情的载体,学生的理解体会都受限制。追求情意,鼓励学生进入诗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在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轮里,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诗歌赏析常识,做为选修课课文的学习,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一个提升,此课学习要挖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达到课内课外知识完美交融的境界。

三、设计思想

1、情意教学。“情”为情趣、情味、情感;“意”即意境、意蕴、意义。“即以情为根基,使学生获得语文教学动人心魄的‘意境’、文化积淀的‘意 蕴’、哲学启蒙的‘意义’。”诗歌长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氛围,领悟哲学

思考,因而也尤适合于情意教学。一首悼亡词,一种浓浓感伤的诗歌氛围,一

个哀婉凄凉的诗歌意境,一段深沉刻骨的人生思考。“让生命的激情去点燃生

命的激情,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智慧的心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体味“情” “意”,让学生顺利地跨越情感距离,进入诗歌之境,悟道人生百味!

2、情感诵读。情感诵读是学习、把握诗歌的一条捷径。“通过有感情的诵 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福建省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本课的诵读特点是哀婉深沉、节奏缓

慢、情感真挚,通过朗诵带的播放,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多层次朗读来把 握诗歌情感,领悟诗歌意境,更快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3、探究拓展。“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

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选修课的设置提升了学生探

究能力的要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过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 的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

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能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艺术表达的技巧,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能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成课内课外知识的沟通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

能体味人生,珍惜拥有,感受幸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落实朗读的彰显力——体味诗中的情感,提升分析意象、意境的能力,把握表情达意的艺术能力。

(二)难点:学生课外阅读程度深浅,已有的诗歌知识和积累能力的差异,探究能力水平的高低各不相同,在课堂上表现为拓展、探究深度参差不齐,领悟感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要完成授课内容成为难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意导入

1、幻灯片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再展示《吹剑续录》中的记载。集体朗读要念出豪放的气势,学生会很乐意地完成,再展示《吹剑续录》中的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完成了教学第一个任务——重温豪放风格。

2、幻灯片展示一句话: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老师范读“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要读出了 “伤心欲绝”“痛彻心扉”的语气,营造氛围,进入课文教学。

3、幻灯片展示背景知识: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情意探究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通过导入的铺垫,面对课题,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此诗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基本能初略把握好这一问题。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进入诗境

(1)、幻灯片展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

探究1:“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2)、幻灯片展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老师范读,“千里”的长音,“无处”的无奈,“凄凉”的感伤,表现情感基调——孤独凄凉。

探究2: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探究结果: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3)、幻灯片展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探究3:请想象东坡“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探究结果:一个词——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4)、探究4:学生讨论词上片表情达意所用的艺术手法。

(5)、幻灯片展示: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老师范读,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

探究5:①为什么词的下片才开始写梦境?②梦境中的“小轩窗,正梳妆”画面的特点,苏先生语言特点,描写手法。③学生想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画面,对比相拥而泣或互诉衷肠等举动,说明喜欢哪一种的缘由。(6)、幻灯片展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讲明白为什么“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拓展1:拓展“明月”、“断肠”意象常识。

示范: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春日诗》梁简文帝萧纲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清平乐》李煜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 》范仲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范仲淹

示范: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苏幕遮》范仲淹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拓展2:《宋词鉴赏词典》里认为“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工部的名作《月夜》”,拓展阅读杜甫的《月夜》,分析《月夜》的表现手法,探究此诗中相同的表现手法。

(三)、情意回味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

2、老师小结:词上阕的“日有所思”,下阕“夜有所梦”,通过“记梦”,借助梦前、梦境、梦后的描写,抒发对亡妻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思念。

3、探究6: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4、拓展3:课外阅读陆游、唐婉《钗头凤》两首,探究诗人走不出的情感围城。

5、拓展4:通过本课学习,能否让你产生更多的人生体味,请试着谈谈。

七、教学反思

(一)、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课堂的教学范围是有限的,但课堂教学一定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通过一首悼亡诗的学习,明白诗人风格的多样性,明白诗人内心郁结的痛,通过几首诗的学习就能感受古诗无穷的魅力,并以此“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这也应该是选修课的初衷。

(二)、强调了诗歌的朗读教学。

朗读的形式比较多样化,最重要的是能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引导朗读,并实际上更多借助朗读营造诗歌的特殊意境,让学生较好地进入诗歌意境中。这节课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情感表达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彰显诗人的情感。

(三)、情意追求比较成功。

课堂教学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渠道,本节课根据悼亡词特点,追求情感的共鸣、追求体悟的沟通。“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

由这节课,我想到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情意”仅一字之差,情境教学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情意教学实际上是在情境基础上的一个升华。面对课文,面对学生,我还有很长很远的路需要攀登。

(四)、能调动学生的积累储备的知识,提高阅读探究拓展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能调动已有的文学常识、诗歌常识等积累知识。如苏轼的文风特点,人生境遇;已有的诗歌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把握等。学生发言能围绕探究拓展内容,情感投入,“明月”“断肠”的意象学习,《月夜》一诗的分析及悲苦的人生感受,学生能随着课堂整体气氛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已超越了一首悼亡词的学习范围,进入了更高的探究拓展学习中。

第五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一作:断肠)

翻译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注释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二八(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下载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