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电视台优秀共青团员推荐材料-许一力
导语:许一力,党员,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制片人兼节目助理总监。在清华电子系毕业进入 CCTV证券资讯频道工作超过4年时间里,他没有请过一天的假,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做起,从别人听不懂他说的普通话到担任《一力评数据》的评论员,从对电视行业的一窍不通到设计CCTV证券资讯频道白天长达8小时的财经直播节目,从对金融行业的零接触到对频道的节目提供全方位的财经内容支持,从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到担任频道的总制片人兼节目部助理总监..........许一力创造的是不同寻常的速度。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智慧。
许一力:“如果做不好一个合格的团员,我暂时不会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他两年前说的话。许一力1980年出生于浙江,1998年以高出清华在浙江提取线近40分的高分进入清华电子系学习,并在2002年以优异的本科成绩保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读硕士,同时进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双学位培养,现在职攻读金融博士。2005年的4月,许一力还未毕业已开始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帮忙筹备,那时的证券频道节目还未现雏形,经过几个月的辛苦筹备,2006年4月频道正式开播。
“我从来没想过开播后我会去做一个评论员,因为说话本身就是我一大弱项,我小时候到了6岁还不会说话”,许一力说,他开始担任评论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节目总监注意到这个孩子虽然话少但很勤奋,经常加班学习到很晚,觉得是个可用之材,就专门把他叫过来,问他愿不愿意去试着开辟一个节目,许一力高兴地答应了。那么这个栏目叫什么名字好呢?一力想到自己虽然话少,但他对数据很敏感,比如7岁就能默写圆周率小数点后500位,中学时也得过一系列的全国奥数一等奖等等,总监听后考虑了下说,就定名叫《一力评数据》吧,节目定位是一力将对数据的敏感应用到股市投资,并将其展现在节目中。节目的名字和定位就这么确定下来了,但电视方面配合的两个编导也是未接触过电视的,就这样,许一力也参与采编写,和两个编导每天都工作到十二点以后,连周末都不休息。仅仅两个星期后,一个完整的节目样片就摆在了节目总监的面前。迅速通过审查后,许一力开始了接下来长达两年的评论员生涯,《一力评数据》也成为频道在黄金点档播出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并成为频道第一个接受企业冠名播出的栏目。
“就是这么简单的过程”,在许一力轻描淡写的描述中,反而似乎更能看到
其中的艰辛。在接下来的一年多过程中,对许一力来说有一个看似平常的改变。2008年的4月,频道任命许一力为节目助理总监,这是一个从普通员工向领导岗位的转变,工作性质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许一力说,以前考虑的都是怎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那之后考虑更多的是要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所长,把节目质量再提高。
就在担任总监助理不久后,证券市场也经历了一轮比较大的变化,比如港股直通车开通,权证市场开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即将推出,CCTV频道运行了两年的财经直播节目开始有点落后,整个频道急需改版。作为总监助理,许一力的责任就是辅助节目总监做好改版的工作。全频道改版涉及的东西很多,中间的困难也很多,比如长达8小时的白天直播节目改版而且要加长,节目设计需要囊括A 股、B股、权证、基金、港股、周边股市、欧美股市、外汇、期货等形形色色的市场,又得考虑频道现有员工的能力不能设计对主持人要求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节目,而8小时的直播节目设计的直播单需要精确到每一桢做什么样的内容。在这方面,许一力想到了分区域直播的方法,比如涉及A股的直播基本上都是一个主持人,然后涉及到港股内容的直播的,摄像机一转切入另一个区域的另一主持人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每一个主持人的任务要求(要不然像原来让一个主持人紧盯几小时的节目是不可能的),而且直播输出台的设备只需要一台,能节省大量的支出。这还只是节目设计,在节目演练的过程中,现有的原先节目继续制作,大多数的人手都是占用在原来节目的播出中,而新节目的演练又需要人手,许一力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比如招大量实习生),来克服种种困难。而演练的时候,需要摄像、导播、责编、主持人、编导等等各个岗位的即时到位,他们之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磨合和处理,用许一力的话说,“改版,这是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处理”。2008年12 月,频道直播节目改版成功推出,许一力也开始担任行情直播节目的总制片人。
节目形式改版后,还需要在各段行情的内容上提供支持,在这方面,许一力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提高自己对股市行情的敏感性,许一力在业余时间也代客理财,从股票到权证,许一力对各个市场都有涉及,从05年到07年,许一力的资金年盈利2000%,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投资方法,许一力将自己定义为“蓝筹股潜伏投机者”。在网上,许一力的追捧者不在少数,“每天打开msn或者qq,就会有无数的朋友向我讨要一些好的股票,弄地我都不敢上msn或qq了,还有一个朋友我帮他理财才2个星期,他就送了我一个甲壳虫汽车,在这样的市场中炒股,让我培养了很敏锐的感觉,而现在我正在把这种感觉应用在频道的节目内容中,希望能把频道内容越做越好,这也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来自许一力最诚恳的回答。
而频道正如许一力所希望的,内容越做越好,收视率越做越高,现在的CCTV证券资讯频道俨然已经是数字频道中的火车头。
鉴于许一力同志在本职岗位上的优异表现,作为频道的一名同事,我推荐其为优秀共青团员。
第二篇:许一力:评论我国的三公消费情况
许一力:评论我国的三公消费情况
最近浙江省余姚市财政局在一家鲍翅饭馆的5万余元餐费转账支票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认为财政局一次性消费5万元餐费,已超过政府接待的消费标准。无论事实如何,三公经费的问题再度成为议论的热点。
其实早些时候,北京曾有至少50余市级部门开始陆续公布2011年的决算报告、备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数据。客观的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三公经费的公开化,是市政信息公开工作的一大进步,同样也是推进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起有利于民众行使其知情权和监督权,管制执法者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但同样的,无论是公布之时,还是此次的鲍翅事件登报之后,关于三公经费的议论始终围绕在一个点上——三公经费不该只是公开,而应当细化,如何能真正做到三公的透明?
所谓的“透”,便指的是三公经费的细化,经费的去向和多寡应该编写的明明白白,通过预算,决算,将经费细化到每一个项目,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而事实上,这样的细化并不困难。还是以国外为例,美国的三公消费特别是公车支出相当庞大,美国实行严格的信息公开制度。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规定,不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安全的政府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这为媒体和社会的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美国政府部门公开的公车信息,不但包括公车的数量、支出等总体情况,还包括具体的费用明细、哪些人在用车等细节。如果没有详尽的信息公开,监督就无从谈起。
而所谓的“明”,就意味着政府的经费支出,既然公布,就要保证清楚明白,如果只是为了公布而公布,就失去了公布三公的意义。当下一些部门和单位公开的是一些专业数据,虽然公开了,公众却看了不明白,起不到监督作用。三公经费的公开,其目的在于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果不能做到清楚明白,便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另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招待标准,在国内各地是不一样的。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监管上的困难,也令地方有了更多挥霍的空间。15次累计消费5万元,究竟是合理还是无理?这还真是个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三公消费的糊涂账属性。要知道,即便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后,三公消费也一直是个绝缘地带。
而除了难于监管,三公经费更被诟病的一点,就是其数额。虽然政府支出必不可少,但2011年,在中央本级主要支出项目中,三公消费的93.64亿,这一数字甚至高于医疗卫生支出的71.32亿元。而审计署长刘家义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审计报告时表示,三公经费存在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等问题,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而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概念、口径、标准,这些并非难于监管的问题。三公经费的症结所在仍然是不够公开。只有足够的公开,充分的接受社会的监督,才能避免三公上的乱局。以英国卫生部来说,它在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包括该部门所有年薪超过15万英镑的成员的名单、本财政以来所有该部门支出的数据、每笔金额超过1万英镑的政府招标合同,每笔金额超过2.5万英镑的开支项同以及部内所有高级公务人员的工资明细等10多项内容。
还是从鲍翅宴来说的话,5万元真的很多吗,每年被这样无来由挥霍,甚至是虚报数额变成了官员回扣的三公经费又岂止5万。一个账单,成了民众问责政府体制的敲门砖,其意义不在于数量。我们不该为公众问责的结果抱有多大的希望,但当我们终于懂得为自己负责——或者说为自己的税款负责——之后,对于公开透明的渴求,最终必将得到满足。
从财务法律上对三公消费进行缜密规定,形成公务消费标准,甚至形成有效的制度惩戒,才是遏制三公经费乱局的根本之策。但三公经费的问题,无论是总账还是小项目,都统统包裹在预算决选粗糙,信息遮掩,对于超标消费惩戒乏力的阻碍之下。其改革和通往透明化之路,想必也是困难重重,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该放弃对于应得权利的诉求。
第三篇:经济学家许一力: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许一力: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腾讯财经)
经济学家许一力撰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刚刚被提出来,各方面的探讨也正在火热的进行中,无论是关于“新型”的概念,还是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城镇化最本源含义就是指城市人口的比率增加。
什么叫作新型?
如果我们设想一种最简单的城镇化的方法,那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大量实施农业机械自动化,这样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按农民人均耕地不低于1公顷计算,保持全国1.2亿公顷的耕地总面积只需要1.2亿农民就够了。而现在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至少在4亿以上,会有3亿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进入城市。但是我们的城市化能这么简单来操作么?
显然不能,这么多农民到城市干什么去呢?这会出现社会动荡的。这就是过去几十年,为什么我们中国不在农村实施农机规模化自动化的原因。这些农机并不是研发不出来也不是买不起,而是出于稳定的考虑。
那么现在提出的新型的城镇化显然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正好在一个临界点上—50%。
从发达国家来看,当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人口城市化率达50%时,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逐渐淡化,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就会大面积地出现。
考察率先进入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发展史,就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悄然发生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比如英国,从1760年开始到1850年,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城市化率由10%上升到50%,正好达到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起点。英国就是全世界第一个走上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的国家。1850年后,英国铁路通车里程迅速扩张,从不到1万公里到1870年的2.2万公里,20年间翻了好几倍,密集的铁路网将全国的城市联系起来,又扩大了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乡村城市化”
美国的城镇化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1920年,美国人口城市化率为50%,达到了城市化道路转型的起点。美国的结构型城市化并不是像欧洲的农村城市化,而是郊区城市化。当时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化的中心,汽车产业、电气和房地产三大产业发展非常快,这三大产业又与城市化向郊区城市化的转型密切相关。比如汽车产业,至少增加城市人口2000多万。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进入家庭创造了条件,大批中产阶级已有汽车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美国的公路建设大发展,仅乡村公路就达300万英里,逐步形成了联结城乡的全国公路网。汽车和公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郊区生活更方便,建筑商们在郊区开发大批条件更好的住房,大批中产阶级也陆续从市区转移到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美国的城镇化率现在超过70%。
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乃至不少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的城市群、城市带或都市化地区,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已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普遍现象。
而现在,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为50%左右,已达到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向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转变的“转折点”。我们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型的城镇化思想,其实就是类似于欧美的那种结构转换型城市化。
如果参考欧美或者日本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现在的城镇化跟过去几十年比会有本质区别。
1、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我国接下来的城镇化会出现类似于美国的郊区城市化,即使因为东方人爱热闹爱聚集的本性,基本上也会逐渐朝这方面去发展。我们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并不少,但是人均土地供应却很少。在郊区,我们能看到大量空置的土地,这些土地并不属于耕地,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比如属于军队的或某部委的,国土部门无权管理,而一直得不到开发而浪费。造成土地供应的极度紧缺,土地价格极高,房价自然也高。
这种状况在接下来可能会逐渐改善,我们也期待着出现欧美那样的郊区城市带。城中区和郊区需要修建大量的地铁、城铁和公路,这是未来的一大趋势,现在发改委都在大力批这方面项目。
当然,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无法摆脱我们前面提到的农村居民购房的问题。房价并不一定就会推高,政府会以保障房等的建设来增加供给,减缓房价上涨,而且又不让房地产建设减下来而造成经济波动。而且新型城镇化必然带动的是土地改革。已城镇化的农地问题有望率先解决——比如深圳已经开始试点小产权房转正,未来小产权房可通过在土地利益上给予政府一定补偿的方式来获得转正资格。
2、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赖以维持高速增长的动力背后便是城镇化,但旧的城镇化路线显然有着极不科学的一面。地方政府推行的城镇化工程多以粗放型为主,在看中投资对于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城镇化背后的意义。
比如我们来看一项数据,在过去的几年中,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中国GDP每增长1%,其背后“消费”掉的土地面积却是日本的8倍。而中国的平原面积大概只有总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中国并没有很多土地能够被以这种利用率消耗掉。而就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粗放用地的同时,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却并没有相应的被建造起来。城市低密度盛行导致了更多、更长距离的交通通勤和对小汽车的过分依赖,引发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种城市的低实用性导致很多政府斥资打造新城利用率极低。
简单地说,新型城镇化将会从城市面积的扩张,变换到城市生活质量的扩张上。这也正是当下,提出新城镇化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及人文环境的意义所在。
(此文根据评论员评论内容整理)
第四篇:经济学家许一力:国外官员如何做财产公示?
许一力:国外官员如何做财产公示?
(腾讯财经)经济学家许一力撰文:尽管我们说,是中国特殊的国情造成了人多官多的现状,而更是小部分人的腐化才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比较坏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来在廉政方面的监督管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被动的情况。
政府确实是在逐渐改善这一问题。就在几个小时前,广东省纪委最新确认,正分别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县和一个区试点,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公示。
从这一点出发,不少国外先进的经验是值得国内政府用以借鉴和学习的。在国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为“阳光法案”,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入法。
先来看日本,如果想知道公务员持有什么资产,甚至可以在网站上可以轻松浏览资产公开情况。官员需公开的资产项目包括:只要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存款、有价证券、高尔夫会员证、债权债务等都需申报。而且公布人员包括配偶和子女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职期间不能交易有价证券、不动产及高尔夫会员证,持有的股票要交由信托银行,且不能变更股票。
我们的邻国俄罗斯则是通过了《反腐败法》,公务员应公开申报其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的收入、房产、资产和收入情况,官员只能接受价值在3000卢布以下的礼物,任何超过这一价值的馈赠将被视为国家财产。政府官员如欲辞职而前往相关商业或非商业机构任职,须提前两年提出申请。俄罗斯简化了司法程序,以便更易追究涉嫌腐败的官员。
可见,就当下各国的例子来看,对于财产申报的范围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国家规定所有的公职人员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财产申报:比如俄罗斯、尼日利亚、新加坡等。而以美国、韩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则规定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需要进行财产的公示。但除此之外,大部分国家对于需要公示的财产范围给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公示的不仅仅是公职人员本身,更包括其配偶和子女。相比之下,国内当下实行的监管措施确实是被动了一些,这才会导致类似房叔这样将房产划于亲属名下而长期没有被发现的情况出现。
在申报的财产范围上,各国的标准也是不一而足,美国法律规定的申报内容包括劳务所得、投资收益甚至是买卖交易情况,接受赠与或者备尝的情况等等事项都要申报。日本需要申报的资产项目包含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存款、有价证券、债权债务等诸多项目。韩国则更加夸张——任何超过500美元的汽车、现金、债券、珠宝等都必须申报。
相比来讲,中国在这方面的法规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完善。所幸的是,我们已经在改革上迈出了第一步。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铿锵有力地表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欣喜的同时需要同样清楚地看到不足。其实中国在权力监管的问题上并非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出现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设想。
为什么在方案已经出台了二十多年之后,国内在预防腐败的问题上反而走的慢了一步呢?尤其是最近几年,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在局部地方已经试点,比如新疆的阿勒泰和浙江慈溪等。而且试点的尺度还颇大,但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地方,几年下来,因各种因素而逐渐平息下来。
可见真要让官员申报和公开自己或家庭的财产,肯定存在巨大的阻力。类似于这样的制度变革如果仅让基层政府主动性摸索,由于基层更依赖于上层主政的意愿,如果上层领导换届或调离时,财产公示一般无法继续推行。财产公示需要顶层来设计,基层来探索,让社会公众介入监督,这样往前推进的效果更强。这种顶层设计,至少应在国家或省级层面制定一部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既可以是专门设立的财产公示法,也可以含在其他法规中,这样地方的财产公示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公众的监督才更有效果,才能做到依法监督。
我们国家的财产公示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让公众参与到财产公示的环节中去,这是真正促进公职人员财产阳光化的关键。不夸张的说,早前有个提案就是处级或者厅级以下官员的反腐甚至可以交给微博等这样的传媒来监督反腐,厅级以上官员交给纪委。其实在国外,公职人员的财产时不仅仅要拿出来公示的,更是要见诸报端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而在国内,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不少体制内的问题就在体制内被消化了。
2、公务员的财产虽然都需公开,但可一开始从新任职或者新提拔的官员做起。
3、以国外的财产公示做借鉴,官员以及家庭成员都需公示财产,范围至少包括存款、有价证券、房产等等。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评价广东对于财产公示的推广,都不为过。中国的改革中需要这种勇于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的做法。我们唯一期盼的是与之相对应的舆论监督,可以一并成长。而不要让财产公示再度成为了小范围内的内部交流。
(此文根据评论员评论内容整理)
第五篇:优秀共青团员
优秀共青团员事迹材料
厦门市翔安区曾厝小学
杨清潘
杨清潘老师于2010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本科学历;福建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历学位,二级教师。现在是翔安区曾厝小学的一名班主任兼体育老师,所带班级曾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班级。2011年11月所带班级三年(1)班被评为厦门市先进班级体荣誉称号。所撰写论文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的较与玩》在所论及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水平和实践探索意义,被《读写算》收入汇编;2013年6月所编写教学设计《快速跑与游戏》被市小学体优秀教案收入汇编。
他认为敬业与创新是干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做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有勤勤恳恳的创新意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他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甘为人梯。一直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为自己的座右铭,想做就做,敢做敢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文明执教,努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以适应不断更新、提高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技能水平;尊敬领导,团结同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安排,认真听取同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好的经验教训;以诚待人,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互相取长补短,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顺利地展开,以认真负责的主人翁态度全面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他认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更应该思想先进,在师德方面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认真地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去实践这些理论,让他自己在这样的磨练中不断地成长,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情操。积极地学习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把它们细化为适合自己风格的教育方式。杨清潘老师代表学校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教师技能素养大赛,并且在比赛中取得三等奖和优秀奖。还一直是教育的界全能能手,代表学校教职工参加区教育局教职工篮球赛、排球赛和田径赛,均取得不错成绩,2012年还代表翔安区参加厦门市教工排球赛,获得第一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杨清潘老师自从参加工以来,一直在翔安区曾厝小学工作。工作后,认为了上好体育课,从一个“学生”做起,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备课、查资料,很快,就胜任了体育教学工作,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在闲杂时间自觉学习与教育相关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认真地复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不断地研究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实录,在网上订阅了名师教学视频,通过观看名师们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吸取有益的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把名师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予以吸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就是凭着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不放过每一次进步的机会。参加工作一年后,公开课《快速跑》充分利用鞋盒的创意获得了市特级教师朱淑丽的好评。使得他这年轻的心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组建了曾厝小学田径队并筛选了七名运动员参加翔安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参加的14个小项中全部获奖,期中第一名4次、第二名1次、第三名4次、第四名1次、第五名2次、第六名1次、第八名1次,团体总分第六名的佳绩。还组建曾厝小学篮球队参加内厝中心小学篮球赛连续两年都获得冠军,2012年参加内厝中心小学广播操比赛也获得第一名。
他在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实践中创新。和全体学生共同探讨制定并贯彻执行,按照纪律遵守、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效果、集体奉献等多方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打分,并辅助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班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还实行“轮流班委制度”,每个学生轮流当“干部”管理班级的全面工作,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实践,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被管理的认同感。和学生一起体会成功的快乐一直是他所追求并且一直在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