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优质苜蓿生产技术水平
实施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优质苜蓿生产技术水平
曹致中侯向阳魏臻武
(1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01008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奶业发展项目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研究内容和课题进展。本课题已在优质高产多抗苜蓿新品种育种和筛选、苜蓿良种扩繁、清选加工检测和贮藏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优质苜蓿干草低损
高效收获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苜蓿和饲用玉米青贮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关键词奶业专项优质饲草苜蓿产业化
1、实施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优质苜蓿生产技术水平
牛奶作为营养丰富的食品和食品加工业的原料,对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年人均牛奶占有量不足7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达100公斤。目前中国已进入到了奶制品需求快速增长期,近年来人均消费增长率每年都超过10%。“十五”期间我国将奶业发展项目列入重大科技专项,总投入4亿多元,力争突破制约奶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使我国奶业的总体发展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奶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高产优质的牛奶生产,依赖于充足的优质饲草供应。“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作为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在甘肃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共同主持下开始实施。本课题以对奶业发展意义重大的苜蓿和饲用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技术研究与先进技术的组装集成,筛选和培育适于我国各生态区奶牛生产需求的优质、高产、高抗苜蓿新品种,加速良种繁育,重点解决我国奶业专用饲草品种缺乏及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的技术问题,满足当前农牧区种草养畜快速发展的要求,为我国奶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
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苜蓿新品种的选育;种子繁育技术和种子基地建设;优质苜蓿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和高产示范田建立;苜蓿收获加工调制技术工艺和核心设备的研制;饲用玉米青贮技术及产业化生产工艺等五个方面。对苜蓿生产的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各项技术的整合配套,为实现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可提供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2、建立优质高效的苜蓿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优质苜蓿产业化示范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与奶业产业化项目示范区密切结合,为示范区的饲草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生产技术和技术支撑。制定实施共性项目与示范区结合方案,通过优质饲草高效生产为奶牛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饲草。
课题参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与北方城市奶业项目的北京三元集团结合,在北京市大兴区进行项目建设;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北方农牧交错区奶业产业化示范区项目的伊利乳业集团和蒙牛乳业集团结合,在呼和浩特市郊区进行草业基地建设,与示范区结合进行饲草生产;甘肃农业大学和吉林农科院草原所在兰州和长春郊区建立优质饲草生产基地,与兰州好为尔乳业和长春的奶业公司开展互助合作,为今后这两个地方的奶业发展建121
立饲草基地打下一些基础。甘肃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在甘肃庆阳地区建立5万亩优质苜蓿高效生产基地,高效苜蓿集成技术推广3千亩。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选育的草原3号以及草原1号、草原2号苜蓿为推广品种,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建立高产示范苜蓿田,为伊利乳业和蒙牛乳业提供高产优质苜蓿草,提高牛奶的产量、质量和风味。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和畜牧所联合研制牧草收获加工机械,为苜蓿的机械化收获加工提供适宜的价廉质优的机械设备。
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草业中心、饲料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的优质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配套及低损高效收获加工技术、饲用玉米青贮新技术等,在北京三元集团的大兴区示范区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结合推广中牧1号等优良品种,使奶牛的饲养水平提高,产奶量提高。
3、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取得高效优质苜蓿生产技术研究的重大进展
3.1优质高产多抗苜蓿新品种育种和筛选
内蒙古农牧大学选育的草原3号苜蓿已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注册品种。目前,正在筹备申请新品种保护。甘肃农业大学多年研究的天蓝苜蓿也已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通过,作为注册品种。该品种为一年生苜蓿,主要用于夏收后复种作为家畜饲草,也可以作为草坪绿地用种和水土保持草种。
同时,各参加单位按照既定育种方案进行苜蓿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筛选抗旱、耐寒、长穗、低纤维素等优良性状的苜蓿新品系5个,目前,田间观测记载和选育工作正在进行中。
对搜集整理的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建立可靠的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分离和PCR扩增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苜蓿品种(系)的DNA指纹图谱,检测苜蓿品种(系)的DNA分子标记多态性。目前已建立苜蓿基因组RAPD、SSR、ISSR等分子标记技术体系。
在兰州、景泰、庆阳等地实验站建立了紫花苜蓿品种品比实验小区,对国内外优良苜蓿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广泛的品种比较试验,评价苜蓿的品种特性和生产性能。
在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华池、宁县建立5万亩引进优质苜蓿高效生产基地,完成集成技术推广任务3千亩。并提出黄土高原苜蓿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及最佳利用方式。将成果应用到具有相似生态类型的区域,起到辐射推广的示范效应。
在甘肃等地开展农户种植牧草,养殖家畜,发展持续农业状况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为发展种草养畜、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辅助资料。
3.2优质苜蓿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示范
对参试的国内外14个苜蓿品种和7类苜蓿根瘤菌分别采用试管滤纸桥水培法进行苜蓿品种与苜蓿根瘤菌共生固氮优良组合结瘤研究。经3批初筛发现,24个组合结瘤效果突出,在植株株高、植株鲜重方面有明显优势。
苜蓿专用高效丰产种衣剂研制研究筛选出了适宜的节水抗旱物质、适宜种衣剂使用的保水剂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并确定了适宜的使用浓度;筛选出了对根瘤发育影响较小且防治苜蓿病虫害效果突出的杀菌剂和杀虫剂,并确定了杀菌剂的使用浓度;筛选出适宜的成膜物质并根据苜蓿的养分需求特点,确定了应予添加的其他养分。根据田间和室内的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专用高效丰产种衣剂的配方。种子丸衣化技术研究筛选出了适宜的丸衣造粒材料和粘合材料以及使用比例;筛选出适宜的抗旱保水材料,确定了在丸衣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术;确定了适宜的营养元素及使用量、适宜的杀菌剂及其在丸衣材料中的使用浓度;确定了丸衣工业技术,包括使用顺序和工艺流程。
苜蓿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了苜蓿主要病害、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苜蓿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田间抗病性三方面的研究。主要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已初步筛选出了低毒无公害药物,其防治效率达70~90%,目前正在进行药物防治与田间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苜蓿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田间抗病性研究已摸清了菌核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发生时间及发病高峰期,病原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和不同品种在抗病性上的差异。
选取我国北方广泛引进栽培的5个国外优良苜蓿品种和3个国内品种,进行苜蓿高产群体结构及生理基础研究,以高产栽培方式进行种植144个试验小区。
东北地区优质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苜蓿田间杂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田间杂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选取3种农药对苜蓿和东北地区常见的田间杂草进行苗前和苗后两个处理,结果表明苜豆宝的试验效果最为显著。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以选取的国内外48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于吉林省农科院草地所牧草试验地进行了品种在越冬率和干草产量两方面的比较试验;以前茬作物玉米土壤为对象,分别确定了耕地、耙地和镇压处理三者之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行距三者之间的最佳组合方式;在播种前以豆添乐、豆旺、大豆种衣剂为试验材料对苜蓿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进行效果比较。在东北地区苜蓿典型生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的4个乡镇建立了600hm2的示范区,并于6月中旬进行了喷药除杂草,8月中旬进行收获并测定了第一茬干草产量。
3.3苜蓿良种扩繁、清选加工检测和贮藏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在内蒙古赤峰和甘肃酒泉建立了长期定位实验站,对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种子田单产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紫花苜蓿种子田灌溉技术研究土壤质地为壤土—粉沙质粘土,土层厚度在2m以上的种子田,入冬前进行足量灌溉,次年春季返青到种子收获期不灌溉可有效抑制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生长,开花期和种子成熟期提前。与灌溉1次或2次相比,返青期到收获期不灌溉处理的植株高度降低,无倒伏情况发生,有利于昆虫授粉,提高了结荚率,种子产量从625㎏/hm,提高到1083.3㎏/hm。
紫花苜蓿种子田施磷肥技术研究春季施磷肥或秋春两季施磷肥可明显地提高紫花苜蓿根部和种子中的全磷含量,返青期根部的全磷含量可以作为苜蓿种子田施磷肥的指示指标。土壤速效磷含量≤12.47mg/kg的苜蓿种子田,秋春两季施磷肥的增产效果优于仅春季施肥。土壤不缺磷的种子田,施磷量为360kgP2O5/hm,头年秋季施1/3,第二年春季施2/3,可获最高种子产量,为1523.2kg/hm。
紫花苜蓿种子田疏枝技术研究目前大部分地区苜蓿种子田密度过大,实行行内疏枝可提高种子产量。仅用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处理不疏枝产量为563.8kg/hm,疏枝处理可获得产量763.3kg/hm,疏枝并用生长调节剂处理可使种子产量达816.7kg/hm。疏枝后枝条密度由567.1个/m降低到431.9个/m,每个生殖枝的平均结荚序数由20.8个提高到29.6个。22222222
2在内蒙古赤峰建Baralfa苜蓿种子田300 hm,内蒙古巴盟建WL232苜蓿种子田140 hm,甘肃酒泉建WL323苜蓿种子田100 hm,中苜1号苜蓿种子田60 hm,按计划完成2003年种子田建植任务。
3.4优质苜蓿干草低损高效收获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对于“苜蓿收割压扁机”进行了方案设计和工艺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定型的苜蓿收割机械只有新疆牧机厂和内蒙古天力风机厂生产的割幅为1.7米的4圆盘和双圆盘割草机,均没有压扁辊,根据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急需大型的牧草收获机械,相应的60马力以上拖拉机也开始普及,因此我们的研制内容是2.5米的苜蓿收获机械,并自带压盖辊。具体方案是6圆盘,下传动,金属焊接式的压扁辊。
对“苜蓿收割压扁机”进行了图纸设计和绘制,共计绘制图纸460张,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大半,预计9月底全部结束。课题组的图纸绘制现已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图纸质量和绘制速度均大大提高。
对“苜蓿收割压扁机”的主要部件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初步确定。例如上、下传动箱是生产“苜蓿收割压扁机”的关键部件,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需要专用工艺装备,投入也大,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市内调研,进行了初步方案研究。
3.5苜蓿和饲用玉米青贮新技术研究
已筛选到的2种产酸益生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2222plantarum):革兰氏阳性,杆状,以单个、成对或短链形式存在,非雹子形状,微嗜氧菌,过氧化氢酶阴性,需多种营养,最佳ph值5.4-5.8,范围4.0-6.0,最适温度30-37℃,范围13-42℃,无蛋白水解作用,可以发酵糖(右旋葡萄糖,蔗糖或果糖)为乳酸,在青贮发酵过程中产酸,促进和加速发酵过程。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革兰氏阴性,球形,成对或四位体形式存在,非雹子形状,兼性厌氧菌,过氧化氢酶阴性,需多种营养,最佳ph值6.0-6.5,范围4.5-7.0,最适温度25-37℃,范围13-42℃,无蛋白水解作用,可以发酵糖(右旋葡萄糖,蔗糖或果糖)为乳酸,在青贮发酵过程中产酸,同时促进和加速发酵过程。
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培养基的配制和培养条件的研究。用于培养产酸益生菌的培养基,其主要原料为牛肉蛋白胴、葡萄糖、酵母浸膏、硫酸镁、柠檬酸铵、乙酸纳等。用于发酵培养基的主要原料为,牛肉蛋白胴、葡萄糖、酵母浸膏、硫酸锰、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柠檬酸铵、乙酸纳等。
经试验室培养已经获得2种主要产酸益生菌的纯菌粉,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可以达到10*1012 个/克;戊糖片球菌的活菌数达到10*1011 个/克。将这两种菌粉为主要原料,以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为辅料,以葡萄糖、活化剂和硫酸锰等为助剂复配出青贮微生物添加剂,该产品的配方技术合理,产品获得成功。
课题已申请专利一项“天然乳酸菌接种剂—绿汁发酵液”,这是一种类似于乳酸菌活菌制剂的发酵液青贮技术,该技术不仅对改善豆科牧草青贮品质有效,而且对高水分牧草直接鲜贮也很有效。
4、强化课题组织管理,建立以专利和新品种创新和保护为核心的运行机制
本课题实行组织部门领导下的课题主持人负责制。由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内容组织科研队伍,明确分工,制定详细的任务目标、经费使用计划及研究方案,做到国家、部门、地方、企业四力合一,人才、技术、资金高度集成,研究、开发、辐射同步进行。结合国家专利战略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政策,加强对专利、自主知识产权、重大产品等成果的预测与管理,滚动支持最新发现的与专项核心技术密切相关的创新技术及有培育前景的成果。建立快速吸纳创新性成果的滚动机制,强化项目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建立课题的绩效评价机制和“优增劣汰”制。
课题和专题实行目标化滚动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优存劣汰、滚动支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计划顺利完成。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措施保障保证课题按计划顺利实施。成立课题管理专家咨询组。聘请知名专家负责对课题的攻关方向、实施过程、经费使用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定期检查、严格把关。强化知识产权目标管理。本课题采用预留知识产权专用费、实行后补助的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及时知识产权资产化(专利、品种权)。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篇:2015年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5年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5年04月02日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2015年将继续实施“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2-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其中:
3亿元: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
2亿元:生产、收获和加工机械补贴
0.25亿元:良种补贴
确定补贴标准:600元/亩,3000亩起享受补贴,补贴方式:先建后补,立项后,预先补助50%;验收合格,再补50%。验收不合格,追回预先补助50%,或限期整改后安排剩余50%。补助内容:
苜蓿良种化:推广使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苜蓿种子丸化包衣、根瘤菌接种、地膜精量穴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集成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刈割收获、压扁、田间快速脱水、茎叶同步干燥、收割机械组装配套、田间快速打包、高密度草捆加工等关键设备和技术。完善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
改善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地、修建排碱渠和灌溉设施,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和灌溉条件;修建仓储设施,配置和扩容储草棚、堆储场、青贮窖、农机库等。
提升质量水平:配备检测设备,对苜蓿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保证苜蓿草产品质量。实施范围:
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 重点在东北、华北、西北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天津、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扶持对象:
(1)农民饲草专业生产合作社(优先扶持)成立1年以上,章程规范,管理完善,独立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2)饲草生产加工企业
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有生产加工经验,具有A级(含)以上资信等级(未申请过贷款的企业除外),优先考虑与大型奶牛养殖企业有苜蓿草产品供求关系的企业。
(3)奶牛养殖企业(场)存栏300头以上。申报基本条件
(1)集中连片,面积3000亩以上,适宜苜蓿种植;
(2)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或土地租赁合同(7年以上);
(3)优先考虑具备水源、配套电力等种植灌溉基本条件的单位。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实施方式
1、四到省——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资金到省
2、四严格、两公示:
严格立项,各省畜牧(奶业)主管部门成立专家组,制定标准,筛选承担单位,并公示不少于7天(第一次公示)。
严格验收,省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现场评审验收,并公示不少于7天(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定补助的示范片区。农业部将会同财政部抽验。
严格绩效,各省要加强检查,确保质量。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监督检查,优秀的给予表扬,增加任务;成绩差的通报批评,核减任务。
严格档案,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档案管理制度,对苜蓿产量、质量、饲喂奶牛效果、生鲜乳品质进行跟踪监测,建立工作信息档案。
(二)保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农财两部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农业部奶办承担,各省也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畜牧主管部门承担。
2、加强监督检查
专项管理,保证措施到位;加强资金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和套取补贴资金,加强检查和指导。
3、加强技术服务
各省成立专家组,成立专家包片、挂钩指导服务制度,将专家和项目创建任务挂钩。专家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关键技术和问题,组织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4、加强宣传报道
宣传报道项目成效和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扩大影响。示范片区考核标准
1、土地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适合种植。
2、单产水平提高
单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以上,旱作≥400公斤,灌溉≥800公斤,鲜干草折算比例4 ﹕1。
3、苜蓿质量水平提高
国家标准2级以上,CP ≥18%,ADF ≤35%,NDF ≤45%,RFV ≥125%。
4、草畜结合紧密
和奶牛养殖场(小区)签订供销合同,每个单元片区为1500头以上奶牛提供优质饲草。
5、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带动当地苜蓿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
6、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标准饲养条件下,乳蛋白≥3.0%,乳脂肪≥3.5%。
7、档案管理完善
建立一套工作档案,一块标牌,一张标示图、一套技术手册。检查验收:验收评分表
1、选址和建设(15分)土地选择、基础设施建设。
2、田间管理(15分)示范区标示、品种选择、施肥、农药、新型技术应用。
3、设施设备(10分)苜蓿种植、刈割、压扁、搂草、拾捡等机械设备。
4、收获与加工(20分)
5、生产水平和质量(20分)生产水平、草畜配套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生鲜乳质量。
6、苜蓿标准化生产科技推广和培训(10分)
7、档案管理(10分)
第三篇:乳业发展进程中的奶源生产模式研究
乳业发展进程中的奶源生产模式研究
乳品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乳制品营养丰富而全而,不仅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而且易于消化吸收,素有“白色血液”之称。作为改善城乡居民食物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乳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乳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奶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乳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甚至有人发出“得奶源者得大卜”的感叹!那么,奶源生产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目前奶源的生产模式怎样?其效率如何呢?我们通过实证调研,就上述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1奶源生产模式是影响当前乳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乳品业的产业链结构来看,其卞要环节有奶源生产、乳制品加工和乳品市场销售。乳业的发展与各个环节密切相关,每一个环节都会对乳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些年我国乳业的发展历程显示,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卜,乳制品生产与消费连续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乳制品加工方而,近年来,在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增长的共同作用卜,中国乳品企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总计717家。随着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业公司的兴起,其发展和扩张的速度惊人,大大加快了行业资源的整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目前,这两家企业日处理鲜奶均达到8000t以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规模产能稳居中国乳品行业的前两位。这对乳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乳品市场销售方而,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乳制品需求发展迅速,城镇市场不断扩展,乡村市场潜力巨大。2006年,伊利集团卞营业务收入达到163.39亿元;蒙牛乳业公司也超百亿,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排名第2位,其中,液态奶、冰淇淋、酸奶销售分别居全国第一。大型企业的产品基木覆盖了全国除台湾地区以外所有省区市场。强劲的市场需求为乳业快速发展开辟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然而,在奶源生产方而,形势却令人忧虑。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国家和企业在奶牛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而投入滞后,大型规模化养殖所占比重很小,卞要生产模式还是农户散养,奶源生产效率低卜,远远不能满足乳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据了解,大型生产企业的奶源基地仅能满足企业鲜奶需求的70%,其中不足20%是由养殖场提供,其余都来自于养殖户收购。
农户散养的生产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由于没有大型饲草料基地,饲料来自于自家的少量耕地作物和外购的精饲料,或者完全外购。这不仅成木高,而且受市场波动影响非常大,近几年由于饲草料价格大幅上升,而奶价却增长缓慢,这使养殖户苦不堪言,也是养殖收益大幅卜滑的直接原因;其次,农户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和养殖技术偏低导致了科学化养殖水平较差。人们普遍不注重饲料的科学配比,没有成木收益的详细核算,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这使得奶牛的选取和繁殖、产奶量和奶质都难以保证;另外,散养方式成木费用相对较高,缺乏规模效益,疾病防疫能力弱,加大养殖风险。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乳品加工企业不能获得稳定的奶源供给,常常还会出现企业之间争夺奶源的无序竞争。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供应得不到保证,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从乳品业的产业链各环节来看,乳品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潜在实力充满希望;乳制品加工能力大为提高,无论产品、技术、规模还是管理,国内企业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已大大缩小。只有奶源生产方而问题较多,成为制约乳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分析奶源生产的不同模式,着力提高奶源生产的效率是当前乳业发展进程中最为紧迫的任务。
2不同生产模式的特点及效率分析
2.1养殖户生产模式
根据对25个自然村192个养殖户样木的抽样调查,养殖户生产模式卞要是家庭圈养,是农户十奶站十生产企业模式,养殖户卞要为不便外出打工的中老年人和年轻妇女,受培训较少,饲草料靠自家种植或外购。养牛规模每户由几头到几十头不等,养牛时间由几年到十几年。如家中有足够的饲草料耕地,外购饲料较少,则养殖成木受饲料价格上涨影响也较小,但不同的养牛起始时间、不同的养殖规模、不同的奶牛品种,其成木和产出是不同的。总体来看,饲养和管理都缺乏科学性,养殖效率不高。
由表1可以看出散养奶牛每年单产鲜奶卞要在4}7t之间。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初始养牛时间越早单产量相对越高,这卞要是由于养殖开始越早,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效率也越高,而且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奶牛结构的优化。或出售给养殖户使用。
这里以一个普通养殖场为例做一效率分析。
2001年贷款购入奶牛74头,现养殖奶牛162头,有挤奶牛91头,平均单产7.6t,鲜奶收购价为每公斤1.8兀。
(1)饲养一头成母牛平均收入14050元/年,其中:销售牛奶平均收入,7600 X 1.8=1368。元;出售犊牛收入300元;出售牛粪收入70元。
(2)饲养一头成母牛平均支出10488元/年,其中:精料平均8kg X 1.62 X 365=4730元;青贮平均20kgX 0.24 X 365=1752元;首蓓平均3kg X 0.58 X 365=635元;东北羊草2.5kg X 0.35 X 365=319元;湿酒糟5.5kg X0.18 X 365=361元;甜菜lkg X 0.2 X 365=73元;医药费60元;配种费95元;保险费100元;人员工资210元;贷款利息150元;水电燃料费103元;折旧费240元;土地租赁费100元;犊牛培育费1560元。
(3)根据以上分析,该养殖园区饲养年产7.6t的成母牛年实现利润3562元。如不分摊犊牛培育费,年实现利润5122元。
总体来看,这种模式具有如卜优势:一是奶牛数量大多在150头以上,奶牛品质较好,牛群结构合理,有规模优势;一是饲养场卞有一定的养殖经验,有利于采取科学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二是虽然饲料、燃料均有大幅增长,但园区购买饲料时可以享受优惠价,相对可以降低饲养成木;四是这些养殖场都自建奶站,企业收购鲜奶时,实行园区鲜奶收购捆绑价,比养殖户的收购价格要高;五是实现了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统一防疫。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较大的缺点是没有自己的饲草料基地,是一个约束条件。另外,起步较晚,目前所占比例还比较小。
2.3大型现代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蒙牛乳业公司的奥亚牧场。这一牧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占地而积8848亩,饲养规模为万头奶牛,是目前我国最具规模效益的示范牧场。牧场分3个示范区:一是种草示范区,展示的是来自12个国家的优质牧草;一是养牛示范区,展示的都是产奶量在8-}-lOt之间的良种进口奶牛;二是挤奶示范区,展示的是“机器人式”、“转盘式”等4种现代化挤奶平台,其中挤奶机器人为中国首例,转盘式平台一次可为60头奶牛挤奶,为中国之最,也是全球最大的转盘式挤奶机之一。这个牧场投资成木很高,采用中外合资,卞要由外方管理,饲草料基地建设、奶牛饲养和繁殖、奶质监测实行全程科学化管理,这无疑是最理想的生产模式。但这种模式投资回收期较长,对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奶牛养殖管理要求很高,只有大型企业有条件采用。目前这个牧场卞要给蒙牛公司提供优质源奶用于生产高档乳制
2.4新型股份制养殖场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伊利乳业公司奶源基地之一的加牛公司奶联社。这是一个民营股份制养殖场,股东有企业家、畜牧局的前任领导、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外国公司和技术专家等。牧场借鉴国际先进的现代化牧场模式,整合各方而的优势资源,跟踪吸纳奶农现有的优质奶牛保木入社,集中科学饲养并获取固定回报,一定年限后奶牛归奶联社所有,同时返
还奶牛的投资成木。该牧场在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而进行了广泛的国内外合作,既保证了引进优质奶牛,又节约了购牛的初始成木,同时还做到了科学配料、科学繁殖、精心饲养、严格检测以确保鲜奶的产量和质量。牧场设计规模1000头,占地而积200亩,从2006年底开始运作,目前已有80。头高产奶牛,公司给奶农的回报为每年15%^-20。根据实际结果监测,奶牛平均单产为5t以上,采用以优质全株玉米青贮为卞的饲喂方式,在相对不增加饲料成木的前提卜,入社奶牛平均年产奶量至少可以提高20%以上,由于牛奶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好水平,价格明显高于普通收购价,真正做到了优质优价。
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粪污收集生产生物有机肥,免费还田到木社的饲草料种植基地,实现了零排放、全环保的生态效益。另外也解决了奶农目前而临的效益低、缺乏资金技术、难以规避风险的问题。奶联社成功的关键在于:机制的创新,实现了奶农、企业和政府的共赢;科技的创新,国际水平的技术整合;高起点、高回报、全生态的生产方式;国内外优势卞体投资的合作方式;政府的支持,项目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3研究总结
乳品业的健康发展与奶源生产模式关系很大,而不同的生产模式又与当地的资源状况和区域优势密切相关。从乳业发达国家的生产模式来看,在美国,乳业科技贡献率高,养殖和饲料区域布局合理,实行一体化经营,以合作社为组织体系,效率较高。在加拿大,奶牛养殖卞要是农场的规模化养殖,多为家庭式农场,牛奶处理机械设备、冷藏和加热杀菌技术比较好,保证了奶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澳大利亚,卞要是家庭牧场专业化规模养殖,牧场奶牛平均规模170头,平均占有草地180hmz,全国约有13000个牧场,年存栏约230万头,以自然放牧为卞,合作社、专业、协会行业管理,牧场持股组成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分析国内外不同的奶源生产模式,我们可以得到以卜启示:一是生产模式的选择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来挖掘现有的优势并不断创新;一是通过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技术培训、饲草料基地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等,逐步建设大批规模型的养殖场,取代养殖户生产模式,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率;二是通过参股或与加工企业建立有效的契约关系,实行一体化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是大型企业应当发挥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优势,积极构建一定数量的现代化养殖场,保证一定量的高品质、高效率的奶源供给,也为奶源生产模式起到示范导向作用;五是积极发展新型股份制养殖场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既借鉴了国外合作社组织体系的优点,又能克服国内养殖户模式的诸多缺点,是一种切实可行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