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 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5:3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岳麓版 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岳麓版 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一篇:岳麓版 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

【基础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列强干涉,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②工业: ③商业:④分配:

3、评价: ①积极

②弊端、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内容:

3、评价: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时间___________)

1、主要表现:(4条)

2.评价:

【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各自的特点?(即对待商品市场经济的态度)

【自我检测】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2.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余粮征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

4.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秉公执法,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额B.放任自由C.限量交易D.处以罚款 5.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流域实行自由贸易

6.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比较,相似之处是:()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8.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C.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观《伟大的旗帜—伟大创举》有感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成长贯穿于中国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我国在转轨时期所面临的失业问题,远比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更加严重,三种“转轨”叠合在一起的复杂情况,使得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第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是帷独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以奋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上;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相结合,其关健点和难点不在于非公经济部门,而在于公有制主体部分;第三,政府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成了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经不分”这个症结的体制根源;第四,实行“政企分开、政经分开”,要点是政府充分履行作为政治实体职能,按照成本或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公众提供产品和公共服务。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探索着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正处于完善这一新体制的进程中。中国则坚定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航道上,披荆斩棘,进行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就市场经济这一范畴讲有相通之处,正如中共中央在1993年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要制度创新,也要理论创新。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世界新兴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与成长贯穿于中国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才萌发于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30年前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国经济推进了复杂的、艰巨的“转轨时期”。这个“转轨时期”的复杂性、艰巨性,集中表现在它由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一是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经济结构上从“二元经济”转向现代化工业经济;三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特别是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型。

(二)政府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主导作用。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像同属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属于“赶超型”经济。为了“赶超”西方早已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得不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对中国来讲,无论是实现工业化还是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都要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西方国家过去花数百年才完成的事业,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来实现赶超。这种由政府主导的赶超型经济,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工具处于“发育”、“不成熟”或“夹生”过程之中,而且各种市场机制、制度工具“发育”程度不同,相互之间还需“匹配”或“配套”和“协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跟发展市场结合起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这个“结合”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方向与道路提出的。社会主义的这个“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公有制为主体”,没有这个核心部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仅有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跟市场经济相结合,那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跟市场经济相结合,从经济体制上讲毫不困难,因为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跟市场经济相结合,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它的核心部分——作为经济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跟市场经济相结合,而要实现这个结合,就必须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为市场经济所须臾不可缺的微观经济基础,而这是旷古以来的历史性创举。

总之,30 年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使我国的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十分珍惜,也值得国人引以为豪。所有这些,都是根据我国“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所无法也不可能提供的。我们应十分珍惜自己的实践经验及成果,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深化及理论化,在此基础上创立有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经济学虽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奉为圭臬,但它毕竟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理论结晶,是世界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它所研究的每种市场形式、市场机制、市场产品及法规,对于我们有重大的参考、借鉴意义。我们固不可盲从,但也切忌历史虚无主义,要认真吸收、借鉴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第三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因为有知识,我们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七、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八、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工业(影响发展的因素)

(1)封建主义

(2)资本主义

(3)官僚资本主义

九、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1)服饰: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平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十、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主办电报的开端

(4)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生活。

十一、近代以来报刊、影视及传媒的发展

(1)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影视: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电影;

(3)大众传媒: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

?兴起:春秋时期

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发展:

①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④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⑤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⑥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①周秦至唐:?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②宋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六、“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②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3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②内容: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

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4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5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第四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第三单元第14教材分析《程标准》对本教学内容规定为: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本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学生分析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因此,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利弊等,难度不大。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①“非常”政策的实行与中止。②制定国家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③中国经济建设改革与借鉴苏联(俄)经验教训。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②经济政策比较③历史现象联想④问题探究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新经济政策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与意义。斯大林体制表现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利弊及影响。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erPint的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㈠新导入使用投影,放映幻灯片。教师不必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并由此导入新。左图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的群众争议的情景,请问: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引起群众的争议?主要是哪个阶级不满?苏维埃政府改变政策了吗?

2、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之前的苏维埃政府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㈡师生互动第一目放映幻灯片,指导学生围绕要点阅读文,掌握知识要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目的: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强制劳动、取消贸易、集中分配等

评价:⑴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⑵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堂探究问题1分析P110《内战时期的苏俄形势》图和中间的小字,从哪些方面体现实行战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过程: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归纳提炼主要内容。提示:①从地图看:外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②从文字看: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结论: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联想: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采取的“恐怖政策”。说明: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是必要的。问题2

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阅读表格,请你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发表看法。国家征购价

6卢布国家零售价

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过程:自由发言,归纳提炼。提示:①国家的这种做法,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红军的军粮供应,对战胜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有重大意义。②苏俄政府的粮食征购价格极低,几近于无,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意见很大,又带来新的政治危机。结论: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还试图用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承上启下,转入第二目)第二目放映幻灯片,让学生围绕要点阅读文,勾划要点。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内容:固定粮食税政策、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自由买卖等评价: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堂探究问题3阅读材料

……最严重的事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请问:喀琅施塔得事反映了1921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过程: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提示:喀琅施塔得事集中反映了当时苏俄国内危机的严重程度,它以最尖锐的形式向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改变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联想: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没有及时改变恐怖政策,结果出现“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下台。苏俄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得到了恢复,政权更加巩固。由此可以体现无产阶级领袖和政党的英明。说明:所谓“新经济政策”,是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以后出现的新名词。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引入下面的问题)问题4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程:放映幻灯片,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完成表格。

表一历史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表二

内容名称

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表三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表四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提示:答案基本上没有难度,大都能从本找到,但要注意语言精炼准确。如果学生不能分析特点,教师应当启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用幻灯片打出材料——『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转入第三目。第三目放映幻灯片,先引导让学生阅读文。这是本的难点,老师随堂走动,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体制)

1、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就和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观评价:取得过巨大成就,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二战后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要点序号化

放映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相关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画》、《第聂伯河发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共青团城的建设者们》。适当补充:⑴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建设意义很大: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扫除了大量文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消极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⑵斯大林模式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高度的权力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盛行,等等。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客观原因有俄国专制主义传统、落后的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的恶劣等;主观原因如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错误的理论指导等。堂探究问题回到上一张幻灯片,并阅读P113“阅读与思考”题: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过程:随意抽查,提问学生。提示:思考角度:⑴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⑵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⑶根本问题是斯大林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引伸:新中国经济建设应该从苏联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总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脉络:

背景____________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背景__________________新经济政策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确立__________________斯大林体制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不论是列宁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还是斯大林创立“斯大林模式”,无不是苏俄、苏联历史的转折点。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都是关系到国这家命运的重大事。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对苏联影响巨大。有关情况,第18还会涉及。后练习

1、有人说:“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请查阅相关资料,想想这是为什么?

2、历史小论文:你如何看待斯大林体制?(不少于300字)教学反思

对本涉及的许多经济政策,学术界讨论十分热烈,观点颇多,因此,在讲时要尽量按教科书讲解,避免得出与教科书相反的结论。教师不必讲得太多,应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讨论的氛围。同时,本与第18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以便学生形成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为线索,完整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在涤荡纲常礼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

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三四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导入新课]:

课件“科学”“民主”两面旗帜(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

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六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 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中国近代西学的历程

由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到思想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图: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课后作业】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好

学生在胡适 的白话文的诗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一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点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好知识点,又能理解好难点,这样我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了“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法,既避免了传统的理想教育,又突出新课改的合作意识、自主观念,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实现了高效。我也从学生身上享受到了交流思想的愉悦,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幸福。

下载岳麓版 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岳麓版 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 包括必修一 二 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 包括必修一 二 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点)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客观原因: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 (2)主观原因:布尔什维克党幻想......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姓名班级高一历史学案姓名班级高一历史学案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曹美珍闫高云)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大一统。秦中央集权制度:A皇帝制度B中央三公九卿制C地......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作为大家此次游览的导游!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呢就是岳麓书院的大门了,请大家抬头看一下......

    岳麓书院

    游岳麓书院有感 我们化工与制药1004班的团日活动来到位于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早上全班同学聚于岳麓山下,经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终于登上岳麓山。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岳麓......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