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芦山文化
芦山文化
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 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 ——芦山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调研报告
中央十七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四川省、雅安市根据党的十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先后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和规划。作为文化底韵十分厚重的芦山如何突出芦山特色,创造性地推动芦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目标是芦山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近日,笔者对全县文化资源、文化发展现状及群众(市场)文化需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芦山实际,提出了推动芦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定位基于什么?
在分析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省委相关战略部署和雅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紧密结合芦山县情实际,顺应芦山人民过上高品质美好生活新期待基础上提出来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这样的定位是基于始终把生态和可持续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矢志不渝地坚持生态立县、坚持生态经济发展方略的传承和深化。
这一定位顺应了国际潮流,是全县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行动的成果。
芦山县政府在确定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是:弘扬“苦干实干”芦山精神,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推进 “两化”互动,加快打造“两个新城”,加快建设 “三大基地”,加快提升 “三大景区”,加快构建“三大网络”(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加快打造宜居新城、产业新城两个新城,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现代轻纺产业和有机农副产品供应三大基地,加快提升以大川河、龙门洞、县城及飞仙茶马官道为主体的三大景区,加快构建骨干交通、配套电网、特色数字三大枢纽网络),强力推进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到2016年,芦山县将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三个翻一番。在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过程中,发展生态经济是唯一出路。要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发展方略,加快建设“三大基地”,加快提升“三大景区”,努力促进三产共融。
打造“两个新城”是重要载体。我们将按照“两化”互动和雅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战略部署,结合芦山实际,高端规划,分步实施。
构建“三大网络”是重要要素保障。我们将更新发展理念,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构建融入平台。构建和谐社会是最终目标。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发扬民主、健全法制,营造开明、开放的政治环境。
我们希望,到2016年,一座古典与现代相融、婉约与时尚同步的新兴城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青山绿水环绕,融生态、富裕、法治、平安、文明、诚信于一体的新芦山将逐步形成;一座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和谐之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一节芦山县文化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解放以来,芦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遗址挖掘、申报、利用以及各类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成效明显,为芦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建设开了个好头。
一、历史文化文物遗址的认定和申报。
1950年芦山县成立县文化馆,将文物列为重要工作任务。1953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物调查组来芦山确认县内文物丰富,由专家邓少琴主持清理沫东乡东汉砖室暮。此后,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抢救、清理古墓数百座,收集文物数千件。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至2011年,芦山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樊敏阙及石刻、平襄楼、青龙寺大殿和省级保护单位王晖石棺、红四方面军遗址群、飞仙关南界牌坊等。八月彩楼会(包括芦山花灯和芦山庆坛)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包括蜀王开明城遗址、姜城遗址、唐窑遗址、灵鹫寺及圆觉洞遗址、飞仙关城、青龙关城、姜维墓、青龙寺大殿、白塔寺、广福寺大殿、汉姜侯祠牌坊及姜公庙大殿、佛图寺塔及摩崖造像、河心桥、寿相桥、五通碑、中华苏维埃救国会旧址。通过首次革命遗址普查,共认定中共四川省委遗址、四川省苏维埃遗址等74处革命遗址。县博物馆馆藏文物9000余件,其中,国家级一级文物4件:带鞘剑、陶瓮、铜人像、红军文献;二级文物21件:柳叶剑、绳纹瓦、吉印语、石刻楼房、摇钱树座、武士佣、铜带钩、铜镜、瓷罐、铜锥头、陶水池模型、陶稻田模型、镇墓俑、汉夷土部之章、汉叟仟长章、关内候印、陶瓦房、省油灯、瓷酒壶、黑釉罐、婚姻法碑。尤以汉代文物闻名海内外,汉代石兽占全国同类文物数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芦山又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原省委书记谭启龙来芦巡视,即题词:“芦兰天下香,国宝汉代传”。1986年芦山县被批准为革命老区县,1992年,芦山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近年来,芦山县红四方面军遗址、抗震救灾博物馆等被批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民俗文化和根雕文化的逢勃发展。
能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找到传承民俗文化与助推旅游经济的发展两翼齐飞的落脚点,近年来,芦山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节传承文化,以节助推旅游,以节广交宾朋。” 芦山县在充分挖掘和发展芦山花灯、庆坛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于2006年成功举办‘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实践证明,芦山的探索之路迈得铿锵有力,民俗节一办就是五届。今年,芦山将举办第六届民俗节。芦山民俗节找到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既保护了老的东西,又有了新的创意,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形态鲜活地渗透到现代消费中,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外地游客完成城市体验、本地市民了却城市情结”的窗口。在举办民俗节的同时,芦山县也加强了根雕产业发展力度,先后打造了根雕一条街,并成功举办了四届根雕艺术节,目前,芦山根雕一条街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根雕石刻商家,已经形成国内著名的根雕市场,其中,乌木根雕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紧接着,一项项的荣誉接踵而来:芦山成功申报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花灯之乡、根雕艺术之乡)、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成功举办5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并入选“全省十大民间节日”,打造四川民俗文化县成效明显。目前,芦山县正在规划占地面积达300-500亩,集创意制作、精品展示、拍卖交易为一体的雕刻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根雕产业,打响“根雕”这张文化名牌。
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早在上一个五年,芦山就突出了生态与文化两大主题,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旅游发展总规和飞仙关茶马官道景区规划,启动了大川生态场镇规划,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更加成熟。芦山修建改造“县城——大川——南天门”旅游道路,全面完成大川具有汉风羌情的集中
安置点建设和场镇风貌塑造,新建集防汛、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川防洪堤,“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生态旅游景区打造基础夯实。围绕民俗文化和地质奇观——龙门洞景区,完成龙门古汉一条街建设,景区和集镇资源有效整合。芦山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定位了下一个五年芦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围绕“一城三区两带”旅游发展规划,全力保护水资源,深度挖掘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构建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提升“三大景区”,打造根雕文化产业园区。在芦山北部,以“神奇大雪峰、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为形象定位,借鉴国际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实施景区城镇互动开发战略,大手笔打造大川高端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中部以“亚洲最长砾岩溶洞、世界最大人居漏斗”为看点,形成集观光、探险、体验为一体的地质人文游览胜地。如今,站在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高高的观景台上眺望,银装素裹中的村庄显得格外静谧。一条玉带子环绕在山间,渺渺炊烟,点点青瓦红柱的农房如宝石般镶嵌,好一个美奂绝伦、世外桃源般的天地!大自然恩赐的地质奇观——位于双石镇围塔村的漏斗奇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南部和县城以汉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茶马官道源头文化为吸引核,打造融文化体验、民俗观光、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芦山将积极引入和落户一批重大项目,政府投资完善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切实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与大邑县、邛崃市在开发环西岭雪山风景带、环邛崃山系风景带上实现深度合作,精心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构建邛崃—名山—雨城—芦山—大邑生态文化旅游大环线和邛崃—芦山—大川—大邑休闲度假旅游小环线;加大与成都、雨城、宝兴、小金等地合作,更好地融入四川西部旅游小环线;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逐步实现“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生态旅游成为芦山新的零碳经济增长极,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芦山县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芦山民间文艺队也日益发展壮大。近几年来,芦山县先后建成了中心广场、姜维广场、汉姜候祠公园及樊敏碑展馆、王晖石棺展馆、红军广场、文化广场、民俗节广场等,总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改造维修电影院、增加配套设施30余万元;5.12地震后,国家对灾区进行了大力扶持,目前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就达1个多亿资金,其中公共文化设施“五馆一基地”项目总投资为2400万元,占地面积为15.5亩,总建筑面积0.7万㎡。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全县40个村6个社区已均建立了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站)、图书室和基层文化服务点的第三级服务体系,根据芦山县各乡镇特点,重点打造花灯之乡、庆坛之乡、山歌之乡,62支农村文艺队活跃在乡村文艺舞台,一个由县、乡(镇)、村(社区)组成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成体系。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芦山县广播电视采用有线联网、卫星接收、无线发射的进行综合覆盖,综合覆盖率97%。共架设120公里光缆干线、1100公里的电缆干线,全面完成了县、乡光纤联网,形成了以县广电局为中心,覆盖全县9个乡镇的广播电视光纤传输网,有线电视网络入行政村26个,通村率为65%。自2008年至今,芦山县文新广局完成了全县9个乡镇28个农家书屋的建设,目前,已为建成的“农家书屋”配送图书36000余册,配送光碟2500余盘,设施设备120余套,合计共投入资金48万元,极大地解决了农村群众“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数字县城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将越来越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芦山第十三次党代会中,本届县委阐释了文化芦山的定位:文化芦山,既是传承芦山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包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体现未来芦山要着力建设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和谐,包括平安、稳定、便捷、舒适、宜商、宜业,是未来芦山实现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集中体现。未来五年,芦山将以“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为主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入“两化互动”、“两个新城”,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将形成芦山推动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芦山具有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势,也具有无以伦比的政策机遇。但由于受到交通、地理等因素的制约,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远远不够理想,文化事业的发展仍处于极低、原始的阶段,怎样寻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口,转化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和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实现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建设目标,仍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的难题。
第二节、芦山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一个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和政治、经济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为政治经济服务,政治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能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共生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和方向:“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同时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我们发展的文化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文化,是积极向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无畏的精神和不尽的动力,积极推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文化。同样,我们发展文化也是有选择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在芦山,就是屏弃那些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坏人心智、消极的、低俗的单纯的享乐性文化,而要大力倡扬和发展一些励志性文化,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文化;发展一些能让人们理解、接受、认同各级党委正确方针、政策的文化,从而形成强大社会合力,推动县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发展一些能与旅游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找准一个引领文化发展的定位。
繁荣和发展地方文化,除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在参观旅游和休闲娱乐中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按照雅安市委提出的发展国际性区域性城市,一个地方的旅游文化定位显得尤其重要,即:别人到芦山来看什么、消费什么、休闲什么,能停留多少时间。而这种定位如果和其他地方类同,就不具地方特色,就没有市场竞争能力,就吸引不来游客。如果定位成功,就能带活一个地方及周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如游客到江浙一带,就是看江南水乡、看三国影视城、看宋城千古情,到乐山看乐山大佛、游峨嵋等,而雅安的定位则是“熊猫首都•生态天堂”,宝兴定位为熊猫城等。如果这个定位在一个地方能停留消费1天甚至更长时间的休闲,这样就能拉动消费,增长地方经济,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为芦山虽然文化众多,可是利用率差,可供休闲、旅游的特色景观不多,还不能较长时间地留住游客,被有关专家称为旅游休闲资源较贫乏,不能作为目的性旅游景点而只能作为过境性旅游景点。对比文化旅游发达地区找差距,芦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缺乏一个定位,如果定位成功就能成为一个目的性旅游地点。分析芦山文化特色,主要包括:汉代文化(包括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天堂”、以及南下红军的“转折之地”、抗日民族英雄乐以琴故里)、民俗文化(芦山花灯、八月彩楼会)、马牛山茶文化、大雪峰自然生态文化、根雕文化等,都是比较好的定位,但作为国内外游客易接受且特别具有地方特色上来看,从古城休闲来讲,如果像平乐古镇、街子古镇一样规划打造姜维古城,暨可弘扬姜维忠肝义胆的三国文化,弘扬正气,又可为游客提供一个古色古香的休闲
娱乐场所,将是一个十分好的定位——到芦山姜维古城游玩。从根雕上讲,如果能拓展根雕产品,既有观赏性,又能被各个层次的游客选购(包括高层次消费一件几千、几万元以上和低层次的消费——大量的几元、十几元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结合的旅游产品),且有休闲接待配套设施,打造中国雕城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定位。有了一个主体定位,汉文化、红军文化、马牛山茶文化等均能作为配套产业,增加旅客旅游休闲的理由和时间,就能更好地带动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抓住一个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结合点。
芦山县文化底韵丰富,但怎样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发展芦山文化的一个关键。
1、科学规划,招商引资。通过梳理可开发文化,请专家规划重要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形成资料,主动出击:一是通过抓住国家或地方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与中央互动,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包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会节活动、文化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文化项目推介会等实施文化产业招商,引进或扶持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发芦山文化旅游、音乐影视作品创作等,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灾区复兴、红色旅游等国家政策机遇很多,企业转型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客商也较多,各级各部门应主动争取,县委、政府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助推造势。
2、创意文化,创新载体。一是发展文化文艺产品产业。如根雕可拓展产品,通过扶持或举办根艺大赛,引导企业雕刻芦山名人雕像、碑文标语、红军伟人等凝聚芦山文化内涵的根雕作品,大件可由政府购买作为公园、红军纪念馆(主题广场)、汉文化纪念馆(主题广场)、名人广场等呈列,作为人为景观供游客观光照相,小件作为旅游产品展销。另外,可指定企业制作芦山文物复制商品或模型等,总之要通过创意,生产和销售大量含有芦山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使丰富的芦山千年文化能找到有效的载体和附着体,提升旅游产品魅力同时弘扬芦山文化,助推芦山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推进音乐影视产业发展。可鼓励或引进企业为他们提供文化素材,以优惠政策协助或支持他们进行文化创业,拍摄的影视作品或音乐作品进行择优出版发行,如所创作的《红军诀别诗》、《茫茫大雪峰》、《芦山花灯》可汇集制作成唱片、舞歌或卡拉OK碟片等,在出版发行或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的同时,在芦山各公园、广场、茶楼、商场、学校、家庭播放或传唱,做到精品文化,人人会唱,深入人心。如能在双河场马家大院在观看红军题壁诗的同时,能通过音乐播放听到大合唱或独唱《红军诀诗》,一定能为这个景观增添不少魅力。如果能一进大川场或大川旅游景区听到《茫茫大雪峰》等大川风景歌歌、曲,一定也能为这个景观添色不少。如果能被人买出去传唱,又能宣传芦山文化,提升芦山知名度。如果能引进电影企业在芦山拍摄以芦山文化为背景的故事片,其宣传效应更是不可估量。三是打造芦山文化旅游主景点——中国根雕之城。即打造“姜维古城、根艺之都”。建议在打造根雕园区时,考虑结合姜维古城一并打造,四周按古城建设,四街四门,古风古朴,中间为根雕厂家或根雕商铺,展卖根艺产品,城楼或合理设置古汉茶楼或酒店,配套开发,提升接待能力,让游客能就近吃、住、行、游、购、娱。并适当设置一些古汉旅游景观或节目表演等,增加游客游玩的时间。四是打造芦山历史文化纪念馆。可以“三基地一窗口”或“五馆一基地”,设置展厅,以文物展出、漫画雕刻、艺术精品等方式,向观众展示芦山汉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芦山千年文化的精粹,作为向外宣传芦山文化的窗口,也是芦山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更是芦山干部群众传承千年文化,接受传统教育的基地。
3、外引内串,开展环线。将芦山旅游景点串成线,重点打造环线上的旅游景点,根据芦山地方文化特色,争取项目和资金修整各类遗址或景观,通过做雕像、布展厅,大量设置人文景观,加强景区可观景观的建设,并拍照编印成《姜维古城•根艺之都——芦山旅游手册》,将芦山重要景观串连起来,分线路供游客选择,加大推介和引进,扶持或引进旅游企业或旅行社,培养一批知晓芦山文化的导游或服务人员,提高芦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旅游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建设,形成独特的旅游环线,更能达到吸引游客停留,弘扬发展芦山文化的目的。
总之,就要以服务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方向,坚持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宏观调控,实施文化招商,激励文化创意和创业,实现芦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
第二篇:芦山地震有感
心系雅安、芦山地震感悟
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地震了,自
2008 年汶川地震以来,我们与大自
然的斗争开始了,尽管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是我们的意志变得越 来越坚强,因为我们是这个地球村最优秀的民族,我们能禁得起任何困
难和苦难的考验。
我们心系雅安人民,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也许有限,但是作
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中国人,我们应该警醒,吸取教训,带领周围 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人们不乱砍乱伐,泥石流和次生灾害可以降低一
点,当然这不是灾难面前马后炮,我只想表达一种意思,从身边的事情
做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绿水,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或者说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到。
看着电视中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我的眼泪流满脸庞,虽然远隔千
里,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同根同种,流着同样的血,默默地
为你们祈祷,愿你们自强不息,坚强的与大自然战斗到底,因为勤劳勇
敢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战胜过,挺起脊梁,全国人民是你们的后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小小的芦山县牵动着亿万可人民的心,解放军
无疑是最可爱的人,无论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无愧
人民子弟兵的称号,人民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在这里再一次得到
证实,我们甚至都没有记住他的名字,除了解放军,还有可爱的白衣天
使,她们用自己尽职尽责工作态度和甜美的笑容温暖着灾区患者的心灵,在这时,他们就是患者的亲人,是她们在跟死神赛跑,挽救了无数生命,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天,还有无数的志愿者,他们组成的爱心团队是
青年们的代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灾区的救援工作。
多华丽的词语也无法赞美时代的英雄,多动听的乐器也奏不出万众 一心的和谐之声,我为生在中国而自豪,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一个伟大民族从来都是从困境中挺拔而出的,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有与天
奋斗,与地奋斗的博大情怀,灾难面前我们流血不流泪,因为我们是中 华儿女,再大的困难,只要万众一心我们也会战胜它。
每次地震,我们的心弦都会被拉紧,重建家园是灾区的一项重要任
务,而比家园更重要的是灾区人民受伤心灵的重建,所以让更多的人走
出创伤的阴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给她们送去物质食品的同时,精神
食品同样重要,一句温暖的话,一个支持的手势,都会鼓舞他们的斗志,不会在灾难面前倒下去,相信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永远支持你们,愿
你们早日从阴影中走出来取得与大自然斗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篇:雅安芦山地震演讲稿
雅安芦山地震演讲稿
各位同学:
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4月21日中午11:35时,芦山地震已致180人死亡,24人失踪,11227人受伤。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捶叹。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捐款方式为受灾人民提供援助,帮助四川汶川县灾民度过难关!我们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们对生命有着共同的尊重,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朋友们,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你的一颗爱心就可能救助一位处于雨雪之中的芦山县灾民,使他们看到生的希望,这是何等的无量之德啊!
最后,向在四川芦山县地震中遭遇不幸的罹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受灾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们相信四川芦山县人民一定会战胜这次地震带来的困难,重新建立美好的家园!
第四篇:四川芦山抗震救灾纪实
《人民日报》20130424第1版
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开展四川芦山抗震救灾纪实
“我提议,为表达对四川芦山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抢险救灾中英勇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哀悼,请大家起立。”
4月23日,芦山地震震后第四天,抗震救灾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下午3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一开始,在习近平提议下,全体与会人员起立默哀„„
连日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强烈地震,牵动着党中央的心,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沉着冷静,科学应对。一场紧张有序、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斗争,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过渡的大山里迅速展开„„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运筹帷幄,果断决策,及时启动一级响应机制,迅速调集各种救援力量
4月20日,星期六。
8时02分,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四川省雅安
有关部门紧急行动,有力开展救灾行动——
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到住建部,从地震局到气象局,从交通运输部到民政部,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到水利部„„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作出部署,巨大的能量迅速形成。
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指挥下,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从第一时间救人到千方百计救助受伤群众,从物资调运到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各项救灾工作紧锣密鼓展开。
灾害面前,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十分重要。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灾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废墟上飘扬,一支支党员先锋队、救灾突击队迅速成立。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截至23日,除雅安供电恢复率在94.9%外,其他受灾地区已全部恢复供电。
——22日凌晨,在经历40多个小时的奋战后,宝兴县灵关镇通往县城穆坪镇的公路全线抢通,芦山地震后的最后一个“生命孤岛”终于不再孤独;截至23日16时,除芦山县太平镇和大川镇需迂回通行外,灾区其他乡镇全部通了公路。
——截至22日凌晨,3万余顶救灾帐篷、11.5万床棉被、1万件衣物、6240张折叠床、70万米彩条布、10万支蜡烛、9000件方便面、2000件矿泉水、3000件饼干、3000件火腿肠和70余车各类食品被运达灾区。
„„
芦山地震,举国关心,举世瞩目。四川省及有关方面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情况,境内外记者纷纷深入一线及时报道„„信息的公开透明,传递了信心,也传递了力量。
芦山地震引起国际关注,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纷纷表示慰问。
“我们正在全面有序展开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协力奋战,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让灾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22日,应约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时,习近平坚定地说。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数以万计的救援人员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
时间宝贵,救人第一!
中南海与灾区人民情相通、心相连。
从“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
6员搜救、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的同时,要迅速评估次生地质灾害的破坏风险,特别要充分考虑强震和降雨叠加导致次生地质灾害加剧的情况。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排查重点防范区域的灾害隐患,详细制定监测预警、有效撤离和应急救援各种预案,尽最大努力防范次生地质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组组数据,凝聚着战果和收获:
——截至22日18时,抢险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475人。
——截至23日8时,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公安消防部队共搜救遇险被困人员165人,其中生还150人,转移和疏散群众6976人。
——短短72小时,人民子弟兵先后搜救治疗群众2800多人,协助安置转移群众2.4万多人,运送各类物资1300多吨。
——截至23日19时,四川省卫生计生部门累计救治伤员15554人次,其中住院治疗6087人,已治愈出院4619人,现住院1468人,其中重症及危重症189人。
——截至22日18时,住房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评估房屋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
——截至22日16时,国土资源系统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335处„„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群众冷暖系心间,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救援队伍千方百计救助受灾群众,群众安置工作同步展开
能不能把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好,关系抗震救灾工作全局,关系灾区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
地震发生后,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就要求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
“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搞好救灾物资的调运和发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22日晚,总书记在同王东明通电话时,就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提出明确要求。
强烈地震造成雅安等19个市州115个县199万余人不同程度受灾,7.8万间房屋倒塌,近26万间严重受损„„
震区群众的安危冷暖,党中央时刻为之挂念。
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就抢险救援、物资调拨、医疗救助、生活安置等作出紧急部署。
——确保受灾群众要有安全住所、有饭吃、有干净的水喝。要做好防疫工作,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
——针对当前灾区余震不断的情况,要防止余震造成新的灾害。要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同时也要防止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4月23日下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要把抗震救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坚决完成好抗震救灾这项重大任务。
总书记对做好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是继续搜救被困群众、全力救治受伤人员;二是妥善安排灾区群众基本生活;三是抓紧做好基础设施修复和废墟清理工作;四是做好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五是加强舆论引导;六是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务必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到灾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关键时刻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共患难。注意关心爱护救援救助人员,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保障。军队和武警部队要发扬我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保持旺盛斗志和持续战斗力,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继续当好突击队。
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多难兴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大力宣传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先进事迹,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增添新的正能量,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众志成城为实现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而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们的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在人们的心头久久回响。
历史将见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这场自然灾害,灾区人民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李斌、陈二厚、杨维汉)
第五篇:四川芦山支教工作总结
芦山印象
爱心蚂蚁374号队员 张新新
在4.20雅安地震发生三个月后,2013年7月15日我来到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太平镇祥和村,开始了我一个月的支教工作。作为一名志愿者老师,我的工作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在周一至周六负责给学生们上课,主要涉及小学一至五年级的数学、语文、英语、普通话、音乐、美术、手工、体育课等课程;其次,作为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负责四年级学生课上、课下的各项事务的处理,以及对个别学生的一对一单独辅导;另外,在12名“雅安小蜜蜂赴温州游学”活动中担任带队老师,在活动中除负责照顾学生外还负责编写“小蜜蜂计划每日简报”,对游学活动做文字记录和文字反馈的工作。
提到支教这个字眼,大多数人想到的都会是奉献、付出之类的词。但是这四十多天的支教生活却让我切实的体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好接受课堂知识,我努力尝试用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不断的转换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段日子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放学后几个志愿者老师围在一起就一个学生的表现或者是一门课程的上法认真的讨论。但是在课堂上我们是老师,在生活中我们更多地时候却是扮演着学生的角色。比如做饭,因为对当地的一些食材不够了解,学生们就成了我们的饮食顾问做起了我们的小老师。另外,在面对学生的问题和制定引导学生的方式过程,也让我更清晰的感受到了教师责任的重要、对原则性问题的坚持以及处理问题的灵活性的重要。正如爱心蚂蚁志愿者组织的宗旨中说的那样: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不仅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纯真、善良、乐观向上的美好特质,更体悟到责任的重量。
其中最深刻的感触是在带小蜜蜂赴温州游学期间的。我参加了小蜜蜂的选拔、培训到带领小蜜蜂们先后乘坐五个多小时的汽车、三十六个小时的火车远赴温州,再到在温州一个星期的游历学习在原路返回祥和村的全过程。在这期间,有选择学生的纠结有一路照顾学生饮食起居的琐碎有和相关机构沟通的繁复也有对学生情绪的梳理和学习的引导。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我们还特意安排了学生们在火车上帮助列车员销售列车时刻表、在硬座车厢表演节目、每日分享会等等活动。短短的十二天时间里我见证着学生们由胆怯害羞到自信勇敢的主动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变化,见证着学生们操着越来越流利的普通话说着那些礼貌用语,也见证着学生们学会分享和感恩。这个过程中,不但我的阅历得到丰富我的独立处事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成长更让我看到了自己辛劳的价值。
在支教过程中除去和学生的相处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是我的队友们。在周日休息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既有乐趣横生的抄手大餐也有惊险刺激的“信任背摔”游戏。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彼此熟悉互相了解并且逐渐的敞开心扉。虽然我们来自大江南北,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地方文化差异,但是我们像家人一样包容着彼此的缺点,抱着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态,我们乐于听到队友的批评也向队友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着浓浓友情和感动,更努力的成长着。
当然,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有过迷茫。有时候甚至对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观念产生质疑。但是在与队友的思想观念的不断碰撞中反而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内心,更坚信自己的选择。成长就要长成自己的模样,这些碰撞让我更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模样。
这是我第一次支教,是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者行列的第一步,但它绝不会是最后一步。在这里我收获到感动收获到友情也收获到能力,我在这里成长,也一定会在这里前行。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我做什么工作我都会将这里的坚韧、认真、负责、真诚、自信和勇敢带走,都有一定不会放弃志愿者的身份,让志愿精神影响更多的人,同时也在公益的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说支教不过是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一次大义凛然的情感宣泄,也有人说“支教”两个字太过沉重,志愿者们自以为的奉献却极有可能给孩子们带来贻害无穷……短期支教陷入了永不休止的争论之中,最致命的是每一种观点都有充分的实例做支撑。这些各执一词的争论曾经在我决定前去支教甚至是支教过程中困惑、迷茫,让我对自己行为和行为方式产生质疑并不断的休整。可是,当我结束近五十天的支教、当我在寝室里看到学生们写给我的信笺、接到学生们打来的电话时曾经的迷茫和困惑经烟消云散了。看着纸上歪歪扭扭的稚嫩句子我知道我们的到来给孩子们带去的改变竟比我们预想中的更多,每周日准时响起的电话铃声告诉我即便是我离开雅安我也从来不曾离开我的学生们。也许支教是短期的,我们在成长路上的相伴却没有限期。
一位来自北京的新队友问我以后还会不会再参加支教活动,我笑了,参加过支教活动的人们都的吧,在公益的路上只有起点。也许我日后从事的工作和教育相距甚远,但是这几十天中的点滴成长我一定贴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