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起宇总经理在中地基业路桥年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郑起宇总经理在中地基业路桥年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加强学习富有开创性 努力在环保方面形成特色
2月25日,集团公司郑起宇总经理在中地基业路桥建设有限公司2010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强调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传承精神,富有开创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努力在环保方面形成特色。
郑总首先从形势和任务谈起,指出: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时代集团和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联合重组,正式命名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从中地集团整体的发展上看,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规划。在中央企业100强中,节能环保应该说是中国比较突出、比较明确的朝阳产业。在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各国针对节能环保的产业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对这个产业的重视使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在中央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个产业、这个集团的建立,也预示着国家对其寄予的希望和要求会比其它的产业或集团要更大、更高。从国资委领导对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的希望看,重组对我们来讲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压力的一面。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要遇到挫折的。那么,真正支持企业前进的到底是什么?他内在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能让企业长期不衰?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刚刚成立就面临着这么大的挑战,当然也有机遇,与挑战和危机相比来看,机遇可能更大。我们选择了这个富有挑战性,且我们认为具有更多想象和发展空间的这样一家企业。今天通报这些情况,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要敢于迎接挑战、敢于去战斗的道路。
郑总谈到,我们在年前就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对于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某些投资项目,基本上按照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就是利用核心子公司去做。而路桥,则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来扶持,来对接国内工程。节能公司过去几年投资的百分之六十五是城市水务,百分之二十几是风电和其他,百分之十几是设备制造。今年我们与节能公司接洽,想法把这些投资项目通过科学的、有利于中地集团发展的一种方式结合起来,基本上是从土建开始,甚至包括设备安装等等,以此来促进我们国内工程整体的发展。实践起来要有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我们要按照国家的现行法规和节能集团公司进行对接,形成投资开发一体化的模式。两个现在没有太多关联的企业走在一起肯定要有一个过程,包括对人的熟悉、对管理的要求、对我们自身资质条件的要求等,所以目前的工作由刘国平副书记和刘大军总经理助理一直在做,加快进程。这样会使得新集团的产业发展更加长远,同时,我们也能成为这个产业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第二,集团也非常担心,一再分析,真要干行不行?垃圾焚烧、发电、发电设备、水的治理、城市的规划及市政设施等能不能做?在这个领域,在国内,中地基业路桥能不能做?做也行,但是我相信大家可能还是心里有些忐忑,为什
么?你毕竟没干过,而且还有资质等东西的制约,这是我为什么一再强调团队的战斗力和学习力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在每一次转轨过程中不学习、不提高,不研究遇到的问题,就不能突破制约,就难有大的发展。
第三,从我们整体的管理团队上来讲,可能压力最大的是我们接下来的具体实施。如果首战给你,能不能胜?能不能迅速适应?大家都知道,如果平时不注重积累,等到事情来的时候再学习是来不及的。我们可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么,战争中我们有没有这种学习力?客观地讲,这种能力可能是一个团队成功的前提。在座的各位有修桥的、架路的,工程也干了不少,和人家专业队伍比,我们还不行。人家已经轻车熟路了,我们还在用传统的方法,因为我们还不够系统化。就像中地打井,我们的人大概一看,起码几十个概念都有:价钱多少,用什么设备、什么方法、什么材料„„为什么?因为你是这个行当出身。但是我们做别的确实是要重新学习的。作为路桥行业来说,从设计院到施工体系,从工长到施工组,一层一层,结构完整细致,而且人家接触的面要广得多。我们进入新的领域,开辟新的天地,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结构还不够合理,还要再调整。我们可以引进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大家都知道举一反三是可以的,相关专业是可以通过学习去弥补的,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希望大家凡是涉及到的都要有所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团队中的个人能力。
郑总说,集团公司的大战略是:要做就要做成功,就要突出重围,以保证中地公司的信誉。我们要让别人认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节能环保产业中重要的一环,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一定要做有把握的事儿,一定要做自己有控制力且能够做好的事儿,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和认识。我们选定的这个队伍,就是以中地基业路桥为核心的班子,真正的任务也是落在你们身上的。我刚刚讲了形势,那么真正的第一枪也是由你们来打的,打得赢打不赢就完全靠你们自己了。应该说有机遇,但可能挑战对大家来说更重要,我想你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在这次转型中,在延伸了的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中,在这个市场中,作为重要的产业链这一环,究竟能起什么作用?你们的团队起什么作用?你们每个人起什么作用?怎么才能保障万无一失?怎么才能保证一炮走红?
谈到对中地基业路桥发展战略的思考,郑总指出:我们要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强调主业板块的高速发展。当初我们制定第一次中地集团发展战略与规划时,提出要搏击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按照这种思路向前走。而现在我们的机遇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来看,依然要延续这种思路。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要重视,不能因为前一段时间处理问题有些失误就犯战略性错误。我们认真探讨,明确了以核心子公司、控股公司为轴线的发展思路。接下来,国际国内工程及创业板块将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如此。我们要发展,靠什么?总的来说,就是要打造一个人数比较精干,而且具有高智能的管理集团。就是说,我们派往国外一个人,他就可以组织、带起一个团队,而这个组织者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领军人物。这就是我们采取的人才战略。我们要充分利用包括所在国的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有一个太阳,就要能建造一个太阳系。真要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对集团的核心层、对整体干部的培养付出很多代价,因为确实要找到一些达到一定素质的人才。人才储备本身也是一种成本概念,要储备不花成本是不行的,要培养不花成本也是不行的。当然,即便投进成本也未必获得收益,这跟个人的能力有关。过去我在和青年人讨论问题时说过,年轻人好就好在拥有未来。古人云:孺子可
畏而不足畏。年轻人可畏,畏什么?因为你拥有未来。不足畏,为什么又不足畏?你如果荒废时间就没有了未来,庸庸碌碌,一生就过去了。人生短暂,想荒废掉很容易;光阴似箭,老了就不足畏了。真正畏的不是孺子,而是他拥有的未来,时间就是金钱啊!所以要珍惜时间,注重学习,对未来要有渴望有追求。中地基业路桥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可畏,但千万不能不足畏,这是对每一个同志的要求。一个年轻企业的成长期是最有潜力的,你们又遇到这样好的形势,拥有这种高速发展的平台,有一个很坚强团结的集体,还有作为国企的中地集团能给你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和这么一种文化,所以你们要注意刚才提出的有为才能有位,而且要做到无愧于国,无愧于民,无愧于团队。这种文化,希望大家认真思考。战略上看,人力资源是大于任何资源的。我们的人力资源怎么去开发?我们自身的能力怎么去提高?刘总在报告中已经讲得很明确了,包括对未来的部署。那么,你们要针对战略思考一下,下一步要做什么?未来十年中地基业路桥定位是什么?近十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要做成什么样?人生重在规划,企业也重在战略规划。在企业的战略定位确定以后,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我应该怎么去做?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不能掉队,要冲在最前面。刘总讲“敢为天下先”,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儿,敢想到就不容易了,能做到更难。
郑总最后强调说,很多同志都是从国外或外地赶回来的,希望大家能够按照会议的安排,充分利用这个时间,老同志要向新同志学习,像你们刘总所说的,在工作中学习,同事间互相学习,新同志、年轻的同志也要向老同志学习,确实把我们好的经验、好的传统、好的文化传承下去。中地基业路桥的优势就在于这支队伍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内在的凝聚力可能就是它战胜其他企业的比较优势,大家都爱这个集体,愿意为这个集体奉献,不愿听到别人说我们的企业不行。主席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团队能够成长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国内经验、国外经验都要充分地讨论,要富有开创性,绝对不能固步自封。在我们这个团队中,集团公司对你们寄予了重大的期望。在未来的几年中,在环保方面,我们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一种特色,能够占有国内甚至国际的市场,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
郑总的讲话立意深远,分析透彻,情理交融,发人深省,使到会人员受到了鼓舞,认清了形势,进一步提高了对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了不负重托、从我做起、努力奉献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