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区妇女革命的自己调查和走访
苏区妇女革命的自己调查和走访
在中国土地大革命时期,共产党自1927年开始在各地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其中对于解放妇女的运动也出现了高潮,就如在江西苏区政府以女性的政治解放为先导,并在经济、生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成千上万的妇女与男子参与到革命中去,而在此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在土地革命初期的初期,苏区的妇女是没有任何的政治地位的,她们受到封建社会礼教的深深压迫。苏区政府开始以解放妇女的政治地位为首要前提,于是在中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实行各种保护妇女的方法,从此在法律上确保了男女地位的平等,苏区妇女开始在生活上可以不再裹脚,可以婚姻自由,或到人身保护。这些方法极大的促进了苏区妇女的革命积极性。同时苏区政府也加强了妇女们在思想上的解放,政府举办各类型的训练班,培训基层妇女干部,建立起了妇女的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对苏区妇女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她们的文化程度;并且鼓励苏区妇女参政议政,帮助妇女们享受各种民主权利,这样的措施激发了她们的积极性,她们已参与到政治中来,其中有一部分已获得一些地位。
苏区妇女参与斗争大力加强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她们开展了各种工会、组织机构来保障,扩大妇女的权利,在经济方面,她们积极的投入生产,为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资。随着苏区妇女的解放,她们已在扩红、医疗、教育成为主力,并且她们还直接的参加了军事斗争。通过一些数据可以显示苏区妇女在少年先锋队、赤卫队等组织中占据的比例都相当高,可见她们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在文化方面,如当时苏区的红色歌谣的创作中,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创作者,在歌曲的创作与受宣传的民众中,苏区妇女都是最重要最活跃的成分。
所以从上可以看出,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解放了受压迫的广大女性,同时,受解放的女性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篇: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对各位朋友光临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表示热忱的欢迎。我叫××,今天将由我为大家提供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预祝大家此次博物馆之行玩得开心、愉快!
请大家抬头仰望,气势恢弘的徽式大门上,映入眼帘的是12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它是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提写的。该馆始建于1984年,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占地面积76亩,其中建筑面积9169平方米,从远处观望,博物馆建筑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古朴庄严,属徽派建筑。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典景区之一,2005年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博物馆。整个馆区由英雄广场、英雄山雕塑园、主展馆、将帅馆四部分组成。
英雄广场
现在,我们来到了 “英雄广场”,这是2001--2002年新县县委、县政府投资800多万元开发建成的综合性娱乐广场,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舞台、喷泉、停车场、小卖部、售票处等,可容纳近30000名观众。在这里,先后举行了河南省“心连心” 艺术团大型文艺演出,中央电视台“重访大别山,建设新农村”专题报道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成为新县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位游客,请大家注意看,位于英雄广场北侧的这座山叫“英雄山”,朋友们想知道“英雄山”名字的由来吗?大家知道,我们新县素以“将军县”享誉全国,在革命战争年代,不足十万人的新县就有五万五千名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计划在此山上兴建大别山革命志士雕塑园,故将此山由原名的“猪头山”改为“英雄山”。广场南侧这座山叫凤凰山,它与北侧英雄山遥相呼应,夕阳西下时,彩霞四射,美不胜收,景不醉人人自醉。
主展馆
各位游客,拾级而上,呈现在您面前的这座规模宏伟、古朴典雅的建筑物便是主展馆,它的整体造型就象一艘乘风破浪的船,门楣上方书写着“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牌子,两侧悬挂着70多个单位将博物馆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牌子。主展馆一级平台北侧的绿草坪上陈展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和苏式T-34型坦克及五门大炮。
好,请大家随我进展厅参观,我们的主展馆共有七个展厅,陈展面积11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两部分。
序厅
朋友们,这就是主展馆的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名为 “山魂”的大型汉白玉浮雕,上面雕刻有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拥军支前的妇女等,他们身后是绵绵起伏的大别山脉,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风起浪涌、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和大别山英雄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一个缩影。两侧摆放的八面红旗象征着从鄂豫皖苏区诞生的八支红军队伍。浮雕前面的五个鎏金大字------“风云大别山”,揭示了博物馆的陈列主题。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部队。革命战争年代,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帅,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其中,新县共走出了43位将军和50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全国十二个将军县中名列第六位。
各位游客,请大家看这幅地图,这是鄂豫皖苏区1928--1932年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形势图。在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曾扩展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地方武装20余万,并建立了26个县的苏维埃政权。从图上可以清晰看出,当时鄂豫皖根据地是以新集作为首府的,新集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从这里北渡淮河可以进袭中原,南下长江可直达武汉,东进合肥可以震撼南京,西抵广水可以切断京汉铁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集,原属河南省光山县南部的一个集镇,1931年红军解放新集后,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相继迁入这里,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昔日的新集也就是今天风光秀美的新县县城。
好,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到楼上展厅参观。第一展厅: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
这就是第一展厅,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普遍传播。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回到武汉后,利用武汉中学为阵地,吸收有志青年入党,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在此期间,我县青年学生吴焕先、王志仁等在武汉求学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回到家乡后,宣传革命,策应北伐,并秘密发展党组织。1926年--1927年,吴焕先在箭厂河乡先后创建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和第一支农民武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八七”会议之后,中共鄂豫皖三省积极传达和贯彻会议精神,准备武装暴动。1927年11月13日,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新县箭厂河乡、田铺乡和泗店乡的农民自卫军及敢死队参加了起义队伍,他们争先恐后,奋勇杀敌,迅速占领了黄安县城。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在庆祝胜利的锣鼓声中宣告成立,曹学楷当选主席,同时,参加起义的农民自卫军被组建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12月5日,解放了21天的黄安县城再陷敌手,黄安失守,起义遭挫,革命付出了血的代价。鄂东军被迫转战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活动。1928年1月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 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七军经过艰苦的斗争和积极的探索,在鄂豫交界开辟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在长江北岸率先树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旗臶。1928年 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1929年,河南省境内爆发商南起义,成立了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同年5月,安徽省境内爆发了六霍起义,成立了红十一军三十三师,开辟了皖西革命根据地。为了统一领导鄂豫边、豫东南、皖西北三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1930年,根据中央指示,成立鄂豫皖特委,并将红十一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统编为红一军。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柴山保王湾举行,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实现了统一,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第二展厅:大放异彩,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
接下来请大家参观第二部分:大放异彩,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1931年,红四军成立不久,即挥师北进,采用坑道爆破方案,攻克了反动势力的据点------新集。新集解放后,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相继迁入城里。1931年5月至7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军委、鄂豫皖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总工会等机关相继成立。至此,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请大家继续看这幅图片,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1930年,一架国民党飞机在执行通迅任务时,因大雾迷航,燃油耗尽,迫降在宣化店(今湖北省)一带,被我军缴获,苏区政府为了表达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深切怀念,将此飞机修复后命名为“列宁号”。在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列宁号”曾飞往潢川、武汉等地播撒标语、传单,进行宣传和侦察示威。黄安战役中“列宁号”教练机又变成了“轰炸机”,配合红四方面军攻克了黄安县城,在中国革命史和我军建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加强对飞机的使用和管理,1931年,鄂豫皖军委在新集专门设立航空局,驾驶员龙文光任局长,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航空局。
好,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第二展厅。介绍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929年8月,为了庆祝光山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根据地人民创作并演唱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此歌唱出了革命人民的心声,很快唱遍了大别山区,唱红了全中国,下面我把这首大别民歌给朋友们演唱一遍:“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臶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农友们哪哈,亲爱的工友们哪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鼓掌声)谢谢!
在根据地政权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土地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这是我馆珍藏的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1932年用毛笔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1991年,请省文物专家运用先进技术切割下来从箭厂 河乡搬迁到此,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博物馆镇馆之宝。请看这边,这是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在杷棚建立的省苏造币厂,在新集建立的省消费合作社。这是鄂豫皖军委在柴山保佛尔寺建立的兵工厂,在箭厂河黄谷畈成立的红军被服厂。文教方面,在箭厂河建立的列宁小学,在郭家河乡建立的列宁高级学校。为了发展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苏区政府还在箭厂河成立了红四方面后方总医院。这些重要的革命旧址大都被完好地保护下来。
请大家看这幅图片,这是一张三位红军女战士的合影照。中间这一位是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左边这一位是肖克上将的夫人骞先佛,右边这一位是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这张照片在博物馆陈展了很多年,但工作人员一直不清楚她们的真实身份,直到2003年10月刘伯承元帅长子刘太行来博物馆参观时,确认了三位女战士的真实身份。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红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1931年3月—5月,红四方面军相继取得双桥镇和浒湾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一次“围剿”和第二次“围剿”。第三次反“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动出击,于1931年11月—1932年5月,先后发起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四次战役共歼敌6万余人,取得了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史上罕见的胜利。在苏家埠战役中,红军连长赵基训还开创了中国工农红军用机枪打下敌人飞机的范例。军事斗争取得节节胜利,根据地人民掀起一次又一次的 参军拥军热潮,他们编唱的《送郎当红军》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斗志。下面我就把这首《送郎当红军》演唱给大家,请大家在歌声中感受根据地人民拥军、参军的火热场面:
正(哪)月(哟)里(哟)来(嗨)正(哪)月正,我送(那个的)我郎(哟)当红(哎嗨)军,如今革命高潮起我的小郎哥哥(哟),我郎去参军(哎嗨哟)。(鼓掌声),谢谢!
但是,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鄂豫皖革命斗争同全国革命斗争一样遭到了重大挫折。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又于1932年6月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由于张国焘战略指挥上的错误和在根据地推行极“左”政策,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遭到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西征转移。红军主力撤离了,根据地失去了军事依托,苏区人民受到了敌人疯狂的报复和摧残,他们在根据地中心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十里无人区”,箭厂河吴湾残壁就是有力见证。
第三展厅: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请随我到第三展厅参观。这是第三部分: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的斗争。敌人的疯狂屠杀,并没有使坚守根据地的党组织、红军和广大群众屈服,他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斗争,才能胜利。1932年11月,鄂豫皖省委在红安县檀树岗重组红二十五军,全军7000余人。从此,鄂豫皖边区进入以红二十五军为主力的反“围 剿”斗争。红二十五军重建后,连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三次战斗的胜利,全军迅速发展到13000人,根据地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巩固。1934年2月,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调动大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强敌压境和苏区被敌人分割的客观情况,红二十五军终未能彻底扭转危急局面。1934年9月,中央军委派程子华携带党中央的指示到达根据地,11月,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留下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臶,离开鄂豫皖苏区,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根据地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首创了党政军合一的武装工作队------便衣队。1935年2月,在安徽太湖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委。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转战三省45个县,牵制国民党正规军68个团的兵力,歼敌5万余人,红二十八军不断发展壮大,为新四军输送3100余人抗日武装。
第四展厅: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
请看第四部分: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遵照中央指示,与国民党政府在安徽岳西县谈判,达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协议,至此,鄂豫皖边区内战基本结束。1938年春,红二十八军改编为 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东抗日前线。1939年,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自竹沟南下沿途汇集各地武装力量,与鄂豫边区人民团结一致,粉碎日军多次极为残酷的“扫荡”、“清乡”,逐步开辟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同年6月,陈少敏率部由豫南抵达湖北安陆,与李先念部会合,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940年,独立游击支队扩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央军委发出了重组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将豫鄂抗日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但此时,蒋介石集团却阴谋发动内战,于1946年6月调集30万重兵包围了中原解放区,企图发动内战,6月29日,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在张体学、皮定钧所部的掩护下,胜利突围,宣告敌人围歼阴谋的破产。突围胜利后,刘名榜留在大别山区,奉命重组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领导鄂豫皖军民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1946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主力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了潢川、光山、经扶等县城,1947年12月30日,新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陈店乡王湾村召开,会上刘伯承司令员亲自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从此,新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朋友们,回顾新县红色的革命历程,从1924年有了党组织的活动,到1949年全国解放,新县这块土地上红旗一直未倒,革命烽火一直在燃烧,其革命之早,规模之大,位臵之重要,牺牲之 惨烈,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浩歌。
请各位游客继续随我参观一楼专题陈列《将军的摇篮》部分。第五展厅:将军一厅
将军一厅主要陈列的是43位新县籍授衔将军的生平简介,其中走出了2位上将、4位中将和37位少将。下面,我选取其中几位代表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许世友,新县田铺乡人,糼年曾在少林寺习武八年,然后投身革命,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建国后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是唯一实行土葬的将军。
李德生,新县陈店乡人,建国后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中央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郑维山,新县泗店乡人,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池明,新县泗店乡人,建国后任总后勤部政委、炮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吴先恩,新县箭厂河乡人,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范朝利,新县郭家河乡人,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且一家都了不起,出了三位将军,弟弟范朝福是一位少将,儿子范震江也是一位少将,所以他的家庭则被誉 为“将军之家”。
以下从王大华开始,便是37位新县籍少将的生平简介。请大家继续看这边还有4位姓肖的将军:肖永正、肖永银、肖志贤、肖德明,他们都是箭厂河乡肖家湾人,是从一个村子里走出来的四位少将,因此,肖家湾村被誉为“将军村”。
吴华夺,新县陈店乡人,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范朝福,新县郭家河乡人,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
高厚良,新县箭厂河乡人,建国后任空军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第六展厅:将军二厅
我们接着参观将军二厅。这是我们的将军二厅,主要介绍的是新县籍50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生平简介。
吴焕先,新县箭厂河乡人。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他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鄂豫皖根据地,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占两当,攻天水,连下秦安、隆德县城,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然而不幸的是,1935年8月21日,他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作战中牺牲,年仅28岁。
高敬亭,新县新集镇董店村人。红二十八军创始人,1934年 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他主持重建红二十八军,任政委,独立自主地坚持了鄂豫皖地区极为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9年,被错杀于安徽肥东青龙场,年仅38岁,1977年平反。
张体学:新县八里畈镇人,建国后任湖北省委书记。吴大胜:新县卡房乡人,建国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刘名榜:新县郭家河乡人,电影《五更寒》的主人公,建国后历任河南省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省检察院检察长等职。
吴先元、吴生敏:是一对父子,吴生敏建国后曾任云南省副省长兼省财贸政治部主任。
林少南:张体学的夫人,曾任湖北省副省长兼财政厅厅长。寇庆延:新县陡山河乡人,建国后任广东省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
程坦:新县箭厂河乡人,建国后历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北师大党委书记、交通工业部部长等职,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革命传统歌曲《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就是由他改编谱曲的。
第七展厅:《今日新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参观最后一个展厅《今日新县》展厅。这是《今日新县》展厅,主要反映了新县35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老区精神,使得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大经济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由于战争创伤和多种因素影响,新县经济发展一直十分缓慢,贫困落后最明显的特征是“三不过一”:1983年,全县GDP收入不到1个亿;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被定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然而,贫困落后的客观现实阻挡不住老区人民渴望致富的梦想,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大打扶贫开发攻坚战,大力发展工业、生态、旅游、劳务、民营五大经济,如今的新县,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大家可以从这两幅县城全景图中做出比较。这就是新、旧县城的照片。现在凡是到过新县的朋友都会这样描绘新县:一月一小变,一年一大变,几年一巨变,今日新县,天天在变。这里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城变靓了,人变富了。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宏伟壮观的四大家办公楼,美丽新颖的彩虹桥、灯火霓烁的县城夜景,漂亮整齐的别墅区,把我们的县城装扮的愈加美丽多姿。“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便是今日新县县城的真实写照。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以来,新县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香山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国家级奖牌。
这边就是我们新县的工业、劳务、生态、旅游、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大家可一一浏览。
游客们,在我们《今日新县 》展厅,还陈列有新县籍新时期 成长起来的6位将军照片,他们分别是: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叶爱群中将、北京军区某军军长郑勤少将、石家庄陆军学院副院长李南征少将、贵州省军区司令员邱型柏少将、安徽省军区司令员许援朝少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主任范震江少将。他们是今天新县人的骄傲和自豪。
这里的土地是红色的土地,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深信,新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大家请看,在我们主展馆的正东边正在兴建的是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将陈展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349位共和国开国将帅的生平事迹及他们遗留下来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开馆后,热忱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好,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参观游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关于开展后勤服务质量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活动的通知
转变作风立足基层问计师生
后勤服务质量问卷调查和走访活动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今年,是学院“升本”的重要一年,开展后勤服务质量问卷调查和走访活动,旨在深入推进“转变作风,立足基层,问计师生”,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准确查找影响和制约后勤服务水平和广大师生员工反映的突出问题,破解后勤服务和管理的难题,达到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的目的。
二、活动安排
1、制作《后勤服务质量问卷调查表》,成立2个工作小组,于月日前,分别走访全院各办公室。月日前,回收问卷调查表。
第一组:林显华、孔令冰、黎玉群(收集)、江志
文、黎瑞奀、胡劲新
走访单位:行政楼、图书馆、教师公寓三栋一楼办公
室、东A、东B、综合楼、工商大楼办公室
第二组:申震林、欧浩丛、陈伟良、刘建军(收集)、杨海、欧宏辉、苏庆国、走访单位:凯旋门、实训场办公室
2、后勤服务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
走访结束后,由孔令冰负责对各师生员工的意见、建
议,进行汇总整理并进行统计。于月日前,形成后勤服务质量调查情况报告。要认真统计各类数据力求原汁原味。
三、要求
1、合理安排好工作,积极深入到学院各部门,认真听
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做到业务工作与调查走访两不
误、两促进。
2、各组要按照调查情况报告中的意见、建议,落实专
人、明确时限,认真加以整改,努力建设学院党政满意、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
后勤总务处
二○一三年三月八日
后勤服务质量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好!为广泛征求教职工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实了解师生对后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倾听师生的心声和利益诉求,全面查找后勤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验后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更加精心、舒心、贴心的服务,“为您服务是我们的责任,您的满意是我们的心愿”。我们诚请广大师生员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后勤总务处
二〇一三年三月
一、对饮食服务工作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二、对水电保证及维修服务工作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三、对校园绿化工作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四、对车辆运输服务工作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五、对校园卫生保洁工作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六、对仓管服务工作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七、对送水工作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八、对后勤服务总的工作效率、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的评价是: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有何意见、建议:
非常感谢您在工作之余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将在月日前回收此表。如果对后勤的工作还有其他的意见和建议,您可以拨打后勤办公室电话(6179127)提出,我们将随时关注,谢谢您!祝您工作愉快!
后勤服务总务处 二〇一三年三月八日
第四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摘要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 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现状,在红色文化保护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背景
1、认真贯彻总书记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精神
2、现实基础
江西是红色文化的一大摇篮,是我们红色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宝库,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人们探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提供了最佳场地。江西,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后人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地方。
我的家乡兴国县地处江西的中南部,赣州市北部,是中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中国烈士第一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为国捐躯的达万多人,是孕育了包括肖华和陈奇涵在内的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的革命摇篮。
作为来自赣南苏区的一名当代大学生,对身边的同龄人进行有关红色文化认知的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
3、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中国,大学生再也不是活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再也不会固守“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信条。时代和社会要求我们走出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心人民。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把课内所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调查主题
关于赣南苏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三、调查对象和方式
兴国县的100名大学生,设置了有12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四、调查的现实意义
2016,中国共产党95华诞,“红色文化热”再度兴起,红色旅游、红色经典、红歌会等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那么,苏区当代大学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知有多少呢?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情况如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深度分析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现状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得我们去深入的探究。五.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获得的10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
1、在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100名兴国县大学生中,有69名男生,31名女生,均为90后; 2、7%表示没听说过赣南红色文化,79%表示了解一点,11%表示了解,只有3%的对赣南红色文化是非常了解的;
3、关于赣南文化,45%了解土地革命,67%了解长征起源地,47%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82%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2%了解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心区域,46%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55%了解赣南红歌文化;
4、对于赣南红色文化的了解途径,上网占45%,68为课堂,44为长辈教授,23参加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49媒体宣传,45通过自己看书;
5、对于当前的有关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13%表示不感兴趣,54%表示可以增长见识、了解先辈的事迹,21%表示喜欢红色文化,但活动枯燥乏味,12%表示过于形式主义;
6、红色文化知识对自己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47%拓宽自己的视野,洗涤心灵;32%从中汲取做人处世的方法;84%更加了解国家历史,培养民族责任感;80%学习与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促进自身发展; 7、90%认为在现在社会有必要大力宣传诸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红色文化,8%认为没必要,2%认为无所谓; 8、65%表示愿意向周围朋友宣传红色文化知识,33%表示想做,但不了解红色文化,2%表示不愿意; 9、20%认为近几年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很大,63表示力度一般,13%不了解,4%从未听说; 10、68%感到红色文化正在逐渐缺失,16%表示没有,16%表示不清楚;
11、对于如何弘扬红色文化才能让红色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有46%认为应该定期举办关于红色为文化的专题讲座,53%公车、街道演讲,向人们宣扬现代红色精神,62%认为应该通过新媒体推送一些社会暖心事迹,67%举办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以铭记历史;
12、当发现那些红色革命遗址遭破坏时,37%的态度是气愤并阻止,63%表示惋惜但无能为力;
13、如果现在进行课改,红色文化知识列入考试范围,63%持支持态度,认为可以让新一代青年了解中国革命史;26%表示反对,这样会使红色文化变成一种负担,对青少年造成红色恐惧;11%表示无所谓;
六、调查问卷结果反映出以下问题:
1、当代大学生重视红色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大学生不重视红色文化,不了解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意义;
3、宣传红色文化方式单一,大多是以自主上网了解或在课堂上了解或是由家中长辈教授而知,导致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了解较少;
4、大多大学生参加红色文化普及活动及红色教育活动较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是人类历史舞台上的四大主角。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上。续写辉煌历史,完成民族复兴,实现大国崛起,已成为中国人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强烈的愿望。
七、建议
1、要充分发挥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网络将红色文化传播传承,充分利用网络人群广的特点,鼓励网络上对红色文化的传播。
2、有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多举办一些有关于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文化活动。同时,让红色文化走进农村和社区,走进人们大众的心中。让红色精神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人们的生活。
3、探寻红色遗迹,寻找本地区的红色遗迹,搜寻红色资料,提倡大家关注红色文化。同时,针对调研的现状作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让红色遗迹源远流长。
4、重视学生的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针对儿童,可以制作易于被孩子接受的反映红色精神的动画片,多讲一些适合他们听的红色英雄小故事,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了解红色文化作品。对于青年学生,可以开设一些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学习红色文化。
5、倡导学习红色文化作品的风气,推荐红色文化数目,鼓励大家读书,写心得体会,学习红色作品,弘扬红色精神。例如,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征文活动等。
八、总结: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长河中有着巨大作用。红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顽强拼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一代接班人,应该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
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我们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要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让星星之火在今天燎原!
一代又一代过去了,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的重任又落在了我们这一代肩上,我们要有能力能力唤起红色文化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要庄重保证严肃的历史记忆和反思不完全演变成脱离现实的怀旧时尚。坚定高举团旗跟党走的信念,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和热爱,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毛概社会调查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对红色精神的宣传教育永远不能结束,让我们牢记历史,展望未来,以革命精神为指引,去努力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辉煌,属于我们民族的辉煌!
第五篇:从娱乐到革命论中央苏区时期乡村戏剧的“政治化”实践
从娱乐到革命论中央苏区时期乡村戏剧的“政治化”实践
【摘 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文化娱乐高度重视,通过对以乡村戏剧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的“政治化”改造,将革命话语转化、翻译为有效的地方性话语。这不仅用左翼文艺理论提升了民间文艺的品格,实现了文艺大众化,而且也从文艺角度推动了中央苏区地域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构建了新的乡村文化空间,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也为今天我们处理“现代文艺”与“民间文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模式。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色戏剧;乡村戏剧;政治化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004-03
红色戏剧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获得文化领导权而开展的文化活动。从形式上来看,红色戏剧中不但有来自苏联和上海等地的活报剧、现代话剧以及文明戏等戏剧形式,而且有大量的改编自当地的采茶戏、东河戏等乡村戏剧的戏剧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中央苏区的工农兵大众立足于中央苏区的革命与战争现实,以“文艺大众化”为指导方针,对采茶戏、东河戏以及木偶戏等乡村戏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表层文艺形式的变迁,同时也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即是以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戏剧的改造为个案,论述文艺变迁对于乡村文化空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戏剧“政治化”的文化背景
在传统中国,看戏是民众的重要娱乐方式,因此不论是在岁时节日的特殊时空中,还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戏剧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不仅是一种具有娱乐功能的艺术表演形式,而且具有建构乡村文化生活空间以及传达道德理念的重要功能。正是在以上多重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其“实际上已变成了一种文化仪典,它组织乡村的公共生活,并作为民间意识形态提供给乡民集体认同的观念、价值与思维模式。”[1]在娱乐的同时,它能在短时期内将日常生活中相对分散的民众聚集起来,并通过宣传或潜移默化的形式对看戏的民众展开教育,灌输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因此,在传统的中国,戏剧已经成为了民众的重要生活内容,在看戏的同时,他们也成为了戏剧内容坚定不移的“执行者”。而乡村戏剧的这种说教与聚集功能无疑也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青睐于其的重要因素。
从中央苏区的具体文化环境来看,该地交通一直较为闭塞,民众文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该地域,除了唱山歌之外,看戏是民众重要的娱乐与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该地演戏民俗盛行,戏台遍布,不但有采茶戏、东河戏等民间小戏,而且还会有来自外省的粤剧、京剧等大型戏剧演出。尤其是逢年过节或者迎神赛社等特殊时期,都会有大户独资或者民众集资聘请的戏班前来唱戏。这些戏剧以当地方言为戏剧语言,以当地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商人等为表现对象,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表演内容,以喜闻乐见的特征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每逢有戏曲表演,不但本村的民众会积极观看,而且附近的“亲朋好友”也会蜂拥而至,平时分散的乡村民众也得以聚集。而中央苏区这种浓厚的戏剧氛围以及乡村戏剧本身的娱乐与宣传教化功能,则与中央苏区革命文艺的“革命动员作用”相契合,从而拥有了“政治化”的可能。
再从中央苏区的革命现实来看,文艺宣传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方式。早在土地革命初期,红军就以通俗易懂、直观风趣的“化妆表演”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而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进一步传播以及中央苏区政权的建立,革命宣传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而具有着娱乐、宣传、教育“三位一体”职能的戏剧,则以民众喜闻乐见的特征逐步进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视野。
1931年红军学校在瑞金成立,专业化的戏剧管理机构、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表演机构等不断建立。八一剧团、战士剧社、蓝衫剧团、中央苏维埃剧团、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蓝衫团学校等的成立,逐步推动了中央苏区的戏剧活动从群众性的自发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方式转变。大量的工农兵大众,甚至是红军将领,不断投入到戏剧的创作、表演工作中。以演戏为重要内容的文艺晚会也不断举办。尤其是到了1932年9月,中央苏区成立了“工农剧社”。该剧社分为总社与分社或支社两个层面,分布在苏区的很多县、乡俱乐部以及红军部队中。这些机构作为指导和组织苏区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专业性艺术团体,以纵向轴线与横向轴线两种形式,与地方和军队密切联系,促进了中央苏区的文艺体制网络化组织建构的实现,展现了戏剧宣传的优势。
在马克思等人所提出的文艺要为革命斗争服务等文艺理论的指导之下,这些戏剧团体所创作与表演的戏剧,始终围绕着中央苏区的革命中心任务,采用在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的方式,通过对中央苏区军事战争、阶级斗争以及革命生产运动等的描写与展现,全面揭示了中央苏区革命的本质、发生、发展以及前途等内容,因此,在苏区戏剧中既有表现中央苏区军事战争的《活捉张辉攒》《二羊大败七澳岭》等,也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热河血》《粉碎帝国主义》等;既有反映阶级斗争的《战斗的夏天》《打倒尹道一》等,也有表现白军倒戈加入红军的《为谁牺牲》《人肉贩子》等;既有反映苏区扩红捐红运动的《位置在前线》《拥军优属》等,也有反映苏区革命生产的《春耕战线》《小脚妇女积极参加生产》等。这些戏剧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苏区的民众积极观看,而且有些白军偶尔也会偷偷跑来欣赏,并受到很大的教育。
由此可见,不管是宏观的社会背景,还是中央苏区硝烟弥漫的革命斗争、声势浩大的扩红军运动、热火朝天的革命生产运动,戏剧本身的教育娱乐特征都为中央苏区时期乡村戏剧的“政治化”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正是在以上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乡村戏剧作为中国民间社会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被中国共产党所征用与改造亦在情理之中。
二、乡村戏剧“政治化”的具体实践
“工具论”是中央苏区文艺理论的本质。中央苏区革命迫切需要文艺紧密围绕中央苏区的革命、生产生活以及政权建设等政治需求而展开。1934年4月,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的《俱乐部纲要》就明确规定:“戏剧及一切表演的内容必须具体化,切合当地群众的需要,采取当地群众的生活材料,不但要宣传红军革命战争,而且要在戏剧故事里表现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暗示妇女解放,家庭及生产条件的革新,揭破宗教迷信的荒?,提倡卫生及一切科学思想,发扬革命的集体主义和战斗精神。”[2]
然而中央苏区乡村社会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戏剧虽然向民众传输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教给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生活理念,但是这种观念与规范是民间社会的规范与思维方式,与上层社会的“道”存在着冲突。再加上乡村戏剧演出中某些演员的不端行为,以及戏剧本身所反映的神仙鬼怪等内容,乡村戏剧多被视为“伤风败俗”。因此,虽然乡村戏剧相对于文字宣传与外来的“洋话剧”有着更好的群众基础,但是以愉悦性情为主的乡村戏剧仍与中央苏区的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中国共产党如果想在中央苏区的广大乡村更好地宣传和实践自己的革命理念,就必须要对民间的这种娱乐形式进行“政治化”的全面改造,通过禁演“封建戏”与“改造利用”两种形式,“其一,限制甚至取消戏曲的社会存在权利;其二,强行对戏曲所负载的与时代或社会主流意识相抵牾的民间意识,进行剥离或改造。”[3],进而凸显民间戏剧的“政治”功能,弱化其艺术特质,重塑民间的“娱乐趣味”,从而实现民间戏剧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首先,从取消或者限制戏剧的生存权来看,根据《宁都直隶州志》等史料的记载可知,自元代以来,中国就不时发生“禁戏”的事件。尤其是清代以后,从朝廷到官府,甚至到民间社会的宗族层面,都有“禁戏”的相关规定。关于“禁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民间戏剧所宣扬的“道”与“大传统”产生了冲突,加上某些“戏子”的“轻薄放荡”的原因,采茶戏等乡村戏剧的“禁演”也在情理之中。对此,罗香林就曾提到:“采茶戏,实为一种独幕的乡间舞蹈剧,从此业者,多属赣南客族中的放荡少年。演唱时仅需二人上台,一扮丑,一扮旦。所演者多属婚娶送别诸事;但歌词多取之情歌。其表情之工挚,歌唱的自然,实多可称的地方。不过他们的末流,往往过于猥亵,致蒙诲淫的罪名,近年来已为地方官所禁止。”[4]
这种“禁戏”事件在中央苏区时期也是时有发生的。鉴于中央苏区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对文艺社会政治功能的高度强调,中央苏区一边运用行政手段发动多次“禁旧戏”,要求各苏区“禁演花鼓剧及一切宣传迷信等旧社会的戏剧。”[5]此外,还通过《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等苏区“喉舌”进行大规模宣传,以西江县宽仁区令泉乡、于都县段屋区段屋乡等地大演“封建旧戏”的事件作为典型批判案例,对发生在苏区地域内的各种“演戏”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要求‘各地负责机关必须对这一问题纠正以前那种自由主义的态度’,‘要坚决打击这些地主富农的企图’,要坚决解散演封建旧戏的戏班子。”[6]同时,为了能够践行中央苏区的这种文艺理论和政策,苏维埃政府还动员各苏区的蓝衫团以及工农剧社分社等戏剧团体,在工农兵大众中大演革命“新剧”,充分发挥戏剧的“教育”“娱乐”以及“宣传”的三位一体的功能。
其次,从乡村戏剧的改造层面来看,由于乡村戏剧在中央苏区传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土壤”,它深刻影响着中央苏区民众的社会价值与日常行为方式,因此不但短时期内无法彻底禁止,而且还可以成为革命的“工具”。正是意识到这种现实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坚持“旧瓶装新酒”的理念,具体通过运用传统戏剧表现苏区现实、打造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化意象、采用政治色彩浓厚的戏剧语言,以及改造民间艺人等方式对中央苏区地域盛行的乡村戏剧展开了全面改造,从而将这些戏剧中的“合理”要素?过艺术化的“重构”,成功运用到红色戏剧中。而经过改造后的传统乡村戏剧也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成为了艺术化展现中央苏区现实革命战争、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民情的工具,在苏区的大地上不断展演,通过生动地“说教”,强化了苏区工农兵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理解与接受。
总之,在中国革命中,“戏剧并不仅仅是一个装满了众多群众运动武器的军火库中的一种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隐喻。从土地改革一直到今天,凭借舞台上的公开演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在革命中全心全意的形象。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这些情景下所表达的情感一点儿也不真实,或者是虚假的。人类感情的特殊之处正是其矛盾和顺应的共存;中国共产党这一手段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充分意识到情感的根本真实性,并对其加以利用。”[7]
中国共产党正是充分认识到了采茶戏、东河戏等乡村传统文化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采用通过“政治化”的手段,充分发挥了这些传统文化的优势,以苏区地域中“真事”和“真人”入戏,将“深奥”的革命与阶级理念“翻译”成为生动形象的戏剧“意象”,进而构建了一个具有“新人物”“新主题”的“新世界”,对苏区的民众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三、乡村戏剧“政治化”的深层内涵
中国素来有着旧曲填新词的传统。每个时期的文化改造,总会“自然”地加入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早在五四时期,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尝试从“民间”中寻求有用的文化资源,尽管当时对“传统文化资源”在认识上有一些“偏颇”之处,“乡土”文化的某些“健康”基因还一度被排斥在“新文艺”之外,但是关于民族文化和方言文学的探讨则不断将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推到世人面前。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左翼”人士在纠正五四“偏颇”的同时,也开始逐步试图寻求一种能够解决文艺大众化的“革命文艺”。到了中央苏区时期,随着革命的发展和政治宣传作用的凸显,对“民间”的认识已经相对客观。传统乡村社会的“民间”娱乐形式开始受到极度重视。那些在乡村社会中不断展现的乡村戏剧开始进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视野。中央苏区红色戏剧对乡村戏剧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化”实践,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镰刀”“锄头”等普通工具不断改造成红色的“革命意象”,将日常话语与政治意识相融合,实现了乡村戏剧的创新性发展。
从表面来看,这种经过“政治化”的乡村民间戏剧,遵循了革命战争文学的基本范式,成功“变身”为新的抗战文艺,运用乡村戏剧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优势,在真切感受民众喜怒哀乐的同时,更好地承载起革命宣传、政权建设以及政治教育等政治性任务,将娱乐转变为生活政治,进而使抽象的“阶级”知识在特殊的情境中转变为具体的“阶级”意识,彰显了革命文化的特征。
然而通过深入发掘得知,中央苏区红色戏剧宏大的革命叙述彰显了与中央苏区重视“民间”的立场合拍。“新”的乡村戏剧起到了改造民众身心以及转换乡村生活的重要作用。正是通过对乡村戏剧的“政治化”策略,在将革命话语转变为特定民众知识的同时,构建了日常生活“革命化”以及革命生活“艺术化”的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这样的情境下,深处其间的广大民众不再仅仅是“看客”,而是通过“狂欢”的镜像得到启蒙,开始关注到自身的存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镜像中,以一种真切的感情感受到“新生活”的魅力,从而逐步转变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戏剧的“政治化”不再是单纯的文艺改造,而是从更深的层面改变了乡村传统日常娱乐方式,建构了民间“新”的狂欢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政治化”后的乡村戏剧将娱乐与“政治”巧妙结合起来,塑造了新的“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在中央苏区地域内,“现代”的文化娱乐活动逐步代替了嫖娼、赌博、算卦等 “传统”娱乐方式。
综上所述,文艺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927年冬至1935年底,以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红色戏剧运动。该时期的戏剧创作与表演为了能够取得革命宣传的最好效果,在瞿秋白等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文艺坚持文艺大众化,通过对中央苏区广大工农兵大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戏剧形式的改造运用,生动展现了他们所“熟悉”的革命斗争与生产生活,进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领导权的实现。对乡村戏剧的这种“政治化”改造也成为了中央苏区文艺的典型代表。其以文艺为切入点,通过戏剧的形象化、生动化演出,超越了现实的界限,对文艺背后的乡村生活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建构了新的乡村生活文化空间,从实践层面实现了左翼文艺所需求的大众生活与革命文艺的契合,对延安时期的文艺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也为我们当代合理处理现代文艺与民间文艺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宁.天地大舞台――解析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启示[J].戏剧,2001,(3):55.[2]江西??范大学中文系苏区文学研究室.江西苏区文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37.[3]陈友峰.戏曲的政治化演变及其后果[J].文化艺术研究,2009,(2):127.[4]罗香林.粤东之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288.[5] 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75.[6] 汪木兰.苏区文艺运动资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87―388.[7]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J].中国学术,20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