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留学生,一群理想主义的年轻人
艺术留学生,一群理想主义的年轻人
伦敦的冬天阴冷而漫长,黑夜如往常一样在三四点钟到来,暮色中,天下起了细雨。李梅里急匆匆地走进房间,他的头发被淋湿了,眼镜也被屋里温暖的空气蒙上一层白雾。他说他骑着巴克莱自行车赶过来,这是伦敦市政府和巴克莱银行(Barclays)的公租自行车项目,半个小时以内骑到目的地还车就可以不收钱。
“真是典型的伦敦天气,我骑上车的时候还没下雨呢!”李梅里一边用围巾擦掉眼镜上的水汽一边坐下来。
李梅里目前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的声乐表演硕士(Master of Art in Vocal Performance)就读,学习假声男高音(或称高男高音,Countertenor,用男性假声演唱欧洲古典音乐声乐作品)声部。在他之前中国内地只有一位假声男高音歌剧演员,他也是所学专业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
但是,不同于音乐学院里的很多学生,他本科并不是声乐出身,而是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影视编导专业。和其他北大学生一样,他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他人眼中是令人羡慕的“高材生”。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我得到了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的offer,还有全额奖学金,这样我就可以在伦敦待到2015年啦!”李梅里眉飞色舞地说,他说话的嗓音低沉而带有磁性,和舞台上假声演唱时判若两人。
当年被北大录取时,专业调剂让他没能就读第一志愿英语系,而入了第三志愿学起了电影。他的未来也在大学期间转向,从小的音乐天赋和参加合唱团的经历让在他自由的大学氛围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开始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教授学习假声男高音演唱。在老师的鼓励和培养下,他慢慢发现自己的确热爱这一行,也开始相信自己有潜力去走专业歌唱的道路,最终争取到了赴伦敦学习的机会。
一个叫“雾都惊蛰”的艺术沙龙
中国是留学生输出大国,但和一些欧美大学理工科一个年级几乎有半数以上中国学生的火爆情况相比,人文艺术类学科中国学生的比例则相对较小。然而,近年来留学生学科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学习艺术,世界顶尖的艺术类院校也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
启德教育在调查了中国共25028位有出国意向的学生,并收回22305份有效问卷后,发布了《2013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文中介绍:计划在2013年就读的专业中,艺术类专业占19.1%,较2012年的17.8%和2011年的14.8%出现了稳步增长。中国学生出国读艺术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国内艺考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对文化课要求严格,很多“偏才”越来越难进国内的少数几家艺术类名校,但被国外学校录取反而相对容易;其二则是与艺考难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难,一些学生希望出国“镀金”能增加就业砝码;其三则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和追求,他们渴望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一回,而他们中上产阶层的父母也有实力支持他们的追求。
提到出国学习艺术,大概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富二代”的联想。的确,艺术类学科的投入较大且不能收到短期回报,并不是一笔“高性价比”的投资。但李梅里却并不这么认为。“在国外学艺术的学生很多都是真心热爱所学的专业,和其他学科的留学生没什么两样。”如果硬要扯到“财富”,他觉得最大的财富是父母的支持。“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李梅里的父母都是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与很多国内家长抱着“学习不好才去学艺术”的错误观点不同,他们没有因为儿子考上北大就强迫他“改邪归正”,而是让他顺应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李梅里和几个同样在伦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定期聚会,他们笑称这样的聚会是“中文习明纳”(seminar,即讨论式教学),每周有不同的开场白,讨论的话题也天南地北,从当周身边发
生的新闻、学习的内容、艺术展览、演出到人生理想、爱情,李梅里说这样的讨论能一直进行下去的原因是“我们都有点儿理想主义”。他们还依照第一次聚会的时间地点给这个小沙龙命名为“雾都惊蛰”。
“雾都惊蛰”的另一个成员、在伦敦大学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音乐剧硕士专业学习音乐剧的庄一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中学时去新加坡念书、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专业、成绩优异的他说毕业后自己不想做别人眼中实际、赚钱的工作,而只身跑到伦敦追逐自己的创作表演梦。
“我相信如果我去学金融、法律也能学好,说不定还会挣很多钱。但我内心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至少现在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他说。
谈到为什么来伦敦留学,李梅里和庄一都说英国艺术教育背后深厚的人文基础十分吸引他们,虽然并没有接受过国内专业的艺术教育,庄一从国内同学经历和行业环境中得出的基本印象是其大多重“术”而不重“道”,强调技巧训练而忽略了人文根基。而李梅里认为,从他学习的歌剧领域来说,最紧密相关的自然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欧洲古典文化艺术的熏陶,英国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环境。除了专业课程和演出,李梅里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看演出、展览。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他学习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就和同时期的建筑、绘画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大概这种整体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积淀才是在国外学习艺术最大的优势。”李梅里说。
“整个伦敦就是一件艺术品,”庄一说,“在伦敦这样的城市,艺术不是特地去美术馆、音乐会才能体验到的,石街小楼、公园雕塑、地铁巴士、风土人物,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在城市中行走,就好像浸润于新旧交杂的艺术中。”
尹一菱的想法和他们一致,从高中起就在中央美院附中就读的她以当年亚洲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就读平面设计专业。在英国的学习让她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和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于是她背着父母偷偷申请转学去了更加重视基础绘画的纽约谱瑞特艺术学院。
“既然学的是艺术,开阔眼界是提升最快的方法,”尹一菱说,作为接受过三国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她有足够的发言权。“欧美国家画廊和博物馆的藏品以及专题展数量都非常惊人,每周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展览,更换率也很快,在这一点上出国留学的帮助会远远大过在国内。” 融入西方文化
李梅里平时的生活规律而又丰富。学习歌剧表演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硕士类课程,除了背景文化学习和一些必要的语言课程外,基本都是一对一的指导。课堂之外,他平时也参加一些排练和公开演出,有时还去当地教堂唱诗,积累舞台经验。
课下,他交了不少外国朋友。“和其他学科的中国留学生不一样,我的学校里很少看到亚洲人,而且基本都是学习乐器的,学歌剧的除了我和一个韩国同学以外都是欧美国家的人。大概还是因为语言和文化上有一些障碍吧,”李梅里说,“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学习语言,所以现在的课程正好把我的两种兴趣结合到了一起。”
谈到这样以外国人为主的生活圈子,李梅里觉得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好处是我不会像有些中国留学生一样只和中国朋友一起玩,没有真正深入到外国文化中。和外国朋友的交流让我觉得新奇,慢慢的人也变得更加自信。比如刚来英国的时候在聚会里遇到白人女孩想打个招呼,但是心里会潜意识的有一些„我是亚洲男生‟的顾虑存在,交流不是那么自然。后来随着交流的增加,也就放开了,这样反而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更有趣、有魅力。”
有一件小事让他印象深刻,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却也让他思考。“因为我学习的是歌剧表演艺术,除了唱得好,还要会演。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一男一女排片段,我分到是一段爱情唱段,中间需要男女深情对唱后深深吻下去,我当时有点愣,没想到那个女同学特别大方地一步上前吻了我。我脸红着想„这姑娘好奔放,中国人相比之下还是腼腆‟。
可后来我意识到这不仅是文化习惯问题,也是职业素养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员,在舞台上就应该表现出专业的一面。”
有时,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也对表演艺术有着负面的影响。谈到这里庄一有点无奈,近十年所受的英文教育让他自己对于英国文化并没有感到认同障碍,但来自外界的刻板印象却对他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他的一个老师在公演时就是不愿安排主要角色给亚洲人,再比如他在参加试镜的时候制作人会定性地给他安排一些黑帮、会武功的中国打手这样的角色,而不太会考虑给他比较丰富的主要角色。
“没办法嘛,长着一张亚洲面孔,自然会受到一些角色的限制。前段时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排中国剧目《赵氏孤儿》居然都没有用一个华裔演员,还遭抗议了呢。不过在伦敦这么多元的城市,这种状况也在慢慢变好,最终我还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制作中国本土的音乐剧。”
庄一的学校不定期会自发举行一些小型创作演出,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登台、互相切磋。他当时就以文化冲突为灵感写了一首名为《Asian Rhythm》(亚洲节拍)的歌,自嘲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和遇到的趣事,曲调朗朗上口歌词又不失幽默,很快在同学间传唱开了。“有时候不满和无奈也可以通过诙谐的艺术方式表达,好的艺术家并不是总高高在上,有时候也要学会自嘲。”
来自北京、在伦敦艺术大学学习习近平面设计的罗可一也说,这种文化中的冲突和差异感也正好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寻常的出发点。实际上,很多艺术家已经开始以此为重点来创作作品了。“有时候艺术家会用幽默、夸张的方式去诠释文化的冲突与不和谐,并让人们思考。” 艺术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学习的过程总是痛并快乐着,尽管艺术留学生们在几年的留学生活中吸取了很多知识、获得了很多灵感,但是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他们也面临着现实的压力。毕业后,是继续留在国外深造、发展,还是回到国内寻找合适的平台?市场的不完善、理念的缺失、文化的冲突等原因使中国的艺术环境和欧美国家间仍然存在着无法对接的鸿沟,留洋归来的学生们该如何利用自己所学、跨越这条鸿沟?在他们看来,中国又是否能给予他们创作发展所需要的土壤?
罗可一在英国一年制的研究生学习后发现,对于了解英国文化,这样的时间远远不够。并且,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欧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也吸引着他想要更久的留在这里。但是他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留学生面临的现实:想要留下就需要签证。整个欧洲的经济和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的情况下,英国签证政策偏向紧缩,所以要留下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罗可一毕业后在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一份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由于签证原因现在不得不先回到中国,再重新申请工作签证。他无奈的感觉到,尽管艺术让世界变得很小,但人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难以跨越的界限。
对于不同教育模式与今后回国就业的对接,同样学习习近平面设计、但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就读的袁逸峰觉得不是问题。去年暑假,他回到中国在北京的一家设计公司实习。实习过程中发现那里的设计师都是国内大学的设计专业毕业,他们大学时的课程多是各个应用软件的绘画技巧。而袁逸峰在美国的专业课则完全不同,上课老师从来不会讲解具体知识技巧问题,而是一学期连续几个持续1到4个星期的作业,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如何完成。这种独立研究的教学模式让他有了很强的解决问题和适应能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软件他都会用,并且在实习开始两三天以后就基本全部掌握了日常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
“虽然现在国内的设计市场比较缺乏规范,但是我相信真正好的东西还是会有人认可的。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国稍微差一点,不过也会越来越好的。”袁逸峰说。
庄一从事的音乐剧领域在中国也刚刚起步发展,和伦敦西区音乐剧每天上演、场场爆满的情况不同,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停留在依赖引进外国经典剧目的阶段,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发展
空间尚不够大,市场认可度也不够高。所以,作为一个有艺术追求的年轻人,庄一说他不希望以个人之力盲目进入混乱的市场。对于如何运作原创优秀剧目,他有很多想法,但也仍在摸索。于是他选择了去剑桥大学攻读欧洲现代史硕士学位,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多积累人文背景;另一方面,多一年留在英国的时间也为他在无法得到工作签证的情况下继续在英国积累经验和人脉提供了平台。一边攻读名校一边排戏、创作的生活很累,但是他却说自己过得很充实,因为总有梦想在前方。
李梅里觉得他学习的歌剧表演艺术在中国仍然面临着曲高和寡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演出市场相较于欧洲歌剧发源地来说还有很大差距,而他学习的领域又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普通观众认识、接受,“有朝一日肯定会回国的,不过不是现在。”
很多一起来英国留学的同学都回国或者去了别的城市,每周一聚的“雾都惊蛰”也散了,李梅里说他有点失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嘛,既然选择了出国这条路,孤独也要走下去。好在我还在伦敦,不是有句俗话么,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也就厌倦了生活。”
第二篇:中国青年博士联盟---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聚集古都南京
中国青年博士联盟---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聚集古都南京
“创客英雄加油站”在古都南京圆满录制看产学研各界导师来点赞
追逐梦想落地,助力创客加油。9月24日下午,由中国青年博士联盟、宣德堂、北京育龙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创客英雄加油站》公益活动在南京天安数码城E6-3楼演播厅举行。来自全国政、产、学、研、金、社、媒各界精英汇聚古都南京为创客们加油助威。中国青年博士联盟创始人兼负责人郑文阳;中国创业创新发展委员会导师团团长路军;中国实践教育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北京育龙教育投资有限公司CEO王维;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满怀;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 副院长胡小武;一汽马自达江苏乾丰董事长马亮等领导嘉宾以及创客亲友团、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100多人出席。郑文阳博士指出,《创客英雄加油站》将会长期坚持实践教育路线,走进高校,走进园区,走进社区,让活动贴近基层,更接地气,成为项目落地真正肥沃的土壤。据中国实践教育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北京育龙教育投资有限公司CEO王维女士介绍,《创客英雄加油站》公益活动是由众多关注大学生及青年创业的产学研各界博士和创业导师们联合发起创办的,将致力打造一个独特的智库与民众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业实践与创业辅导及投资相结合的众创互动平台。目前,在南京地区已先后举办5场活动,备受各方关注。作为主办方的中国青年博士联盟发起人、负责人郑文阳博士告诉记者,中国青年博士联盟,是以海内外中国青年博士为主要成员的全国性、联合性、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大型智库平台,现已纳入中联部与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现已有海内外以理工科博士为主的博士(博士后)3万多名。他们在政、产、学、研、金、社、媒各界都非常有作为,其中有大量青年博士曾经或者正在走在创业的路上,走在科技的前端。青年博士联盟对于大学生和青年创客非常支持,我们组建了博士创业导师团队,旨在为大学生和青年创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在当天的活动现场,4位分别来自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西南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客一一登台亮相,成了会场的聚焦点。他们除了现场PK外,更为关键的是与评委、导师进行的互动交流。下面是导师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打分:来自政、产、学、研、金、社的6位大咖评委根据每个项目的真实情况,从创客团队、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发展前景、综合表现5个方面进行打分及点评;10位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导师对自己认可的创客英雄送上“英雄花”,并表示与创客一道共同“打磨”项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线上投票爆棚,有13561名网友在为创客们加油、助威、点赞。当天参加大赛的4个创客项目分别是致力于打造“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可穿戴式孤独症儿童认知—行为训练智能系统”,以帮助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过程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立足校园,满足学生校内出行、周边地铁站及商圈等目的地“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的互联网+轻出行平台;向年轻用户免费提供一款可以追溯用户按下快捷键之前15到45秒的精彩镜头的短视频社交项目-萌邦网络;一种适用范围广泛、投入低、入手快的软陶机器人定格动画,解决了实体人物拍摄容易位移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创客赵仁杰的“互联网+轻出行平台”项目一举夺冠,成为本期活动的“英雄项目”。获得优秀项目奖的是:创客郭庆文的“短视频社交项目-萌邦网络”
创客杨沙沙的“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智能系统” 创客王天虹的“软陶机器人定格动画” 当天获得英雄项目和优秀项目的创客均获得30万元的创业实践资金和创业大礼包。
“真正的好项目不是天生的,而是创业团队用心千辛万苦打造而成的。”嘉宾评委中国创业创新发展委员会导师团团长路军博士坦诚地说,“创业艰辛,创客不易。请各方伸出帮扶之手,为大学生及青年创客提供更好的落地舞台。朋友多了路好走,导师多了会成功。只有多多帮扶,多多加油,创客才能实现梦想,走向成功!”路军博士这样呼吁在场的产学研各路精英及创业导师们。目前,中国实践教育产学研创新联盟已与多家银行合作,对凡是从大学二年级到毕业后五年符合条件的创客,初期可提供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创业实践资金,创客们还将会得到创业导师团队全程扶持,合格者还有机会获得100万以上的天使资金对接,帮助大学生和青年创客实现创业梦。
本次活动由中国青年博士联盟、宣德堂、育龙教育公司主办;中国诚通人力资源、中国劳动人才网、炎黄英才研究院、华中博士研究院、西南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乾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南京圣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蔬电商、金陵车辆商场等单位联合承办。
创客项目链接:
1、互联网+轻出行平台骑多多产品以“让出行的快乐无处不在”为使命,立足校园市场,提供公益自行车、智能电单车等轻出行交通工具共享服务,提供短途出行交通工具,满足学生校内出行、周边地铁站及商圈等目的地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专注打造一个自由,个性的“轻出行”共享平台,为学生用户提供更加快捷、安全、绿色、智能的出行体验,是基于移动端LBS和智能远程控制的共享的校园轻出行服务平台。
2、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智能系统孤独症儿童行为认知训练项目是由多位心理学博士、计算机专家于2015开始研发,至此,项目的研发团队集合了南大心理学院、南师大心理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南航计算机学院等专家团队优秀成员,创始人同时促成了以上院校研发机构就“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可穿戴式孤独症儿童认知—行为训练智能系统”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团队成员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的孤独症儿童心理训练工具,创新孤独症儿童心理治疗的方式和内容,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助力孤独症的评估和诊断实现标准化、数据化;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干预和治疗的模式化、个性化,让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过程更科学、更专业、效果更加显著。
3、软陶机器人定格动画软陶机器人定格动画,不似传统PC动画,制作复杂,相比羊毛毡、木偶等定格动画,用软陶制作,成本低,采用蓝牙机器人辅助,解决了实体人物拍摄容易位移的问题。公司以提供摄影摄像为核心,融合视觉传达、视频剪辑、特效制作、定格动画等多种项目为一体。
4、短视频社交项目-萌邦网络萌邦网络是向年轻用户免费提供一款录屏软件,该软件可以追溯用户按下快捷键之前15到45秒的视频内容。未来这一录屏软件将会被移植到智能电视和手机当中。年轻用户每次游戏、体育赛事观看、视频公开课学习当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或者遇到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平台本身并不产生内容,本质上讲是在辅助用户产生优质的内容,方便用户保存并分享他们生活、学习、娱乐当中的精彩视频内容。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公众号 wenlin-zx:文琳资讯
1、文琳读报时间
2、布局八年,中国终于集齐了大国重器:这里有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3、楼上的汹涌,暗示中国正在开启下一轮变革!(深度好文)
4、刚刚,人民币的金融核武器出世了!(深度好文)
5、周一,股市将这样走!(下周或有更怪异的一幕)
6、今天,中国发出怒吼:你敢巡我南海,我就端你老窝!
7、一位民营企业老板的感悟:中国制造该怎么走?
8、中国青年博士联盟---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聚集古都南京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1、全球底层社会的崛起
2、阶层固化:弄不懂真正的“赚钱逻辑”,你永远都是社会最底层!
3、你为什么进不了“有钱阶层”?(深度好文)
4、深度 | 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阶层烙印
5、斯坦福博士多年的科研心路:我们为什么要读博士?
6、一位“非主流”博士的非常人生路—— 关于考研、读博、找工作、联系海外博后的原记录
7、抱歉 我不收没有学术抱负的博士生
8、北大学生,为什么在耶鲁才学会读书和写作…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