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体化教学案[合集]

时间:2019-05-15 05: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体化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体化教学案》。

第一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体化教学案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

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

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柔肠婉曲又受伤,困倦迷离娇眼合不上。梦魂随风行万里,飘飘忽忽追情郎,抬头只把黄莺望。不怨此花飘殆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难依旧枝风无情,天亮风雨过,不知落花在何处,池中碎萍到处浮。三分春色俏姿容,二分化作尘与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非杨花,却是点点滴滴离人泪。)(陈庆德意译)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评价:

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宋朱弁《曲洧旧闻》)

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宋张炎《词源》)

(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这首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

苏轼的和韵之作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上阙侧重写芳华幽独之悲,下阙侧重写惜春伤逝之感。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以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

二、背诵

三、教学《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1、朗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了解背景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

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简析词中“孤鸿”的意象。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孤鸿的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坚持操守,绝不同流合污,也正是词人自己形象的写照。)

(2)诵读本专题的词作,复背初高中已学过的苏轼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将苏轼词和前几个专题中学过的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等进行比较,想一想,“新天下耳目”([宋]王灼《碧鸡漫志》)的苏轼词究竟“新”在何处?

(①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②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四、背诵、完成《学习与评价》作业

第二篇:似花还似非花——读李清照《渔家傲

似花还似非花——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叶嘉莹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是一首具有特殊风格的名作。一般来说,唐宋词中所写的景物情事大多是现实中的实有,这首词从整体来看,却表现出一种非现实的理想意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造境”与“写境”之说。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又说,“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李清照此词中的“闻天语”及“归帝所”等叙写,其景物情事自非现实所能实有。所谓“帝所”,应指天帝所居之所,而所“闻”之“天语”是“殷勤问我归何处”,是对人生终极归宿与意义的一种反思。因此,李清照此词大有象喻的意味。

若以此词上半阕与秦观《踏莎行》词开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相比较,秦词所写的“雾失”“月迷”既失去了高远期望又失去了津渡出路的悲哀,可以说是一种由现实生活失落产生的悲哀。若就人生目的及其价值与意义而言,男性文化早就对所追寻的目的做好一种安排。修、齐、治、平,当然是现世追求的理想目标,除此以外,他们还为自己的身后安排了一种“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理想。而无论是现世目标或是身后不朽,女子是全然被摒除在外的。也正因为此种区别,男子在失意中所写的理想落空的悲哀,往往属于现世的事功无成的悲慨;至于一般女子,则大多以持家事亲、相夫教子为人生唯一的意义,而极少有人想到一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李清照这首词,却写出了一个有才慧、好胜争强的女子在走向生命终尽时,对于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究诘与反思。

此词开端两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真是高远广阔、气象万千,显示了一种从天上直到人间、一片无际的浑茫。在此天地浑茫之中,大自然可引人生发无限的遐思。天上布满如波涛般的云影,一条横亘高空的星河也随之有了流转之势。“千帆舞”似乎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天上流移的白云,在飘过星河之际有如“千帆舞”;其二是地面上的诸多船只,在迷茫之海雾中使人产生“千帆舞”的想象。此两种可能中,我比较倾向于两者的结合。因为此词前半阕的意象虽然全在天上,李清照所乘之舟船则应在人间。而下一句的“仿佛梦魂归帝所”,正是词人将天上云帆与地上舟船结合起来的一种想象,仿佛自己所乘舟船亦随天上飞舞转动的云帆,一起翔入了高空中的天帝之所。于是才有下一句的“闻天语”,表面写我仿佛听见了天帝的询问,其实表现了我想要向天帝究问的情怀。屈原不是曾将所有欲向天究问的困惑总结为“天问”吗?于是,李清照郑重地写出了天帝之问:“殷勤问我归何处”。而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一种郑重的反思,所以形容此问为“殷勤问”,足可见此一问之关系重大而并非等闲。因为其所欲究诘者为作者心中最大的困惑,而此困惑正是作者对自我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最后究诘。

前半阕既然从天地浑茫的追寻中提出了对我之终“归何处”的大问,下半阕便努力尝试着对此一人生大问做出反省和答复。“我报路长嗟日暮”,是作者反思自己一生的经历。“路长”二字表面似只说路途之长,若就人生而言,则当指自我生命的历程。虽然此词的写作年代已不可确考,但词中既有“路长”“日暮”之言,则必为李清照晚年之作。所谓“路长”者,依本意当指生命经历之长,若就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的种种颠沛流离之苦而言,亦隐有所经历的患难痛苦之多的含义。“日暮”,是其自知已经来日无多,倘若一生遍历忧患苦难仍未留有任何意义与价值,岂能不叹息不止,故曰“嗟日暮”。李清照曾以才慧文采过人而自许,故继之曰“学诗谩有惊人句”。“惊人句”,足见其虽在暮年,但争强好胜的自诩之心依然在。倘若我们再一深思便会发现,于“有惊人句”四字之上加一“谩”字,“惊人”之“句”更有别种意义与价值。在诗词中,“谩”字表示一种徒然无益的口气。就李清照的反思而言,尽管其自诩曾写有“惊人句”,亦复徒然又有何意义?

通观古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究诘,其下焉者如蒙昧而生、蒙昧而死,至于上智者如孔子则是以“尽己”及“反求诸己”为先。故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陶渊明兼有儒道的修养,故于死生之际能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旷达。一般才人志士则往往不甘于生命之落空,所以杜甫失意在秦州时,就写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之句,陆游晚年也写有“形骸已与流年老,诗句犹争造物功”之句。至于天才诗人李白,则不仅于生命的落空有所不甘,甚至以为其天才可以战胜一切,所以在《上李邕》诗中写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之句。李清照此首《渔家傲》词,同样表现了一个才慧之人在走向人生终点时,对于生命终极意义与价值的一种究诘、反思。虽然未能达到如圣者孔子的知命与达道,也未能像陶渊明有乘化归尽的旷达,但她所表现的既不像杜甫的伤感,也不似陆游的逞气,颇具李白的健笔豪情,又未落入对现实失败的考量。她是全以想象之笔,在“谩有惊人句”之后,写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呈现了一片鹏飞高举的气势。这种想象和理想,已然突破了现实中一切性别文化的拘束,是一种高远飞扬的超越。

这首词表现的境界和美感,是易安词中一种特殊的成就。

第三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授课要点

一、方法要点

1、写作背景切入

2、写作手法切入

二、赏析要点

1、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2、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4、“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5、“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6、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的是幽人还是孤鸿?

表面是写孤鸿,实质上是写幽人。

词人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7、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8、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表现情感的具体意象,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第四篇: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 苏

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习目标:

1.揣摩词意,理解和把握本词的情感。

2.阅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比较二者的各自的妙处。

3.总结咏物词的特点。

学习重点:

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总结咏物词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1.解词:

从:抛家:无情有思:

教:傍路:萦损柔肠:

恨:遗踪:一池萍碎:

2.朗读感悟: 这首词题目“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什么意思?参看注释,对比章词,说说

二者的各自的妙处。

参考:(1)章质夫,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

(2)异同:章词的妙处在于从咏物词角度来说,章词从各方面描写杨花,先写春末扬花飘飞,次写杨花飞至各处——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映衬着蜂蝶、游鱼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的极为细致;而苏词的妙处在于并非单纯咏物之作,所以从艺术成就方面

说苏词更高于章词,更侧重借物来言情。

二、交流展示

1.这首词开头两句是如何写杨花的,研读诗句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耐人寻味,“似花”是说杨花似花但不是花。说出了杨花的特点。下一句“也无人惜从教坠”说出杨花不如其他花那样受人亲睐,所以杨花飘飞的季

节,人们也不爱惜它,随它而去。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

踪伏笔。

2.词的下片用两个“恨” 写出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在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中,作者用两个“恨”,曲笔传情地抒发

了对于杨花的怜惜,实际写落红是为了陪衬杨花。

3.赏析结尾“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妙处。参考:总收上文,余味无穷。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同时,与上阕首句“似

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三、达标检测

苏轼和章质夫两首词都是咏物词,总结说说咏物词的特点。

参照后文赏析

四、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在艺术成就上,苏轼的《水龙吟》超过了章词。章词的缺点在于写杨花写得太实,而苏词则写的“似花还似非花”,在似于不似之间,含蓄隽咏恰到好处。《齐白石谈艺录》中说:“作画秒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词又何尝不是这样,苏轼是深谙此中三昧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咏物词的写法,就应“不即不离”,不要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借物来言情。

《水龙吟》(苏轼)赏析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耐人寻味,“似花”是说杨花似花但不是花。暗用梁元帝《咏阳云楼詹柳》诗“杨花非花树”和白居易《花非花》词“花非花,雾非雾”句意。“也无人惜从教坠”是指杨花不如其他花那样受人亲睐,所以杨花飘飞的季节,人们也不爱惜它,随它而去。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上承“坠”字,写杨花飘落无归状,看似无情,实则有思。此句出自梁简文帝《折杨柳诗》的“杨柳乱成丝”和杜甫《白丝行》的“落絮游丝亦有情”。接着,诗人用“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将杨花比喻成一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一个“萦”字,写出了扬花的飞舞之态,更道出了思妇的柔肠欲断之情。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在下阕首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中,作者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的“碎”,指细小之物,暗暗的道出贬谪的处境和心情,感叹青春年华,美好生活的消逝,用了“不是”、“是”这样对比强烈的词语,否定了外界事物,而肯定了主观感受,正合乎他“以反常合道为趣”的主张。把离人的感春伤别之情推向了高潮。肯定和否定相对立意,赋予转折的条件,否定成为肯定的衬托。语尽情遥,含哺不露。给人以回味与联想。下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同时,此句又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从题目上看,这首词是咏物的。而如果单从咏物着眼,苏词不及章词,章词从各方面描写杨花,先写春末扬花飘飞,次写杨花飞至各处——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映衬着蜂蝶、游鱼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的极为细致。而苏词并非单纯咏物之作。沈谦《填词杂说》里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只是言情,非复赋物。”其中“无情有思”、“寻郎”、“恨落红”简直就是写人的句子,而非写物。苏词既非着力写花,也非着力写人。刘熙载《艺概》中说:“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就咏物来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来说,这首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不成,春色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用写人的词语来写物,使物也有了人情味。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虚虚实实,“不即不离”,不离所咏之物,不停留在形体的描写上,而是注入了作者的深情,借吟咏杨花表达了一种深挚的情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一体。

咏物词要是只停留在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但若能在曲尽事物的基础上描写人物的情思,使含义不只停留在物上,便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这是对苏词很高的评价。

苏词历来以豪放著称,而《水龙吟》构思巧妙,刻画细致,情调幽怨缠绵,其细腻婉转的风格,表现了作者词风的多面性。词中飞腾的想象,绯测的情致,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指导阅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专题是:“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该专题有6首,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自读篇目,一篇是教学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旬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李清照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教时设置:1教时

一、导入

南宋词风格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的时期既有经历南渡的悲歌慷慨,又有极婉约之致的浅吟低唱。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清新自然,后期沉痛感伤。靖康巨变,使无数爱国志士发出慷慨激昂的歌声。岳飞的名作《满江红》,气吞山河,光照日月,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陆游词前期回响着“从军乐”,后期则满蕴着“爱国泪”。其词或激昂,或飘逸,或绵密,具有多种风貌。姜夔词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其写丧乱的作品句句沉着,回肠荡气;咏物之作,更是寄慨遥深,隐约幽微。

二、教学《如梦令》

1、朗读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2、介绍作者和有关背景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皆有成就,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

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当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有怎样的情感?

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2)比较这首词和韩偓(wo)《懒起》,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懒起(节选)唐 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增加了情节,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而韩偓的词也写到春雨后的海棠,也写到词人对海棠的关切,虽然含蓄,却比不上李词的意趣横生。)

(3)这首词写出来后曾轰动京城,文人们特别欣赏“绿肥红瘦”一句,传说吏部侍郎之子赵明诚为之相思。试赏析此句。

(“绿肥红瘦”一句,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4、背诵

三、教学《醉花阴》

1、朗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介绍有关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言行举止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据有关记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一方面非常感动,另一方面又极其佩服夫人的艺术水平。“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曰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橱,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一阵西风吹得珠帘卷起,闺中少妇更比菊花瘦。)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

(“凉”或者“愁”。这两字,一内一外,前后呼应,透现出的是心灵深处的孤独凄凉,这种情感在下片又含蓄地得到进一步地深化和强化。)

(2)为什么最后三句特别让人推崇?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里,“人似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是词眼。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情甚笃。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失魂。“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读此三句,好像有一个年轻的少妇,愁容满面地站立在秋风之中,翘首以待她的丈夫。意象楚楚动人。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瘦”字归结全篇,意韵深咏。)

5、背诵

四、完成《学习与评价》作业

下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体化教学案[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体化教学案[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