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医院中医生与医药销售者的黑箱操作和公谋私利的行为调查报告
我国医院中医生与医药销售者的黑箱操作和公谋私利的行为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0-11-9
调查对象:人民群众以及从事医药行业的工作者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以及网络上查找
调查目的:调查我国医院中普遍存在的医生与医药销售者之间的黑箱操作和公谋私利的行为,并找出解决方法
调查内容:调查我国医院中普遍存在的医生与医药销售者之间的黑箱操作和公谋私利的行为
二、摘要:医药作为国家特种管理行业,2003年以前市场一向风平浪静、寥无战事。然而,近两年来,世纪之交的医药市场雷声阵阵,热点不断:从药品分类管理到药品价格猛降(平价药店的出现);从ppa药品遭遇封杀到纳米基因狂潮;从医保类广告夺标到处方药广告退堂;从广告费不超出销售额2%(最近又调为8%)到补钙类产品折戟黑九月; 从空前规模的兼并重组到大张旗鼓的终端争夺;从WTO的步步压力到 2100家医药企业的强制淘汰;从500万天价医疗费事件到网上医疗回扣黑幕曝光;再到国家《反商业贿赂法》即将诞生。中国医药市场正在酝酿一场巨大而深刻的产业调整和营销变革。中国医药市场正在酝酿一场巨大而深刻的产业调整和营销变革。
三、调查结果:据调查,在目前的药品流通体制下,药厂的生产成本只占最终药价的20%
左右,医院、零售商的利润占30~40%,其余40%以上全是流通中产生的成本,而其中又至少有30%属于不良成本。药品实际销售价格的绝大部分是由中间环节所造成的。按照药品的流通顺序来分析,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药品生产企业的原因
我国现有制药企业6700多个,大型企业只有314家,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许多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有上百个品种的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产量总体供过于求,而由于研发力量不足,创新不够,供不应求的品种寥寥无几。造成现在药品生产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的利润,使企业能够生存下去,采取了许多非常规手段。一是虚报成本。我国对药品采用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两种,政府定价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由于药品生产专业性强,技术含量较高,原料构成复杂且品种繁多,这就为相关企业虚报成本,虚高定价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而药品的主管部门,尤其物价管理部门受其专业知识、审查的社会成本以及人力所限,无法判断其价格的真假,难以对其成本构成作出准确核定,只能按照企业申报的成本核定。这样生产企业就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报药品的成本,提高药价,从而增加企业利润。二是不生产降价药品。继2001年4月、5月,国家计委制定公布69种化学药品和49种中成药最高零售价格后,12月21日,国家计委又制定公布了383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890多个规格,80%以上的品种价格下调,降价品种平均降价幅度约20%,降价金额约30亿元。三是变相提价。有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为了牟取自己利润的最大化,采取一些改换包装或改变名称等方式变相提价。如某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伸丹″,原来瓶装60粒零售价为5.8元,改用铝塑包装48粒,零售价竞高达39.3元。
2、药品流通企业的原因
我国现有持证的药品经营企业13万多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总额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45家;近年来,整个药品商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由此可见,我国药品流通业的运营成本之高,最终导致药品价格偏高。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支持不断下降,医院每年的财政支持仅仅为其每年运营费用的15%,剩余的85%通过医院的销售药品和提供医疗服务来获得,医院的这种盈利性,导致其在药品销售中追逐利润最大化,由于医院的双重身份,使之在同生产企业和患者进行交易时,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以维持其医药零售业的高利润。同时由于医院的盈利性,药品销售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其自身的利益,院方对医生的这些违规行为视若无睹,助长了这股风气,孳生了腐败,造成药品的流通成本增加。药品零售业竞争不足,使药价难以降低。据统计,目前我国药品销售的85%是通过医院销售,5%通过一些医疗所、厂矿医院销售,只有1%通过药品零售店销售
3、医药不分的原因
中国没有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医疗机构基本垄断着药品分销的终端市场,在全国药品销售总额中,通过医院销售的药品占8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中药费比例一般仅为3%。医院是我国药品销售的主流市场没有竞争,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具有强势垄断地位,形成了医院以及医院相关环节的利益团体在药品销售过程中的不可撼动的“话语权”。患者看完病拿着医生开出的处方,由于种种限制因素(如有的药品社会药房没有销售、医院的密码处方等),不得不在医院药房购药,基本上是医院卖什么价格患者只有接受的份,没有其他选择余地。作为患者救命要紧,药品价格再贵也只能吃闷亏。
四、对策
1、完善价格机制加强药品价格监管。
2、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流通业整合。
3、医药分离。
五、总结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中国医药企业被推上了轰然而至的现代市场营销舞台。医药企业惟有顺应大势,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规整战略,夯实内功;研究市场,创新营销;方能引领市场趋势,实现价值创造。
第二篇:关于我国目前城市中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报告
会计01
关于我国目前城市中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0年10月31日
调查对象:我国城市中社会各阶层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以及在网络上查找
调查目的: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研究,以及影响消费行为的观念
调查内容:我国目前城市中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二、摘要:收入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直接相关,因此消费者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其消费心理和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层加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收入群体,各收入群体之间相比 ,消费心理与行为有较大的差异,而同一收入群体内部的消费者则有着相类似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三、调查结果
按等级划分的城镇居民家庭2001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单位%)指标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讯 医疗保健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杂项支出
下层 46.91 7.99 11.79 6.45 6.14 4.75 12.45 3.48
中下层 42.66 9.34 10.76 7.54 6.52 6.31 12.62 4.26
中层 39.61 10.30 10.31 8.21 6.54 7.37 12.88 4.78
中上层 36.40 10.83 9.84 9.30 6.49 8.41 13.15 5.57
上层 31.60 10.61 9.88 9.80 6.55 11.23 13.42 6.94
下面逐一分析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1、下层(21%):主要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就业缺乏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失业率人员。非常重视生活消费品的价格 , 其中有许多家庭是依靠社会扶助 , 社会保
障勉强度日。是就业群体中的贫困者, 在基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方面居于社会的下层 , 基本解决了温饱 ,由于收入水平很低, 因此消费倾向很高 , 但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 , 仍以维持基本生活消费为主 , 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储蓄 , 因此一旦遇到疾病等意外支出及子女教育等生活以外的支出时 , 一般难以承受。值得一提的是 , 这类群体在教育 ,主要是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较高 , 仅低于中高和高收入群体 , 而高于其他收入群体 , 表明这类消费者在重视子女教育的同时 , 在这方面的负担较重。许多家庭省吃俭用 , 以备子女上学所需费用。
2、中下层(56%):主要包括个体体力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 , 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 , 但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 消费倾向下降很快。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消费群体 , 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
经满足 , 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但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 , 使这类收入群体对未来预期收入的增加缺乏信心 , 对未来因相关改革引起的预期支出增加 , 因此消费特征表现为即期消费缩手缩脚 , 消费行为谨慎。此外 , 传统消费仍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群体居民的消费行为起着很大的支配作用。他们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忌讳“寅吃卯粮”, 因而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最大极限。他们很少“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 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 , 不少消费者消费心理趋于保宁 , 消费行为较为谨慎 , 一部分购买力沉淀下来 , 以获得“未
来安全”需要。
3、中层(16%):主要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等收
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40 %左右, 边际消费倾向居中, 正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转变的阶段, 加上一定的储蓄积累, 已构成当前最具购买能力的群体之一,而且消费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是继高、中高收入群体之后最为活跃和强有力的跟进力量, 购买力指向以中档个人住宅、私人桥车为主。乐于接受新兴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如信贷消费等, 被视为消费的中坚力量。
4、中上层(6%):主要包括经理人,私营企业业主,专业技术人员。是受高收入群体的消
费示范效应影响最大的一类人群 , 也是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 虽然收入不及高收入群体 , 但是大多数人对自身及家庭的未来状况充满信心 , 上升的速度也较快 , 因而在许多方面的消费都与高收入群体相接近。值得一提的是 ,这类消费者非常注重名牌时装的消费 , 在衣着消费方面所占的比例在各个收入群体中最高 , 为10183 % , 同时,他们也注重文化娱乐消费和子女的教育 , 在这方面的支出也较多。
5、上层(1%):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基本生活需求已完全得到满足, 衣食住行无
忧, 对现有的大众化消费已无太大兴趣 , 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数码相机、摄像机、高档住宅、轿车成为他们的首选。对一些高档产品 , 服务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 , 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 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的消费日趋明显。在饮食方面 , 讲究营养、风味和品位;穿着上崇尚名牌 , 讲究款式、品质和个性。在用品方面主要青睐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产品。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外, 外出旅游成为高收入群体节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
四、总结
中国目前的市场消费已经进入情感消费阶段。随着现代社会商品供应的极大丰富,居民收入的成倍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由传统型逐渐转向现代型,人们不再以“衣蔽体,食裹腹”为消费准则。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向往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物质需求后,精神满足又成为时尚的追求,这种心态表现在营销中就是情感型市场的兴起和情感营销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