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以江西省乐平市乐港镇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为例
党十七大精神提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38个县(市、区)之一,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是江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乐港镇位于乐平市西南郊,西邻波阳县,南靠万年县。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2800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30元。乐港镇是国家定点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常年反季节各类蔬菜销往全国各地,随着蔬菜基地的建成和钢架式大棚的普及,蔬菜年总量达22万吨,总产值2.8亿元;铁路皖赣线及公路田乐线、老206国道、乐安江河流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丰富的煤炭、海泡石、铁矿石、石灰石等资源。因此,我下定决心开展对乐平市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乐平市乐港镇里汪、余家、大路边等村,深入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一、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现状
1、蔬菜品种多、产量大、销路广。谢家村人口约1780人,谢家村地少人多,耕地面积约600亩,常年种植反季节蔬菜,品种优良,其中大量培植特色蔬菜,如:辣椒,茄子(图1)。谢家村所产蔬菜商品率高达90%以上,除市内供求,远销广东、上海、深圳等地及鄱阳、德兴、九江等周边地区。2005年至2009年全村蔬菜平均年产量为约2200吨,以 4.3%的年增长率飙升。
2、家庭经营为主,农业基础好,政府支持力度大。蔬菜种植过程中,以家庭经营为主,使用少量农药,大量有机肥、农家肥。以传统经验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种植经验属时代累积型,代代相传。2008年下旬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区之一,政府出台大量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种植大棚蔬菜,支助配套设施,钢架式大棚建设开始普及,抗旱井在原来5口的基础上新增2口。
3、农业合作化初具规模,打造品牌蔬菜。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合作社,2008年5月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合作社经营为社员和周边菜农提供产前、产
中、和产后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技术科、植保科和营销科。并主动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积极搭建产销研合作平台,先后开展专题讲座,得到社员和周边菜农的大力支持。社员共有496户,种植蔬菜1800余亩,并带动周边菜农1120户,年产销蔬菜一万多吨,在国内外蔬菜市场小于名气,复种指数高达400%,为“寒冬辣椒红,阳春地瓜白,炎夏香芹翠,金秋莴笋绿”增添色彩,一年四季菜地都摇曳生姿。并在今年4月28日,成功注册了“引擎牌”蔬菜商标。
二、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抗风险能力低。当地地蔬菜种植方式为粗放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谢家村在亚热带季风区,复种指数高,耕地以旱地为主,土壤肥沃,适合蔬菜种植,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等频频发生,对蔬菜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90%以上的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不利于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人力、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谢家村人均土地少,依旧以家庭为单位从事蔬菜种植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中老年在家务农且不及全村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图2、3)。谢家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重视教育,蔬菜种植业劳动力出现断层,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保证,导致土地荒废现象不断增加,加之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且出现局部污染和沙化。
3、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扶持力度,资金相对短缺,技术含量低,2008年谢家村被列为新农村以来,政府投资20万元,协助成立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定期开展蔬菜种植培训课,提供种植技术交流平台。开通减税免税渠道,鼓励小型团体主要负责蔬菜外输,扩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然而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目前为止,乐港镇只有两个小型的蔬菜产销合作社,菜农参与率不高,且带有宗族色彩,合作社的管理层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中老年阶层中有一半以上是半文盲。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方面,特别是在旱季,灌溉设备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整体上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4、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惠农政策的落实还处在计划阶段。农业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本,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改革。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生态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宏伟目标,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达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近年来,乐平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谢家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2007年后,菜农纷纷把自家蔬菜运往批发市场,收入可观。02年-08年,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24%。08年-09年,菜民收入增长45%(图4)。但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楼房栋栋突起,75%的家庭有机动车,青年常年外出务工,年头年尾回家的局势没有改变,实质幸福指数处于停滞状态。受资金短缺和村民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来水工程,修水泥公路,公交到家,专门负责门前卫生三包“脏、乱、差”的等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断断续续,没有取得大的成效。虽然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高达98%,但只限于医疗,对于投资财产等方面的保险还在规划中,不利于提高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曾形成专门的娱乐群体,如:腰鼓队,也由于组织不善,大多自行解散或名存实亡。
三、对当地农业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试点,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中部崛起的目的。
总体上看,谢家村自然条件好,蔬菜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商品率高,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然而劳动力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农业高端设备紧缺,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结构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所以扩大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
1、发展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需要重视,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特别在化肥农药污染这一块要下大气力。只有解决农业自身污染,科学合理农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科技进步、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谢家村的蔬菜种植以传统方式为主,长期不合理耕种、使用化肥,土地沙化的现象不断增加。对此,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先进种植技术的引进和在创新迫在眉睫。
2、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除靠国家、省级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之外,应该积极鼓励富农投资,现在多数富裕农民将手中余钱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盖房、购置电器等等,或者存入银行,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扩大。扩大农民农业投资,组织合作社扩大农业生产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投入。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突出“江南菜乡”品牌效应,继续推进蔬菜“百千万”工程。引进外资,加大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产业化、集约化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乐平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为谢家村壮大蔬菜种植业的发展队伍提供可能。据瓷都晚报报道,乐平工信委声称:绿色食品及蔬菜加工产业有望成为“十二五”期间做大做强的八大产业之一。形成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势在必行。到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对蔬菜、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亿元,利税逾1亿元。
4、受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影响,农民工二次回流的现象趋于普遍化,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趋势。对此,积极搞好外出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帮扶上下功夫,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引青壮年返乡从事相关农业活动,缓解回城务工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5、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才能扩大农村合作社规模,使菜农积极主动向合作社组织靠拢。政府要加大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和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 力。
撰 写 人:徐秋慧指导教师:曹蓉玫时间:2010-11-9
第二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讲稿
我们能够感觉到,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gdp也在不断增长,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湖泊被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化过程中经济飞速的发展大多是建立在破坏环境及消耗大量资源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全世界都在反思,人类文明该如何发展下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它将成为主流;而我们国家也先后提出了一些列重大方针政策,目的是引导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战略环境下,江西省结合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即江西现在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也就意味着资源能源的压力在不断加大,生存环境容易恶化,为了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权利,就必须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因此江西省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且国务院在2009年批复了这一《规划》,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背景 接下来我将围绕位置范围、发展定位、功能分区、特色以及实施影响几个方面对该规划做一个大概介绍。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就是以鄱阳湖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南昌、景徳镇、鹰潭等38个县市区。
--------------位置范围 基于鄱阳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毗邻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发展的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
因此将其定位为:(三区一平台)
1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发展定位
规划又根据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三个部分,湖体核心保护区,以98年最高水位线为界,有5181平方公里,滨湖开发带一湖体核心保护区界线,向陆地延伸3公里,有3746平方公里,区内其他范围称为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现状及开发潜力,对各区的功能进行了界定,湖体核心保护区主要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而滨湖开发带主要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则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功能定位
围绕着前面所说的发展定位及各区的功能定位,规划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发展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深化改革开放,而其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有好型产业的发展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规划的重点,也是该规划具有特色的地方,我将对这三个方面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部分是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建设为重点,用工程建设的方式旨在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了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包括重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污染防治,绿色屏障建设,血吸虫病防范,工程建设方面,在鄱阳湖建立了五个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图),以及遍布区内建设了三十余个污水处理中心,恢复生态植树造林等(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核心还是要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就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关键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规划中强调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特色,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①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依据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优质稻谷生产基地、油菜基地、水产品基地、柑橘基地、茶园基地、食用菌加工基地、优质蔬菜基地。
② 第二块是工业,要求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突出特色,改造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了国际与中国业内已成熟的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模式,各市抓住本地的优势,建立了八大产业基地(图),在南昌市建立了光电、新能源、生物、铜精深加工、航空、汽车产业基地,九江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湖口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景德镇航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贵溪铜冶炼生产基地、樟树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新余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干化工产业基地,实施支柱产业基地化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既整合了有限的资源,又可根据产业的前后级旁侧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
③ 培育现代服务业,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也是依靠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3)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包括4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是水利设施完善,兼顾防洪与抗旱、生活与生产;第二个方面是保障能源供应,建设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图)布局合理规划,为区域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除此之外,《规划》还要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加快油气管建设以及信息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 针对规划中的范围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可概括为三个定性的目标1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继续畏惧全国前列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规划批复至今有四年多,从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鄱阳湖的环境,在定量目标上也不断地靠近,鄱阳湖湿地面积由08年46937.5公顷到13年增加到70126.8公顷,区内38个市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也不段提高、稳定在63%以上,此外经济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2009年区内生产总值4491.39亿元,2011年达6805.48亿元,到13年前三个季度就达到了5739.2亿元,人均gdp也不断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进步都充分肯定了规划的重大战略意义。当然这其中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比如完善鄱阳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强监督和统计等。
------------------影响
第三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前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背景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
现实基础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挑战与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和谐构建鄱阳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实践,必将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 影响。
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 由于受经济、社会、政策和 历史 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1.水生态失衡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2.土地植被退化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12×104 h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5%,使鄱阳湖区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日趋严重。3.污染状况加重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鄱阳湖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鄱阳湖的污染物来源于降水、地表径流和人湖河道等,污染物主要来流域内的生活用水、工业 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人江河汇集于鄱阳湖,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鄱阳湖已具备富营养化条件。4.生物多样性减少
鄱阳湖湿地,己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一,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著名的“珍禽王国”,吸引了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越冬珍禽种类多,数量大,由于不断的泥沙淤积、人工围垦和捕涝量上升等,鱼类资源趋向衰退。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举措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 问题,而是环境、发展 和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 社会 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1.做好区域一体化文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把鄱阳湖区域的治理和人民的利益一体化,健全经济和生态一体化的统一管理机制,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不仅要充分发挥 交通 运输 网络 系统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还要鼓励鄱阳湖区域各市县的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 信息、文化 教育 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 与交通信息等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系统,强化环鄱阳湖区域的资源共享。
2.优化产业构建,探索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创新鄱阳湖区域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探索市场一体化,以市场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布局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同时和区域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相协调,明确分工,强化协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再者,要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作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以 法律 的形式确立市场运行规则,培育一体化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开展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推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最后,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区域内外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3.加快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 科学 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首先,要围绕鄱阳湖区域周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树立大环保的观念,建立全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再者,要实施人工控湖工程,调蓄长江及“五河”洪水,大力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治理,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效益与优化管理;最后,要坚持从鄱阳湖区的湖区系统的角度,对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影响 与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 研究,关注环境变化对湖区的影响,促进湖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就必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一条主线,作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推行。从鄱阳湖区现状及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来分析,其“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促使城市和乡村取长补短,并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城乡一体化作为结果,是要创造具有城乡优点而无两者缺点、宜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空间等要素交融、协同发展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在20世纪后期已经不同程度地启动,在21世纪又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了这个过程。
城乡一体化,作为鄱阳湖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经济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从事较低效率的一产业转入城市从事较高效率的二、三产业的过程,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江西来说是实现“民富省强”的过程。社会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参与工业化、现代化并分享工业化成果的过程,包括享受不断提高的工资收入以及公平享受城市全面公共服务的过程,是广大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转变生活方式并实现“全民小康”的过程。空间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现代城市物质、技术、人才及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现代新农村全面建成的过程。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传统的以城市利益为主体、较少考虑农村甚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旧的城市化道路,而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势互补共赢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谋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乡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2] 一体化的特征
鄱阳湖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城乡一体化是城镇与乡村在经济和空间上的整体协调,合理布局;
(2)城乡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同步发生相互促进的;
(3)城乡一体化是双向发展的,不是全部乡村都能变为城市,也不是城镇的乡村化,是城镇与乡村互相吸取先进因素,摈弃落后因素的一种双向和谐演进过程;
(4)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精神、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容不可忽视;
(5)城乡一体化应消灭城乡对立和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但是城市与乡村在规模、形态和景观等主要方面的差别不能消灭。城乡差别应体现在特色上、产业布局上,这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
一体化的必要性
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镇化率是41.36%,鄱阳湖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针对鄱阳湖区的特色和建设目标,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突出三个方向: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是谋求聚集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以“工业向园区集中”为实施路径的起点,引导产业走集约化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产业聚集过程同时也是人口聚集的过程,是市场购买力聚集的过程,是第三产业市场发育扩张的过程,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为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扩大城市就业机会提供空间依托。鄱阳湖生态区的意义: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 社会 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 理论 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 方法,遵循生态学 规律 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光明日报2010-4-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作者: 李剑 黄新建
参考文献: 大江网-江西日报2010-02-22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C].内陆湖泊暨鄱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06,1:10-17.[2] 曹义虎.关于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水产科技, 2004,(1):2-7.[3] 王万山.生态经济 理论 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4] 张田生、张晓东.关于“建立环太湖经济区”的思考[J].唯实,2000,(10).[5] 胡乐飞.立足两个基本认识、做好三篇文章,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理论导报,2008,(5).[6]吴人坚.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初探[J].生态经济,2001,(1).
第四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引言: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经济区。是江西发展的机遇,江西的经济将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用科学的 眼光看待这个发展的机会。
1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崛起的战略举措,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要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切实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高度统一,使鄱阳湖区域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鄱阳湖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鄱阳湖的经济开发关系江西未来的发展,关系全省4300万人民子孙后代的福
一个地区的发展,全民皆富才是一个地区的富裕。面临机遇,要善于把握,把握好,明天将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清新的一座城市,让人有种自然与现代结合的感觉。这是现代都市的发展趋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建设鄱阳湖经济区就是江西发展的一个机遇。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了政策的扶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繁荣景象指日可待。江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人才资源。江西高校林立,人才倍出。文化和经济是一致的,同步前进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把基础巩固好,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是美国重要的高
新技术产区。发展微电子产业,再加上优美的环境。这里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优美环境和发达经济并存的城市。鄱阳湖同样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但经济有待发展。把握好先天的地理环境优越,努力促进后天的发展。
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拟定合理现实的定位。计划好今后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战略目标做好了区域定位,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未来的发展会需要多长时间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 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就因为有了良好的基础,以后的发展会如日中升的。历史的车轮是在转动的,而且会越转越快的。
发展的方向要明确,结合自身省情作出合理的选择。如资源的分布及数量,人口的稠密度来分析。
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项目、LED照明光源项目、高亮度LED显示屏项目、LED背光源项目、有机发光器件(OLED)项目、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平。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城市发展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发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
具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发展经济必须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水,陆,空都通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工程:1交通-昌九城际,杭南长高铁,景德镇机场扩建等。2能源—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鄱阳湖风力发电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改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中部及江西崛起新的增长极。鄱阳湖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本地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一湾清澈的湖水,岸边上优雅的别墅和不远处的办公大楼。这景象将在不久后的将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重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产业基地。用科学的态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项目建设,都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当前,全省各地抓项目建设决心大、力度大,这是好事。值得注意的是,抓项目建设、搞招商引资,一定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能使用行政手段下指标、分任务;一定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决不搞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
搞水分,不弄虚作假。乡镇党委政府应集中精力抓好“三农”工作,原则上不搞招商引资,有合适的项目可在县级工业园区落户。各级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我国崛起。我们要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规划图。
鄱阳湖会因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变得更具活力。不再有鱼腥味,而是从湖中飘来清新的空气。人门将可以在岸边观赏到候鸟迁徙的过程,骑着车沿着岸边观赏湖中的美景。物种的多样性不会因发展经济而减少,而是会出现人与动物,生态环境和谐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这种现象要坚决反对。在前进中不断进步着,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是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各方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科学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力量。
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保护生态入手,再延伸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使之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统筹兼顾,江西不会停下历史发展的脚步,不但前行着。
参考文献:1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2010年3月1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座谈会的发言江西日报
第五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第三节 战略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
第四节 功能分区
——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高效集约发展区。
第三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 湿地保护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第二节 污染防治
加强生活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三节 绿色屏障建设
构建生态廊道。加强植树造林。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
加强综合治理。提升防治能力。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第一节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创建新型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专栏3: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 光电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基地
● 生物产业基地●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
● 航空产业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第三节培育现代服务业
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大力拓展金融服务。
专栏4:服务业重点项目
● 生态旅游基地● 传统文化产业园
●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 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
● 现代物流基地● 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
第五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 强化水利设施
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
完善灌溉排涝系统。
第二节完善交通体系
铁路建设。公路建设。
水运建设。机场建设。
第三节保障能源供应
建设重大能源项目。开发可再生能源。
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加快油气管网建设。
推进能源节约。
第四节健全信息网络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建设。
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建设。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专栏5: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水利保障体系工程 ●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工程
程
能源供应体系工●
第六章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第一节建设绿色乡村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优化村庄布局。打造生态家园。树立文明乡风。
第二节创建生态城镇
营造宜居环境。引导绿色消费。完善社区功能。
第三节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专栏6: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
● 生态创建工程● 生态景观工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 农民知识化工程● 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第七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
南昌 九江 景德镇 鹰潭 新余 抚州
第二节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第三节带动革命老区发展
提升发展能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大扶持力度。
第八章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推进市场一体化
第二节 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相关改革试点。
第三节扩大开放合作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切实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国际生态合作。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给予重大项目支持。
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
第三节加强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