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时间:2019-05-15 06:0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一篇:《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主题

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课本多元化的解读。

二、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 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三、情境描述

师: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我们展开想象,说说夕阳西下他们话别的场面吧。

生:蒙古同胞会说“欢迎你们再来”。

生:多住几天吧,真舍不得让你们走。

生:你们的草原一碧千里,真乃令人神往。

生:草原风景秀丽,人们热情好客,有空我还来。

生:奔驰的骏马,静立的牛羊,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确是草原天堂。

生:老师,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我去过草原,那里的景色没有课文里这么美。师:(有些愕然,幸亏我也去过草原,和这位学生有同感,于是灵机一动)那么,分别是你想说什么?

生:听妈妈说,是人们不保护环境,使草原沙漠化了。我想说,让我们一起保护地球,让草原永远一碧千里,永远美如天堂。

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

是呀,这么美的地方看不到多可惜呀。

我还没去过草原呢,为了看到和课文一样美的景色,我也要为保护草原出份力。我表姐学的是环境保护专业,我长大了也学这个专业,保护所有美好的自然环境。

四、反思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教学超出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范围。于是,师生沿着“美”的路线解读文本,创造“保护美”的新线索重新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美”色用驻,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如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体会了景美和人美之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草原美景的留恋使得学生联系生活事际想到了保护美景的想法。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只会循着风景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而学生对课本的多元化解读也会被我制止,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二)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是我备课时备好的,而“保护美”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熟悉,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多元化解读文本。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草原的美和今天的课堂也成了也将被历史一分为二,“草原美色永驻”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深刻记忆。

第二篇:《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北团电力希望小学 黄善武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多次执教《草原》了。过去都是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 1 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2015年6月30日

第三篇:《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

发现生成——《草原》教学案例邹云峰

从教以来,我已经多次执教《草原》了。前两次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

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

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评析: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

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

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发现生成《草原》教学案例邹云峰

2010.1

第四篇:《草原》教学案例

《草原》教学案例

王 卫 婷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 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 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三)交流点拔:

1、挂图。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 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①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a、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b、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c、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a、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b、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 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 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c、句子虽长,但表达的意思只有一年,小丘和平地没有明显的分界,连成一片,处翠色欲流,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一直流到天边,与天相接,草原真大真美啊!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既„„又„„既„„又,如果,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摹的地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组织自学: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挂图。b、学生说。

c、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d、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e、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f、去试试。g、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②“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a、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 会说些什么? b、指名说。

c、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 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③“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a、学生说

b、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c、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d、带着这种感情读读。e、指名读

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b、理解中有困难吗? c、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d、《赠汪伦》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e、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f、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g、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h、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告别之前,我们还一起开联欢会,找出来读读看。

5、看他们正在干什么?

6、轻读句子,给每段话加个小标题。(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力量。

(七)课堂检测:

第五篇:《草原》教学案例

《草原》教学案例

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邮编410008长沙市开福区新竹小学刘章兴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联系电话***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湘雅路油铺街新竹小学

一、背景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草原》这一课中,作者以生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深情地讴歌了蒙汉同胞间的深厚情谊。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彩语段,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二、设计目标

(1)把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3)课内课外紧密联系,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4)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实施过程

片段一:激发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在影视上或图片中看过草原吗?

生:看过。

师:你们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或收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们了解的草原吗? 生:能。

生A:我向大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

生B:我来介绍蒙古族的食品(奶茶、抓羊肉……)。

生C:我来向大家介绍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摔跤、套马、跳蒙古舞等)。……

师:是呀,草原的景色是那样的优美,草原上的人们是那样的热情,你们想到草原上去看看吗?

生:(异口同声)想!

学生回答后,我立刻为学生播放草原的录像资料。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当看到草原的美景时,情不自禁地赞叹:“好美呀!”看到那一大盘的手抓羊肉,香喷喷的奶茶,鲜嫩的奶豆腐时,脸上都流露出很想吃的表情,看到精彩的摔跤、套马表演时连声叫好。大家都被录像中的情景所深深吸引住了。

片段二: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师:刚才录像中的内容老舍爷爷都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描写,你们想不想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生:想。

师:你们想用怎样的方式来阅读呢?

生A:我想在小组里分段阅读,三人阅读草原风光部分,三人阅读民族风情部分,然后分角色(导游、游客和蒙古族人民)表演文中的情景。

生B:我边读边做批注,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生C:课文的第一段写得很美,我要多读几次,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看来学生已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阅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们留恋?为什么?

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捧起书有滋有味地读,有的边读边埋着头圈、点、写、画;有的自己读,有的与同桌一起读,有的与邻近伙伴组成一个学阅读小组。人人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阅读、学习课文。

片段三:个性化的汇报方式

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习小组一:我们小组在学习讨论后,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到处都是绿的,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一起来给大家朗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小组二:最让我们留恋的是热情淳朴的蒙古族同胞。我们小组的同学想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表演文中的远迎、款待和话别的情景。(生表演,教师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录像。)

……

四、反思

1、课堂上我两次播放草原的录像资料,把同学们在课本上看不到的草原 风光、蒙古族的食品(奶茶、抓羊肉、奶豆腐等)、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等一一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增进了学生对草原的了解,使学生能聆听到蒙古族的优美乐曲,欣赏到草原的美的画面,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条件。

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而且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牵引”和“指导”,更没有对重点语段进行分条缕析,只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以“草原的什么最使你留恋?”设计一种最合适的汇报方式,使学生对《草原》这篇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汇报中各展所长,有的小组成员一起朗诵;有的表演课本剧;有的谈阅读后的感受……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3、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与 别人讨论、商量。因此,本节课我鼓励学生阅读后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谈出自 己的理解和体会,并采用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代表发言等多种学习方法交互使 用,给学生创建良好口语交际的条件,使学生口语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查找与草原相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们归类、整理,同学们获取信息能力特别强,查找资料丰富多样,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他们运用查找到的资料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下载《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于祥茂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

    <<草原>>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结构......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