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时间:2019-05-15 06:0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第一篇: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草莓富含营养,可保健、美容,有水果皇后之美誉,倍受欢迎。定兴的自然气候条件很适宜草莓的生长发育,且已有成功的种植经验,个别乡村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但是定兴草莓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平,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制约因素。一是生产目的不确定、品种选择与搭配不合理:目前几乎所有种植基地的草莓都是鲜食加工不分,前期大果进鲜果市场、后期小果工厂加工,品种没有针对性且混杂退化,即进不了高档鲜果市场也保证不了好的加工效果,而且草莓成熟期过度集中,短时间内供大于求、大部分时间供不应求,;二是生产技术不规范:施肥整地、栽苗时间、定植深度、温度调控、水肥管理等技术措施无所师从,随意性很强,效果差异很大;三是农残问题:由于现有草莓品种抗病性较差,加上农民不科学的种植习惯,造成草莓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使用的农药毒性越来越强、剂量越来越大,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四是生态环境恶化: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确实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速效”和“高产”,但更多的还是环境污染,生产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只被草莓吸收利用了不足1/2,大部分被浪费掉了,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通透性,不利于植物根系及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

本项目意在根据京津地区居民消费习惯和定兴当地土壤特性及保护地结构性能,引进国内外促成、半促成栽培草莓优良品种,在定兴县昌利农业科技园进行保护地草莓品种比较实验,优选出最受当地消费者欢迎的、适宜本地区保护地性能和观光采摘特点的优良草莓新品种,根据入选品种特性,集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形成规范化种植模式,建立生产示范,诱导周边莓农和生产组织进行规范化、优质化生产,确保定兴草莓产业稳草莓是一种高档、长线、大宗商品,被誉为水果皇后,倍受青睐。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发达国家同时也是草莓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水平高,人均消费量大。这些国家除草莓生产水平较高外,还有一套完善的行业管理经验。政府指定某些有资质的机构研究行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行业规范;科研结构进行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机构潜心进行产品保鲜,精品包装,拓展市场方面的工作;通过政策调控、市场机制及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生产者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同时协调和平衡产供销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产业良性发展。

中国的草莓生产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草莓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浙江、安徽、河北、北京等地,但总体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草莓品种落后混杂,品种间搭配不合理;生产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从生产用地选择到设施的建设、从栽培方式到日常管理都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标准;病虫害严重,生态条件恶化),行业管理不到位,产品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草莓的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品质要求越高,在国际市场高度关注食品

安全,对农残控制越来越严,国人的健康消费观念越来越强,各地都在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的今天,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是草莓生产的必然方向。步发展。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1.品种引进与评价:

根据保定地区的自然气候土壤特点及保护地结构性能,结合当地消费习惯和加工要求,从国内外引进具备丰产高效、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早中晚熟草莓品种5-10个,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调查各品种生物学特性,进行品种评价。

2.适宜品种优选:

建立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品种比较试验,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定植时期、不同保温处理、不同水肥管理等条件下各品种的植物需特种和农艺学性状,优选出符合京津地区消费习惯的、最适宜当地气候土壤及保护地特点的优良草莓新品种3,其中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露地栽培品种各1个。

3.草莓脱毒苗的工厂化生产:

从入选品种中优选最具品种特性的优秀母株,进行变温热脱毒,诱导匍匐茎,于无菌条件下切取匍匐茎生长组织,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入选品种进行脱毒及种苗快速繁育和推广。

4.草莓优质高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各种栽培条件实验研究入选品种的最佳整地方式、最适栽苗时间、合理定植密度、适宜保温时间、赤霉素的适宜剂量,配合滴灌、平衡施肥、CO2施肥、温湿度调控等技术措施,集成优良品种草莓脱毒苗、高架基质栽培、双色地膜及膜下滴灌、人工补光、配方平衡施肥等关键生产技术,形成技术规范,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兼具体验、休闲、采摘功效。

5、保护地栽培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以生产绿色无公害草莓为标准,调查保护地栽培草莓的主要病虫害(如草莓重茬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蚜虫、红蜘蛛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生物的、栽培的、物理的、无公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项目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根据定兴自然气候条件和保护地结构性能及居民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确定引进适宜品种,通过品种比较试验优选出适宜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3个;根据入选促成栽培草莓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具体栽培条件,使用脱毒苗、高架基质

栽培、土壤消毒、生态防病、物理防虫、平衡施肥、人工补光等技术集成,建立不同草莓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项目的关键技术:优选出受消费者欢迎的、适宜定兴气候土壤特点和保护地结构性能的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针对入选草莓新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条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傻瓜化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从国内外引进优良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5-10个,研究各品种特性,从中优选出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保护地结构性能的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1-3;针对新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研发出国内领先水平的安全优质高效保护地草莓栽培技术模式。

用2-3年时间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保护地促成草莓500-1000亩,辐射其它区县发展草莓基地3000-5000亩左右,不但充实农民钱袋子、丰富市民果盘子,还可增加就业,开辟自助采摘,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

项目任务分工:

定兴县农业科技园区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委派2-3名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组工作,保证参与课题组的技术人员为本课题的工作时间;提供本项目有关实验和示范工作的场地和配套设施,负责项目生产示范的组织实施,配合新品种引进与优选及新品种优质高效生产实验的实施;负责组织对周边农民进行草莓生产技术培训;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拨付。

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为本项目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2-3名,负责本项目策划和申报材料编写,负责本项目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引进及品比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负责入选草莓新品种安全优质高效栽培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负责项目生产示范的设计和技术指导。

省科技厅支持经费的70%归定兴县农业科技园区支配,30%归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支配。

项目计划进度:

2014年:引进优良草莓新品种,建立品种比较试验,进行田间调查,建立品种档案。2015年:优选出适合引种目标的优良草莓品种1-3个;对入选的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进行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实验,形成保护地草莓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建立生产示范;组织农民培训5-10次,培训3000人次。

项目组由草莓栽培、育种、植保、加工、技术推广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成员技术水平高,组成合理。

定兴县昌利农业科技园区目前自身拥有各类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21人,其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村级还有专职和兼职农民技术员35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25户。同时,园区依据区位优势,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了由20余名经验丰富的博士、教授组成的技术负责家组,每年河北农业大学可向园区输送30余名研究生、本、专科生开展发展,并与中科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技术合作、协作关系,已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8项。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必将为建立“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奠定人才、技术、信息基础。

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是国内草莓科技领域的一支主力军。多年来一直从事草莓育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先后从美国、日本、法国引进数十个草莓新品种,并从中优选出优良品种5个。其中上世纪引进推广的草莓新品种ALLSDAR迅速发展为当时的主栽品种,使保定草莓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成就了保定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面积发展到20余万亩,还辐射到全国各地,年创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人民币;九十年代末从法国引进推广的加工草莓品种DASAILECT又使保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草莓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带动了二十余家草莓加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中心自主研发了草莓工厂化育苗技术(包括一级无毒试管苗培育技术、二级网室无病苗培育技术、三级优质生产苗培育技术),太阳能消毒克服草莓重茬病技术,草莓延后栽培技术,草莓无土栽培技术,草莓有机栽培技术,草莓保鲜及速冻加工技术。

两项目承担单位间已经签定了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在定兴及周边县区开展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带动定兴草莓产业发展。

第二篇:火龙果引种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报告

红肉火龙果引种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报告

火龙果属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为多年生攀缘性肉质热带、亚热带作物,又名红龙果或仙红果。火龙果果实富含葡萄糖、维生素C及多种矿物质,甜度高、口感好,有营养、保健功能,可预防便秘、护肤养颜、降低血糖和血脂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茂名民间有种植火龙果的习惯,但过去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品种多为白肉、黄肉品种,果肉味酸、商品价值低。为了丰富我市优稀水果,我水果所与市钜园农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联合引进质优品种火龙果—红肉火龙果种植,开展了红肉火龙果引种及早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果显著。

一、红肉火龙果引种过程

火龙果不同品种果肉色泽不一,有红皮白肉类、黄皮白肉类、红皮红肉类,其中以红皮红肉类最具经济价值,但红肉火龙果要求栽培技术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我水果所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引进及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2006年3月20日从台湾引进22000株红肉火龙果苗,分别种植于茂名市水果科技园和钜园农业有限公司。

(一)市水果科技园引种情况

市科技园于2006年3月21日运回2000株红肉火龙果苗回果园种植,于3月21日当天全部种下,苗高约50厘米左右,成活率达100%。2007年5月起全部开花结果,平均单果重510克,平均亩产500公斤,2008年平均亩产1000公斤,2009年平均亩产1500 公斤,以后产量逐年增加。

(二)钜园农业有限公司引种情况

钜园农业于2006年3月21日运回2000株红肉火龙果苗回果园种植,于3月21—22日两天全部种下,苗高约50厘米左右,成活率达100%。当年11月份有12植株开花结果,果实发育期为40天,30天果皮色泽开始转红,平均单果重480克。2007年全部开花结果,平均亩产400公斤,2008年平均亩产850公斤,2009年平均亩产1500公斤,以后产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了更好地发展红肉火龙果,茂名钜园农业公司与我水果所合作,通过自身种植苗繁育和扩植,目前种植总面积达1000亩,生长正常,发展前景广阔。

二、生物学特性及主要经济性状

(一)植物学特性。

红肉火龙果根系较浅,茎节上长有攀援根,攀援于棚架或其它柱状的支撑物向上生长。蔓茎呈三角状、肉质、青绿色,是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花似漏斗,花两性,雌雄同体;花萼黄绿色、肉质厚、成鳞片状;花瓣纯白、直立、细长、倒披针形、全缘、先端尖;雄蕊多而细长、花药乳黄色,雌蕊柱头青绿色。果实球形,桨果;幼果期表皮深绿色,随着果实增大而增长,颜色愈变愈深,28-30天后,果皮色泽转变为红色,最后变成紫红色。红肉火龙果自花座果率低,而采用人工授粉,座果率高,丰产性能好。

(二)生长结果习性

红肉火龙果长势强劲,速生快长,枝干长度超过1.2m以上即可 开花结果,因此,很多植株种植当年即可开花挂果。红肉火龙果开花座果能力强,每一枝条上可同时现蕾3-5个,二年生亩产达400千克以上,三年生亩产达850千克以上。

(三)物候期

在茂名地区开花结果期为5-11月,一年可开花结果12-15批。果实发育期30-40天。

(四)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球形,果实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果皮具有卵状而顶端急尖的鳞片,果形大,平均单果质量350-550克,最大750克。果皮薄,果肉红色,硬度中等,肉质细嫩,口感脆甜,风味特佳,耐贮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6%。秋季果实比夏季果实品质好、香味浓。红肉火龙果引种后,生长结果良好,产量逐年增加,开花结果期为每年5月至11月份,品质特色,较耐贮藏,很适合于茂名地区种植发展。

三、红肉火龙果早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红肉火龙果从台湾引到茂名种植,比茂名原有的白肉、黄肉火龙果更受消费者欢迎,并且品质好、价格高,效益好,部分果农纷纷前来参加学习。从2006年开始课题组对红肉火龙果引种及早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红肉火龙果早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一)建园前准备工作

1、苗木繁育

红肉火龙果的繁育可以采用扦插、嫁接等方法。但由于扦插容 易生根,且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因而生产上多采用扦插方法进行育种。育苗时,结合春季和秋季二次大修剪,选取健壮、无病虫害和浓绿色的老熟枝条从其茎节外截成为20cm左右的苗砧,用适量杀菌剂处理后,放在荫凉通风处倒置3-5天,然后扦插于疏松、透气、湿润的苗床中,深度3-4cm,苗砧经常喷雾保湿。待苗砧30天后长出新根便开始施淡水肥,并保留一个芽点生长,其余的芽点抹除。当根系长至5cm左右时即可移栽种植。

2、制作水泥柱及水泥圈

制作规格为12cm×12cm×210cm的水泥方柱和直径为50cm的水泥圆圈。制作水泥柱前,里面放一条6mm的钢筋,杆顶部设置一段6cm×6cm×10cm的正方柱;另外制作4个穿孔直径为50cm的水泥圈,中间留6cm×6cm×10cm柱孔,便于固定在水泥杆顶部的正方柱上,用作支撑火龙果枝条生长。

(二)栽培管理技术

1、建园(1)选地

红肉火龙果对土壤要求不高,黏壤土、砂壤土都可以种植,但不同土壤对火龙果植株生长和产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排水性良好和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壤土种植,生长最为旺盛,产量最高、品质最好;而排水不良、土壤瘦瘠的黏重土壤上种植,则生长缓慢甚至烂根死树,同时果实小、产量低、品质差。(2)立杆 立水泥柱规格为2.5×2.5m,每亩约100杆;立杆时,地面部份为1.6m,埋入地下0.5m并压实;然后把水泥圆圈固定在水泥柱上方,一柱一圈。

(3)备耕

种植前1-2个月,在水泥柱四方各挖一50×50×50cm的种植穴,每穴施入腐熟的鸡粪15kg(或猪粪30kg)+石灰1kg与土壤1:1的比例混合回填,至离地面20cm处,再回腐熟表土至地面高出20-25cm,待下2-3场大雨土堆沉实后开始种植。(4)种植时间

最佳种植时间在4-6月份进行,此时种植翌年5月后即可开花结果试产。

(5)定植

定植时种苗离水泥方柱25cm左右,水泥柱四方各种一株,即每柱4株;在土墩上挖一深度为6cm左右的种植穴,将种苗放入,把根系舒展开,然后覆盖一层泥土并用土压实,淋足定根水。种植时切忌种苗须根接触有机肥料。

2、幼苗期管理技术(1)肥水管理

幼龄树(1-2年生)以氮肥为主,做到勤施薄施,以促进植株生 长。植后1个月植株长新芽时,开始淋施沤制好的淡水肥,水肥为稀释10倍的粪水+1000倍尿素,每株一勺,离树头10cm处淋施,每隔15-20天一次。植后6个月,以稀释3倍的粪水十800倍尿素(或复 合肥),每株一勺,离树头15cm处淋施(或穴施),每隔25-30天一次。

(2)整型修剪

幼苗期应剪除所有侧芽,每株苗仅保留一个向上生长的健壮枝,以利集中养分向上生长,快速上架。每隔30cm左右用柔软的布条将苗径在水泥柱绑缚一个点,让枝条沿着水泥柱攀缘向上生长。当枝条超过水泥圈10cm时,剪除顶芽,促其分枝,并选留3-4条生长健壮和角度分配较好的新芽生长作为一级分枝,让其沿着水泥圈自然下垂生长。一级分枝长到35cm左右时再截顶芽促其分枝,每枝条保留3-4个芽条让其下垂生长,积累养分,以便提早开花结果。

3、结果树管理技术(1)肥水管理

成年树(2年生以上)以施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每年3月、7月、11月,每株穴施腐熟鸡粪5.0 kg(或猪粪7.5 kg)+花生麸0.5kg+复合肥0.25kg。每批幼果根外喷施500倍磷酸二氢钾、800倍核苷酸或氨基酸等叶面肥,以增加树体养分,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

(2)结果树修剪

结果树每年修剪二次。第一次春季修剪,2-3月时剪除病弱枝、徒长枝和过密枝,以减少养分消耗和促进光照,积累营养,为保留枝条的花芽分化及开花结果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次秋季修剪。11月采收结束后剪除挂果多年的老枝条、病虫枝及过密枝,保留分布均匀健 壮的枝条,促进其抽芽、生长、老熟,为来年开花、挂果打下良好基础。

(3)授粉

种植红肉火龙果品种同时,间种了10%的白肉火龙果,以利于品种间自然授粉,提高结实率。红肉火龙果是傍晚开花,清晨闭合凋谢,依靠自然授粉座果率低,果实偏小,产量低。为了提高栽培产量,采用人工授粉,在晚上9:00-10:30开花尚未闭合前,用干净毛笔直接将优质同花或异花的花粉涂到雌花柱头上,以提高座果率。

(4)疏花疏果

红肉火龙果开花次数多,挂果能力强。每年5-11月均能开花结果,多时每个枝条同时现蕾4-6个,最多8个以上,如不进行疏花,最终能成花者也只有1-3个花蕾,大多数花蕾在现蕾7天左右变黑脱落。因此,在现蕾3-5天,花蕾约花生米大时进行疏蕾,以每枝条保留2-3个花蕾为宜。当幼果发育至乒乓球大时进行疏果,每枝条保留1-2个发育饱满、颜色鲜绿、无损伤及畸形而又有空间的幼果生长,其余的疏除,以集中养分,促进果实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果实商品率。

4、病虫害防治

红肉火龙果病虫害较少。虫害主要有毛虫、蜗牛和蚂蚁,毛虫和蜗牛采用人工捕捉杀掉,蚂蚁利用杀蚂蚁药防治。在冬季低温季节植株易受冻害,枝条部分出现坏死并现霉斑,用杀菌剂类药物如粉锈宁、甲基托布津等药防治。

5、采收 红肉火龙果发育期为30-40天,当果皮开始转红后7-10天,果 顶盖口出现皱缩,表皮散发光泽即可以采收。而过早采收,内部营养还没有完全转化,影响果实的质量;过迟采收,则果质变软,不利于运输和贮藏。采收时,由果梗部位剪下并附带部分茎肉,采收时注意避免碰撞和挤压造成机械损伤,影响美观。采下的果实用泡沫塑料网袋套住,轻放入塑料箱内,排列整齐,运回仓库分级、包装和销售。

四、项目效益

1、茂名钜园农业果园效益情况

茂名钜园农业火龙果园从2006年种植50亩红肉火龙果,2007年获得总产2万公斤,销售价格11.0元/公斤,产值22万元;2008年获得总产4.25万公斤,销售价格11.2元/公斤,产值47.6万元;2009年获得总产7.5万公斤,销售价格10.0元/公斤,产值75万元;2010年获得总产9.1万公斤,销售价格10.2元/公斤,产值92.8万元;2011年获得总产10.2万公斤,销售价格10.0元/公斤,产值102万元,效益显著。通过种植苗繁育和扩种,目前种植总面积达800亩,生长正常,少部分正在进入试产。

2、社会效益

本项目一方面积极推广种植红肉火龙果,另一方面配套研究红肉火龙果早结、优质、丰产生产技术规程,并进行推广,先后在化州林尘镇、高州 镇、信宜 镇、电白县水东镇等地推广种植5000亩红肉火龙果,推广种植品种生长良好,大部分已开花结果。同时在全市推广红肉火龙果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全市的火龙果产量和产值。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几年来推广红肉火龙果及配套技术,全市累计增加火龙果产值1.2亿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丰富我市水果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有积极的作用。

五、项目发展前景

茂名有零星种植火龙果的习惯,但种植品种多为白肉、黄肉品种,果肉味淡、商品价值低。红肉火龙果以果皮薄,果肉红色,硬度中等,肉质细嫩,口感脆甜,风味特佳,深受人们喜爱。红肉火龙果富含葡萄糖、维生素C及多种矿物质,有营养、保健功能,具有预防便秘、护肤养颜、降低血糖和血脂等功效,是很好的保健食品,既可鲜食又加工提取天然红色素,加工成化妆品。研究表明红肉火龙果适应茂名气候和土壤环境,适合在茂名地区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篇: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报告

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

应用报告

——此项目2006年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前言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历年的种植面积都占全国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产量则占主要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35%以上。

菜子油在工业、医药生产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各种涂料、油漆、肥皂、化妆品、机械润滑油、合成橡胶、人造纤维、鞣皮剂以及甘油、药膏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油菜为我国主要蜜源作物中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油菜产区大力发展养蜂事业,能为国家增产蜂蜜,同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油菜分为普通油菜和优质油菜,普通油菜品种油的芥酸含量为45%左右,每克菜饼的硫苷含量为120微摩尔/克左右。芥酸是一种长链、高碳脂肪酸,食用后人体不易消化吸收。优质油菜是指菜籽的品质性质经过改良,进而使菜油和菜饼的品质都较常规油菜优良的油菜。目前的优质油菜可分为“单低”油菜品种和 “双低油菜”品种。单低油菜一般指菜油的芥酸含量低,或菜饼的硫苷含量低,又称低芥酸或低硫苷品种。双低油菜是指菜油的芥酸含量和菜饼的硫苷含量都低。目前双低油菜的国际标准为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2%,菜饼中硫苷含量低于30微摩尔/克,国家标准为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5%,菜饼中硫苷含量低于45微摩尔/克。双低油菜是目前农业生产上主要推广的优良品种,产量高,营养丰富。

榨油后的菜籽饼粕是一种很好的动物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达35%左右。由于传统的菜饼中硫苷含量高达120微摩尔/克以上,不能直接喂养动物,过去一直作为肥料,很可惜。双低菜籽饼的硫苷含量则低于30—45微摩尔/克,所以双低菜籽饼可直接作蛋白饲料喂养动物。从而提高了菜籽饼粕的利用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主产油菜的国家之一,我省油菜生产发展更快,目前已成为我国油菜集中产区。引进和推广双低油菜品种一是要提高食用油菜的营养价值,二是提高菜籽饼粕的饲用价值。从而达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之目的。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菜油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植物油,占食用植物油的32.23%以上。但在普通的菜籽中芥酸含量高达45%左右,芥酸是一种长链、高碳脂肪酸,食用后人体不易消化吸收。而对人体有益的亚油酸和油酸在传统的菜油中分别只有12%和18%左右(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能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对人体脂的代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菜油中芥酸的含量与油酸、亚油酸的含量成反比,降低芥酸可提高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从而提高菜油的营养价值。

目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已培育出多个双低油菜新品种,正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我们开展该项目研究,也正是为了在我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双低油菜新品种,提高菜油的产量、营养和经济价值。

三、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油菜新品种,研究推广其高产优质等科学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试验与示范

资料说明,普通油菜籽含有较高的芥酸和硫苷。其榨出的油中芥酸含量高,食用后对人体的心血管有不良影响,菜籽饼中硫苷含量高,饲养畜禽有毒害作用。因此普通油菜的油影响人们的食用价值,榨油后的饼对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选择适宜我地种植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芥酸、硫苷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在大力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菜油食用质量和菜籽饼的利用价值,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加快养殖业的发展速度。

(二)双低油菜不同种植密度技术研究

我区油菜生产常年种植密度大,苗期植株密集,个体瘦弱,越冬达不到壮苗标准,常受冻害,尤其前茬晚的田块,播种量更大,苗拥挤更为严重,苗更加瘦弱,抽薹期分枝少,结角果少,茎秆细弱,密度大常出现倒伏,造成严重减产,质量差,效益低,影响了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在双低油菜引种试验过程中,为克服种植密度不合理的状况,安排双低油菜的种植密度研究。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应用,在推广过程中选用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促进双低油菜产量的提高,达到增产增效之目的,提高广大农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油菜生产的积极性。

(三)双低油菜最佳播期技术研究

由于前作茬口的不同,其播期相差时间大,早播的常造成早薹现象,甚至在越冬期抽薹早花,降低抗寒能力,冻害严重,过晚播种的越冬时叶片过少,苗小苗弱,严冬到来,冻害严重,大量死苗,严重影响油菜生产,在双低油菜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安排最佳播期试验研究。

通过该项研究,解决过去油菜生产上播期过早过晚问题,使之在冬前形成壮苗,安全越冬,并防止早薹早花,为丰收高产打下基础。

(四)双低油菜硼肥施用技术研究

硼是油菜生产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土壤缺硼,常形成油菜缺硼症,造成花而不实,严重影响油菜产量的提高。我区油菜生产已表现出严重缺硼现象,为使经济有效的施用硼肥,安排了硼肥的不同施用方法、不同施用时期的研究。

通过硼肥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的研究确定硼肥的最佳施用方法和最佳施用时期,合理施用硼肥,增加油菜产量,提高双低油菜籽品质。

(五)双低油菜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油菜生产,群众素有仅施氮肥、不施磷、钾、硼肥的习惯,限制了油菜产量提高,降低了油菜籽品质。通过对油菜生产配方施肥研究,全面实施稳氮、增磷钾、补硼,大力提高油菜产量,确保油菜籽质量。

(六)双低油菜化控技术研究

对油菜生产实施化控技术,可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和角果,增加产量,是油菜生产中的一项新技术。为了广泛应用此项技术,我们特安排了双低油菜化控试验。

通过该项技术研究,在双低油菜推广过程中,合理使用化控技术,以此提高双低油菜生产的技术含量,促进双低油菜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七)双低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油菜从苗期到成熟遭受多种病虫危害,造成减产,影响品质,在双低油菜的引种过程中,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生物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以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五、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高产、抗病、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我区油菜生产,一直种植普通油菜品种,因其芥酸、硫苷含量高影响食用质量和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引进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经过试验、示范、推广,改变了我区一直无有种植优质双低油菜的历史,并使其面积迅速扩大,大力推动了我区双低油菜的生产。

(二)合理种植密度。改变了过去大播量、大密度、宁稠勿稀的传统种植方法,根据肥水条件,选定合理种植密度,促进双低油菜生产,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三)合理施用硼肥。改变了过去油菜生产从不施硼肥的做法,提高了油菜生产方面的科学水平,增加了油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保证了双低油菜产品品质。

(四)科学配方施肥。N、P、K合理配比,科学施用。采用N素化肥底施50%,苗期追施30%,薹期追施20%,P、K肥全部底施。改变了过去油菜生产上单纯施N肥和不施肥状况。采用底肥、苗肥、薹肥分期施用的方法,提高了油菜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促进了我区油菜生产。

(五)应用化控技术。改变了过去 油菜生产上不采用化控技术的传统管理方法。使油菜株高降低,分枝、角果、角粒增多,提高了抗倒伏能力,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六、该项目已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六年来,我区油菜生产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产量在逐年增加,确保了双低油菜品质,效益在连年提高,超额完成了课题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效益:六年来,我们遵循边引入双低油菜品种试验,边研究增产技术,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累计推广双低油菜品种面积16103亩,每亩油菜产量由原来的106公斤,提高到163.1公斤(最高亩产达到247.5公斤),亩平均增产57.1公斤,项目实施六年来,总增产油菜籽91.435万公斤,每公斤市场价2.6元,总增经济效益247.73万元。减少外调费用10万余元,计增经济效益257.73万元。

(二)社会效益:

1、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六年增产油菜籽91.435万公斤,减少了外调运输费用,丰富了我市双低油菜籽油供应。

2、双低油菜因其油的芥 酸含量在国家规定标准以下,油的品质优,人们食用提高了健康水平,其榨油后的饼中硫苷含量低,可作养殖业精料,降低了养殖业成本,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3、该项目实施以来,进行双低油菜生产技术培训达1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1000多人次,技术咨询2000多人次,印发双低油菜品种介绍、施肥管理技术资料5000余份,普及了双低油菜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水平。

4、通过该项目的示范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区油菜生产面积小、产量低的状况,提高了农民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菜籽、菜油、油饼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我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种植业结构中粮经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目的。

(三)生态效益:由于推广应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减少了产品污染和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了菜籽品质,让广大食品加工及食用者放心使用食用。由于油菜生产留给土壤的磷比其它作物多,油菜残体含有芸薹素,能刺激下茬作物的生长,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下茬作物产量,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双低油菜品种引进、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应用

油菜是我区的主要经济和油料作物,长期以来,存在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的问题,为改变这种油菜生产滞后局面,1999年我们通过对全区油菜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了产量低、品质差的原因,制定了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方案,并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期、配方施肥、化控及硼肥施用方法等技术研究,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组装和实施,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优质双低油菜品种引进及试验对比研究

我区属华北冬油菜区范围,目前,全国在双低油菜育种中,育出了各具不同生育特点的双低油菜品种,为切实搞好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的选用工作,1999年我们从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育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引进了芥酸含量硫苷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产量高、生产潜力大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鉴定各双低油菜品种在我市种植的丰产性、适应性及抗逆抗病性等表现,找出了适宜我市栽培的双低油菜当家品种,为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查及合理应用双低油菜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1、试验设计及方法

(1)、试验设计:本试验共布局三个点,每点设置八个处理,重复三次。参试品种8个,品种名称及编号分别为:①中双4号、②中油杂1号、③华杂4号、④豫油5号、⑤豫油6号、⑥华油1087、⑦华油2790、⑧中油821(常规油菜)为对照品种CK。每个品种种植一个小区。

(2)、试验方法:每试验点各处理随机排列,重复三次,共24个小区,每小区长11.91(或9.26)米,宽2.8(或3.6)米,收获计产面积33.35平方米(0.05亩)。小区间设小埂,试验地四周均设保护行。

本试验自1999年9月开始,到2000年6月结束。2000年10月扩大示范应用。

2、试验概况

本试验地点安排在焦庄,汴城、沙王三个行政村,土质为沙壤土,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地力基础较高,前茬玉米收获后旋耕耙整地做区,每亩底施有机肥3000kg、纯N 7 kg、P2O5 8kg、K2O 10kg,硼肥1kg。10月2日统一播种,行距40cm,2—3片真叶间苗,4—5片真叶定苗,株距10—11cm,亩留苗1.6万株左 7 右,定苗后亩追施苗肥纯N4kg,薹期亩补施薹肥纯N3kg,初花期喷0.2%硼砂液一次。全生育期中耕除草2次,防蚜虫、菌核病(花期)各2—3次,5月20日左右适时收获,考种,计产。

3、试验结果及分析

(1)、产量表现:经过各点试验,由产量汇总表可以看出:参试的8个油菜品种,平均单产在160.5-200.7kg之间,同等条件产量相差15.3—40.2kg。其中华油2790产量最高,理论测产和实际单产均居第一位,分别为理论产量209.5kg/亩,实际产量平均200.7kg/亩,与对照中油821相比,单产分别增加53.7kg和40.2kg,增产幅度分别为34.5%和25%,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排列第二位的是豫油5号,理论产量203.5kg/亩,实际产量198.7kg/亩,仅次于华油2790,实产仅差2kg。与ck相比单产分别增加47.7kg和38.2kg,增产幅度分别为30.6%和23.8%,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位列第三的是华油1087,理论产量196.3kg/亩,实际产量193.1kg/亩,比ck分别增产40.5kg/亩和32.6kg/亩,增产幅度分别为26%和20.3%,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位列第四的是中双4号,理论产量187.7kg/亩,实际产量187.6kg/亩,比ck分别增产31.9kg/亩和27.1kg/亩,增产幅度分别为20.5%和16.9%。中油杂1号产量排列第五位,理论产量183.8kg/亩,实际产量184.4kg/亩,比ck分别增产28kg/亩和23.9kg/亩,增幅分别为18%和14.9%。华杂4号排列第六位,理论产量180.2kg/亩,实际产量182.4kg/亩,比ck分别增产24.4kg/亩和21.9kg/亩,增幅分别为15.7%和13.6%。豫油6号排列第七位,理论产量175.5kg/亩,实际产量175.8kg/亩,比ck分别增产19.7kg/亩和15.3kg/亩,增幅分别为12.6%和9.5%。对照品种中油821产量最低,理论产量155.8kg/亩,实际产量160.5kg/亩,位列末位。(详见附表一)

(2)、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特性)表现。根据田间调查记载和收获考种结果:①中双4号,株型紧凑,幼苗半直立,生长快,株高158cm,生育期230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叶色嫩绿,根茎粗,主茎壮实,分枝部位低(43.5cm),着生角度小,一次分枝平均6.4个。花瓣重叠,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平均305.9个,每角果有籽15.8粒,千粒重3.04g,品质优,抗逆性较强,耐寒抗倒,高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霜霉病。②中油杂1号,株型半紧凑,8 幼苗半匍匐,长势好,株高160cm,生育期232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绿,根茎粗,分枝部位低(42cm),一次分枝5.9个,抽薹整齐,花期集中,熟相好,单株有效角果294.1个,每角果籽粒15.6粒,千粒重3.13g,品质优,抗逆性强,耐寒抗倒,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③华杂4号:株型半紧凑,幼苗半匍匐,长势好,株高155.2cm,生育期230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叶色绿,分枝部位43.3cm,一次分枝6个,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282.9个,每角果籽粒15.4粒,粒大,千粒重3.24g,品质优,耐寒抗倒性中等,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④豫油5号:株型紧凑,幼苗半直立,发苗快,长势强,株高154.6cm,生育期231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较低(47.3cm),一次分枝多(6.6个),花期适中,熟相好,单株有效角果313.4个,每角果籽粒16.4粒,千粒重3.1g,品质优,耐寒抗倒性强,高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⑤豫油6号:株型半紧凑,幼苗半匍匐,发苗快,长势强,株高158.3cm,生育期234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49.4cm,一次分枝6.1个,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260.5个,每角果有籽15.8粒,粒大,千粒重3.33g,品质优,抗寒抗倒性强,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⑥华油1087:株型半紧凑,幼苗半直立,发苗早,苗期长势旺,株高150cm,生育期228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叶色绿,茎杆粗,分枝部位44.2cm,一次分枝5.8个,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295.6个,每角果有籽16.8粒,千粒重3.09g,品质优,抗寒抗倒,中抗菌核和病毒病、高抗霜霉病。⑦华油2790:株型紧凑,幼苗直立,(后植株半直立),生长发育快,长势强,株高151cm,生育期229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低(41.8cm),一次分枝6.4个,花瓣侧叠状,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302个,每角果有籽16.2粒,千粒重3.35g,粒大质优,耐寒抗倒力强,高抗病毒病、菌核病和霜霉病。⑧中油821:株型紧凑,幼苗半匍匐,株高156cm,生育期231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较深绿,茎硬抗倒,分枝部位45.5cm,一次分枝6.5个,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281.2个,每角果有籽14粒,千粒重3.09g,品质差,抗寒性较弱,抗倒力强,较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中感霜霉病。(详见附表二)

4、结论与表现

针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综述如下:

(1)华油2790:丰产性能好,试验产量居8个品种之首,实际产量幅度在每亩176—212kg之间,平均单产高达200.7kg/亩,比对照亩增40.2kg,增产幅度为25%,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幼苗发育快,长势强,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节位低,耐寒抗倒力强,花期适中,结实性好,成熟早,熟相好,品质优,抗病性、抗逆力强,生产潜力大,可做为我市双低油菜主导品种在中高产肥力区推广应用。

(2)豫油5号:丰产性能好,试验产量仅次于首位(相差2kg/亩),居第二位,产量幅度在176—208kg/亩之间,平均单产为198.7kg/亩,比对照亩增38.2kg,增幅为23.8%,达极显著水平。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佳,苗期发苗快,长势强,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节位较低,花期适中,熟期适中,熟相好,品质优,抗寒、抗倒、抗病、抗逆性均强,生产潜力大,可做为中高肥力区主导品种推广应用。

(3)华油1087:试验产量位列第三,实际产量幅度在166—208kg/亩之间,平均单产为193.1kg,比对照亩增32.6kg,增幅20.3%,达到极显著水平。因其发苗早,苗期长势旺盛,叶绿茎粗,耐寒、抗倒,品质优,熟期早,丰产性好,抗病性较强,综合性状较好,增产潜力大,可作为中晚茬区的主导品种推广应用。但应注意防治菌核病。

(4)中双4号、中油杂1号、华杂4号三个品种,产量不相上下,分别排在第四、第五、第六位,产量幅度在158—200kg/亩之间,平均单产分别为187.6kg、184.4kg、182.4kg,分别比对照亩增27.1kg、23.9kg、21.9kg,增幅分别为16.9%、14.9%13.6%,均极显著。生长较快,花期集中,茎粗抗倒,耐寒性、抗病性较强,丰产性较好,品质优,可作为辅助品种搭配应用。但应注意防寒、防病。

(5)豫油6号:产量位列第七,单产幅度为154—190kg,平均单产175.8kg,比对照亩增15.3kg,增幅9.5%,达显著水平,但因较晚熟,对茬口安排不利,加之抗性不够强,生产潜力不大,不适于高产栽培的需要,建议停止推广应用。

(6)中油821:在生产上已应用多年,做为对照品种,其表现产量最低,且品质较差,不符合双低油菜标准,应予以淘汰更换。

(二)、双低油菜品种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我区油菜生产存在着种植密度大,苗期拥挤,冬前形不成壮苗,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来年分枝少,株角果少,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双低油菜品种引入后,为使双低油菜推广种植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大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双低油菜的快速推广,2000年安排了双低油菜品种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试验选择在油菜种植面积大的曹镇乡焦庄村,试验地土地肥力一般,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玉米,玉米亩产300公斤左右,试验地亩施底肥N、P、K含量各15%的复合肥40公斤,尿素10公斤,硼肥0.5公斤,耕深20cm,细耙打畦,畦宽3.2m,长10.4m,小区面积33.3m2。重复三次。品种选用双低油菜品种豫油五号,密度设每亩10000棵、12000棵、14000棵、16000棵、18000棵、20000棵六个处理。

试验采用直播法,9月25日条播,行距40cm,播深2—3cm,八行区,试验地9月30日出苗,第二片真叶时第一次间苗,3—4叶时二次间苗,5叶时按照不同试验密度定苗。(每亩10000株、株距16.67cm,12000株、株距13.89cm,14000棵、株距11.90cm,16000株、株距10.42cm,18000株、株距9.26cm,20000株、株距8.33cm。)其它管理与大田相同,5月23日收获,(见双低油菜种植密度产量与性状表现表三),试验在不同密度下,亩产在149.5公斤—194.5公 11 斤。其中每亩以16000株产量最高,折亩产194.5公斤,居试验第一位;每亩14000棵,亩产186.3公斤,居试验第二位;每亩18000棵,亩产172.7公斤,居试验第三位;每亩12000棵,亩产166.4公斤,居试验第四位;每亩10000棵,亩产158.6公斤,居试验第五位;每亩20000棵,亩产149.5公斤,居试验末位。试验结果证明:在双低油菜的推广中,根据肥力水平,早中茬油菜地每亩留苗密度以14000—18000株为宜。

(三)、双低油菜不同播期试验

油菜生产由于前作收获时间不同,油菜的播种期也早晚不一,对冬前形成壮苗有不同影响。播期早的生育过程中,形成早薹早花,易遭受冻害。播种晚,冬前形不成壮苗,苗小越冬期受冻害致死,影响油菜生产。目前在我区一年二熟的种植制度下,根据前作收获时间不同情况,于2000年安排了油菜生产不同播期试验。

试验设在北渡镇油坊头村。沙壤土,地力肥沃,试验地前茬大豆,亩产180公斤左右。试验地亩施底肥粗肥3方,N、P、K含量各15%的复合肥40公斤。耕深20cm,耙平作畦。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m2。八行区,品种选用双低油菜品种豫油五号。播期设定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七个处理。每小区定苗800株(折每亩16000株),其它管理与示范田相同。5月22日成熟,分区收割脱粒晒干、计产。

在该试验中,9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亩产181.2公斤。居试验一位;9月25日播种的亩产178.4公斤,居试验二位;10月5日播种的亩产177.1公斤,居试验三位;9月20日播种的亩产172.1公斤,居试验四位;10月10日播种的亩产167.7公斤,居试验五位;10月15日播种的亩产161.3公斤,居试验六位;10月20日播种的亩产152.6公斤,居试验末位(见豫油五号油菜不同播期产量性状结果表四)

从产量性状调查看,不同播期株高没有大的差异,株分枝情况也差异不大,产量高的与产量低的每角粒数相差0.4粒。其它相近播期的差异不太明显。就株角数而言,播期适宜、产量高的株角数多,产量低的株角数相对减少。

根据本试验,我区双低油菜生产,播种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为好。此时段播种,越冬前易形成一定的营养体,有利于壮苗越冬。过早播种易形成早 12 薹早花,抗寒抗冻性差,易遭受冻害,播种晚的冬前苗小,不利于安全越冬。因此在双低油菜推广中,在不影响前茬产量的情况下,早收获,快腾茬速犁地,力争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使冬前形成壮苗,壮苗越冬,为油菜丰产打下基础。

(四)、硼肥施用方法技术研究

硼肥是油菜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油菜生长所需元素中,其需用量和作用仅次N、P、K位居第四。油菜生产中缺乏硼元素,表现出各种缺硼症状表现,最终表现出花而不实的生理病害,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我区油菜生产,广大农民由于缺乏对硼肥的认识,在油菜生产上,没有施用硼肥的习惯,造成土壤硼肥缺乏,成为影响油菜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双低油菜品种,对硼肥表现更为敏感,其需求量更大。为搞好双低油菜品种的引进推广,在双低油菜生产中合理施用硼肥,我们于2000年安排了硼肥不同施用方法的技术研究,旨在为硼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一手资料和依据。

该试验设在北渡镇梁李村,土质为沙壤土,前茬玉米,亩产300公斤。试验地亩施底肥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80公斤,氯化钾30公斤,均匀撒施,耕深20cm,细耙,规划试验小区,小区间作埂40cm,以防喷肥相互影响。

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长11.9m,宽5.6m。面积66.7m2,硼肥施用方法为:①亩用硼砂750g作底肥施入。②亩施硼砂750g作底肥十薹期喷0.2%硼砂溶液50公斤。③苗期喷施0.2%硼砂溶液50公斤十薹期喷0.2%硼砂溶液80公斤。④不施硼肥为ck。底施硼肥在小区划定后掺细土均匀撒施地面,用锄翻入土壤10cm,耧平。

试验选用双低油菜品种华油2790,于9月28日直播,亩播量0.5公斤,行距40cm,每小区14行,播深3cm左右,试验地于10月3日出苗,于10月12日间苗,10月20日定苗,每亩密度14000株。

苗期喷施处理,于油菜7片叶时,约11月17日,将水溶性硼砂100g用1公斤温水溶化后加水49公斤,均匀顺垄喷施。

薹期喷施处理,于油菜薹高15—30cm,即3月13日将硼砂100g用温水1公斤溶化后加水79公斤,顺垄均匀喷施植株各部位。

该试验于5月24日相继成熟后分处理收获。单晒、脱粒、晒干、称重。

产量表现:硼肥底施750g十薹期喷施,折亩产179.2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产147.1公斤,亩增产32.1公斤,增产21.8%,居试验第一位;苗期、薹期分别喷硼肥溶液亩产175.2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增产28.1公斤,增产19.1%,居试验第二位;硼肥全部底施的172.5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增产25.4公斤,增产17.3%,居试验三位;不施硼肥的亩产147.1公斤,居试验末位。(见硼肥不同施用方法产量表五)

通过硼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在油菜生产中,硼肥的不同施用方法均能提高油菜产量,但以采取硼肥底施750g十薹期喷施的效果最好,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油菜化控试验

油菜生产,时有倒伏情况发生,在双低油菜品种高产栽培过程中,安排了化控试验,探索化控在油菜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试验在双低油菜品种华油2790示范田中进行。试验地选在北渡镇汴城村,试验地土壤肥沃,于9月24日播种,亩留苗密度12000株,采取化控和不化控两个处理,不设重复,在同一块地相邻划定小区面积66.7m2。根据有关资料,采用化控试验,每亩用15%多效唑40g,兑水30—40kg,于定苗后喷施,试验地于5月26日成熟。

经过调查,化控的植株高度降低9.4cm,距地10cm茎粗增加0.2cm,分枝部降低8.5cm。有效分枝增加4.2个,株角数增加22.8个,角粒平均增加0.4粒,亩产增加18kg,增长11.7%,效果显著。(见双低油菜华油2790化控试验产量与植株性状表现结果表六)

化控试验证明:油菜生产在高水肥条件下,采取化控处理,株高明显降低,茎粗有所增加,分枝部位降低,有效分枝、株角数、角粒数增多,增产明显。是防止油菜生产中倒伏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六)、双低油菜配方施肥技术试验

我区油菜生产,过去群众一直认为生产过程不施肥,或仅施少量N素化肥,对搞好油菜生产必须合理施肥缺乏必要认识。在推广双低油菜品种中,为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产量,确保双低油菜品质,我们安排了双低油菜生产配方施肥试验。

试验安排在曹镇乡焦庄村,试验地沙壤土,地力中上等,前茬玉米亩产350公斤左右,腾茬后犁地深20cm,耙平作畦。小区面积66.7m2,不设重复,试验设:亩单施纯N18公斤(折尿素39公斤)为ck;N、P配合,纯N18公斤,P4.5公斤,(折尿素39公斤,过磷酸钙36公斤);N、K配合,纯N18公斤,K10公斤,(折尿素39公斤,硫酸钾20公斤);N、P、K、B配方施用,纯N 18公斤,P 4.5公斤,K 10公斤(折尿素39公斤,过磷酸钙36公斤,硫酸钾20公斤)、硼砂1公斤。在施用方法上,N素化肥50%底施,30%苗期追施,20%薹期追施,P、K、B肥底施。畦作成后,按不同施肥处理,将底施肥料均匀撒入后翻入土中15cm深。

试验于10月2日播种,品种豫油五号,播深3cm左右。10月22日定苗,亩留苗16000株,定苗后追施N素化肥30%(尿素11.7公斤),薹期于3月17日追施N素化肥20%(尿素7.8公斤)。其它管理按大田生产进行。试验于5月19日相继成熟。分区收获,脱粒、晒干、称重。

从试验结果看,N、P、K、B配方施肥亩产187.4公斤,与纯施N肥亩产(CK)131.3公斤比,亩增产56.1公斤,增产42.7%,居试验一位;N、K配合亩产152公斤,比对照亩增产20.7公斤,增产15.8%,居试验二位;N、P配合,亩产146.2公斤,比对照亩增产14.9公斤,增产11.3%,居试验三位;施用纯N素化肥,亩产131.3公斤,居试验末位。

从产量性状看,各种施肥方法,一次有效分枝相差不大。千粒重:施肥配方不同,千粒重有一定变化,采用全养分配方施用的千粒重高于其它施肥组合方法,以单施入N肥千粒重最低。从角粒看仍以采用配方施肥的角粒最多,单施N肥的角粒最少。株角数单施N肥的平均240.7个,比施用N、P的243.2个,株减少2.5个,比施用N、K的252.9个减少12.2个,比N、P、K、B配合的283.3个减少42.6个。(见配方施肥产量性状结果表七)

试验证明,油菜使用配方施肥技术,其株角、角粒,千粒重、产量都明显高于其它施肥方式,是提高油菜产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七)、双低油菜品种的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应用情况

在双低油菜品种引进试验过程中,我们坚持边引进、边试验、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同时做好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实施了对双低油菜种植 15 适宜密度、最佳播期、配方施肥、硼肥不同施用方法、油菜化控试验等多项研究。根据各种试验结果,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推广应用,使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区普及面积达97.6%,使全区油菜产量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了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了农民收入。

1999年开始引进双低油菜新品种七个,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对表现优异的双低油菜品种于2000年示范了五个村面积达248亩,收获前经测产,亩产152.7—201.3公斤,平均亩产178.7公斤。与此同时,我们还安排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硼肥不同施用方法、配方施肥等试验。通过认真抓好试验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各项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从播期试验看,在前茬作物正常收获情况下,以9月25—10月5日产量较高(从大田生产实践看,因前作成熟不一,晚的不能正常腾茬犁地。因此,应在前作收获后抓紧时间整地,争取在9月30日前后播种,最晚也应在10月10日前播种结束)。从密度试验看,在高水肥地块,每亩以14000—18000株较为合理。从硼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以硼肥底施加薹期喷施产量最高,平均亩产菜籽179.2公斤,比不施硼肥亩产147.1公斤,亩增产32.1公斤,增产21.1%。从化控试验看,有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株角数、角粒数和抗倒伏的作用,增产显著,采取化控措施的亩产171.6公斤,比不采取化控措施的亩产153.6公斤,增产18公斤,增产11.7%。

2001年秋播在抓好双低油菜品种示范推广过程中,推广应用试验取得的最佳技术措施,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2976亩,据收获前调查,亩产在162.9公斤—201.4公斤,平均亩产171.3公斤,比不是双低油菜品种产量提高36.2公斤,增产26.8%。2002年秋播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3948亩,采用先进的种植关键技术。据大田调查测产,亩产149.6—205.1公斤。平均亩产177.2公斤。比种植其他不是双低油菜品种中油821亩增产26.9公斤。2003年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4490亩,据调查平均亩产油菜籽169.1公斤。2004年秋播全区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达4860亩,占油菜播种面积的97.6%。2005年油菜平均亩产达163公斤,高产地块亩产达200.7公斤。

六年来双低油菜品种试验、示范、推广面积16013亩,止2005年秋播,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区全面普及,成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经济油料作物,16 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用者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养殖业发展,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壤肥力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八、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据调查,我区油菜生产,在品种利用上,一直种植芥酸、硫苷含量高的品种。且群众长期种植自留的品种。自1976年引入甘蓝型油菜品种南阳41,至秦油2号、中油821引入后,农民一直采用播啥品种留啥种、再种其种的传统习惯,品种退化严重,芥酸、硫苷含量高,品质差。其油食用后,影响身体健康,其榨油后的饼用作肥料,在养殖业上不能被利用,影响了养殖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农民有偏施氮肥和不施肥的种植习惯,播种晚密度大,不施磷、钾、硼肥,使油菜品质差、产量低。为不断优化我区种植业结构,改善油菜品质,提高油菜籽产量,我们从引进双低油菜品种入手,进行双低油菜品种的比较试验,评选出适宜我地种植的高产双低油菜优良品种,并进行不同密度、不同播期、硼肥施用方法、配方施肥、喷施多效唑试验。采用适宜密度、适宜播期、配方施肥、化控、病虫防治等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区油菜生产的产量和品质,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效益显著。促进了我区油菜生产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一)油菜地选择

我区位于城市近郊,土地资源人均少,在一年二熟的种植制度下,必须做好油菜地块的选择,避免油菜作物连作或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实行集中连片、区域化种植,在双低油菜种植区内严禁插花种植非双低油菜品种,或与其他油菜品种隔离种植,确保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安全。

(二)科学施肥

油菜生产对N、P、K吸收量较其他禾谷类作物量大,在施肥上克服偏施氮肥,按其生产需要,N、P、K配方施用,做到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重视硼肥施用。根据土地水利条件、肥力水平、产量指标N、P、K、B肥合理配比,使油菜生产营养全面、比例协调,满足生长需要,达到优质高产。

双低油菜生产,以亩产150—200kg产量水平,亩需施纯氮15—20kg,P2O5 10—13kg,K2O 12.5—16kg,B 0.75—1kg。在施肥方法上氮肥底施入量50%,苗肥30%,薹肥20%,P、K肥一次底肥施入,B肥底施与喷施相结合。据其产量要求,底肥亩施粗肥三方左右,尿素22kg,过磷酸钙30kg,氯化钾15kg,硼肥1kg。

(三)整地播种

前茬收获后,抓紧腾茬整地,耕深20cm,除去作物根茬,搞好地下害虫防治,在犁地时亩均匀撒施高效杀虫剂“舵手”1kg,耙平耙细,足墒播种(土壤含水量16—18%),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亩播量0.3kg。

播期在平均温度20℃左右,即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深2—3cm。保证深浅一致,播种均匀,等行距:高肥地块40cm,中肥地37—40cm。

播前做好种子晒种,晴天将种子置于凉席等趁垫物上,晒种2—3天,以降低种子含水量,进一步促进后熟,使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齐。

(四)秋冬季管理

1、间苗定苗。油菜出苗后及时抓好间苗定苗工作。于出苗至1片真叶,进行间苗,消除拥堆苗,做到苗不挤苗。2—3片真叶期进行二次间苗,做到叶不搭叶,4—5片叶期定苗,定苗要根据地力确定合理留苗密度,在高水肥范围内亩留苗14000—18000株,高肥地块走下限,(亩14000—16000株),中高水肥地走上限,(亩16000—18000株)。间定苗原则是去病留健,去弱留壮。对有缺苗地段,结合定苗移稠补稀,建立合理的丰产群体。补栽有返苗过程,要选大苗移栽,争取多带土,少伤根,随起苗随移栽,栽苗时做到苗不歪,根放直,浇 18 水,根土密接,封土适当,上不压心,下不露根,以提高成活率。此外,还可结合移栽:于浇水封土前,每穴施用少量尿素作为安家肥,按挖穴点施,施后浇水,水渗完封土,以利栽后早返青,早发棵。

2、适时追肥浇水。4—6叶定苗后轻施一次提苗肥,亩追施尿素2.5公斤,促苗早发快长,土壤墒情不足,结合施肥进行浇水。在越冬前根据产量水平及底肥施用情况把苗期30%的氮肥在定苗后提苗肥施用后的下余部分施入。在土壤封冻前10—15天,日平均温度降至5℃时进行冬灌,使土壤有适宜的水分,提高油菜抗寒防冻能力。

苗期喷施硼肥能促进壮苗,薹蕾分化健壮,在定苗后亩用0.2%硼砂水溶液40公斤,在晴天傍晚或早晨露水干后均匀喷施,喷后遇雨淋洗,要重喷施,以使植株吸收,促进健壮生长。

实施化控,喷施矮壮素。能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抗倒、产量高。实施化控要在定苗后每亩用15%多效唑40g,加水30—40kg,均匀喷施。

3、中耕松土,除杂草。秋冬季节,随着油菜的出苗生长,田间杂草也不停出土生长,与油菜争水争肥,影响油菜生长。及时中耕可松土保墒,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消灭杂草危害,促进油菜生长。化学除草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功效高,效果好,已广泛用于各种作物。油菜田的化学除草工作,要在油菜4—6叶期,杂草二叶一心期,气温在13℃以上,用10.5%盖草能乳油或5%金禾草星乳油50毫升,兑水50—75公斤喷雾,对灭杀单子叶杂草效果显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油菜6叶期,每亩用30%好实多悬浮剂50—60g兑水50公斤喷雾;对两类杂草混生的油菜田,可选用17.5%油菜双克乳油80—100毫升兑水50公斤,于杂草2—3叶期喷雾。

4、病虫害防治。秋冬油菜病虫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治虫防病工作。

秋冬季油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若秋冬干旱,更有利蚜虫迁飞繁殖危害,油菜出苗秋冬生长阶段,于10月下旬至11月份,周围蚜虫大量向油菜田迁飞,繁殖危害。蚜虫是病毒病的携带和传播者。防治蚜虫,首先清除油菜地周围地边杂草,减少迁飞虫源。油菜地蚜虫有蚜株率10%,虫口密度每株1—2头时,要及 19 时进行防治。可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2000倍或20%速灭杀丁加水2000倍,每亩药液40—50公斤均匀喷施,在喷药时要使喷头斜喷力使叶背后同时受药,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蚜虫的同时,可起到兼治菜青虫和小猿叶虫的目的。

5、增施腊肥。为了使油菜保温防冻,在冬至前,结合中耕,使行间土壅向苗根,亩施农家肥3方左右,均匀撒施于苗周围,防止寒冬油菜苗遭受冻害,并可起到冬肥春用。

(五)春季管理

进入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油菜生长加快。油菜生长以营养生长逐渐转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后以生殖生长为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在冬前早发壮苗和安全越冬的基础上,早春开始加强田间管理。根据苗情,因苗管理,科学管理,达到春发壮薹稳长,防旺长,防早春冻害,使油菜壮而不旺,薹粗枝肥,后期不早衰,争取有效分枝多,花果多,子粒饱满。

双低油菜生产田间要有春发稳长的长相,应在油菜抽薹前具有绿叶15—16片,深绿色,叶挺而不披,叶展直径40cm左右,开始封行,抽薹后主茎粗1.5cm 20 左右,上、下粗细均匀,基部节间短粗而圆。蜡粉多,无空裂,后期既不早衰,又不贪青,熟色正常。根据植株生长要求,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1、中耕,松土,保墒。早春中耕,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涝时中耕能散湿,有利促根壮薹,灌溉田块,能破除板结,保墒除草。因此,土壤解冻后,要及时浅中耕,提高地温,促进春发稳长。现蕾抽薹期再进行浅锄,并培土壅根,对生长过旺的油菜可深锄控制徒长。

2、合理追肥。为满足油菜生长发育逐渐加快,旺盛生长的需要,要根据苗情合理追肥,使之壮而不旺,稳长快发。

(1)稳施壮薹肥,油菜返青后气温尚低,生长缓慢,早追肥比晚追肥稳妥。此次追肥把油菜底、苗肥施后剩余的20%施入。硼肥施用除底肥施用,冬前苗期喷后,春季选择薹期喷施,当薹高15—30cm时,用0.2%的硼砂溶液每亩80公斤在植株的上中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喷施至使油菜全植株有水滴为好。

(2)补施保花肥。150—200公斤生长水平地块,一般不易出现落花落蕾和早衰现象。但对底肥施用不足,苗期薹期追肥少或无追肥的田块,为减少落花落蕾和防止早衰,于初花期看苗补施一次保花肥,每亩施用尿素2—3公斤,配合使用磷肥5—7公斤。此次施肥要抓早施用。切不可过多施用,以免引起贪青晚熟。

(3)根外追肥。为达到增果、增粒、增重的目的,利用果皮、茎、叶具有吸收水肥作用的特点,于盛花期后,根外巧施一次保果肥,每亩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氢钾0.15公斤,硼砂30克加水50公斤均匀喷施于叶面,并有兼防“花而不实”症的作用。

3、合理灌水。油菜返青后,需水量逐渐增加,要保持土壤湿润,在做好中耕松土保墒的同时,若发生春旱,应适当浇水,由于初春气温较低,头次应适当晚浇,开花期需水量大,对水分反应敏感。应轻浇,勤浇,保持土壤湿润而疏松透气。终花以后需水量渐减,为保根保叶,促使籽粒饱满,一般不旱不浇水,若遇干旱,可酌情浇,并且宜早不宜晚,以防贪青和晚熟。

4、防治病虫害。危害油菜生长春季病虫较多,如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危害油菜生产的主要虫害有,蚜虫、小猿叶虫、芽粉蝶等,病 21 害主要有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要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发生情况,及时搞好防治工作。

5、适时摘心掐尖

油菜生产在抽薹期根据生长情况适时摘心打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合理的摘心、掐尖有调节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作用。它能使植株变矮,节间缩短,分枝增多,角果增大,籽粒增加。据有关材料,在中高以上肥水条件和适宜的密度和播期条件下适时摘去薹尖比不摘的增加有效分枝4—5个,增加角果50个左右,每个角果增加菜籽2—3粒。平均每亩增产10—13.5%,能促进植株生长整齐,花期集中,成熟提早。一般比不摘顶的全生育期缩短3—4天,能显著提高植株抗逆性,特别是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

油菜摘薹应掌握摘早不摘晚,摘壮不摘弱,摘肥不摘瘦,摘稀不摘密的原则。双低油菜品种摘薹尖要根据长势和土壤肥力来确定。摘薹时间以现蕾后5—10天为宜。尤其对播种过早,年前出现早薹现象或春季天气反常薹部冻死,需要靠分枝来弥补,土壤肥力基础好,管理水平高,出现徒长、密度小的地块要切实做好摘薹心、掐薹尖工作。摘尖要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切忌在阴雨天摘掐,以利伤口愈合。摘薹后要酌情施一次速效氮肥,以促使油菜多分枝,着果部位多结果,确保增产,高产。

(六)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油菜在我区乃至全市发展迅速,但病虫草害也存在潜在威胁,尤其连作田危害日趋加重。为了探讨油菜尤其双低油菜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将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我们于2000年至今,对我区油菜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归纳如下:

1、油菜菌核病

菌核病为我区油菜最主要病害,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者达5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

(一)症状:油菜从苗期到近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叶、茎、荚都可被害,以茎部被害损失最重。

苗期被害,茎基部和叶柄产生红褐色斑点,扩大后转白色,组织湿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如病斑绕茎,则幼苗死亡。

在成株期叶片上,病斑多从植株下面的衰老、黄化叶片开始发生,初时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病害常从叶片蔓延至叶柄和茎秆。

在成株主茎上,病斑多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时水渍状,黄褐色,扩展后成梭形、长条形或绕茎的大病斑,略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与健全组织交界分明。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可使受害茎成段变白,造成秆腐,且易折断。被害部皮层易和木质部分离,其后破裂成乱麻状,髓部蚀空,内有许多鼠粪状的黑色菌核。发病严重时,全株枯死;轻病株则部分枯死,提早枯熟,种子不饱满,秕粒增多。

花瓣被害,初现水渍状斑点,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角果被害后变白,果荚内外产生小形菌核,种粒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不规则形状的秕粒。

以上各病部的表面,在天气潮湿时均可长出白色絮状的菌丝,以后常形成黑色菌核。

(二)病原:病原菌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菜外还包括甘蓝、大白菜、莴苣、茄、大豆、向日葵等100多种作物。

(三)病害发生发展:此病的初浸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子囊孢子,成为此病主要的初浸染源。在春季干旱情况下,土壤中的菌核也可以直接产生菌丝,侵染贴靠地面的枝叶而引起病害。

此病的发生流行与下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

⑴、菌核数量。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土壤中菌核的存活率和存活数量因轮作期的增长而锐减。连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轮作年限愈长,病害愈轻。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⑵、品种抗病性。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而核盘菌的侵染为害,主要是在子囊盘发生期的初侵染和随后发生的再侵染。如果油菜的开花期和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时间长,因而发病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一般来说,冬春温暖,春季多雨,油菜提早开花的年份,菌核病便重于常年;早播早栽的油菜重于晚播晚栽的油菜;芥菜型、甘蓝型的油菜发病较白菜型的油菜轻;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此外,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坚硬而带紫色,蜡粉多的油菜品种或单株,一般发病都较轻。

⑶、气象因子。气象条件如降雨量、湿度、气温、日照、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流行有关,其中尤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油菜开花期,如旬雨量大于50mm则病害重;同期月平均相对湿度在80%—85%以上,病害严重。潮湿的环境条件最适于此病的侵染和蔓延,油菜开花结实期田间渍水,相对湿度增大,同时土壤中还原性有毒物质增加,植株抗病性降低,发病较重。油菜株形高大,分枝多,或施用大量氮肥,植株生长繁茂,以至枝叶毗连,田间郁蔽,甚至倒伏,均可显著增加田间相对湿度,有利于病菌的滋生蔓延,而使病害加重。

(四)防治:防治菌核病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着重抓好轮作、播种不带菌种子、清沟排渍、控制氮肥等环节,结合在油菜花期适当喷撒高效低毒农药防治。

⑴、轮作换茬:水稻、油菜轮作的防病效果最好。旱地油菜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条件允许时,油菜地应尽量远离上年的油菜地和堆集脱粒场地。

⑵、深沟窄畦和清沟排渍:地势低或排水不良的油菜地应特别注意做窄畦,开深沟,防止渍水。油菜开花前还要清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春季田间不渍水。

⑶、种子处理:播种前先筛除混杂在种子间的粗菌核,然后用食盐水(盐水500—750g/水5kg),硫酸铵水(硫酸铵500—1000g/水5kg)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⑷、选用甘蓝型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选用甘蓝型中感病较轻品种替换易感病的白菜型品种,不宜过早播种,一般在9月下旬以后播种。

⑸、重施基苗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促使油菜苗期健壮,薹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角果发育期不脱肥,不贪青倒伏。一般在氮肥总用量中,基肥和苗肥占50—60%,薹肥占20—30%较好。配合施用适量磷钾肥,还能提高产量。

⑹、摘除病叶、黄叶和清除残秸:在盛花至终花期,根据病情分2—3次进行摘除病叶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菌源,以控制病害蔓延。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秸,减少下年菌源。

⑺、药剂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前提下,辅之以药剂防治。施药时期自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达1%以下时开始,视病害程度施药1—3次,每隔7—10天1次。药剂可用:(1)40%的菌核净1000—1500倍液;(2)50%速克灵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4)亩田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75千克喷施。

2、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亦称花叶病,是我区油菜又一重要病害,病株较健株一般减产三成至九成,种子含油量降低1.7%—13%。病株较易感染菌核病、霜霉病等,冬春易受寒害。

(一)症状:甘蓝型油菜的典型症状是系统性叶片斑枯,病叶先从叶背面沿叶脉产生黄色小斑点,边缘模糊,扩展后黄斑直径2—4毫米;中心部由橙色变为黑色枯斑,直径约1毫米,组织坏死,周围呈油渍状。如坏死叶脉较多或主脉坏死时病叶局部枯黄或全叶枯死。苗期发病的植株中一部分在抽薹开花期枯死,但多数仍能抽薹而株型矮化。苗期发病轻或成株期发病的植株一般株形正常。病株茎部发生梭形或长条形紫黑褐色晕斑,多从茎秆中下部连续至分枝和果轴;重病株上病斑处常纵裂或断续横裂,裂口黑色,植株畸形,花蕾、花、幼果易萎蔫枯死。未死的角果常弯曲畸形,生黑色斑点。

(二)病原:病原物多为芜菁花叶病毒。既可用汁液接种,也可由蚜虫传播;能侵染油菜、白菜、芥菜等多种十字花科作物和杂草,以及茼蒿、菠菜等其他科作物。

(三)病害发生发展:油菜病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较油菜早播的周围种植的白菜、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病毒病株,其次是荠菜等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以及感染黄瓜花叶病毒的葫芦科、茄科植物。自然传染介体主要是萝卜蚜、桃蚜、菜缢管蚜和棉蚜等,其次是通过人畜、工具的接触所造成的汁液磨擦传染。土壤中病残体的汁液与健株接触也可以传病,油菜种子可以带毒,但不能传病。

媒介蚜虫传染本病是“非持续性”的。在病株上吸食3—5分钟便可带毒而迁移到健株上,吸食3—5分钟就可传毒,但一次吸毒后,只经20—30分钟传毒力就会消失。由于媒介蚜虫活动能力强,吸毒时间和传毒时间都很短,传病效率很高,而植株感病后在适宜温度下潜育期通常较短,只约7—15天,所以本病在短期内就可大面积发生流行。

(四)发病条件:油菜病毒病是否流行,主要决定于油菜处于易感病阶段的毒源、传毒蚜虫、气候因素等的综合作用。

⑴、品种:甘蓝型油菜抗病性较强,其次是芥菜型,白菜型油菜多数感病严重。在各类型油菜中,中晚熟品种感病较轻,早熟品种感病较重。叶色浓绿、花 26 青素含量较多、叶片肥厚、叶肉组织致密、苗期生长缓慢后期长势强的品种,一般抗病性较强。

⑵、毒源:我区为城市近郊,在油菜播种前已广种十字花科萝卜、白菜等蔬菜,毒源量多而广。

⑶、传毒蚜虫的影响:蚜虫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油菜病毒病为害的轻重与苗期有翅蚜的发生量关系极大,即油菜田有翅蚜株率及其虫口密度与油菜苗期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苗期发病重的田块,成株期发病重。早播油菜较晚播油菜发病重,也与易感病的苗期和蚜虫迁飞高峰期互相吻合有关。

⑷、气候条件:油菜最易感染病毒病的生育阶段是子叶期到四片真叶期。所以,油菜苗期的气候条件对病毒病影响最大。一是影响传毒蚜虫的消长和迁飞,二是影响病毒病的潜育期。油菜自出苗到四片真叶期约需时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时期内气温、雨量和相对湿度与病毒病能否流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此期间当气温平均为16—19。C,月降雨量在35毫米以下,相对湿度在77%以下,蚜虫将大量发生。病毒病潜育期也短,苗期病害严重,成株期时病毒病有可能大流行。早播油菜苗期遇较高气温、适与有翅蚜迁飞高峰期相吻合,感染病毒的机会较多,病毒病较晚播油菜为重。

(五)防治:防治油菜病毒病应采取以选用丰产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防技术。强调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和治蚜防病等苗期防病措施。

⑴、选用丰产抗病品种:提倡推广应用抗病性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2790、豫油5号、华油1087、中双4号、中油杂1号、华杂4号等。同时要注意抗病品种有抗病性退化的现象,不断加强品种的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

⑵、适期播种: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油菜品种和蚜害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期,既要注意避过蚜虫的迁飞盛期,又要注意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前后作。

⑶、做好油菜的苗期治蚜工作:直播油菜出苗后,子叶期如遇天气干旱就应开始喷药治蚜。可亩用10%的吡虫啉20g兑水40kg喷雾或2.5%的辉丰菊酯1500倍液喷雾。或亩用50%抗蚜威乳剂25毫升兑水40kg喷雾。

⑷、加强肥水管理:直播油菜的苗期要勤施肥,及时间苗,促使油菜苗健壮生长。但应注意氮肥用量不可过多,否则油菜过于柔嫩也易感病。天气和土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油菜苗期多次浇水可显著减轻病害。间苗时要将病苗除去。

⑸、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菌毒清水剂300—400倍液或20%病毒宁(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控。

3、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广泛分布于冬油菜产区,常与白锈病并发为害花轴,致结实不良,菜籽产量和出油率均降低,通常损失可达10%—30%,甚者损失可达50%以上。

(一)症状:霜霉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为害,侵染叶、茎、花、果轴、角果。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表面现淡黄绿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的叶背面处生有霜霉状物。潮湿时病斑的叶正面处也可长出霜霉。受害严重的叶片很快枯黄、脱落。本病一般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茎秆被害后,初期现退绿斑点,扩大后成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病斑上长霜霉状物。植株在抽薹开花期时被害,整株分枝或部分大分枝发病,不能正常开花、结荚,常在盛花期时即枯死。植株在抽薹后期或盛花期时被害,只部分小分枝或大分枝的顶端发病,病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后期在病部长出白色霜状霉层。角果被害后,病部呈淡黄色,上长霜霉。被害严重时角果变褐萎缩。

(二)病原:霜霉病病原菌为寄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

(三)病害发生发展:油菜霜霉病菌是专化性强的专性寄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遗落土中的病残体内越夏、越冬,卵孢子借流水或雨水溅射而传播,落在寄主组织表面,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发展为菌丝体引起病变,形成病斑。而后病菌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脱落,借气流、风雨传播,实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展。

(四)发病条件:

⑴、气候条件:油菜霜霉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是气候因素。其中,温度影响霜霉病出现的早、迟,雨量影响霜霉病发展的轻、重。秋冬期间温度下降,雨量较少,则病害一般不严重。冬春期间正值油菜抽薹至结荚期,如温度上升,或春寒多雨,霜霉病往往严重发生为害。

⑵、耕作栽培条件:油菜前作能影响霜霉病的轻重。前作为水稻者发病轻,前作为旱作或连茬油菜者发病重。油菜早播比晚播病害重。

在低洼湿地,或田间渍水,或施用氮肥过多以致油菜贪青倒伏,田间小气候湿度增高,有利于霜霉病蔓延为害。

⑶、品种和生育阶段: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发病情况不同。一般易感染病毒病的品种也易感染霜霉病;反之亦然。油菜在抽薹开花期,生长旺盛,茎薹组织柔嫩,易受病菌侵染;而且此期,气温一般已接近于发病适温,如遇阴雨高湿,病害就会流行。

(五)防治:油菜霜霉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适当结合药剂防治。⑴、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杂4号,豫油5号,中双4号,华油2790,中油杂1号等。

⑵、实施“五不”措施:籽不带菌,地不重茬,渣不还田,田不渍水,田间不荫蔽。

⑶、轮作换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确保植株健壮生长。⑷、药剂防治:4月份油菜进入初花期后,病株率在10%以上时,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洒防治。隔7—10天一次。连续两次,可兼治油菜白锈病等病害。

4、油菜蚜虫 为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甘蓝蚜、菜缢管蚜和桃蚜,统称为菜蚜。主要寄主植物是十字花科各种蔬菜和油菜。

(一)虫害特征:菜蚜均以成蚜和若蚜刺吸油菜叶片、幼茎的汁液。一般群集在叶背面和菜心中,叶片被害后初现褐色斑点,后发黄卷缩。嫩茎和花梗受害,多呈畸形,影响抽薹、开花和结实。为害严重时植株萎缩、甚至枯死。蚜虫除直接为害油菜植株外,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二)防治方法:掌握早治、连续治、彻底治的原则,把蚜虫消灭在为害之前。

当苗期有蚜株率10%,虫口密度1—2头/株,抽薹期蚜株率达10%,虫口密度3—5头/株,即应施药防治。可亩用10%的吡虫啉20g或50%抗蚜威25毫升兑水40kg喷雾;亦可用2.5%辉丰菊酯1500倍液喷防。

5、菜粉蝶

菜粉蝶其幼虫通称菜青虫,一年多代,寄主范围很广,是油菜幼苗期的重要害虫。

(一)虫害特征:菜粉蝶初龄幼虫仅食叶肉。被害叶片出现透明小孔,二龄后分散为害,将子叶吃成网状或缺刻;严重时全叶吃光,只剩下叶柄和叶脉。粪便污染菜心,常引起腐烂。幼虫造成的伤口,便于病菌的侵入。

(二)防治方法:应掌握在成虫产卵高峰后一周即幼虫3龄前施药防治。可亩用生物农药保农丁24g或生绿Bt可湿性粉剂50g兑水40kg喷雾;亦可用2.5%辉丰菊酯1500倍液或4.5%高效绿宝1500倍液喷雾防治。选用5%锐劲特20g兑水40kg喷雾亦可。

6、小猿叶虫

近年来,小猿叶虫在我区油菜上发生为害渐重,不可忽视。

(一)为害特征:以成虫和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或秃光,尤其油菜苗期为害尤甚。

(二)防治方法:在农业防治越冬期清除田间及附近落叶、杂草、消灭虫源基础上,开展药剂防治。可亩用5%锐劲特20g兑水40kg喷雾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施即可。

(七)化学除草

我区油菜田杂草多为看麦娘、牛繁缕、猪殃殃、牛毛毡等。推行化学除草,事半功倍。

药剂防治草害最好在油菜播后芽前进行。每亩用50毫升乙草胺于播后3天内均匀喷洒畦面。

未经过播后芽前处理的,对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叶期亩用5%盖草能乳油50—70毫升;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油菜6叶期,亩用30%好实多悬浮剂50—60克;对两类杂草混生的油菜田,可选用17.5%油草双克乳油80—100毫升,于杂草2—3叶期兑水喷雾,一般亩喷药液50—75千克,防效均在85%以上,基本上能控制杂草危害。

(八)适时收获

油菜为无限花序,由于植株各部位开花时期不同,同一植株的成熟时间及成熟度也大有差别。因此做好油菜的适时收获是油菜丰产丰收的关键措施之一。

油菜成熟不一致,若收割过早,青角多,籽秕,产量降低,含油率减少,若收割过晚,容易裂角,掉籽,丰产不能丰收。油菜收割应以“黄熟期”适时收割,即生产上一般掌握全株三分之二角果呈黄绿色,主花序基部角果开始转现枇杷黄色,种皮开始呈现固有颜色,全株尚有三分之一角果仍显绿色(全株或全田70—80%现黄,即群众说的八成熟)收获最好。

油菜收获应选择在早上或傍晚,或露水干后收获,雨天和晴天中午不宜收割,雨天收获不易凉晒,易霉变,晴天中午收割,易使角果开裂,掉籽,造成损失。油菜收后及时凉晒,脱粒,晒干选净后存放。

第四篇: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项目简介:项目本着适用、实用、有效的原则,开展了蔬菜新品种引进和筛选,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和应用,蔬菜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4个方面工作。通过试验和鉴定,从引进的200余个蔬菜品种中筛选出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栽培的品种44个,其中西红柿7个、青椒5个、黄瓜5个、西瓜7个。厚皮甜瓜7个、韭菜5个、特菜10个;研究出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蔬菜的穴盘育苗、嫁接育苗、无土栽培、柱状立体栽培等相关技术,制定等相关技术,制定出6个设施主作蔬菜栽培技术规程。上述研究填补了辽宁省风沙半干旱地区的空白。达到了半干旱地区同类地区的国内领先水平。

本技术已完全成熟并经过实践应用证明,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以达到促进该特征区域的特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合作意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项目提出单位:辽宁省农科院

项目负责人:王群电话:0418-3998899E-mail:fengshasuokejike521@sina.com

第五篇:早熟“翠玉梨”在赣中地区引种及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早熟梨“翠玉”在赣中地区引种及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徐云龙,郑岭芝,饶兵英

(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江西樟树

331213)

摘要:通过与赣中地区主栽早熟梨品种„翠冠‟的性状对比试验,经连续5年的栽培观察,翠玉梨综合性状好,总结引种观察及其优质栽培技术,为江西省早熟梨产业战略的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熟梨„翠玉‟,赣中地区,引种,优质栽培技术

早熟梨„翠玉‟为2011年定名的新品种,目前浙江、福建、山东省等部分地区种植,江西省还没有大面积种植的报道。江西省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有1500多万亩可开发利用的适宜种植果树低丘缓坡地,多数地区种植的早熟梨由于多年种植出现品质退化现象,同时因为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病虫害发生严重,果品品质差。2012年3月选面积为667㎡试验地定植1年生„翠玉‟嫁接苗,配置40%我站苗圃繁育的‘翠冠’1年生嫁接苗作为授粉树及对照树。通过与赣中地区主栽早熟梨品种„翠冠‟的性状对比试验,经过连续5年的栽培观察,翠玉梨综合性状好,果实成熟期比翠冠早7~10d,7月上中旬成熟采收。该品种在赣中地区适应性良好,具有早果、丰产、裂果少、果锈少、果点小、外观美、风味佳等特点。因此,在赣中地区早熟梨„翠玉‟引种栽培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对调优我省早熟梨产业结构有积极的意义。

1、栽培地概况 樟树市地处赣中,以平原低丘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霜期较短、日照充足的特点;年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1.7℃;年积温5622℃,年降雨量1600mm,无霜期约273d。土壤为具代表性的第四纪红壤,地势平缓,土层深厚,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2、引种表现 2.1物候期观察

„翠玉‟梨开花期比„翠冠‟晚2~5d,一般3月上旬芽开始萌动,3月中下旬初花,3月27日左右盛花,4月5日前后终花;果实7月上中旬完全成熟,果实发育期约100d,比„翠冠‟提前5~8d成熟(见表1)。

表1 „翠玉‟和„翠冠‟物候期观察对比

物候期

品种 萌芽期 月/日

翠玉 翠冠 3/10 3/8 开花期 月/日 3/15~4/5 3/12~4/5

春梢 月/日 3/23~4/5 3/19~4/5

夏梢 月/日 6/14~ 7/5 6/15~ 7/5

4/6~7/14

7/15~8/7

果实生长发育期

月/日 4/6~6/30

成熟期 月/日 7/1~7/13

秋梢 月/日 8/14~ 9/28 8/14~ 9/28

休眠期 月/日 11月下旬 11月下旬

2.2生长结果习性

„翠玉‟树姿开张,枝条柔软,易弯曲,多年生枝条呈褐色,节间长3.5cm左右[1]。叶片椭圆形,初展叶绿色,后期深绿色;花瓣白色重叠,每个花序有5~11朵花,花药紫红色,花粉量多,花柱4枚,雄蕊20~35枚。枝条萌芽率高,易形成花芽,进入结果早,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连续结果能力强,但自花结实率低[2],以翠冠、黄花等作为授粉树,授粉品种占25%~50%。从表2看出,2016年‘翠玉’坐果率较高,裂果少,烂果少。

表2 2016年观察翠玉与翠冠开花、结果性状统计

品种 翠玉 翠冠平均开花数/朵

66

平均结果数/个

30

裂果数/个 9

烂果数/个 6

2.3经济性状

果实扁圆形,果形指数0.86,果实比较大,平均单果重可达255g,最大单果质量385g。果面光滑,果皮浅绿色至黄绿色,有蜡质,果锈少,果点稀小;果肉白色,石细胞较少,肉质细腻、多汁、味甜,果心小,可食率8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2%,品质优良(见表3);常温条件下放置10d果实品质无明显改变,贮藏性优于„翠冠‟。

‘翠玉’梨与‘翠冠’梨苗于2012年3月定植,栽后第3年开始结果,第6年进入盛果期。因为翠玉果品品质较好且上市早,所以售价比翠冠高,经济效益好(见表4)。

表3 „翠玉‟与„翠冠‟果实比较表

品种 单果重(g)

果形指数

果锈

果点

可溶性固形物

口感风味

采收时间(月-日)

2014 2015 2016 翠玉 翠冠 翠玉 翠冠 翠玉 翠冠 186 175 210 208 255 215

0.83 0.89 0.84 0.93 0.86 1.03

少 较多 极少 较多 极少 较多

较小 较大 较小 较大 较小 较大

10.2 10.1 10.6 10.2 11.2 10.5

脆、甜 紧、酸甜 脆、甜 较脆、淡甜 脆、浓甜 较脆、甜

07-03 07-10 07-12

年份 翠冠 2014 280 2015 1100 2016 1400

2.4抗性及适应性观察

„翠玉‟梨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表现为较少裂果,在雨水少的年份为极少裂果;对梨褐斑病、梨炭疽病、梨轮纹病、梨褐斑病等叶部及果实病害的抗性明显高于„翠冠‟梨,对梨黑星病、黑斑病抗性较强,不易感染梨锈病,在果园管理中因病害诱发的烂果及早期大量异常落叶现象少。

„翠玉‟梨抗旱性及抗寒性较好,果实在发育过程中遇到连续阴雨天,裂果率有所增加,而且落果也有增加,要做好排涝措施。

3、配套栽培技术 3.1建园定植

引种建园地土壤为第四纪红壤土,土层深厚,肥力中等,pH值5.8左右,表4 ‘翠玉’和‘翠冠’梨连续3年产量与效益对比

667㎡产量/kg 667㎡产值/元 翠玉 翠冠

翠玉 92 70 598 290 275 2030 950 325 6460 土壤有机质含量1.2%左右。定植前进行土壤改良,面施石灰调节土壤pH值,结合耕地挖1m×1m定植沟,沟内施入腐熟有机肥覆盖表土,改善土壤结构。应选择生态环境好、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地块建园。

选择当年生梨树苗,苗高1.2m以上、根颈粗度1.0cm以上为宜,放线定植,株行距3m×4m,栽植时间以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为佳。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配置比例以2~4:1为宜,以翠冠、黄花作为授粉品种[1]。

3.2整形修剪

树形培养以多主枝开心形或盘状树形为主,疏除扰乱树形的徒长枝,树冠形成后去除中心干,留主枝3~4个,每个主枝配侧枝2~3个,侧枝力求分布均匀,在侧枝上培养结果枝,树高控制在1.0~2.0m。

幼树期不修剪或轻剪长放,主要对其抽生的枝条进行拉枝,在行间套种豆科植物,增强土壤肥力。成年树修剪整形以长放、拉枝、疏除为主,适当短截进行枝组更新,有利于中短果枝的形成,促使多抽枝条、多成花、早结丰产。加强夏剪,及时疏除过密枝、直立枝,培养更新枝,促进养分供应果实。

3.3肥水管理

„翠玉‟梨树势中庸,需肥量大,为保持连续旺盛结果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在9~10月份结合深翻改土,结果树每株深施有机肥5~10kg+钙镁磷1.5kg,面施石灰2kg。生长季节追肥3~4次,开花前环状沟施施高氮三元复合肥0.5kg/株,4月下旬~5月上旬雨天施尿素1kg/株,5月下旬~6月上旬施高钾复合肥0.5~1kg/株。逐年往外扩沟改土,促进根系的生长。干旱季节及时灌水或滴灌,雨季注意排涝。

3.4病虫害防治

赣中地区„翠玉‟梨主要病虫害有梨锈病、梨黑星病、梨轮纹病、梨褐斑病、梨二叉蚜、梨小食心虫、梨网蝽等。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冬季做好清园工作,清理枯枝落叶带出园区或集中烧毁,并进行树干刷白。3月初全园喷洒3~5°Be石硫合剂。4月中旬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梨锈病。5月上旬喷洒吡虫啉2000倍和阿维菌素3000倍混合液防治蚜虫,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梨轮纹病、梨黑星病、梨褐斑病等。6月上旬喷洒15%杀灭菊酯2500倍液防治刺蛾、金龟子等。

3.5适时采收

采收过早,糖分积累不够,果实品质差。„翠玉‟梨果皮呈浅绿色或黄绿色,果肉由硬变脆,汁液增多时为采收适期,要避开雨天及中午高温时段采收。采收过迟则不耐贮藏,其它早熟梨品种集中上市,价格会有所降低。

4、结语

经过5年的栽培管理及连续观察,确定„翠玉‟梨适宜赣中地区种植,且表现出早结丰产、裂果少、不易感染梨锈病等优点,为调优江西省早熟梨产业结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永江,高丹娜,王立如,等.„翠玉‟梨在浙江慈溪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16.(1):78-80.2、王杏芬.翠玉梨在宜兴地区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落叶果树,2015,47.(2):32-33.

下载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