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乡高山蔬菜产业提升带动农户增收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6: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单乡高山蔬菜产业提升带动农户增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单乡高山蔬菜产业提升带动农户增收的思考》。

第一篇:三单乡高山蔬菜产业提升带动农户增收的思考

提升高山蔬菜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市委组织部派驻三单乡华阳村农村工作指导员龚纬

近些年来,三单乡立足山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优势,把发展高山蔬菜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点来抓,使小小蔬菜迅速成为了该乡一项最具特色的富民大产业。全乡14个行政村,涌现出了4个蔬菜生产基地,5个蔬菜生产专业村,菜农达1600户,占全乡农村总户数的50%以上。高山蔬菜产值连续三年超过乡本级粮食产值,我所驻的华阳村主要收入以外出打工和茶叶为主,但高山蔬菜的收入,2008年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占农民年纯收入的40%以上,足见高山蔬菜种植业在本乡农户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高山蔬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较弱。三单乡地处东阳市东隅,在深入各村调查过程中发现,山区高山蔬菜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制约,高山蔬菜产区一般都处于海拔500米以上山区,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高山蔬菜立地条件多数较差,基地相对分散,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2、生产水平低,栽培技术落后。从事蔬菜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村里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人员,严重制约了蔬菜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造成了许多新品种、新技术不能在本乡“安家落户”。加之蔬菜种植户普遍存在科技素养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因此商品意识也较差,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类似施肥不合理,使用农药不当,控制病虫不力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的减产减收。

3、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以华阳村为例,到目前为止,全村还没有一个与农民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或牵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来帮助农民做好产前的计划安排,良种引进,科技信息提供;一家一户的高山蔬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蔬菜生产者缺少产品市场信息和产品销路,生产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能上连市场下连生产基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产销环节经营主体间缺乏相应的协调和配合;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难

以接轨的矛盾日益突显,制约着全村的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市场拓展。

二、山区农业产业提升的目标

建立高效农产品试种点,将试验成功的高效农产品推荐给农户种植。经过选址,将试验成功的高山反季节黄瓜和秋莴笋推荐给华阳村和下西楼村民种植,以华阳试种基地为例,该基地试种了10亩高山黄瓜,虽然受到了夏季旱灾和平原蔬菜量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基地的黄瓜亩产量达到6000斤以上,单季黄瓜的亩效益在3000元以上,算上第二季蔬菜秋季莴笋以及第三季蔬菜大蒜的种植,亩产效益至少可达7000以上,如在管理科学,销售途径畅通情况下,每亩总收益预计可达10000元以上,如能将种植经验在全乡推广,可以很好地解决山区百姓增收难的问题。

三、山区农业产业提升的方案

(一)将试验基地试种成功的高效产业推荐给全乡蔬菜种植民。今年三单乡试验基地试种的夏季芹菜、山药、田螺养殖、秋莴笋等产业向下西楼村和华阳种植户推广,经过试种比较成功。明年将在下西楼村建立一个农业产业提升的示范点,产业结构模式是开发50亩左右的高效农业基地,五月份种植第一批黄瓜,七月底种植第二批黄瓜(或秋莴笋),十月份种植冬大蒜,以此来拉长种植产业链,提高复种指数;试种10亩田藕,其间套养无公害田螺;试种5亩夏季芹菜、5亩山药和其它本有的甜玉米、四季豆、和一个循环农业生产基地。

(二)以远程教育为平台,以上级部门的培训为依托,提高山区农民的种植水平,提高单产效益。今年乡农技人员在华阳和下西楼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和向农户推广的黄瓜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农民的种植理念和管理模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从原来的粗放型种植方式向现在的精细化种植方式转变,亩产效益明显提高。

(三)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以前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基本不能在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种植技术的提升、以及农产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购销渠道上略有作为,现建立的专业合作社要在产品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开拓销售途径上下功夫,帮助山区

农民种出优质的高山蔬菜、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无公害蔬菜,以质量赢得市场认可从而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

四、山区农业产业提升的措施。三单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如何挖掘高山蔬菜产业的巨大潜力,把这项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增产增效增收?我认为,必须努力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要由“小蔬菜”生产观向“大蔬菜”发展观转变,提升蔬菜产业。

从三单乡的实际来看,把高山蔬菜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对带动村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全乡的蔬菜生产仅给农户带来了实惠,还未能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有效渠道,但就全乡的产业现状而言,蔬菜仍是最具发展前途的。理由有三:一是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二是华阳村具备发展蔬菜生产的土壤、气候等诸方面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三是蔬菜生产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直接效益高等特点。只要蔬菜生产发展了,就可以之为依托兴办蔬菜加工、保鲜、营销以及与蔬菜生产相配套种子销售、餐饮食宿、科教信息、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必须让村民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过去“蔬菜增收难富民难”的“小蔬菜”生产观,进一步提高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放眼长远,全力扶植,努力提升蔬菜产业来营造发展“大蔬菜”的浓厚氛围,切实把高山蔬菜这张“王牌”打好。

第二,在生产经营上,要由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扩张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有规模、总量大,才有市场竞争力,才有效益。前些年,华阳村发展高山蔬菜生产,跟随搭勾、前田等基地以夏秋季渡淡反季节蔬菜为主攻目标,但是种植过于分散,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基地几乎没有,尚未真正形成“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为此,必须千方百计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增大总量。一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种植面积。二要加快建立、完善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鼓励和引导本地老板和种养能人连片租地、规模经营。三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华阳的试验基地种植过程中发现,这里的村民还是依靠老天帮忙,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如建起喷滴管和大棚工程,即可大

大改变这里的种植形式,使种植户的增收得到保障。四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今年在华阳村发展的黄瓜基地,实施了订单农业,因为不愁销路,极大的鼓舞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四要实现季节性生产向全年生产的转变。在发展好夏秋季渡淡反季节蔬菜的同时,要在“春早”、“秋延”、“冬淡”上做文章,如抓好春毛瓜、夏反季节黄瓜、秋莴笋和苦瓜、冬大棚菜的种植,从而真正做到“淡季不淡、四季常鲜”,将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质蔬菜推向市场,让这里的老百姓增产增效增收。

第三,在品种品质上,要由常规型、数量型向科技型、质量型转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居民常为买不到放心菜而发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乡村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环境优势,重视运用良种良法,发展“科技蔬菜”、“质量蔬菜”。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实行“科教兴菜”,改变大部分菜农粗放经营、靠天吃饭,重经验轻科技、重品种轻品质、重种轻管、品种单一的现象,逐步扭转他们的种植观念。

第四,在组织形式上,要将过去一家一户窜天下向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动,提供服务为主转变。

华阳高山蔬菜要发展好,改变过去一家一户的高山蔬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种植模式,必须转移到依靠专业合作社的路子上来。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保守思想,打消顾虑,积极投身蔬菜生产。二要发动种植户组建起自己的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享受它提供的生产服务管理、科学种植技术、国家的支农资金,让家家户户受益受利,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第二篇: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余培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蔬菜的高营养、无害化要求与日俱增。发展绿色、环保蔬菜产业,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门路。为总结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典型经验和有关情况,笔者近期到南充市嘉陵区河西乡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概况

嘉陵区河西乡位于嘉陵江下游,距嘉陵城区2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该乡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14788人,现有耕地10279亩,河坝冲积土面积13500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0500亩。

自2004年以来,该乡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每年种植胡萝卜、韩国萝卜、黑皮冬瓜、西瓜、南瓜、黄瓜、丝瓜、苦瓜、海椒等无公害蔬菜9000亩以上,先后建成了四川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有机供港蔬菜基地,使特色蔬菜产业成为了带动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骨干产业。

在大面积发展露天蔬菜种植模式的同时,该乡近年来还建成了优质蔬菜大棚50个,试验种植了青椒、西红柿、莴笋、四季豆、芹菜等温室大棚蔬菜50亩,因地制宜地探索了丘陵地区优质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模式。

为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有机供港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该乡在蔬菜基地内改善了“路、渠、池、棚”等生产配套设施,新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50盏,性诱杀虫剂装置40个,还引进了种植业主5个,带动发展蔬菜种植大户158户、蔬菜种植农户816户,注册了地方特色无公害蔬菜品牌“河西胡萝卜”商标,组织160户蔬菜种植农户成立了富华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了“猪—沼—菜”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还引进了大民食品加工厂对韩国萝卜和冬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进行加工,年加工冬瓜10000吨,韩国萝卜5000吨,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又发了业主、富了农民。2008年,该乡特色蔬菜总产8000多吨,全乡蔬菜收入达600多万元,农民人均蔬菜增收56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引进良种,培训技术。该乡始终坚持用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积极按照“压缩大路菜、稳定特色菜、扩大精细菜”的种植思路,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近几年成功引进和推广了“韩国萝卜”、“寒将军”、“天鸿春”、“寒春甘蓝”、“黑皮冬瓜”等10多个适宜在河滩地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实行10种蔬菜净作种植模式,调整优化了当地蔬菜种植结构,确保了全乡蔬菜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为确保种植技术能够及时跟上,乡农业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定期聘请市农广校和市、区农业局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到乡举办引进新品种种植技术培训班,采用田间地头示范、现场答疑解难等方式,对菜农们进行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市场预测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二)扩大规模,降低风险。乡党委、政府根据南充市内蔬菜市场还有较大需求空间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从产业化入手,走市场化道路”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特色蔬菜产业这个中心,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从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引进业主搞规模经营,先后引进张健等5个种植业主,承包当地农民土地600余亩,种植花白菜、苦瓜,地膜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切实壮大了当地蔬菜发展规模。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提高了当地蔬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民食品加工厂每年与菜农签订韩国萝卜、冬瓜的销售合同700多份,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富华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牵线搭桥,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160户合作社成员签订了蔬菜种植、销售合同,基地村90%的种植户与广丰、高瑞福等农业公司签订蔬菜购销协议,实现了订单种植,拓宽了蔬菜销路,降低了市场风险。

(三)科学引导 循环发展。首先,乡政府对引进业主从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对种植大户给予适当物资奖励,对种植技术好的农户购买良种给予50%的种子价款补贴,对种植技术差的农户由村上统一安排育好苗后,再将菜苗免费发放给他们栽植管理。其次,乡村两级分别成立了蔬菜营销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业营销队伍,每年专门派人到达州、广安、重庆等地了解市场行情,给广大蔬农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菜农搞好蔬菜营销。第三,遵照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行“菜—猪—沼”种养模式,实行精菜卖钱,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肥料的办法,使各种资源得到了循环有效利用,既节约成本,又清洁卫生,生产的各种蔬菜,全都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三、存在问题

(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总体看来,大众菜、低档菜多,精细菜、高档菜少,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较差,导致部分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信息难以把握。由于市场需求信息有时失灵,菜农难以准确预测蔬菜产销走势,盲目种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不仅使经济利益受损,而且也造成了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该乡的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简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蔬菜的科技推广和产品加工还缺乏物质支撑,缺乏项目和资金扶持,直接影响到该乡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为推进该乡特色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要在适合蔬菜产业规模发展的片区,配套完善相关生产设施,改善路、渠、池等基础设施,尽量使各项工程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为集中成片发展大棚蔬菜和日光温室蔬菜奠定良好基础。

2、加大资金技术投入。要继续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增加财政经费投入;要主动争取当地信用社和区农行等金融部门,为菜农和业主扩大优质蔬菜生产经营规模优先提供信贷支持。要大力推广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扩大大棚菜、地膜菜、轮作菜种植面积;要适应市场需求,增加特色蔬菜品种,在稀特菜、野生菜上多做文章,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廉”,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切实增强绿色生态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提高种植加工能力。要形成一个以乡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相关技术指导人员为支撑、以种植大户为基础的三级科技人才网络,定期召开会议总结交流蔬菜生产经验,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他们进行生产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再通过他们去指导带动广大菜农种好各种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蔬菜。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培育壮大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蔬菜产品加工的专项资金扶持,尽快扩大蔬菜食品加工厂的生产规模,切实改变当前蔬菜加工“小、散、粗”的状况。

4、建立市场信息网络。乡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微机上网联网工作,由乡财政出钱新建一个农业信息收集发布网站,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尽快与市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本地蔬菜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联上网,并配备懂微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经常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向本地蔬菜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提供各种新鲜蔬菜和加工产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信息,竭力为他们成批量地销售蔬菜产品服好务蔬菜。

第三篇:绵阳市商业银行,创新模式服务“三农”,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绵阳市商业银行

创新模式服务“三农”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顺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市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号召,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企业公民责任,在实现县域支行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信贷规模日趋紧张的前提下,逐步向农业发展方面倾斜,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创新担保模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创新融资担保模式 带动养殖农户致富

“我一直都渴望致富,但苦于没有资金,是商行的惠农贷款帮了我大忙啊!”三台县争胜乡双汇村养殖户杨明松说,他通过市商行的贷款,盖起了养猪棚,从最初养不到10头猪,到现在猪棚的规模已达到5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圈养肉猪200头。

在三台县,该行共支持新希望农业产业链上养殖户46户,累计发放担保贷款960万元,可实现年养殖生猪出栏量45000余头,户均产值达300余万元,户均纯收入达10-20万元。

服务百姓一直是市商行的经营宗旨。近年来,为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该行深入开展“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并从县域试点逐步推广,将惠农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为让养殖户的每一分贷款都花在刀刃上,最大可能地实现少投资大获益,该行与三台新希望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将市商行的融资优势和新希望集团农业产业链、技术优势相结合,该行还研发设计出“农业产业链养殖户小额担保贷款模式”——“养殖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还带动养殖农户致富,提高食品安全性,获得农户、当地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一致认可。优化结构开发产品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致力于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市场份额的同时,该行大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涉农信贷投放,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确保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加。2013年,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5.2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该行全部贷款的比例为26.54%,同比增长22.26%。

在服务“三农”金融渠道建设方面,该行通过全资设立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参股发起设立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较大成绩。截至2013年底,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贷款余额为3179万元,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余额为70273万元。

为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该行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金融知识宣传,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失地农民贷款,还开发了适用农业项目、农业商贸流通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及农民个人创业等方面的产品,如“养殖通”、“货运通”、“批零贷”、“商铺租赁”、“循环快捷贷”、“成长贷”等。

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应方面,该行加大对农业制种方面的信达支持力度。在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历程中,该行针对公司固定资产较少、存货较多的特殊性,采取动产抵押的方式给予其信贷支持,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流动资金需求。在该行的大力支持下,其公司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制种基地从1000余亩发展到16000多亩,制种基地覆盖范围也发展至国内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公司跨地域发展,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设立惠农金融服务中心 立足当地服务“三农”

为响应“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以及“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金融工程,市商业银行将农科区支行设立为“惠农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四川地区范围内唯一一家支持“三农”建设的金融机构网点。

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本着扎根当地、惠及于农的服务宗旨,通过形式多样的担保方式对当地农业企业进行信贷扶持,促进当地“涉农”企业的发展。同时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松垭镇800户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贷款,缓解了当地失地农民养老的问题。

目前,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支持“三农”贷款的余额达到1.4亿元,每月定期发放2666户城乡居民养老金及1300户失地农民养老金,每月发放金额约200万元。在节日期间,还组织看望并慰问当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勇于承担“立足当地,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为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祝凰淋 徐力

黄小芹)

第四篇: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

——“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XXX学院XXXXX晓涛

时间:2010年1月

地点:垫江县杠家镇资汇村

目的:了解农民增收问题,践行“三进三同”精神。

形式:走访、座谈、与民交谈

根据学校党委“三进三同”实践锻炼活动要求,我来到了垫江县杠家镇资汇村进行了“三进三同”调研,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座谈交流、走访农民群众、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虽然时间短暂,但通过调研,掌握了农村的许多实情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认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帮助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1月下旬我到资汇村住村开展调研,前后共7天时间。先后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共与村干部8人、农民50余人进行交谈,随机调查了10户居民(10户调查情况汇总,共计52人。其中男27人,女25人,按年龄分:0—10岁5人,10—30岁10人,30—60岁24人,60岁以上的13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2人,小学30人,初中19人,高中1人;按劳动力分:劳动力占33人,其中男劳力18人,受过培训的1人;按机械化水平分: 具备基本汽油机、脱粒机、打米机的有8户,靠人工和牛工的占2户。),了解农民群众疾苦,较为全面掌握了资汇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宣传了我市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协助村干部解决了部分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共接待群众10人次,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共同研究了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发展方向与思路。

二、资汇村的基本情况。

资汇村位于垫江县杠家镇东南部,全村幅员面积约45500亩,村辖区有2个工厂,3个养殖基地,3个卫生站,3个经济合作社,现有农业户612户,农业人口约130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00人。村交通便利,龙裴公路贯穿全村,村村通公路正在建设中,是杠家镇重点建设村。

村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工商业为辅。村辖区内拥有谢平榨菜经济合作社,罗明荣榨菜经济合作社,徐红榨菜经济合作社,资汇黄鳝养殖基地,资汇养猪基地,资汇柚子发展殖基地,宏明制糖厂、鑫洋面食厂等重点企业10余家,个体工商户70余家。这些企业的发展为村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动力,随着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建设,也为群众实现增收带来了新的渠道,但更大程度上海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资汇村存在的影响与制约农民实现万元增收目标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分析,制约我村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1-页

(一)思想转变缓慢。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思想转变比较缓慢,依据现实情况,他们一致认为实现万元增收目标是困难的,原因有三:一是劳力紧缺,10户在被调查的村民中有劳力的33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15人;在外务工的16—59岁的占17人,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有13人,基本处于除老人和小孩以外无壮年人在家的状况,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农业增收。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家庭中的田土基本处于荒废状态。二是科学文化水平偏低。10户调查情况显示,文盲2人、小学30人、初中19人、高中1人,文化素质的偏低导致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其中大多数人还有等、靠、要的思想,无能力的家庭继续原来的经营,并等着政府为他们包办实现万元增收。而有能力的种养植大户却等着政府的补贴,根据补贴的情况决定种养植规模。三是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担心未来的市场前景。在村民的思想中,几年前的青蒿事件引起他们对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担心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最担心的是缺乏市场供求信息、外地调整动态信息、优种供应信息、政策导向信息等,不知该种什么,该养什么,结果是“种啥啥多”、“养啥啥赔”,不敢创新,维系传统种养习惯,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

(二)创业激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赚到钱后首先就是修屋建房,房子建好以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

(三)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利用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农民的小生产跟不上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时“跟着感觉走,照着别人调”。许多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哄而上的问题,导致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又一哄而下,从而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

(四)龙头企业偏少,带动效果不明显。真正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数量太少,据调查整个村只有3个养殖基地,3个经济合作社,直接影响着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带动作用难以实现。

(五)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近年来,由于化肥、种子、农药、柴油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民基本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的效益十分低下,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甚至还要亏本。

(六)种养植结构比较单一。10户调查显示,传统种植的(水稻、玉米、土豆等作物)占7户,多种种植的(苦蒿、胡豆、油菜、芝麻)占3户,并且根据调查发现,经济作物都是附带品,没有一定规模。另外10户调查中养猪20头、鸭22只、鸡74只、牛3头、山羊9只。其中有1户是养猪大户,其余农户基本上都是附带养殖。

四、实现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目标面临的机遇

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趋好。近几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另一方面,为支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庆市制定了“三大投入”、“四项扶持”。政策投入重点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基地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补助等。相应的基层人民政府还制定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制度,使全镇人民总动员,全力以赴推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五、促进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农户万元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近三年应牢牢把握以下五大重点:

(一)抓智力扶持,提高农户自身发展能力。“万元增收工程,意在扶贫,更在扶智”。在推进万元增收工程建设时,要加强对农民思想教育,激发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县(区)有中心、乡(镇)有站所、村有推广员、社有技术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使农民成为掌握1-2种技能的新型农民;二是开展送智下乡。推广专家+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传“道”解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三是实施农业技术创新,集中科技资源,加强科技成果对接,推广优质、高效农业种养殖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四是搭建区县、镇、村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二)抓改革创新,挖掘增收潜力。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二是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发展。本着企业、农户“双赢”原则,大力扶植和发展龙头企业,建立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利润分成的方式,有效解决市场和利益分配两大难题。

(三)抓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要注重农民增收的能力培养。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等实际,加大培训力度,把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作为重要内容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四)抓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农户万元增收之需要,积极推进全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支撑,以增收为目的,形成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当前的任务是既要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视多门类的全面发展;又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立足现有耕地资源,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仍然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头戏,也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全村来说,种粮面积还比较大,不可能一下子调下来,也不可能调整过多,多数耕地还是要种粮食的,关键要做到品种调优。同时认真做好山场资源开发。在山场资源利用上,重点抓好油菜、油茶、油桐、苦蒿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还要开发利用好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牛、羊畜牧养殖业。为农民长期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抓龙头培育,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一是抓好源头龙头企业。支持实力派大力实施“优种工程,建立优良籽种、种苗和优良种畜种禽的培育基地,把优种引进来,经过培养繁育,筛选出优质的种苗、种畜禽提供给农民,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获得优质高价。二是抓好销售龙头企业。负责市场信息的调查和农产品的销售,按照市场需求而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经济联系,以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和怎么卖的问题,进而推动农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六、调研中的几点体会。

(一)资汇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资汇村独有的,对于我区其他农村及至全国农村来说,这些问题同样存在,只不过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二)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问题的矛盾焦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点和出发点。

(三)解决好农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好的事,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时间过程。因此,在着力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和制定实施各项配套的政策措施。

(四)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组织和部门。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的统一,齐心协力;工作上的相应支持配合,共同努力;措施上的坚强有力;政策上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做到各项系统配套到

位,相互促进,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效能,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增收难的突出问题。

下载三单乡高山蔬菜产业提升带动农户增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单乡高山蔬菜产业提升带动农户增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