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合集)

时间:2019-05-15 06:4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第一篇: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02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00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

: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

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00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02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00—2001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02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00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00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02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00—2001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02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00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00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02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00—2001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第二篇:四川省集雨节灌工程管理办法

2008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

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为做好本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依据2008年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特制定本指南。

一、资金用途:

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资金对粮食主产县的旱山村缺水农户新建蓄水池(水窖)进行补助。

二、立项条件:

(一)《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源建设规划(2006-2015)》中规划解决的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

(二)项目县上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应高于2.5亿元,且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低于90%。

符合上述立项条件的,省财政采用“民办公助”和“先建后补”方式给予补助。

三、申报原则:

项目申报应坚持以下原则:

1.政府投入积极性高的原则。当地政府开展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建设具有较高的投入积极性。

2、农户自愿的原则。项目建设要经全村80%以上的缺水农户通过。

3.因地制宜原则。项目区要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布局、规模和形式,杜绝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

4.效益优先原则。项目区要优先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能有效促进 1

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5.集中连片原则。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实施,体现规模效益。

四、申请对象:

符合上述立项条件和申报原则的行政村。

五、补助标准

省财政按照工程容积,每立方米补助不超过30元,且每户农户补助不超过3000元。

六、补助方式:

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专项资金以“一折通”的方式直接补助给受益农户。

七、申报及审查程序

(一)县级组织开展项目申请。满足申报条件的县级水利、财政部门在本级媒体进行公告;符合申请条件的缺水农户自愿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评议通过后向乡(镇)政府提出申请;乡(镇)政府将申报村申请材料上报县级水利、财政部门。

(二)逐级上报项目村。市(州)水利、财政部门根据各县(市、区)申报情况和指南要求,于4月15日前将拟实施项目村上报(报送格式详见附表一)至省水利厅、财政厅。其中扩权县直接上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并报市级备案。

在报送项目材料时,各地应同时附拟实施项目村受益农户以“一事一议”方式自愿开展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建设的相关材料、受益农户签字花名册(详见附表二)。

(三)资金下达。收到申报材料后,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根据项目资金规模,在综合考虑农户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基础上,按照“因素分配、客观计算、排序录取”的原则,根据各地项目报送情况,通过专家评审的办法,以县为单位确定项目村并下达资金预算。

(四)编制上报《项目实施方案》。收到省级下达的项目资金预算后,各项目县应立即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连同本级媒体公告材料,逐级审查后上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其中扩权县直接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审定并报市级水利、财政部门备案。

(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对项目县《实施方案》审查合格后,批复下达各地实施。

八、其他要求:

(一)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各地要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发挥。

(二)县级水利、财政部门应按照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尽快组织申请农户、村组签订《项目建设协议书》后方可动工。项目建设协议书应明确工程规模、质量标准、国家补助金额、建设进度等内容,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和兑现国家补助的依据。

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表一:四川省旱山村集雨节灌资金项目申报表

附表二:2008旱山村集雨节灌受益农户签字花名册

第三篇:XXX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建设竣工报告

XX2009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

工程建设竣工报告

XX2009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方案,经市、省水利、财政审查,批准在陵江镇红旗桥村、云峰镇紫阳村、东青镇东林村、浙水乡玄都村组织实施,计划建蓄水池278口,整治山平塘12处,新增蓄水5.73万m,恢复水方1.81万m,解决3118亩旱地浇灌用水问题。去冬以来经过项目区干群认真实施,现已完工,现就我县2009年实施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组织实施

省级财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项目是山区人民的“治旱工程”、“致富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的实施,由县水利局、县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我县成立了由县水利局局长为组长,财政局分管农财的副局长为副组长,项目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县委、县政府目标督查室把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纳入项目乡镇当年目标考核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组织召开了项目乡镇负责人专题会议,并对项目实施进行了研究部署。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资金,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县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项目乡镇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的。为了把国家安排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根据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关于转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XX财农函[2006]252号),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09年省级财政旱山村集雨节灌建设项目执行方案和资金计划的通知》(XX水发〔2009〕129号),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资金实行县级财政专户存储,由县财政局农业股负责调度、审核和报帐,县财政通过银行专户划拨资金。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管理,按照批准的项目资金计划,工程竣工经各级验收合格后,对国家补助资金一次兑现到建设农户和补助到项目。将项目资金在项目村公示栏公示。县财政局随时跟踪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资金检查、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四、项目区群众投工投资情况

我县2009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建设共投入劳动力3.78万个,投入资金634.8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200万元)。为了充分调动农户投资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建设,我县继续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根据农户自愿,可以采取完全自建或与施工队伍联合施工建设的办法,联户建的工程采取联户投工、以工换工的形式,按工程量的确定用工量和投资额,分摊到受益农户,受益农户自筹和投劳折资434.80万元。

五、项目实施的作用和效果

根据项目村申请,组织县级有关部门初验,项目区共新建蓄

第四篇:宣传发动到位 群众踊跃积极旱山村社争抢集雨节灌项目实施

宣传发动到位群众踊跃积极

旱山村社争抢集雨节灌项目实施

苍溪县水利局

(2008年10月)

2008年,省上安排我县集雨节灌项目资金200万元,计划在4个村组织实施。然而,在项目村的确定上却让我们犯难了,因为全县有150个旱山村主动申报,其中:114个村通过一事一议落实了筹资方案,龙山镇美福村135户自筹资金达65万元。为了获取项目实施,有18个村提出要把自筹资金打到水利局帐户上,有15个村想方设法把申报文件送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拿着领导的批示来找我们。为确保公平、公正,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制定了竞争性择优选择项目村的办法。一是比一事一议落实情况,二是比工程规划合理情况,三是比效益大小,四是比组织保障措施落实情况,通过评比,向省上择优推荐了56个项目村。之所以会出现旱山村社争抢集雨节灌项目实施的局面,是与我们近年来深入细致抓宣传发动工作分不开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理性宣传

冷静分析历史和现状,既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是为了让群众辨明方向,稳步前进。

第一,以近年遭受特大旱灾的沉痛教训来警醒群众要坚定不移兴建集雨节灌工程。2006年,我县高温少雨,夏旱连伏旱,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全县30个乡镇360个村近4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11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旱山村社粮经损失尤为巨大,农民人均损失260元以上。分析原因,客观在天,主观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家家兴建一口100m以上的蓄水池,以水治旱的成功经验没有得到坚持和发展。部分干部群众心存侥幸,丢掉了治旱的“法宝”。凡是蓄水池水蓄得好、防渗渠建得多、结构调整抓得好、旱粮抓得早的地方损失就较轻,反之则损失惨重。

第二,以我县旱灾历史规律来告诫群众要坚定不移兴建集雨节灌工程。我县地处秦巴山脉南麓,低山和深丘占幅员的70%以上,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冬半年分别受西太平洋的副高、蒙古高压控制,加之近年来受全球性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十分不均,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十年九灾、十灾九旱”,尤以旱灾活动最为猖獗。我县自1959年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旱灾发生年份所占比例为90.4%,其中春旱发生频率为54.5%,夏旱发生频率为87%,伏旱发生频率为55%,冬旱发生频率为34%,同时,冬春连旱、春旱接夏、伏旱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干旱是我县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是必然现象,是农业生产中的“常客”,农民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旱水利设施建设,而高山旱塝往往连修平塘33-

收入可达8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显示出了旱山村集雨节灌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威力,参观的各级干部和群众代表深受启发。通过召开现场会和在全县各种会议上通报表扬典型事例,激发了各地大搞集雨节灌工程积极性,在激励和引导下,石门乡金鹰村集雨节灌项目,财政补助25万元,带动农户投入41.3万元,建成100m以上的蓄水池77口。云丰镇紫练村15户农户自筹资金3万元建蓄水达400m的蓄水池一口,保证了15亩蔬菜果园用水。全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三、抓组织发动

搞好组织发动是调动群众建设集雨节灌工程的基础。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是旱区人民的“治旱工程、“致富工程”,为了抓好集雨节灌项目工程的实施,县上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项目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项目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负责工程实施,协调解决处理施工中的具体问题和劳动力组织等。自上而下形成了完备的指挥系统。县委、县政府把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纳入乡镇政府的目标考核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年底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给予项目奖励,对目标任务完成名列后三名的取消“一把手”当年评优资格,在下年预算工作经费和业务经费时降低一个档次。县长任华兮、县委副书记赵家兴、副县长蒲国春等领导多次到现场督促检查进度、质量。两办督查室对集雨节灌工程实施情况每月通报,335-

通过政府集中采购的,其采购资金由县财政直接支付给物资供应商;由农户实施和民办公助补助到户的工程竣工后,经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实地检查验收后,县财政通过“一折通”将补助资金直接支付给农户。

五是实行公告公示。为了增强项目资金安排、使用的透明度,项目资金安排一律在《苍溪周讯》、苍溪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公告;并要求项目实施乡(镇)、村、组三级必须将项目建设内容、补助环节、补助标准、竣工决算、财务收支等内容分别作为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在政务公开栏等固定醒目的地方公示7天以上,自觉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正因为宣传到位,组织有力,政策优惠,公开透明,才会出现旱山村争抢集雨节灌项目实施的情况。我们将珍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因势利导,用竞争性择优选择项目村的办法,逐次申报安排集雨节灌项目的实施,促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向纵深发展。

下载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