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苹果城策划案所感——如何赋予楼盘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读苹果城策划案所感——如何赋予楼盘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提到“苹果”,很多东西会浮现在你在脑海里。苹果是水果之一,外表朴实,却含有多种维生素,极具营养价值;平安夜亲人朋友之间互赠苹果,代表祝福对方平安幸福;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代表高科技,追求时尚、与众不同;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的苹果,这是一种对爱情的向往;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这是一种思想和智慧的迸发„„
有人说,房子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物,是没有生命的,然而一旦赋予其文化内涵,便会产生生命的脉动。有这么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天下寒士因为什么而欢颜,绝不只是因为能有广厦千万间,还有一个“俱”字,志同道合的文人聚在一起,增加了楼盘的人文气息,才能俱欢颜。一个楼盘命名为“苹果城”,这个楼盘就被赋予了一种苹果文化。什么是苹果文化呢?苹果文化涵盖了与苹果有关的一切事物,包括神秘的、浪漫的、自然的、清新的、时尚的等,其一:富含自由的、浪漫、实现自我的精神气质;其二:具有清新、自然、唯美的生活风格;其三:向往阳光、健康、注重生命质量和生活品味的思想追求。
苹果城的问世,有很多人产生质疑:认为这是一种炒作。产生这种质疑无可厚非,因为现在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的影响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产品支持点,将无形的概念变成有形的、可感的相应产品。苹果城的核心概念是苹果文化,由苹果文化衍生出苹果生活,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现场包装、视觉识别、人文故事和整合推广六大系统支持苹果文化,确立最终推广主题“像苹果一样生活”。苹果城的成功在于赋予楼盘一种独特文化内涵,并且具有产品支持点,将无形的概念落到实处。
现在的人们买房,买的不仅仅是房子,买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寻求的是一种楼盘的文化与自身气质的完美契合,赋予楼盘一种文化内涵,梳理各地房地产发展的历史,能够被人们记住的楼盘往往都是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楼盘,在住户入住这些楼盘之后,仍然由这些居住者继续着楼盘独特的人文演绎。这样的人文社区不仅仅是贴着表情的营销概念,开发商因为开发了这样的楼盘收获了品牌的美誉,居住者也因为购买了这样的房子而得到了人文气息的享受,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第二篇:追溯端午节习俗背后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文化记忆
一、周老师的端午节您是如何度过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呵呵,估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端午节只是吃几个粽子,过个名副其实的“粽子节”了。现在的传统节日,往往都成了“舌尖上的节日”,而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形式都在淡化、弱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一大尴尬。
三、您怎么看端午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在?
中国的节日往往有其历史渊源,当然也被人们赋予一定的传统意义,端午节尤其如此。忧国忧民的屈原当年以身殉国在汨罗江纵身一跳,激起了我们民族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爱国情思,也寄托了这个民族对和睦安康的渴望。探寻端午节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记忆,有利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周老师,听众朋友们对于端午节由来的解释正确吗?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音,万古传闻为屈原!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跟屈原有什么样的关系?端午又是什么意思呢?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据统计有二十多种名称。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多种说法。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历史人物说,纪念的人物分别是屈原、伍子青、孝女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古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毒避邪攘灾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现有文献记录是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忧国忧民却遭馋言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见国破家亡,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
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越争霸,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越过实施反间计,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 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至今在浙江绍兴,存有曹娥碑和曹娥庙。
4、古越民族图腾祭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古吴越族,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其他传说:
1、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西晋征西大将军周处的《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可见西晋以前夏至节与端午节是合二为一的。
2、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毒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
六、传统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或者食俗呢?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踏百草、斗百草、射柳、击球等竞技运动节目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现在粽子选材丰富,口味多变。而且有些地方赋予个多寓意。枣粽“早
中”“包粽”包中。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外用喷洒和治皮肤病。相当于古代的84消毒剂。还有种习俗用雄黄酒在孩子额上写一“王”字,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五毒。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民谚“善正月,恶五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在小孩的手臂上系无色彩丝的习俗,这种彩丝称为长命缕,还在身上或衣服上系虎饰,人们认为佩戴这些饰品可以辟邪。小孩子戴老虎帽,穿老虎鞋、老虎肚兜老虎枕头、虎形玩具。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等制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草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悬挂钟馗像,天师像等等
浴兰:周代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
自古以来就有端午日洗药浴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是浴兰节。“兰”指的是菊科植物佩兰,一种芳香除湿的中药,而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菖蒲等中草药浸泡或煎煮后进行洗澡,用它来煎水沐浴,可以预防皮肤病。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防御疾病、卫生保健的节日,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七、起源于我国的端午节却被别国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们应该作何感想呢?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国内新闻媒体和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韩中传统文化之争”。其实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76个项目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申报并获批的22个项目中包括端午节。对于中韩端午之争很多学者认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捍卫传统文化仅靠“严防死守”远远不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许多亚洲国家同样有很深的浸染,这无法以国界划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超越物质的独占性,强调文化的共享性。
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是有区别的,韩国的端午节在公元八世纪中叶从中国传入,江陵端午祭中没有半点纪念屈原或伍子青等人的痕迹是因为韩国的端午祭只是借用了端午节的名称和时问,并把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放到这个节日里,替换了原来的内容。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非端午节节日本身。现在的江陵端午祭有数种祭典和假面舞剧,还有农民乐舞比赛、投壶、摔跤、打秋千、长跪比赛、跄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棋土比赛等文娱节目1000多个。从‘江陵端午祭”的各种活动可以看出,其内容和形式与中国的端午节大相径庭。“江陵端午祭”前后持续3个月,而不是局限于端午节这一天。中国的端午节是祭水神、龙王,而‘江陵端午节”是祭山神。
周老师您怎么看我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
现在我们国家已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表明了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情感认同。没有比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了。千百年来,除夕的祝福演绎了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社会和谐,清明的祭扫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中秋的圆月见证了千家万户的浓郁亲情,端午的龙舟抒发了平民百姓的豪情壮志„„节日民俗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它既是我们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也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但不容回避的是,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近年来面临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它们面临“洋节”和“现代人造节庆”的冲击,导致文化内涵淡化、吸引力下降、年轻人热情减弱等情况。另一方面,人们过传统节日方式存在一些简单化、单调化、异化甚至扭曲化的现象。这些都致使公众对传统节日产生很多困惑。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而相对今天的工业时代的城市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文化建设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在洞察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开发”的视角出发,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融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构建民众普遍认可和热情参与的机制与途径。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参与,深得大众认可,并且在日常习惯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不是国家一厢情愿式地倡导,而是需要内化为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自觉去维护、挖掘、保护和传承节日文化内涵,让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充分了解它。开展民众参与节日仪式活动,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节日从来都不是空洞的东西,它有丰富的仪式内容,节日的意义正是通过仪式得以体现。传统的仪式活动多与信仰和人间伦理观念相联系。中国的节日不是通过文字记录来传承,而是通过仪式活动和身体表达来实现。仪式活动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愿望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观看和参与仪式的解释、操练和表演过程来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我们目前应当重视和复现以往被遗落的有价值的仪式,同时给它们注入新的内容。
春节的拜年是很有意义的仪式活动,从拜天地、拜祖先、拜长辈,再向邻里、朋友一圈一圈地拜过去,将人们和祖先、社会联系起来,能起到修复和牢固社会
关系的作用。清明的扫墓、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拜月和重阳的登高,这些都是人们情感和愿望的表达,是对先人感恩的体现,是祈福迎吉的方式。随着电子传媒的出现,磕头拜年已经被短信、电话拜年等新方式冲淡。无论方式怎么变,其中祝福的内涵没有变,与自然协调和祖先沟通的感情是一样的。但事实上这种替代不如面对面的交流来得直接、真切。节日能给人们平日里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参与仪式活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