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年夙愿终成真——广西南宁邕宁区扶贫开发工作纪事
多年夙愿终成真
——广西南宁邕宁区扶贫开发工作纪事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文村村民卢春繁一家在整个春天里都忙得不可开交:近百亩甘蔗地需要打理,500平方米的养猪场里好几头母猪要下崽;昔日挤着全家十几口人的土坯房早已不见踪影,两年前盖的楼房由于‚不上档次‛,3栋3层的新楼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方圆几里的乡亲们正排着队在她家里等着租用推土机、挖掘机。卢春繁说:‚以前哪里敢想象,我们的生活短短几年内就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近年来,邕宁区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让无数像卢春繁一样的贫困农户把多年的愿望变成真。
整村推进实现“华丽转身”
下午4时30分,新江镇屯亮村村民周宣科开始每日例行的工作:将家里刚采下的韭菜、香菜等装车,又跑了8户人家,直到农用车装满蔬菜,这才出发前往南宁市淡村菜市。他告诉记者:‚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韭菜村’,现在天热不利于韭菜生长,我们就用在培训课上新学的技术轮作西瓜、辣椒、南瓜苗等,每亩地一年收入超过两万元。‛邕宁区扶贫开发工作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整村推进为载体,贫困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自被列入该城区第一批整村推进计划以来,屯亮村就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修通了,开车到南宁市 1
区只要1小时;村里小楼林立,全村108户温氏鸡养殖户每户每年养鸡1.8万羽以上,生猪存栏6400头,种植韭菜450亩、香瓜800多亩、甘蔗1000多亩;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不足千元上升到如今的5000多元……而村党支部书记周云飞并不满足于此:‚南宁市东外环就建在村边上,我们这里基础好、设施齐全,今后还要发展农家乐,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
4月28日清早,蒲庙镇华康村村民黄家由正挪动着有残疾的腿,给刚种下的百香果、穿心莲种苗施肥。华康村是邕宁区‚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15个村之一。黄家由等一批特困户不仅能在华康村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的百香果基地打工,还通过危房改造工程纷纷建起了新房。黄家由说:‚现在我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还不耽误自家种水稻和养蚕,生活有了新盼头!‛
据悉,邕宁区还将安排2200多万元投入贫困村整村推进。邕宁区扶贫办主任黄彩凤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贫困农户们把多年的愿望变成真。‛
特色产业打牢增收基础
4月底,中草药莪术已长到了5寸高,在风中舒展着又长又宽的叶片。百济乡桥学村党支部书记罗甲承在地头察看莪术的长势,他抓起一把土搓散:‚这都是风化土,种植一般作物效益不高,对莪术却很适宜。全靠它,我们村连续两年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城区平均水平。‛
从2009年起,由邕宁区政府、农业局牵头,为桥学村提供价值10万元的莪术种苗和肥料,发展中草药种植特色产业。由于年轻人
都在广东打工,家里缺乏劳动力,村民黄群旬老两口把家里的7亩多田地都种上了莪术,每亩纯收入超5000元。黄群旬老汉用一只大碗盛起莪术的块根——郁金告诉记者:‚这样一碗就值十几元,还不费劳力,比种水稻划算多了。‛
邕宁区通过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增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通过南糖集团的辐射,利用企业为农户提供种苗、肥料、饲料以及保价收购,推广甘蔗良种种植,农民人均甘蔗增收2500元;采用异地扶贫开发形式,在蒲庙镇华康村、那楼镇那良村、百济乡桥学村种植百香果2000多亩;在桥学村建立400亩中草药莪术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该乡种植中草药2000多亩;推广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全城区种植面积1.6万亩……目前,支柱产业项目建设在贫困村中形成高潮,初步形成贫困村‚一村一品‛的格局,贫困村农户参与率达95%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铺就“致富捷径”
步入那楼镇那文村,满眼所及都是片片农田和崭新的楼房,许多人家门口还停放着汽车。
此时此景,让村支书黄英焕分外感慨:过去没钱、没车、没路,天气好时,村民们用扁担挑着辣椒、淮山,凌晨就磕磕绊绊地走山路进镇换些油盐钱。有时,一场大雨就能让全村人半个月出不了村,卖菜、看病、娱乐,都成为奢望。‚现在,卡车在地头把甘蔗一收,就直接拉到糖厂;我们种的菜和养的鸡鸭、鸽子,都是客商开着车来收;村里还有了医务所、灯光球场,生活太方便了。‛他指着四通八达的村级公路说。
‚十一五‛时期,邕宁区包括那文村在内的7个自治区确定贫困村100%修通了村级以上公路;20户以上的自然屯100%修通了屯级道路;100%的贫困户用上了电,有了稳固住房;100%贫困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那楼镇屯良村那棉坡的村民们向记者展示了由全坡213户农户签名通过的村民大会讨论结果:‚我们要拆除所有旧房,建成连排新房,打造生态水上村,发展农家乐,平整土地的50万元和拆除费用都靠自己解决。‛早已告别贫穷的那棉坡人,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期待,村委打造水上生态村的计划得到了空前一致的拥护。
按照国家新公布的2300元扶贫标准,根据自治区对贫困人口监测推算,‚十二五‛期间,邕宁区共有贫困人口6.79万人。据介绍,到2015年,邕宁区将对2755户农村危房进行全面改造,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9340亩,建设村屯道路135公里,解决1.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解困问题,进一步扩大扶贫工作面。
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给力”脱贫
百济乡屯里坡村民黄位宣驾驶着来往于‚大沙田-屯里‛之间的中巴,载着满车乡亲回村。几年前,黄位宣通过邕宁区扶贫办介绍学习驾驶技术。随后,他和3名村民成立屯里车队,每人驾驶一辆中巴,每天接送往来屯里坡的群众。他谦虚地说,赚不到什么钱。乡亲们都打趣他:‚你靠一辆中巴买了小车,还盖了一幢30万元的小楼,是老板了!‛黄位宣却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掌握了一技之长,我现在还在种地。‛
‚十一五‛以来,邕宁区着力抓好劳动转移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拓宽贫困人口增收途径。累计完成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65万人次,组织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600多人次,先后把8000人分别输送到广东及区内各地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年纯收入达9291.6元。
邕宁区扶贫办干部李关明自豪地说:‚经过培训输送的农民工,在广东企业里受欢迎、站得稳,从没有呆不住回家种田的。‛
一个个多年的致富夙愿相继成真,激发了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在扶贫工作中,他们不仅仅是受惠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百济乡屯元坡村民罗思项通过邕宁区扶贫办,在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培训后,在广东东莞找到了立足之地。经过拼搏,他在广东开办了两家印花厂,今年回乡招工上百人。罗思项说:‚我应该尽一份力,让更多的乡亲们早点过上好生活。‛
(广西新闻网记者 许丹婷 陈仕平通讯员 黄升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