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组团慰问茂名军分区官兵
我市组团慰问茂名军分区官兵
7月27日下午,我市组织“八一”拥军慰问团前往茂名亲切慰问了茂名军分区的官兵,为他们送上全市人民的深情厚意和节日的祝福。茂名军分区领导周慎坤、熊高华亲自接见了我市慰问团一行。我市领导李上林、潘闻晓、邓建和、张万盛、李昭湖、冯殷林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慰问活动。
我市慰问团一行受到茂名军分区官兵的热烈欢迎。在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上林向茂名军分区领导以及子弟兵们汇报了我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去年“9.21” 特大洪水灾害以来复产重建的进展情况。
李上林说,茂名军分区全体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驻地人民为亲人,为高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去年“9〃21”抗洪救灾中,军分区广大官兵第一时间奔赴马贵、大坡等重灾区,主动扛起最紧急、最艰巨、最繁重的救灾任务,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百万人民的用水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积极支持我市灾区的复产重建工作,推动了我市复产重建的快速、有序开展,充分体现出部队官兵对高州人民的真挚感情。目前,我市的各项复产重建工作扎实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李上林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茂名军分区全体官兵致以节日的问候和亲切的慰问,对茂名军分区长期以来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希望茂名军分区的子弟兵一如既往地支持高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
茂名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熊高华大校认为,我市市委、市政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理念,做到发展不忘国防,致富不忘拥军,政治上关心部队,工作上支持部队,生活上照顾部队,为广大官兵安心本职、建功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他要求全体官兵要把我市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的关心、支持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努力开创军分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的新局面。(龙伟立车闻达)
第二篇:我市组团赴东莞学习
我市组团赴东莞学习
昨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丘岳峰率市相关职能部门、新塘镇有关部门及村(居)负责人代表到东莞市中堂镇江南社区考察,学习该社区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经验。市长助理李能坚参加考察。
丘岳峰一行先后考察了江南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中心、计生服务室、党员电教室、流动人口自动申报系统中心、新莞人服务管理站、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以及警务室,详细了解该社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思路、办法和成效,以及流动人口、计生、出租屋服务与管理、信访维稳和矛盾纠纷排查,基层警务室执法规范化建设等情况。
座谈会上,中堂镇及江南社区相关负责人分别对江南社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江南社区地处东莞市最北面,与我市新塘镇大敦村接壤,社区面积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07人,外来人口超过2万人,是典型的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倒挂的地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口结构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维稳任务异常繁重,但江南社区高度重视社会民生服务管理工作,在抓好社区居民居住、医疗、教育、就业以及福利等工作的同时,突出把新莞人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作为构建平安和谐社区的工作重点,积极落实“关爱新莞人”的政策措施,想方设法为新莞人减负,让新、老莞人和谐共处。
丘岳峰指出,此行的目的是落实汪洋同志在《政研专报》第20期的批示精神,学习江南社区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经验,尤其是对企业和外来工的服务和管理的经验。新塘镇与中堂江南社区风土人情相近,商业往来十分密切,交流频繁,加强我市和江南社区在社会服务管理方面的交流合作意义重大,有利于两地共创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他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是中央和省委、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的一项中心工作。我市各级各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具有增城特色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李能坚说,江南社区在中堂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他要求我市相关职能部门、新塘镇有关部门及村(居)负责人要认真总结研究本次考察的成果,深入学习江南社区的宝贵经验,努力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取得新突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好处。
第三篇:我市组团赴山东职业教育考察
赴山东青岛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根据泉州市教育局的部署安排,今年为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年”,为更好地推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水平,有效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专业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市教育局组织我市部分职业学校校长,实训主任到山东青岛进行专业建设的参观学习和有关教育考察活动。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青岛市平度职业教育中心、青岛市电子学校等单位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专业建设情况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青岛市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就考察团的考察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环抱胶州湾。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总数740.9万,200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在落实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市的重要措施来抓。“十五”以来,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04所,在校学生17.2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职普比例达到51:49。职业院校每年为全市培养输送5万多名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一、政府加强宏观统筹,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青岛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宏观统筹的领导。在我们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他们在职业教育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
1、统筹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投资大、成本高,而且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合理的教育结构,保持各类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政府就必须加强统筹,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为此,青岛市提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不动摇:高中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保持大致相当不动摇。“三个不动摇”从根本上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五”期间,青岛市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1:1左右。
2、统筹经费,为职业教育发展做物质保障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实训设备和专业师资,没有经费投入的保障,培养技能就是一句空话。为了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青岛市制定了一系列经费投入政策:从1998年到2004年,青岛市统筹全市企业职工工资的8‰用于职业教育,仅此一项就筹集资金达到2亿元。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青岛市立即落实了“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每年增加经费2000多万元。2004年,又出台“各级财政按照城市每班5000元、农村每班4000元的标准,拨付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经费”的政策。同时,青岛市还重点统筹实训基地和师资建设经费。今年,青岛市政府还计划投入1.3亿元,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在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建设占地174.6亩、涉及6个专业的大型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青岛市每年均从市职业教育经费中投入100万元,专门用于专业教师培养和引进。
3、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点战略
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了一批各牌企业,同样,他们认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也需要一大批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的支撑。2000年开始,青岛市即实施了职业教育“双名牌”工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通过加强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使一批职业学校做大做强。当前,全市有4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22所,省级重点学校14所,市级重点学校8所,72个专业被评为骨干专业;在校学生达3000人以上的职业学校有15所。
4、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三农”
近年来,青岛市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一是统筹资金支持。2002年以业,青岛市每年从市职教经费中列出3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干部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的需要调整专业,使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全市经济发展相匹配;2002年以来,先后将设在乡镇的部分职业学校撤并重组,学校由于某种原因40所合并成24所,校均规模由1500人增至2500多人。当前,平均每个县级市(区)至少有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三是统筹城乡职业成学校培训基地建设,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服务。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达5.7万人;通过职业教育每年使4万农村新增劳动力成为技能型人才。
5、统筹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促进办学模式转变
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独立发展、缺乏联合的职业学校发展模式,青岛市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推进“以名牌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由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校企结合、城乡结合起来、校校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把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联合起来。青岛市先后建立了两个职业教育集团。一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组建以青岛旅游学校为龙头、23家旅游企业和20所相关职业学校参加组建的“旅游服务业教育集团”。形成了市场条件下校企结合、跨区域招生、参与国际劳务输出市场竞争的新办学模式。二是以山东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中国集装箱公司、青岛机电公司、意大利老人头发展公司等21家企业和27所学校加盟,建立了“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了龙头学校的品牌优势和企业的设备、资金优势、实现了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青岛市还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筹建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如即将建立的是电子信息化职业教育集团,计划征地200亩,总投资一个亿人民币。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全市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困难;为集团成员提供了高效的可利用资源平台,如信息资源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就业沟通联系平台、师资培训平台等。
二、围绕产业办专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青岛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青岛啤酒已经拥有百年的生产历史;海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企业,2005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达1039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其中青岛啤酒、海尔电器、海信电器、双星集团、澳柯玛这五大知名品牌,号称青岛支柱产业的五朵金花。
基于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及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认识,青岛市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普职协调发展的方针不动摇,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特点来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及时增设和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新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一模糊综合专业细分为“网络管理及运用、软件及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网站建设开发”等某一领域实践技能更加突出的专业;将原“农学”专业改为“农牧技术工程”,在“果林”专业增加了果酒酿造、果品加工等内容。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百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骨干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搞好专业服务产业的功能,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幅度增加了二产专业,特别对数控技术等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机电电子等工科类专业和外资、民营企业需求的工种、职位给予了更大的重视支持,使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专业服务产业,青岛市从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示范辐射功能和社会化服务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三、大力推广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劳动力,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根本手段,为解决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矛盾。青岛市从1991年开始积极引进、借鉴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所谓“双元”,“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双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培训,实践性教学课在培训中占70%以上。”这是一种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以企业为重点的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我们参观了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最成功的学校——青岛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平度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实施,他们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对待,积极提供政策和物质保障,先后成立了经科教结合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双元制”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了推广工作班子,并聘请德国专家任顾问。“双元制”办学模式在平度市得到大力推广,并逐步成为该市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市实施“双元制”办学的专业已由1991年的3个增加到15个,85%的专业借鉴实施了这一模式,相关专业年招生能力也由288人增加到2500多人。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措施:“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在青岛市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我们见到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半天学理论,半天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勤工俭学,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有一些经济补助,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铺设成才之路。学校建有金工、钳工、数控、汽修、焊接、生产车床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实训基地,推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根据学习项目专业分开归类上,实行“车间上课——实践实习——技能操作——讨论反馈”的项目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来讲授职业基础知识,以技能实践反求专业理论。学校和青岛青机机电公司合作企业联姻,学校出场地,企业建厂房,投设备,共建生产实习基地。青岛青机机电公司是经营机床设备的专业公司,学校与公司合作,投资创办了青岛市第一家专业数控加工培训学校——青岛青工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机电公司投入300万元,政府投入500万建有2500平方米的实习培训车间,投建数控设备20台,生产性机床25台,40台的数控编程微机可供学生进行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培训中心主要面向校内外,面向社会,为山东省培养机械加工,模具制造行业急需的数控操作、维修、编程的一线技术人员。学校还与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借助学校的实训基地,把它作为工人招培基地,学校在设备场地、师资力量、学生能力储备能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公司则为学校无偿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优秀的指导技师和大量实训耗材,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工人招培基地建成以后,中集集团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重点培训学校数控技术、焊接、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学生,并且在集团下属的各级各类企业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招培基地的落成,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该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将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校企双赢。
四、强化专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5年来,青岛市平均每年向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投入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从2005年开始,青岛在胶州湾东海岸和西海岸将各建一处规模大、面向现代制造业的实训基地。目前东海岸的实训基地已见雏形,西海岸的实训基地正在筹办中。这两处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为数万名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岛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基地。两年来,全市利用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开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城乡劳动力转换的催化剂,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领头羊。
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推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专业建设的市场指导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根据,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青岛市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专业实训的装备水平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青岛市积极创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两个先进现代制造业、一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7个市级骨干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众多专业教师获得了专业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
青岛市的职业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实习设备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实习条件。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实施完善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行“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产品作品合一,教材与机器合一”的技能培养模式,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能根据社会生产实践及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配套建设有专业实习实训车间或生产型企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建有汽修、服装、果品加工、畜牧养殖、肉类和奶类食品加工等五个产教结合的校办企业,推行“知识教学——车间实训——技能实践——师徒讨论——总结反馈”的连动教学模式。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
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搭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及专业人才公共培养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并被青岛市政府纳入2006年市政府重点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整个基地专业设施投资规模达1.3亿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两万人次。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二是发展集群经济服务的集群专业,为青岛的支柱产业,为“电子之城”、“中国品牌之都”、“中国制造业基地”等集群产业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全面覆盖青岛市集群产业经济的集群专业。如今,学校已形成了以机械工程、汽车维修、数控技术为主线的专业集群,较好地为青岛的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实行“订单式”培训,2005年城乡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70多家企业、行业签订“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企业就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用到课程教学中。
青岛市与泉州市同属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青岛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执笔晋江安海职校黄宝郊)
第四篇:我市组团赴山东职业教育考察
赴山东青岛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根据泉州市教育局的部署安排,今年为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年”,为更好地推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水平,有效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专业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市教育局组织我市部分职业学校校长,实训主任到山东青岛进行专业建设的参观学习和有关教育考察活动。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青岛市平度职业教育中心、青岛市电子学校等单位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专业建设情况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青岛市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就考察团的考察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政府加强宏观统筹,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青岛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宏观统筹的领导。在我们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他们在职业教育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
1、统筹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投资大、成本高,而且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合理的教育结构,保持各类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政府就必须加强统筹,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为此,青岛市提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不动摇:高中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保持大致相当不动摇。“三个不动摇”从根本上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五”期间,青岛市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1:1左右。
2、统筹经费,为职业教育发展做物质保障
3、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点战略
4、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三农”
5、统筹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促进办学模式转变
二、围绕产业办专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青岛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青岛啤酒已经拥有百年的生产历史;海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企业,2005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达1039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其中青岛啤酒、海尔电器、海信电器、双星集团、澳柯玛这五大知名品牌,号称青岛支柱产业的五朵金花。
基于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及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认识,青岛市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普职协调发展的方针不动摇,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特点来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及时增设和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新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一模糊综合专业细分为“网络管理及运用、软件及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网站建设开发”等某一领域实践技能更加突出的专业;将原“农学”专业改为“农牧技术工程”,在“果林”专业增加了果酒酿造、果品加工等内容。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百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骨干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搞好专业服务产业的功能,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幅度增加了二产专业,特别对数控技术等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机电电子等工科类专业和外资、民营企业需求的工种、职位给予了更大的重视支持,使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专业服务产业,青岛市从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示范辐射功能和社会化服务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三、大力推广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措施:“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在青岛市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我们见到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半天学理论,半天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勤工俭学,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有一些经济补助,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铺设成才之路。学校建有金工、钳工、数控、汽修、焊接、生产车床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实训基地,推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根据学习项目专业分开归类上,实行“车间上课——实践实习——技能操作——讨论反馈”的项目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来讲授职业基础知识,以技能实践反求专业理论。学校和青岛青机机电公司合作企业联姻,学校出场地,企业建厂房,投设备,共建生产实习基地。青岛青机机电公司是经营机床设备的专业公司,学校与公司合作,投资创办了青岛市第一家专业数控加工培训学校——青岛青工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机电公司投入300万元,政府投入500万建有2500平方米的实习培训车间,投建数控设备20台,生产性机床25台,40台的数控编程微机可供学生进行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培训中心主要面向校内外,面向社会,为山东省培养机械加工,模具制造行业急需的数控操作、维修、编程的一线技术人员。学校还与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借助学校的实训基地,把它作为工人招培基地,学校在设备场地、师资力量、学生能力储备能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公司则为学校无偿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优秀的指导技师和大量实训耗材,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工人招培基地建成以后,中集集团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重点培训学校数控技术、焊接、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学生,并且在集团下属的各级各类企业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招培基地的落成,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该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将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校企双赢。
四、强化专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5年来,青岛市平均每年向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投入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从2005年开始,青岛在胶州湾东海岸和西海岸将各建一处规模大、面向现代制造业的实训基地。目前东海岸的实训基地已见雏形,西海岸的实训基地正在筹办中。这两处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为数万名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岛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基地。两年来,全市利用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开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城乡劳动力转换的催化剂,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领头羊。
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推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专业建设的市场指导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根据,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青岛市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专业实训的装备水平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青岛市积极创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两个先进现代制造业、一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7个市级骨干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众多专业教师获得了专业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
青岛市的职业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实习设备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实习条件。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实施完善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行“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产品作品合一,教材与机器合一”的技能培养模式,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能根据社会生产实践及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配套建设有专业实习实训车间或生产型企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建有汽修、服装、果品加工、畜牧养殖、肉类和奶类食品加工等五个产教结合的校办企业,推行“知识教学——车间实训——技能实践——师徒讨论——总结反馈”的连动教学模式。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
青岛市与泉州市同属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青岛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执笔
晋江安海职校
黄宝郊)
第五篇:致军分区的一封感谢信慰问贺电
· 军分区党委: 2013年4月3日,由于天气骤然变暖,山上积雪融化较快,形成洪灾,洪水顺着乡境内的四条自然沟而下,袭击了部分村庄的房屋、桥梁和农田,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致军分区的一封感谢信慰问贺电。正当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开展抗灾自救,从受灾的隐痛中走出来之时,5月31日,由于我乡前山一带骤降暴雨,形成瞬时特大洪峰,洪水再次袭击了我乡,此次洪水来势迅猛,仅哈拉苏自然沟的最大流量就达到150立方米/秒,为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湍急的洪峰瞬间冲毁了河床,滚过桥梁,袭击了克等11个农牧村,其中克村里进水,通往克等多个村的道路被冲毁,部分渡槽被冲坏,洪水漫过大片大片刚刚泛青的农田,一座座群众的住房、棚圈、库房倒塌,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人被雷击致死、四名孩子不幸落水身亡。
此次洪灾使全乡72户225间房屋、113间棚圈受损,11515亩耕地和21872亩草场被洪水袭击,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两次洪峰,广大公安干警始终与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奋战在抗洪一线,在灾区筑起了一道道洪水冲不毁的钢铁长城,奏响了警民一心战洪魔的凯歌。在克孜尔哈克村抗洪现场,由于道路被洪水冲毁,车辆无法行进,危急时刻,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部长带领几十名武装部特战分队的同志们与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手握一根钢丝绳一道冲入齐腰深的洪水中艰难前行,于接到命令后的第一时间迅速赶到克孜尔哈克村,在村口的一座危房中背出7名群众,并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范文《致军分区的一封感谢信慰问贺电》。到达该村后,特战分队的同志们与乡村干部一起,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中,挨家挨户的搜救,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重要物资,安置受灾群众,抢险期间,克村内洪水湍急,洪水卷着泥沙从村内穿过,抢险队员走起路来都十分困难,他们一次次被急流冲倒,又一次次被身旁的战友拉起,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抢险工作。当得知*村有10多名孩子落水后,部长、李政委带领特战分队的同志们在完成克村的抢险任务后,又迅速赶往*村展开搜救工作。在军警民的共同努力下,从晚9时许至第二天9时,经过一夜的奋战,找到了四名落水学生的遗体,救起了其余落水学生。
两次抗洪救灾,特战分队的同志们、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众用血汗和忠诚在*乡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军民团结、万众一心、战胜洪魔的赞歌。同时也体现了人武专干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你们这种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战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经过抗洪的考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加强,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进一步加深,各族群众之间的大团结进一步增强。为此*乡党委、政府和全乡1万多名各族群众对特战分队的同志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对受灾群众的大力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苦练出精兵,是军分区党委平时的严格要求,造就出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人武队伍,在关键时刻拉的起、跑的动、打的赢,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愧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钢铁队伍。*乡党委、政府及全乡1万多名各族群众对你们的鼎力帮助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共乡委员会 乡 人 民 政 府 2013年3月26日
致*军分区的一封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