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甘南生态环境保护的议案-郭层城

时间:2019-05-15 06:0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改善甘南生态环境保护的议案-郭层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改善甘南生态环境保护的议案-郭层城》。

第一篇:关于改善甘南生态环境保护的议案-郭层城

案由:关于促进我省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内容:在日前召开的第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会议也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甘肃等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以推动四省藏区发展迈出新步伐。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极为重要的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南的生态环境关系到甘肃乃至整个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要把生态作为第一任务来抓,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项目建设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甘南藏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1.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生态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等河流的上游,大部分地区属黄河流域,白龙江源头及上游地区则为长江流域,草原面积达4084.51 万亩,占全州总面积

4.5 万km的70.28%,是我省的主要畜牧业基地,在全国天然草场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甘南还是我省主要林区和我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水草丰茂的广袤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纵横密布的河流湖泊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是我省最好的生态地区之一。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甘南草原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并且逐步加剧。进入新世纪,尽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生态恶化的状况有所好转,如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采伐已经基本停止。但总体上看,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二是森林过量采伐,其生态功能急需要恢复;三是水资源严重减少,对“一江三河”的补给量锐减;四是草原载畜量严重超限,牧草修养生息周期越来越短;五是鼠虫灾害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六是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滞后。遏止甘南草原生态的恶化,维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政策的、经济的、科技的综合措施进行保护和建设,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为此,建议:

1、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甘南草原,经济发展常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一定损害。就草原畜牧业而言,现阶段就很难做到牲畜饲养量增加、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增加值提高而草原生态不受影响。所以在畜牧业生长的增长速度上不能一味地追求稳定高速,不能一味的追求饲养和存栏数量。仿照青海省对三江源地区那样,不再考核GDP 中草原畜牧业中的增加值,不再追求饲养量、存栏量,引导牧民群众改变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提高牲畜的质量和个体产值,和从事第二、三产业来增加收入,使草原的承载能力得到一定的缓冲。促进草原由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发展。

2、努力解决草原超载问题。造成草原生产能力下降,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年复一年的超载过牧。应按照不同草原的生产能力,逐乡逐村逐户的核定年饲养量、存栏量,建立档案,年末检查。对于超载部分,动员和倡导群众提高出栏率、提高商品量,还可探讨采取经济的手段,对饲养量超过核定限额部分征收草场使用补偿费,所收取的草原补偿费全部用于草原保护和建设。对退化比较严重的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封闭起来休养生息,引导群众实行圈养舍饲,季节育肥。建议政府在饲草料供应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补助。宁夏、内蒙古等地实行这种办法后,草原植被恢复十分明显,是值得借鉴的。另外对于生态十分脆弱,或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如沼泽草地和已划为国家级、省级各种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牧民群众,实行生态移民,有计划地搬迁出来,引导他们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转产以后,政府在生产生活方面给予补助、扶持,在税费收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和照顾,实行放水养鱼,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使草原的生态进一步得到保护。

3、,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大力宣传,努力贯彻执行《草原法》以及自治州制定的草原保护条例,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改变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轻建设的状况。再不能在草原上开荒、种地、办农场,再不能在河谷滩涂乱搞与河争地。按照科学规划,继续实行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严禁在草原上

2狩猎捕鱼(消灭鼠虫害除外),保护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的飞禽走兽,恢复和维护草原上的生物链;严禁在“三化”草原和生态保护区内采挖药材、采集山珍,在其他草原上滥挖乱采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在草原上开发矿藏资源,或进行工程建设,或采土、采沙、采石,应先进行生态评估,及时恢复毁坏的草原植被。禁止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碾压破坏植被,保护好草原要比破坏后再恢复更容易、更经济,代价更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草原建设和保护的投入。通过多年的实践,甘南牧区已探索出有利于生态保护,又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建设途径。如对冬春季草场划片围栏封育,夏秋季进行休牧,冬春季实行轮牧;对退化草场进行施肥除莠、补播改良;对干旱草场引水灌溉;建立饲草料生产基地,以及牲畜棚圈,牧民定居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但由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原因。除大面积开展围栏封育外,其他建设项目都还停留在小规模的试点范围,未能大面积的推广。建议国家和省上能多补助一些,州县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多安排一些,草原使用者多拿一些,多渠道地筹集资金用于草原建设。对承包使用草场坚持“谁使用、谁建设、谁收益”,引导牧民群众在草原建设上多投入,使草原资源可持续地使用。对于近百万亩沙化、盐碱化草原,要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加强治理,特别是黄河首曲水源涵养地生态恢复和建设等大规模的草原综合治理,应逐步列入国家和我省的整治计划,尽快恢复甘南草原的繁荣生机。

5、大力开展草原科研研究。注重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技术,解决草原保护和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当前,在甘南草原的保护、建设、利用和检测中遇到许多难题:如何大面积有效地消灭鼠害(主要指危害最甚的鼢鼠),恢复草原地生产能力;如何在海拔3300 多米的高寒地区,治理近百万亩的沙化、盐碱化草地;在甘南岩金矿区如何恢复因露天采矿而被毁坏的植被,如何处理或综合利用每年数以百万吨计的矿渣及选矿后带毒的污水等,这些问题,仅靠牧民群众和当地十分有限的技术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国家或省上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拿出技术措施,用于实践,有效地予以解决,以支撑和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6、保护好森林资源。甘南的天然森林河谷滩涂上的權丛和草原互相依存,互为屏障,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林盛草茂,林衰草枯。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有计划大规模的原木生产已经停止,滥砍盗伐现象也基本绝迹,森林资源日益萎缩的状况已有改观。但林木生长周期很长,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这一期间,应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对天然林区的防火,病虫害的检测防治等工作始终不能松懈,同时做好宜林地的退耕还林,大片宜林地和采伐地还可进行飞机播种,人工补栽等工作。

第二篇: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对策探讨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对策探讨

周克仪,田存梅

1(1.黄委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00;2.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尤其是下游地区,20世纪后半世纪下游生态日益恶化,以成为我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本文就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和改善黑河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对策;措施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黑河流域范围界于东经97°~102°、北纬37°50′~42°40′之间,流域总面积为14.29万km2,其中青海省为1.04万km2,甘肃省为6.18万km2,内蒙古自治区约为7.07万km2。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干流全长821km。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03km,面积1.0万km2,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为350mm,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河道长185km,面积2.56万km2,两岸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但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仅有140mm,多年平均温度6~8℃,年日照时数长达3000~4000小时,年蒸发能力达1410mm,人工绿洲面积较大,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333km,面积8.04万km2,除河流沿岸和居延三角洲外,大部分为沙漠戈壁,年降水量只有47mm,多年平均气温在8~10℃,极端最低气温在-30℃以下,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年日照时数为3446小时,年蒸发能力高达2250mm,气候非常干燥,干旱指数达47.5,属极端干旱区,风沙危害十分严重,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2 生态状况及主要生态问题

2.1 生态状况

黑河流域上游土地面积1万km2,其中高山地面积占72 %,河流台地占27 %,绿洲丘陵占1 %,该地区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中游地区土地面积2.56万km2,其中戈壁沙漠占31 %,土质滩地占29 %,绿洲占24 %,低山丘陵占16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人工绿洲发育;下游是流域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现有土地面积8.04万km2,90 %为戈壁沙漠和剥蚀残山,其中近一半是沙漠化土地,绿洲仅占6 %。

黑河流域水质状况较好,但中游地区部分河段水质已有下降趋势。据1998年对洪水河、梨园河、黑河干流、山丹河共589km河段水质评价的结果,Ⅰ至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段长的85.4%,Ⅳ类、Ⅴ类水河长占14.6%。2.2 主要生态问题

由于中游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土地沙漠化、植被退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恶化在全流域范围内迅速发展,尤以流域下游情势更为严峻,不仅严重影响到下游荒漠绿洲的生存,而且对邻近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威胁。上、中、下游地区的生态问题分述如下:

上游地区主要是森林带下限退化和天然林草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流域内祁连山地森林区,90年代初森林保存面积仅100余万亩,与建国初期相比,森林面积减少约16.5%,森林带下限高程由1900m退缩至2300m。

中游地区主要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环境污染等。具体表现在:中游部分地区如金塔、高台等地在1990年以来沙漠化仍呈扩展趋势;盐碱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水污染严重且呈发展态势。由于大量垦荒造成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尚存草地由于高强度过牧而退化严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导致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连锁反应。

下游地区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劣变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表现在终端湖泊消失、众多天然河道废弃并形成绿洲内部沙源、天然绿洲萎缩、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下游断流时间由50年代的100天增加到目前的近200天,西居延海、东居延海先后干涸,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胡杨、沙枣和柽柳等面积减少了86万亩;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大于70 %林灌草甸草地减少了约78 %,而覆盖度小于30 %的荒漠草地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68 %;据TM影像资料,额济纳旗植被覆盖率小于10 %的戈壁、沙漠面积平均年增加23km2,随着沙化面积增加,沙尘暴危害加剧。所有这些使得本区域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环境保障。生态保护和改善对策

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定的大事。黑河流域生态问题是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受水资源总量的限制,生态建设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3.1 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方案,确保进入下游三角洲的水量

水是干旱区最活跃的自然因子,也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的近期下游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林木枯亡、草场退化。黑河治理的核心是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实现科学治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方案,确保正义峡断面的下泄水量指标的完成。并且要提高下游河道输水效率,逐步增加进入居延海的水量。3.1.1 中游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流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再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限制种植水道等高耗水作物,严格控制兴建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大力开展灌区节水改造,提高水利用效率;采取综合措施,节约用水。3.1.2 下游减小输水损失,提高输水效率

下游建设正义峡水库和甘蒙输水干渠,减少河道输水损失。下游三角洲下段要建设通往居延海蓝色通道,并保持畅通,以使黑河干流全程过水,增加进入居延海的水量。

3.2 上中下游统筹兼顾,防护优先、防治结合,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加强流域统一规划和管理,充分认识和发挥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使生态系统得到合理恢复。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3.2.1 加强天然林保护和草地综合治理

上游祁连山区实行围栏封育、治理沙化草地和黑土滩地,适当营造人工林,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遏制源头区生态恶化趋势。

中游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的建设。

下游要以维持现有绿洲生态为前提,加强林草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要因地制宜,退耕限牧,实行围栏封育、草场轮牧,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牧业方式,最大限度的恢复地表植被。3.2.2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加强管理

根据国务院《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对一些濒临枯亡的林木和退化的草原重点加以保护,以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制订保护区的地方法规和管理制度,实施强制性的保护措施。

3.2.3 加强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与监督管理

根据《水土保持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流域内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和企业,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的项目,必须采取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并且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验收。3.2.4 生态建设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

生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林业建设与保护、草原治理、水源与灌溉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等各个方面。在生态系统恶劣的黑河流域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应因地制宜采取工程、科技、经济、法律等综合措施,必须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林、水、农、计划、财政等多部门分工协作,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3.3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黑河流域污染物主要来自造纸、化工业、石油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行业,主要污染河段为中游的张掖地区,虽然排污量不大,但污染物含量高,达标排放率低。当前应抓紧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防治水污染。考虑到黑河水资源极度紧张,要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发展,对“十五小”重污染企业和污水不能达标的企业实行关停,逐步实行清洁生产。对建设项目,应按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污水处理厂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工程,控制年进入干流的污染物总量,使重点水源区水质逐步得到改善。4 结语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改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生态系统的恢复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社会性。在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各部门应协调合作,加强管理,共同致力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001.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2000.9.[3] 刘钟龄等.黑河(额济纳河)下游绿洲生态系统受笋与生态保育对策的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15卷3期.[4] 李万寿,陈志辉.黑河上游水沙来源及组成的分析.青海水利.2002年,第1期.

下载关于改善甘南生态环境保护的议案-郭层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改善甘南生态环境保护的议案-郭层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