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时间:2019-05-15 06:4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第一篇: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项目简介:项目本着适用、实用、有效的原则,开展了蔬菜新品种引进和筛选,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和应用,蔬菜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4个方面工作。通过试验和鉴定,从引进的200余个蔬菜品种中筛选出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栽培的品种44个,其中西红柿7个、青椒5个、黄瓜5个、西瓜7个。厚皮甜瓜7个、韭菜5个、特菜10个;研究出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蔬菜的穴盘育苗、嫁接育苗、无土栽培、柱状立体栽培等相关技术,制定等相关技术,制定出6个设施主作蔬菜栽培技术规程。上述研究填补了辽宁省风沙半干旱地区的空白。达到了半干旱地区同类地区的国内领先水平。

本技术已完全成熟并经过实践应用证明,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以达到促进该特征区域的特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合作意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项目提出单位:辽宁省农科院

项目负责人:王群电话:0418-3998899E-mail:fengshasuokejike521@sina.com

第二篇: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草莓富含营养,可保健、美容,有水果皇后之美誉,倍受欢迎。定兴的自然气候条件很适宜草莓的生长发育,且已有成功的种植经验,个别乡村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但是定兴草莓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平,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制约因素。一是生产目的不确定、品种选择与搭配不合理:目前几乎所有种植基地的草莓都是鲜食加工不分,前期大果进鲜果市场、后期小果工厂加工,品种没有针对性且混杂退化,即进不了高档鲜果市场也保证不了好的加工效果,而且草莓成熟期过度集中,短时间内供大于求、大部分时间供不应求,;二是生产技术不规范:施肥整地、栽苗时间、定植深度、温度调控、水肥管理等技术措施无所师从,随意性很强,效果差异很大;三是农残问题:由于现有草莓品种抗病性较差,加上农民不科学的种植习惯,造成草莓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使用的农药毒性越来越强、剂量越来越大,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四是生态环境恶化: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确实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速效”和“高产”,但更多的还是环境污染,生产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只被草莓吸收利用了不足1/2,大部分被浪费掉了,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通透性,不利于植物根系及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

本项目意在根据京津地区居民消费习惯和定兴当地土壤特性及保护地结构性能,引进国内外促成、半促成栽培草莓优良品种,在定兴县昌利农业科技园进行保护地草莓品种比较实验,优选出最受当地消费者欢迎的、适宜本地区保护地性能和观光采摘特点的优良草莓新品种,根据入选品种特性,集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形成规范化种植模式,建立生产示范,诱导周边莓农和生产组织进行规范化、优质化生产,确保定兴草莓产业稳草莓是一种高档、长线、大宗商品,被誉为水果皇后,倍受青睐。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发达国家同时也是草莓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水平高,人均消费量大。这些国家除草莓生产水平较高外,还有一套完善的行业管理经验。政府指定某些有资质的机构研究行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行业规范;科研结构进行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机构潜心进行产品保鲜,精品包装,拓展市场方面的工作;通过政策调控、市场机制及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生产者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同时协调和平衡产供销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产业良性发展。

中国的草莓生产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草莓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浙江、安徽、河北、北京等地,但总体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草莓品种落后混杂,品种间搭配不合理;生产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从生产用地选择到设施的建设、从栽培方式到日常管理都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标准;病虫害严重,生态条件恶化),行业管理不到位,产品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草莓的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品质要求越高,在国际市场高度关注食品

安全,对农残控制越来越严,国人的健康消费观念越来越强,各地都在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的今天,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是草莓生产的必然方向。步发展。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1.品种引进与评价:

根据保定地区的自然气候土壤特点及保护地结构性能,结合当地消费习惯和加工要求,从国内外引进具备丰产高效、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早中晚熟草莓品种5-10个,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调查各品种生物学特性,进行品种评价。

2.适宜品种优选:

建立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品种比较试验,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定植时期、不同保温处理、不同水肥管理等条件下各品种的植物需特种和农艺学性状,优选出符合京津地区消费习惯的、最适宜当地气候土壤及保护地特点的优良草莓新品种3,其中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露地栽培品种各1个。

3.草莓脱毒苗的工厂化生产:

从入选品种中优选最具品种特性的优秀母株,进行变温热脱毒,诱导匍匐茎,于无菌条件下切取匍匐茎生长组织,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入选品种进行脱毒及种苗快速繁育和推广。

4.草莓优质高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各种栽培条件实验研究入选品种的最佳整地方式、最适栽苗时间、合理定植密度、适宜保温时间、赤霉素的适宜剂量,配合滴灌、平衡施肥、CO2施肥、温湿度调控等技术措施,集成优良品种草莓脱毒苗、高架基质栽培、双色地膜及膜下滴灌、人工补光、配方平衡施肥等关键生产技术,形成技术规范,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兼具体验、休闲、采摘功效。

5、保护地栽培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以生产绿色无公害草莓为标准,调查保护地栽培草莓的主要病虫害(如草莓重茬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蚜虫、红蜘蛛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生物的、栽培的、物理的、无公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项目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根据定兴自然气候条件和保护地结构性能及居民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确定引进适宜品种,通过品种比较试验优选出适宜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3个;根据入选促成栽培草莓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具体栽培条件,使用脱毒苗、高架基质

栽培、土壤消毒、生态防病、物理防虫、平衡施肥、人工补光等技术集成,建立不同草莓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项目的关键技术:优选出受消费者欢迎的、适宜定兴气候土壤特点和保护地结构性能的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针对入选草莓新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条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傻瓜化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从国内外引进优良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5-10个,研究各品种特性,从中优选出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保护地结构性能的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1-3;针对新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研发出国内领先水平的安全优质高效保护地草莓栽培技术模式。

用2-3年时间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保护地促成草莓500-1000亩,辐射其它区县发展草莓基地3000-5000亩左右,不但充实农民钱袋子、丰富市民果盘子,还可增加就业,开辟自助采摘,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

项目任务分工:

定兴县农业科技园区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委派2-3名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组工作,保证参与课题组的技术人员为本课题的工作时间;提供本项目有关实验和示范工作的场地和配套设施,负责项目生产示范的组织实施,配合新品种引进与优选及新品种优质高效生产实验的实施;负责组织对周边农民进行草莓生产技术培训;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拨付。

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为本项目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2-3名,负责本项目策划和申报材料编写,负责本项目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引进及品比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负责入选草莓新品种安全优质高效栽培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负责项目生产示范的设计和技术指导。

省科技厅支持经费的70%归定兴县农业科技园区支配,30%归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支配。

项目计划进度:

2014年:引进优良草莓新品种,建立品种比较试验,进行田间调查,建立品种档案。2015年:优选出适合引种目标的优良草莓品种1-3个;对入选的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进行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实验,形成保护地草莓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建立生产示范;组织农民培训5-10次,培训3000人次。

项目组由草莓栽培、育种、植保、加工、技术推广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成员技术水平高,组成合理。

定兴县昌利农业科技园区目前自身拥有各类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21人,其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村级还有专职和兼职农民技术员35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25户。同时,园区依据区位优势,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了由20余名经验丰富的博士、教授组成的技术负责家组,每年河北农业大学可向园区输送30余名研究生、本、专科生开展发展,并与中科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技术合作、协作关系,已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8项。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必将为建立“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奠定人才、技术、信息基础。

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是国内草莓科技领域的一支主力军。多年来一直从事草莓育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先后从美国、日本、法国引进数十个草莓新品种,并从中优选出优良品种5个。其中上世纪引进推广的草莓新品种ALLSDAR迅速发展为当时的主栽品种,使保定草莓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成就了保定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面积发展到20余万亩,还辐射到全国各地,年创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人民币;九十年代末从法国引进推广的加工草莓品种DASAILECT又使保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草莓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带动了二十余家草莓加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中心自主研发了草莓工厂化育苗技术(包括一级无毒试管苗培育技术、二级网室无病苗培育技术、三级优质生产苗培育技术),太阳能消毒克服草莓重茬病技术,草莓延后栽培技术,草莓无土栽培技术,草莓有机栽培技术,草莓保鲜及速冻加工技术。

两项目承担单位间已经签定了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在定兴及周边县区开展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带动定兴草莓产业发展。

第三篇: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支撑技术研究与开发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大幅度提高配用电通信性能和海量信息处理能力目标导向,研究分析BPLC、XPON和TD-LTE核心技术,提出适用于智能配用电的“最后一公里”通信的完整解决方案;建立统一、便捷的网管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运维、远程调测/升级、远程故障定位和诊断技术;建立智能配用电系统通信业务深度识别、控制与抗攻击技术体系,构建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建立基于IEC 61968的智能配用电信息和业务标准模型以及图模互操作技术;建立基于IEC61968与IEC61850协作的数据采集无缝通信体系;通过引入电信实时计费中的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建立智能配用电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建立基于多源信息模型的配电网高级辅助决策支撑技术建设智能配用电系统的通信与信息处理示范工程,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试点,验证智能配用电系统广域、分散特点,支持多样化和互动业务需求。同时,依托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检测中心,建立智能配用电软件系统、智能终端设备和通信设备的检测标准体系和规范,致力于国内外的相关标准的制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力公司已对配用电信息系统进行了部分基础研究,其应用范围覆盖各个方面,如配电管理系统(DMS)、自动作图(AM)/设备管理(FM)/地理信息系统(GIS)、停电管理系统(OMS)、工作票/操作票管理系统(WOM)、线路和状态管理系统、表计和负荷管理系统、电话投诉管理和处理系统(Trouble Call)等。

随着智能电网研究和建设工作的推进,对配电网的信息化支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配用电领域,国外研究机构和电力公司开展了大量的智能化实践,包括智能表计、用户电压控制、动态储能等。例如:意大利电力公司和法国电力公司(EDF)通过安装“智能电表”,使用户跟踪自己用电情况,并能进行远程控制;在信息通信方面,2004年美国电科院EPRI完成了综合能源及通信系统体系结构(IECSA)研究;美国Xcel Energy公司从2008年起在科罗拉多州的一个9万人的小镇波尔得(Boulder City)建设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其主要技术路线是:构建配电网实时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建设能够远程监控、准实时数据采集和通信,以及优化性能的“智能”变电站;安装可编程居家控制装置和全面自动化居家能源使用所必需的系统;并整合基础设施,支持小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混合电力汽车、电池系统等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这是当前国际上最

为系统的“智能配用电”实践。

我国在配电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相关企业无论在信息系统规模上还是在功能深度上也均具备了相当的研发实力和经验。同时,随着近年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强,不仅配电GIS、SCADA/DMS、负控、客服、营销等服务于日常工作的信息系统陆续在各级电力公司投入运行,而且电网评估与规划、市场开发辅助决策等高级决策支持系统日益受到关注。清华大学于1990年率先展开配电自动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于2001年在绍兴投运了配电运行调度辅助决策系统(DMS)。

在智能配网建设方面,南方电网于2007年7月确定在广州供电局、深圳供电局开展配网自动化试点建设工作。广州供电局2008年全面实施营配一体化系统把420万客户资料与配电CIM模型进行了统一,建立了配网GIS、配网规划、配网生产、配网工程和客户营销的一体化管理,已经实施了快速复电系统。2009-2010年在广东电网全省21个地市局推广实施营配一体化工作以解决配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以及SCADA系统的模型和图形的交互和共享工作。

配电网的通信技术现状还比较落后。目前采用的主要接入技术有如下几种: 230M数传电台、GPRS技术、电话线、专线方式、电力线载波和光纤。智能配用电的通信网络技术最大的困难在于“最后一公里”,未来智能配用电中最具应用潜力的“最后一公里”通信技术包括:

(1)以太无源光网络(XPON)。这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它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低成本;高带宽;扩展性强,灵活快速的服务重组;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方便的管理等等。

(2)无线宽带通信的LTE技术。LTE是3G到4G的演变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0km。LTE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LTE结合了这些先进的技术,因此非常适合电力网覆盖范围广、接入节点量大、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等行业特点。

(3)宽带电力线上网技术(BPLC)。BPLC利用现有的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和话音信号,传输速率可达10M。将该技术应用于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与电网建设同步等优点。该技术还存在一些工程技术难题需攻关,例如如何解决当负载波动时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等。

三、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要点

本课题从通信与信息安全、信息模型构建、智能配用电海量信息分布式处理、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互动决策技术、信息和通信的标准化与检测、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划分为6个任务,分别为: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其信息安全、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标准化与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互动决策平台、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与检测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一)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通信网络安全

(1)智能配用电通信架构研究。针对智能配用电网的大范围,分散的特点,互动、业务多样化趋势,考虑业务分区和对已有通信网络的影响,对电网通信网络整体结构进行研究,建立适应智能配用电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效通信架构。

(2)智能配用电各层面通信技术。分析其中最具应用潜力的各种通信技术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中压PLC、TD-LTE、XPON、宽带PLC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等在智能电网通信中的应用特点,研究适合智能电网应用的通信技术总体解决方案。

(3)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与物联网互联性研究。研究物联网在智能配用电系统中信息感知、可靠数据传输、网络架构及信息智能管理和多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4)通信网络安全性研究。研究不同分区的业务在同一平台传送过程中基于物理层面的隔离技术,以及基于MPLS,虚拟局域网(VLAN),QinQ(双层VLAN标签)等技术的通信业务逻辑隔离研究,保证保障不同业务通过端到端独立传输,从而保障所传输信息的安全。研究三重搅动加密算法、AES加密算法等加密短发的业务安全研究;研究满足配用电通信全路径业务流量深度识别及网络分析(基于IEC 61968/61850)、控制及抗攻击技术与产品,识别并阻断各种非正常的业务流量。

(5)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智能运维技术研究。研究比较各种通信技术的维护成本,网络全领域设备统一管理,网络全领域业务的智能快速发放,远程运维和快速故障诊断与定位技术。

(二)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

(1)分布式电源建模。根据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电动汽车等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机理和对电网的接口特性,建立其数字信息模型。

(2)配电网/微网整体建模。微网将是配电网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主网针对多种微电源形式还没有合适的通用模型。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对微电源中各单元的动态环节采用不同的简化方法,从而得到不同的模

型。

(3)主配网互动模型。在CIM统一信息模型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面向配网、主配网统一的静态模型、运行数据和图形数据规范。提出面向配网、包含主网的统一的静态模型、运行数据和图形数据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源配用电系统的整体行为特性,建立微网-配电网-输电网三级电网的互动模型用于决策分析。

(4)配用电运行管理业务统一建模技术。研究国际标准的数据模型(IEC 61968、IEC 61970、OAGIS、ORM),按南方电网公司的业务组织形式,对国际标准数据模型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形成南方电网公司配用电数据模型的基础。梳理、分析全网共享交换数据需求,对国际标准的研究成果进行扩展及优化,扩展IEC公共信息模型(CIM)在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建立面向配电网生产、营销、调度、建设、物资等业务所需要的配用电网CIM模型标准。该统一信息模型将指导后续的模型数据规范研究、数据交换和信息服务规范的研究。

(三)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

(1)研究IEC61968/61970 与IEC61850标准的协作问题,及其数据通信规约和采集规范。研究各配用电自动化和管理系统的数据源与CIM模型之间的映射,实现已有应用系统数据到CIM数据中心的自动转换。

(2)海量数据分类与重组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支撑平台需要采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于运行数据根据数据来源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的数据对象: 实时采集数据对象、历史数据对象和分析数据对象。对于运行数据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数据对象:数字量,模拟量,累加量。系统要与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整合,数据来源复杂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数据进行分类,海量数据信息分布式处理技术将按照业务特点进行梳理处理确保应用数据满足业务应用。

(3)海量时间序列数据快速存储、检索、处理技术。配用电信息绝大多数是时间序列数据而且规模庞大,例如一个典型中型城市的一年用电信息数据量可以达5TB以上,因此需要研究实现海量时间序列数据快速存储、检索、处理技术。研究云计算技术在海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开发时间序列数据库技术,重点研究该类数据库的数据库模式、时序数据的压缩技术、高效的高效检索机制和系统故障恢复技术。研发适合电力行业的数据库技术,满足分布式数据存储和交互, 避免海量数据遭遇的硬件瓶颈,并能够提供基于CIM模型的外部访问接口。

(4)模型信息辨识及弥补技术。

参数模型数据存在缺失、错误,需要采用基于网络拓扑,综合数据应用验证等技术对参数模型进行审核和校验。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适用于智能配用电系统的参数辨识算法。

系统运行数据存在缺失、噪声和错误,因此需要采用ETL(抽取、转换、装载)技术进行数据抽取、清洗、整合、管理,解决数据的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配用电系统数据校验与修复方法以及关键数据抽取校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算法程序。

(四)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互动、决策平台(1)基于数据网格的CIM数据中心与CIM模型验证技术。

研究数据网格技术,建立智能配用电分布式CIM数据中心,包括配用电网、配用电业务在内所有基础数据和实时数据,通过数据网格实现数据同步和透明访问。本体网络语言OWL(Web Ontology Language)实现较完备的CIM语义信息模型,研究对各个配用电网业务系统进行CIM/OWL的CIM语义和语法进行验证和对CIM的相关业务逻辑的验证方法。

(2)基于模型驱动的CIM平滑升级与智能处理技术

由于配用电业务升级的需要和新设备加入,在基于的信息集成实践中,IEC61970/61968CIM一直在发展、演进。CIM模型版本升级会导致需要重新开发大量的代码以适应新集成环境CIM模型的需求。研究基于CIM的模型驱动架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技术,自动更新数据库结构、自动生成新CIM模型与已有应用系统数据映射进行代码和CIS接口,快速实现满足新需求的系统开发,使得新应用的模型和数据纳入统一CIM框架。

(3)信息交换总线与互操作技术

研究面向智能配用电的基于IEC 61968框架的数据服务平台技术,采用SOA技术,建立开放的、具有良好可扩充性的数据服务平台,使配网各应用系统能够方便规范的使用集成在总线上的数据。

研究和建立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基于Web Service标准,通过事件驱动和基于XML消息引擎,为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底层服务支撑。企业服务总线提供可靠消息传输、服务接入、协议转换、数据格式转换、基于内容的路由等功能,屏蔽了服务的物理位置、协议和数据格式。

研究跨安全区应用无缝集成技术,建立跨安全区的信息交换总线,为各安全区服务接入提供统一的接入规范,实现跨安全区服务的透明接入和访问。

研究基于消息的信息交互和传输技术,实现实时信息、准实时信息和非实时信息的交换,支持多系统间的业务流转和功能集成,完成配电相关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基于IEC 61968 Part3(配网运行)、Part4(台帐与资产管理)、Part5(运行计划与优化)、Part6(维修与建设)、Part7(配网扩展规划)、Part8(客户支持)、Part9(抄表与控制)、Part10(外部系统)相关国际标准,制订 5

智能配用电各个业务功能间的消息交互标准,该标准将用于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各个现有信息和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流程贯通。

研究具有标准的构建框架,实现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透明管理,为前端应用提供单一的系统访问接口的电信息支撑。

研究智能配用电信息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发布的方式和方法,加强与政府在执行相关配用电环节政策、计划上的配合。

(4)智能配用电全息分析与辅助决策技术

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层,以面向服务的架构、基于企业服务总线,实现电网资源、资产、量测和业务模型结构化管理服务,实现电网图形化展现服务,为智能配用电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电网模型、图形、实时历史数据服务支撑。

研究与开发高级决策服务层,包括配网拓扑分析服务、潮流计算服务;输、配电网解耦互动的配网安全分析与风险评估服务,网络重构优化服务、负荷转供服务、故障恢复决策服务。

基于信息服务和高级决策服务,研究智能配用电全息分析与辅助决策技术。采用实时GIS的可视化服务,实现电网运行方式监视、计划执行监视、停电区域监视、停电用户与损失电量在线统计、保电计划/执行情况监视、工地施工道路开挖监视、设备缺陷/故障监视、车辆/班组位置路线监视和调度、故障恢复决策、应急电源车调度、风险评估、可靠性预估和实时统计。

(五)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及其检测技术

(1)配用电信息标准检测技术。研究和开发配电网CIM验证工具和互操作检测软件。在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建立配用电领域统一CIM模型的验证检测平台,以支持配用电网各类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 积极参与UCAIug等国际组织的配电网CIM互操作,提高配电网CIM标准在制定中的话语权。

(2)智能配用电通信技术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研究智能配用电生产需求的通信网络、系统和设备的性能要求、通信基本协议和相关测试方法等领域的自主技术标准和检测技术,适应智能配用电通信技术系统需要的高带宽、长距离、广分散和动态路由高可靠性通信的需求,解决智能电网复杂的电力环境中光纤传送的动态色散补偿、波长调节、带宽调整、增益谱型调整、自动增益(衰减)变化的应用和优化控制;解决智能电网对配用电高可靠性通信协议提出新的要求,包括系统设备高可靠性的性能监测控制和高精度的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统一不同厂家通信设备采用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实现数据双向高可靠性通信,保证多系统数据可靠传送与统一接口共享,支持智能路由策略来灵活实现数据访问的分发、聚合,分层分布处理。

规范系统设备的通信接口、协议的统一;功能和性能的要求;以及操作维护

及网络管理的方便性;同时结合智能配用电信息传输的特点,提出对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供电以及环境试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六)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1)建设标准化、分布式配用电信息集成系统,整合各个配用电系统信息模型和服务,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配网生产运行信息全息分析和辅助决策、应急指挥信息全息分析和辅助决策、用电信息全息分析和辅助决策,全面提高配用电运行指挥和用电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2)建设安全、可靠、经济的通信技术示范工程,构建包括宽带电力载波、TD-LTE、XPON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等网络技术,验证相关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络中的表现,为其他地区的通信和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2、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一)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通信网络安全

(1)智能配用电网络具有配电网一次网架复杂、网络变动频繁,覆盖范围广,分布环境复杂的特点。需要适应这些特点的具有高质量、高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自适应的网络架构,以及硬件可靠性要求高的通信设备。

(2)宽带电力线载波技术方面,包括OFDM多用户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技术、宽带电力线载波OFDM多用户网络通信自组织组网技术和宽带电力线载波OFDM多用户网络通信收发器实现技术。

(3)配用电通信网需要保证信息被安全、及时、完整准确的送达,因此需要对配用电通信网络的业务流控与调度技术,网络可靠性保障,网络自愈,快速故障定位,网络自愈技术,隔离技术等进行研究。分组通信技术本身只能实现逻辑隔离,实现物理隔离需引入其他通信技术,多种技术在同一设备上实现融合。

(4)配用电网络大规模建设后运维复杂。配用电网络覆盖范围广,数量多,分布分散,运维人员到现场进行升级、故障隔离等处理的时间长,成本高,因此需要研究远程运维技术和快速故障定位技术。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往往由多种不同的通信技术混合组网,且可能由多个厂家提供设备,往往需要多个网管系统进行管理,管理难度高,因此需要研究智能配用电网络的统一运维。

(二)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

(1)配电SCADA、地理信息系统(GIS)、生产管理系统(PMS)、营销管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负荷控制系统(LCM)等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规范,组成模式、边界划分等总体规范不明确,各个业务系统各自为政、应用范围和功能存在着一定的重叠、冲突或者遗漏,建立统一的信息模型和业务模型难度大。

(2)配用电系统是大电网的末端,配用电系统的运行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电网,因此必须实现与输电网网的信息互动,才能建立能真正表征配电网运行本质特征的信息与决策模型。而配用电与输电网在信息和业务模型存在巨大差异,分属不同责任单位,建模难度大。

(3)分布式电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对电网的接口特性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和实际验证,新型有源配电网的组成形式及其整体行为特征很难描述完备。

(4)IEC 61968、61970,OAG OAGIS、OpenGIS ORM等国际标准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需要密切跟踪其最新发展趋势,并且其理论研究的内容覆盖范围和实用性深度与南方电网的各个业务系统现实模型和业务现实需求的还是有很大距离。

(三)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

(1)IEC61970/61968 与IEC61850 标准目前不能协同工作,目前配用电系统不能直接采集采用IEC61850 标准的设备数据,需要进行相关的标准开发工作以能够有效衔接。

(2)配用电侧的设备和用户数量都非常庞大,采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量十分巨大,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数据进行分类,海量数据信息处理将按照业务特点进行处理确保应用数据满足业务应用。

(3)配电网存在海量参数及运行数据,运行过程中存在参数模型不完整,实时信息缺失和错误,因此需要研究智能配电网环境下模型辨识,状态估计算法,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可信度。

(四)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决策、互动平台(1)随着电力业务需求和智能配用电的发展,电网模型和业务模型持续变化导致CIM模型不断升级,需要研究基于模型驱动的CIM平滑升级与智能处理技术。

(2)智能配电网业务数据量大,业务繁琐复杂,各个信息和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交换和集成困难。

(3)智能配用电生产、运行和用电管理业务交叉、复杂,需要联动决策。需要研究面向智能配用电的信息和知识决策服务,提高智能配用电管理的智能性。

(五)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及其检测技术

(1)相关信息标准的关联研究、挖掘和分析现有标准之间关联性,在配用电信息标准集成平台进行统一。建立配用电信息标准评价指标、需要给出配用电信息标准的准确性和冗余程度的评价方法,开发相应的测试工具。

(2)规范系统设备的通信接口、协议、功能和性能的要求;同时结合智能配用电信息传输的特点,提出对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供电以及环境试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六)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1)配用电系统业务类型众多、信息量大、基础差,需要建设配电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接口标准和共享机制,实现各类配电信息资源的无缝集成。

(2)智能终端设备的数量、分布、地形条件、气候环境和现有建设程度都不尽相同,还没有一种单一的通信技术可以适应所有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要求。

四、技术路线、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1、技术路线

(1)面向智能配用电大规模分散接入、环境复杂的高可靠性通信需求的分层异构通信网络体系及其多种通信技术组合的实证研究

广泛调研国内外最新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最终建立符合配用电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通信网络分层结构模型和体系架构。重点研究适合智能配用电的各层面网络技术,包括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中压PLC,BPLC、电力专用XPON、TD-LTE、OPLC等多种通信技术,实现满足需求的配用电通信网性能及业务QoS保障,研究支持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和“双向互动”的通信整体解决方案。

(2)开发组织知识产权的的可靠宽带电力载波技术

电力线载波OFDM通信网络技术:采用以OFDM为核心的宽带电力线载波OFDM通信网络技术,实现智能配用电数据网关与配用电终端之间的自组织网络通信。

自组织组网构建技术:提出采用自组织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设备间的通信链路,每接入一个设备,该设备会自动与附近设备建立链接并形成新的网络拓扑。

信道资源的认知通信技术:采用认知通信技术对信道资源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包括多用户信道的传输特性、噪声特性的监测与建模,通信信号的有无以及活动规律的监测与建模等,以保证网络通信的质量。

信道资源动态优化技术:在多载波传输方式下,根据子载波的信噪比分配子载波的信号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采用速率自适应和功率自适应两种优化准则对多用户通信进行优化,实现QoS管理。

BPLC网络通信收发器实现技术:本课题将信道资源动态感知与分配管理技术、自组织组网技术等特色技术和国际上的OFDM通用技术集成为一体,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线多用户网络通信收发器技术。集中控制器和路由器之间、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提供最高100Mbps的传输速率,路由器与用户之间提供最高100kbps的传输速率。

(3)基于共源建模型理论的配用电系统的建模方法

跟踪国际上最新技术发展,采用共源建模型理论建立贯穿配电网自动化和各个管理专业的基础数据模型规范,为众多配用电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下标准语义基础,解决配用电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微网-配电网-输电网三级电网的互动模型用于决策分析。

(4)开发适用于海量配用电信息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开发海量数据分类与重组技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库技术的海量信息快速存储、检索和处理技术,不完备信息的弥补与模型估计和知识发现技术,解决海量信息存取、分类和智能处理的难题。为实现配电网的“自愈控制”和业务“智能决策”提供统一模型信息和高效的信息服务机制。

(5)面向智能配用电系统的CIM模型国际标准,实现IEC61850与IEC61968的融合

研究IEC 61968与IEC 61850的融合技术,实现调度中心系统可以直接访问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或DER 设备。

(6)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分布式云信息支撑平台

开发基于IEC 61968的分布式对象中间件,实现数据访问的标准化、服务的透明化和软件的“即插即用”。研究云数据管理技术,实现资源管理透明化。研究业务负载均衡技术,使整个系统达到平衡负载及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容错功能。研究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技术,形成一种分层、分布的协同式系统。

(7)基于多源信息的高级决策技术

综合量测系统、负控和营销系统相关数据,实现配电网的状态估计和潮流计算技术。研究提出基于主从分裂法开发输、配电网独立解耦互动的配电网安全与风险评估技术;基于最优回路匹配流理论的配电网重构和恢复控制算法。并基于高级决策服务和实时GIS实现智能配用电生产、运行和用电的全景分析与辅助决策服务。

2、创新点

(一)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通信网络安全

(1)提出智能配用电分层异构通信网络体系,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适合智能配用电的复合组网技术,包括宽带PLC、电力专用XPON、TD-LTE、光纤低压复合电缆等多种通信技术。

(2)提出宽带PLC的自主核心技术,包括:

1)自组织组网构建技术:提出采用自组织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设备间的通信链路,依据配电网结构,任一网络设备会自动与附近设备建立链接并形成新的网络拓扑。

2)信道资源的认知通信技术:采用认知通信技术对信道资源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包括多用户信道的传输特性、噪声特性的监测与建模,通信信号的有无以及活动规律的监测与建模等,以保证网络通信的质量。

3)信道资源动态优化技术:在多载波传输方式下,根据子载波的信噪比分配子载波的信号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采用速率自适应和功率自适应两种优化准则对多用户通信进行优化,实现QoS管理。

本课题将信道资源动态感知与分配管理技术、自组织组网技术等和国际上的OFDM通用技术集成为一体,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线多用户网络通信收发器技术。集中控制器和路由器之间、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提供最高100M比特每秒的传输速率,路由器与用户之间提供最高100k比特每秒的传输速率。

(二)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

(1)基于IEC61970/61968标准对配用电网进行共源建模(Common Source Modeling),建立配用电网及其管理业务的统一CIM模型,从根本上解决配用电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减少数据的冗余程度。

(2)提出并实现输、配系统互动的分层、分布式一体化信息建模与交互标准。研究建立智能配电网及各种分布式电源的一体化CIM信息模型,以及贯穿生产、营销、配电自动化、用电自动化等系统的标准化业务模型。

(3)建立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电动汽车等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有源系统信息模型以适应不同决策应用需求,有源配电网的组成形式及其整体行为特征的完备信息模型,依据输电网和配电网是主从系统的关系,研究支持考虑输配网相互影响的互动计算模型,建立微网-配电网-输电网三级电网的互动模型用于决策分析。

(三)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

(1)提出并实现信息不完整的配用电系统在线模型辨识、状态估计理论和方法。

(2)深入研究营配一体化的海量数据管理技术,开发时间序列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快速存储和检索。

(四)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决策、互动平台

(1)开发跨越安全分区的基于数据网格的CIM数据中心,实现配用电网基于CIM的完整数据视图,并为信息集成与交互提供统一集成总线及其CIS标准接口。

(2)提出并实现标准化、分布式协同信息支撑平台。提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中心,基于SOA的配电网调度、设备管理和检修管理的信息服务平台。

(3)综合量测系统、负控和营销系统相关数据,实现配电网的实时多源状态估计和基于回路分析法的配电网鲁棒潮流计算技术;

(4)提出并实现输、配互动的配电网安全分析软件,利用主从分裂法开发输、配电网独立解耦的配电网安全分析和风险评估;

(5)提出并实现基于最优回路匹配流理论的配电网重构与恢复控制快速算法,应用于生产运行和恢复控制等高级决策。

(五)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及其检测技术

(1)参与制定相关国际和国内标准,形成配用电信息标准检测技术和评价软件;

(2)建立适用于智能配用电的通信系统和设备的性能标准及其检测技术。

(六)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实现较大规模的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通过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示范应用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实现综合应用宽带电力载波、TD-LTE、XPON等技术的集成,实现可靠、经济、易维护的智能配电双向通信技术。

3、预期成果

(一)预期可获得的理论、技术和示范成果

 智能配用电灵活的通信体系架构、接入技术和统一的网络运维技术

 信息通信安全防护理论、模型、方法、应用的一体化支撑技术  海量信息存取、分类和智能处理技术  信息模型构建、决策服务技术

 形成智能配用电集成平台和通信支撑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  建设配用电通信检测中心  建立CIM模型检测中心  研究成果示范展示

(二)预期可获得的成果、知识产权和人才培养情况

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可获得10项具有应用前景的国家发明专利,整体软件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20篇论文,被SCI、EI收录10余篇。提出、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3项。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3名。

五、预期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配用电信息管理软件接入应用的连接数量大于1000个,并发在线用户大于5000个;

(2)完成2个智能配用电通信工程,组网规模大于1024个节点;(3)数据接入指标:满足广东省金融高新区智能配用电通信与信息示范工程数据接入。

A区:通信节点大于1380个; B区:通信节点大于2400个。

(5)智能配用电信息支撑平台指标:

 海量数据检索速度:支持5 TB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检索速度小于1秒。 海量数据存储容量:设计容量大于100TB。

 海量数据接入能力:单台前置机接入连接数超过5万,集群接入支持线性增长。

 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支持100TB以上数据处理能力。(6)经济效益指标:

 提高供电企业工作效率,降低运维及管理成本,每年约XXX万元。 推动智能家电、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六、任务分工

本课题以我国智能配用电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团结实力雄厚并在相关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重大项目经验的的用户单位、研发企业和高校联合承担。课题由广东电网公司、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协作单位

2、协作单位

1、协作单位

3、等国内对应领域的顶级单位的优势力量,资源互补、强强联合,形成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团队。

课题申请与参与单位成立研究组,各有一人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人领导各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各单位组织各单位开展研究工作。课题负责人的职责是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实施计划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根据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对研究内容、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提出调整建议;各单位课题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单位研究人员形成周例会汇报制度,把握研究进度,确保及时修正偏差,解决问题,保证课题有序整体推进;项目负责人与各单位课题负责人召开月度工作汇报与协调会,把握整体的研究进度,查漏补缺。

课题任务分工根据研究内容细化分配,各单位研究内容组成课题总体研究内容。详细分工如下:

1)广东电网公司作为课题的牵头单位负责课题总体规划、总体技术方案、协调组织和应用技术的攻关,组织实施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

2)协作单位1负责研究智能配用电灵活的通信体系架构、基于TD-LTE和XPON的通信接入技术和统一的网络运维技术以及关键通信设备的研制;负责通信安全检测、防护方法和技术;

3)协作单位2负责智能配用电网共源建模技术、基于多源数据的状态估计与高级决策技术、信息互操作技术、宽带电力载波技术的研究;

4)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基于CIM共源建模的配用电业务建模技术和智能配用电信息标准化及检测技术的研究;

5)广东省电信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通信技术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统一不同厂家通信设备采用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提出对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供电以及环境试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6)协作单位3负责开发复杂配用电系统统一数据采集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采集与集成平台。

第四篇:农民工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工程-陈列与布展部分

农民工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工程-陈列与布展部分

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招标公告

根据穗发改[2011]303号文批准,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管理中心现决定对农民工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工程-陈列与布展部分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选定承包人。

一、工程名称:农民工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工程-陈列与布展部分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二、招标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联系人:龚工 联系电话:020-86178448 招标代理机构: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联系人:林工、邝工 联系电话:020-83492175 招标监督机构: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招标管理办公室 投诉电话:020-36502133

三、建设地点:广州市白云区黄石街马务村内

四、项目概况:农民工博物馆由原有2栋旧厂房改建,为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省(市)级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25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临时展厅的建筑面积约630平方米、电影院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会议室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设备用房建筑面积约570平方米、办公区域(含库房、存储室、图书馆等)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物高度3-5米。

五、标段划分及各标段招标内容、规模和招标控制价: 5.1标段划分:本项目只设一个标段。

5.2招标内容为:农民工博物馆陈列与布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①陈列提纲深化、细化、具体化等修改完善,陈列布展创意设计方案、陈列工程方案初步设计、陈列方案深化设计、施工图纸设计、编制概算及施工图预算等;

②展厅内装饰装修部分、机电安装、建筑智能化、消防喷淋等施工; ③展厅天花、地板等常规装饰,展柜、展墙、展品装饰配件等专业项目,景观、场景复原、展品仿真复原、绘画、油画、雕塑等艺术工程,模型、沙盘等辅助展品项目,灯光照明系统、多媒体、音像制作、影视制作、幻影成像、科技 展示设施等陈列配套项目,文字处理、展板设计制作、展览标识等平面设计制作项目,陈列布展项目等。

备注:招标人有权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增加和减少工作内容。

5.3招标规模:农民工博物馆规模如本公告第四款所述,本项目总投资为9000万元,其中建筑装修装饰工程约4410万元,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约1205万元,建筑智能化工程约1715万元,消防设施工程约320万元,建设工程其他费用约1350万元(含设计费、监理费、建设管理费、检测费、基本预备费等费用)。

5.4招标控制价为:

(1)设计费控制价为287.52万元;(2)建安费招标控制价7650万元。

六、资金来源:财政拨款。

七、发布招标公告时间:

从2012年1月13日至2012年2月2日11时00分。

注:发布招标公告的时间为招标公告发出之日起至投标截止时间止。

八、递交投标文件时间与开标时间

1.递交投标文件起始时间:2012年2月2日10时00分,截止时间:2012年2月2日11时00分,(203开标室)。

2.开标时间:2012年2月3日10 时00分,(203开标室)。

3.投标截止时间与开标时间是否有变化,请密切留意招标答疑中的相关信息。截标后,开标时间因故推迟的,相关评标信息仍以原定的开标时间的信息为准。

九、办理投标登记手续,递交投标文件:

9.1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原件、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证明书原件(非法定代表人参加时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

9.2《广州建设工程投标信息表》;

9.3 递交投标文件(含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展板)。9.4 投标担保及投标报名费:

(1)投标担保80万元,投标担保须在开标前完成缴纳,可以使用交易中心保证金。

(2)投标报名费为100元,报名费须在投标截止前完成缴纳。

(3)施工项目负责人的使用状态按投标文件提交截止时间,在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企业库记录的信息为准,如出现拟报施工项目负责人不能被使用而造成投标信息无法录入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交易服务系统的,其投标文件由招标人作废标处理。

十、投标人合格条件:

10.1投标人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法人营业执照,按国家法律经营;

10.2 投标人均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企业资质证书及(施工方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

10.3投标人须同时具有以下的资质:

①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一级资质,或同时具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资质(或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或建筑行业设计甲级或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甲级资质)及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②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二级(或以上)资质;

③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或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一级资质;

④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三级(或以上)资质或消防设施工程设计与施工 二级(或以上)资质。

10.4投标人拟担任本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的人员为建筑工程专业一级的注册建造师,持有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B类);

注:建造师的专业及等级标准按《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及《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标准(试行)》;注册建造师包括有效的注册临时建造师。

10.5专职安全人员须具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C类)。

注:项目负责人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专职安全员,项目专职安全员在任职 3 期间也不得担任项目负责人。

10.6投标人拟担任本项目设计负责人须具备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或具备建筑装饰装修专业(含相近专业)高级技术职称。

10.7关于联合体投标:

如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应以具备本公告第10.3条①款资质的单位为主办方,并签定联合体工作协议。投标人拟任本工程项目负责人应为主办方正式员工。联合体工作协议应明确约定各方拟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10.8 资格审查前,投标人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A类IC卡)及拟担任本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须是本企业(IC卡)中的在册人员。

注:诚信档案(A类IC卡)应在有效期内。

十、资格审查方式:

1、本工程采用资格后审方式。

十一、投标补偿费用:设计方案评审第一名至第三可各获得设计补偿费人民币 10 万元,设计方案评审第四名至第五名可各获得设计补偿费人民币5 万元,其余名次者不给予设计补偿费用。招标人对被取消投标资格和被废标的投标人不给予设计补偿费。获得设计补偿费的投标人的所有投标文件及设计成果归招标人所有。投标补偿费用包含在中标单位的设计费中。

十二、资格审查结果及中标结果将在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公示,公开接受投标人的监督。

十三、满足资格审查合格条件的投标人不足5名或经评审有效的投标单位不足3名时为招标失败。招标人分析招标失败原因,修正招标方案,报有关管理部门核准后,重新组织招标。

十四、招标人因两次或多次招标失败,需申请改变招标方式或不招标的,应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3.4.2)的第四十条规定执行。

十五、投标单位可以就本公告及招标文件中任何违法及不公平内容向招标人提出异议或依法向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招标管理办公室署名投诉。

十六、本公告在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和其他法定媒体发布,本公告的修改、补充在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发布。本公告在各媒体发布的文本 如有不同之处,以在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发布的文本为准。

十七、招标人须将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报招投标监管机构备案后,方可发布。

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2012年1月10日

第五篇: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报告

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

应用报告

——此项目2006年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前言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历年的种植面积都占全国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产量则占主要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35%以上。

菜子油在工业、医药生产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各种涂料、油漆、肥皂、化妆品、机械润滑油、合成橡胶、人造纤维、鞣皮剂以及甘油、药膏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油菜为我国主要蜜源作物中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油菜产区大力发展养蜂事业,能为国家增产蜂蜜,同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油菜分为普通油菜和优质油菜,普通油菜品种油的芥酸含量为45%左右,每克菜饼的硫苷含量为120微摩尔/克左右。芥酸是一种长链、高碳脂肪酸,食用后人体不易消化吸收。优质油菜是指菜籽的品质性质经过改良,进而使菜油和菜饼的品质都较常规油菜优良的油菜。目前的优质油菜可分为“单低”油菜品种和 “双低油菜”品种。单低油菜一般指菜油的芥酸含量低,或菜饼的硫苷含量低,又称低芥酸或低硫苷品种。双低油菜是指菜油的芥酸含量和菜饼的硫苷含量都低。目前双低油菜的国际标准为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2%,菜饼中硫苷含量低于30微摩尔/克,国家标准为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5%,菜饼中硫苷含量低于45微摩尔/克。双低油菜是目前农业生产上主要推广的优良品种,产量高,营养丰富。

榨油后的菜籽饼粕是一种很好的动物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达35%左右。由于传统的菜饼中硫苷含量高达120微摩尔/克以上,不能直接喂养动物,过去一直作为肥料,很可惜。双低菜籽饼的硫苷含量则低于30—45微摩尔/克,所以双低菜籽饼可直接作蛋白饲料喂养动物。从而提高了菜籽饼粕的利用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主产油菜的国家之一,我省油菜生产发展更快,目前已成为我国油菜集中产区。引进和推广双低油菜品种一是要提高食用油菜的营养价值,二是提高菜籽饼粕的饲用价值。从而达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之目的。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菜油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植物油,占食用植物油的32.23%以上。但在普通的菜籽中芥酸含量高达45%左右,芥酸是一种长链、高碳脂肪酸,食用后人体不易消化吸收。而对人体有益的亚油酸和油酸在传统的菜油中分别只有12%和18%左右(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能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对人体脂的代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菜油中芥酸的含量与油酸、亚油酸的含量成反比,降低芥酸可提高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从而提高菜油的营养价值。

目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已培育出多个双低油菜新品种,正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我们开展该项目研究,也正是为了在我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双低油菜新品种,提高菜油的产量、营养和经济价值。

三、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油菜新品种,研究推广其高产优质等科学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试验与示范

资料说明,普通油菜籽含有较高的芥酸和硫苷。其榨出的油中芥酸含量高,食用后对人体的心血管有不良影响,菜籽饼中硫苷含量高,饲养畜禽有毒害作用。因此普通油菜的油影响人们的食用价值,榨油后的饼对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选择适宜我地种植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芥酸、硫苷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在大力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菜油食用质量和菜籽饼的利用价值,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加快养殖业的发展速度。

(二)双低油菜不同种植密度技术研究

我区油菜生产常年种植密度大,苗期植株密集,个体瘦弱,越冬达不到壮苗标准,常受冻害,尤其前茬晚的田块,播种量更大,苗拥挤更为严重,苗更加瘦弱,抽薹期分枝少,结角果少,茎秆细弱,密度大常出现倒伏,造成严重减产,质量差,效益低,影响了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在双低油菜引种试验过程中,为克服种植密度不合理的状况,安排双低油菜的种植密度研究。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应用,在推广过程中选用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促进双低油菜产量的提高,达到增产增效之目的,提高广大农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油菜生产的积极性。

(三)双低油菜最佳播期技术研究

由于前作茬口的不同,其播期相差时间大,早播的常造成早薹现象,甚至在越冬期抽薹早花,降低抗寒能力,冻害严重,过晚播种的越冬时叶片过少,苗小苗弱,严冬到来,冻害严重,大量死苗,严重影响油菜生产,在双低油菜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安排最佳播期试验研究。

通过该项研究,解决过去油菜生产上播期过早过晚问题,使之在冬前形成壮苗,安全越冬,并防止早薹早花,为丰收高产打下基础。

(四)双低油菜硼肥施用技术研究

硼是油菜生产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土壤缺硼,常形成油菜缺硼症,造成花而不实,严重影响油菜产量的提高。我区油菜生产已表现出严重缺硼现象,为使经济有效的施用硼肥,安排了硼肥的不同施用方法、不同施用时期的研究。

通过硼肥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的研究确定硼肥的最佳施用方法和最佳施用时期,合理施用硼肥,增加油菜产量,提高双低油菜籽品质。

(五)双低油菜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油菜生产,群众素有仅施氮肥、不施磷、钾、硼肥的习惯,限制了油菜产量提高,降低了油菜籽品质。通过对油菜生产配方施肥研究,全面实施稳氮、增磷钾、补硼,大力提高油菜产量,确保油菜籽质量。

(六)双低油菜化控技术研究

对油菜生产实施化控技术,可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和角果,增加产量,是油菜生产中的一项新技术。为了广泛应用此项技术,我们特安排了双低油菜化控试验。

通过该项技术研究,在双低油菜推广过程中,合理使用化控技术,以此提高双低油菜生产的技术含量,促进双低油菜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七)双低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油菜从苗期到成熟遭受多种病虫危害,造成减产,影响品质,在双低油菜的引种过程中,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生物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以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五、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高产、抗病、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我区油菜生产,一直种植普通油菜品种,因其芥酸、硫苷含量高影响食用质量和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引进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经过试验、示范、推广,改变了我区一直无有种植优质双低油菜的历史,并使其面积迅速扩大,大力推动了我区双低油菜的生产。

(二)合理种植密度。改变了过去大播量、大密度、宁稠勿稀的传统种植方法,根据肥水条件,选定合理种植密度,促进双低油菜生产,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三)合理施用硼肥。改变了过去油菜生产从不施硼肥的做法,提高了油菜生产方面的科学水平,增加了油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保证了双低油菜产品品质。

(四)科学配方施肥。N、P、K合理配比,科学施用。采用N素化肥底施50%,苗期追施30%,薹期追施20%,P、K肥全部底施。改变了过去油菜生产上单纯施N肥和不施肥状况。采用底肥、苗肥、薹肥分期施用的方法,提高了油菜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促进了我区油菜生产。

(五)应用化控技术。改变了过去 油菜生产上不采用化控技术的传统管理方法。使油菜株高降低,分枝、角果、角粒增多,提高了抗倒伏能力,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六、该项目已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六年来,我区油菜生产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产量在逐年增加,确保了双低油菜品质,效益在连年提高,超额完成了课题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效益:六年来,我们遵循边引入双低油菜品种试验,边研究增产技术,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累计推广双低油菜品种面积16103亩,每亩油菜产量由原来的106公斤,提高到163.1公斤(最高亩产达到247.5公斤),亩平均增产57.1公斤,项目实施六年来,总增产油菜籽91.435万公斤,每公斤市场价2.6元,总增经济效益247.73万元。减少外调费用10万余元,计增经济效益257.73万元。

(二)社会效益:

1、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六年增产油菜籽91.435万公斤,减少了外调运输费用,丰富了我市双低油菜籽油供应。

2、双低油菜因其油的芥 酸含量在国家规定标准以下,油的品质优,人们食用提高了健康水平,其榨油后的饼中硫苷含量低,可作养殖业精料,降低了养殖业成本,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3、该项目实施以来,进行双低油菜生产技术培训达1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1000多人次,技术咨询2000多人次,印发双低油菜品种介绍、施肥管理技术资料5000余份,普及了双低油菜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水平。

4、通过该项目的示范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区油菜生产面积小、产量低的状况,提高了农民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菜籽、菜油、油饼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我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种植业结构中粮经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目的。

(三)生态效益:由于推广应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减少了产品污染和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了菜籽品质,让广大食品加工及食用者放心使用食用。由于油菜生产留给土壤的磷比其它作物多,油菜残体含有芸薹素,能刺激下茬作物的生长,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下茬作物产量,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双低油菜品种引进、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应用

油菜是我区的主要经济和油料作物,长期以来,存在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的问题,为改变这种油菜生产滞后局面,1999年我们通过对全区油菜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了产量低、品质差的原因,制定了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方案,并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期、配方施肥、化控及硼肥施用方法等技术研究,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组装和实施,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优质双低油菜品种引进及试验对比研究

我区属华北冬油菜区范围,目前,全国在双低油菜育种中,育出了各具不同生育特点的双低油菜品种,为切实搞好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的选用工作,1999年我们从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育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引进了芥酸含量硫苷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产量高、生产潜力大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鉴定各双低油菜品种在我市种植的丰产性、适应性及抗逆抗病性等表现,找出了适宜我市栽培的双低油菜当家品种,为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查及合理应用双低油菜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1、试验设计及方法

(1)、试验设计:本试验共布局三个点,每点设置八个处理,重复三次。参试品种8个,品种名称及编号分别为:①中双4号、②中油杂1号、③华杂4号、④豫油5号、⑤豫油6号、⑥华油1087、⑦华油2790、⑧中油821(常规油菜)为对照品种CK。每个品种种植一个小区。

(2)、试验方法:每试验点各处理随机排列,重复三次,共24个小区,每小区长11.91(或9.26)米,宽2.8(或3.6)米,收获计产面积33.35平方米(0.05亩)。小区间设小埂,试验地四周均设保护行。

本试验自1999年9月开始,到2000年6月结束。2000年10月扩大示范应用。

2、试验概况

本试验地点安排在焦庄,汴城、沙王三个行政村,土质为沙壤土,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地力基础较高,前茬玉米收获后旋耕耙整地做区,每亩底施有机肥3000kg、纯N 7 kg、P2O5 8kg、K2O 10kg,硼肥1kg。10月2日统一播种,行距40cm,2—3片真叶间苗,4—5片真叶定苗,株距10—11cm,亩留苗1.6万株左 7 右,定苗后亩追施苗肥纯N4kg,薹期亩补施薹肥纯N3kg,初花期喷0.2%硼砂液一次。全生育期中耕除草2次,防蚜虫、菌核病(花期)各2—3次,5月20日左右适时收获,考种,计产。

3、试验结果及分析

(1)、产量表现:经过各点试验,由产量汇总表可以看出:参试的8个油菜品种,平均单产在160.5-200.7kg之间,同等条件产量相差15.3—40.2kg。其中华油2790产量最高,理论测产和实际单产均居第一位,分别为理论产量209.5kg/亩,实际产量平均200.7kg/亩,与对照中油821相比,单产分别增加53.7kg和40.2kg,增产幅度分别为34.5%和25%,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排列第二位的是豫油5号,理论产量203.5kg/亩,实际产量198.7kg/亩,仅次于华油2790,实产仅差2kg。与ck相比单产分别增加47.7kg和38.2kg,增产幅度分别为30.6%和23.8%,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位列第三的是华油1087,理论产量196.3kg/亩,实际产量193.1kg/亩,比ck分别增产40.5kg/亩和32.6kg/亩,增产幅度分别为26%和20.3%,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位列第四的是中双4号,理论产量187.7kg/亩,实际产量187.6kg/亩,比ck分别增产31.9kg/亩和27.1kg/亩,增产幅度分别为20.5%和16.9%。中油杂1号产量排列第五位,理论产量183.8kg/亩,实际产量184.4kg/亩,比ck分别增产28kg/亩和23.9kg/亩,增幅分别为18%和14.9%。华杂4号排列第六位,理论产量180.2kg/亩,实际产量182.4kg/亩,比ck分别增产24.4kg/亩和21.9kg/亩,增幅分别为15.7%和13.6%。豫油6号排列第七位,理论产量175.5kg/亩,实际产量175.8kg/亩,比ck分别增产19.7kg/亩和15.3kg/亩,增幅分别为12.6%和9.5%。对照品种中油821产量最低,理论产量155.8kg/亩,实际产量160.5kg/亩,位列末位。(详见附表一)

(2)、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特性)表现。根据田间调查记载和收获考种结果:①中双4号,株型紧凑,幼苗半直立,生长快,株高158cm,生育期230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叶色嫩绿,根茎粗,主茎壮实,分枝部位低(43.5cm),着生角度小,一次分枝平均6.4个。花瓣重叠,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平均305.9个,每角果有籽15.8粒,千粒重3.04g,品质优,抗逆性较强,耐寒抗倒,高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霜霉病。②中油杂1号,株型半紧凑,8 幼苗半匍匐,长势好,株高160cm,生育期232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绿,根茎粗,分枝部位低(42cm),一次分枝5.9个,抽薹整齐,花期集中,熟相好,单株有效角果294.1个,每角果籽粒15.6粒,千粒重3.13g,品质优,抗逆性强,耐寒抗倒,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③华杂4号:株型半紧凑,幼苗半匍匐,长势好,株高155.2cm,生育期230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叶色绿,分枝部位43.3cm,一次分枝6个,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282.9个,每角果籽粒15.4粒,粒大,千粒重3.24g,品质优,耐寒抗倒性中等,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④豫油5号:株型紧凑,幼苗半直立,发苗快,长势强,株高154.6cm,生育期231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较低(47.3cm),一次分枝多(6.6个),花期适中,熟相好,单株有效角果313.4个,每角果籽粒16.4粒,千粒重3.1g,品质优,耐寒抗倒性强,高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⑤豫油6号:株型半紧凑,幼苗半匍匐,发苗快,长势强,株高158.3cm,生育期234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49.4cm,一次分枝6.1个,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260.5个,每角果有籽15.8粒,粒大,千粒重3.33g,品质优,抗寒抗倒性强,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⑥华油1087:株型半紧凑,幼苗半直立,发苗早,苗期长势旺,株高150cm,生育期228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叶色绿,茎杆粗,分枝部位44.2cm,一次分枝5.8个,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295.6个,每角果有籽16.8粒,千粒重3.09g,品质优,抗寒抗倒,中抗菌核和病毒病、高抗霜霉病。⑦华油2790:株型紧凑,幼苗直立,(后植株半直立),生长发育快,长势强,株高151cm,生育期229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低(41.8cm),一次分枝6.4个,花瓣侧叠状,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302个,每角果有籽16.2粒,千粒重3.35g,粒大质优,耐寒抗倒力强,高抗病毒病、菌核病和霜霉病。⑧中油821:株型紧凑,幼苗半匍匐,株高156cm,生育期231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较深绿,茎硬抗倒,分枝部位45.5cm,一次分枝6.5个,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281.2个,每角果有籽14粒,千粒重3.09g,品质差,抗寒性较弱,抗倒力强,较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中感霜霉病。(详见附表二)

4、结论与表现

针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综述如下:

(1)华油2790:丰产性能好,试验产量居8个品种之首,实际产量幅度在每亩176—212kg之间,平均单产高达200.7kg/亩,比对照亩增40.2kg,增产幅度为25%,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幼苗发育快,长势强,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节位低,耐寒抗倒力强,花期适中,结实性好,成熟早,熟相好,品质优,抗病性、抗逆力强,生产潜力大,可做为我市双低油菜主导品种在中高产肥力区推广应用。

(2)豫油5号:丰产性能好,试验产量仅次于首位(相差2kg/亩),居第二位,产量幅度在176—208kg/亩之间,平均单产为198.7kg/亩,比对照亩增38.2kg,增幅为23.8%,达极显著水平。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佳,苗期发苗快,长势强,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节位较低,花期适中,熟期适中,熟相好,品质优,抗寒、抗倒、抗病、抗逆性均强,生产潜力大,可做为中高肥力区主导品种推广应用。

(3)华油1087:试验产量位列第三,实际产量幅度在166—208kg/亩之间,平均单产为193.1kg,比对照亩增32.6kg,增幅20.3%,达到极显著水平。因其发苗早,苗期长势旺盛,叶绿茎粗,耐寒、抗倒,品质优,熟期早,丰产性好,抗病性较强,综合性状较好,增产潜力大,可作为中晚茬区的主导品种推广应用。但应注意防治菌核病。

(4)中双4号、中油杂1号、华杂4号三个品种,产量不相上下,分别排在第四、第五、第六位,产量幅度在158—200kg/亩之间,平均单产分别为187.6kg、184.4kg、182.4kg,分别比对照亩增27.1kg、23.9kg、21.9kg,增幅分别为16.9%、14.9%13.6%,均极显著。生长较快,花期集中,茎粗抗倒,耐寒性、抗病性较强,丰产性较好,品质优,可作为辅助品种搭配应用。但应注意防寒、防病。

(5)豫油6号:产量位列第七,单产幅度为154—190kg,平均单产175.8kg,比对照亩增15.3kg,增幅9.5%,达显著水平,但因较晚熟,对茬口安排不利,加之抗性不够强,生产潜力不大,不适于高产栽培的需要,建议停止推广应用。

(6)中油821:在生产上已应用多年,做为对照品种,其表现产量最低,且品质较差,不符合双低油菜标准,应予以淘汰更换。

(二)、双低油菜品种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我区油菜生产存在着种植密度大,苗期拥挤,冬前形不成壮苗,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来年分枝少,株角果少,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双低油菜品种引入后,为使双低油菜推广种植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大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双低油菜的快速推广,2000年安排了双低油菜品种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试验选择在油菜种植面积大的曹镇乡焦庄村,试验地土地肥力一般,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玉米,玉米亩产300公斤左右,试验地亩施底肥N、P、K含量各15%的复合肥40公斤,尿素10公斤,硼肥0.5公斤,耕深20cm,细耙打畦,畦宽3.2m,长10.4m,小区面积33.3m2。重复三次。品种选用双低油菜品种豫油五号,密度设每亩10000棵、12000棵、14000棵、16000棵、18000棵、20000棵六个处理。

试验采用直播法,9月25日条播,行距40cm,播深2—3cm,八行区,试验地9月30日出苗,第二片真叶时第一次间苗,3—4叶时二次间苗,5叶时按照不同试验密度定苗。(每亩10000株、株距16.67cm,12000株、株距13.89cm,14000棵、株距11.90cm,16000株、株距10.42cm,18000株、株距9.26cm,20000株、株距8.33cm。)其它管理与大田相同,5月23日收获,(见双低油菜种植密度产量与性状表现表三),试验在不同密度下,亩产在149.5公斤—194.5公 11 斤。其中每亩以16000株产量最高,折亩产194.5公斤,居试验第一位;每亩14000棵,亩产186.3公斤,居试验第二位;每亩18000棵,亩产172.7公斤,居试验第三位;每亩12000棵,亩产166.4公斤,居试验第四位;每亩10000棵,亩产158.6公斤,居试验第五位;每亩20000棵,亩产149.5公斤,居试验末位。试验结果证明:在双低油菜的推广中,根据肥力水平,早中茬油菜地每亩留苗密度以14000—18000株为宜。

(三)、双低油菜不同播期试验

油菜生产由于前作收获时间不同,油菜的播种期也早晚不一,对冬前形成壮苗有不同影响。播期早的生育过程中,形成早薹早花,易遭受冻害。播种晚,冬前形不成壮苗,苗小越冬期受冻害致死,影响油菜生产。目前在我区一年二熟的种植制度下,根据前作收获时间不同情况,于2000年安排了油菜生产不同播期试验。

试验设在北渡镇油坊头村。沙壤土,地力肥沃,试验地前茬大豆,亩产180公斤左右。试验地亩施底肥粗肥3方,N、P、K含量各15%的复合肥40公斤。耕深20cm,耙平作畦。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m2。八行区,品种选用双低油菜品种豫油五号。播期设定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七个处理。每小区定苗800株(折每亩16000株),其它管理与示范田相同。5月22日成熟,分区收割脱粒晒干、计产。

在该试验中,9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亩产181.2公斤。居试验一位;9月25日播种的亩产178.4公斤,居试验二位;10月5日播种的亩产177.1公斤,居试验三位;9月20日播种的亩产172.1公斤,居试验四位;10月10日播种的亩产167.7公斤,居试验五位;10月15日播种的亩产161.3公斤,居试验六位;10月20日播种的亩产152.6公斤,居试验末位(见豫油五号油菜不同播期产量性状结果表四)

从产量性状调查看,不同播期株高没有大的差异,株分枝情况也差异不大,产量高的与产量低的每角粒数相差0.4粒。其它相近播期的差异不太明显。就株角数而言,播期适宜、产量高的株角数多,产量低的株角数相对减少。

根据本试验,我区双低油菜生产,播种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为好。此时段播种,越冬前易形成一定的营养体,有利于壮苗越冬。过早播种易形成早 12 薹早花,抗寒抗冻性差,易遭受冻害,播种晚的冬前苗小,不利于安全越冬。因此在双低油菜推广中,在不影响前茬产量的情况下,早收获,快腾茬速犁地,力争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使冬前形成壮苗,壮苗越冬,为油菜丰产打下基础。

(四)、硼肥施用方法技术研究

硼肥是油菜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油菜生长所需元素中,其需用量和作用仅次N、P、K位居第四。油菜生产中缺乏硼元素,表现出各种缺硼症状表现,最终表现出花而不实的生理病害,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我区油菜生产,广大农民由于缺乏对硼肥的认识,在油菜生产上,没有施用硼肥的习惯,造成土壤硼肥缺乏,成为影响油菜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双低油菜品种,对硼肥表现更为敏感,其需求量更大。为搞好双低油菜品种的引进推广,在双低油菜生产中合理施用硼肥,我们于2000年安排了硼肥不同施用方法的技术研究,旨在为硼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一手资料和依据。

该试验设在北渡镇梁李村,土质为沙壤土,前茬玉米,亩产300公斤。试验地亩施底肥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80公斤,氯化钾30公斤,均匀撒施,耕深20cm,细耙,规划试验小区,小区间作埂40cm,以防喷肥相互影响。

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长11.9m,宽5.6m。面积66.7m2,硼肥施用方法为:①亩用硼砂750g作底肥施入。②亩施硼砂750g作底肥十薹期喷0.2%硼砂溶液50公斤。③苗期喷施0.2%硼砂溶液50公斤十薹期喷0.2%硼砂溶液80公斤。④不施硼肥为ck。底施硼肥在小区划定后掺细土均匀撒施地面,用锄翻入土壤10cm,耧平。

试验选用双低油菜品种华油2790,于9月28日直播,亩播量0.5公斤,行距40cm,每小区14行,播深3cm左右,试验地于10月3日出苗,于10月12日间苗,10月20日定苗,每亩密度14000株。

苗期喷施处理,于油菜7片叶时,约11月17日,将水溶性硼砂100g用1公斤温水溶化后加水49公斤,均匀顺垄喷施。

薹期喷施处理,于油菜薹高15—30cm,即3月13日将硼砂100g用温水1公斤溶化后加水79公斤,顺垄均匀喷施植株各部位。

该试验于5月24日相继成熟后分处理收获。单晒、脱粒、晒干、称重。

产量表现:硼肥底施750g十薹期喷施,折亩产179.2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产147.1公斤,亩增产32.1公斤,增产21.8%,居试验第一位;苗期、薹期分别喷硼肥溶液亩产175.2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增产28.1公斤,增产19.1%,居试验第二位;硼肥全部底施的172.5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增产25.4公斤,增产17.3%,居试验三位;不施硼肥的亩产147.1公斤,居试验末位。(见硼肥不同施用方法产量表五)

通过硼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在油菜生产中,硼肥的不同施用方法均能提高油菜产量,但以采取硼肥底施750g十薹期喷施的效果最好,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油菜化控试验

油菜生产,时有倒伏情况发生,在双低油菜品种高产栽培过程中,安排了化控试验,探索化控在油菜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试验在双低油菜品种华油2790示范田中进行。试验地选在北渡镇汴城村,试验地土壤肥沃,于9月24日播种,亩留苗密度12000株,采取化控和不化控两个处理,不设重复,在同一块地相邻划定小区面积66.7m2。根据有关资料,采用化控试验,每亩用15%多效唑40g,兑水30—40kg,于定苗后喷施,试验地于5月26日成熟。

经过调查,化控的植株高度降低9.4cm,距地10cm茎粗增加0.2cm,分枝部降低8.5cm。有效分枝增加4.2个,株角数增加22.8个,角粒平均增加0.4粒,亩产增加18kg,增长11.7%,效果显著。(见双低油菜华油2790化控试验产量与植株性状表现结果表六)

化控试验证明:油菜生产在高水肥条件下,采取化控处理,株高明显降低,茎粗有所增加,分枝部位降低,有效分枝、株角数、角粒数增多,增产明显。是防止油菜生产中倒伏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六)、双低油菜配方施肥技术试验

我区油菜生产,过去群众一直认为生产过程不施肥,或仅施少量N素化肥,对搞好油菜生产必须合理施肥缺乏必要认识。在推广双低油菜品种中,为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产量,确保双低油菜品质,我们安排了双低油菜生产配方施肥试验。

试验安排在曹镇乡焦庄村,试验地沙壤土,地力中上等,前茬玉米亩产350公斤左右,腾茬后犁地深20cm,耙平作畦。小区面积66.7m2,不设重复,试验设:亩单施纯N18公斤(折尿素39公斤)为ck;N、P配合,纯N18公斤,P4.5公斤,(折尿素39公斤,过磷酸钙36公斤);N、K配合,纯N18公斤,K10公斤,(折尿素39公斤,硫酸钾20公斤);N、P、K、B配方施用,纯N 18公斤,P 4.5公斤,K 10公斤(折尿素39公斤,过磷酸钙36公斤,硫酸钾20公斤)、硼砂1公斤。在施用方法上,N素化肥50%底施,30%苗期追施,20%薹期追施,P、K、B肥底施。畦作成后,按不同施肥处理,将底施肥料均匀撒入后翻入土中15cm深。

试验于10月2日播种,品种豫油五号,播深3cm左右。10月22日定苗,亩留苗16000株,定苗后追施N素化肥30%(尿素11.7公斤),薹期于3月17日追施N素化肥20%(尿素7.8公斤)。其它管理按大田生产进行。试验于5月19日相继成熟。分区收获,脱粒、晒干、称重。

从试验结果看,N、P、K、B配方施肥亩产187.4公斤,与纯施N肥亩产(CK)131.3公斤比,亩增产56.1公斤,增产42.7%,居试验一位;N、K配合亩产152公斤,比对照亩增产20.7公斤,增产15.8%,居试验二位;N、P配合,亩产146.2公斤,比对照亩增产14.9公斤,增产11.3%,居试验三位;施用纯N素化肥,亩产131.3公斤,居试验末位。

从产量性状看,各种施肥方法,一次有效分枝相差不大。千粒重:施肥配方不同,千粒重有一定变化,采用全养分配方施用的千粒重高于其它施肥组合方法,以单施入N肥千粒重最低。从角粒看仍以采用配方施肥的角粒最多,单施N肥的角粒最少。株角数单施N肥的平均240.7个,比施用N、P的243.2个,株减少2.5个,比施用N、K的252.9个减少12.2个,比N、P、K、B配合的283.3个减少42.6个。(见配方施肥产量性状结果表七)

试验证明,油菜使用配方施肥技术,其株角、角粒,千粒重、产量都明显高于其它施肥方式,是提高油菜产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七)、双低油菜品种的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应用情况

在双低油菜品种引进试验过程中,我们坚持边引进、边试验、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同时做好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实施了对双低油菜种植 15 适宜密度、最佳播期、配方施肥、硼肥不同施用方法、油菜化控试验等多项研究。根据各种试验结果,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推广应用,使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区普及面积达97.6%,使全区油菜产量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了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了农民收入。

1999年开始引进双低油菜新品种七个,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对表现优异的双低油菜品种于2000年示范了五个村面积达248亩,收获前经测产,亩产152.7—201.3公斤,平均亩产178.7公斤。与此同时,我们还安排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硼肥不同施用方法、配方施肥等试验。通过认真抓好试验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各项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从播期试验看,在前茬作物正常收获情况下,以9月25—10月5日产量较高(从大田生产实践看,因前作成熟不一,晚的不能正常腾茬犁地。因此,应在前作收获后抓紧时间整地,争取在9月30日前后播种,最晚也应在10月10日前播种结束)。从密度试验看,在高水肥地块,每亩以14000—18000株较为合理。从硼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以硼肥底施加薹期喷施产量最高,平均亩产菜籽179.2公斤,比不施硼肥亩产147.1公斤,亩增产32.1公斤,增产21.1%。从化控试验看,有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株角数、角粒数和抗倒伏的作用,增产显著,采取化控措施的亩产171.6公斤,比不采取化控措施的亩产153.6公斤,增产18公斤,增产11.7%。

2001年秋播在抓好双低油菜品种示范推广过程中,推广应用试验取得的最佳技术措施,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2976亩,据收获前调查,亩产在162.9公斤—201.4公斤,平均亩产171.3公斤,比不是双低油菜品种产量提高36.2公斤,增产26.8%。2002年秋播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3948亩,采用先进的种植关键技术。据大田调查测产,亩产149.6—205.1公斤。平均亩产177.2公斤。比种植其他不是双低油菜品种中油821亩增产26.9公斤。2003年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4490亩,据调查平均亩产油菜籽169.1公斤。2004年秋播全区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达4860亩,占油菜播种面积的97.6%。2005年油菜平均亩产达163公斤,高产地块亩产达200.7公斤。

六年来双低油菜品种试验、示范、推广面积16013亩,止2005年秋播,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区全面普及,成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经济油料作物,16 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用者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养殖业发展,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壤肥力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八、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据调查,我区油菜生产,在品种利用上,一直种植芥酸、硫苷含量高的品种。且群众长期种植自留的品种。自1976年引入甘蓝型油菜品种南阳41,至秦油2号、中油821引入后,农民一直采用播啥品种留啥种、再种其种的传统习惯,品种退化严重,芥酸、硫苷含量高,品质差。其油食用后,影响身体健康,其榨油后的饼用作肥料,在养殖业上不能被利用,影响了养殖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农民有偏施氮肥和不施肥的种植习惯,播种晚密度大,不施磷、钾、硼肥,使油菜品质差、产量低。为不断优化我区种植业结构,改善油菜品质,提高油菜籽产量,我们从引进双低油菜品种入手,进行双低油菜品种的比较试验,评选出适宜我地种植的高产双低油菜优良品种,并进行不同密度、不同播期、硼肥施用方法、配方施肥、喷施多效唑试验。采用适宜密度、适宜播期、配方施肥、化控、病虫防治等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区油菜生产的产量和品质,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效益显著。促进了我区油菜生产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一)油菜地选择

我区位于城市近郊,土地资源人均少,在一年二熟的种植制度下,必须做好油菜地块的选择,避免油菜作物连作或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实行集中连片、区域化种植,在双低油菜种植区内严禁插花种植非双低油菜品种,或与其他油菜品种隔离种植,确保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安全。

(二)科学施肥

油菜生产对N、P、K吸收量较其他禾谷类作物量大,在施肥上克服偏施氮肥,按其生产需要,N、P、K配方施用,做到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重视硼肥施用。根据土地水利条件、肥力水平、产量指标N、P、K、B肥合理配比,使油菜生产营养全面、比例协调,满足生长需要,达到优质高产。

双低油菜生产,以亩产150—200kg产量水平,亩需施纯氮15—20kg,P2O5 10—13kg,K2O 12.5—16kg,B 0.75—1kg。在施肥方法上氮肥底施入量50%,苗肥30%,薹肥20%,P、K肥一次底肥施入,B肥底施与喷施相结合。据其产量要求,底肥亩施粗肥三方左右,尿素22kg,过磷酸钙30kg,氯化钾15kg,硼肥1kg。

(三)整地播种

前茬收获后,抓紧腾茬整地,耕深20cm,除去作物根茬,搞好地下害虫防治,在犁地时亩均匀撒施高效杀虫剂“舵手”1kg,耙平耙细,足墒播种(土壤含水量16—18%),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亩播量0.3kg。

播期在平均温度20℃左右,即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深2—3cm。保证深浅一致,播种均匀,等行距:高肥地块40cm,中肥地37—40cm。

播前做好种子晒种,晴天将种子置于凉席等趁垫物上,晒种2—3天,以降低种子含水量,进一步促进后熟,使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齐。

(四)秋冬季管理

1、间苗定苗。油菜出苗后及时抓好间苗定苗工作。于出苗至1片真叶,进行间苗,消除拥堆苗,做到苗不挤苗。2—3片真叶期进行二次间苗,做到叶不搭叶,4—5片叶期定苗,定苗要根据地力确定合理留苗密度,在高水肥范围内亩留苗14000—18000株,高肥地块走下限,(亩14000—16000株),中高水肥地走上限,(亩16000—18000株)。间定苗原则是去病留健,去弱留壮。对有缺苗地段,结合定苗移稠补稀,建立合理的丰产群体。补栽有返苗过程,要选大苗移栽,争取多带土,少伤根,随起苗随移栽,栽苗时做到苗不歪,根放直,浇 18 水,根土密接,封土适当,上不压心,下不露根,以提高成活率。此外,还可结合移栽:于浇水封土前,每穴施用少量尿素作为安家肥,按挖穴点施,施后浇水,水渗完封土,以利栽后早返青,早发棵。

2、适时追肥浇水。4—6叶定苗后轻施一次提苗肥,亩追施尿素2.5公斤,促苗早发快长,土壤墒情不足,结合施肥进行浇水。在越冬前根据产量水平及底肥施用情况把苗期30%的氮肥在定苗后提苗肥施用后的下余部分施入。在土壤封冻前10—15天,日平均温度降至5℃时进行冬灌,使土壤有适宜的水分,提高油菜抗寒防冻能力。

苗期喷施硼肥能促进壮苗,薹蕾分化健壮,在定苗后亩用0.2%硼砂水溶液40公斤,在晴天傍晚或早晨露水干后均匀喷施,喷后遇雨淋洗,要重喷施,以使植株吸收,促进健壮生长。

实施化控,喷施矮壮素。能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抗倒、产量高。实施化控要在定苗后每亩用15%多效唑40g,加水30—40kg,均匀喷施。

3、中耕松土,除杂草。秋冬季节,随着油菜的出苗生长,田间杂草也不停出土生长,与油菜争水争肥,影响油菜生长。及时中耕可松土保墒,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消灭杂草危害,促进油菜生长。化学除草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功效高,效果好,已广泛用于各种作物。油菜田的化学除草工作,要在油菜4—6叶期,杂草二叶一心期,气温在13℃以上,用10.5%盖草能乳油或5%金禾草星乳油50毫升,兑水50—75公斤喷雾,对灭杀单子叶杂草效果显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油菜6叶期,每亩用30%好实多悬浮剂50—60g兑水50公斤喷雾;对两类杂草混生的油菜田,可选用17.5%油菜双克乳油80—100毫升兑水50公斤,于杂草2—3叶期喷雾。

4、病虫害防治。秋冬油菜病虫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治虫防病工作。

秋冬季油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若秋冬干旱,更有利蚜虫迁飞繁殖危害,油菜出苗秋冬生长阶段,于10月下旬至11月份,周围蚜虫大量向油菜田迁飞,繁殖危害。蚜虫是病毒病的携带和传播者。防治蚜虫,首先清除油菜地周围地边杂草,减少迁飞虫源。油菜地蚜虫有蚜株率10%,虫口密度每株1—2头时,要及 19 时进行防治。可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2000倍或20%速灭杀丁加水2000倍,每亩药液40—50公斤均匀喷施,在喷药时要使喷头斜喷力使叶背后同时受药,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蚜虫的同时,可起到兼治菜青虫和小猿叶虫的目的。

5、增施腊肥。为了使油菜保温防冻,在冬至前,结合中耕,使行间土壅向苗根,亩施农家肥3方左右,均匀撒施于苗周围,防止寒冬油菜苗遭受冻害,并可起到冬肥春用。

(五)春季管理

进入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油菜生长加快。油菜生长以营养生长逐渐转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后以生殖生长为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在冬前早发壮苗和安全越冬的基础上,早春开始加强田间管理。根据苗情,因苗管理,科学管理,达到春发壮薹稳长,防旺长,防早春冻害,使油菜壮而不旺,薹粗枝肥,后期不早衰,争取有效分枝多,花果多,子粒饱满。

双低油菜生产田间要有春发稳长的长相,应在油菜抽薹前具有绿叶15—16片,深绿色,叶挺而不披,叶展直径40cm左右,开始封行,抽薹后主茎粗1.5cm 20 左右,上、下粗细均匀,基部节间短粗而圆。蜡粉多,无空裂,后期既不早衰,又不贪青,熟色正常。根据植株生长要求,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1、中耕,松土,保墒。早春中耕,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涝时中耕能散湿,有利促根壮薹,灌溉田块,能破除板结,保墒除草。因此,土壤解冻后,要及时浅中耕,提高地温,促进春发稳长。现蕾抽薹期再进行浅锄,并培土壅根,对生长过旺的油菜可深锄控制徒长。

2、合理追肥。为满足油菜生长发育逐渐加快,旺盛生长的需要,要根据苗情合理追肥,使之壮而不旺,稳长快发。

(1)稳施壮薹肥,油菜返青后气温尚低,生长缓慢,早追肥比晚追肥稳妥。此次追肥把油菜底、苗肥施后剩余的20%施入。硼肥施用除底肥施用,冬前苗期喷后,春季选择薹期喷施,当薹高15—30cm时,用0.2%的硼砂溶液每亩80公斤在植株的上中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喷施至使油菜全植株有水滴为好。

(2)补施保花肥。150—200公斤生长水平地块,一般不易出现落花落蕾和早衰现象。但对底肥施用不足,苗期薹期追肥少或无追肥的田块,为减少落花落蕾和防止早衰,于初花期看苗补施一次保花肥,每亩施用尿素2—3公斤,配合使用磷肥5—7公斤。此次施肥要抓早施用。切不可过多施用,以免引起贪青晚熟。

(3)根外追肥。为达到增果、增粒、增重的目的,利用果皮、茎、叶具有吸收水肥作用的特点,于盛花期后,根外巧施一次保果肥,每亩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氢钾0.15公斤,硼砂30克加水50公斤均匀喷施于叶面,并有兼防“花而不实”症的作用。

3、合理灌水。油菜返青后,需水量逐渐增加,要保持土壤湿润,在做好中耕松土保墒的同时,若发生春旱,应适当浇水,由于初春气温较低,头次应适当晚浇,开花期需水量大,对水分反应敏感。应轻浇,勤浇,保持土壤湿润而疏松透气。终花以后需水量渐减,为保根保叶,促使籽粒饱满,一般不旱不浇水,若遇干旱,可酌情浇,并且宜早不宜晚,以防贪青和晚熟。

4、防治病虫害。危害油菜生长春季病虫较多,如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危害油菜生产的主要虫害有,蚜虫、小猿叶虫、芽粉蝶等,病 21 害主要有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要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发生情况,及时搞好防治工作。

5、适时摘心掐尖

油菜生产在抽薹期根据生长情况适时摘心打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合理的摘心、掐尖有调节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作用。它能使植株变矮,节间缩短,分枝增多,角果增大,籽粒增加。据有关材料,在中高以上肥水条件和适宜的密度和播期条件下适时摘去薹尖比不摘的增加有效分枝4—5个,增加角果50个左右,每个角果增加菜籽2—3粒。平均每亩增产10—13.5%,能促进植株生长整齐,花期集中,成熟提早。一般比不摘顶的全生育期缩短3—4天,能显著提高植株抗逆性,特别是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

油菜摘薹应掌握摘早不摘晚,摘壮不摘弱,摘肥不摘瘦,摘稀不摘密的原则。双低油菜品种摘薹尖要根据长势和土壤肥力来确定。摘薹时间以现蕾后5—10天为宜。尤其对播种过早,年前出现早薹现象或春季天气反常薹部冻死,需要靠分枝来弥补,土壤肥力基础好,管理水平高,出现徒长、密度小的地块要切实做好摘薹心、掐薹尖工作。摘尖要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切忌在阴雨天摘掐,以利伤口愈合。摘薹后要酌情施一次速效氮肥,以促使油菜多分枝,着果部位多结果,确保增产,高产。

(六)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油菜在我区乃至全市发展迅速,但病虫草害也存在潜在威胁,尤其连作田危害日趋加重。为了探讨油菜尤其双低油菜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将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我们于2000年至今,对我区油菜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归纳如下:

1、油菜菌核病

菌核病为我区油菜最主要病害,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者达5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

(一)症状:油菜从苗期到近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叶、茎、荚都可被害,以茎部被害损失最重。

苗期被害,茎基部和叶柄产生红褐色斑点,扩大后转白色,组织湿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如病斑绕茎,则幼苗死亡。

在成株期叶片上,病斑多从植株下面的衰老、黄化叶片开始发生,初时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病害常从叶片蔓延至叶柄和茎秆。

在成株主茎上,病斑多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时水渍状,黄褐色,扩展后成梭形、长条形或绕茎的大病斑,略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与健全组织交界分明。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可使受害茎成段变白,造成秆腐,且易折断。被害部皮层易和木质部分离,其后破裂成乱麻状,髓部蚀空,内有许多鼠粪状的黑色菌核。发病严重时,全株枯死;轻病株则部分枯死,提早枯熟,种子不饱满,秕粒增多。

花瓣被害,初现水渍状斑点,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角果被害后变白,果荚内外产生小形菌核,种粒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不规则形状的秕粒。

以上各病部的表面,在天气潮湿时均可长出白色絮状的菌丝,以后常形成黑色菌核。

(二)病原:病原菌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菜外还包括甘蓝、大白菜、莴苣、茄、大豆、向日葵等100多种作物。

(三)病害发生发展:此病的初浸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子囊孢子,成为此病主要的初浸染源。在春季干旱情况下,土壤中的菌核也可以直接产生菌丝,侵染贴靠地面的枝叶而引起病害。

此病的发生流行与下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

⑴、菌核数量。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土壤中菌核的存活率和存活数量因轮作期的增长而锐减。连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轮作年限愈长,病害愈轻。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⑵、品种抗病性。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而核盘菌的侵染为害,主要是在子囊盘发生期的初侵染和随后发生的再侵染。如果油菜的开花期和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时间长,因而发病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一般来说,冬春温暖,春季多雨,油菜提早开花的年份,菌核病便重于常年;早播早栽的油菜重于晚播晚栽的油菜;芥菜型、甘蓝型的油菜发病较白菜型的油菜轻;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此外,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坚硬而带紫色,蜡粉多的油菜品种或单株,一般发病都较轻。

⑶、气象因子。气象条件如降雨量、湿度、气温、日照、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流行有关,其中尤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油菜开花期,如旬雨量大于50mm则病害重;同期月平均相对湿度在80%—85%以上,病害严重。潮湿的环境条件最适于此病的侵染和蔓延,油菜开花结实期田间渍水,相对湿度增大,同时土壤中还原性有毒物质增加,植株抗病性降低,发病较重。油菜株形高大,分枝多,或施用大量氮肥,植株生长繁茂,以至枝叶毗连,田间郁蔽,甚至倒伏,均可显著增加田间相对湿度,有利于病菌的滋生蔓延,而使病害加重。

(四)防治:防治菌核病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着重抓好轮作、播种不带菌种子、清沟排渍、控制氮肥等环节,结合在油菜花期适当喷撒高效低毒农药防治。

⑴、轮作换茬:水稻、油菜轮作的防病效果最好。旱地油菜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条件允许时,油菜地应尽量远离上年的油菜地和堆集脱粒场地。

⑵、深沟窄畦和清沟排渍:地势低或排水不良的油菜地应特别注意做窄畦,开深沟,防止渍水。油菜开花前还要清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春季田间不渍水。

⑶、种子处理:播种前先筛除混杂在种子间的粗菌核,然后用食盐水(盐水500—750g/水5kg),硫酸铵水(硫酸铵500—1000g/水5kg)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⑷、选用甘蓝型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选用甘蓝型中感病较轻品种替换易感病的白菜型品种,不宜过早播种,一般在9月下旬以后播种。

⑸、重施基苗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促使油菜苗期健壮,薹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角果发育期不脱肥,不贪青倒伏。一般在氮肥总用量中,基肥和苗肥占50—60%,薹肥占20—30%较好。配合施用适量磷钾肥,还能提高产量。

⑹、摘除病叶、黄叶和清除残秸:在盛花至终花期,根据病情分2—3次进行摘除病叶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菌源,以控制病害蔓延。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秸,减少下年菌源。

⑺、药剂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前提下,辅之以药剂防治。施药时期自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达1%以下时开始,视病害程度施药1—3次,每隔7—10天1次。药剂可用:(1)40%的菌核净1000—1500倍液;(2)50%速克灵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4)亩田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75千克喷施。

2、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亦称花叶病,是我区油菜又一重要病害,病株较健株一般减产三成至九成,种子含油量降低1.7%—13%。病株较易感染菌核病、霜霉病等,冬春易受寒害。

(一)症状:甘蓝型油菜的典型症状是系统性叶片斑枯,病叶先从叶背面沿叶脉产生黄色小斑点,边缘模糊,扩展后黄斑直径2—4毫米;中心部由橙色变为黑色枯斑,直径约1毫米,组织坏死,周围呈油渍状。如坏死叶脉较多或主脉坏死时病叶局部枯黄或全叶枯死。苗期发病的植株中一部分在抽薹开花期枯死,但多数仍能抽薹而株型矮化。苗期发病轻或成株期发病的植株一般株形正常。病株茎部发生梭形或长条形紫黑褐色晕斑,多从茎秆中下部连续至分枝和果轴;重病株上病斑处常纵裂或断续横裂,裂口黑色,植株畸形,花蕾、花、幼果易萎蔫枯死。未死的角果常弯曲畸形,生黑色斑点。

(二)病原:病原物多为芜菁花叶病毒。既可用汁液接种,也可由蚜虫传播;能侵染油菜、白菜、芥菜等多种十字花科作物和杂草,以及茼蒿、菠菜等其他科作物。

(三)病害发生发展:油菜病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较油菜早播的周围种植的白菜、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病毒病株,其次是荠菜等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以及感染黄瓜花叶病毒的葫芦科、茄科植物。自然传染介体主要是萝卜蚜、桃蚜、菜缢管蚜和棉蚜等,其次是通过人畜、工具的接触所造成的汁液磨擦传染。土壤中病残体的汁液与健株接触也可以传病,油菜种子可以带毒,但不能传病。

媒介蚜虫传染本病是“非持续性”的。在病株上吸食3—5分钟便可带毒而迁移到健株上,吸食3—5分钟就可传毒,但一次吸毒后,只经20—30分钟传毒力就会消失。由于媒介蚜虫活动能力强,吸毒时间和传毒时间都很短,传病效率很高,而植株感病后在适宜温度下潜育期通常较短,只约7—15天,所以本病在短期内就可大面积发生流行。

(四)发病条件:油菜病毒病是否流行,主要决定于油菜处于易感病阶段的毒源、传毒蚜虫、气候因素等的综合作用。

⑴、品种:甘蓝型油菜抗病性较强,其次是芥菜型,白菜型油菜多数感病严重。在各类型油菜中,中晚熟品种感病较轻,早熟品种感病较重。叶色浓绿、花 26 青素含量较多、叶片肥厚、叶肉组织致密、苗期生长缓慢后期长势强的品种,一般抗病性较强。

⑵、毒源:我区为城市近郊,在油菜播种前已广种十字花科萝卜、白菜等蔬菜,毒源量多而广。

⑶、传毒蚜虫的影响:蚜虫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油菜病毒病为害的轻重与苗期有翅蚜的发生量关系极大,即油菜田有翅蚜株率及其虫口密度与油菜苗期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苗期发病重的田块,成株期发病重。早播油菜较晚播油菜发病重,也与易感病的苗期和蚜虫迁飞高峰期互相吻合有关。

⑷、气候条件:油菜最易感染病毒病的生育阶段是子叶期到四片真叶期。所以,油菜苗期的气候条件对病毒病影响最大。一是影响传毒蚜虫的消长和迁飞,二是影响病毒病的潜育期。油菜自出苗到四片真叶期约需时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时期内气温、雨量和相对湿度与病毒病能否流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此期间当气温平均为16—19。C,月降雨量在35毫米以下,相对湿度在77%以下,蚜虫将大量发生。病毒病潜育期也短,苗期病害严重,成株期时病毒病有可能大流行。早播油菜苗期遇较高气温、适与有翅蚜迁飞高峰期相吻合,感染病毒的机会较多,病毒病较晚播油菜为重。

(五)防治:防治油菜病毒病应采取以选用丰产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防技术。强调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和治蚜防病等苗期防病措施。

⑴、选用丰产抗病品种:提倡推广应用抗病性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2790、豫油5号、华油1087、中双4号、中油杂1号、华杂4号等。同时要注意抗病品种有抗病性退化的现象,不断加强品种的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

⑵、适期播种: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油菜品种和蚜害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期,既要注意避过蚜虫的迁飞盛期,又要注意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前后作。

⑶、做好油菜的苗期治蚜工作:直播油菜出苗后,子叶期如遇天气干旱就应开始喷药治蚜。可亩用10%的吡虫啉20g兑水40kg喷雾或2.5%的辉丰菊酯1500倍液喷雾。或亩用50%抗蚜威乳剂25毫升兑水40kg喷雾。

⑷、加强肥水管理:直播油菜的苗期要勤施肥,及时间苗,促使油菜苗健壮生长。但应注意氮肥用量不可过多,否则油菜过于柔嫩也易感病。天气和土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油菜苗期多次浇水可显著减轻病害。间苗时要将病苗除去。

⑸、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菌毒清水剂300—400倍液或20%病毒宁(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控。

3、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广泛分布于冬油菜产区,常与白锈病并发为害花轴,致结实不良,菜籽产量和出油率均降低,通常损失可达10%—30%,甚者损失可达50%以上。

(一)症状:霜霉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为害,侵染叶、茎、花、果轴、角果。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表面现淡黄绿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的叶背面处生有霜霉状物。潮湿时病斑的叶正面处也可长出霜霉。受害严重的叶片很快枯黄、脱落。本病一般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茎秆被害后,初期现退绿斑点,扩大后成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病斑上长霜霉状物。植株在抽薹开花期时被害,整株分枝或部分大分枝发病,不能正常开花、结荚,常在盛花期时即枯死。植株在抽薹后期或盛花期时被害,只部分小分枝或大分枝的顶端发病,病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后期在病部长出白色霜状霉层。角果被害后,病部呈淡黄色,上长霜霉。被害严重时角果变褐萎缩。

(二)病原:霜霉病病原菌为寄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

(三)病害发生发展:油菜霜霉病菌是专化性强的专性寄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遗落土中的病残体内越夏、越冬,卵孢子借流水或雨水溅射而传播,落在寄主组织表面,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发展为菌丝体引起病变,形成病斑。而后病菌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脱落,借气流、风雨传播,实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展。

(四)发病条件:

⑴、气候条件:油菜霜霉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是气候因素。其中,温度影响霜霉病出现的早、迟,雨量影响霜霉病发展的轻、重。秋冬期间温度下降,雨量较少,则病害一般不严重。冬春期间正值油菜抽薹至结荚期,如温度上升,或春寒多雨,霜霉病往往严重发生为害。

⑵、耕作栽培条件:油菜前作能影响霜霉病的轻重。前作为水稻者发病轻,前作为旱作或连茬油菜者发病重。油菜早播比晚播病害重。

在低洼湿地,或田间渍水,或施用氮肥过多以致油菜贪青倒伏,田间小气候湿度增高,有利于霜霉病蔓延为害。

⑶、品种和生育阶段: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发病情况不同。一般易感染病毒病的品种也易感染霜霉病;反之亦然。油菜在抽薹开花期,生长旺盛,茎薹组织柔嫩,易受病菌侵染;而且此期,气温一般已接近于发病适温,如遇阴雨高湿,病害就会流行。

(五)防治:油菜霜霉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适当结合药剂防治。⑴、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杂4号,豫油5号,中双4号,华油2790,中油杂1号等。

⑵、实施“五不”措施:籽不带菌,地不重茬,渣不还田,田不渍水,田间不荫蔽。

⑶、轮作换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确保植株健壮生长。⑷、药剂防治:4月份油菜进入初花期后,病株率在10%以上时,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洒防治。隔7—10天一次。连续两次,可兼治油菜白锈病等病害。

4、油菜蚜虫 为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甘蓝蚜、菜缢管蚜和桃蚜,统称为菜蚜。主要寄主植物是十字花科各种蔬菜和油菜。

(一)虫害特征:菜蚜均以成蚜和若蚜刺吸油菜叶片、幼茎的汁液。一般群集在叶背面和菜心中,叶片被害后初现褐色斑点,后发黄卷缩。嫩茎和花梗受害,多呈畸形,影响抽薹、开花和结实。为害严重时植株萎缩、甚至枯死。蚜虫除直接为害油菜植株外,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二)防治方法:掌握早治、连续治、彻底治的原则,把蚜虫消灭在为害之前。

当苗期有蚜株率10%,虫口密度1—2头/株,抽薹期蚜株率达10%,虫口密度3—5头/株,即应施药防治。可亩用10%的吡虫啉20g或50%抗蚜威25毫升兑水40kg喷雾;亦可用2.5%辉丰菊酯1500倍液喷防。

5、菜粉蝶

菜粉蝶其幼虫通称菜青虫,一年多代,寄主范围很广,是油菜幼苗期的重要害虫。

(一)虫害特征:菜粉蝶初龄幼虫仅食叶肉。被害叶片出现透明小孔,二龄后分散为害,将子叶吃成网状或缺刻;严重时全叶吃光,只剩下叶柄和叶脉。粪便污染菜心,常引起腐烂。幼虫造成的伤口,便于病菌的侵入。

(二)防治方法:应掌握在成虫产卵高峰后一周即幼虫3龄前施药防治。可亩用生物农药保农丁24g或生绿Bt可湿性粉剂50g兑水40kg喷雾;亦可用2.5%辉丰菊酯1500倍液或4.5%高效绿宝1500倍液喷雾防治。选用5%锐劲特20g兑水40kg喷雾亦可。

6、小猿叶虫

近年来,小猿叶虫在我区油菜上发生为害渐重,不可忽视。

(一)为害特征:以成虫和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或秃光,尤其油菜苗期为害尤甚。

(二)防治方法:在农业防治越冬期清除田间及附近落叶、杂草、消灭虫源基础上,开展药剂防治。可亩用5%锐劲特20g兑水40kg喷雾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施即可。

(七)化学除草

我区油菜田杂草多为看麦娘、牛繁缕、猪殃殃、牛毛毡等。推行化学除草,事半功倍。

药剂防治草害最好在油菜播后芽前进行。每亩用50毫升乙草胺于播后3天内均匀喷洒畦面。

未经过播后芽前处理的,对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叶期亩用5%盖草能乳油50—70毫升;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油菜6叶期,亩用30%好实多悬浮剂50—60克;对两类杂草混生的油菜田,可选用17.5%油草双克乳油80—100毫升,于杂草2—3叶期兑水喷雾,一般亩喷药液50—75千克,防效均在85%以上,基本上能控制杂草危害。

(八)适时收获

油菜为无限花序,由于植株各部位开花时期不同,同一植株的成熟时间及成熟度也大有差别。因此做好油菜的适时收获是油菜丰产丰收的关键措施之一。

油菜成熟不一致,若收割过早,青角多,籽秕,产量降低,含油率减少,若收割过晚,容易裂角,掉籽,丰产不能丰收。油菜收割应以“黄熟期”适时收割,即生产上一般掌握全株三分之二角果呈黄绿色,主花序基部角果开始转现枇杷黄色,种皮开始呈现固有颜色,全株尚有三分之一角果仍显绿色(全株或全田70—80%现黄,即群众说的八成熟)收获最好。

油菜收获应选择在早上或傍晚,或露水干后收获,雨天和晴天中午不宜收割,雨天收获不易凉晒,易霉变,晴天中午收割,易使角果开裂,掉籽,造成损失。油菜收后及时凉晒,脱粒,晒干选净后存放。

下载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